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拍出证件照: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王珉—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45:58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王珉——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十五  王珉:四两拨千斤 珠帘转乾坤——“管中窥豹”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班    级:公管0701班小组成员:胡 欢(执笔)               江 露                       马 遥                       王 谢      指导老师:陈海春时    间:二〇一〇年七月  王珉:四两拨千斤 珠帘转乾坤——“管中窥豹”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题记:研究领导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实践和理论双重支撑的艺术;解读领导人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需要政治和精神相互映衬的态度。写领导者笔者以为不外乎职位、时代、性别和国别这四大约束条件,作为就读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研究本专业(政治领域)中的领导者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没有太多的亲身实践,故体悟较浅,但学生好生准备,阅读了相关书籍,譬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现代领导心理学》《十九颗星》《领袖论》等书,以求对此文章有用。王珉,作为一个有着“学者型官员”之称的领导人“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是非常值得笔者敬佩的,他身上有我们常人所没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乃为一种品质,一种素养,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光辉。 一、人生经历王珉,男,汉族,1950年3月出生,安徽淮南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入党,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9月到1972年4月的四年间,王珉在安徽省舒城县石岗公社插队。1975年9月到1978年9月,他转到安徽省淮南煤炭学院机电系矿机专业学习。1978年9月王珉任安徽省淮南煤炭学院机制工艺教研室教师。1987年9月,他作为香港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接着,王珉出任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工程系副主任,南京航空学院秘书长,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在1994年7月,王珉开始担任江苏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标志着他正式进入政坛。随后,他担任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兼苏州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苏州市委书记。2003年升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2004年是他从政生涯的一个转折:调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2005年担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吉林省委书记;2009年1月至今担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归纳王珉的人生轨迹,可以将其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8年到1989年的求学时期,第二阶段则是从1989年到1994年的校内政治工作时期,第三阶段是1994年到2004年的江苏省政治工作时期,第四阶段就是2004年以来的主政吉林、辽宁两省工作时期。有一种人,他在学者眼中是一名官员,在官员眼中却是一位文人。这样的人在中国虽然不算少,但真正将为政和从文都做好的人却并不多见。在政坛呆长了,就难免不受到官场中各种习惯的约束;在文坛泡久了,亦不免受到文人特有的酸腐气息的影响。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则是所谓的“蝙蝠派”(非禽非兽)的代表,是少数能将为政、从文二者都做到的人。在王珉人生的前两个个阶段中,他几乎都是在与青年学生和文化知识分子打交道;在王珉人生的后两个阶段中,他转而跟官员打交道。中国古语称:四两拨千斤,珠帘转乾坤。意思就是说,做事要用巧劲。从某种程度上讲得就是要“出奇制胜”,不按常理出牌,讲究策略,而非方法。也许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他亦文亦官的特质,同时也给他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也为日后种种创造性举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走出了不同寻常的领导之路。本文基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其作为一个领导者的人生轨迹和重要节点,根据可查的史料和传记,从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对王珉的行为和事迹进行尽可能客观的分析和探究。    二、具体分析(一)政治上靠得住六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200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吉林考察工作,希望吉林这个老工业基地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风貌。正是这一“战略意见”给王珉提供了展现的契机。2004年10月,时任苏州市市委书记的王珉从任上调往吉林省,被任命为吉林省副省长、代省长。  从苏州走出去的高级官员,多有“学者型官员”之称,王珉也不例外: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博士毕业,曾被国家教委、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当过大学老师,后任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务。1994年7月,王珉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岗位转到地方工作,担任江苏省省长助理,完成了从“学者”到“学者型官员”的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王珉就是这样一个人。