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最帅萨博图片:美国系列之五十九至六十五:全球叫牌——如果你是索罗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8:51



美国系列之五十九——全球叫牌
  提交日期:2009-1-8 10:27:00
一、 回顾年终岁末
2008年11月26日,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已造成数百人伤亡。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了60年来最严厉的军事行动,目前已经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2009年1月1日,俄罗斯正式中断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已经造成数个欧盟国家天然气紧张。
三个热点,三处争端,共同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全球斗法。
不妨总结一下三个热点的共同特点
1、 都是人为事件
不论是孟买恐怖袭击,还是以色列的“铸铅行动”,还是俄乌“斗气”,无一不是“人为”事件。这种“人为”,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不断放缓,各方拼命寻求经济解决方案的大背景下,很难让人简单地理解为偶发事件,或地区矛盾的简单激化。我们须要思考的是,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促发了上述事件?
2、 都在持续发展之中
三处热点,截止笔者完成本文时,还在升温,没有一点熄火的迹象。三处热点如何发展,是逐步降温还是向更高烈度、更大范围爆发,都是未定之数。它们,有解吗?它们又将如何解?
3、 牵涉全球主要势力,一股独大
孟买袭击事件,冲着印巴出手,激化南亚局势,真正的着眼点却是中国。印巴双方都在第一时间寻求美国的支持,美国因素也在第一时间介入了事件的“调查”与“调解”。
事发当天,FBI即宣布派人员与设备前往印度提供支持;紧接着,美国多位要人马不停蹄穿梭于印巴之间;再后来,印度宣布将巴基斯坦与恐怖袭击有牵连的“铁证”送交美国。美国人由此获得了对巴在袭击中的角色“定性”的话语权,其在印巴之间的权重可见一斑。
中方,作为“印巴双方的友好邻邦”,当然难以置身事外。外交部多次就南亚局势表态;外交部长多次与印巴双方通话;中方在同一天分别与巴、印展开防务磋商;特使先后出访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声称向中方提供巴基斯坦与恐怖袭击有牵连的“铁证”。中方,事实上已经深度介入南亚局势,直面某些人的出招。
孟买事件点燃的南亚紧张局势,包含了第一层次的中美“对话”,第二层次的中印“对话”、美印对话、中巴对话,第三层次的印巴对话、美巴对话。起决定作中的,是第一层次的中美“对话”。

“铸铅行动”以来,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多方呼吁停火,丝毫不能动摇以色列的决心,地面行动就在全球普遍的谴责与抗议中展开了。联合国安理会一遍又一遍地召开会议,各方要人一个接一个地出访中东,一个又一个的提议不断被媒体曝光。很显然,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中东各方都已经围绕着中东冲突做足了文章,各方都深陷其中。
奥尔默特先后明确拒绝了萨科奇、梅德韦杰夫的停火要求,当然,中方关于停火的呼吁也没有产生任何作用。世界舆论都在谴责美国“无原则”地袒护以色列,这种谴责事实上只是在强化美国在中东举足轻重的地位。
巴以冲突,同样反映出各方在中东问题上的权重——美国第一,欧洲与俄罗斯其次,中国最后,另外还有中东主要各方如埃及、伊朗等。

俄乌斗气,已经有演变为俄欧斗气的趋势。
央视网消息(中国新闻):继续关注俄乌天然气纠纷:7号,捷克天然气运输公司发言人称,由俄罗斯经由乌克兰向捷克以及欧洲西部输送的天然气已经完全中断,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成为欧洲第七个遭“断气”的国家。
捷克方面称,输气管道是在6号午夜正式关闭的。此前,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土耳其6个国家报告说俄罗斯经由乌克兰向它们输送的天然气已经完全中断。
美国人除了不痛不痒地发表“敦促”俄乌双方尽快解决天然气争端的谈话外,没有进一步的动作,甚至不惜牺牲“美乌战略伙伴”关系的名头,采取了坐壁上观的立场。
在俄乌或俄欧“斗气”中,对话也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俄欧“对话”,第二层次是俄美、欧美对话,第三层次才是俄乌对话、欧乌对话、美乌对话。

三个热点,三场对话,全球主要势力悉数登场,俱涉其中。
虽然俱涉其中,权重的大小,涉及的程度却是有差异的。美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是唯一在三个热点中都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这,正是美国期望的效果——“大家不是要多极化吗?看看,能玩得转吗?”
二、美国是最大的受益人
如上文分析,三个热点是“人为”点燃的,且只有美国在三个热点中一股独大,这种独大的局面使美国得以有效地左右三个热点的走向,进而有效地挑动各方。
先看南亚局势。
在《风高浪急》一文中,笔者分析了在中国周边潜在的几处热点:刺杀金正日、阿扁还魂、印巴冲突、海盗风波,在中方有效应对之下,目前处于“点燃”状态的只有印巴局势。当然,不是说台海已和平,也不是说朝核已无事,更不是说三舰齐发亚丁湾已经胜利,只是此三者处于暂时的平静状态。南亚局势牵动中国极大的精力,是对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一种考验——身边事儿还摆不平,如何摆平全球?最根本的,还是考验中国有没有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相当程度上说,南亚局势的当事人不仅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还包括中国,而美国人,却是一种调停人的身份。
再看以巴冲突。
1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证实赖斯因中东事务取消原定的访华行程,由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代其访华。
1月6日,美国国务院称,赖斯将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有关巴以局势的会议,并将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土耳其外交部长等磋商有关巴以停火的问题。据透露,赖斯将进一步努力以促成在加沙地区实现停火。
1月6日,赖斯在出席安理会关于“加沙冲突举行公开会议”时表示,必须尽快实现“可持久并带来真正安全的停火”。
1月7日,以色列军方发言人表示,从当天起,每天停火3小时,让加沙地带的140万居民置备必需物品。目前以军已经在当地时间下午1点到4点执行了停火命令。与此同时,以色列和哈马斯都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埃及提出的停火协议。
笔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上述几条新闻,无外乎是想传达这样一个印象——美国人高调反对单方面停火,以色列大打出手;美国人调整立场,表示“尽快实现停火”,以色列立即宣布“每天停火三小时”。美国人在中东“欲取欲求”让人印象深刻,它与俄欧的无用功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这正是美国人要的效果。
在这里,美国人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调停人。
最后看一看俄乌斗气。
如上文所说,俄乌斗气现在已经有发展成俄欧斗气的趋势,如果欧洲人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将不得不对俄罗斯做出巨大让步;也或者说,欧洲人不得不向美国寻求帮助;也或者说,还有其他办法。总之,卡住欧洲“气管”的俄罗斯人,看样子要价越来越高了。
面对这样的场景,美国人是高兴的,他甚至不妨放声大笑——斗吧,斗吧,看是牛打死马呢还是马打死牛?
在这里,美国人也是可以成为调停人的。只是,这个调停人目前还不愿意发言。

三个热点看下来,美国人是最大的受益者。你会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好事砸着美国人的吗?显然不是。
三、美国人谋取什么?
还是先看南亚局势。
美国人清楚,中国绝对希望印巴对话、南亚和平。当然,美国人并不真的希望南亚打起来,美国人做局,不过是等着和中方讨价还价罢了。讨什么价?又还什么价?
奥巴马已经说了,美国明年的财政赤字为1万亿美元。钱从哪里来?
美联储已经开始执行5000亿房债收购计划了,包含中方在内的各方如何反应?
当然,还有中美贸易准入,可能也是美国希望与中国“探讨”的问题。
再看以巴冲突。
美国人清楚,欧洲人想接手中东的,美国人也清楚,欧洲人是想印欧元的。那不妨打你几耳光,看看你能怎么样?事实上,欧洲人在美国人通过以色列打出的耳光面前,毫无应对手段。一个任人打的欧洲,可能管得了中东吗?可能发展出强大而稳定的欧元吗?
美国人于以巴冲突,还有一份收益要兑现。面对大打出手的以色列,中东的阿拉伯人还敢造次吗?美国人买你们的面子,让以色列停火了,你们是不是也该还一还人情,继续投资包括国债市场在内的美国金融市场呢?
再看俄乌斗气。
已经反复强调,俄乌斗气越来越像是俄欧斗气。俄罗斯人已经卯足了劲,一个接一个的欧洲国家断气了。欧洲人呢?好像还在王顾左右而言它,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只有美国人在一边笑。当然,美国人也是有损失的,那就是所谓的“美乌同盟”的含金量。只不过,此时,美国人已经不在乎那个劳什子同盟了。况且,随着事态的发展,指不定什么时候,美国人还能抽出精力,好好帮乌克兰一把,再把丢掉的面子找回来。
笔者反复强调,金融危机之下,经济问题压倒一切,所有其他问题都将服从并服务于这个大局。美国人通过三个热点,至少希望达成以下目的——
1、 中国和中东产油国应尽量配合美国国债发行,支撑美元价值;
2、 中国应尽可能开放对美进口市场;
3、 打击欧盟及欧元,决不允许欧元分享美元的市场份额;
四、美国人何以达成目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俄欧强化了相互矛盾,弱化了对美斗争。
还是先说南亚局势。
如果,俄罗斯明确强调支持中国立场,共同要求印度冷静处理南亚局势,以印度对俄罗斯的军火依靠,印度是不可能不认真考虑的。遗憾的是,俄罗斯到目前为止,仍然持坐壁上观的态度。
再说以巴冲突。
如果俄欧能在以巴冲突中协同行动,可能以色列也不敢明确拒绝两者的要求,哈马斯也不会损失如此惨重,几欲签订城下之盟。美国独霸中东的局面哪里还能得以强化?
再说俄乌斗气。
俄欧若能在大局观下来处理“气”的问题、处理乌克兰的问题,何至于数个欧洲国家断气,何至于让美国人坐收渔利?何至于相互信任损失殆尽?
还得说一说中欧冷战。
第一罪人,萨科奇。中欧交恶以来,欧洲人在外交上不断败走麦城。当然,失去了欧洲人的响应,中国独自面对美国的压力,也是费劲多了。
正是由于中俄欧放大了相互的矛盾,被美国人分而制之,始有今日之祸。
五、美国人真的胜券在握吗?
非也!
先看奥巴马在回应关于他在以巴冲突中保持沉默的质疑时的表态——
奥巴马说:“国际事件当然会引起深入的关注,针对加沙局势,我每天都要听取相关简报。我已经与现任政府的相关人士就这一正在发生的事件展开了讨论,并且讨论还将继续。我仍然坚持这属于外交事务,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遵循现任总统的原则。因为目前已经展开了协商,我们美国也不能在紧要关头发出两个声音。”
奥巴马强调不能发出两个声音,言下之意,他的声音可能与布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留给奥巴马一定的转身机会。
再看美国在中美关系走向的两面做法——
一方面不断在中国周边施加影响,增加讨价还价的筹码,包括抛出“中国高储蓄是世界危机原因之一”的谬论。
一方面不断强调中美建交30年的意义,强调中美对话与合作的全球影响,强调期待更加美好的下一个30年。
就在新华社连发两篇社论——《高储蓄助长信贷危机之说站不住脚》、《谬论改变不了事实》之时,美国人最新一批援助粮食如斯抵达韩鲜,阿扁抗告被台湾高院驳回,将于狱中过年。今天早晨,被点名批评的保尔森又发言“美国经济发展有赖中国合作”。
2008年1月8日,凤凰卫视报道——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周三在华盛顿全美经济学家俱乐部,就美国经济危机发表演讲时提到了中美经贸关系。保尔森呼吁奥巴马新政府,延续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美国商会会长多诺霍当天也表示,下周将率团前往中国,促进两国经贸合作。
保尔森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促进中美经贸关系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未来奥巴马新政府是否将延续对话机制有待观察。他认为,对话形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是加强沟通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美国的很多重大决定,以及国际大事都仰赖中国的合作,无论是在安全还是经济领域都必须有中国的支持才容易达成目标,必须有中国的合作才容易成功,美国与中国加强建设性合作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完)。
与此同时,内格罗蓬特正在中国代替赖斯进行访问,广泛地与中方领导人交换意见。
美国人没有把事做绝,美国人是想随时转身的。
再看中欧互动——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7日应约与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外长施瓦岑贝格通电话。双方就在新的一年里推动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交换了看法。
施瓦岑贝格首先祝贺中国新年,希望中国在农历牛年繁荣发展。他表示,欧中关系的重要性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欧方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发展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前,欧中面临着广泛的全球性问题,双方有责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捷克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愿与欧盟所有成员国一道,同中方密切合作,推动欧中关系在新的一年里取得积极进展(完)。

在局势发展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在中欧冷战多时的情况下,欧盟轮值主席国外长打电话来,强调“与欧盟所有成员国一道”、“面临着广泛的全球性问题,双方有责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题中之意,不言自明。虽然有些临时抱佛脚,但毕竟开始了新一轮的互动,这种互动将对后势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很是期待。
当然,还有中俄、俄欧之间的互动,能不能尽快启动,美国人又将如何应对这种互动,都将决定着后一段局势的走向。
六、这“火”还能停吗?
笔者通过上一篇博文《送给哈马斯》,想表达两个观点——
1、 分析形势发展,不能抛开当事者的意志。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世界上各种对立双方完全看成大国的棋子,无论以色列和哈马斯,无论伊拉克和阿富汗,也无论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而且这种独立意志应该得到尊重,并作为事件分析的重要一环进行考虑。在以巴冲突中,笔者首先尊重两个当事人的意志,而且相信,真正打开巴以和平的钥匙,是在他们手中。
2、 是否停火,特别是以军展开地面行动之后,是检验哈马斯的标准。
中国网09年1月5日讯 据路透社报道,哈马斯一名官员透露说,哈马斯计划于周一(5日)派遣一个代表团到埃及开罗,进行与以色列的停火谈判。此前,哈马斯和以色列一直坚称同对方没有谈判的可能性。
中国网2009年1月7日电,哈马斯今日宣布,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停火期间,哈马斯将暂停对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种种迹象表明,哈马斯可能接受停火。
如果哈马斯在未能给以军造成有效杀伤之前,接受停火,那么哈马斯的性质就如笔者在《送给哈马斯》中指出的那样——是政客渔利的套头、是走投无路的流氓、是他人的棋子。

