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问朝鲜视频: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01:34

1.使命

  我们经常考问自己:国家为什么要举办这个中心,社会为什么要关注这个中心,校长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中心中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究竟何在?

20年的培训实践,培训中心逐步确认了自身承担的最直接的历史使命:启迪校长服务教育的自觉,提升校长引领改革的能力。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培训中心努力在实践中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启迪校长服务教育的自觉

一位老校长说:“与10年前、20年前的老校长相比,现在的青年校长在管理理论上要超过原来的那些老校长,但在奉献精神与使命感上不如从前。很多校长是把校长当官来做的,虽然知识面宽了,但使命感降低了。”而使命感直接决定了校长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为此,培训中心非常重视增强校长的教育使命感,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做到提升校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让校长主动承担起“以生为本,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通过不断讨论,学员们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先忧后乐”是校长应当具有的职业追求;“为国育才”是校长应当承担的国家责任;“以生为本”是校长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德育为先”是校长应当掌握的教育规律;“全面发展”是校长应当努力的育人目标。

⒈“先忧后乐”的职业追求。肖国林,贵州省丹寨县民族中学校长,2001年来到中心学习。都市繁华与山区贫困的强烈对比,使他萌发了到上海谋求发展的想法。得知这一信息后,有关教师与他多次长谈,谈人生的意义,谈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最终这位年轻的校长终于下定决心,他说:“扎根大山深处,在平凡中坚守,于无悔里奉献,为学生搭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成就自己、报效国家的多元教育平台。”

⒉“为国育才”的国家责任。“板凳坐得十年冷,办学要看十年后”,这是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的一句名言。在社会上不少人都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唯一指标的情况下,如此掷地有声的话语极大地震动了其他校长的心灵。

有些校长刚进中心学习时,还“理直气壮”地宣传“升学率就是硬道理”、“千错万错抓升学率肯定不错”。可以说,多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举步维艰,这和有些校长,包括一些在当地有相当知名度的校长不无关系。他们带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头,示的是“应试教育”之范。为此,让校长自觉地承担起“为国育才”的国家责任,是培训中心最为重要的任务。

⒊“以生为本”的道德底线。浙江省长河中学校长陈立群,是教育部中学培训中心第20期高中校长班的学员,他强调“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为此,他怀揣“爱与责任”在浙江省开“宏志教育”之先河,实践着教育“为了每个孩子”的理想,使一批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校得到健康的成长。

众所周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育的宗旨。然而,这一宗旨在实践中并不是在所有校长那里都能得到坚守,“以生为本”在有些学校却成了“以校为本”:学生成了这些学校叩开荣誉大门的敲门砖,一切从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荣誉出发,学生则是他们手中随意摆弄的一颗棋子。在这些学校,贫困生、问题生常常是他们有意无意忽视的对象。为此,培训中心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注意提升校长“以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道德意识。

⒋“德育为先”的教育规律。任何教学都有教育性,即思想性。教育实践反复地证明了一个真理:人的发展是智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统一。不管是创新人才、创业人才还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概莫能外!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华东师大二附中明确地提出了“争创德育金牌”的目标。为此,他们率先提出“学科德育”的概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开发”;对学生提出了“六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推出了适合高中生实际的素质教育模式。

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学生的学校生活是学生整个人生生活的一站。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这一站被认为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进而被窄化为“为生活作知识准备”,甚至进一步被窄化为“为考试作准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高分”,而忽视了促使学生多元智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提高。如何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享受这一段学习生活,始终是培训中心密切关注的话题。

正如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所讲:“我一直记得陶行知先生的话: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面对高考的现实,我们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但是,一个校长心里要装着高考,却不能只有高考。高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但教育最终关乎的却是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是心灵的事业,要求我们以心灵引领心灵。”在当前这样一个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时期,这样做很难。但是,作为一位负责任的校长,唯有“尽己所能,尽力改变”,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提升校长引领改革的能力

校长需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解决我国教育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培训中心也十分注重提升校长引领教育改革的能力。

从一名优秀校长的要求出发,培训中心在多年的培训过程中,特别关注校长以下几方面能力的提升:把握社会发展走向的洞察力;依法治校的执行力;全面了解学校现状的判断力;组织与协调学校工作的凝聚力;学校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指导的领导力等。