此时,苏州官员的频繁升迁成为政坛瞩目的“苏州现象”。流行至今的说法是:“苏州出干部,苏州出经验。”对于过度强调一个地方出干部的言论,王珉曾公开反对:“只能说是一种巧合。事实上,中央对干部的任用是非常严肃的,有严格的组织原则和用人标准,绝不会看你是哪里人,在哪里供过职。”在王珉看来,中央比较多的从经济发达地方调干部去相对不发达地区任职,主要是发达地区已经走过了一些落后地区即将要走的路,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提前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可以把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发展理念带到落后地方去,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弯路。   可以说,王珉是我们党民主集中制的忠实执行者,他懂得什么叫“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做领导,有一个标准口号是“听话、出活”。既把领导的话真正听进去,也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努力去做好。正是在他的身上,我理解了管理工作者个体行为最核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遵从;一个是统御。遵从是基础,统御是升华。不遵从,将没有人会用你;不统御,将没有人可用。也就是说,在一棵树上,上面的猴子看下面的猴子都是笑脸;下面的猴子看上面的猴子都是屁股。只要走上管理者道路,我们就是一群猴子,只是在上下的不同,就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了。是做花果山上的美猴王,还是做玉帝身边的弼马温;是做五行山下的受压者,还是做西天取经的带箍人,就看你的表现和运气了。 (二)工作上有本事 ——转变思想,突破难关,终成一片大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王珉“脱颖而出”首先要归功于他思想的创新。王珉在苏州主政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多,但其发展思路和前几任相比却有显著的区别。在王珉之前,苏州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向型经济,通过吸引外资来迅速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在他主政期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新加坡工业园区亲商理念三大发展思路。从此,苏州的发展不再是单靠外资,而是有民资进行协调。有分析认为,王珉因此得到中央的青睐。苏州的成功并不代表此项主政经验在长春也一样适用。从苏州到长春,除了2000公里的遥远距离外,两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及其背后的政治土壤也截然不同。王珉显然并不轻松。王珉发现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要比自己想象的落后,但吉林省的基础要比自己想象的好。“吉林的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不仅仅是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创新意识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基本上还是处在计划经济氛围里,什么事都靠政府。这一点不像苏南,苏南地区本身市场经济萌芽出现得就比较早,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很好,像当年的乡镇企业,风一吹就遍地开花,两地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同。”王珉认为,在这样一个地区,速度对于振兴中的吉林显然最为需要。在制定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时,吉林省发改委原想GDP在2004年基础上再增长20%。王珉觉得太低了,应该增加一倍,后来将2005年的目标定在了1600亿元——比2004年增长42%,但王珉还是觉得没有苏州增长快。从这个事例足以印证王珉对于“吉林快跑”的迫切心情。虽然两地的差距如此之大,但是王珉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创造性。“胆子非常大”,这是几乎所有上级、同事以及下属对他的一致评价,因此有了“王大胆”这个绰号。从吉林省长到省委书记,王珉根据吉林的实际情况,将“苏州经验”加以改良,推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攻坚、扩权强县、权力下放等重大改革措施,并且实施力度特别大,改革非常迅速。王珉的“吉林快跑”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9年年初,王珉向媒体透露的数据是:“2005年一年基本完成了计划的816户国企改制任务,到目前为止,全省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100万人,支付改制成本229亿元。改制后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到去年末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4118亿元,比2004年净增1318亿元。”在王珉的行为特征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那就是他能够做到“以终为始”。他是一个非常有定力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他很和善,也听得进意见,其实他也有非常固执的一面。我读过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有一个习惯就是“以终为始”。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个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和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王珉在振兴吉林期间,始终坚持“四到位一基本”政策来开展各项工作,他的执政风格和在高校时的教学风格一脉相承,朴实无华却严谨求实,执行力非常强。只要是他认准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雷厉风行地做好,并且他有很多想法,有很好的切实可行的思路。 ——大胆创新,不守常规,留作一段佳话(不以规矩,终成方圆 王珉的大胆创新无处不在。和发达地区相比,吉林落后的根源主要还是思想解放不到位。尽管多次选派干部出外学习,但目前看还没取到“真经”!因此,王珉认为当前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把执行文件的规范性要求与坚持从吉林实际出发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历来领导者对权力都看得很重,但在王珉主政期间,他一再打破常规下放一批审批权限。