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诅咒亚丽安娜:中国在伊朗问题上的“两难”及外交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08:00

中国在伊朗问题上的“两难”及外交选择

  伊朗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巴列维政府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开始涉足核能开发。事实上,伊朗最初的核技术都来自美国及其西方盟国。1979年伊斯兰政权在伊朗执政后,美伊由盟友转为敌人。2002年后,伊朗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国,美伊对立达到高潮,伊朗的核问题也就成为美伊关系中的“死结”。

  中伊在1971年8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在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后继续与伊朗发展正常的友好关系,且逐渐扩展至包括能源、商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美国对中伊友好关系不断发展是有戒心和疑虑的,这个问题成为多年来抑制中美关系的消极因素之一。

  在今年初美伊矛盾激化之时,华盛顿要求中国停止从伊朗购买石油,而北京则明确表示,中伊间正常的贸易关系与能源合作与核问题无关。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已经形成对伊朗长期的商业联系。北京必须在保护自身利益与避免与西方国家冲突间寻找最佳平衡。

中国在伊朗的经济利益

  中国在伊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伊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国。2010年,伊朗对中国原油出口从2003年的120万吨增加至2400万吨,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的11%,占伊朗全部出口的20%。这也使得伊朗成为中国第三大石油供应商,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

  伊朗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之一。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即开始实施“进出去”战略。由于伊朗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而伊朗因受西方制裁,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技术,自然给中国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机遇。

  从2003—2010年,中国对伊朗的直接投资从780万美元增加至5.1亿美元,累计投资金额达到7.2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伊朗的石油、天然气领域(包括炼油厂、天然气液化设施)。目前中国在伊朗投资的公司达100多个,是参与伊朗石油与天然气开发项目最多的国家,参与的主要合作项目包括亚达瓦兰油田(Yadavaran)、南帕尔斯气田(South Pars)的开发。

中国的两难    进入21世纪后,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互为“利益攸关方”,而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伊朗同时成为中国能源的重要供应者,确保能源供应成为中国在应对伊朗核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一方面,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和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必须维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伊朗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也是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成员,是未来中国拓展与这一地区合作的潜在战略伙伴。

  与中国不同,美国主要的石油进口目标并不仅仅是中东,还有加拿大、墨西哥湾等美洲地区。而对中国来说,失去像伊朗这样一个主要的能源进口国和合作伙伴,是不能承受的。

  中国正面临艰难的外交平衡——既要在国际社会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又要确保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需的能源供应。

中国的外交选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一直趋于内向,对许多国际争端一般持不介入的立场,被动应付多于主动建议。这种不介入虽然为中国赢得了比较稳定的国际关系和发展机遇,但也给中国外交造成一种被动无为的惯性。

  随着中国自身实力与对外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对国际间争端越来越不能独善其身了。新形势要求中国积极介入、实现外交创新。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另辟蹊径,充当美伊之间调停者的角色。

  事实上,伊朗核问题的关键点是美伊之间的敌对与仇恨。美伊之间有意识形态的分歧,更有文化上的冲突。美国不认同伊朗的伊斯兰政教合一的极权政府,伊朗的什叶派政权也决不能接受美国和西方的价值观。美国最关切的是,伊朗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圣战组织、伊拉克什叶派,与叙利亚结成反美轴心,直接威胁到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伊朗则更担心美国实施军事打击,推翻其伊斯兰政权。核计划、真主党、哈马斯、石油,实际上只是伊朗手中的牌,逼迫美国放弃武力,承认伊朗地区大国的地位。核问题只是美伊诸多矛盾之一,只能将其放于美伊关系的大框架中,加以谈判解决。

  但美伊之间积怨太深、互不信任,需要有一个大国在两者间调解,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中国与美国有着良好的伙伴关系,中国出面帮助化解美伊矛盾,推动美伊关系改善,有利于巩固中美战略关系。中国同时与伊朗又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伊朗期待中国帮助它摆脱目前的困境。

  伊朗问题可以是中国实现外交创新的一个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