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这垃圾:苏东剧变---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联及东欧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1:39

苏东剧变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苏东剧变主要原因探析

苏东剧变是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联及东欧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苏东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这一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人们一般把这一事件称为“苏东剧变”,也有一些人称其为“苏东巨变”。

目录

简介
一、苏联的演变
二、东欧剧变
三、经验教训
  1. 第一,必须改革
  2. 第二,必须开放
  3. 第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四、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
五、关于苏联剧变主要原因教训的理论分析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1989年下半年开始的东欧剧变1991年年末的苏联解体,合起来称为苏东剧变,就是苏联东欧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所引发的政治地震,合起来实为一次大规模剧变。

编辑本段一、苏联的演变

  1982年11月10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病逝,终年76岁。其时,正值信息科技革命兴起,知识经济时代开始到来,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潮流的撞击下,世界更加开放、依存性不断加深。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科技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苏联却置身这一潮流之外。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弊端更加突显,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都止步不前。  “求稳”政治形成了政治生活的僵化。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出现“老人政治”局面。1980年,14名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为70.1岁。老人政治使苏联社会暮气沉沉,缺乏应有的活力。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进入80年代,经济继续滑坡,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2.8%,低于70年代后期的增长水平。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1982年为1%,低于1976-1980年的1.9%,农业人均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也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1979年苏联攻入阿富汗,使苏联在西方国家遭受指责,也成为盛极而衰的起点。随着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死去,人们期待着苏联社会的根本变革。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安德罗波夫继任党中央总书纪,兼国防会议主席。1983年6月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罗波夫上台时68岁,带病工作,执政仅14个月。安德罗波夫逝世前,指名戈尔巴乔夫作为继承人,但在中央政治局一笔勾销。2月13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契尔年科继任党中央总书记。4月11日,他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契尔年科有“勃列日涅夫的大管家”之称,他的当选反映出党内保守势力的强大。但契尔年科已年逾古稀,政治上无所作为,执政仅13个月即病逝,终年74岁。从1982年11月到1985年3年两年多时间里,苏联3位年迈的最高领导人相继病故,这引起了主要大国的高度关注。  1985年3月11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新的党中央总书记,时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政坛出现了活跃的局  

戈尔巴乔夫

面。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改革是苏联的必由之路,改革的难度与风险又极大,但他别无选择,惟有背水一战。全国上下也莫不对这位年富力强的总书记寄予极大的希望。  1985年4月举行的苏共全会认为,“国家已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并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以科技进步为主杠杆,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使经济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化;根本变革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劳动纪律,提高生产率,以此实现加速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要求在15年内即世纪末,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1986年2月25日到3月6日,苏共召开“二十七大”。会议明确把加速发展战略定为“党的对内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指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但是,苏联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末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在改革试点尚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便仓促推行。因而,畸形的生产结构更加畸形。  1988年6月28日一7月1日召开的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揭开了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决定把一切权力归还苏维埃,并成立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它选举组成最高苏维埃作为人代会的常设机关。这次会议与以住的党代表大会不同,各种政治观点和对改革的不同看法在会上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并明显地形成了三大派。即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坚持党领导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新思维“主流派”。  1989年5月25日-6月9日,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从2210名代表中选出542名组成了新的最高苏维埃。戈尔巴乔夫当选最高苏维埃第一任主席。1990年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在会上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卢基扬诺夫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会后,成立了负责决策的总统委员会,其成员有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和沙塔林等。  从19次代表会议到苏共28大的两年间,伴随政治体制“根本改革”热火朝天地进行,经济改革实际已陷于停滞。1989年国民收入增长率降为2.4%,1990年比上年又降4%而出现负增长,开创了苏联战后经济严重滑坡的先例。消费品市场的供应由长期失衡发展到全面短缺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失控。1989年通货膨胀率比上年增加56%,1990年又比上年增加70%,外债达700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1990年7月2一13日,苏共“28大”召开,党内的三个派别在会上分别提出自己的纲领,即《苏共中央纲领》、《马克思主义纲领》和《民主纲领》。大会通过了中央提出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对此,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未等大会结束便宣布退党,莫斯科市长波波夫和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也随即宣布退党。利加乔夫落选后退休。这对统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的苏共造成极为强烈的冲击,苏共实际已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2月,苏联第4次人代会召开,大会就国名问题进行了表决,通过了保留原国名的决议,同时,通过了按“主权共和国联盟的原则”签订新联盟条约的总构想,并决定实行总统直接领导下的内阁制和设副总统职位。亚纳耶夫当选副总统。  面对联盟濒临解体的危机,为了遏制民族独立势头,戈尔巴乔夫和中央政府对之软硬兼施。如1990年4月制定《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程序法》和《紧急状态法》,对率先宣布独立的立陶宛实行经济制裁,甚至动用军队等,但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下,都以妥协退让而告终。  1991年3月,苏联就保留联盟问题举行历史上的首次全民公决。80%的公民参加了投票,其中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4%。但在草拟新联盟条约的过程中几经周折,并在中央作出重大原则让步后才得以定稿。新联盟条约定于1991年8月20日开始签署,它改国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强调各共和国的“主权”,删去了“社会主义”一词。如签约成功,苏联就将成为一个“自由的、松散的联邦”。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总统,叶利钦以57.3%的选票当选为俄首个民选总统。不久,叶利钦即发布俄罗斯“第一号总统令”,实行俄罗斯国家机关非党化。在苏联加速演变和新联盟即将签署的形势下,8月19-21日,发生了戈尔巴乔夫被停止履行总统职责而又复出的重大事件。  1991年8月19日,以苏联副总统为首的8名高级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决定终止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在苏联实行“紧急状态”,试图阻止激进派上台和联盟解体。由于这一行动没有群众基础和  

