于宏洁2013年讲道视频:古今婚礼习俗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4:53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
《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 裳、缁 ,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 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
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
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 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词宗,而 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 。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
可证汉代已有听房的习俗。
另外,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 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
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 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 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
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阿昌族的习俗与婚俗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 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 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 由。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 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 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 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 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阿昌族丧俗。行土葬俗。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须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忌抬回寨内。人死后殓棺时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
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瑶族传统习俗
瑶族人民这些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瑶人好客,喜交朋友,遇有志同道合者,往往认为“同年”,结为“老庚”。“同年”、“老庚”或其他人到瑶家作客,受到热情款待,款客形式多姿别致,人情味浓郁,使人留恋忘返。
瑶族有近30种自得其乐的大小节日,其中最隆重的有自称“勉”支的盘王节,自称“布势”支的祝著节和自称“拉珈”支的功德节。
瑶族男女恋爱自由,谈情求偶,通过歌堂和野外对歌方式进行。而自称“拉珈”和自称“瑙格劳”(白裤瑶)瑶族的谈情求偶则采取别具一格的“爬楼”和“谈婚词”的方式。
婚娶方式不同支系的瑶族有所区别。如“勉”支系的婚娶大都吹吹打打迎来送往,并举行“串亲”和拜堂仪式;“布努”系的白裤瑶婚礼由新郎亲族长者与新娘之 舅互诵婚礼词,并通过吃串肉认亲戚,看鸡眼作婚证,观鸡蛋卜吉祥等方式来完成仪式。最简单的是“拉珈”支系的“半夜出嫁”,新娘半夜由人领到新郎家,与家 人共进一餐团圆饭便完成婚事。不请客,不送礼,新娘随身带的嫁妆一般是锄头、镰刀之类的生产工具。瑶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抬郎,“两边走”和娶妻3种。抬郎 (亦称上门)在许多地区非常普遍,男“嫁”女家为郎,同样受到尊重。
瑶族的丧俗因地区和支系而异。渔猎在瑶族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创造了简单有效令人赞不绝口的多种多样渔猎方法。其中捕兽捉鱼方法就分别有20种左右。
瑶族与汉族一样,对于每个人来说,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就是他在家族谱系上的位置。这个标志就是姓和名。瑶族不论男女都有姓。生前决定的 姓,原则上终生不变(甚至包括死后)。和汉族一样,女子即使在婚后仍保持着娘家的姓。但是瑶族姓的体系与汉族有着重要的差别。就是说瑶族的每个姓又有分 支,日本学者竹村卓二称之为“亚姓”,瑶语称之为“lub”,汉语记为“老”。各个“老”实际上就是各个宗族,起着祖先祭祀和外婚制度的单位的作用。因而 瑶族的姓与礼仪、信仰、婚姻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盘瑶按盘瓠传说有十二姓:盘、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沈。沈姓在漂洋过海时死亡,从此 没有沈姓,只有十一姓。称自己为十二姓人。
瑶族所形成的亚姓组织,在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中,起着一种规矩和制约的作用。各个亚姓独有的祭礼形式,不管怎么说,都是和拜祭自己始祖的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属于同一亚姓的人们,都知道和其他亚姓有不同的祖先象征,都遵守各种禁忌,以此维持着宗族的联系。
瑶族的姓和婚姻也有关系。据王同惠同志于1935年的研究材料,可知花瑶在明代初期移居到广西的时候,是遵守同姓不婚制度的。移民时,为了以同姓的宗族 为单位,在瑶山的各地形成了一村一姓的村寨,而且村与村之间的距离相隔甚远,通婚不便。结果为了使村内婚成为可能,姓再划分为宗族,宗族内禁止通婚。宗族 外,虽为同姓,也允许结婚。因而瑶族的姓有时可以成为族外婚的单位,但有时又不成为族外婚的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各瑶族集团所处的社会条件和生态环 境的制约。因而,这不是一个单纯用汉化程度所能推断的问题。
瑶族的姓的体系 不但与宗教礼仪有关,瑶族的姓还具有两重性。首先根据本姓,可以确定瑶族的族籍,其次根据亚姓,组成事实上的族外婚集团。这和汉族“同姓即同宗”的一元结 构,具有根本的不同。如果把这些特点看成是在小规模的单位集团分散移居于宽广的空间的过程中,为适应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出现的产物,那就是很恰当的了。 以上论述,说明瑶族的亚姓(宗族)组织与祭祀、婚姻、人口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关系。
温州结婚与民俗风情
[开合] 明万历《温州府志》载:民间议婚以男女生辰,互易卜算,名曰开合。先由女家出庚帖,即将女儿出生年月日开给媒人。庚帖是用全柬帖子,页面写"百年好合", 内面左、右两边,各帖上红签条。女家在左边一条写上"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右边一条,留备男方用的。写毕,装入红纸封袋,杂以果子、花生,外面用红 线缚万年青和柏叶,取生旺寿长的意思。男方接到庚帖,陈列灶神前三日(或七日),并请算命先生合婚(有些人家则到庙宇拜佛求签)如不合,即将庚帖交原媒退 回女方;如各方都合,七日中,家中又平安无事者,便在原庚帖右边红签条上,写上男的年庚,即"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交原媒回到女方。女家也一样算 命、拜佛、求签。不合,则将男方所帖年庚字条退还;合则由原媒将庚帖重交男家,这叫"开合"。
[议聘] 开合既定,由媒人住来两方,议论聘金的多少与嫁妆的厚薄,这叫"议聘"。根据家庭经济情况,所定的聘金和嫁妆,差异是很大的。一般是聘金越多,嫁妆也越 多,有的有钱人家,所办嫁妆不仅是房内,而且办到二堂、中堂所有用物,如锦屏、长条桌、插屏钟、大小锡台、掌灯、桌椅以及八仙桌。大座椅、地毯、纱灯、宫 灯等。有的嫁妆,是8个橱,24只箱笼和颜悦8个箱头的东西。在农村,地富人家有多至用24只船为女送嫁妆的。家庭小康的,女家所办嫁妆,仅办一个橱、两 个箱的。最贫人家,尿盘、脚盂桶、也不能没有,聘金虽少,但女家赔钱,仍是一倍。所以有"养女儿是赔钱货"的俗谚。
[小定] 议聘既定,男家行小定,也有叫"插定"。旧时,其聘物以金银指约为重,普通是金戒指一双。礼饼四包以及鸡、鹅、鱼、肉等。女家的回盘,是江西碗和荔枝、圆 眼、红枣之类。江西瓷碗一定要用。碗,温州方言谐音"稳",是稳当的意思,男家要保藏到成婚那天拿出来用。送礼时还要写礼帖一张:"媒妁通好,其纳采曰起 帖"《温州府志》。故小定也叫"起帖",还有叫"送纳"。意思是男方送礼,女方纳礼。
[送日和定亲] 男家选定婚娶日子,通知女方,因为是送婚娶日期,故叫"送日","备钗钏、羊酒之属,以白金代色缯请期,曰送日。"《温州府志》所送的礼物有金饰、猪肉以 及彩饼等,也有的把送日和定亲合并在一起举行。 定亲,叫大定。男方要送去两份龙凤婚书,一份是男方给女方;另一份留有姓名空格,给女方家长填名的。女方将男方给自己的婚书收起,而将自己所填的婚书,装 入原帖盒内送还。 定亲的双方礼品,温州各乡风俗,男方也是鸡、鱼、猪肉、荔枝、圆眼、枣、栗一类,比小定增加一倍左右,还有一对银手镯和若干衣料等。女方回盘是花色物料及 彩饼等四色。也有的有钱人家,在大定时,大肆铺张,所用猪、羊、鸡、鸭,都是双倍。还要宰猪、羊各一头,作成麒麟形状;又有鸡、鸭各4只,宰后摆在盆里, 作成多种花样,而加外还有活的猪、黑羊各一头,鸡、鸭各4只。其他吃的、用的、穿的,也一概置备齐全,用"方盛"(即盛物方柜)扛抬,招摇过市,夸张豪 华。有些地方,论财鬻婚,在定亲时,有因婿家礼物简陋,而丢掷器皿,辱骂媒氏。《永嘉县志》载:"永嘉内鲜积聚,而务外饰。宴会丰腆,嫁女盛妆奁,虽中户 亦勉强循俗。"有些地方新妇入门,嫁妆简陋,舅姑因之终身愤恨者有之。这种嫁女的奢侈风俗,在清朝同治以后,愈演愈烈。清同治十一年,戴玉生在《瓯江竹枝 词》中云:"争奇炫异竟如何?嫁女妆奁盛绮罗。物力艰难应共惜,糖糕三百已多几。"自注:"温俗婚嫁,习尚奢靡,舂粉为糍曰糖糕,相馈遗。数十年前,多不 过三百双,人犹讥之;今中户辄倍增;大户或增二三倍,他物亦是。"
[送糖金杏] 迎娶前,男家还要送糖金杏给女家。金杏,即石榴。这是把糖染成红色,煎成浓汁,然后用模型压出石榴形状,冷却即成。有的一个有三四斤重,小的一个仅几两 重。送礼时,一般是大的送一个,摆在新房中;小的则视女家亲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亲友,就送多少个,表示祝贺婚后早生、多生子女,象石榴般的多子。这是古 代以石榴预祝子孙众多习俗的遗风。
[待嫁酒和上头礼] 婚期前一日,女家亲戚都来送嫁,要设宴款待,叫做"待嫁酒"或"起嫁酒"。男家要送礼给女家宴客,礼品有麻糍(要装在小的花鼓筒中)以及猪肉、羊肉、鸡、 鹅、鱼之类。有诗云:"粉黛胭脂百合香,珠红奁具线金箱,坐筵未配鸳鸯爵,先说儿家饯嫁忙"《瓯江竹枝词》。这天,母亲要为女加笄,谓之"上头"。日中, 女家集宴于首席,曰"开额酒"。古时女子15岁是及笄之年。有的是在许嫁时加笄,讳了名而称字,是上古的仪礼,故称"加笄礼"。
[搬送妆奁和六局利市] 六局是代女家做嫁妆的工人,即裁缝、方木、圆木、漆工、铜匠、锡匠。婚娶这天,等待男家前来迎娶,如被褥、锡器、衣橱、脚盂等,各以红头绳扎缚坚固,系以 万年青、柏叶,一套套堆叠起来,但又故意留几件主要的不扎缚。当男家彩旗鼓吹迎娶嫁妆的人众来临,吃过汤圆、茶点后,六局工人向前道喜,请其主持人给付利 市钱,争多论少,直到讲定,颇费一番口舌。如讲不下来,那几件主要嫁妆不扎缚,就无法挑抬。《永嘉闻见录》载:"永嘉娶妇,先期折银抬饭,送至女家,分给 诸工匠之造妆奁什器者,谓之六局银。"讲妥以后,就将嫁妆全部扎好迎出,抬抬挑挑,在大街招摇过街,炫耀光彩,道旁人众延颈驻足,夸赞女家之荣。《瓯江竹 枝词》云:"箱奁金剔复螺嵌,贫女于归夜语喃。好有助妆钱一万,为儿添制缂丝衫。"在平阳还有以黄牛送嫁,俗称"踏路牛"。
厦门的婚姻习俗
我国古代的婚姻礼仪,有“六礼”之规。“六礼”指的是什么呢?六礼即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通俗讲就是分别指求婚、合八字、定婚、送聘金聘礼、择定婚期、迎娶。这六礼定下了婚姻的基本程序,虽然,经过时间的推移,有了一些改变,但仍为历代遵行。
清末民初,一般人家陪嫁被絮、对枕、衣着、橱柜、箱凳、梳妆台、桌椅、脚盆、马桶、蚊帐等物。无论贫富,嫁妆中必有马桶一只,内装红枣、花生、桂圆、桔 子之类,又称“子孙桶”,以兆出嫁女“早生贵子”。现代厦门居民的婚俗,在农村地区依然沿袭了一部分改头换面后的旧时习俗。“送嫁妆”是婚俗中不可缺少的 环节,十分隆重。
女家在嫁女前夕或数日,将陪嫁物品送至男家。婚期前夜或当 日清晨,男女双方要举行“上头”的成人礼。在将结婚之时,将儿女的头发梳理为成年人的发式,称为“上头”。新娘在“上头”之前,还须请“好命人”来“挽 面”,即用纱线绞去脸上的汗毛。这种现象在厦门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存在。
旧时 习俗,“迎娶”是婚事中的高潮,最为热闹。结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户内外贴喜联、窗贴喜字和吉祥图案,门口张贴大红双喜字。迎娶新人的花轿队伍阵容庞 大,还有媒人、吹鼓手等,一路燃放鞭炮。到新娘家后,媒人要敲门三次,送开门人红包三次才开门迎客,俗称“打门娶新娘”。现代迎娶花轿换为小汽车,但敲门 三次拿红包后才开门的习俗城乡多有沿袭。
旧习俗中的拜堂仪式,即拜“天地、 高堂”及“夫妻对拜”的习俗在现代婚礼中依然存在,只是跪拜改成鞠躬了。“闹洞房”又称“耍新娘”,旧时民俗认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此增添喜 庆气氛,又有为新人驱邪避凶,使新人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之意。但有时会过于粗俗野蛮。现在闹洞房的形式文明了许多。
婚后第二天,新娘早起向公婆请安“拜茶”。第三天的回娘家“做客”,及当晚回男家,娘家送童子鸡(寓意传宗接代)连头带尾的甘蔗(寓意从头甜到尾)等吉利果品,婚礼至此结束。厦门有些家庭还有这种习俗。
总之,有些传统婚俗在现代婚礼中依然保留着,只是换了一种新的形式、内容。在一些比较偏远的乡村,传统婚俗则保留得比较完整。
畲旅婚姻习俗
解 放前,在畲旅中,大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同时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曾盛行过封建买卖包办婚姻,父母有包办子女婚姻的权力。虽然有 山歌作媒的风俗,但最后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旧时,畲族人民只准在本族盘、蓝、雷、钟四姓中通婚,原则上同姓不婚,因为姓氏少,居住分 散,所以也允许同姓不同香炉(即同姓不同宗的)可以结婚,其中和五代以外平辈通婚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在过去,畲族不准与汉族通婚。若是那家和汉族缔结婚姻关系,就要遭到亲友和社会的仇视和孤立。解放后,民族政策得到落实,现已实行 和汉族通婚。畲族男女婚姻虽然听从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恋爱还是比较自由的,可以互相见面、约会、唱歌、定情。无情则无歌,情歌被称为“缘歌”(意即结姻缘 的歌)。一般都是在祭祖活动中,或参加别人婚嫁的场合中,或在山上、河边、赶集等公共场合里,或男女双方在劳动中,或去亲戚家玩,通过对歌,互相熟悉,逐 步建立感情,经过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订下终身之爱,然后就是回家告诉父母,托媒说亲,最后送礼定婚了。
在畲族人民中,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有趣的婚礼风俗。其仪式简单而古朴,特别是在整个婚娶过程中,以唱歌贯彻始终,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习俗。婚嫁迎娶那 天,新郎领着“行郎”和担着酒菜、彩礼的“赤郎”,到新娘家来“叫亲”。一到新娘家门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们拿着板凳和衫树刺,拦住他们,这叫“拦赤 郎”。这时,媒人要放双响爆竹,拿出一双红包,才能让新郎进门。可是,女方又关起大门,唱起《拦门歌》,唱毕,男方的“行郎”唱起《开门歌》,女方才开门 迎人正堂。这对,新郎不能入座,要站在右边,由女家长辈老人前来问好。然后一起向香火堂上作揖礼拜,再由煤人、行郎带着新郎,向长辈老人一一鞠躬敬礼后, 到左边入座。