笔者在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非美各方应有不怕打下去的决心,这是决定中东局势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讲?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2008年12月27日以巴冲突以来,都发生了什么。
以军首先开始空袭,对哈马斯造成严重打击,多名高级领导人丧生,同时引发加沙人道主义危机。
此时,各方呼吁停火可以理解为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对哈马斯的保护,对和平对话解决争议之原则的坚持。
美英支持以色列继续打击哈马斯,以色列明确拒绝了法国和俄罗斯关于停火的建议和调停。
以色列在完成新一轮评估之后,展开深入加沙的地面行动。行动至今,已经抓获数十名哈马斯成员,打死打伤哈马斯成员就更多了,巴方人员伤亡不断上升。以方几乎很少伤亡,其中3人是自己人打死的。
此时,各方继续呼吁停火,实际上是给了以色列功成身退的台阶。以色列成什么功了?武功卓然,所向披靡。以色列及美国要的就是这样一份威慑。
此时,各方继续呼吁停火,实际上也是断了哈马斯给以军以有效杀伤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哈马斯有这种能力,如真主党一般,逼以色列退军。这可能是中东局势的另一种走向。
某种程度上,各方这个时候继续呼吁停火,实际上是帮美国人。也就不难理解,美国人这个时候表现出的抵不住国际压力,半推半就地希望“以巴双方尽快停火”的态度。美国人是要见好就收了,而且还要捞取中东第一人的名头;以色列人见好就收,是要赚取老子中东第一,所向无敌的名头。
遗憾的是,非美各方还在为争调停之功,倍加努力。大家若有把战斗继续下去决心和毅力,有在中东决一胜负的豪情,不妨让哈马斯放手一搏。当然,这有两点须要强调——第一是哈马斯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第二是控制中东冲突不扩大化,伊朗和叙利亚不轻易卷入战争。光脚的还怕穿鞋的不成?失去战斗力的哈马斯还有用吗?哈马斯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理由,就是如它的名字一样—— “热情,强硬”。
伊朗与叙利亚在最初的强硬反应之后,没了进一步施压的动作,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好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中俄欧之间相互矛盾,让此二者有些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此二者可能关键时刻难当大任,他们缺乏以色列人的勇气与果决。
如果中东挡不住美国,中俄欧在中东的处境将发生逆转,伊朗和叙利亚将面临更大压力。同时,印度会表现得更加嚣张,并积极向美国靠拢。然后,美国就可能转身在俄乌、俄欧斗气上做文章了。
所以,无论从中东的小格局,还是从全球的大格局出发,哈马斯都必须给以军造成相当的尴尬,否则,非美各方将失分不少。
七、非美各方能团结吗?
答案同样是,非也。
中俄之间,是否团结的检验标准包括俄罗斯如何定位上合、是否与中国尽早达成石油协议、是否在双边贸易的本币化中迈出实质性步伐、是否在石油天然气定价上有所进步。而这一系列问题,处理起来,还有待时日。但另一方面,双方又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余地,双方高调宣布“语言年”以及“军方通话”,都是这样的意思。
中欧之间,本没有太根本的利益冲突,因为毕竟离得比较远。但欧洲人的得陇望蜀,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妄图制衡中国,踩着中方向上爬的作法,大大刺伤了中国人。而美中之间可能相互走近的迹象也使中欧洲不可能充分相信中国,双方合作,更多一些权宜之计的成分。
俄欧之间,欧洲人本就对俄国熊有所防备,此番断气纠纷更成为欧洲人难以释怀的心结,双方互信,难以在短时间内增强。一旦来自美国的压力减轻,相互之间再生嫌隙是再所难免。
由此,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必然还能看到美国利用中俄欧不合而渔利的事件。中俄欧一方面共同对付美国,一方面相互斗争;美国一方面在中俄欧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让步,一方面利用中俄欧嫌隙分而制之的故事将不断上演。我们或只能习以为常。
八、中方的应对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怎么讲都不为过。由此,争取中美关系的平稳、互利、健康发展会是中方不变的外交主题。
争取这一前景,须要坚决的斗争、不怕决裂的决心,也须要耐心细致的拉打结合。
争取这一前景,同时须要处理好与俄欧及日本、印度的关系,处理的手段同样是斗争与劝说并重。
中俄欧关系,是中方与美方斗争与合作的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相对的互动与合作,必须一定程度上兼顾对方的核心利益。
中方在中美建交30周年、奥巴马新官上任之际,可能会继续表达对话与合作的政治意愿,争取相对利好的中美关系。同时,中方的斗争也必然是针锋相对的,一对新华社连续两篇社论批判伯南克与保尔森一样。
中方在南亚方向有必要做出更多动作,努力保证南亚稳定。
在东盟方向,如能形成突破,将是中方向各方叫牌的有力着力点,希望近期能够看到实质性的进展。
如笔者在《中美抉择——美国系列之58》中写的一样——
(中美)“或”再次走近,一方面,双方已经做出了必要的姿态,创造了相对融洽的舆论氛围,为最后的实质性“对话”、“合作”铺陈起事;另一方面,双方还没有最后定盘,所有的动作都还存在变数,双方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关系必须依靠双方高层通过某种形式正式确定下来。
中美走近,目前来看,只是一种可能,而且中美双方已经表现出某种政治意愿。这种可能还存在着极大的变数,这种变数既来自于中美自身的战略考量、利益对价,也来自其它主要力量的利益让渡,一切都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可以肯定,围绕赖斯访华前后,一轮新的利益博弈已经展开。
中东战局走向,中国能否与俄欧一起形成对美的有效阻击,是目前斗争的关键环节。
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和手段,是中美博弈的关键。笔者始终强调“何妨一战”的战略心态与战略准备,能战才能言和。
国内经济的走向,是中国全球角力的基础,须要下足功夫。下足功夫,不同于项目胡乱上马,不同于企业老总可以“违法而不拘”,不同于唯经济论。

斗争激烈,走势如何,殊难逆料。
笔者相信中方的应对,如温总所说,信心比黄金更可贵!          美国系列之60——绷着 提交日期:2009-1-15 12:26:00

  先看一段新闻——
  央视网2009-1-14消息,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3号在平壤发表谈话说,“只有在美国消除对朝鲜的核威胁以及美国不再对韩国提供核保护伞的时候,朝鲜才会放弃核武器”。
  朝鲜中央通讯社当天援引这位发言人的话报道说,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这是朝鲜的一贯立场。朝鲜之所以要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首要目的是消除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朝鲜的核威胁。
  这位发言人说,朝鲜半岛核问题是美国敌视朝鲜政策和核威胁产生的。因此,那种认为只要朝鲜首先放弃核武器就能改善朝美关系的看法是本末倒置,也是对六方会谈通过的共同声明的歪曲。
  这位发言人说,六方会谈通过的共同声明规定,朝鲜半岛无核化必须实行彻底验证。因此,对于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以及撤走的经过,必须进行能够接近现场的验证;对于美国是否重新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等问题,也必须制定能够加以正常核查的程序。
  这位发言人还说,在缺乏信任的条件下,履行共同声明的基本方法是遵守“行动对行动”的原则。验证问题也不能脱离这一原则。在实现无核化进入最后阶段时,必须对整个朝鲜半岛同时进行验证。(完)
  笔者全文转载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因为它意味着“朝鲜”出招了。
  第一, 朝鲜有着坚定而正大的立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第二, 美国其罪不浅,是朝核问题的根源——“朝鲜半岛核问题是美国敌视朝鲜政策和核威胁产生的”。
  第三, 朝鲜对前途是有清醒认识的——“那种认为只要朝鲜首先放弃核武器就能改善朝美关系的看法是本末倒置,也是对六方会谈通过的共同声明的歪曲”,换句话说,朝鲜不会为谋求朝美而放弃核武,除非朝鲜半岛“真”的无核化了。
  第四, 什么是朝鲜半岛“真”的无核化?——把朝核半岛无核化“扩大化”,要把美国在韩国的核武一起处理、一起讨论。
  第五, 怎么操作呢?——六方会谈框架下,“行动对行动”,“对整个半岛同时进行验证”。
  最要命的是,朝鲜实际上“直白”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朝鲜是在美国霸权和核威慑的压迫之下,不得已发展核武的。朝鲜是这样,伊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朝鲜也明确表示,它是赞成朝鲜半岛无是核化的,甚至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是核化,但不能是单方面无核化,美国在朝鲜半岛也应同步无核化。朝鲜这样讲,伊朗何尝不能这样讲呢?
  其实,上面的两条逻辑,大家都是明白的。可为什么没有人按照这样的逻辑解决问题呢?为什么在来来往往的会谈中,去核的总是朝鲜、伊朗之流呢?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缺乏对等讨价还价的实力和机会。也就是说,这里面是有“潜规则”的,游戏只能按照大国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
  那么,为什么此时的朝鲜不理会这样的“潜规则”,要把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核设施也纳入“无核化进程”,要与美国“平等”地为半岛无核化作出贡献?
  看一下接下来的消息,或有助思考。
  外交部2009年1月13日在其网站上公开消息称——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访问朝鲜。全文如下:
  2009年1月9日至1月12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应邀访问朝鲜。
  1月12日,朝鲜外务相朴义春会见了胡正跃一行。朴义春高度评价两国关系。他说,朝中友谊是朝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留下的共同宝贵财富。过去一年,在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关心下,朝中关系取得新进展。在新年来临之际,金正日总书记和胡锦涛主席互致贺电,宣布朝中友好年正式开始,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朝中关系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胡正跃转达了杨洁篪外长致朴义春外相的新年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表示,继续巩固和发展中朝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中方愿与朝方一道努力,继续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的精神,推动中朝关系取得新进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双方一致同意,以今年中朝友好年为契机,共同办好各项活动,扩大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友好,深化合作,将两国关系全面推向前进。
  访朝期间,胡正跃还与朝鲜副外相金永日举行会谈,就两国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晓明出席了上述活动。(完)
  
  我们从全文中找不到丝毫有关“半岛无核化”、“朝核六方会谈”的内容,只看到了双方强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前进。总而言之,从新闻稿来看,双方关系春意昂然,暖意融融。
  胡正跃1月12日前脚离开朝鲜,1月13日朝鲜公布了上述谈话。
  
  如上一篇博文《全球叫牌——美国系列之59》所说,全球三大热点,美国全球叫牌。现在,有人也要叫一叫牌了。
  同样在1月13日,华盛顿有一条有关朝核的新闻。
  新华网华盛顿1月13日电 获得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国务卿的希拉里13日说,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途径,新一届美国政府将采取主动措施,以促使朝鲜弃核。
  希拉里当天在国会就其国务卿提名举行的听证会上说,为使朝鲜的钚生产和铀浓缩项目得以终止,奥巴马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将进行“非常主动的努力”,尽快确定促使朝鲜弃核这一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
  希拉里说,通过和国务卿赖斯的对话,她和奥巴马都相信,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途径。新一届美国政府将在这一框架内继续向朝方施加压力,同时审视同朝方进行“一对一”直接对话的机会。
  自2003年8月以来,美国、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就朝核问题举行多轮会谈,已就朝鲜核设施去功能化等重要议题原则上达成一致,然而目前美朝双方在朝鲜核验证问题上分歧仍然严重。 (完)
  笔者不知道希拉里发表谈话之时,是否已经看到了朝鲜方面的谈话,如果按时差来推算,希拉里应该有时间看到相关的消息 。当然,她也有可能没有看到,毕竟她还没有正式上任,各种条件可能还不很完善,响应可能也不会及时。
  但无论如何,按希拉里的话说,美国是认可“六方会谈”的,并认为会继续在“这一框架”、“非常主动的努力”。
  面对朝鲜的出招,美国人是必须接招的。
  希拉里在13日的听证会上对中美关系发表了看法(相关内容多家媒体均有报道,可查阅)——“美国希望与中国建立正面和合作的关系,不过表明这不是美国单方的努力,也要视乎中方的做法”。
  中方的态度想必也是——中国希望与美国建立正面和合作的关系,不过这不是中国单方的努力,也要视乎美国的做法。
  
  其实,仔细读一读希拉里的表态,更有这样一层意思——中美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还没有定下来。这或许就是前一段赖斯访华最终没有成行的原因吧。
  之所以没有定下来,一定是双方还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谈妥,双方正“绷着”呢!
  怎样才能定下来呢?“视乎中方的做法”。多少有些威胁的意思?
  中方会接受这样威胁吗?朝鲜发言人的谈话,会是新的开始。大不了,大家继续“绷着”!
  