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必须在上述几方面不断提升。但就核心竞争力而言,优秀校长就必须懂得课程、懂得课堂、懂得教师,能够领导学校课程开发、指导学校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而,培训中心更加关注学校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指导力的提升,力求让校长回归课堂,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承担起指导学校课程改革、领导课堂教学的重任。

2. 探索

我国完善的教育干部培训体系备受世界各国称道。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培训机构往往存在着主动性不足、适应性较差的弊端。近年来,培训中心积极探索多主体合作办培训的体制与机制,从而大大增强了培训中心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提升了培训中心的活力。

干训资源不足是我国教育干部培训部门面临的共同问题,因而,开发利用干训资源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其实,教育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事业,教育干部培训是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社会各界也都愿意为它提供帮助,只要我们开阔视野,就不难发现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着它,社会各界一直期待着它。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培训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个依靠,四个依托”的发展思路。

一个依靠:紧紧依靠教育部及有关司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各级领导的支持。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领导对培训中心的发展十分关注,主要领导曾多次到中心视察与指导工作。华东师大党政领导对培训中心的发展始终给予高度的关注,对培训中心的发展多次进行专题讨论,在发展的每一关键时刻都及时地给予指示。

四个依托:紧紧依托上海的区域优势、紧紧依托华东师大多学科的整体优势、紧紧依托全国各地优秀校长的支持、紧紧依托我国特有的全国干训网络。

根据这一思路,培训中心20年来努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受训者积极参与、培训教师全力投入、培训管理者热情服务的教育干部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在促进校长专业能力提升和推动学校发展中确立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其主要举措有: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校长发展为中心;从提高校长转向提升校长与服务学校并重;从关注当前转向关注长远,形成促进学校发展长效机制;建立交流平台,促进校际合作。

3. 创新

培训模式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就认真研究教育干部培训的规律,坚持校长为本、服务学校、实践导向、推动教改的理念,以服从服务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校长能力的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使培训质量得到了稳步的提高。

“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以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宗旨的校长培训机构,只有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我国教育干部培训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个不断”的办学风格

在20年的培训实践中,培训中心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独特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了“五个不断”的办学风格:站在时代的高度,紧密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不断丰富干部培训目标的内涵;对准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难点,抓准教育管理干部知识与能力的盲点,不断优化培训课程;针对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特点,探索干部培训的规律,不断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班工作小组制,注重班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培训与教育环境;强化自我学习的意识,优化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培训中心自身的办学水平。

课程体系创新

近年来,根据“五个不断”的指导思想,培训中心除了对全国高中校长研修班、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等常规班的培训课程进行改进外,还积极推进培训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创新。其中较有典型意义的课程创新案例主要有:

⒈国内外联合培养优秀校长。2008年,培训中心受上海市教委委托,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校长培训班,采用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研修相结合、高级研修与学位教育相结合等新的培训模式。

⒉挂职见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培养骨干校长。培训中心尝试将挂职见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构建新的培训课程体系。围绕学校发展的经验、困难与问题进行集中培训,然后针对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到精心挑选的学校担任“影子校长”,最后再集中完成各自任职学校的改进方案,这样一种经验分享、实践反思、理论学习、工作研究与改进行动相整合的培训课程模式,对学校快速改变面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⒊送培到校,跟进服务的培训课程。在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培训中心逐步发展了“送培到校”的培训模式:由培训中心根据有关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专题组织专家到相关地区开展培训活动。这一模式真正体现了“实践导向”、“问题中心”的思想,并有受益面广的特点,深受学校欢迎。

⒋专家指导、校校对口模式。在支援四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中,我们尝试将培训机构、对口学校和受援学校三方面紧密结合在援建项目中。培训中心把“跟进培训”的经验运用到项目学校,对口学校为受援学校全面提供学科教学的指导交流和管理范例,全面推动学校改进。在这样的过程中,培训中心发挥专家优势直接对项目学校校长、干部和教师进行培训,并组织专家进行学校发展的跟进指导;对口支援学校发挥名校优势,派出学科教师对受援学校进行学科教学的指导,同时接受受援学校教师跟班学习,为受援学校提供参考案例;受援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实施学校改进的总体部署,在重建中推动学校发展。为期一年的项目成效显著,达到了三方满意的预期目的。

培训环节优化

在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创新的同时,培训中心持续优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包含10个环节的中学校长研修培训教学模式,建构了较为完整的培训教学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培训质量。