接着,“行郎”一边唱着《接亲歌》,一边将男方担来的礼品,一一清 点给女方。然后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脚水,来接待男方喝茶、洗脚,这叫《脱草鞋》。喝茶、洗脚完毕,“赤郎”把已备好的一只“对盏鸡”呈放在香火桌上,以示 祖宗过目。同时,唱起《对盏歌》,还要送给女方主人一只小红包,表示谢意,俗称“剪刀包”。上述礼仪完成后。“赤郎”就去女家灶头点火起厨。这对,女方要 举行“考赤郎”活动。有的地方叫“借镬”。这时,女家将灶房内一物用具都藏起来了,灶头上空无一物。“赤朗”要唱着借镬语,向女家借用具,如借一付挑水 桶,则唱“灶庭黄云载水一对”;借镬灶,则唱“四四方方一品墙”;借火钳,则唱“姊妹不分一对”;借盐,则唱“海上白糖……,要念唱四十多句的借镬语,才 能把厨房灶间里使用的东西借全。客人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得有理,点头称赞;讲得不达理,还要重复唱念。如借不齐,由“赤郎”求情,主人方拿出借用。用具借 完后,当“赤郎”去洗镬和点火时,姑娘们偷偷把糖撒在镬内,让“赤郎”洗不干净;又将柴火弄湿。让“赤郎”点不着火,尽情作弄“赤郎”,嬉耍为戏。
到了第二天天快亮时,“行郎”叫人连连打统,催促新娘上田。新娘开始梳妆,先洗过脸,由一个人替她梳妆,两个人提着灯照着。在整个梳妆过程中,包括脱下女儿 装、穿上新娘服、梳头、包罗帕、插银花,歌手们都围着不断地唱。新娘做什么,歌手唱什么,以山歌来戏弄新娘。这里要介绍一下畲族新娘的头饰——凤冠。其冠 呈尖角状,头冠外扎四条用数百颗白矾珠缀成的珠带,额前是一块形契牌,上缠三块小银牌,冠下披一条约一尺长、一寸宽如红绫带。凤冠左右插有各种小件头饰。 如银一耳簪、银钗、耳挖、耳环、银牌、银项圈,银链等。其饰有“九连环”、“九子十三孙”等名称,含婚后发子旺孙之意。
相 传,这是畲族始祖盘瓠妻子三公主的结婚头饰,亦称“龙髻”。当新人梳好头,带上凤冠后,由陪人扶送到中堂,先向父母行跪拜礼,再与新郎交拜,然后祭祖,大 家围坐唱拜。父母受拜后,先唱《请女歌》,大意是女儿出嫁,今天最后一餐饭,专为女儿送行。然后又唱《嫁女歌》,追忆往昔抚育子女的辛劳。这时男家又放起 鞭炮,催新人登程。新娘含了三口砂糖饭,拜了先祖灵牌,映了镜子(见镜子有影,谐音“有孕”),就拜别父母和亲友和新郎步行上婆家去。
旧时,大都步行当轿,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各人手中都拿一把雨伞,两人一边走,一边以歌代话,互诉爱慕之情。后来受汉族影响,也坐起花轿。在上轿前,娘家捧 给她一盘稻谷,由她边唱边撒,将五谷洒在厅堂四方,祝愿自家粮丰畜旺,日子美满,爹娘福寿双全。唱罢,亲人拥姑娘上轿。新娘到了男家,花轿停落在大门口, 一对接姑上去接新娘。她们身挂红袋,用袋内装的炒熟的豆米和茶叶(俗叫“轿米”),撒向花轿内,认为桥米会化作五色银,象征吉利。撤完轿米,用锁打开桥 门。手牵新娘出轿。然后新娘踏着红袋进入正厅。这时,由婆家挑选一位父母双双健在的姑娘,端着一只木盘,上放一碗卵茶,递给新娘。
新娘只能低头饮茶,不能吃卵。若吃卵,则认为不稳重。会受到丈夫和邻居的歧视。当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来婆家的)吃掉卵茶后,新娘将一事先备好红包放到盘 上,叫“卵茶色”,男女嬉闹,对歌要持续三天三夜。在对歌中,如答错了,要往脸上抹锅灰,往往引得哄堂大笑。更有趣的是婚后新夫妇第一次回娘家,青年男女 会挡住路口对山歌,对上,才让他们进村,对不上,大伙儿还要往他们脸上抹锅灰。到了岳父家,宴请新女婿,也要对歌一夜,如对不上。那些阿姊阿妹,毫不客气 地往新女婿脸上抹锅灰,这是表示永远是我家女婿的标志。
蒙古族的婚姻习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畜牧为聘礼。嫁妆,女方陪送女儿的 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娶亲时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 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
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
一般牧区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
新郎、新娘进人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
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
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亲友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 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新娘家要来人,看望新娘和拜见新郎家的亲属。来者多为姑姑、嫂嫂等人,她们各带礼品或食品来到新郎家举行 认亲仪式。新郎家设宴款待。
男女双方彼此相识,相互问安敬酒,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景象。一个男子同时和几个女子结为夫妻关系的婚姻形式现已废弃。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
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众历来的婚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淘汰,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风。
中国传统婚嫁六大禁忌
据说是中国传统的结婚礼服
1.安床后到新婚夜前,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空铺是个不吉的凶兆
从此就是俩个人生活了
2.结婚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帚星的扫字同音,不吉利
3.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为哭发哭发,不哭不发,若是不哭的话,反而犯了禁忌
4.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5.由于鲜花容易凋谢,故婚事避讳,只有连招花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后者则意多子多孙。
6.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相偕同至女方家,即所谓的归宁,但切记必须在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维吾尔族婚姻习俗
霍城维吾尔族青年男女较为开放。他们有这样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青年男女在恋爱阶段,男女双方都不能把对方领回家去。维吾尔族青年谈恋爱别有一番情趣,他们 大都是自由恋爱。较开放的青年男女也常常在僻静处、渠边、树下、庭院门前或机关院内谈情说爱,窃窃私语,这种情况随处可见。一对对情侣,坐在一块或站在一 起,絮絮叨叨叙述衷情。当双方都已考虑成熟,才分头告知各自父母家人,双方父母就共仪订婚、结婚事宜,然后举行结婚仪式。
其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家举行出嫁仪式。这天的上午,由男方的伴郎们簇拥着新郎,吹吹打打去女家娶亲。举行仪式时,客人分男(左)、女(右)两厢,由 阿訇居中主持婚礼,念古兰经,然后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婚,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阿訇将一块馕掰成两块,蘸上盐水分别送给新郎和新娘,当场吃下。这表示同甘 共苦,白头偕老。这时出嫁仪式进入高潮,在琴声歌声中,众宾客齐声赞道“美满婚姻,地久天长”,男、女宾客和青年们欢歌曼舞,琴瑟悠扬,千祥云聚,喜气洋 洋,舞毕即入席就餐。
这天下午,新娘穿戴一新,在姑娘们簇拥下,上马或坐车,径 往男家驶去,一路上也是吹吹打打,热闹非常。欢快的乐曲声和口哨声吸引着大道上过往的行人。按照习俗,新娘到婆家时,男家的大门前要点燃一堆驱魔除邪的神 火,由一位客人钳一点火星在新娘头上绕三圈,新娘也绕火堆走一圈才能登堂入室,进入新房。有的男家从门前到新房的通道上,用毛毡、地毯铺地,表达对新娘的 特别尊重和热烈欢迎。
婚礼的第二天,在男家举行“揭盖头”仪式。这天下午,新娘 蒙头,坐在炕沿或床沿上。新房里灯亮了,都塔尔、热瓦甫或收录机奏播出欢乐的乐曲,男女青年们挤凑在一起,唧唧喳喳,打打闹闹,或说或笑或唱或舞气氛热 烈。就在众宾客逗笑嬉戏的高潮时,一位天仙般的少女从人群中走上前来,以轻巧敏捷的动作,将新娘头上的盖头揭去。新娘含羞藏娇,不声不语,此刻新房内一片 欢腾,一对对青年男女又在欢快的旋律下,翩翩起舞,以示祝贺。新郎新娘也同大伙一起,轻盈举步,巧转腰肢,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赛乃姆”双人舞,宾客们则拍 手唱和,当节奏渐急时,舞者观者的情绪更形炽热,喝彩欢呼,此起彼伏,整个新房沸腾了,宾客们在欢歌曼舞中如醉如痴,直至夜阑人静,方尽兴而归。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主要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有些是古突厥民族遗留下的婚姻现象。后来在哈萨克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后,也融入了一些宗教习俗, 流传于民间,约定俗成,为人们遵守的规范,历史上也形成过一些婚姻法规。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 户中。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者1000只羊。 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 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之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 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之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同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如在各种聚会活动中,在生产劳动中,相互结识,或通过“姑娘追”等铙有风趣的文娱活动,逐步建立感情。于是 ,成双成对信手放缰纵马驰骋于草原上、寻找俩人约会的小天地,当一对哈萨克青年男女选中了一块幽静之处,就翻身下马,将男女双方的马鞭交叉插在附近人们容 易看见的地方。于是,有了这种独特标记的地方就成了哈萨克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炽热感情、追求幸福和爱情的“伊甸乐园”。路过此地的哈萨克人看见它,都心领神 会地绕道而去,默默祝福草原上又一朵盛开的爱情之花。
哈萨克人对自己后代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视,家长都要对男女青年双方进行严格周密的调查了解,经过考验,双方家长允许后才能定亲事。
哈萨克的婚事总的讲要经过订婚、聘礼、婚礼等三大程序。但各地也不尽相同,有些还要增加许多道程序,如实访、观察、看门、订亲、送吃、看彩礼、过彩礼、喜礼、出嫁等,这些仪式通常都是女方作出决定,办或不办。
回 族 回族人的婚姻习俗,一般先由男方托媒人去女家提亲,俗称“说亲”。提亲时要送“开口礼”,用4种颜色各异的纸包糖、茶、干果、糕点送给女家,女方若将“开 口礼”留下,表示同意这门亲事,若退回“开口礼”,即表示不同意。正式定亲叫“送大礼”,送大礼在女家进行。男方在定亲时向女方直系亲属送“四色礼”,女 方有多少直系亲属就送多少份。接受了“四色礼”的亲属,待姑娘出嫁时得给姑娘陪一份嫁妆。男方要给女方送几套上好的衣料、手表、鞋、化妆品以及耳环、戒 指、手镯等首饰,然后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定亲这天,女方要向未来的女婿回赠礼品,一般是帽子、鞋、袜等。结婚时,新郎由已婚男青年做“陪女婿”,新娘也由 已婚青年女子和未婚少女伴送。按照回族人的习惯,新郎、新娘成亲必须由阿訇念“尼卡哈”(证婚仪式)后,才算是正式夫妻。将新娘接回家后,素有“耍公婆” 的习俗。公公要反穿袄倒骑驴,婆婆要挂辣椒抹红脸,增添喜庆气氛。婚后3日无大小,除父母直属长辈外,其余人都可闹新房,同新婚夫妇嬉闹玩笑。3天后回 门,新婚夫妻及公婆携礼同去女方家作客,拜谢女方双亲。
锡伯族 锡伯族民间流行一名谚语:“春天的清风和煦,秋末的婚礼热闹”。锡伯族的婚礼,一般多在深秋或初冬举行,这主要和农事忙闲有关。
当一对青年男女在工作和劳动中建立和确定爱情关系后,男方就会找一位有威信、能说会道或与女方家庭关系密切的人去做媒提亲。提亲不可空手登门,首次登门带一 瓶礼酒或其他礼物,这叫“登门礼”。如果女方家接受了“登门礼”,媒人第二次就把男方的人带去,由媒人公开提亲搭桥。经过数次登门造访说合,女方长辈便择 日正式许亲,这一天实际是男方在女家举办一次小宴宴请女方的直系亲属,这叫“认门宴”,从此两家便结成秦晋,开始礼尚往来。
锡伯族自许亲到完婚,还有较多的程序或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订婚仪式,称为“行肯协仁”(叩头礼)。叩头礼,也是男方主持,按照女方的要求,在女方家举办盛 宴,这次宴请的客人更多,不仅请直系亲属,还要请许多旁系亲属。其间,按传统,由男方的长辈给女方送彩礼,一般要给未过门的媳妇两套衣服或四季配套衣物, 给其父母或老人各送一套衣料,有的还要给其兄弟姐妹或重要亲属各送一份礼,以及适当数额的现金。此后,未过门的媳妇还要给未来的丈夫回赠亲自制作的鞋袜。 叩头礼标志两家已缔结婚约,是不能随便推翻的。叩头礼上,还要大致确定婚礼的日期。此后,男方就要积极做结婚的各项准备工作,还要给新娘置流行款式的装饰 品,如表、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金耳环等。
锡伯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一般亲戚 朋友和街坊近邻都要尽力相助。婚礼进行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聘请奥得尔阿姆(简称奥父)和奥得尔额妮(奥母)“奥父、奥母”,意思是迎亲老 人,男方要在新郎的长辈中,选择与女方父母辈份相同、年龄差不多(讲究的还要属相相同)、有一定声望、善于辞令又能歌善舞的男女各一人,作为娶亲队伍的全 权代表,协调解决迎亲过程中的各项事宜。此外还要挑选6名“打丁巴”的小伙子和几名年轻姑娘,组成迎亲的队伍。
婚礼前后要进行好几天,主要是女家举行出嫁仪式,男家进行成婚大典。出嫁仪式,是在女家举办的以宴客为主的礼仪活动,称作“阿吉协仁”(小宴日)。通常在阿 吉协仁的前一天上午,男家就要把婚礼所需的肉、米、菜、烟、酒等一应彩礼送到女家。第二天,女家大宴,四方宾客前来庆贺出嫁之喜,新郎在岳父的指导下,给 长辈、亲戚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晚上,举行“打丁巴”活动,这是出嫁仪式的高潮。
第二天男家举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协仁”。为保证大婚进行,娶亲的队伍,视路途远近,或清晨或提前出发。锡伯族也有堵门要彩礼的习俗。新娘的嫁妆要由哥嫂和 娘家的人亲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不超过两桌人(娘家的人到婆家后要坐首席,即表示开宴)。开启箱笼,展示嫁妆时,新郎的母亲就往箱柜里塞钱放红 包,祝愿新婚夫妇金银满箱,幸福长存。娘家的人认为满意后,锁好箱子,移交钥匙,以示大权转交给了新郎家。此后才能把其他嫁妆抬进新房。娶亲的队伍临行 前,岳父还要将两瓶装满五谷种子的瓶子送给新郎,以祝将来的五谷丰盛,粮食满仓。
旧俗,新娘扶下车,由伴娘扶着和新郎并肩而行,在正房门前,新郎新娘面北叩首,参拜天地。然后,新郎跨入门内,隔门栏男女对跪,新郎用马鞭挑下新娘的红盖 头。之后,新娘进屋,在灶前对跪,用“哈达”将切成片的羊尾巴油投入灶火之中,以作“白头之誓”。此后,夫妻才到正屋,先向喇嘛叩头,喇嘛摸顶后,再向父 母跪拜,这一切完毕后,新娘入洞房,等到晚上喝“合欢酒”后,才下炕,给公婆敬酒。这些风俗大多已改变,或从简。
成婚大典这天,男方要大宴宾客。伊犁锡伯族与各民族都有广泛接触,客人中的民族成分多,一般多用清真酒席待客。宴客直至晚上,还要举行贝伦舞会,庆祝婚礼。
第三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男家一般还要宰羊宴请亲家及其家人。到第9天回门。
用英文描述一下中国的婚姻习俗,大约120个单词左右
(仅供参考,是大致的概括哦:)~~
Chinese marriage was systemized into custo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02-221 B.C.). Due to vast expanse and long history, there are different customs to follow in different places, although they are generally the same. Visitors still get chance to witness traditional marriages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e ancient times,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follow a basic principle of 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 since they were essential to a marriage.