  其实,绷着的双何止是中美,全球都绷着呢!
  我们先看一条外交部网站1月13日姜瑜答记者问的一段摘录。
  问:温总理将于1月底到2月初到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访问欧洲有关国家,你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行程?这次访问是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会见达赖,中国推迟中欧峰会后中国领导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并访问欧洲,是否意味着中欧关系将解冻?此访有没有同法国领导人讨论经济和各方面合作的日程?
  答:关于温家宝总理应邀请出席达沃斯论坛年会和有关访问,我们目前正在和有关方面进行积极协商,确定以后会尽快向媒体发布消息。
  关于中欧关系,我们一向重视中欧关系,致力于进一步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新年伊始,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外长给杨外长打来电话,双方就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加强中欧关系达成了很好的共识。我们希望与欧方共同努力,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把握中欧关系,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政治对话,增进相互了解与互信,尊重彼此的重大关切,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推动中欧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中国一向重视中法关系,中方从来没有做过损害法方利益的事。法方在涉藏问题上的错误作法严重损害了中方的核心利益,破坏了中法关系的政治基础和两国在各领域合作的气氛,也损害了法国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中法关系下步怎么走,关键是看法方能不能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重视中方的严正立场和合理关切,以实际行动纠正在涉藏问题上的错误,消除负面影响,恪守一个中国承诺,为中法改善关系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气氛。(完)
  姜瑜的回答,至少包含了以下信息——
  1、 温总出访,双方还在协商。还没有停下来,双方还正绷着。
  2、 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这一点与中美一般无二。新年电话就是信号。
  3、 但中欧关系,特别是“中法关系下步怎么走”,中方要视法方的行动说话。这一点上绷得更紧一些,几个月下来,中方立场一点没有松动。
  达沃斯之会,或是中欧走近的契机,但目前仍还绷着。即使温总成行,出访多个欧洲国家,可能也还是一方面“和”,一方面继续“绷着”。
  
  接着看俄乌天然气之争。
  据新华社华盛顿1月9日电(记者 赵毅 蒋国鹏) 美国和格鲁吉亚代表9日在此间签署《战略伙伴宪章》。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化彼此在政治、经济、能源、民主改革,特别是防卫与安全事务等领域的合作。
  在签字仪式上,美国国务卿赖斯称赞格鲁吉亚在维护民主、安全和繁荣经济方面,是美国“非常重要的伙伴”。她表示,美国将继续支持格鲁吉亚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加入北约的努力。
  一同出席签字仪式的格鲁吉亚外长瓦沙泽说,格鲁吉亚与美国签署战略伙伴协议后,将有助于格鲁吉亚成为北约和西方文明国家中的一员。
  
  俄罗斯、乌克兰、欧盟为天然气问题争执不下,打得不可开交之际,美国和格鲁吉亚1月9日签署了《战略伙伴宪章》。这样一份“宪章”,去年年底,俄乌天然气之争之前,乌克兰也同样与美国签署过。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份“宪章”增加了尤先科的信心与勇气,使其在天然气问题上更加坚决。同样的,正是这样一份为众多尤先科们看重的“宪章”,俄罗斯很想看一看它真正的含金量,挟对格作战胜利之余威,强硬“停气”也就是必然之数。
  在《俄乌之争——美国系列之55》中,笔者认为俄罗斯“断气”有以下目的——
  1、 撬动乌克兰的国内政治。通过俄乌天然气之争打击乌国内的亲西方势力,逼迫乌克兰各种政治势力充分认识到在俄罗斯与欧盟、俄罗斯与美国之间保持平衡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达成阻止北约东扩的目的。
  2、 挑动能源价格。能源出口是俄经济恢复的命门,能源价格是俄经济恢复的关键。切断输往乌克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让十几个欧洲国家倍受困扰,甚至不得不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世界各国不得不“更加严肃”地思考和对待能源问题,这在能源价格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显得特别有“意义”,至少对俄罗斯是这样。甚至进一步掌握欧洲天然气的定价权与管道控制权,那就再好不过了。
  3、 压缩欧洲人的筹码。俄格之战后,欧洲人似乎重新认识了俄罗斯的生猛,在一系列外交斡旋后,欧洲人实际上抛弃了格鲁吉亚,更加看重俄罗斯在欧洲的地位,增强了与俄罗斯的战略联系。而俄罗斯人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俄罗斯一方面希望明确划定格乌红线——格乌两国永远不能加入北约;另一方面,俄罗斯希望投入西方阵营的格乌们(包括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尼亚、波罗的海诸国)仔细看一看欧洲人的份量,以及欧洲人的允诺的含金量,如果一个格鲁吉亚不能说明问题,再来一个被抛弃的乌克兰,可能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了。以格乌为基础,扭转东欧小国们一边倒的亲西方局面,俄罗斯可以有更平等的地位、更从容的心态、更充裕的周边关系去面对欧洲、面对北约,这或是俄罗斯引举的核心目的。
  4、 冲着美国人出招。北约东扩,在俄罗斯看来,最要命的是美国势力的东扩,已经提上日程的包括捷克和波兰的反导基地,一俟时机成熟,或还有乌克兰反导基地、格鲁吉亚反导基地等议题。俄罗斯退无可退,一方面做欧洲人的工作,化解北约东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做周边邻国的工作,化解北约东扩的外在需求;第三方面,还得与美国人对话,考验美国人各种“宪章”、“伙伴关系”的含金量。格鲁吉亚之役,美国人“说说而已”,天然气之争中的乌克兰又将是何“待遇”,大家都在关注。
  
  正当俄乌天然气之争走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美国人出招了——与格鲁吉亚签署《战略伙伴宪章》。美国人此举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1、 美国不会放弃对格乌的承诺,尽管格乌面临俄罗斯的强大压力,尽管欧洲人已经向俄作出了让步,尽管俄格之战中美国也说话不上算过。显然,美国与格鲁吉亚的这份《战略伙伴宪章》是及时的,它充分表明了美国人关注俄乌之争,没有置身事外的意思。
  2、 美国希望欧洲人强硬一些。面对俄罗斯谋定而后动,目标明确,行动坚决的“断气”行动。无论是乌克兰,还是欧盟,总体上表现得既无底气,也无谋划,处于被动、步步后退的尴尬境地。美国人要表现出大后方,总后台的角色,支持欧盟和乌克兰强硬起来。
  3、 警告俄罗斯。尽管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得手,尽管美国在格鲁吉亚失分,格鲁吉亚还是跟着美国人走了,这不,签署了《战略伙伴宪章》协议。格乌两份《战略伙伴宪章》协议将象枷锁一样,长期驱动格乌对抗俄罗斯,而美国体现出了对战略意图的坚决。后续动作在所难免。
  其实,美国的应战,多少有些不得已。一方面,自苏联解体以来,对“彻底打垮俄罗斯”孜孜以求,眼看北约的口袋就要扎紧了,“反导”系统已经装在俄罗斯家门口了,却因为俄罗斯的奋起作为,功亏一篑,最后失信格鲁吉亚一把。另一方面,如果放任俄罗斯“蹂躏”乌克兰,放任俄罗斯“一边打一边拉”地处理欧洲,何以号令中东?美国人如果没有动作,以后振臂高呼,可能就无人敢应了,一句话,美国的国家信誉不能够一丢再丢。
  由此,我们不妨说,俄美也正“绷着”。
  
  接着看俄乌天然气的消息——
   新华网莫斯科1月11日电(记者赵嘉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11日在莫斯科说,由于乌克兰签署的有关成立过境输气监督机构的议定书中增加了补充内容,他已下令俄政府不要采用这份议定书。
  俄塔社援引梅德韦杰夫的话说,乌方此举具有挑衅和破坏性质,实质上打破了俄罗斯与欧盟此前签署的有关成立过境输气监督机构的议定书。他还说,俄方恢复过境乌克兰对欧洲输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最终签署的议定书必须与俄方拟制、商定、签署的议定书完全相符;以及观察员实际就位,抵达将展开监测工作的乌克兰边境相关地点和该国地下储气库。
   另据俄塔社援引俄罗斯政府新闻局的消息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同一天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电话时表示,乌克兰所签议定书的补充内容对俄方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乌方并未就该补充内容与俄方进行协商。普京说,首先,补充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议定书的实质;其次,补充内容中的相当部分与乌克兰对欧洲用户过境输送俄罗斯天然气无关,而是涉及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商业关系。(完)
  俄乌斗气,最终使得欧洲十数个国家断气,欧盟不得已介入其中。最终拿到一份俄罗斯签字的协议,俟至乌克兰签字,本想帮乌克兰一把,多少体现些“准盟友”的“情谊”,增加一份附加协议(这份协议的具体内容在随后的报道中有所反映),岂料俄罗斯硬是不买帐,明言——“议定书必须与俄方拟制、商定、签署的议定书完全相符”。
  故事接着怎么发展呢?紧接着,欧盟就宣布撤去与乌克兰签订的附加协议,以换取俄罗斯尽早供气。
  至此,世人看到了欧盟那幅极其可笑的嘴脸——
  1、 俄乌斗起之初,一幅置身事外的样子,大有“你们大架可以,我两不相帮,只是别伤着我就行”之意。
  2、 俄罗斯“不得已”切断对欧供气之后,真的就伤了欧洲人,欧盟又能做什么呢?无奈之余紧急介入。事前无谋,事中举止失当。
  3、 介入其间,欧盟始终没提俄乌天然气之争一揽子解决方案,只是着手解决“俄输欧天然气过境乌克兰的问题”,俄与乌之间的供气问题,欧盟硬是没有表态。一个具有全球野心的欧盟,连眼皮底下这么点事也畏首畏尾,岂不让人笑话。
  4、 更让人笑话的还在后面。俄罗斯与欧盟签字后,欧盟与乌克兰之间增加一份附加协议,却刻意回避俄罗斯,竟然希图“蒙混”过关,堂堂“欧盟”,来了一出“鸡鸣狗盗”之现代版。
  5、 “蒙混”过关,俄罗斯买帐也就罢了,手段不正,目的达到,也还可以。可俄罗斯偏不,当即叫停。如果欧盟能就此展开新一轮斡旋,完全介入,也还罢了,还有一点“知耻而后勇”的味道。殊不知更可笑的故事还在接着说演。
  6、 欧盟很快撤去了相关附加协议,只求俄罗斯尽早供气。堂堂欧盟,颜面尽失。如此行事,如此德行,何颜优游世界,指点江山,早些回家闭关修行为妙。
  7、 俄罗斯依言输气了,可气还是到不了欧洲。输气线路之争又开始了。一句话,俄乌之间的问题不解决,天然气就到不了欧洲。进一步说,欧洲要想置身事外,已是不能。连吃败仗的欧盟如何接招呢?世人瞧着呢!
  到笔者行文之时,欧洲的“气”还没有接上来。总体看来,俄乌之间、俄欧之间,也正绷着。
  
  我们把视线转到南亚。
  ——印度军方人士称做好了战争准备。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陆军参谋长卡普尔13日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会上再次就孟买恐怖袭击案指责巴基斯坦。卡普尔表示,印度已经为应对巴基斯坦的战争挑衅做好了准备。他还说:“印巴关系比(孟买)袭击后更为紧张了。”“我们对任何选择都持开放态度。”
  另据法新社13日报道,卡普尔当天还透露说,巴基斯坦已经在印巴边境地区重新部署了部队,“巴方的部队在向东调动,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他们已经被部署到了巴基斯坦东部与印度交界地区。”
  ——辛格释放和平善意
  中新网1月14日报道,印度总理辛格13日向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赠送了一张新年贺卡。这是在孟买袭击而导致印巴关系恶化以来两国领导人罕有的互动。
  扎尔达里的发言人表示,辛格向扎尔达里赠送的这张贺卡上绘有白色鸽子的图案,卡片前面有辛格及其妻子的签名,并写着:“致以新年美好祝愿。”
  扎尔达里的发言人说:“我们认为,印度总理发出的良好祝愿是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积极姿态。”他说,卡片上的白鸽显示出了辛格盼望两国关系改善。
  巴方官员表示,辛格的新年贺卡不会立即回暖印巴两国目前冷却的关系,但是这是一个令人欢迎的发展,并被巴方视为印度渴望地区和平的表示。(完)
  
  两条消息,一条主武,一条示和,用巴方官员的话说双方关系“不会立即回暖”,印巴绷着,中美当然也绷着。
  
  最后把视线转回中东——
  ——哈马斯与埃及达成停火协议。
  新华网拉姆安拉1月14日电(记者 齐湘辉 华春雨)据加沙当地媒体报道,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4日宣布,该组织已经接受埃及方面提出的一项停火倡议。
  目前,以色列方面对此尚无回应。
  由哈马斯高级官员、政治局成员阿拉米率领的哈马斯代表团应埃及邀请,近日与埃及方面一直在讨论此前由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提出的加沙停火倡议。
  据加沙地带急救部门消息,自以色列去年12月27日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以来,已经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超过4600人受伤。
  ——停火的预期时间为10天。
  中国网1月15日讯 据美联社1月15日报道,埃及马上将同哈马斯达成协议,使其和以色列签署一个10天的加沙停火协议。
  埃及和哈马斯官员都对马上签署该短期停火协议、并提交以色列表示乐观。(徐冰川/小桥)
  ——是否停火,得等以色列定夺。
  新华网耶路撒冷1月14日电(记者邓玉山 黄恒)以色列国防部高级官员吉拉德定于15日再赴埃及讨论加沙地带停火事宜。
  据加沙当地媒体报道,哈马斯14日宣布接受埃及方面提出的停火倡议。以色列官员此前表示,埃方在与哈马斯会谈取得成果后,将把停火倡议交由吉拉德带回以色列,以领导层将在讨论后作出决定。
  吉拉德曾于上周在埃及首都开罗与埃方官员就埃方提出的一项加沙停火倡议举行会谈。他近日表示,埃及努力已经为以色列和哈马斯实现停火带来希望。
  
  以上三条消息,或能代表中东的最新情况。
  第一, 各方寻求某种妥协。这种妥协的主动方是非美、非以方面,从这个角度上说,美以赢了一局。
  第二, 目前看来,哈马斯是不经打的。可能如笔者《送给哈马斯》所说,选择停火的哈马斯,就是套头,就是流氓,就是棋子。
  第三, 是谁在退呢?首先有不经打的哈马斯,欧洲人希望退一步,俄罗斯呢?不知道。阿拉伯群体呢?从来没有冲上去过。伊朗和叙利亚呢?没有太大动静,可能有些持币观望。埃及上去了,中国支持埃及发挥作用,努力斡旋呼吁停火,可视为上去了。
  第四, 这种妥协在没有达成之前还存在变数,即使达成,也只是为期十天的暂时性协议。更多的谈判与交换,可能还须要进一步深入。也就是说,有人退了一步,但总体上,还绷着。
  至此,中东虽有缓解迹象,但实际上还绷着。在各方利益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美国全球叫牌的主动出击之下,在经济危机渐行渐远的煎熬下,各方利益广泛交织,任何一环的松动,都将带来全局层面的影响。因此,也可以反过来说,任何一处局部的动作,都是基于全球整体利益的考虑做出的决定。
  不用强调本轮博弈的重要性,也不用强调“七伤拳”牌局的长期性,仅从目前各方的态势看,大家都还绷着,正是由于这种绷着,所以全球乱象横生,热点频出。
  