2005年,吉林组织省直部门分两次下放权力876项,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效果很好。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力争审批时限再压缩50%以上。建立大企业和重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沿海发达省份一天能办到的事,在吉林省决不能办两天!对于已取消或暂停的收费项目、年审年检项目,涉企“本牌证照”收费和降低收费标准的规定必须落实到位,违反规定要严肃处理。  虽然不走寻常路的王珉下放了一些政府审批权限,但是一旦涉及原则问题,就必须严肃严格。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十不准”规定。规定指出,在软环境建设政策执行上,因为涉及原则问题,比如食品、医药等必须严肃严格。但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就要从有利于企业改正错误、推动企业发展来考虑,决不能为了收费而收费,为了罚款而罚款。特别是“三权在上”的部门,更要杜绝趋利性收费罚款或将收费罚款列入绩效考核,坚决不做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事情。王珉指出,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只要没有明令禁止的,可以大胆探索;只要上级政策规定有弹性的,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用活用好!鉴于基层的创造性实践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对基层和企业的合理要求,要不说少说“不能办”,多想多教“怎么办”。 ——坚持原则,不畏艰难,创造一个奇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做领导,就是做决策。要把握大政方针政策,把握政府工作方向,这就关乎一个决策执行力的问题。政府决策者应多考虑战略问题,而非战术问题。王珉对经济发展有着战略性的眼光,他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严谨求实,执行力非常强。王珉有很多想法,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思路;并且只要是他认准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雷厉风行地做好;。王珉刚到吉林3个月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就已然形成了吉林未来发展的大框架。王珉要破解的难题在吉林省已经根深蒂固——沉重的国企包袱、极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及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来投资。最大难题无疑来自国企改革。这是一场攻坚战。而在攻坚战开始之前,苏州经验就已在王珉的思想意识中悄然登场。苏州的国企改制以快著称,王珉主政苏州时,曾创造了仅用一年半时间完成1034家单位改制的纪录。按照他的计划,吉林必须在一年内基本完成816家省属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使国企迅速变包袱为“吉林快跑”的动力。苏州和吉林都在走工业化这条路,吉林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苏州已经到中后期了,这样苏州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吉林所用。比如苏州较早地解决了一千多家国有企业的改革难题,为推动吉林三千多家国企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为改革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解决诸如降低企业成本问题、减少污染问题等等提供了借鉴。王珉就任后不久,即提出希望吉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学习苏州改制的经验。刚开始打算请苏州官员到长春介绍经验,后来干脆派吉林官员代表主动南下取经,在当地待了一周,参观了一些企业。据当年国资委一位赴苏州考察过的官员回忆,那阵子很多和王珉接触颇多的官员都干劲十足。如果说这便是执行力,那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最有执行力呢?这让我想到了大跃进。你很难在别的历史时期或别的国家看到这么高纯度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是足以使人赞叹或恐惧的。全国人民都响应号召,谁也没私心,劲往一起使。文革的时候大家都背老三篇,排队买馒头恨不得也要先说几句毛主席语录。执行力是个好东西,领导的权威也需要得到保障。关于执行力,毛主席指出:“要‘抓紧’。就是说,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我们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①]很多工作执行力不行,执行得不彻底,执行得不深入,执行得不到位,执行的力度不够,样子像抓,那是在做表面文章的原因。有些工作也想抓,也抓紧了,但是水平和能力有限,同样也抓不住、也做不好。但是王珉却是深入执行了在苏州被实践证明为成功的“四到位一基本”政策:“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集体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时常挂在大家口中,而这也是王珉的大致思路。 国企改革的难度很大,工作量也大,而且企业的质量差、成本高、资金财力不足,完全靠市场来推动不可能尽快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实施国企改革攻坚计划,按他的说法就是要“连锅底抄”,把最难的解决好,不留下任何问题,这也是吉林国企改革的最大特点。应该说这次改革成效很大,到了2009年年初,王珉向媒体透露的数据是:“2005年一年基本完成了计划的816户国企改制任务,到目前为止,全省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100万人,支付改制成本229亿元。改制后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到去年末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4118亿元,比2004年净增1318亿元。” 虽然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王珉仍然在2009年初召开的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清醒地指出:2009年将是我省振兴发展面临较多困难的一年。王珉的话在半年之后得到了印证。2009年7月24日,“通化钢铁部分职工因企业重组问题聚集上访”的群体性事件震惊全国——参与通钢改制的民营企业方代表、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总经理陈国君被殴致死。