叶利钦

组织不足,仅过三天就宣告失败,史称“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7-8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就苏联的前途问题在明斯克秘密会晤,并签署了《明斯克协定》。协定宣布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  12月25日,苏联第8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并把核武器控制权亲交给了叶利钦。同时,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白、红、蓝三色俄罗斯国旗。12月26日,苏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作为唯一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编辑本段二、东欧剧变

  1990年12月14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  1990年,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的国内形势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多数国家政治上普遍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经济上不同程度地向私有化和市场经济过渡。原有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建成,各种新旧矛盾错综复杂。  波兰执政党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和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在国家变革的方法和速度、提前选举总统等问题上发生矛盾分歧。11月,波兰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在第一轮投票中,总理马佐维耶茨基的票数不够进入第二轮角逐而被淘汰,遂辞去总理职务。在12月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瓦文萨击败蒂明斯基当选为总统。  匈牙利于3月和1月举行两轮大选,民主论坛等政党获胜,原执政党社会党失去执政地位。大选后,民主论坛执掌国民议会,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自由民主者联盟”(简称“自民盟”)全国委员会委员根茨-阿尔帕德出任临时总统。5月民主论坛主席安托尔,约瑟夫组阁,8月原临时总统根茨当选匈首任总统。六个议会党之间和三个执政党之间和各党派内部派系之间在对如何实施私有化等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迟迟拿不出方案。秋天在地方自治政府的选举中执政党民主论坛失利,在野党“自民盟”、 “青民盟”和无党派人士获得优势。在全国性的出租汽车司机罢工事件后,政府作了重大改组,内务部长、财政部长、农业部长和劳动部长易人。  捷克斯洛伐克6月举行全国自由大选,组成以“公民论坛” 和“公众反对暴力”组织为主的联邦政府。在大选期间,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被昔日的盟友“公民论坛”和“公众反暴力”组织指责为前国家安全机构的特务,致使该党选票大大下降。为此,基督教民主联盟在大选后坚决不参加组阁,并表示在议会中不与 “公民论坛”合作。社会党、绿党等9个未进入联邦议会的政党宣布成立“议会外议会”,下设两个院,进行活动。斯洛伐克的10个政党联合发表声明,公开要求“斯洛伐克独立”。  保加利亚于6月举行多党自由大选,社会党获胜,在两轮投票中共获得大国民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11席(52.7%),但由于民主力量联盟等3个主要反对党拒绝参加组阁,新政府迟迟不能组成。保总统佩-姆拉德诺夫7月在高校学生及反对派组织和社会党内“改革派”的压力下辞职。大国民议会8月选举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热列夫为保总统。总理卢卡诺夫11月宣布辞职,大国民议会12月选举无党派人士迪-波波夫为总理。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在5月大选中获胜,在参、众两院均赢得绝大多数的席位,其总统候选人扬-伊利埃斯库获得85.07%的选票,当选为总统。大选失败的国家农民党、国家自由党等反对党拒不同救国阵线合作,并组织了激烈的反政府示威活动,罗政府于6月派出军警驱散从4月22日起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广场扎寨示威的学生,恢复广场的正常秩序。前往布加勒斯特声援政府的外地矿工冲进国家农民党及国家自由党总部,搜出武器、弹药、法西斯铁卫队队徽及印制罗伪纸币的复印机等物品。  阿尔巴尼亚国内政局自7月开始动荡,多次发生公民外逃、游行示威等事件。12月底,阿宣布实行多党制,反对党相继成立。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二战后执政40多年的南共联盟解体,不再作为一个全国性政党存在。各共和国共盟于1月开始独立活动,并纷纷改名,7月,南联邦议会联邦院通过《政党结社法》,正式实行多党制。11-12月,南各共和国分别举行大选,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个共和国共盟失去执政地位,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共和国原共盟继续执政。南各共和国之间矛盾尖锐,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公开要求独立。民族之间武装冲突事件时有发生。