  在美国全球叫牌,中东似乎先得一分之际,朝鲜发言,为全球角力注入了新的变数,各方本已经绷着的神经可能会有新的变化。接下来一段时间,奥巴马上升、达沃斯年会开幕或会传出新的信息,各处绷着的热点或走向和缓,或继续绷着,会断裂吗?看来暂时不会。
  
  春节将至,琐事多一些,没能及时更新,让一些朋友失望了,这里说声抱歉!
  祝朋友们新春快乐,新年吉祥,一生幸福!          美国系列之61——妥协  一、 如此热衷妥协
  新年伊始,去年底引发的三大热点,一时间都出现了全面缓解的迹象,让热爱和平的人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中东,一团和气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17日晚宣布,以色列从当地时间18日2时开始在加沙地带单方面停火,但以军暂时留在加沙地带。
  加沙地带包括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内的各武装派别18日宣布与以色列停火一周。
  以色列亚特新闻网19日报道,以色列高级官员对来访的欧盟领导人表示,如无意外,在1月20日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之前,以色列将从加沙地带撤离所有武装力量以向新任美国总统表达善意,并希望通过这一举动来加强和美国反武器走私等方面的合作
  ——俄乌,无心再斗
  中国网1月20日讯 据俄罗斯媒体援引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的话称,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今日将继续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9日与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2009年至2019年天然气购销合同。
  新华网1月20日电 欧盟19日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天然气购销合同,有望结束持续两周多的“斗气”风波并恢复向欧洲供气表示谨慎欢迎。
  欧盟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它“注意”到俄乌双方当天下午在莫斯科签署了2009年至2019年天然气购销合同,现在需要的是双方给出一个向欧盟恢复供气的确切时间,欧盟观察员将会予以核实。
  俄罗斯《观点报》报道,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1月19日在莫斯科出席俄乌天然气协议签字仪式后宣布,俄乌双方放弃了天然气危机期间各自向对方提出的要求,俄方不仅向乌方让利50亿美元,而且免除了此前所有的债务。
  ——南亚,互动增加
   新华网伊斯兰堡1月15日电(记者饶博)巴基斯坦总理内政顾问马利克15日说,巴方逮捕了非法组织“达瓦慈善会”的124名成员,关闭了该组织的5处营地。 印度孟买遭遇恐怖袭击后,印方指控“虔诚军”是袭击制造者,遭到后者否认。“虔诚军”2002年被巴基斯坦政府取缔后,改称“达瓦慈善会”继续活动。
  《印度快报》15日报道,印度陆军参谋长卡普尔14日说,印方将首先寻求外交努力解决与巴基斯坦的争端。
  《印度快报》16日报道,在巴基斯坦15日对境内非法武装组织采取打击行动后,印度外长穆克吉表示可以不要求巴移交孟买恐怖袭击嫌疑犯,并接受巴方对嫌疑犯进行审判。
  
  三处热点,瞬间转冷,妥协似乎成了所有人的第一选择。
  为什么呢?
  二、 噩耗频出
  ——花旗断臂,风光难再
  2009年1月13日上午,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联合宣布,已就合并双方经纪业务部门达成协议。根据协议,摩根士丹利将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以换取合资公司51%的股份,其余49%为花旗持有。新公司名为“摩根士丹利美邦”,客户资产规模达1.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证券公司。摩根士丹利的联席总裁James Gorman将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并将继续担任其在摩根士丹利的职务。新公司的总裁将由花旗美国和加拿大全球财富管理业务总裁Charles Johnston担任。
  ——花旗还要卖
  据华尔街日报1月19日报道旗集团(Citigroup Inc.)表示,公司已决定出售旗下的日本券商日兴柯迪证券公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这一突然决定凸现出花旗集团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
  花旗集团称,和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其他边缘业务或问题业务一样,这家资产规模在日本排名第三的证券公司也将被划为非核心资产。花旗集团在上周五公布,第四财政季度亏损83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花旗集团是在公布业绩报告的前夜才打算出售该子公司的。在剥离了美邦(Smith Barney)后,日兴柯迪证券成了集团内仅剩的一家大型零售券商,而该公司也不符合花旗集团的发展计划。知情人士还称,出售日兴柯迪证券的最后决定是由花旗集团首席执行长潘伟迪(Vikram Pandit)及少数几位管理层的骨干作出的。
  ——收购美林赔本 美国银行再受重创(华尔街日报2009年1月16日)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收购交易前未曾披露的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的巨额损失,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预计将从财政部获得150亿美元的紧急注资,财政部还将为美国银行至多1,20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
  有关美林的损失出人意料大幅增加的报导令美国银行跌至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还引发国会内部就财政部金融体系救助计划的范围和使命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
  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美国银行周四股价跌18%,市值降至418亿美元,低于它原来提出的以价值46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美林的报价。过去7个交易日中,美国银行股价累计下跌逾40%。
  ——苏格兰皇家银行08年将亏损逾10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2009年 01月 19日)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周一警告说,该行2008年亏损额远大于此前预期,业务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家英国银行表示,去年不含商誉损失等支出,损失了70亿-80亿英镑(合103亿-118亿美元);而商誉损失等支出将再造成150亿-200亿英镑的损失。
  ——德国银行被曝存惊人亏空
  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17日报道,德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关对全国前20大银行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这些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金额将近3000亿欧元。
  到目前为止,得到处理的只有其中的四分之一。
  据德国财政部的内部评估报告披露,整个德国金融体系持有的不良资产,总额最高恐怕达到了1万亿欧元。“如果出现这种坏情况,这些银行坏账是德国联邦政府债务的两倍。可以肯定,越来越多的德国银行将向政府申请注资援助。”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德国财政部官员说。
  
  五则新闻,资本主义的巅峰代表美、英、德无不包括,金融行业的不断利空,或会有更进一步的坏消息。
  三、 自说自话
  ——欧盟大幅下调09年经济增长预期(华尔街日报1月20日)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周一表示,欧盟经济状况正在迅速恶化。该委员会同时下调对欧元区和欧盟整体经济的预期。
  欧盟委员会三个月前担心金融市场危机可能导致欧盟经济陷入衰退。最新的预期显示出上述担忧低估了经济陷入长期深度衰退的风险。
  欧盟委员会目前预计,欧元区经济今年下降1.9%。该委员会去年11月份曾预计欧元区经济增长0.1%,并警告称如果金融市场依然疲软,经济有可能下降1.0%。
  针对欧盟27个成员国,欧盟委员会目前预计今年经济下降1.8%,远不及11月份时预期的增长0.2%。
  该委员会称,随着去年金融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
  经济滑坡给近年来接近历史最低水平的失业率带来不利影响。但欧盟委员会预计,今年欧元区失业率将从去年的7.5%升至9.3%。欧盟今年失业率将从去年的7.0%升至8.7%。
  欧盟委员会表示,低通货膨胀率和12月份推出的2,000亿欧元财政刺激计划将有助于经济在2010年温和复苏。但该委员会补充称,这一预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欧盟委员会预计欧元区经济明年增长0.4%,欧盟经济明年增长0.5%。欧盟委员会称,欧元区经济衰退可能持续到今年夏季。
  欧盟委员会高层经济官员阿尔穆尼亚(Joaquin Almunia)在一份声明中称,财政措施和减息应能限制经济衰退的程度。通货膨胀率下降使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可以在过去四个月内把利率从4.25%下调至2.0%。该委员会称,今年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平均水平应为1.0%,远低于欧洲央行规定的2.0%上限。
  该委员会警告称,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税收减少将对财政状况构成不利影响。欧元区今年预算赤字平均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2010年相当于GDP的4.4%,远逊于2008年平均的1.7%。欧盟今年预算赤字平均相当于GDP的4.4%,2010年相当于GDP的4.8%。
  至于欧盟内部的个别国家和地区,欧盟委员会预测2009年英国经济将下降2.8%,2010年经济将仅增长0.2%。这较去年11月份作出的预期出现了较大调整,当时预计2009年英国经济将萎缩1.0%。
  欧盟委员会预测法国经济今年将萎缩1.8%。委员会称,导致法国经济萎缩的原因是该国工业产值和信心大幅下降、金融危机影响不断以及法国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也在显著放缓。委员会预计法国经济在2010年将会反弹,实现0.4%的增长。
  欧盟委员会还将德国2009年经济预测下调至收缩2.3%,这比去年11月的预期更加悲观,当时曾预测德国经济今年将为零增长。委员会德国经济要到2010年才能实现温和复苏,预计增长0.7%左右。
  此外,欧盟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随着金融危机冲击到已经疲弱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经济,这些国家面临的经济衰退程度将远比预期的严重。委员会预计拉脱维亚2009年和2010年GDP将分别下降6.9%和2.4%;预计爱沙尼亚2009年经济下降4.7%;预计立陶宛经济2009年下降4%。(完)
  危机发生以来,欧盟第一态度是扮演拯救者——自诩比美国经济损失小、活力强,会成为世界经济的源动力。正是以此为据,欧盟发起了一波抢班夺权的斗争。接下来,随着危机不断深化,经济数据每况愈下,欧盟不断下调对未来经济的预期。19日发布的报告,不过是最新一次下调预期而已,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演进,更坏的预期还会适时发布。
  ——美国12月工业产值较前月下降2.0%(华尔街日报1月20日)
  美国去年12月份工业产值再度大幅下降,因经济衰退加深造成更大范围的生产下降。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周五公布,美国12月份工业产值较前月下降2.0%。11月份工业产值经向下修正后为下降1.3%,初步数据为下降0.6%。
  当月开工率降至73.6%;11月份为75.2%,初步数据为75.4%。1972-2007年间的平均开工率为81.0%。
  经济学家预计,12月工业产值下降1.2%,开工率为74.5%。
  截至12月份的12个月中,美国工业产值较上年下降7.8%。
  Fed周五公布的这一数据显示,12月份制造业产值下降2.3%,11月份降幅为2.2%。制造业开工率从71.9%降至70.2%。
  12月份机动车及零部件产值较11月份下降7.2%。11月份为下降2.5%。2008年机动车及零部件产值累计下降26.7%。
  12月份不包括机动车及零部件的工业产值下降2.2%,11月份为下降1.9%。
  12月份航空业产值增长9.6%,11月份增幅为12.5%。
  12月份公用事业产值下降0.1%,公用事业开工率从11月份的84.3%降至84.0%。
  12月份开采业产值下降1.6%,开采业开工率由90.8%降至89.3%。
  12月份机械产值下降3.0%,11月份为下降2.6%。
  12月份家用电子产品产值下滑2.1%,家用电器和家俱产值下降3.0%,纸制品产值下降1.6%。
  12月份商业设备产值上升1.8%。
  12月份建筑物资产值下降3.4%,11月份为下降4.6%。
  12月份美国科技企业产值下降4.1%,11月份为下降5.8%。
  ——美国政府筹划银行救助新举措(华尔街日报1月20日)
  意识到银行危机严重程度远远大于此前预期,美国政府目前正在着手准备第二轮救助行动,计划清理导致金融体系陷入停滞的问题资产。
  美国政府官员表示,来自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官员们目前正在与即将上任的奥巴马(Obama)政府进行协商,讨论组建一家政府银行收购问题投资和贷款;这些问题投资和贷款是导致美国银行持续报出巨额亏损的罪魁祸首。他们还在考虑一项额外的大规模政府担保计划,为银行资产的进一步损失提供担保。
  各方讨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显示出政府救助举措的进展赶不上银行资产迅速恶化的步伐。目前给银行带来沉重压力的不仅有引发危机的房地产投资,还有因经济下滑而遭受冲击的汽车贷款、信用卡债务和其他消费者贷款。
  ……
  华尔街日报此文还有更多内容,笔者没有全引,朋友们可以拨冗一观。基于不断下行的经济数据,仍旧停滞的信贷市场,私人资本踌躇不前,汽车信贷和信用卡信贷日渐告急,爆发新一轮危机,看来只是时间而已。
  ——银行业亏损加剧 英国扩大救助计划(华尔街日报1月20日)
  国政府周一承诺再投入数百亿美元资金,以给之前收效不显的金融救助计划注入新活力,而救助计划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警告说,2008年可能发生巨额亏损。
  欧美国家的政府都在竭力应对不断加深的经济危机,不过它们可能快弹尽粮绝了。
  英国最新计划的核心是为银行的进一步损失提供担保,这与美国最近公布的限制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损失的计划类似。美国政府也在考虑进入金融体系救助的一个新阶段,可能包括为银行资产提供更多的担保,以及创建一家政府银行,从金融企业手里收购不良投资和贷款。
  英国此前的救助计划没能遏止住经济的下滑,也没能令放贷复苏。银行业的困境还将恶化到什么程度目前仍是个问号。这一点从苏格兰皇家银行周一的声明中可见一斑;该行表示,预计2008年损失达220亿-280亿英镑(合318亿-405亿美元)。根据最新的救助条款,政府持有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份将从58%上升到70%。苏格兰皇家银行股价周一下跌67%。
  ……
  相关报道内容较多,笔者没有全引。英国,老牌帝国,更是现代金融中心之一,危机之前,曾一度希望与华尔街争夺世界金融中心。危机爆发之后,却以其与华尔街最强的关联性,危机深重。英国政府和银行为摆脱困境,不惜让坚挺百年的英镑急剧贬值,即便如此,英国经济仍是欧盟的重灾区之一,新的举措并不意味着经济向好,更多地是暗示情况越来越糟。
  