Three letters include Betrothal Letter, Gift Letter and Wedding Letter. Betrothal Letter is the formal document of the engagement, a must in a marriage. Then, a gift letter is necessary, which will be enclosed to the identified girls family, listing types and quantity of gifts for the wedding once both parties accept the marriage. While the Wedding Letter refers to the document which will be prepared and presented to the brides family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to confirm and commemorate the formal acceptance of the bride into the bridegrooms fami
满族结婚习俗
说媒早期满族和汉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此所谓“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不但满汉之间不能通婚,同一个部落或氏族之间也不能通婚,这方面的限制是比较严格 的。如同汉族一样,过去满族青年男女很少采取自由恋爱的方式,婚姻大事都是由双方的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父母即请媒人为之物色合适的 人选,若是父母看中,即可确定婚事。请媒人说亲的时候以头饰作为标记信物。如果女方收下信物,就说明女方愿意与男方家谈亲;若是遭到拒绝,媒人即将信物带 回。
定亲定亲这一仪式在满族中是在男方家中举行的。由村落中的头人主持这一仪 式,双方家族的长者(穆昆达)、父母和媒人参加。双方父母向新人赠送礼物,赠送给男方的是乌拉(鞋子),赠送给女方的则是阿库蜜(鹿皮长袍)。喜宴比较简 单,主持人做简短的祝愿,同时请萨满选择吉日良辰成亲。从此开始男女双方都必须小心地回避对方,不但不能在一起谈话,也不能见面,不能在一起。这样直到结 婚以后。过去这是一条很严格的规矩,一般都写在家法或族规里面。
婚礼这是满族婚 礼中第三个程序。满族婚礼一般都是比较隆重的,全村人都要前来祝贺。在结婚的前一天就要办好喜宴,接待宾客。宾客们前来贺喜时,都要带上自己的礼物,如 猪、鹿、鱼、雁等猎物,山果、蜂蜜等食物,还有衣料等。衣料的质地都要选上好的鹿皮和其他兽皮、鱼皮等。婚礼由男方家庭的族长主持,接待宾客,互相道喜, 举行所谓“婚祭”。
婚祭婚祭的目的是为了驱除邪恶祈求吉祥。从娱乐的角度来讲, 也是萨满表演的一次盛大的舞蹈,欢迎客人渲染喜庆气氛。不过婚祭主要还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仪式。举行“婚祭”时要先在室内西墙上供奉祖先的牌位,神位的木 匣上面贴着“挂钱”。下面的炕上摆放着供桌,桌上摆列着供品和五只香炉,每只香炉里面都点着四根香。萨满引着新郎跪在祖先的神位前面,萨满即可击鼓唱歌。
娶亲娶亲是新郎和新娘正式结婚的日子。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迎亲,或者称之为娶亲。在时间上往往选定在午夜过后黎明到来之前。男方家庭由该家庭族长(穆昆 达)率领媒人和几十个男性青年,身上佩带着刀剑,还有弓箭,披挂整齐。青年们骑着马匹护卫着新郎倌的迎亲队伍,向新娘家庭所在的方向进发。
女方家此时要张灯结彩,院子里面燃烧着火把。迎亲队伍来到栅栏外面,纷纷下马,整齐地排列在大门两旁。媒人引导着新郎倌走到门前叩头,并递上名帖。这时岳父 走到门前,将大门打开,众族人同时一起迎出门来。新郎马上走向前去行跪拜礼称呼岳父为“阿穆格”(岳父),岳父必须向前扶起女婿答以抱见礼(其礼节是:扶 起新郎,以右臂环抱住新郎)。新郎也要拜见岳母,也必须行跪拜礼,称“额穆格”(岳母),而岳母则答以摸顶礼(其礼节是:扶起新郎,用右手摸一下新郎的额 头)。见礼完毕岳父岳母要陪同新郎和男方的族长、媒人等进屋。女方的族长和新娘在屋内迎接新郎,其他众人则在院子里面观看。往下便是新郎和新娘交拜。由双 方的族长引导相见,新郎行长跪礼,新娘则行跪拜礼,双方同时行礼。行礼完毕则由女方族长出面招待喜筵。
这个过程中新娘的妈妈为新娘赠送陪嫁礼物,如皮衣、皮裤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而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的新娘则难免会流下眼泪。新娘的父亲和族长还要组成和男 方队伍数目相当而且装束也一样的青年充当送亲队伍。一切准备停当之后,迎亲队伍排列在门口的左边,而送亲的队伍则排列在门口的右边。这时新郎和新娘在双方 族长、父母的陪同之下跟在迎亲队伍的后面,送亲队伍在前面骑马出发。等到达男方家中时爆竹声响成了一片,锣鼓也敲得震天响。迎亲的队伍排列在门口的左边, 送亲的队伍排列在门口的右边。媒人引导着双方的族长和父母互相向对方道喜。接下来就是婚礼仪式的正式举行。院子里面竖立着索木杆。索木杆竖立在正房的左 边,杆子前面摆设着一张供桌,桌子上面摆放着种种祭品和供品。结婚仪式就在这根杆子下面举行。仍然是由萨满充任主持人,客人们和族人们则围在索木杆后面。 萨满引导着新郎和新娘站立在索木杆下面的供桌前,主持人站在一边,拖长声音念道:
×××和×××喜成婚,
愿做万事如意长寿人!
跪拜谢婚。
新郎和新娘遵命一齐跪下。主持人接着念道:
一叩头,谢观音大士,福星高照;
二叩头,谢诸神保佑,全族安好;
三叩头,谢萨克萨妈妈,万事如意;
四叩头,祝愿伊彻额驸(即新郎)、伊彻库伦(新娘)白头到老。
程序完成以后主持人引导着新郎和新娘进屋,叩拜祖先:
拜谢祖先,不忘先人;
再拜四方,顺顺当当……
然 后新郎被领到一间屋子中休息,新娘则再次梳妆,这是因为在梳妆以前,新娘还是披着长发的姑娘,也就是民间老百姓所说的没上头。梳妆是由额娘(母亲)和额穆 格(婆婆)来做的。在从前,如果她的婆婆是一个寡妇的话,从此时开始她就不能开口说话。母亲和婆婆各自坐在新娘的一边,每个人只梳一个发髻民间称为“两把 头”,并且要念吉利话。母亲梳的是左边,口里就要念:梳左髻,喜气满堂;婆婆梳的是右髻,口里就要念:梳右髻,福寿绵长。梳完头以后还要戴头饰,母亲给新 娘戴的是一只钗,口里念道:插只钗恩情义重;婆婆给新娘戴的是一只凤,口里就要念:戴只凤成凤呈祥。梳妆这道程序,这就意味着她从此就成为婆家的人了。
在梳妆完毕后,新郎和新娘要拜见众宾客和族人。新郎和新娘在母亲和婆婆的引导之下走到索木杆下面给众人引见。早在新娘梳妆的时候,客人们就已经围坐在索木杆 下面。新郎和新娘向众人行礼以后就席地而坐。一群青年男女围过来,将母亲和婆婆拉起退下坐在前面,这时那些青年男女开始唱起《恰喀拉合卺曲》,向新郎和新 娘表示祝愿。
通化盛行“素婚”
本报通化电婚礼大操大办已经习以为常,一些新人手头没有钱,甚至借债也要将婚礼办得越体面越好,好不容易积蓄的钱也花个精光。对此,通化市一些新人放弃了大操办主张起另类的“素婚”。10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有钱也不愿摆阔
“以前,年轻人结婚总是迎新车一大排,贺喜队伍三五百,如不这样‘大张旗鼓’地举办,结婚就显得没面子。”今年“十一”期间,刚结婚不久的张小姐和王先 生告诉记者,有些人并不懂得结婚的真实意义,为了讲排场负债欠人情。“我俩都是外地人,来通化打拼了几年后渐渐有了一点积蓄,但都花在买房装修上了,尽管 父母提出要出钱赞助我们,但我们认为没必要用父母的血汗钱花在这种形式上。”
刘刚在通化市一家金融单位工作,王芳是小学教师,尽管两人完全有能力举办一个相当排场的婚礼,但他们只是在第一次约会的咖啡厅包了一个大厅,然后请了几 个知己朋友,举行自助餐婚宴,当晚餐厅所放的音乐都是新娘最爱的情歌,在两个人的翩翩起舞中回忆着相恋的经过,多少甜蜜尽在不言中。
新人“素婚”更浪漫
记者在一家婚纱店遇到两对筹备婚礼的新人,他们已相恋6年,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两人决定在“十一”之后举办婚礼,并且不谋而合地选择了“素婚”。对此, 准新郎小高说,“大操大办的婚礼太累人,一筹备就是几个月,身心疲惫,家人和亲友也跟着受罪。我们结婚不准备告诉任何人。婚假和爱人出去旅游一番,享受二 人世界的浪漫。”
通化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的国庆节期间,有几百人在民政部门登记结婚,但真正大操大办的新人只是一部分。一家婚庆饭店经理说,随着“素婚”的流行,一些年轻人逐渐脱离了摆办酒席的老传统,更多二人旅游结婚或者广场结婚,饭店生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在通化市选择“素婚”的不仅工薪阶层,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生意人和知识分子也都青睐这种结婚方式。
“素婚”受到大众企盼
作为新生事物,“素婚”这种婚礼形式是否会被人们所接受?在媒体工作的小李表示,如今吃喜酒实在吃不起,一年内几个节日,婚庆扎堆,一般的工薪族根本应 付不了,接到了喜柬,少则100元,关系好点的就得500元甚至更多,婚礼人情费近年节节攀高,如果更多的人选择“素婚”,人情债自然就少了,大家也能轻 松一些。
上世纪60年代结婚的老人王富华告诉记者,当时的婚礼很简单,由于 条件艰苦,双方家人互相吃顿饭,买一套被褥就结婚,而送礼者也最多5元钱,甚至送一个暖瓶或毛巾都可以。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些收入不高的市民为了“面子 工程”,不惜忍痛一掷千金筹办婚礼,这不仅给新婚的年轻人带来压力,同时也给一些贫困家庭的父母带来了沉重债务,如果实行“素婚”,家庭压力将大大减小。
“素婚”有望成主流
“未来几年内,中国传统的婚礼,将会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迎来一个‘素婚’潮流!”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崔勇军接受采访时分析说,“素婚”的到来, 意味着社会对勤俭节约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年轻人相对独立的性格。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素婚”,这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的个性,“素婚”是 对传统婚姻习俗的挑战,也更符合讲究效率的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必将成为今后更多新人的婚礼选择。
云南人的有趣婚礼
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泸沽湖畔摩梭人的阿夏婚。阿夏婚分为阿夏婚、阿夏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
阿夏婚:阿夏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结交阿夏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或姐妹抚养,父 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夏家舅舅抚养。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阿夏婚的基础,双 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夏关系。
阿夏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阿夏同居婚:在长期的阿夏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转变,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以上两种阿夏婚,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夏关系的。成家婚:即男女双方通过较长时间的选择,两人都愿结成终身伴侣,就由长辈主婚,领取结婚证 书。这种婚姻,若要解除夫妻关系,必须通过双方家庭长辈同意,并办理离婚手续。据说这种形式,目前正宣传普及,但为数还不太多。
以上情况,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成了人类学者和旅游者考察、研究和了解人类文化进程的鲜活形式。
四川回族婚姻习俗述略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伊斯兰教对回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则更为突出。回族在婚俗上,既受伊斯兰婚姻观的影响,又有自 己民族的特点。这种婚姻制度不纯粹是伊斯兰婚姻制度的翻版,也不完全是对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继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回族在婚姻条件、仪式、禁 忌、婚姻道德、反对禁欲独身上基本与伊斯兰教对婚姻的要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回族婚姻中的一些仪式和做法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四川 回族作为杂散居区域的回族在婚姻问题上也概莫能外。
四川回族的婚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依据《古兰经》和圣训的要求,四川回族认为,一个穆斯林如果具备条件,身体不残缺而不结婚,就是违反真主的意志,因为结婚是履行天命和圣行。无论男女只要到了合法年龄都要结婚夫妇双方要互敬互爱,互相谅解,患难与共,白头偕老。
四川回族的婚姻形式基本上是回族内婚。在元明清时期尤其如此。明代凉山安宁河流域的回族“本类自相婚姻”。《川康边政资料辑要·理番》说理县回族“与他族不 通婚姻。”《川康边政资料辑要·松潘》载松潘回族“同族间团结力亦大,与他族不婚姻”。说明至民国时期,四川回族聚居区回民仍恪守同族通婚之习俗。四川回 族同姓之间开亲较少,但凉山地区不同族籍的马姓之间可以通婚,而马姓则是同家族不婚,他们按其启祖初来建昌落籍的地点,各成家族,本家族内,无论代数远近 都禁止通婚。其它一些回族散居地区,不同籍别的马姓回民亦通婚,如民国时期的叙永回族“以马姓者居多,而姓马者又有‘陕西马’与‘云南马’之别,在教民太 少,通婚困难之场合中,以不背教义起见,故‘陕西马’恒可以与‘云南马’通婚”。盐边县回民同姓不同宗的也可开亲。四川回族内婚最基本的要求是,男女双方 必须是穆斯林,且不是血亲和近亲,男女双方同意,有证婚人才行。
