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没结果是什么歌词:济贫扶弱,当从基础教育始(放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8:45:59

要让边远地区多出人才,重点大学的招生倾斜只是杯水车薪

济贫扶弱,当从基础教育始(放言)

姜泓冰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13日   12 版)

  2月11日、12日,被戏称为最惨烈的周末,数十所高校挤在一起展开自主招生考试,逾10万名学生参与竞争。虽然近两年来参与自主招生的知名高校相当反感“掐尖儿”的说法,几乎都开始强调大学并不惟分数是重,更希望选拔出符合自己学校育人理念、培养目标的生源,然而至今,仔细打量这一过程,感觉仍然是一项源自各地重点中学校长室的尖子生年度名额分配例行计划和一场高校八仙过海各显创意的生源抢夺战。

  惟一可以欣慰的是,今年这场“掐尖儿”大战中,给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留了一排“专用坐席”。比起以往,2012年,一批在本地区学业出类拔萃、户籍还在农村甚至是贫困县的应届毕业生们有好运了!

  这些孩子中间,最终迈入清华北大这类代表国内最高水平大学的,当然不会很多。只是,他们的成功,会带动一个地区一大批孩子的奋斗激情,让不少贫寒人家看到改变人生境遇、在整个社会阶层和分工中获得飞跃的希望。这样的政策,应该是可持续的,因为教育部已明确态度,要求高校的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

  但,亲历自主招生的选拔现场,从教授考官们的角度看待这样的倾斜,另一种担忧情绪也会潜滋暗长:这些“倾斜”进大学的孩子,会有多少人在短暂的惊喜和荣耀之后,遭遇不能适应重点高校的竞争环境、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的问题?虽然相信高校会投入相当人力物力帮助那些只是因为教育资源限制而有些知识性欠缺的学生,但毕竟,多年在基础薄弱教育环境下形成的落差,不是每一种都能在短时间补好。一位考官私下说,如果我们招了一个不能适应本校学习任务的孩子来,其实对他本人是不公平也不负责的做法。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份帮贫扶困的人力与物力花在更早一个环节,多好。

  中国的高考与大学招生已经有些不胜重负了。因为我们对于社会公正、惜贫扶弱以及一个民族创新人才、领袖人才的期待,眼下都拥挤在这一座“独木桥”上。

  要让边远、贫困地区出更多人才,靠重点大学的招生倾斜显然是杯水车薪;优秀人才流出后大多滞留他乡,对改变中西部落后面貌也作用有限。从制度层面如何设计,如何改变积久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才是根本。

  对于边远、贫困地区与社会弱势群体,比起请高校多来“掐尖儿”,抬高整个地区教育的底部,填平低洼,让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不再仅仅因为勉力坚持与牺牲奉献而受关注,显然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