  同样的,美欧表现出拯救危机的积极性和坚决态度,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不断声称“人性的光芒”,强调要重塑美国、重塑欧洲、重塑……也许,我们更可以从中看到纸老虎们的无奈,老虎们或会越来越袒露“纸”的本质。
  昨天,奥巴马在“万众瞩目”之下就职了,可惜的是,面对这样一位不声称带给美国“变化”的总统,这样一位向路德•金致意以招人气的总统,这样一位刻意效仿林肯的总统,这样一位就职之前即制订了详细拯救计划并要求国会批准的总统,金融市场没有太多的兴奋,1月20日美国三大股指全线下行,大跌超过4%。
  危机没有过去,而且将继续下行,一旦各方“兜”不住,就会演变成一场风暴。所有人,都要小心才是。
  四、 何去何从
  越来越深重的危机,寻求妥协也就成了角力各方或可接受的选择之一。中东停火、俄乌欧解气,都可从中得到解读。只是,这一轮妥协中,主要涉及美欧、俄欧、美俄,其核心是欧洲向美国靠拢,这种靠拢可能对演进中的全球格局带来重要影响。
  奥巴马选举胜出以来,各方普遍表达了与之“合作”的态度。这种表态是真诚的,也是有条件的,能否实现相互尊重、相互维护,是双方共同争取美好明天的前提。
  同样,这种“合作”及“合作态度”,也表现在非美各方之间,其意愿也是真诚的,当然也是有条件的。能否实现相互尊重、相互维护,同样是若干个“双方”共同争取美好明天的前提。
  大家或不愿意害人,大家或愿意共生同乐,然而,世界太小、资源太少、机会太少,要想自己活得快活,必然有人活得伤心,一句话——我是“被逼的”!这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悲哀!
  上面的说法,不是笔者认为老虎们已经立地成“人”,以“人”心度之了,更多是一种对人类忙于左右“互博”,无暇从人类的全景立意、做事的一种慨叹。虽然,这种争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无益甚至百害无穷,但我们还不得不认真互博。所以,温家宝讲“中国要最早复苏”,谁先复苏,谁将占得先机。
  言归正传,美欧的妥协已经开始,中国须要给欧洲增加一些“念想”,留住欧洲左右顾盼的眼睛,毕竟美欧的矛盾也是尖锐的,也是要争食的。这一切,温家宝春节欧洲之行,应是重中之重。
  对于美国,如前所述,中国表态愿意“合作”,甚至描绘了光明的合作前景。但,双方能否“合作”,不决于意愿,决于情势和实力,当然,还有斗争的技巧。下面这条消息,或是技巧之一——
  ——中国调整外储结构 去年11月净抛售美中长期国债92亿(第一财经1月21日)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就职之际传出消息,中国对短期美国国债仍青睐有加,但对中长期美国国债似乎开始有些不“感冒”。
  中国目前是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人。来自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中国净抛售美国中长期国债92亿美元,一改此前连续净买入的趋势,当月中国还在继续少量净增持美国长期公司债和股票。
  去年11月,中国买入美国中长期国债仅61.85亿美元,而当月卖出却高达153.4亿美元,因此当月净减持的美国中长期债约为92亿美元。2008年1~10月,除了6月份少量净减持3亿美元之外,其余每个月中国都在净增持美国中长期国债,且在去年9月份美国金融危机正处风口浪尖之时,净增持达183亿美元。 (完)
  ——香港金管局和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华尔街日报1月21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和中国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周二已签订规模不超过人民币2,000亿元(292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为期三年。此举可能会在短期内缓解信贷紧缩状况,并为在贸易结算中更多使用人民币铺平道路。(完)
  
  五、 一点提醒
  奥马巴在其坐火车前往华盛顿途中的停站演讲中称:“我们可能会犯错,可能会遭受挫折、失败、失败……,但……”,可以看出,奥及奥代表的美国对当前的危机和前路是认识清醒的,同样,我们更有必要保持这样一份清醒和冷静。这种清醒和冷静,不是来自于人云亦云,所谓“人云”包括国际经济大鳄、包括国际强权、也包括某些国内学术权威;不是来自情绪化的情感堆积,这种堆积在一些地方很有市场;它来自于全面分析、小心求证。也许,笔者这里的“全面分析、小心求证”也是妄言,只能看作一种愿望。即便如此,笔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以这种“愿望”去生活、去看待世界,可能有些多情了。
  欧美一连串利空,预示着更大危机正大酝酿,一旦各方“兜不住”了,新一波冲击就会到来。当然,不排除欧美能继续庖丁解牛地解构危机,使危机逐步、可控地前行,这对欧美是福音,对世界也是福音。但是,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美国银行收购美林银行之后,即报出巨亏,认为有太多的东东看不清楚,理不清楚。那么,美国这场危机,相关方面看清楚了吗?
  欧美下一轮救市方案,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剥离问题资产、问题信贷,由国家出资或发钞认购这些垃圾,以腾出“优质”资产上市场融资,吸引主权、私人资本入市,进而盘活金融、信贷市场,从而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欧美救市,必然围绕“钱”做文章,中国也就必然围绕人民币和“**国债”做文章。
  欧美救市,多是吸血;中国出招,多是造血自救。
  欧美救市,成败多决于权谋;中国经济,成败系于内省与革新。
  中国欲成全球动力中心,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引导“钱”的流向,激活公民保障机制,抑制暴利行业,解构官商勾结谋利或是关键。
  危机还在深化,沪深两市必将反复筑底,如果你是散户,请尽量克制渔利的冲动,冷静处之。
  危机还在深化,居民需求与消费将趋于保守,如果你是普通人,请尽量仔细评审你的投资兴业计划,一定要对了“路”,方可行动。否则,当冷静处之。
  危机还在深化,如果你拥有不小的产业和现金,现在,或是你谋篇布局,为国为己大有作为的时候,你当倍加珍惜,认真思考。
  
  危机继续深化,斗争更加激烈,这个春节不会平静。          美国系列之62——出口之利  作者:ttraveller 提交日期:2009-1-29 22:15:00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已经有些日子了,如果不是金融危机,这个工厂供应世界的能力还将进一步显著增强。最近几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由增幅连续减缓走向总量下降。2008年12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2.8%, 11月份的降幅2.2%,11月份是中国出口自2001年6月以来首次下降。
  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占领世界各国的柜台时,欧美国民感叹花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服务;欧美政府指摘中国政府操纵货币、指摘中国出口倾销;中国专家称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浪费国家资源养活世界……
  出口之于中国,是祸?是福?是痛?是利?
  本文想讲的是,出口是利(笔者曾经有一篇拙文《出口之痛——美国系列之54》)!
  一、 一个简单的逻辑
  世界总人口为60亿,人类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里相对固定(每年会有一定的增幅,但变化不大)。对于这样一个总量,谁来供应呢?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生产,每个人都通过生产获得收益,去享用总量中的一小块。也就是人人劳动,人人享受劳动成果。其实,农业社会的人类,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
  回到现实。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占据各国的柜台的时候,也就是13亿中国人养活越来越多的世界人口的时候。作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中国制造足以养活全球60亿人、各国所有柜台全摆着中国制造的时候,其他各国还有工厂吗?没有。各国还有就业岗位吗?有,但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流通业。
  问题来了,一个缺乏就业的经济体能持续增长吗?一个普遍就业不足、一大帮闲人、一大帮人衣食无着的国家能安定吗?肯定不能!
  接着问问题,一个经济日渐衰落,少数人巨富、大多数人无衣无食,缺乏安定政治经济环境的国家还能角力全球吗?还能号令天下吗?肯定不能!
  这就是中国的出口之利,这个“利”既是利益的利,更是刀锋之“利”。
  二、 就业何用?
  就业何用?
  于个人,赚取收入,养家糊口。
  这很好理解,人之于社会,每天都要消耗社会商品,不就业,不赚钱,无以养家糊口。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就业,是个人问题。成千上万,或者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人不能就业,就是社会问题,就是国家问题。所以,有必要站在国家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于国家,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保持活力的基础,是国家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
  “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很好理解。如果太多的人没有工作,也就没了收入来源,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他们就只能偷抢拐骗,就只能革命,国家稳定无从说起。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布什、奥巴马,还是布朗、麻生太朗,无不强调创造就业机会,保持国家稳定或是其首要考虑。
  “就业是国家经济保持活力的基础”,是强调国民的购买力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把“投资、消费与出口”喻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国民的购买力,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就业来保障的,没有就业的国民肯定是没有购买力的。
  “就业是国家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显得不是太好理解。国家出于阶级利益、集团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总会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利益调配。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引导社会财富向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倾斜,我们可以把这种调配称为利益分配。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国家干预相对较弱,国家进行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来实现。国民要想取得国家利益分配的现实成果,就业是基础。没有就业的国民,国家无论怎样调整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基本上都于他没有关系。最多体现在失业保险上多一些少一些罢了。
  三、 全球化之利
  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为此,须要很多人从事生产劳动(或是农业,或是牧业,或是工业,或是服务业等等),制造出相应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当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人们衣食住行在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我们不妨简单把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球化时代,看看不同时代,人类社会在满足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自给自足,自己种自己吃,自己织自己穿,交换或购买在生活中的比重极低。这时,国家也是自给自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交换少之又少。
  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分工日趋专业、细致。钢铁工人专门炼钢,领到工资后,用钱到社会上去换购自己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商品。纺织工人、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等,莫不如此。这一阶段,购买(或交换)占到了生活的绝大部分,很少东西是自己生产自己用了。这时,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但整体上还表现为国家自足——即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商品主要依靠国家内部生产解决。
  全球化时代,从个人层面上讲,基本延续了工业社会的模式,没有太大变化,但国家层面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发展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工业社会的“分工”主要局限于国家内部,全球化时代的“分工”已经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进行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始寻求差异化竞争,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最突出的表现包括,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偏重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下功夫,力争形成全球优势,其他产品则主要通过贸易进口来满足。有的国家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矿产出口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金融服务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家农业生产为支柱产业,不一而足。甚至一些国家,只在某一个大的行业之下的几个细分行业下足功夫,成为天下第一。
  于是,一些国家在某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超出本国国民需要,定位为向全球提供商品和服务;而另外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从别国进口。
  于是,社会生产在全球层面展开,各国经济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流通、大互动局面。这种局面对于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是有利的。从全球层面上看,它提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效率,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这是好事。
  四、 全球化之祸
  事有正反,福兮祸兮,人类在享受全球化的便利时也种下了巨大的祸根。
  最大的祸根就在于,全球化时代,就业竞争在全球层面下展开。
  工业化时代,由于生产分工主要在各国国家内部进行,就业问题也就只是国家的内政问题,由政府在国家范围内进行协调解决,处理得好不好,都是你自己的事,基本上与他人无关,或相关不大。
  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就业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国家内政能控制和解决的问题。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中国工厂生产1件衣服的价格为50美元时,中国工厂可能获利5美元;而欧美工厂生成同样的1件衣服,其价格可能远远高于50美元,达到60、70美元。在全球化的大流通时代,欧美的工厂就只能关门,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断不会继续投资薄利或亏本的行业,于是欧美的制衣行业只能逐步退出市场,制衣行业的工人的工作岗位就让渡给了中国工人。
  这个时候,欧美国家还想在国内创造制衣岗位,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这种让渡表现为个别现象时,不会成为国家问题,一旦这种现象变得普遍,就变成了严重的国家问题。
  以下是一组数据,摘自不同时期商务部的统计,不完全准确,但能说明问题。
  