此外,表亲婚在 四川回族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表亲婚通常称姑表亲或姑舅亲。一般都是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间互相结婚,回族认为这种婚姻是亲上加亲,是有牢靠基础的婚姻, 且订婚、彩礼、结婚都可视经济条件而定,才能使“上辈人走的路不断线”。此种婚姻形式过去在四川农村较为普遍,据《盐边县少数民族志》载:“盐边回族一般 实行族内婚,姨表、姑表婚较多,同姓不同宗的也可结婚”。《米易民族志》说:“米易回族同姓之间不开亲,也有表兄妹之间开亲的”。现在,回族虽然也认识到 “姑表”、“姨表”间结婚的危害,也知道婚姻法不允许,但在四川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禁止。
招 女婿(俗称“上门”)这种婚姻形式在四川回族中也存在。这种婚姻多表现在女方家父母没有男孩,需招一个兄弟较多的男孩子或孤儿到女方家为女婿,养老送终、 传宗接代。解放前,四川回族有女无子者招女婿,家族认为是“乱宗”,要横加干涉,在此种环境下,只能抚家门中侄辈承嗣,个别家门中无适当承嗣对象而赘婿 者,日后以一子“还宗”,其余子女,一律不得跟其父姓。现在,招女婿上门的婚姻在四川回族中占有一定比例,据凉山州西昌市对西昌羊角坝回族乡城堡村4-8 村民组209户回族的调查表明:1954-1990年间,招赘女婿的共32户,占总户数的15.3,男子到外村入赘的11人。
回汉通婚,这在四川回族婚姻习俗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东来的回回这一主要成分,回回民族是根本不会出现的,没有回汉通婚这一重要条件, 回回民族也是很难以形成的”。事实上,自元代开始,早期入居四川的回族,他们大量广泛地与当地的居民(主要是汉族,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通婚,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才发展成为今日在四川的局面。建国前四川回汉通婚者较少,据调查,1949年西昌境内回汉通婚者只有56人,回彝通婚者2人,约占当时境内回族 总人口的0.08。即使回汉通婚,多数是回男娶汉女,回女嫁汉男者甚少,且对方一般要随回族的风俗习惯生活。
建国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和《婚姻法》的深入宣传、贯彻后,此俗已有改进。据统计,1954至1990年底,西昌市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共460人。另据学 者对阿坝州松潘县十里乡火烧屯村回族婚姻情况的考察,该村回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的比例达30.28。说明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从纵向比有明显的增 多,并且他们的生活习俗不一定按回族的习俗改变,回汉或回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男女双方互相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这种情况在成都、重庆、绵阳、德阳、西昌市等 城市的机关、厂矿或回族较分散的杂居地区较多见。如西昌市内回族与外族通婚的460人中,自愿入教者只有8人。聚居在四川农村的回族,如西昌的星宿乡、羊 角坝乡、盐亭的松柏村、青川的青工村等,由于居住范围的限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婚姻上大都还实行同族内婚。
四川回族的婚俗不同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国《仁寿县概况·宗教》载仁寿回族“其婚嫁丧葬与邑俗殊”。民国《华阳县志·宗教》载成都回族“其婚嫁丧葬仪节 皆恪守教规,与邑俗颇殊。”民国《新修武胜县志·礼俗》载武胜沿口乡回族“一切婚嫁丧葬仪节,恪守教堂规则,固至今未变者也。”足见,四川回族的婚姻习俗 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由于四川回族散居全省各地,因此,回族的婚俗仪礼各地也不尽一致,但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规定举办婚礼则是共同的。
(一)四川回族婚俗仪礼的主要程序。
无论是据志书记载,还是从笔者调查看,四川回族婚俗仪礼,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说亲、取同意、订婚、迎亲、念“依查补”、闹洞房、回门等。
1. 说亲。回族青年一般到了结婚年龄,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如是招赘,则由女方请媒到男家提亲)。女方父母要与亲族 商量,大家要对男方的人品、家庭经济状况、辈分和教门好否等进行全面了解,当家人和姑娘本人都满意后才允诺。如果不满意,男方也不强迫。阿坝州松潘县回族 说亲时,是请阿訇到女家向长辈和姑娘本人提亲。
2.取同意。四川回族青年无论是经人介绍还是自由恋爱,(特别是后者)双方在确定关系后,都要请人通知对方的父母,尊重他们,争取父母的同意,回族称“取同意”。父母一般都不干涉儿女的婚事,一旦父母同意,本人允诺,则要尽快准备订婚。
3. 订婚。待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则要备上礼物,择定吉日(一般选在主麻日)到女方家订婚。男方家准备的聘礼各地不一。西昌地区回族过去一般是板鸭、盐、茶、喜 果等礼物(16-18盘)。阿坝州金川回族则为名贵花茶、雪花食盐各二封,意为“山盟海誓”,金银首饰(手镯、戒指、耳环)为信物(女选其中一对)上等面 粉做成大馍馍12个或24个,并洒上红水、表示喜庆,糖果、糕点各2封。阿坝州有的回族特意要敬给女方父母养女的辛劳费称为“奶母券”。米易县回族的礼物 是衣服、首饰、糖果、茶叶、大骟鸡、大骟羊等。女方家则以宴席热情招待。双方当着众亲属,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已定下。女方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 的回赠礼,如女方姑娘亲自绣的手帕、袜垫等,西昌回族回赠的还有盐、茶、喜果各一盘。双方通过这种礼节将婚事定下,金川回族又将此称为“过茶订”。
男女双方到了结婚年龄时,除履行正常的结婚登记手续外,还要由媒人来与女方商定结婚事宜,婚期由双方父母共同协商,请阿訇按伊斯兰教历选择吉日,如“主麻 日”或“潘闪日”,一般多选“主麻日”。阿坝州金川回族是男方选择两个日期通知女方,女方确定一个日期为准期。同时,要用中文写一《期单》,由男方备上礼 物,请媒人与女家联系。成都回族将双方家庭面议婚期称为“通信放话”。阿坝州松潘回民在择定结婚日期时,由阿訇和媒人并男方小孩一道送开斋礼(聘礼)到女 方,聘礼包括:盐、茶、果、面、二十四个大馍馍,梳头羊一对,衣料若干,奶母布(给岳父母的布料),化妆品等。女方设便宴招待。吉日选定后,就着手准备举 行婚礼。
4.迎亲。正式举行婚礼日,四川回族要迎亲。男方一般由弟弟、表妹、表 姐等来迎亲,兄长不可出面。迎亲宜早不宜迟,通常是天亮之前就将新娘接走。新娘家的送亲队伍由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组成。当然,各地情形又各异,如 成都回族,迎亲前,由一位有福气的妇女(夫妻健在,有子、女者)铺亲床,并口念吉言。床上撒喜果,然后迎亲的人随同新郎去女家迎新娘。新娘头上搭红绸盖 头,由人扶上花轿坐定,抱一小男孩坐怀里,这叫“押轿”。花轿起程不吹打,不放鞭炮,一直抬到男家。新娘由人扶进新房,脱鞋坐于床角。新郎揭下新娘盖头, 新娘才穿鞋坐于床边。西昌回族,解放前迎亲,男方请一男姓长者作“陪亲”,两男童一个打灯笼,一个挑送给新娘的衣服及礼物,与新郎同到女家。女家则由两位 善于辞令的男性长者“接路”。接路者将迎亲人让进门,上完三道茶,陪亲者摆上礼物,肃立致词。礼毕,女家收检礼物、设宴。同时,给新娘穿戴男方送来的衣服 首饰。饭后,新娘由父亲或兄长背入四人抬的花轿,“发亲”。待花轿出门,陪亲人带领新郎向岳丈投递《团书》,内容为请岳丈在“回门”时到男家。女方由男、 女“送亲”各二人(一般为新娘的伯、叔、婶、嫂相送,并须坐轿或骑马)、扶轿男童二人和搬运妆奁人等,送新娘至男家。男方专人分男、女接路,施礼后,将女 方客人让进屋,铺床挂帐,摆箱设柜,扶轿男童挂门帘,然后,由一男送亲者将新娘从花轿中背入洞房。阿坝州金川回族,由男方备以糖果、糕点、大馍,姑娘所需 饰品,全身衣、裤、鞋、袜等由迎亲队伍送到女方家,同时要备一只礼羊一同送去,叫做“鸟羊为礼,尊从古风”。送去礼物要展出,并让亲友过目,由一迎亲成员 用优美词语,边说带唱宣读礼单,礼毕,将新娘接到男家。米易县回族,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 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女方家还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 夫妻和睦的人)送亲。
5.念“依查补”。亦称“以渣布”、“亦榨布”、“月渣 布”等,即阿訇证婚之意,有的地方又叫念喜经,是四川回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一幕。依传统的标准,回族看待男女婚姻是否正当合法,要看是否请阿訇念过“依查 补”。当新娘迎进男家时,男方要在堂屋里放一张大方桌,请阿訇坐上方,新郎、新娘席地而跪,女方男送亲者和父母亲、老年人侧坐。方桌上还要放些染红的花 生、核桃、大枣、糖等,回族称“喜果”,现在还要摆出《结婚证书》。聆听阿訇念经和赞圣,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幸福美满的婚姻,听阿訇讲结婚的重要性和意 义,以及如何处理好夫妇、父母、兄弟、姊妹关系,目前还结合宣传《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然后,阿訇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说“格波来概勒丹 (我同意娶她)”。又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则说:“打丹。(我愿意)”阿訇宣布,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要互敬互爱。此仪式结束后,阿訇抓起 了桌上的“喜果”撒给新郎新娘,这时,围观者无论男女老少,都争抢喜果,以抢得多者为荣。随后便宴客,闹洞房。四川回族念“依查补”中,有些地方是新郎到 女方家举行,如阿坝松潘回民。
6.闹洞房。宴客后,晚上众亲友聚集新郎家闹洞 房。由一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或自发地组织,出点子,串节目,让新郎、新娘表演各种节目,通常有“夫妻啃苹果、共啃喜糖”等增添喜庆。西昌回族闹 洞房中,过去流行“闹糖茶”。当客人吃完饭后,晚上,众客人堂屋就座,由新郎、新娘共端茶盘,敬客人和父母,此时,有开玩笑者,则不轻易接茶,每人要向新 娘出一难题,要她说一些不便当众启齿的话,或做一个滑稽动作,或来一段“绕口令”,彼此“讨价还价”。有时一个难题花几十分钟,以掀起庆贺高潮。目前, “闹糖茶”大都叫新娘唱歌、跳舞。川西北地区的回民在闹洞房时,还要对歌或唱回民花儿、小调等。
7. 回门。婚礼的第二天或后数日,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回家看望的女儿女婿。四川西昌 回族把新郎回门准备的礼物称为“三色礼”(茶、糖、鸭或鹅),惯例先用糍巴招待女婿女儿和陪同的亲友(象征亲密、团结),返男家时,新娘带上一篮糍巴分送 男方亲族。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女子出嫁后不可随意回娘家,只有娘家人去接,方可回娘家。成都回族,婚后第三天回门,男家要送女家一桌席。新娘可在娘家住几 天,称“站十”。西昌、米易等地回族也有婚礼当天下午就回门的(称“连门转”)。
此外,成都回族在婚礼的第二天,还有会亲礼仪。即新婚夫妇沐浴后,新娘拜见公婆、兄弟姊妹,将娘家送来的开门扁食(汤元、米粉等)送公婆吃。中午,新娘下厨做饭、炒菜。女家父母来男家会见新亲戚,称为“会亲”。
回族在四川属散居民族,由于普遍使用汉语,为回族与汉族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加之社会结构的交融,使回族群众在今天能在居住区、学校、单位、政治机构、宗教组 织等各个领域都能与其他民族自由交往,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摆脱了过去职业单一、生活方式划一的局面,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深度与 广度达到很高水平,这种变化,使四川回族的婚姻礼俗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们基本上恪守伊斯兰教教法对婚姻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城市中,随着民族关系的融洽 和互相尊重氛围浓厚,使得城市中的四川回族在上述婚姻礼俗上的宗教意识显得淡薄,在具体仪式上不再完全按传统习俗办,包括念“依查补”,不再用《礼贴》写 《人情单》等。在农村则宗教意识相对浓厚,其婚姻习俗变化不大,90的人,都要举行最具民族特色的念“依查补”仪式。而过去的坐轿、骑马则开始以汽车代 之。
(二)四川回族的婚姻习俗的特点。
综观四川回族的婚姻习俗,它有如下特点:
1. 婚姻习俗具有宗教性和社会性。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婚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如在婚礼仪式上念“依渣补”、撒“喜果”等是必备的宗教仪式,显 示出其民族的宗教特色。但其婚姻是在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下进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要登记,要领结婚证,要实行计划生育,因而有其社会性。
2. 婚姻具有开放性。按伊斯兰教的要求,回族结婚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男女双方必须都是穆斯林,历史上,无论回男娶汉女,或回女嫁汉男,都要求对方必须“进教”。 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和回族自身发展的要求,四川回族也与汉族、彝族、藏族、羌族等民族通婚,现在这种情况在城镇中呈上升 趋势。因此,它具有开放性。
3.婚俗体现了对妇女的尊重。四川回族未婚男女双方 对自己的婚姻有“自择权”。主张婚姻自主,反对包办买卖婚姻,男女双方在缔约婚姻之前,要请媒人说亲、取同意,要念“依渣补”,要“瓦尔德”,结婚方才有 效。同时,男方依经济条件量力而行,婚前要给女方赠送聘礼和聘金,且如男方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东西是不能索回的,除非当事人愿意。