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钢铁永久退出通钢重组。至此,一场由当地政府强力推动的、民营企业参与的国有企业改革,因为企业内外的既有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对抗力量,终以失败告终。由此亦足见,未来吉林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阻力与难度。2009年8月7日起,《吉林日报》接连发表3篇社论称,国企改革过去不是一帆风顺,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将来的道路也不会平坦。得出结论是:不能徘徊,不能退缩,更不能回头。这像是对通钢事件的回应,也像是对吉林未来的一种回应。在这里,让我们再次聆听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教诲:“荣誉属于那些在角斗场上翻滚的人,这些人汗流满面,血污斑斑。他们英勇地战斗,他们不断出现失误和缺点,因为只要做事,就免不了有失误和缺点。然而,他们确实努力干实事;他们满腔热情,洋溢着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们自立于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如果有幸得到成功,终于能欢庆取得伟大成就的胜利;如果不幸遭到失败,至少也是在敢于冒大风险后遭到的失败。因此,决不能把他们同既不知胜利为何物,也不知失败为何物的冷漠胆怯的人相提并论!”[②] (三)风格上显魅力——人格魅力: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王珉没有官架子,既有学者型官员的温和,又有在基层打拼中磨炼出的坚韧和铁腕作风,工作上可谓刚柔并济。王珉到吉林后第一次给省级领导干部开会,不到半天时间就散会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很多领导的司机都来不及开车过来接。吉林省政府的一些官员坦言,跟不上王珉的速度。王珉深谙我党运作的基本套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集体领导,就是一个人说了不算,一群人说了算,因此许多事情要上会;民主集中,就是有人说了比较算,有人说了不太算,因此要在会上较量;个别酝酿,就是单独切磋,因此许多事情要在会下解决;会议决定,就是要有个正式的东西,板上钉钉,一张纸出去之后,天下事情就这样办。到吉林后,王珉在各种场合都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贯彻“三短”和“三实”作风,即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政府提速。王珉的执政风格和在高校时的教学风格一脉相承,他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严谨求实,执行力非常强。只要是他认准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雷厉风行地做好,并且他有很多想法,有很好的切实可行的思路。王珉将自己的从政、升迁经历看得很平淡,这在官员之中是十分少见的。从政不是他的的个人选择。他当过农民、当过工人、老师,现在还当了政府官员。共产党的神奇之处,就是可以把一个农民变成战士,把一个工人变成干部。组织看不上你,你再大的本事也没有用;你没有本事,组织上也扶不了你上墙。在这点上,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离开政坛之前对身边工作人员有一段经典的描述,他说:“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人生的道路不要太过于注重设计,那太累了,碰到一些事想去试试,这也是对的,但不要过于追求要干成什么样。无论干哪一行,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像现在,王珉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把吉林的各项工作抓起来,让发展振兴的步伐再快一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一个领导班子要更加注重发展,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让全省老百姓分享改革成果,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此前,王珉还有一套“底线论”:“作为领导干部,绝不能干违纪违法的事情。这是一个底线,一个做人的底线、从政的底线、为官的底线,是对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雷厉风行、没有官架子、很少照本宣科……是这位“学者型官员”在吉林省的口碑,离任前不少人甚至呼吁“再多干几年”。面对新的岗位、新的任务,他“深感责任重大,担子很重”,但要“以实现辽宁全面振兴为己任,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有中组部同志曾评价王珉说:就其一生来看,王珉政治立场坚定,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强,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组织领导和驾驭全局能力强;思路清晰,思想解放,有改革创新意识;处事果断,敢于决策,推动工作力度大;作风正派,心胸开阔,待人坦诚,在干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吉林担任主要领导期间,能够抓住机遇,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想,这大概是对王珉一生最全面而又中肯的评价。 ——方略魅力: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王珉对辽宁经济发展有着战略性的眼光,政府决策者应多考虑战略问题,而非战术问题。王珉坚持让全体干部保持发展的激情,扎扎实实地推进辽宁的振兴工作,使辽宁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全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让辽宁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他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要把“辽宁制造”变为“辽宁创造”。同属东北地区又是近邻,辽宁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水平却差别很大,辽宁是中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其经济规模和在全国的地位都远远超过吉林。王珉到任吉林时,曾承诺“快走”变“快跑”;履新辽宁,也带来了新的理念。王珉在辽宁期间,锐意改革,善于发现问题,目标明确。他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突飞猛进”“急功近利”。在王珉这里,他肩负着振兴东北“任务”;怀揣着发展辽宁的信念来大刀阔斧地革除利弊。他“急”的是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功”的是振兴辽宁,“利”的当然是那些爱戴他,他留恋的广大百姓。