  产品/指标    中国产量     占世界份额
  稀土材料       11.9万吨     96%
  火机        150亿只        95%
  珍珠         1500吨        95%
  电风扇        1.2亿吨        90%
  VCD视盘机     1.5亿台        90%
  玩具         ——           90%
  节能灯        17.6亿只       90%
  钟表         4.5亿只        85%
  MP3        1.2亿只        85%
  拖拉机        210万台       83%
  显示器        1.52亿台       80%
  自行车        7906万辆      80%
  DVD        1.5亿台        80%
  吉他         600万把       80%
  小提琴        100万把       80%
  乒乓球        ——          80%
  笔类         350亿只       80%
  照相机        8199万台      79.5%
  个人护理类产品    ——          78.8%
  空调热水供应类产品  ——          78.2%
  空调         6849万台      78%
  电热水器       850万台       78%
  人造金刚石      15亿克拉       75%
  手表         4.5亿只        75%
  味精产量       186.8万吨      72%
  电饭锅        5714万台      71.4%
  烹调类产品产量    1573万台      71.1%
  缝纫机        ——          71%
  日用陶瓷       120亿件       70%
  收录机        2.4亿只        70%
  丝          11.3亿只       70%
  木杆铅笔       109亿支       70%
  服装机械       ——          70%
  集装箱起重机     ——          70%
  一次性电池      305亿只       67%
  玻璃保温容器     2.7亿个         66%
  土霉素        1万吨          65%
  食用菌        600万吨        65%
  文具         1500亿元       65%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
  中国在相当多的行业里占据着世界绝对的市场份额,几乎很难有哪个国家的国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回避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与上边这组数据相对应的,是欧美不断有人做实验,或统计他们生活中有多少商品来自中国,或统计不使用中国商品他们要多花费多少金钱,这些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如果时间退回到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家使用上述商品,主要由本国国民生产,也就是说本国的需求解决了本国国民的就业问题。到了全球化时代,这些商品由中国供应了,以前从事上述商品生产的各国国民就只能另谋出路,他们的国家也就只能为他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世界产业格局变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欧美发达经济体逐步失去或正在失去其在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体系,这个体系逐步由新兴国家承接过来。中国在这个承接中表现得相对突出,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在很多基础性产品方面占据着世界90%以上份额。所谓基础性,是指低成本、低价格、支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坦率地说,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是中国人打造的,而是外国人,特别是欧美资本打造的。怎么讲?中国自邓公开启改革之路以来,主要是提供了好的经济政策、配套措施吸引全球资本进入。欧美资本出于逐利的本能,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把生产的产品回销到本国乃至世界各国。这本是最正常最自然的商业活动,但假之以时间与规模,形成了可怕的洪流,这股洪流几乎淹没了世界。30年来,中国人不断提高制造能力,商品也从低质走向物美价廉,广为世人所喜爱。于是,中国商品不断涌上各国的货架,进入大众生活,各国人民花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多的商品,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
  从正的方向上说,欧美人民享受了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从反的方向上说,欧美人民的需求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就业,同时,欧美各国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
  就业竞争在全球层面展开,就是全球化之祸!
  五、 何去何从?
  失去就业岗位的欧美国民终究要就业,否则就没饭吃,否则就会闹革命。
  于是,欧美各国在失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产业的同时,产业重心不断升高,产业向高端发展。这种产业“高端化”既有欧美各国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的自觉,也有面临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制造业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的不得已,同时还有创造本国就业的紧迫。
  产业“高端化”,有两个突出代表,一个是高科技,一个是金融业。
  从资本获利的角度上说,高科技当然更有附加值,更值得投资,欧美国家在这方面也更有优势。但它有两点致命不足——
  1、 需求不足。
  衣食住行等日常需要往往是第一位的,也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产业。高科技,则是相对于这些传统需求的一种奢侈追求,有能力有需求进行奢侈享受的,永远是相对少数,客观上表现为需求不足,其产业规模远小于传统产业。当然,所谓高科技,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十年以前,个人计算机是高科技,现在可能只能划入传统制造业了,因为它已经大众化。
  2、 就业岗位少。
  高科技,以其生产自动化,市场规模有限,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有限。从资本角度上说,可能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从提供就业的角度上说,功效甚微。
  正是基于上述两点,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提倡的互联网经济、知识经济以提振美国经济,最终无果而终。
  金融业以其点石成金之效受到世人追捧,各国无不以占领金融制高点为荣,更因为其高杠杆率带来的高回报,各方资本趋之若鹜。然而,它同样面临两点致命不足——
  1、 总体收益有限;
  “金融”以何谋利?当然是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实体经济生产商品,完成流通和交易并获得收益之后,把一部分利润所得反馈给“金融”。也就是说,“金融”的利润是不能大于实体经济的收益的,特别是不能长期大于实体经济的收益。因此说,金融产业的总体收益有限。
  2、 就业岗位少。
  金融业基本以网络、计算机、写字间为生产基础,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传统产业少之又少。以此谋利,或可以取得相对丰厚的回报,以此解决就业,功效低微。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布什—格林斯潘时代的美国经济最终无法延续美国经济的神话,却点燃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
  
  所以,笔者可以说高科技与金融业救不了欧美经济。没有救的欧美经济只能回归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来。
  问题是,他们还回得来吗?
  
  欲知后事,且待下回!   前文《出口之利(上)》重点讨论就业的重要性、需求的局限性、中国制造之利和欧美脱困之路,认为在世界需求总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占领欧美国家的柜台,欧美就业岗位必然减少,高科技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都救不了欧美,没有救的欧美经济最终必须回归传统产业。但,他们还回得去吗?
一、回归之路
欧美回归传统产业并非金融危机以来的应急之计,其实由来已久,只是久未见效,不了了之罢了。为什么会久未见效?为什么只能不了了之?我们一起探讨。
如前文所述,同样一件衣服,欧美生产,其成本远高于中国,全球化的语境下,何人还会去买欧美的衣服?消费者不去买,欧美资本当然不会去投资,没有投资的行业只能废弃,这是欧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逐步萎缩的根本原因。
欧美欲求回归,当然还得在这上面做文章。我们不妨看一看目前欧美都做了哪些文章。

1、 贸易保护,挡住以中国商品为代表泊来品。

以下是笔者粗略统计的有关的欧美贸易保护报道。
新华网报道,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美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另外,美还对中国的定尺碳素钢板发起反规避调查。
此外,美还在2008年就此前对中国发起的7起双反案和6起反倾销案作出终裁。其中,标准钢管案等7起双反案件的平均反补贴税率从5.62%至226.85%不等,平均反倾销税率从9.48%至249.12%不等。除非公路用轮胎案外,其他案件两税叠加的税率偏高。在6起反倾销案终裁中,除钢钉案和聚酯薄膜案中个别企业税率较为理想外,其他案件均以高于50%的税率结案。(完)
新华网布鲁塞尔2008年11月15日电(记者张碧弘)欧盟15日在其官方刊物上宣布,将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对产自中国的蜡烛和非合金钢丝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中国网2008年12月5日消息,欧盟委员会反倾销部门3日投票决定对产自中国的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高达87%的反倾销税,该案将在1个月内由欧盟各成员国批准后正式生效。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12月6日报道,法国负责工业和消费事务的国务秘书夏戴尔6日宣布,从下周起将禁止含有二甲基甲酰胺的中国产椅子和鞋类进口法国。

保护本国就业岗位是欧美发起贸易保护、实施“反倾销”措施最重要的原因,商业利益倒是其次。只是,这种针对个别行业、个别产品发起的贸易保护并不能改变贸易的整体格局,作用也相对有限,且极易引起对方的报复,所以欧美国家在应用这一措施上也相对谨慎。
不过,贸易保护在金融危机的逼迫下,又有了新的发展,来看一条消息——
新华社2009年1月29日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28日通过一项总额为819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一项被认为是保护主义条款。该条款规定,任何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所使用的钢铁产品都必须是美国生产的。据悉,这项新经济刺激方案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除了钢铁产品以外,项目所需一切制成品也必须是美国生产的。
笔者没有引完全文,有心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阅。这是欧美贸易保护的最新动向,力度可谓空前。该条文充分表现出“与邻为壑”的根本立场,必将饱受唾骂,同时引发新的贸易争端,后续动向,值得关注。美国一向高举“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大旗,如此自打耳光的政策,可谓厚颜无耻,全无信用,正好说明美国就业形势的紧迫,为此已经顾不得其他了。

2、 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

如果说贸易保护、反倾销措施主要针对个别行业、个别商品发生作用,于阻止外来商品入侵、保护本国就业功效不足,属于小打小闹,那么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就是着眼全局的大手笔。
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其作用当然不仅仅是保护就业,但却是保护就业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抬高对方货币的汇率,直接达到进口产品“涨价”的效果,有效地打击进口商品,保护本土商品及产业,就业岗位也就保住了。
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日本。当年欧美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直接导致日本经济休眠10年。金融危机初露峥嵘,日元又开始新一办升值,不为无因。
同样,奥巴马刚刚履新,被其提名出任财政部长的盖特纳1月22日即表示,美国新政府认为中国正在“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施压人民币升值。言论一出,语惊四座,立即遭到全球舆论一边倒的批评和中方的有力回击,白宫被迫表示“并没有为人民币定调”,但其寄望人民币升值以助美国经济纾困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当然,中国不是日本,断不会按照美国的意志调整汇率,但未来的斗争肯定不会少,有必要做耐心细致的准备。

3、 引导资本回归传统行业

贸易保护、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都在“向外”寻求解决之道,或只能算是治标,治本还是需要本国资本回归传统行业。要走到这一步,其实最困难。为什么?
欧美资本淡出本国基础产业、传统行业,是一种市场行为,是资本逐利之本能使然。要扭转这一状况,必须要改变欧美在基础产业、传统行业的劣势地位。欧美在基础产业和传统行业的竞争劣势在哪里?其中最重要一条,或是人力成本。还是衣服为例,把同样一块布料加工同样一件衣服,中国工人的劳动成本可能只是欧美的十分之一。如果加上棉花种植、制纱、纺纱成布、物流配套等其他上游产业链的人工成本累计,中国成衣的成本就更低了。欧美产业如何竞争?
于是,只能期待提高中国的人力成本。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保尔森在下台前夕讲的话了——“中国的高储蓄导致了危机”。笔者不妨演绎一下保尔森的逻辑——中国人高储蓄的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不足,社会保障不足直接导致了人力成本低下,人力成本低下直接崔生了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直接导致美国传统产业萎缩,传统产业萎缩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及大量国民就业困难,经济下滑及国民就业困难的结果是国民支付及偿贷能力不足,这种不足最终引爆了华尔街危机。
客观的说,保尔森讲得有些道理,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之一。但中国会听他的吗?不会!中国会改变政策走向吗?会!此前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目前开始提高国人社会保障水平,开始降低储蓄水平,开始调动内需等等。但这些动作,不是为了保尔森,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些动作,最终会逐步拉高中国的人力成本,但它如同人民币升值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美国经济是等不起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奥巴马8000亿救市法案中关于“项目所需一切制成品也必须是美国生产的”的规定,就不难理解其苦心。为救美国经济,为解决就业问题,奥巴马希望以只买“国货”的政府投资让本国资本看有利可图,引导本国资本进入传统产业(当然奥巴马在这里打包进了新能源产业)。奥巴马为体现对本国资本的盈利保证,不惜以法律条文地形式进行明确规定。由是观之,不禁叹之用心之切,哀之其技已穷。
此条文一出,立即招来各方抨击,加拿大和欧盟均已表态——“不能袖手旁观”,事件还在发展之中,不妨慢慢期待。不过笔者想要说的是,此条文救不了美国经济和美国就业。“全球化”由美国倡导,美国曾尽得其利,目前虽然已现其害,但美国同样离不开其利。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旦“画地为牢”,受伤最重的必是美国。
人们可能会担心中国,是的,中国肯定会受伤。但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基础性商品,所谓基础性,是指低成本、低价格、支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危机当前,人们可以抛却奢侈享受,却无法不购买基本生活的必须品。相比之下,中国受伤会小得多。
所以,笔者认为,引导本国资本回归传统行业,对欧美来说,“道阻且长”,难以见功。

4、 扩大出口

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强调“支持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本国出口,支持本国经济复苏。欧美一方面希望在本国实施贸易保护,促进本国就业,一方面又希望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帮助其扩大出口,也是要促进就业。只是,世上没有这样便宜的事,发展中国家会起而抵制,欧美之间也会相互抵制。多哈谈判了无进展,原因就在这里。笔者认为,欧美虽遇全球化之害,但仍享全球化之利,而且短期内利是大于害的。
同时,欧美出口,必是有些技术含量的东东,否则没有市场,这将进一步加速国内产业丧失竞争力。美国在其高技术对华出口限制上步步后退,德国在其磁悬浮技术转让上不断退让,均源于保经济保就业的紧迫性。
笔者以为,欧美在支持贸易自由化还是实施贸易保护之间进退两难,必将致其终无所成。扩大出口,同样救不了欧美经济。

总结以上四点,笔者有理由认为,欧美经济一时半会断难回归传统。
向前,金融业百弊缠身,高科技回天乏术;向后,归途已远,“道阻且长”。进退失据的欧美经济,想要重生,谈何容易?

二、中国之路

经过前文,或有朋友形成这样的印象——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唯人力耳。依此设问——世界诸国哪里不能找到比中国更便宜之人力?譬如东南亚诸国,譬如拉美,甚至南非。因此,中国之路穷矣!至少不可称之为“利”,不可以此为傲!
其实,东南亚诸国果能与中国争锋,何至于东盟围绕中国经济进行产业配套?可能就十年之前吧,东南亚诸国哪个不是直接与欧美接口,何曾通过中国“集成”后再出口欧美?原因很简单,竞争不过。何以争不过?中国并非仅人力见长!以下略述一二(要详谈中国经济与其他诸国的比较优势,或专门成书也讨论不完)。
其一,30年的发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相对配套的财经政策、相对充足的物流基础。这些优势有利于投资高效地发挥效能,形成竞争力。
其二,中国本身是一个大市场,百业皆可兴旺。小国,经济结构单一,难以形成集合优势。更不用说风吹浪打,多年积攒瞬间化为泡影。
其三,中国经济拥有大的纵深。这种纵深在地理上表现为从东到西,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中国经济据此可以形成从传统到高端的完整产业布局,包容低端传统产业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其四,不能不说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较好地把好了中国经济的舵。
……
因此,笔者相信,即使某一国或能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商品上形成优势,短期之内,决无法改变中国供应世界的“世界工厂”地位。

其实,笔者有一问——中国3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承接欧美传统产业转移的过程,俟至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吾人皆愿之),会不会有新的发展中国家从我们手中承接同样的转移过程,这种承接会不会导致未来之中国如当时之欧美,日渐没落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回头思考欧美传统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有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第一, 这种转移是自愿发生的吗?
不全是。
在中国一方,肯定是自愿的,而且为此竭尽所能。所谓良好的投资环境,无不为此。
在欧美一方,决不是自愿的。可这一切又何以成为现实呢?资本逐利或是最重要的原因。
面对中国在基础产业方面的低成本优势、资源配套优势,欧美本土基础产业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欧美资本不得已逐步放弃了对本土传统基础产业的投资,于是本土产业重心逐步上移,向“高端”发展,向服务业发展。大量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下岗”的产业工人向何处去?服务业是最重要的一块,这就是为什么欧美服务业比重奇高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中国承接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基础产业是某种必然。
造成这种必然,有三个条件功不可没——全球化、资本逐利和欧美的政治体制。
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范围内进行社会分工、全球范围的大物流成为可能。所以,全球化是中国承接欧美传统产业的背景和前提。
资本逐利,是推动欧美资本向中国涌动的根本原因,是欧美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让渡传统产业的内在动力。
欧美政治体制的服务对象是资本,一切唯资本是从,可能的情况下,国家利益也是其次。因此,资本想做的事,欧美政权必服务之。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便是欧美为资本逐利打造的方便之门。当这道门打开之后,欧美传统产业随之流失,虽然与欧美国家利益相矛盾,却与资本逐利相一致,欧美政权无心也无力阻挡。另外,欧美诸国恐怕也很少有人觉悟到失去传统产业对欧美的危害,以及其最终对欧美资本本身的打击。一定程度上说,欧美政体注定了其决策的短视,也注定了其觉悟的迟钝。还须要特别说明的是,欧美欲阻止资本的自由流动,坚持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就必然体现出国家意志的强悍,甚至须要大量国家资本介入市场,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悖论。就像欧美为解救金融危机大量国有化之际,世界媒体惊呼“社会主义回来了”。