4. 婚俗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四川回族在婚姻上提倡节俭,反对不良风俗习气,在纳聘礼、聘金上,其数量不作规定,而主张量力而行 坚决反对近亲血亲之间结婚反对婚前和一切不正当的性行为主张结婚,反对禁欲,男女双方一旦到结婚年龄,除自己外,父母和亲朋好友都要四处访媒寻亲,促成良 缘,认为是一种善功。这些风俗对于促进回族人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稳定社会秩序,保持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临夏的婚庆风俗
临夏,故称伏罕,又称为河洲。现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区共有五县一市,两个自治县,黄河和洮河横贯其南北,面积7983平方公里。至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 族人民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已达到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伊斯兰文化也随着伊斯兰信仰已渗透到当地信教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对本民族生产和 生活的产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我独感兴趣的却是临夏市区的回族婚俗。因为就同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来说,临夏市区的回族婚俗更多 的保留了汉文化的特点,在回族婚俗中,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几乎各占一半。整个婚礼的全过程,都带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氛围。不绝于耳的一声声“色俩目”,及 一群群头戴白号帽的男性和一群群头戴纱巾和盖头的妇女的出现,告诉人们这是个穆斯林的婚礼。但它细腻而有章程的一个个礼数,却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礼多 人不怪”,一个“礼”字。并且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之后,两种文化已水乳交融,从而珠联璧合,难分彼此。使得临夏市区的回族的婚俗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个 性。
一订婚(提提贺)
回族青年到了婚嫁的年龄(男满18岁,女满16岁),经过媒人的介绍,如两家父母认为条件相当,便会选择时间地点让男女青年见面。初次见面之时若小伙子对姑 娘中意,就会给姑娘送一个小礼物伙是小红包。见面之后,若双方都觉得满意便由双方家长告诉媒人,开始婚姻的第一个正式序曲—订婚。当地俗语称为“提提 贺”。一般是由媒人,准新郎及其父亲等人择日去女方家,订婚所需的礼品一般是给新娘买一套衣服,一枚戒指(一般要求是金子,大小随经济情况)及简单的化妆 品,另外还要准备“四色礼”。(如茶叶,冰糖,桂圆,瓜子等各一到两斤,必须用红纸包装,半只羊,(约20斤左右的新鲜羊肉)。女方家呢,则会摆上丰富的 菜肴来招待男方家的客人,并且会给准新郎一套衣服作为回赠。
二聘礼
订婚后,双方家长及媒人要商议“送礼”(即聘礼)之事。这是婚姻的第二个序曲。聘礼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的财物。第一是“麦海雷”(译音,既为彩礼,此处指的是 现金),随家庭情况而定。第二部分是给新娘的衣服和首饰。一般要八套衣服,首饰必须是金子或是钻石。一般都是送一套,如项链,耳环,戒指,手链等。还有给 新娘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要求是质量较好的成套的。第三部分是“水礼”。水礼是什么呢,就是上面所述的茶叶,冰糖,果品等必须要六到八样各样一到两斤,分别 用红纸包装,称为“六色礼”或“八色礼”。这样的“礼”不但要给准新娘家里准备一份,还要给准新娘的相关亲属,如伯伯,叔叔,舅舅,姑姑等各家一份,作为 认新亲戚的必要铺垫和礼节。第四部分也是最有地方特色的则是,在送礼的当天要准备一头活(公)羊,把羊洗刷得雪白,在羊角上扎一个用红绸做的大红花,以示 喜庆,吉祥。以上所有东西备齐后,就要择日去准新娘家。新娘家呢,会准备更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客人.(一般要请专业的厨师到家里来做)等吃完了席,女方家里 要给男方家回礼,对象只限于新郎本人和“陪女婿”(多有新郎的已婚哥哥来担任,好做些婚外指导),礼品一般也是一套衣服,质量较好的,包括鞋帽等。而新郎 还会得到一件由新娘亲手做的手工,如毛衣毛裤或是毛背心等。以显示新娘的针线。这大概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的留风遗韵在现代婚俗里的影子吧。
三开典
聘礼送完以后,就要选择婚期。选择婚期在当地叫做“开典”。还是由媒人带领男方家长,及新郎,新郎的叔伯等人去女方家里商议。婚礼多在“尔德节”(即开斋 节)或“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举行。如不在节日期间,则多半会在每年秋冬季节。本地的回族认为所有的“主麻日”(即每个礼拜五)都是吉 日,没有汉族的生辰八字及属相是否相投等讲究,只以两家方便为宜。日期定好后,双方家庭会于婚期的前一个礼拜给亲戚朋友分发请帖。
四婚礼
传统的回族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第一天称作“接认亲”,这天专门接受贺礼,主人家则会根据礼物的价值给送贺礼的亲朋10%的回赠,或是小礼物或是钱。第二天 称作“尕筵席”,这天也是婚礼的核心部分:新娘要被娶走,婚礼的宗教仪式要完成。这天早上9点多,娶亲的人员,(包括新郎,新郎的父亲,叔叔伯伯,姑姑姐 姐妹妹等,男性和女性亲朋约20人)准备好3-5斤核桃和红枣到新娘家。到达后,要将核桃和枣盛到盘子内,摆放于院子中央的备好的桌子上。而此时,完成婚 礼神圣使命的宗教人员(当地清真寺内的阿訇也已就坐),等待“念你卡哈”这是最最重要的。这也是所有穆斯林婚礼中的头等大事。因为只有顺利的念完了“你卡 哈”,这个婚姻才算是合法有效的。“你卡哈”的第一项是阿訇请双方父亲介绍自己孩子姓名(此时介绍的是经名,即阿拉伯语名字,俗称家名),第二项是由阿訇 问女方父亲是否愿意将女儿嫁给给新郎,请新娘父亲大声说:我的女儿今日将嫁给某某,然后由阿訇问小伙子是否愿意,是否从今以后好好工作养活妻子,新郎也要 大声回答是,并点头。表示他从此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第三项,便由阿訇讲讲“哈嘎比”钱。是什么意思呢?伊斯兰教认为,处女是无比珍贵的,新郎应在新婚之 夜拿出一定的金钱来给新娘。方显女儿的尊贵。此时会由女儿的父亲提出具体数额,而由新郎父亲回答是否愿意接受,据说,念出来的数字越大越好比如一万,两 万。难道新娘真的会在新婚之夜要这笔钱吗?其实,一般都是不要的,但新郎必须要得到新娘的“口唤”(即同意)。第四项,便由阿訇张手年“杜瓦”(即祈祷 词,请求真主承认这一对青年的婚姻,并为他们赐福,然后众人随同阿訇接“阿米乃”。最后,由阿訇把眼前的核桃和枣抛撒于空中,参加婚礼的人要争着去抢,据 说,吃了婚礼上抢来的核桃和红枣(核桃代表生儿子,红枣代表生女儿),就连难以怀孕的妇女也会很快怀上孩子呢。至此,宗教仪式结束。穿着红衣裙(多半会是 中式的旗袍),带着红盖头的新娘便被来娶亲的妇女搀扶送上车。送亲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门陪新娘的,要求是女性包括4个未婚少女,称为“压轿 子”,6个已婚妇女,所有人必须是和新娘同辈份的人。第二部分人员是其他所有亲戚,不管男女,(只有新娘的母亲除外)都去送亲,由男方家负责招待。浩浩荡 荡的娶(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后,所有来送亲的人员会被立刻安排入席就坐,并开始倒茶(盖碗茶,又称为“三泡台”)上菜,第一个上的则是“下马点心”, (以前是小花卷馍,现在多半以小巧可爱的西式甜点代替)。和一小碗醪糟。然后上菜。一般要上够八个凉菜,八个热菜,糖肉包子等,也是请专业的厨师来做,菜 的特点是肉食居多,席上不上酒,因为伊斯兰教禁止饮酒。接下来的主要节目就是“闹公公”。(各地的闹法大同小异)我所见到的情形是:新郎的父亲被本族人或 是朋友中的人强行按住,用油漆或鞋油画上鬼脸,头上戴上破草帽,两只耳朵上各挂上一串红枣,既不许恼火,(要恼火了会接着画)。也不许立刻谢妆,一定要坚 持到散席,客人离去。好像把儿子养大娶媳妇是父亲的一种错误似的。打扮好了的公公必须用这付扮相带着新郎,穿梭于各个席间,字正腔圆的道一声声“色俩 目”。(阿拉伯语,意为:愿主赐你平安)。并劝客人吃好。这时候呢,新娘的哥哥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他必须亲手把新房里的窗帘,门帘挂上,并且要用自带的钉 子和锤子。新婚第二天,被称为“大筵席“。黎明时分,便由娘家派来一位已婚的同辈的年轻女性前来给新娘梳头,基本要求是要把头发盘起,称为“上头”,以表 示成为大人。新娘还要在头上戴上凤冠(多半为银质的,上面有翡翠,玛瑙,玉等点缀)和胸前挂上胸壶(也是银质的,样子像小孩胸前戴的长命锁,比较大,直径 约10厘米,)凤冠显得富贵,胸壶用来辟邪。(这两样东西已很少见了,多半是从旧时的有钱人家传下来的,通常都是借用。但不管是什么家庭,总喜欢在这一天 让新娘作这样的装束。表现出对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追随和怀念。打扮妥当后,美丽的新娘就和新郎一起去见公婆,说“色俩目”,改口,叫爸爸妈妈。并给公婆倒 盖碗茶,双手恭敬的端着奉上。大约上午9点多,所有新娘家的的女性亲戚朋友都要到新郎家里来,俗称“婆娘筵席”。这一天的主要节目是“抬抬海”。什么意思 呢,就是新娘要给婆家的所有成员分送见面礼。为什么叫“抬海“呢,抬,就是用盘子端着给的意思,海呢,是鞋的意思,是当地的方言。也许鞋子可能是针线活中 最难做的,因此就也最能考察新娘针线水平吧。因此,旧时的“抬海”,就是一双双手工做的棉鞋或是单鞋,现在还是称作“抬海”,但现在的礼物除了鞋,还会有 手工做的缎子的棉衣,手织的毛衣等,总之就是要证明新娘是个会做针线的巧妇。得到礼物的每一个人呢,也要给新娘回礼,一般会在新娘端着的盘子里放个小红 包,表示回赠和感谢。“抬海”仪式结束后,所有来的女性客人,都要安排入席,吃席,菜的内容基本同上。
五回门
接下来的事就是新娘“回门”。一般是在“大筵席”后的第一天,由婆家相关亲属陪同回娘家(约10人),招待结束后新郎先回家,新娘则可以待到当天的傍晚时 分,由她哥哥或是弟弟送回。回门两天后,新娘要回“头躺娘家”。由新郎相伴,带上“四色礼”,半只羊。一般要在娘家待三天。3天后回婆家的时候,还要带上 20个糖包子,20个肉包子。20个花卷,一只熟鸡,一块熟羊肉等。到婆家待五天后,就可以回“二躺娘家”。新娘可以在娘家待六天,五个晚上。回婆家的时 候,礼数同前。这次要在婆家住够八天后,再进行回“三趟娘家”,这次可以在娘家待九天,八个晚上。三趟娘家之后,各种礼节暂告一段落,新婚的各种礼节算是 结束了。我不知这个“三趟娘家”的习俗是何时形成的,但它也许是最有人性的一个习俗。因为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各种礼俗,总是以男性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尤其是 在封建社会纯粹的男权时代。众周所知,早婚一直是封建社会里的最普遍现象。而少数民族对这个很糟播的传统却钟爱有加,延续的较长久。临夏回族也不例外。因 此,在那个时代和现代的某些落后地区,这个“三趟娘家”却很有实际意义,因为新婚之后的年少的新娘(由于包办婚姻)而突然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和一个陌生的男 人一起生活,恐怕是从心里上生理上都有一个非常难过的适应期,而这个三趟娘家却极好的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我想,这可以算做是封建社会里面对年少的新娘唯 一的仁慈,唯一的人文关怀吧。因为是习俗,所有不情愿的新郎也会无条件的遵从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习俗有了简化和些许的改变。
南昌的婚庆风俗
南昌的婚庆风俗由来已久,让一代代人感到妙趣横生,迎亲便是其中的一项。
迎亲的日子到了,男方家一大早设宴招待女方客人,宴席散去之后,由男方家一年长者和家人一起去“迎亲”。过去迎亲的花轿需八人抬,男方家配上“杠箱”和 “礼篮”。那时候的婚礼很隆 重,配上肉一百斤、面一百斤、花饼一百斤以及大洋六十块等。姐妹宴则是为了辞行娘家的小姐妹。所有物品上都洒有红纸屑、松板,并放上红蛋、“喜”字剪纸。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用鞭炮相迎。可女方家帮工们都闭门不让男方家客人进门,争要男方家的喜烟、喜酒、喜糖。而迎亲的在门外唢呐锣鼓大作,以示“催妆”, 双方谈妥后,大门方打开,女方家设宴招待男方来宾,并收下伴送三礼,把蛋、糖、饼等都送给来看热闹的小孩。这时女方家又借口东西不足数大骂男方家,男方家 来的人也借辞解释或与女方家对骂,双方争执不休,正所谓“越骂越发”。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移风易俗,但古老而淳朴的婚庆习俗源远流长,并融入了现代文明当中
北京婚庆风俗
按北平婚礼,一般常见者有四种,所谓北礼、南礼、旗礼、回礼;不过自民国以来,"南礼"似乎融会于"北礼"之中,进而统称"北平婚礼"了。
婚礼的程序为:
一、合婚
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全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北平也不例外。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克取决行止。
人们为子女择偶,必须经"媒人"往返两家"提亲",其步骤是,先由媒人问明女孩的生肖属相,并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 八字"复送女家,双方互请"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没有相克之处,且有成亲的可能时,才进行议婚,否则虽然"门当户对"也只有作罢了,此举俗称"合 婚"。
议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反之,倘二人的属相 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羊配兔,马配狗。"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俗语 说:"虎进门,必伤人。"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 功。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 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倘若见室内陈设 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相亲的结果如双方都很满意时,再根据男女八字检查二人的"三堂"。所谓"三堂",就是查双方父母有无相妨之处。倘能得吉,然后就写婚书,且将上轿、下轿和拜天地的时辰、方位,以及纳币、亲迎的日期,都详细的写在婚书上。