⒈专题讲座。这是发挥专家引领作用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训中心已经建立起一支由资深教育行政官员、优秀校长与大学学者组成的“三结合”教师队伍。在校长培训教学中,他们或是畅谈天下大事,分析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细致解说当前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系统阐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或是结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实践,与学员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或是专题讲解教育及管理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专门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学员们普遍反映,这些讲座对于丰富他们的学校管理知识,拓展他们的管理视野,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及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很大帮助。

⒉经验分享。“一位校长就是一本培训教材”,来中心学习的校长都有自己独到的办学经验,当然也有学校管理失败的教训。对于其他校长而言,这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尤其是相同的工作任务使这些校长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从他人的经验与教训中学习,对于校长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⒊实践反思。实践反思旨在指导、帮助校长通过对自身工作的批判性思考,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强改革和发展学校的行动能力。

⒋现场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培训中心创立了“典型经验现场教学”的培训环节,主要包括典型经验的发现、典型经验的展示与典型经验的点评等步骤。培训中心致力于发现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典型经验,把它作为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

⒌问题研讨。问题来自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答案由校长自己去寻找。校长们对他人提供的解决方案从不同角度进行质疑,不仅有助于校长迅速找到有关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校长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校长们普遍反映,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培训方式。

⒍案例开发。“案例是理论的故乡”。近年来,培训中心尝试让校长们开发教育教学及管理案例。这种方法促进了校长们更为深入的反思,同时也为中心培训案例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传统案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事例”的案例难以引起共鸣。专题案例,比如教学管理、校本课程建设、和谐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德育等,往往更能产生好的效果。

⒎对话交流。近年来,培训中心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学员与学员交流的同时加大多主体对话的探索,这些对话主要包括:大学校长与高中校长对话、高中校长与初中校长对话、国内校长与国外校长对话、专家与学员对话、东部校长与西部校长对话、校长与教育行政官员对话、督学与校长对话、高中校长与大学生对话等。这些对话沟通了不同主体间的理解,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⒏情景模拟。从第37期全国高中校长研修班开始,培训中心增设了情景模拟这一教学环节。它从媒体有关学校校园安全、师生关系、教育收费等敏感问题的报道中收集典型案例,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挑战校长的管理智慧,评估校长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员们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少校长把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的技能迁移到了学校与社会各界、政府行政部门以及校内与师生员工的沟通工作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⒐方案设计。为解决培训成效转化问题,近年来培训中心将行动方案设计作为培训的重要环节,以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改进计划为载体,推动校长设计改进学校的行动方案。这一活动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大部分转化为校长回到学校岗位后学校改革的主要内容。

⒑跟进服务。教育培训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化成教育实践。将培训结果转化为教育实践,一个更为简捷的途径就是以项目推进的方法来跟踪培训。即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深入区域、深入学校,一方面用来跟踪校长的培训,一方面以更直接的方式服务于区域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培训中心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多年积淀的学校优质化理论与实践、多元智能课堂教学构建等具有开创性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赢得了各界的认可。2005年,培训中心与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合作实施“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先后有30所学校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通过学校规划修订与实施、学校问题诊断与改进、学校课堂改进、办学特色形成和提炼等阶段,以点带面,使中山市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对此予以报道。山东淄博、江西南昌、宁夏银川、四川绵阳、上海奉贤等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分学校到中山市考察学习后,纷纷与培训中心合作,陆续启动学校优质化工程,如此积极的行动也是对培训中心培训质量的高度认可。

4. 设想

过去20年的工作为培训中心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培训中心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未来10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10年,也是培训中心发展的关键10年。培训中心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

过去20年的工作为培训中心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培训中心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培训中心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未来10年,努力建设成为以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为特色的国际一流的中学校长培训基地、教育部人事司干部培训工作后援基地、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领导与学校发展研究基地。

为了确保上述建设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中心工作的主要举措将会有:探索教育家成长的规律,创新校长培训的模式;组织现状调查,开展政策研究,参与面上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开发干训师资证书课程,实施教育干部培训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完善研训一体的机制,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为此,培训中心将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考察与实验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校长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心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推进培训管理现代化,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培训设施设备和生活服务保障系统以及优化经费保障机制,为培训中心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支持。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培训,是中心神圣的事业。培训中心将在教育部和华东师大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学校长培训国家级基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国家培养中等教育的改革家和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校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学校长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