第二, 这种转移在中国能够避免吗?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全球化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崛起的30年也正是全球化形成的30年。那么,中国也会遭遇资本逐利、传统产业外流的尴尬吗?
首先,欧美传统产业转移、流失、空心化的危害已经日渐明显,这有利于中国重新认识和评估包括传统手工业在内的低端制造业,重新认识低附加值、高资源性产业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形成独立健全的产业保障的重要性。认识上的清楚必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决策。站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一定不会片面强调高科技,一定不会片面放任资本逐利,一定不会片面鼓励制造业向外转移。总之,中国有避免转移发生的认识基础。
其次,中国有别于欧美政体。有从全局、从长远规划国家战略的体制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动能力,有规模庞大的国家资本,这些优势有利于国家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产业的健全性、有利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相配套。总之,中国有避免转移发生的体制基础。
其次,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机遇。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工厂”,这个工厂供应世界、养活世界的步伐不应也不会因金融危机而放缓,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决心和行动能力。放眼世界,和中国一样有条件成为“世界工厂”的有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之流。美国和欧盟困于当前危机、困于产业已经流失、困于相对不足的政治体制,无助于他们回头争夺;俄罗斯、印度、巴西的经济规模、产业配套、财经政策和政治体制在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形成对中国的威胁。笔者以为,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趁着目前“无人竞争”的情况下,把人力成本优势、国内产业配套优势、国内物流优势及时升级为“人力资源优势”、“全球资源配套优势”、“全球物流优势”。通过这些优势的建立,最终形成世界资源流向中国,中国生产制造成全系列的商品,中国商品再流向世界的大格局。
中国着手支援非洲、开发非洲,客观上将形成非洲资源围绕中国配套的局面;中国向中东、中亚贯通石油天然气管道,也是形成资源配套的有力举措;中国大力连通东盟、加强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实行人民币结算,也是周边配套中国的有力手段。
有人看不起中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看不起四万亿投入中相当部分在道路桥梁建设,个中深意未必能识。中国不仅在国内搞大流通,还在连通蒙古,还要修建亚欧铁路,还要打通大海洋通道。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中国成为世界物流中心,让中国成为世界商品的集散地。
因此,笔者以为中国有避免转移发生的客观条件和行动努力。

最后,保障中国的产业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如同工业如何反哺农业一样漫长而困难。最重要的是形成国内利益的合理再分配,高端补贴低端,科技服务基础,传统产业与高端产业和谐共生。这一切,须要人们下大力气去解决,形成有效的长期机制,需要中国几代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但,我们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做到这一点,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真正惠及普通大众,才是真正的天地人和。

三、原因何在?
笔者于本文,一个重要观点就是——
人类总体需求有限,满足这样的需求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只要少数人就可以完成,比如说中国人就可以供应60亿人口之大部份。因此,就业岗位变得极其稀缺,成为各方争夺的要点。而就业对于一国之稳定、之经济异常重要,失去就业保障,就失去了国家长治久安、就失去了经济持久增长,国家没落在所难免。中国以“世界工厂”之“利”整合全球资源,商品行销欧美,拿掉的欧美就业岗位,就是一柄刺向欧美心脏的利剑。
简言之,中国人必将以制造之利打败欧美列强,这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行文至此,不禁悲从中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再次上演。人类,就是这样相互折腾,一时之间,竟难觅调和之道。
人们说消费拉动经济,其实消费就是满足人的欲望(物欲、色欲、权欲),是不是可以说欲望推动经济?
经济活动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折腾地球。把地球有限的资源找出来,加工,加工,再加入,揉入人类沾沾自喜的科技,形成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商品与服务,去满足人的那一点欲望。而且,有人为求大欲,必制造各种小欲以引诱普通民众,于是云云众生为利所趋,只是苦了那颗地球。路易一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让人神共愤!人类于地球予取予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地球承受不起会怎么样呢?我才不管,我只活在当下。
当然,打着拯救地球、绿色产业的旗号,行欲望之事的同样比比皆是。

安民以息心,求长远而绝私利,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何日可期?中国佛儒道,很早很早就试图给出答案,人类或有必要继续先哲的思考,走出一段无愧于动物之灵长的新路。

求大道兮,弥纷争;求大同兮,乐陶陶!

四、一点闲话

中国制造之利,出口之利,并非中国预谋所为。自邓公开启改革之路以来,“猫论”在相当长时间里充当着“上锋宝剑”的作用,人们以此鸣锣开道,逐步形成今天的局面。因此,可以说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一种自然,一种中国人为求国家自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自然。笔者所谓“自然”,是指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或一个组织,在事物发展之初或之中“规划”好的,并且事物的发展也沿着这种规划的“路线”前进。

中国于当今之世,优势毕现。世界工厂之“利”适逢其会,当珍之爱之,发扬之,光大之。

当初没有规划,今天应该觉悟。老子说,道出于自然,圣人化之。化大道之利,必成中国之器。
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扩大内需,并不排斥出口。提高内需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并不是要降低中国制造在世界的比重。两者并行不悖。

欧美走过很多路,形成的很多模式,都不一定对,国人当平视之、甄别之。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之绝大部分,其实是欧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流失和空心化后不得已之事,有人却当着中国发展之方向;欧美金融创新,若非危机当前,不知还有多少人奉若神明;市场万能、资本自由更是欧美号召全球的口号、渔利全球的幌子,别人尝不以为意,我辈竟有人跟着摇旗呐喊;说粮食供应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世界供应,岂不荒诞?大摩、高盛、花旗、瑞银之流今天一报告,明天一预期,几人能听而审之,闻而慎之,真如是,国航东航巨亏何来?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中美角力,中欧角力,中国与世界强权角力,基本格局已定。你来我往,或是进程的花絮,无改于故事的结果。东方文明再次光照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饱受欺压的人们是否开始为属于自己的时代做好准备呢?

下面是奥巴马昨天与胡锦涛通话的一段——“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
如果笔者记得不错的话,这是美国第一次公开承认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决不是恭维,当然要是奥巴马真要打电话来恭维的话,那美国关系就已经不是中国的最重要双边关系了。


这是一个大博弈时代,见证之,记录之,实属幸事!           美国系列之64——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提交日期:2009-2-16 15:50:00 
春节总算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了。
岁末年初,事情太多,《美国系列》不经意间已经停了半月,心中甚为惭愧。在这里给关注《美国系列》的朋友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
闲话少叙,言为正传。

一、经济刺激计划又通过了
2009年2月10日,美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总额为83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2009年2月13日,美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修正后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奥巴马挟奇高的民意支持率就职总统,但不买账的人还是很多。原本指望一就职就签署的经济刺激计划,几经反复,颇费周折。不过还好,总算通过了。奥巴马在众议院表决通过后发表谈话,称其是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将于下周早些时候签署生效。
就在2月10日参议院通过经济刺激计划的当天,新任财长盖特纳宣布了美国新一轮金融救援方案——
盖特纳当天在财政部公布了新的“金融稳定计划”,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对处于困境中的金融机构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对需要额外帮助的金融机构,将通过政府搭桥,向私营领域寻求更多资金。
第二,成立公私投资基金(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Fund),起步投入5千亿美元,最多可达1万亿美元,主要用于激活与房地产资产有关的市场。
第三,与美联储联合推出“消费和商业借贷计划”(Consumer and Business Lending Initiative),承诺最多可投入1万亿美元,催动二级信贷市场,降低借贷成本,使之恢复流动性。这部分资金重点针对小企业贷款、学生贷款、消费和汽车贷款、商业按揭。
第四,综合房屋项目,政府尽全力帮助屋主降低房屋贷款利率,减小房子被没收拍卖的可能性。具体方案今后几周内推出。
盖特纳强调,在美国面临大萧条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必须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一方面是参院通过的刺激经济计划;另一方面是金融稳定计划,以化解信心、资本、信用和消费需求的危机。他说:“我们必须倾弹药库之所有来抗击危机。”
盖特纳认为,危机初起时,各方应对迟缓不力,民众对金融机构和政府失去信心,因此必须发出清楚而持续的信号,采取行动防止金融机构灾难性的未来,必须以新的救市计划来取代现有计划。
盖特纳坦言:这个策略花钱、有风险、需要时间,但经济全盘崩溃的代价更无法估量。
不过华尔街对奥巴马政府新救市计划反应消极,道指大跌382点至近3个月来最低,跌幅达4.6%。

至此,美国应对金融危机(或早该说经济危机了)的三板斧基本砍完——
第一板斧,布什——保尔森金融计划,7000亿美元。
第二板斧,奥巴马——盖特纳经济刺激计划,近8000亿美元。
第三板斧,金融稳定计划,两万亿。
二、三板斧救得了美国经济吗?
加上美联储动用的“编外资金”,美国救市的资金可谓已经是“金山银山”了。这样的金山银山能救得了美国经济吗?
回顾一段往事。
2008年10月4日,布什——保尔森金融计划在美国会通过。笔者在次日的《救市计划终于通过了——美国系列之14》中写道——
“7000亿元够使吗?——我想,绝对不够!远远不够!”
“不能解决次级贷违约风险上升,而仅仅着手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随着经济进一步恶化,次级房贷及其他信贷的违约率还将上升,并引发新一轮金融机构倒闭。到时美国正府只有再发国债,不过数目可能就不是简单的7000亿、买家接单的条件会更苛刻!”

与第一份金融计划在国会通过当天,美国纽约股市大幅下跌相似,2月1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经济刺激经济、盖特纳发布两万亿金融稳定计划的当天,纽约股市再次大跌,跌幅超过4%。

三板斧,救不了美国。
何以如此?
我们不妨理一理美国救市的思路。
第一步——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包括布什——保尔森金融求助计划在内的前期操作,都是这一思路。金融机构还是流动性不足,亏损不断加巨,花旗、美国国际、富国都不断出售资产,以求自保;通用、克莱斯勒、福特岌岌可危。没办法,美国还得另想办法。
第二步——增加救业,尽量减少信贷违约。
这是奥巴马——盖特纳经济刺激计划的初衷。经济刺激计划总经额为7870亿,其中大约35%用于税项减免,65%用于联邦政府支出。减税,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支付能力,政府支出是为了带动投资以增加就业。然而,且不说计划执行的困难,即便计划得以实行,副总统拜登也认为——“经济脱困计划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人民要做好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复苏期’准备。”
没办法,美国政府还得再想办法。
第三步——综合解决,金融与实业同时着手
这是盖特纳两万亿“金融稳定计划”的思路。目前还没有该计划的详细信息,初步内容见于文首。其要点有四,建立投资基金买断银行“有毒资产”、建立信托基金全面激活金融市场(不光是向机构放贷,更包括小企业贷款、学生贷款、消费和汽车贷款、商业按揭)、重点还是要复苏房地产市场、建立商业模式引入私人资本“共纾国难”。
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全面的方案,为什么在发布当天,还遭受华尔街大跌4%的当头棒喝?
不妨问几个问题——
1、 钱从哪里来?
盖特纳是这样说的——“除了国会去年十月批准的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中剩余的3500亿美元,其余部分将来自美联储等其他政府机构以及私营部门。”
美联储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印了!
其他政府机构?最能出钱的当然是财政部了,可财政部又从哪里来钱?当然是发国债了,可谁又来买这些国债呢?
多少由美联储印?多少由财政部发债?这显然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2、 私人资本为什么要参与?
注意,盖特纳所说的私人资本决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私人”,而是寡头!
美联储印钱,还是财政部发债,美元贬值缩水是必然。这里说的贬值缩水,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美元兑主要货币贬值,这是最容易想到的;第二,美元名义兑价变化不大,而美元总量变大,这寡头资产相对缩水贬值。如何找补回寡头们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如何帮助寡头资产保值增值,这或是美国最大的政治!
所以,私人资本是一定要参与的!
可是,怎么参与?怎样才能赢利?怎样才能赚得盆满体满?是一个大问题!各方妥协,达成一致,决非易事。看一看刚刚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让奥巴马费了多大的劲,我们就可以想象未来的情景。
3、 有了“钱”,经济就有救了吗?
笔者在钱字上打了引号,就是强调要美国政府拿出的“钱”并不是真金白银,而更多是一种“数字”。用这种钱救经济,本身就是在向经济注入泡沫。
有钱就能救经济的根本错误在于“小看”了美国经济。
克林顿时代互联网经济破灭之后,美国经济就已经死了。美国经济多年来一直依靠金融泡沫辅以房地产泡沫对外掠夺,对内死撑。次贷危机让华尔街光环尽失,美国金融话语权不断衰弱,失去掠夺能力的美国经济哪里能轻言复苏!而被“掠夺”养活多年的美国经济,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创造力、竞争力早已是陈年往事,又岂是一朝能找得回来的?在强敌环视的世界经济竞争的大格局下,杀出血路决非易事(相关论证参见《出口之利》)。
美国资本要想赚钱,投资本土仍是下下之策。失去资本支撑的美国经济,前途更加迷茫。于是,你会发现,即便欧美经济困难如斯,还是有不少欧美资本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没办法,资本逐利,这是改不了的。