三、放小定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 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 定。
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 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 料一盒。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四、择日子
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 择一个好日子。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家,询明姑娘的"小日子"。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 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谆谆告诫,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则 所生之孩子,叫"迈门子",大不吉利。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五、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是"放大定",又称"通讯过礼"。在婚姻过程中,这个礼节很重要,所以仪式也很隆重。除"龙凤帖"具有特殊意义外,其他礼物与"小定礼"都差不多。礼物的数最和品质,虽无一定标准,但在原则上,都是分为"四色"礼。如:
(一)衣料首饰类 有已裁制好的衣服,也有衣料以及各种首饰。
(二)酒肉食品类 有双鹅双酒、羊腿、肘子(即蹄膀)及各样蒸食。
(三)面食类 有龙凤饼、水晶糕及各样喜点。
(四)果食类 有四干果、四鲜果。
在这些礼物中的双鹅、双酒以及各种果食,都具有深远的抽象喜意,譬如以酒来说,自古以来,无论任何喜庆,莫不讲究"羊羔美酒",或谓"无酒不成席",证 明酒礼是不可缺少的。而鹅是从古礼用雁演变而来的,因古礼的六礼中,有五礼都用雁,主要是因雁是一种信鸟,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双方都要守信。但北方雁甚难 得,所以就以鹅代替。按一般习俗,这双鹅双酒,女家只收半数——一只鹅、一坛酒。另一半就在当天请媒人退还男家,这是女家对男家的一种礼貌。至于果食,更 有趣味性的意思。如四干果中必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四种,这是取"枣(早)生桂(贵)子"的意思。如在四鲜果中有苹果,就象征"平平安安",但绝 对不可用梨,因"梨"与"离"同音,要避免夫妻"分离"之嫌。总之,被选用的果子,都各具不同的吉祥意义。
"放大定"之礼,不比平常,除两位大媒必须参加,并负责"过礼"外,新郎的母亲也要参加,也有另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块儿参加的。而女家则象"放小定" 时一样款待;把所有的礼物都分装在箱、盒里,并加以红封条,届时雇工人抬着送到女家,两人一抬,普通人家都是送四抬礼,有钱人家则多送八抬。女家收到礼品 后,照例由幼童当面开礼盒。在开盒之前要先向礼盒作三个揖,再用手拍礼盒三下,然后把封条撕去。打开礼盒时必先看到一个红封套,里边放有银元或铜元若干 枚,这都归开礼盒的幼童所得。首饰盒里有一付镯子,一定要由新郎的母亲给姑娘带在腕上。带镯子时还要说些吉利话,如:"白头楷老,吉祥如意"等词句。据说 此举的用意,是为了新娘过门后要听婆婆的话,以防婆媳间不和睦。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添箱"。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
把所有的陪嫁,分装在箱子及食盒里,雇人抬着,两人一抬,由新郎的兄弟押送到男家,据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记载:"前一日,女家请男宾四人,六人 或八人送妆,男家亦请人迎妆,物以抬数计,中等之家,大半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富者则自数十抬至百馀抬不等,贫者则十六抬,十二抬,再次则仅 备女子常用之物若干,雇扛肩人送去,不上抬。若抬数多者,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然近亦有于娶日送妆者。"从"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的 记载中,可以看出"送嫁妆"之举是很隆重的,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 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一并抬送到男家。
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而已。
七、亲迎   吉期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并且要按照《通书》上所规定的时辰出发。在起轿前,先由两个男人熏轿,并用一面镜子、一本《宪书》,向轿内幌 照几下,用以驱邪。有钱的人家娶媳妇场面特别大,仪式非常隆重,各种仪仗排列的次序大约是"顶马"(在迎亲仪队中,有一人盛装骑马负责开路并指导整个行 列,名曰顶马)在最前边,其次为回避牌、吹鼓手(即今之乐队)、铡锣、缀灯、旌旗等,可谓:旗、锣、伞、扇一应俱全;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 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场面之大,声势之成,实在难以形容。新郎的绿帏座轿居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象是"大老爷"出巡一 样,此时此地之新郎,正如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场面大的仪仗,一排列就占满一条街。其中有两个防煞的人责任最重,他们各拿一块红毡,随行于花轿两旁。途中遇有井泉庙宇时,必须张毡遮盖新娘的花轿,以防邪魔作 祟。另有娶亲太太二人,娶亲官客二人或四人。也分乘轿子一块儿随仪仗前往。照例新娘的花轿不能空着,所以必须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幼童坐在里边压轿,而且手里 还提一把茶壶,俗称"提茶壶的"。茶壶之中,装清水少许,豆腐一块,上插蝙蝠形红绒花一朵。因为豆腐与蝙蝠,第二字都与福字同音,象征双福临门。又在茶壶 上盖四方红罗一块备用。因罗与乐音略同,象征终身快乐!男家为了能顺利达成迎娶新娘的任务,要在事先预备若干"红包",各包铜元、制钱、或角票等,交娶亲 官客见机备用;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娶客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娶客就把红封包儿,递过去之 后,里边才开大门,并令吹鼓手吹打奏乐。然后娶客又把预先带来的制钱铜元等向门内投撒,俗语叫"撒满天星"。女家的执事们把娶客迎入院中,花轿也跟着抬 入。女家以茶酒款待娶客,并把准备好的"子孙碗箸"放在娶客面前,请娶客带给男家。"子孙碗箸"不可磕碰损坏,否则主男女福寿不长,所以双方都认为事关重 大,特别小心;此时男家的娶亲太太就把"提茶壶"的幼童所带来的红绒花及四方红罗交与女家的送亲太太,女家再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共四人分持红罗盖头的 四角,先在新人面前四人传递,嘴里说:"四季平安,百年好合,白头到老,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然后把红绒花给新娘戴上,再把"红罗盖头"盖在新娘头上,娶 亲太太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花轿未到之前,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头顶上的头 发,分下一缕挽一发髻,取"结发夫妻"的意思。新娘上轿的时候,必须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铺红毡,使新娘足不沾地,由二人搀扶上轿。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着新娘 上轿的。新娘在轿内无论冷热,头上的"盖头"都不许摘去,虽在炎夏,也不例外。在起轿前,新娘的父母必对花轿详加检查,以策安全。起轿后仍派新娘的兄弟二 人随行于花轿两旁,俗语叫"扶轿杆"。同时也请送亲太太及送亲官客一同随轿"送亲"。一直送到男家为止。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 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 酒筵相款待。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执事人等各司其职,准备 新娘下轿。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于是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嫂(即今之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俗称"宝瓶",瓶内装以五谷 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嫂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 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 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事前先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新 床)铺好,新娘入内便盘膝端坐帐中,俗称"坐帐",又称"坐福"。并撒喜果于帐中,此举正如唐代"撒帐"之遗风。此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俗语叫" 初会"或叫"露脸"。遂即摘下新娘头上戴的绒花,这朵绒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据说放在高处即可生男,放在低处即可生女,现在看来都是迷信。但在当时因受社 会背景所使然,认为一切是应该的。
九、吃子孙饽饽
"坐帐"之后,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仍由三位送亲太太各取一碗,分送给新夫妇交换进食。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 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接着就是饮"交杯"酒,就是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由娶亲太太送给新郎,送亲太 太送给新娘,各饮半杯而再交换一次,所以叫"交杯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摆圆饭"或"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 坐上座,娶亲和送亲太太及其他宾客均坐陪座。筵席一开始,新郎 新娘必须都先吃一大口馒头,据说是意味新夫妇,今后必有"满口福"的意思。
十、闹洞房
"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所以家家户户,只要娶媳妇儿,就要闹洞房,而且闹的越热闹越好,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古今皆"闹"!只是闹的程度不同 而已,有些文雅之士,动口不动手,有些莽汉粗夫,则尝因酒后乱性,以致闹成过失杀人的惨剧!如应劭《风俗通》所载:"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 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由此可见,闹房之俗,自两汉以降,一直是盛行不衰的。
俗语说"三天无大小",是指在新婚后的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长幼)辈分,都可以参加"闹洞房",话虽如此,实际参加的,都是平辈的。族亲方面当然是堂兄 弟姐妹们,姻亲方面,就是姑表、舅表、姨表的表兄弟姐妹们,一定参加。如大家族支系旁系关系众多,参加闹房的人,也一定很多。人一多,就会七嘴八舌,甲让 新娘这样,乙又让新娘那样。当然都是男女间一些难为情的举动。最时髦的举动,是让新郎与新娘"亲嘴儿"!"亲嘴儿"就是"接吻",民国初建,虽已西风东 渐,但以中国人保守的程度而论,男女青年当众"亲嘴儿",当然也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有人喊"亲嘴儿"时,羞得新娘面红耳赤,不敢抬头,于是大家更起哄:" 亲嘴儿!亲嘴儿……!"如此情形,新娘当然不堪其苦,但也无可奈何,因参加闹房的人,都是新郎的亲戚和族中兄弟姐妹,并且也是为贺喜而闹,所以多苦都要忍 耐,否则越闹越凶,不但可能闹到通宵达旦,而且徒伤感情。
闹洞房之俗,虽说很普遍,但北平究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都市,有些人家,家长的思想过分保守,以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婚礼始终应在严肃气氛中举行,这种家庭当然只有"免俗"了。
十一、分大小
拜家庙拜祠堂统称为拜祖先,这是拜过天地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节目,因新娘"过门"之后,就是丈夫家的一员,而不拜祖先是不算数的,所以拜祖宗是很重要的。
