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检测回执:说方言的外国人(点点滴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59:14
刘 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2月13日   第 05 版)
窃以为,学习汉语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在汉语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多高的分数,而是在运用汉语时能像母语一样自如。
据我观察,能说中国某种方言的外国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刻意模仿方言,带有表演的性质。在今年的各类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就时现这类外国人的身影。其实,早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就有外国人参演语言类节目(即潘长江、黑妹和来自加拿大的大山共同表演的小品《一张邮票》)。近年来,我们听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钟情于中国传统艺术,或拜师学艺,或钻研欣赏;也看到不少外国人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涉及相声、快板、评书、京剧、昆曲、北京琴书等众多领域,他们嘴皮子利索,方言土语运用得当,唱功字正腔圆,看得国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他们的成功说明,只要下功夫,外国人可以把汉语说得和中国人一样好。
还有一类外国人,他们并不是在课堂上初次接触汉语,也没有受过汉语普通话的专门训练。由于在中国某地生活、工作,日子久了,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当地的方言,说起汉语来也带着当地的口音。浙江义乌是世界小商品集散地,聚集了很多外国客商。他们在和当地人的接触中学习中文,不论是来自非洲还是欧洲,说话中都自然地带着浙江口音。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由于长期在中国北方某俱乐部打球,她操上了一口颇为地道的东北话。
今天本版选登了美国人张石凯的文章《有特色的城市,有特色的人》,文字通顺流畅,并在许多处用上了武汉方言。由此可见其对于中文的掌握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两类说方言的外国人,前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后者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中文要走出国门,要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它,学习它,使用它,既需要有更多的前者,站在较高水平上的模仿,也需要有更多的后者把中文作为交流工具,使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