三、中国的机会
前面,笔者大致从三个方面分析美国经济复苏的困难——
——筹钱的困难
这个困难主要体现在美国如何充分而巧妙地利用日渐衰微国势,尽量多的请求或胁迫更多国家资本的支持,从而避免美元大幅贬值,寻求一种相对平稳的过渡。两个必须要争取的对象是中国和日本。于是我们看到了温总在欧洲的发言,来看一段新闻——
“中国会不会更多地购买美国的债券?”现场一位青年提问。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也是奥巴马总统十分关心的问题。”温家宝幽默而坦率的回应,引来全场一片笑声。
稍后,温家宝说,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些年增长很快。中国实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购买美国债券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否会继续买、买多少,那要根据中国的需要,根据外汇安全、保值的要求。”
……
这段新闻出自中新社伦敦一月三十一日电,题为《温家宝笑答“奥巴马总统关心的问题”,有心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这句话温家宝出访欧洲,在伦敦的一场见面会上的话。可能没有引起太多媒体的注意,它的份量之重、信息之足、意味之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可能已经为2009年的中美外交,甚至更长时间的中美外交定下了基调。
以中国外交之含蓄,温家宝在美国国债问题上如此调侃奥巴马,足以反映中方洞悉美方的战略软肋,以及对美的战略主动。中方的基本策略还是一以贯之——“配合美国经济复苏,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是明面上的话;“体晾和支持中方的核心利益,逐步让渡国家势力”,这或是长期双方讨价还价争论不休的地方。
无论是奥巴马电话胡锦涛,还是盖特纳两度电话王岐山,还是希拉里访华前发表“积极”谈话,无不体现美国对中方配合的“战略需求”。
同时,美军加强以关岛为核心的太平洋布局,加强日澳韩协同,加强在东南亚打入楔子,无不是在为对即将展开的“讨价还价”增加筹码。
笔者在《出口之利》中已经明确表示了对中美对峙前景的判断,今天欲进一步强化这样的观点。中美或有波折,美方筹码不少,智力也过人,但无改于双方战略态势的发展。美国人欠了太多的帐,是该还的时候了。
同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什么要在钓鱼岛示强了——日本心知美国需要中国,美国也必然向中国让渡利益。而这时候,首先被抛弃的必然是“盟友”的利益,台湾殷鉴不远。日本不得已,只能以“进一步”来为今后的“退一步”做准备。
日本智短,如果真能参透中美之大势,不说倒向中方,至少应“独立自强”。失此百年之机,日本人要想独立,怕还要走更多的弯路。
所以,与中国角力的是美国,相互配合、相互让渡,也是美国。日本之于钓鱼岛、菲律宾之于南海,无不是服务与服从于美国的战略需要。如果中国真地针对日本、菲律宾示强,针锋相对,那就大谬其然。
印度也好,巴基斯坦也罢,无不如此。
四、一个信号
如何判断中美战略态势?除了着眼于中美分析,也可以从旁印证。
2008年1月22日,英国在温家宝访欧之前,紧急发布第一份对华战略文件,足证身处衰退困境的英国对于目前国际关系此消彼涨的判断。
中方在拉华兰访华后,并没有松口对法政策,就是要法国及欧洲永记此役,不低头是决不会收兵的。这一点,则足证中国对于目前对欧关系的自信。
欧洲有求于中方良多,最紧要的莫过于即将到来的伦敦金融峰会。去年纽约峰会,惨淡收场,如果欧洲能于伦敦有所作为,对于欧洲则是莫大的安慰。
中国亦希望与欧洲配合,共同削弱美国。所以,“即将派采购团该欧洲”掉足了有些人的味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示好不断,看两则新闻——
中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 北京时间2月2日晚上7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在英国伦敦正式签订了A320系列飞机机翼总装项目合作协议,中航工业西飞公司将承担空客A320系列飞机的机翼制造任务,并将成为空客A320系列飞机机翼总装项目欧洲以外地区的首家供应商。
商务部网站消息,2009年2月7日,欧盟决定终止对中国出口热浸镀锌板的反倾销调查程序,这是欧盟自1979年开始对华反倾销以来的最大案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说,欧方的这一决定基于客观事实,中方对此表示欢迎和赞赏。

五、一点总结
美国是没救的,俟其走出衰退,走向复苏,世界已经大变。真可谓“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美国如此,欧洲亦好不到哪儿去,日本或将继续另一个停滞的十年。中方恰逢其会,当奋而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对内完善产业布局,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防止产业流失,形成繁荣和谐的长效机制;对外构建全球大流通,促进非洲、拉美、中东资源向中国配套,以制造之力嵌入产品,销往欧美日及全球。此或是中方长盛于世界的基本。
这,也是可以验证的。非洲是中国长期着力之处,于今,高层更是不断出访非洲、拉美和中东。中国模式、东方思维正在逐步接替美国的民主与自由,假以时日,必将蔚然成风。
立意即高,着手且实。提高执行力,落实相关政策,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中国一定能率先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笔者从不认为前路平坦,中国已成万世之功。笔者仅指出中国之光明前途与相互消涨之利弊,然一招一式还当倾力为之。道路是坎坷的,斗争是激烈的。没有人愿意从巅峰之上退下来。          美国系列之65——如果你是索罗斯  新华网,2008年2月8日转载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近期文章——《盘点从危机中赚得盆满钵满的五大赢家》。笔者将之转录于另一博客《日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笔者感兴趣的是五大赢家之一,排名第二的索罗斯相关内容如下——
……
乔治索罗斯,排名第二。
战绩:
尽管索罗斯声称他已较少参与管理旗下基金而主要致力于保持现有资金,但量子基金在2008年的回报率还是达到10%,仅次于2007年惊人的32%。要知道,2008年是对冲基金最为悲惨的一年,全球2/3的对冲基金都在赔钱,总亏损额达3500亿美元。
攻略:
索罗斯打赢这一仗靠的是其发家时的同样手法:卖空英镑。上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欧共体内部的联系汇率,英镑汇率被人为固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引发国际货币投机者的攻击。量子基金率先发难,在市场上大规模抛售英镑而买入德国马克。英格兰银行总共动用了269亿美元来保卫英镑,但仍不敌量子基金的攻击而退守,英镑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而自由浮动,短短1个月内英镑汇率下挫20%、而量子基金在此英镑危机中获取了10亿美元的暴利。
当金融风暴来袭,索罗斯这个“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故伎重施,再次猛攻英镑,并大赚一笔。其实,索罗斯能轻松安度金融风暴并不奇怪,他在过去几年一直警告投资者,超级泡沫随时可能破裂。在刚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索罗斯对英镑走势的看法再次受到关注。他说,一旦英镑兑美元跌破1.40后,他就不再看空英镑,而是持中性看法。
……(完)
索罗斯92年打败英格兰银行、97年发动东南亚危机,战绩斐然,相关内容在网上极多。

笔者想问——
索罗斯击溃英镑,换成什么?
换成美元。
索罗斯作空泰铢,换成什么?
换成美元。
……
美元贬值,索罗斯怎么办?

如果可以,索罗斯一定会做空美元,投入“新货币”的怀抱。苦的是,这个“新货币”在哪儿呢?
放眼全球,英镑下跌,欧元下跌,卢布下跌……日元倒是在涨,可索罗斯知道它为什么涨,而且日本经济的基本面也支撑不了强势的日元。所以,日元也不是可能的选择。
人民币,只有人民币有强势的基础,有相对升值的空间,有可观的未来前景,本可以成为索罗斯们的上上之选。其实,索罗斯也好,罗杰斯也罢,还是巴菲特,他们都看好人民币,他们也都投资了一定数量的中国股票,参股了一些中国公司。这实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人民币实行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对进入中国的外资有相对严格的管理,这不利于索罗斯们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更要命的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太不适合索罗斯了。若非如此,索罗斯们怕最已大肆进入中国了。
所以,人民币也不是可能的选择。
举目四望,世界上竟找不到一个可以投靠的怀抱,真是苦煞索罗斯了!
怎么办呢?
我们不妨帮索罗斯理一理。

最好是有一个新的货币,这就是“世界货币”!
这已经不是新闻,也算不上新设想,有太多的人鼓吹“世界货币”,包括蒙代尔。人们很多时候都会顺着惯性逻辑思考问题,以为世界的,大家的,因此是好的!而且,这颇有“世界大同”的味道,其实大谬。
看看联合国,是世界的吧,也是大家的吧?它能做什么?
真要走进“世界货币”时代,索罗斯们便可以“世界货币”为依托,不断做多、做空各国货币,予取予求,再快活不过!
该不会有人天真的说——那我们就消除国家货币,只用“世界货币”吧!
任何时候,笔者都对建立世界统一货币的提法保持极大的警惕。笔者甚至不赞成推行“亚元”,这不是中国之福,也不是亚洲之福。事生一利,必生一弊,且一时之利弊也不能作为重大决策的依据。如果可能,应尽量减少 “大忽悠”们对重大命题的摇唇鼓舌,更不能让它成为声音的主流。比如“人均一万分了外汇储备以拉动消费”、比如“经济危机的中国责任”……学术自由不是立场自由、不是道德沦丧、不是组织自由、不是价值自由;百家争鸣不是打开潘多拉匣子任意胡为,也不是污水横流而不以治理,现在不是讲环保吗?有些污染或比人们想象的更可怕。
 “世界货币”,是索罗斯们的遥远梦想,眼下却是指望不上的。

黄金,可以吗?
黄金可以是索罗斯们低吸高抛、炒作赚钱的工具,却不能成为寡头财富的根本。一旦黄金成为全球财富计量的基础,寡头们就被束缚了手脚,失去了兴风作浪的杠杆。
一点题外话——笔者多次在博文中推荐黄金与黄金股票,若有朋友参考一二,或已经有不少收获。黄金价格已经由每盎司800美元冲上950美元,冲上1000美元是必然,但不会是一路上行,必有反复。已经获利极高的朋友可长期持有,获利有限的朋友或可择机变现,没有进入的朋友或可以在深幅探低后再作进场,或干脆不予考虑,权当没有看见。

粮食,可以吗?
粮食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最紧俏的商品。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或进一步成为世界危机。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陷入动荡与不安,按美国情报总监的话说——“全球四分之一的国家因经济危机产生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中国北方大旱、澳大利亚山火……气候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相互叠加、谐同共振,结果不难想象。未来一段时间,或有人借机在全球期货市场翻云覆雨,国际组织的报告与预测相机出炉,初显端倪的贸易保护更会为虎作伥。于是,粮价只能一浪高过一浪,不断走高。对此,有关方面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更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粮食问题(包括粮食流通)和抗旱问题。
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待粮食问题——高科技之于美国已无其功、金融之于美国近于拖累、石油之于美国几不能用……粮食,已经成为美国不多的战略杠杆之一。
粮食与黄金一样,或是索罗斯们的炒作工具,却不会是索罗斯们的财富根本。因此,粮食也不会成为选项。

于是,索罗斯们发现——美元仍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这就是美国及美元制度的独特之处——它能够吸引世界上最邪恶、最贪婪、最聪明的力量投入它的怀抱,更难得的是彼此还能同所相求、利益趋同,一致对外。若非这种罪恶无所节制带来的先天缺陷,要想战而胜之,或困难千倍。
美国制度与文化实际上开启了个人通往权利巅峰的便捷之道。通过个人或家族的长期努力,个人或可站在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最高峰,这跟影视作品中邪恶之王没有区别。它有一整套机制,只要进入这套机制,各种利益体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种位置竞逐中,各凭其技,利益交换与让渡是最基本的手段,也有最成熟最文明的程式。人的欲望被无限激发与放大,人的聪明与邪恶也被无限激发与放大,道与义、他人与同类,早已经不是考虑的要素。
反观中国,客观上是抑制个人欲望、排斥个人作用的,更没有引导个人通往巅峰的机制。相反,中国文化与制度强调组织作用、强调他人利益、强调族群利益与国家利益。很多“富人”、“成功人士”在中国土地上“发达”到一定程度,总会发现一堵堵艰墙挡在面前, “大无可大”、“强无可强”,最终只能出国。也正因为制度对个人欲望的抵制,无从激发个人的“无穷才智”,不能产生“普遍意义”的个人“积极性”。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向个人欲望妥协。于是,束缚在个人身上的种种枷锁开始松绑,国企开始转制,民营经济开始遍地开花……但这种妥协是有限度的,也必须是有限度的。中国改革的方向决不是走向美国。没有碗,人们不能喝水,但人们喝的决不是碗。“富贵不传三代”于个体而言或是悲哀,于社会整体或是健康循环的基本要求。
笔者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同时也强调从机制上平抑个人欲望。中国文化与体制有很多先天优势,做到这一点不是难事。但笔者仍对美国文化渗透和国内一些人的“摇唇鼓舌”充满担心,千里长堤,或溃蚁穴。这也是笔者开始《美国系列》之初衷。
话说得远了,回来接着说索罗斯。
索罗斯们离不开美元,美元离不开索罗斯们。于是,利益合流势所必然,这种合流产生的破产性是巨大的。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深入,邪恶世界的各方利益会逐步妥协、达成一致。这种一致,将逐步转化为美国的国家意志和民意基础,利用这种意志和基础,美国或要有所作为。这种“作为”,从策源地来说是邪恶的,甚至充满歇斯底里的味道,所以,它可能是疯狂的。
不错,笔者的指向,就是战争!
我们必须对战争保持高度的警惕!
这种警惕不只是备军务战,以期战而胜之。更重要的是见招拆招、主动亮剑、以“何妨一战”的气概打消对方的冒险冲动。上兵伐谋,止战第一。最终让一切归于平淡,实现自然流转。

本文有些散打,也有些散乱。本不欲纳入《美国系列》,或待酝酿充分后动笔。可惜前面欠帐太多,而形势发展迅速,怕一搁之后延误太多,不得已勉强放在这里了!请朋友们见谅!  http://www.livezj.com/bbs/showtopic-132958-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