拜过祖先之后,就要"定名分",俗语叫"分大小"。就是要认识婆家家庭分子中的长幼辈分。人口简单的小家庭。新娘就在洞房之夜叩拜公婆和认识家族近亲的 辈分关系,惟如大家族人口众多,洞房之夜不及一一叩拜,所以必须在次日上午由妯娌陪同分别拜见。拜见长辈必须磕头,对平辈则以作揖及双手拜拜为礼。拜过家 族就拜前来贺喜的亲友。并且无论拜见何人,都要夫妻同拜,俗语叫"双礼"。无论家族或亲友,要是长辈对新娘都有赏赐,普通都是送一红包,内封银元或钞票, 数量多少都没一定。也有送首饰、衣料等贵重物品的,俗语叫"贺红",亦称"见面礼"。
十二、会亲
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会亲家,简称"会亲"。据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说:"是时,新娘姑、姨、娘舅、 外祖、外母齐集于男方。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吃酒时,一人一席,至多两人一席,但必须二人作陪。如是,女方来十位宾客时,而男方必须 二十人作陪也。此时,新郎向女方之来宾行礼,来宾即赠以带子(表示生子)、扇子(表示生个善子)和钱袋。袋中有钱一吊者,为当朝一品,二吊者为和合二仙, 三为三台子贵,四为四季平安,五为五子登科。以至于七、八、九、十,也都念念有词。"由此可以看出"会亲"之宴,相当隆重,并且要"一人一席",还要"二 人作陪"一节,对"亲家"的宾客又是何等尊敬?不过从"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这些话中,又可体会到当时的新娘在婆家的处境了。
十三、回门
"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叫"回门",或"三朝回门"。不过也有在四日归宁的,也许是因大 户之家礼节繁缛之故。一般婚姻过程,大致是从"议婚"起,到"回门"止,就算完成了。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此后九日, 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给新娘送食物,俗语叫做单九、双九、十二天。婚后满一月时才能回娘家住一月。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语叫"住对月"。以后逢年过 节,女家都会接姑娘回家过节,借以团聚数日。
老北京的南方式婚礼
前清六部各衙门中浙江绍兴籍人很多,侨寓南城(前三门外及内城自东西长安街迤南),婚嫁行家乡礼节,谓之南礼,行之既久,南半城的汉人,虽俱非绍兴籍的,亦 多沿用南礼,连喜轿铺亦有"南帮"(北京喜轿铺各有地界,东城帮西城帮各不相同,越礼娶亲,相遇各有谦辞,俚而有味,陈辞时面孔高板,颇像演戏),因南礼 热闹有趣,故多半喜用。南礼由"文定"起,一切全讲文词来往,融合古礼今宜,实有记载之必要。
文定南礼虽由媒婆或亲友女眷撮合,但不能登场,必须男女两方各请一位有声望的官绅作大宾,俗称"央媒"。所有自文定以至结婚一切仪式都由央媒执行职务,万一本人遇有事故不能出席,则由本人之子弟代替,不能更易他人。
在文定前期,男女两家各具全帖两分,亲送大宾,延请写道:"谨詹某月日为小儿小女文定吉期,恭请执柯,恕不庄启"。是日晨,男方备车将双方大宾接到,早餐 后,派家人二名,戴低梁帽,穿薄底靴,着蓝袍、元青褂、十字披红,甲仆捧定礼一匣,内盛镯子、戒指、头面珠花;乙仆捧拜匣二个,内装"庚帖"。庚帖用两 份,男红女绿,是由南纸店买来现成的。
前半开横写男造或女造,直写生于某年 某月某日某时,下半开写八字,红绿皆由男家写妥,以期大小一致。外有金花封筒,在中间写"天作之合"等吉词。另外红金帖一份,上半开写"谨詹某月某日为小 儿文定吉期,敬求台允,恕不庄启"。下端写"忝姻眷弟某某某顿首拜"。如系单名则写"顿首诚拜",因为必须凑足十字。两个拜匣,甲匣装男帖及请帖,上加敬 使大红封套二个,每个装银券一金;乙匣装女绿庚帖,到女家由大宾交代清楚。
女家回盒亦用玻璃锦匣,内装笔墨、墨盒、镇尺各一双,并将红庚帖收留,绿庚帖交还,上附红全帖,写"谨遵台命,恕不庄启",亦随敬使二封,由大宾携回交代男方。
纳采前期大宾预至女家,问明月事,约在月之上中下以便择日,并索大小衣服尺寸单。仍由男女家具帖,延请两家大宾在当天齐集男宅,早餐后督同夫役抬送礼 品,并男仆二人手捧礼帖均如前式。鹅两只,绍酒二坛(名鹅笼酒海),龙凤饼十六至四十盘不等(每盘五斤计二十个),荤八盘,是鸭、鱼、猪腿、羊腿各一对, 干四色(桂圆、荔枝、枣、栗)或八色(加庚饼蜜饯等),鲜四色(百合、苹果、香蕉、柿及鲜银杏、鲜枣等,忌梨桃)或八色(加南鲜等桔□之类,胭脂粉四盘, 外有荷包一对,装锦匣红封,装进头抬。到女家由童子一人,对抬拱揖启盒,将荷包交付女家。此外必须有的是小棉袄裤,至于大衣及头面首饰可有可无,即有女家 亦多不受,依然抬回,至多收上轿所穿戴的大衣裳及头面。女家回盒,除各干鲜酌退少数外,更备三元饼、水晶糕各三十匣,有的至上百匣,须预问男家需用数量, 以便分送至近亲友,三元饼等由南果铺预备。
迎娶 预先通知日期,得女家同 意,然后筹备一切。延聘南极翁一人,须年高德劭,最好是白发银须、夫妇子女俱全的老人。赞礼傧相二人,伴郎二人,伴嫂二人,伴姑二人,执烛童男女各一人, 指导婚礼的老蛮一至二人。老蛮是婚礼中的重要角色,不但能指导新娘举行一切典礼,闹房时也是新娘的一面挡箭牌。所有凤冠霞帔、蟒袍玉带,悉归渠预备,先期 呈阅,以新旧精粗定赁值多寡。早年不过五六金,后增至十二元至二三十元。至其报酬,大抵男女家各予赏金四两,新娘新郎(脱靴钱)另外赏予;亲友太太小姐如 系熟识,亦有赏金;二人者系带一徒弟,必青年貌美,格外有赏。男指导系茶房一人,名曰"说礼"(南城鞭子巷口子另学此南礼一门。 按茶房之上菜,乃属副 业,其正业所学为二:一即说礼,南北旗汉旗婚丧各礼,均有师承;一即果子房,承做各种点心,如慈菇糕、山药糕约十余种。又如奶卷、山药饼、莲子羹,统有百 余种,均为点心店所无,今多失传)。 更有伴嫁婆,亦得行家,专伺候各宅随嫁,前数日先至女家,与新娘熟悉,问明男家翁姑家人若干,拜见礼如何,预备新娘 所用物品,放置何处。喜期前一日,头戴红绒花,身披十字红,袖苹果,携带新娘小用具至男家,于男家老幼男女一一参见辨识,然后至新房查点所安妆奁是否合 用,箱只次序、喜帐喜床是否安置好。
应备物品中有古铜镜五面。大的直径一尺 四,镇床用,中者打同心结用,小者是一对,分别给新郎新娘佩戴,带柄的一面专为照轿用的。□杖一具,长二尺,秫秸外裹红棉纸,两端束红绒绳,上端加绒球, 将此杖供在寿星码旁,备南极翁祝福及新郎挑盖头用。杂色喜果两大盘,内一盘撒帐用,一盘分包若干包,新郎新娘伴郎等均有押袖果。 小儿车一具(俗名婆婆 车),预备仙翁宝座。外有筛镜一对,令箭、耳箭各一对,俟喜轿到门,将此三物悬挂喜堂。又面袋七条,由喜堂至喜房铺地,俟新人交拜礼成,由袋上行走,惟必 须倒换,取传代之义(北礼用红毡)。家僮二人,提红灯二盏,凡新郎两次入出喜堂及南极翁入出喜堂,均提灯前导。
是日晨,由男方备车接各执事人。前三日各具半全红帖,大宾写"恭请执柯",赞礼写"恭请鸿赞",南极翁写"恭请仙驾"或"祝□",伴郎吃"台旌",伴嫂 写"恭迓莲舆" (伴姑不得用莲舆)。伴嫂赴席后,由老蛮将镜、灯、苹果、喜果等备齐贮铜盘中请照轿。喜轿预设于喜堂,照轿时,伴嫂中年长者轿正坐,年次 者执铜盘,逐件交轿内伴嫂执行。照轿礼毕,轿帘下垂,听候发轿。 老蛮乘车赶到女宅,为新娘修饰开脸。南礼与北礼在开脸的日期上大有差异:北礼是次日开 脸,南礼是当天上轿前开脸。所以人称:北礼娶姑娘,南礼娶媳妇。开完脸,新娘与家人告别,彼此哭泣毕,然后敷粉上妆。即在暑热亦著棉袄、棉裤(不过略有棉 絮)、衬衣、蟒袍裙、云肩、霞帔、朝珠、玉带凤冠,故必须预服暑药,轿中亦随带毛扇等物。 近数十年喜轿前后都留有寸许的空隙,可以透风,故不致发生受暑 等事。
男家发轿前,请两大宾、两赞礼为当然娶亲者,另外再请二人或四人,如 前式骑对子马。其全帖写 "某月某日,为小儿授室吉期,敬求台允。"早年写"命小儿举行亲迎大礼",嗣省略亲迎改此,唯此请帖之上,另加拜匣,用红全帖 写"子婿某顿首拜"(名投门帖)以代亲迎。娶亲至坤宅,迎入客厅,依序入座(不似北礼将娶亲者摈诸门外,唯留两家人在外守候,俟喜轿至行阖门礼)。数分钟 后开门,付酒钱若干,名曰"金钱满地",喜轿直入中堂门门外,新人装饰齐备,老蛮喊"请赞礼老爷",茶坊接腔,乐作(即随去之清音或七福班)。赞礼起至堂 前阶下,面向内正手赞头请,副手赞二请,正赞三请。三请毕,乐止,退归原位。茶房偕本家行礼道劳驾,娶亲告辞先行。大宾将礼帖交换亦告辞。
喜轿到门放百子鞭,院内焚钱粮, 寿星上香,喜轿抬至中堂门槛内,面向内,轿之前设座四,东西向,伴嫂伴姑分坐两旁。架案上供寿星码、祝□杖、莲子供五 碗,悬双喜字帐及筛镜等。案前设赞礼请新郎入华堂。 新郎著蟒衣,不著褂,由前引红灯,伴郎偕同自左阶上至中堂,赞礼赞朝上搭躬,朝轿搭躬,搀轿,新郎用 手扶轿。赞礼毕,退步更衣由右阶下。至此始著补褂六品顶戴,插金花,双披红,两袖入压袖喜果,襟系铜镜,静候堂上赞请。新娘下轿乐作,三请新娘。下轿毕, 老蛮喊搭轿撤轿,新娘立于右,赞礼二请,新郎仍由伴郎偕至喜堂,立左方,赞礼祝词,请夫妻交拜,行三跪九叩。礼毕,赞礼南极翁三请寿星,由红灯引导至喜 堂,赞上朝上打躬,下朝外打躬,上请登宝座,下星君吩咐免,上执□,下祝寿,寿星用□在新人头上击三下,祝云:"多福多寿多男子。"亦有另易祝辞者:"逾 福逾寿逾康宁。"祝福已毕,请归仙府。老蛮搭腔,"动乐呀!寿星老爷子真累着了!"回头让新人多叩头道谢。赞礼夫妻二次交拜毕,上请打同心宝结(铜镜纽上 系红绒绳,交新郎结一结扣),名为"结解同心"。下花烛礼毕,"牵红"(红绿绸两条合成,新夫妇各执一端),执烛(童男女各执柄灯燃红绿烛,系红绿绣花 巾),在前引导,此时传袋。老蛮说:"动乐呀!"俟夫妇进入洞房坐床毕,老蛮请赞礼入房撒帐,退出。由伴郎伴嫂伺候交杯酒,吃子孙馍团团(江米面制小圆 粒)。
礼毕,由伴郎引新郎用□挑去盖头,出外各休息。年此时喜堂由茶房请寿 星祀神码送神码。少顷再请新夫妇同至喜堂见礼,先寿星,次大宾,次赞礼,次伴郎伴嫂等,至外亲友略让,由老蛮茶房说明罢免。然后祭祖先,祭灶神,见家亲。 再休息,脱去蟒袍易便装,出至喜堂吃"头桌饭",形式是堂中设方桌,新夫妇坐正席,伴嫂伴姑相陪,老蛮斟酒布菜,各有祝辞,无非"白头到老"、"富贵有 余"一类。再休息,吃暖床酒,即举行闹洞房。
此时老蛮大显神通,替新娘解围,唯新郎太苦,即伴郎亦加入战团,一点照应无有,量宏者犹可,量浅者非醉倒不可。况许多女家因闹房太过火,发生冲突兴问罪之师。次晨男方派人送请吃酒帖,女方非见此帖不能前往,不似北礼黎明家人一进巷口即喊"报喜来啦"之俗。
旧式的喜庆宴会
旧 时结婚,最讲究喜宴,按老北京的习惯,无论新、旧仪式的婚礼,本家(事主)必须给来贺的亲友预备酒饭,才谓之“办事”,如果只举行仪式,不用酒饭招待亲 友,即谓之“不办事”。凡办事的男、女双方均各自设立帐房收礼。亲友前来贺喜,谓之“出份子”,也叫“行人情”,一律将礼金装在红纸封套里(数额不限,视 平日交往程度而定)。上书:“喜敬××元,某某亲朋敬贺”字样,也有送喜幛的,幛料质地不一,绸,缎,布不等,长八尺至一丈二,多系红色。一般是用红纸印 有金色花纹图案的幛光写四个字(讲究的则用金纸刻成字),表示祝贺。例如:“天作之合”、“天成佳偶”、“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等。上款写“□□新婚 之禧”;下款写:“某某亲朋敬贺”字样,用大头针别在幛料上,于办事期间挂在棚里。
喜事,讲究两头亲家互相出份子,男家给女家送去“奁敬”的钱封;女家给男家送去“喜敬”的钱封。这种份礼一般都不直接交帐房,而是两家亲家直接交,交时互相请安道喜。(多系老年妇女互相交封)。
关于招待亲友的席面,则视办喜事者的经济情况而定。当时,北京市面上承办酒席的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庄眼儿”;一是“散包儿”。所谓“庄眼儿”就是由有 字号的饭庄子,如福寿堂、惠丰堂、会贤堂等店家来包办;所谓“散包儿”就是由厨行中的私人,即所谓“跑大棚”的厨子来包办。近人侍余生在《燕市积弊》里 说:“庄眼儿虽说用的多了,有点弊病,究竟还差不了多少。能多赚几个钱的地方,就在乎‘萝卜快了不洗泥’。惟独这散包儿酒席,可跟庄眼儿大相径庭,又没有 金匾,又没有铺子,就仗着耍人儿。凡用散包儿的主儿,必在厨行里有个三亲两厚,未从要办事之先,必得把这位熟朋友(厨师傅)请到他家,预先说明,有多少号 人请,得用多少桌菜,早晌用什么,晚晌用什么。要究起真来,并非是散包儿跟他闹鬼,只要本家一说,怎么省钱怎么好,那就掉在他的网兜里啦。不怕开好了菜 单,也就是早晌看四桌前脸儿,一到后来,是有什么是什么啦(如攒丝不摆顶马儿,攒盘儿改炒肉之类)。”老北京管这种情况叫“大放鹰”,故本家有设“监 席”、“监厨”者,进行监督、检查。
那时的席面一般多用“猪八样”,即用猪 肉做八个大海碗的菜,例如:红焖肘(夏天则多用水晶肘)、荷叶肉、米粉肉、扒肘条、四喜丸子之类的大件,另外加上若干溜、炒菜。也有用“烧燎白煮”二十四 个至三十二个小烧的白肉席。(过去西四牌楼缸瓦市沙锅居专应此席)。再上一等则是“花九件”的酒席,在“猪八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去掉一些油腻过甚的肉 菜,加上鸡、鸭、鱼等海味以及清口的菜。再讲究些的则用海参席、鸭翅席(鸭子和沙鱼翅)、燕翅席(燕窝和沙鱼翅)不等。如果是交际较广的人家,来“出份 子”的亲友有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所以需用回、汉两面的酒席,甚至是回、汉、素、番菜(西餐)四面席。
旧式的喜庆宴会,一般多是用圆桌,每桌可坐十人,但实际上都坐九人,下手里留个空位子,以便茶房从此上菜。通常每个座位前边设一“布碟”,下边压放两三张小纸块,以备擦碗筷之用,铜羹匙一把,仅能装三钱白酒的小白磁酒盅一盏,筷子一双。
宴会开始,首先是让座,本家或知宾出面将来宾中的长辈、本家特请的婚礼主持人,如旧式结婚的娶、送亲人员,新式结婚的证婚人、介绍人等让到上座(正座)。其它来宾也有相互让座的礼节和习惯。
就座前,桌面上一般只有四碟冷荤、拼盘、谓之“压桌”。就座后才依次上菜。每上一道菜都摆在正座面前,把前面上来的菜往两边撤。
本家一定要有人出面谢席,有时是新郎、新妇亲自“出马”,无非是向来宾们说几句客气话,给每桌主要宾客斟斟酒,布布菜而已。有时茶房也会喊一声:“话到礼到啦,本家道谢啦您哪!”这只是个礼节性的过场。
大家主儿办事,来宾很多,摆席的时间排得很紧,虽然有酒,但不能划拳行令,得赶快吃完,好让给下一拨。
宴会的最后一道菜上来之后,茶房照例要喊一声“上汤了您哪!”表示宴会结束,这时宾客尤其是坐在正座受到礼遇的上宾,一定要将事先用红纸包好的钱包,赏给茶房。谓之“汤封儿”。茶房为了献殷勤,也主动送来嗽口水、牙签。
文明结婚有不预备酒席的,只用茶点招待亲友,甚至是“清茶恭候”。这种情况多不设帐房,对于一般朋情的礼物、礼金均不收受,表示一切从简。
办喜事一般都是有准备的。如果本家大撒请帖,大肆收礼,酒席却不丰盛,有意从中赚钱,即谓之“撒网”。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讴》载:“京师习尚拉拢,无 论婚丧等事,先备请帖多件,因亲及友,辗转相邀,虽素无一面者,帖至亦必具送分金,谓之撒网。甚至有他家之事,代为出帖请分。”但这历来是被人看不起的, 甚至还会招来亲友的不满。例如:有的老太太出份子时,发现本家预备的吃喝太次,听已坐完席的说:“唉!把卖盐的打死啦!”(菜太咸,怕不够吃)便会指着自 己的小孩儿说:“二小子,走吧,奶奶那几个大子儿直当打水漂儿啦……”马上告退。通过办喜事,本应为人,但却得罪了人。不过,这是个别例子。一些耗财买脸 的大家主儿,都讲究为儿女完婚,办事往里头赔钱,赔的越多越光彩。
喜事办完之后,本家就要到曾来随礼的亲友家里踵谢,俗称:“道乏”。不论是否亲自去道谢,都要及时发出谢帖
满人婚俗
《清稗类钞》中所记各地婚俗,尤其满洲,都不是真正习俗,只是记些陋俗,供人取笑。我所以先谈满人婚俗,因为我本是满人,见闻较确切些。本节所谈,只以京旗满人婚俗为主。