不能不说,做官到这份上,也算是做明白了!三、个人启示关于王珉,想说的太多,说得出来的又不多。以前一直觉得中国官员从政作风具有显著的共性,现在才认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代不同,人生不同,他带给了我诸多启示,并且这些启示随时间、空间的变幻而呈现出新的含义:为官养生[③]——从政为官要重视个人修养,这是我们党所一贯倡导的。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就写过了一本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虽然文革中人们称其为“黑修养”,但是丝毫没有降低它的历史价值。该书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是文革中批判最多的一句话:“吃小亏,占大便宜。”刘少奇说:“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些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在某种时候,个人要吃点亏。办大家的事情,是占人点便宜好,还是吃点亏好?我看宁愿吃点亏。人家不干的,你干,这不是吃了亏了吗?要宁愿吃这个亏,这叫吃小亏,占大便宜。”庄子的《养生主》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循道而行。人要能够做到抛弃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读了庄子的养生之道,我以为为官应该在三个层面上下功夫,一是养性,二是养心,三是养形。王珉的从政之路,无论是“坐飞机”还是“爬楼梯”实际上无处不体现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时时学习,事事学习——我们从王珉身上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特质,那就是时时学习,事事学习。我还记得杨叔子老校长关于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两段精辟的演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人才,而非制造器材;我们的大学,是培育高层次的人才,而非制造高档次的器材;是有灵魂的人,而非无灵魂的器。人文,人文文化,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既严重关系着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也密切关系着个人人格的高低、行为的文野、思维的智愚;一句话,极为严重地关系着事业的成败。”杨院士认为,学生上大学就是要干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二是学会如何思维;三是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条不可分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做人是根本,思维是关键,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身处哪种行业、哪个位置,都难免遭遇起伏涨落,始终不放弃学习,不摒弃书本,勤于思考,必会让人受益无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和再学习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是女人的立身之本,它能怡情、能博彩、能长才,又从不会违背人心、掌控很是容易,我又何乐而不为?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说过,在阅读了有高度创造性人们的传记和描绘他们特征的那些研究报告后,人们一定会相信,创造性大都是通过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依靠独特的学习和知觉经验形成的。这些人具备他们所特有的广阔的胸怀和价值观,而不仅具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对一个国家而言就是要构建创新型的国家,对一个个体而言就是要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著名心理学马斯洛把具有创造力的人分成两种:一是“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力”;二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要求具有特殊的技能和训练,以及不同寻常的先天能力;后者则与我们所生活的不同类型社会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创造性和创造力都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显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过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特殊天才的创造力,却忽视了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恰恰容易忘记了根本:一个在现实世界生存和发展的人怎样才能变得更有创造性,以便有可能把被埋没的才智资源开发出来。在研究了王珉之后,我以为,一个具有良好创造性和创造力的人往往是一个先天条件和后天习得统一起来的人,生来就具有领袖气质和天生就是当领导者“材料”的人至少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领导者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而为人民服务是要有本事的。可以说,创新是体现领导者人格魅力的精髓。写到这里,对于我而言,人生不仅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去慢慢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圆满,生活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1]小埃德加·普里尔,《十九颗星》,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2]俞文钊,《现代领导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5][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6][美]理查德·尼克松,郑志国等译,《在角斗场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7] 陈海春,http://www.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①]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三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43页。[②] [美]理查德.尼克松,郑志国等译,《在角斗场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