北京婚俗虽有满汉的分别,除几点显著的不同以外,大体是相同的。满人婚俗的所谓媒妁,只是男女两家的亲戚故旧,来往穿插,十指露缝,爱亲作亲,决不是专 任“媒婆”的才能说亲。北京为人作媒,俗称“渴冬瓜汤”。喝冬瓜汤确不容易,先要留心记住某家某家郎才女貌,然后到男女两家去说,来往跑道,费功夫,赔本 钱,是丝毫报酬没有的。说得男女两家都有一二分同意,然后过“门户帖儿”。帖上载明家长姓名、官阶、所属旗分、新郎职业等简略履历。容两家分道打听,打听 的内容是:男家家道如何?新郎是否要强?育无恶嗜暗疾?女家家教如何?姑娘容貌怎样?是否姻静?会不会女红?打听的内容表面是如此,里面却包括意义很深。 例如女家只有一女,养得娇惯,男家却上有两层公婆,中多妯娌姊妹,下多子侄,此亲便不能作。打听合适以后,使通知媒人相看,此时男女双方尚不知就里,只凭 两家尊亲至近亲友相看,绝没有对相对看,互通款曲的。相看合意后,互换“年庚小帖”,各自到合婚处合婚。以男女九宫排出上中下三等婚姻。即便是“下等五鬼 婚”,只要不妨不克就可以作亲。至于男女属相冲犯,什么“白马怕乌牛”, “羊免泪交流”之类,是不会有的,如有的话那这婚都不必合了。合成婚后便是“文定”,即“放小定”。例以金银指环荷包各一两村,以家境区分多少。文定以 后,男家预备婚娶,女家预备嫁衣,但由文定到娇期,须有相当时日,一年二年没一定。女家在文定以后,便约束姑娘不许外出,调息身体等。临嫁前一月内要行 “莫雁”礼,即所谓“通信放大定”。在通信以前,男家索要新娘衣服尺寸单相“小日子”。尺寸单是为通信时送往女家新娘衣服所用,小日子是预先问要新娘经 期,以便择嫁娶日子时好规避。通信之日,所有的礼物小最不能少的是《迈书龙凤帖》,就等于现在的婚书,因封面育金画龙凤,故名龙凤帖。内容是;
“伏以素晋联盟,世驾婚姻之美,朱陈缔好,永俏伉倔之丸时臻月期,爱卜良辰,钦遵彻制数理桔蕴,报察阴刚不降吉日,敬备军迎,迢保十不牛某月菜日迎娶。 一切趋避,详列如左一、上下轿宣用某时,面向某方大有。一、冠并坐帐,面向某方大吉。一、台琶宜用茶叶大吉。一、是日忌菜某某三相,临时避之大吉。于是爱 修芜柬,祝廷莲舆,用布吉期,希惟惠照,西自。某年某月某日远悟大吉。”通书面上写“龙风呈样”,封套外面写“富贵荣华”,内附新郎原来小帖,并附古钱四 枚。通信礼以外是“如意匣”和“掐笼”、“酒海”。鹅宠单双均叮,酒海是惊伙铺所备金博(近年有放四个洋瓶的)。以外便是食盒,内装新娘四车衣裳、金银首 饰、龙风饼、枣栗桂圆落花生等害果。再有鱼池,内放活鱼。共计—两“抬”至若干“抬”。
通信到门以后,新娘德坐炕上,由家人亲友将男方的使者(乡系新郎芍亲)迎进客堂。持茶之后,使者取山如意,放于新娘膝上,以簪钗一二件插于新娘头上,或为戴指环腕镯,各念吉祥话,新娘只低头不语而已。
奠雁礼成以后,静等吉期。有钱人家预备奁定嫁妆要够“抬” (由十六拾至百二十拾不等。六十四抬为全份,三十二抬为半份),抬多在吉期前一天送往男家,抬少可以当日送去,若再少不够时,可雇“窝脖”扛往男家,但必 须在前一天送到。嫁妆第一二台例为如意匣和通书匣。送妆的娘家人必须是近亲,方能按着新娘的习惯安妆。
吉期所用的大轿执事,除必须一红两绿三乘娇外,喜轿不用花轿而用红呢官轿,或满顶银球的“星星冠轿”。执事用“锣七对”或“锣九对”,带弯钩喇叭,又分 全份执事或半份执事两种。满人执事用牛角灯,以示最早是夜里迎娶的。嫁娶之日,新郎到女家“谢亲”。花娇出门以后,即由大媒陪同新郎入内向岳父岳母叩头, 即古礼的亲迎之意。近年也有“谢妆”不谢亲之说,乃在新娘尚未娶出之前,先入内叩头的。
男家临发轿之前,先用小儿在喜房里打锣“压炕”,随着鼓手“响房”,也有娶回新娘之后再响房的,称作“倒响房”。响房后点“长命灯”,“铺床”,随命小 儿拿“盖头”,命人送“离娘饭。然后娶亲太太辞行,或乘绿娇或压花轿,娶亲官客乘车,鼓乐喧天,直奔女家。花矫打杵后,娶亲太太先入 内为新娘梳头穿袄,女家闭门,娶亲官客叫门,女家点鼓手吹打,有“夸得胜”、“油葫芦倒爬城”、“屎蛤螂爬竹竿一节一节爬”、“麻豆腐大咕嘟”等通俗曲 牌,名为“杀新娘性”,实在是为结新娘留修饰的功夫。合意开门后,递包撤满天星,娶亲官客入内,由女家请人招待,摆设酒宴。新娘由齐全不忌人上盖头,穿上 轿袄,由娘家父兄抱入轿内。花轿离门,娶亲太太告辞,随将桌上预设的“子孙筷”、 “子孙碗”单窃筷入袖内,象征着“窃去子孙”。娶亲太太走后,娶亲官客的席上由茶房“上汤”,表示娶亲的仪式告终,娶亲官客撂“汤封”辞出,赶回男家交 差。
新娘子上矫以后,送亲男女随矫同行,新人的“宝娇”打杵后,送亲太太先 下矫进入洞房外间暂坐,男家闭门(没有女家闭门的时间长),送亲官客著补眼顶戴前去叩门,合意开门后,宝轿已然撤去矫杆,摘去轿顶,由娇夫提入门内,经过 炭盆“熏煞”后,扶在洞房门口,便等解娇帘新娘下轿。满俗新娘J—轿时,除了娶亲太大梳双抓售、穿上矫袄、搭盖头以外,还要在胸前挂一面挂锰镜心向凡镜背 贴身。洞房如果是有里外间屋叭外问设好天地免请全福不忌的男客代为上香。在新娘没下矫之佩服鞍弓箭都要供亦桌上。开启矫帘之礼特思鞍放在矫汰预备新娘迈 过,表示步步平安。随着新郎向轿帘故箭三九名为“射煞”,也有下娇后向新娘射的。轿帘开启,即由洞房内拉龄少妇指蘸咽脂粉,抹在新娘两腮,一面红,一面 白,名为“填阳粉”。随着新娘下矫,八旗满洲固山婚俗则迎“宝瓶”,蒙古因山则递柴一束,各令新娘抱持。宝瓶也是棕伙锅顶备。内装金银米(货米、白米)、 金银如意,—L盖红绸,系以五色丝线。婚礼三天后才能例宝版仪式是新夫妇坐在炕上,由家人例于兜电以得金银如意者为有助气。新娘怀抱宝瓶,迈过雕鞍,足踏 红毡,到天地桌前同参天地,大多数是男友女右。拜完天地上坑抓盖头吃子孙悸悖,唱交杯盏,是为“台雷”。坐帐后先“拆抓留”, “开脸”。开脸是用五色衣统统脸四下,去掉毫毛,分开鬃角,然后婉头.普通人家都据两把头铁枝子上缠真发。至于缎子假头,才兴了三四十年。官宦人家都强钢 子,两根支汗,上搭韧子,四诽绒花,是极隆重的装饰。有人以为韧于是梨园所兴,常人没有救的,那是不知满洲风俗的说法。此时新娘头部状态,在旧礼教婚礼看 来,已是妇人,而不是深闺静处的姑娘了。新娘修饰已氓使“摆圆饭”。圆饭过后就等下地了。送亲太大在新胺修饰持齐毕叭便告辞囤女鼠去换65吃酒”的男女客 左。普通吃酒的以男女各二位的居多,满俗最多不过男女四位。男家为预备接待吃酒的起见,大门内设有“迎门钟”,由棚锅搭成隔扇门形式,中设红床一张,后挂 福禄寿三星做像前摆馆镜,前放执壶执钟。吃酒的来别主人及娶亲太太迎出,新郎跪向三星,娶亲太太斟酒递新郎,新郎高举奉敬结吃酒人,随叩首,共三叩三兴。 后来这种迎门钟的仪式就不多见了。
北京旗人旧俗有“两口酒”和“当日酒”。 两日酒别四日回门,当日酒则两日回门。因为嫁女既经回过门便是贞操确定的明证。旧日婚礼的吃酒,就是表示新娘由此可以下地庙见。吃酒的不来,新娘便不能下 地。所以以前两日酒,新娘两日一夜才能下地。下地以后先拜佛,再互拜祖,然后拜见翁姑家人、宗族戚友。新夫妇见礼要双叩首,所以名为“受双礼”。也有受单 礼比例如亲友中有人和新娘母家有关,在他心目中新娘便是姑奶奶地位。满俗出嫁女子为重,因之便不能受礼,只令新郎一人叩首,故名“受单礼”。无论单双礼, 受礼的人部要构“拜敬”。见礼以后,新夫妇便没事了。晚饭后,新娘要在翁姑前伺候姻抵吉时到抵坟好喜神刀向,新夫妇回归洞房。
五更即起,新娘母家来人接回门,多半是新娘的母亲。按回门的任务第一要陪新娘的婆母到新房走一路以便呈验贞操证件,如经审查没问题,皆大欢窑,新妇开 箱,以手帕、荷包零星小物分赠家人亲友名曰“开箱礼”。夫家预备糕点款待亲家母,名为“吃梳头酒”。新娘回到娘家,当然有一番诉讼如果翁姑脾气大,夫婿族 刀瓶家境外强中于,不但母女泪流满面,亲友邻居也多有同为伤心的。少顷新郎到后,重摆圆阮少坐即起,有的入侵席再吃,有的新郎告辞,新妇则可多留半日。婚 后第九日为单九,十八日为双九,女家有人来夫家看视,名“瞧九”。以后周月住对月,三节接住娘家,以至催生、洗三.满月、“挪骚窝”氓谁又说“嫁出的女拔 出的水”呢?
布依族婚礼风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人口2,545,059人。
布依族是祖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一般认为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与壮族同源。有人还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日布依族可能有渊源关 系。历史上布依族常被称为“夷”、“苗”、“仲苗”、“仲家”、“仲蛮”等。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才统一叫布依族。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 傣语支,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布依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赶表”是布依男女青年流行的公开社交活动,对未婚青年来说是寻找恋爱对象,对已婚青年,如果他们对父母包办婚事是满意的,那是为炫耀自己的唱歌才能,否则就 是表示自己对封建婚姻的控诉和反抗。这种以对歌为主要形式的赶表活动,男方叫“浪哨”,女方叫“估场”(玩耍之意),赶表中,除唱情歌外,还有唱苦歌,告 状歌和逃婚调等。时间一般在传统节日或散集后,青年人留下来,戴头帕的姑娘和小伙子分别站两旁,互相物色意中人,中间的媒介人叫“银雀”,某小伙子相中了 一个姑娘,他的“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唱起“浪哨歌”。 如果姑娘同意,便回眸一顾,在其它小伙子的一片“呵嗬”声中和大家的目送下,男女双方走出人群,上山对歌,有的还吹木叶,男吹女唱十分和谐。双方了解感情 后,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举行婚礼。
布依人结婚只是一个形式,并不“坐家”(男女 双方不同居)。新娘接来后整天忙碌操持家务,晚上织麻纺纱、直到深夜,从不主动进洞房,若有小姑者新娘就赖着和小姑睡,没有小姑的便挤着和婆母睡。这时, 婆母和妯娌便强将新娘推推拉拉地送进洞房。不论新娘对丈夫是否满意,大都如此,新娘三、五天后又重回娘家。这种戏剧性的生活,直到新娘身怀有孕才告终。这 时新娘才在丈夫家住下,称为“坐家”。于是新娘便戴上“假壳”表示少女恋爱时期结束,少妇当家理业时期开始。 布依村寨多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处,四周环抱着古老的“风水树”和茂密的竹林。一般每个村寨住着几十户以至几百户人家,房屋有石板房,楼房和半边,楼, 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大多用石板盖顶,别有特色。堂屋内、一般都有神龛,左右两边隔成灶房、卧室、客屋等,设有火塘,主要作取暖之用。寨中或寨边修有土地 庙,过去以敬山神菩萨,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沪上结婚仪式全过程
沪上结婚仪式全过程 漫漫长路终不悔为谁辛苦为谁忙
上海人从恋爱到结婚的仪式曾经繁了又简,如今简了又繁。好像文明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表示忠贞的繁文缛节、林林总总就越是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好像文明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表示忠贞的繁文缛节、林林总总就越是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1、相亲(从略) 2、恋爱(从略) 3、订婚
具体订婚流程如下——
事先准备:
1、男方提亲:由男方决定方式、日期和地点。须提前1个月告知亲友。
2、挑选礼服:男方不能穿休闲装,女方应尽量穿礼服。
3、决定预算:大致在8000~15000元。
4、草拟名单:双方亲友及各自朋友。
5、印刷喜帖:提前一周进行。
6、确定要帮忙的亲友:包括司仪、证婚人(长辈)、男女陪伴人(未婚少男少女),闲杂跑腿兄弟若干……
7、寄发喜帖:致电亲友,确定出席人数。
8、聘礼:男方准备文书,女方准备谢媒。
9、订婚前两天致电亲友,再次确定到场人数。
当天仪式:
1、媒人为司仪,宣布消息。女方受聘。
2、仪式开始,准新娘由媒人和女方陪伴人陪同,向证婚人敬茶。
3、双方交换戒指。
4、开席,准新郎和准新娘坐于首席,媒人及亲友若干人等依次按年龄入席。酒席进行至一半时,准新郎及准新娘前往每一桌敬酒。
5、领证(从略)
6、婚礼前奏四步曲——拍照·买戒·择吉·送礼婚纱的租金价格相差很大,用整块蕾丝
做成的婚纱价格昂贵,现在很多精打细算的上海准新娘都选择去苏州做婚纱和晚装。费用只要4000-5000元,价钱和租一件婚纱相比却相差无几。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
7、结婚仪式
迎接新娘——先把红包准备好
中午时分,伴郎和新郎的好友就来到新
郎家中,吃过一顿简单的午餐后,就出发去新娘家接亲。当然要敲开新娘的门是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伴娘会带着新娘的众多女友要开门红包。新郎应该事先多准备 一些红包,一包百元左右就可以,然后分给各个女友,一般即可入门。也有要一个大红包的,比如伴娘要求新郎出999元(或9999元)才能入门的话,新郎也 只有认了。当然女友和伴娘都会从新郎新娘的实际条件出发,满怀友好之情,营造心情舒畅、喜气洋洋的气氛。
在新娘家中稍事停留,所有宾客都要吃点小点心,上海现在流行吃的是水煮蛋,有的里面加一点红枣、桂圆,象征团团圆圆、早生贵子的意思。
然后新郎、新娘就坐着花车向新郎家进发,新郎的一班亲戚接到新人快到的消息就在附近开始放爆竹烟花,在烟花绚烂中,新人下车步入新郎家。规矩大一点的家庭,要新郎抱着新娘上楼,然后新人双双下跪,婆婆喂新娘吃红枣桂圆,给新娘结婚礼金和金饰等。
下午时分,一对新人会去城市里一些环境优美的外景地拍摄录像,直到傍晚才前往酒店。如今酒店都会赠送一间标房给订酒席的新人,那里方便新娘换装。
酒店婚宴——演出开始了
9:00婚礼仪式开始(奏婚礼进行曲)。
以下是主持人致辞,一般婚庆公司的主持人会先夸些“郎才女貌”的套话,然后对双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
致辞结束后,新郎新娘先向新娘的父母献花(掌声),再向新郎的父母献花。
9:18证婚人朗读证婚词(掌声)。
9:22新郎、新娘的双方代表致主婚词(掌声)。
9:28来宾代表致贺词(掌声)。
9:32新郎新娘致答谢词(掌声)。
新郎新娘交换结婚戒指,一般由伴娘把一对婚戒放在托盘里捧上,先由新郎给新娘戴戒,然后新娘给新郎戴。
9:35新郎新娘互敬交杯酒,象征两人永远恩爱甜蜜。
9:37新郎和新娘共切百年好合的蛋糕。洁白纯洁的蛋糕象征着他们俩团团圆圆,事业兴旺,生活美满。
9:38各位宾客举起酒杯,共同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结束后新郎新娘入席。
之后,新娘会换上一套晚礼服再次出场,在上海酒店里现在一般会有新娘手举一根长长的蜡烛,到每桌的正中把烟花点燃,场面甚为浪漫,接下来向各桌敬酒的艰巨任务就此开始。
敬酒一般从比较不熟或者客气的宾客开始,一桌喝上一杯就算通过。最最难缠的放到最后几桌,要么是些血气方刚的亲戚,这些人要么是从小玩到大的哥们。
当然过程中也可穿插些小节目,以前是新人诉说恋爱过程,现在大抵变成了新郎向新娘高歌一曲,自然也有新郎为此在婚礼前狂练卡拉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