编辑本段三、经验教训

  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与20世纪初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在经受了极度的震惊之后,全世界的共产党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以及启示。在苏联解体一个多月之后,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大陆南方视察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做出了如下的简明概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一,必须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经常变化改革的社会。新技术革命提出的挑战和长期形成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使得改革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苏东国家长期以来未能顺应时代要求和国情的发展及时调整政策、进行改革,或者虽然进行过改革的尝试,但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弊端造成的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一次总爆发。它告诉我们,必须改革,而不能像勃列日涅夫那样自己不改革还反对别人改革,这个改革必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根本改革,而不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这个根本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而不能搞教条代替。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及时从体制改革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国国情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就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从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那里去寻找出路。

第二,必须开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2]。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又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第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苏东剧变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它告诉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上;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不要像过去那样把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把许多妨碍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改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对待历史,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育人民团结起来向前看,不要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搞什么历史问题“不留空白点”导致否定历史,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认清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要向戈尔巴乔夫那样把改革变成该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要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取消、否定党的领导,分裂党的组织,涣散党的队伍,导致共产党的解散,苏联解体。

编辑本段四、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编辑本段五、关于苏联剧变主要原因教训的理论分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是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影响当今世界格局、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世界各国持不同政治立场、学术观点的人们,都在关注和思考着这场给世界造成强烈震撼,给历史造成深远影响的事件。只有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才能正确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认清当今世界局势和未来走向,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更改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快“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出乎人们意料的历史性悲剧: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共产党解散,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领土、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对抗的超级大国——苏联自我瓦解了。这一剧变就连做梦都在企盼颠覆社会主义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也没有预料到。这种由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到摧毁社会主义的“改向”的转变,来势凶猛而又错综复杂,不能不引起世界人民严肃认真地思考。  从本质上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一点也不新,它不过是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的翻版;“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也没有多少新东西,它的内容大多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它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在思想上,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滋长蔓延。戈尔巴乔夫甚至还与西方人士共同制定苏联的“改革”计划,并将该计划交给西方首脑审查、批准。这种改革路线、方针、政策怎能不导致苏联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恶果?正如美国政要布热津斯基所说:“在克里姆林宫出现一位修正主义的总书记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必定为苏联国内……的激烈辩论火上浇油,而且必定复活和发展影响更深远的东欧修正主义”,“它的特别严重的危险在于瓦解世界共产主义共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有朝一日苏共要“丧失对社会的垄断控制”,“苏维埃联盟随时可能解体”。[2](P65-77)  苏联剧变不仅没有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证明了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及错误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的破产。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以目击者的身份描述了苏共领导集团“一系列背叛的历史——背叛改革、背叛社会制度、背叛国家、背叛人们希望的历史”。他确切地说:“1991—1993年的反革命不仅背叛了改革的思想,而且也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我国现在总危机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改革本身,而在于改革的目的和方式,在于在改革的目的和方式中缺乏社会和道德的基础。”“现在动乱的种子是由戈尔巴乔夫及其叛徒战友们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最后几年播下的,这些种子落到叶利钦及其周围的人掘松和施肥的沃土上后,开始枝繁叶茂,鲜花盛开。” [3](P564、570)西方政界也对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改革在苏联剧变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褒奖,认为苏联“发生和平演变是戈尔巴乔夫所做工作的结果”,他理应受到“特别的赞许”。  2、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的行为”。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位学者引用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18日的一次讲话,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位学者还断言,“党的问题本身就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苏共的问题放到斯大林——苏联体制模式中去考察。”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邓小平同志所使用的“制度”的具体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制度的解释有两条: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等;二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等。从理论上讲,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本质的关系,另一类是社会经济政治运行中发生的关系。反映前一类社会关系的是社会基本制度,反映后一类社会关系的是社会具体体制。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社会基本制度是根本的、稳定的和决定性的,社会具体体制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则是派生的、变动的和从属性的。这位学者引用的邓小平同志那段讲话中的“制度”,主要是指“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等。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4](P370)这里的“制度”与这位学者所引述的“制度”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邓小平提出的改革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要改革社会主义具体体制,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5](P322)这位学者以误读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作为理论根据显然是不妥当的。  将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状况和苏联剧变的基本事实。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领域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主客体的统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也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根据一定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制定和实施的,以维护其根本利益。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执政党在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影响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苏共的性质、地位决定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将执政的苏共与苏联的制度分割开来,无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苏共领导集团这一重要历史主体所犯的错误,而仅仅从以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去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必然得出“十月革命”是错误的结论。  苏联剧变固然与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有关,但制度不完善只是酿成苏联剧变的一定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制度好的确可以束缚坏人任意横行,也可以防范某些领导人对公共利益的侵害和社会制度的破坏,但制度不会自发地产生,更不能自动运转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人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6](P526)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4](P380)只有依靠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和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避免制度颠覆和毁灭式的灾难。  3、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进而断言:“苏联长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只是进行一些修补,这使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去了动力机制,最后走进死胡同”。 这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走投无路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苏共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既是在高度集权的体制条件下产生的,产生后又有这种体制保证种种严重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  毋庸讳言,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确存在弊端,我们无意为苏联的体制性弊端做任何道义上的辩护。但必须澄清的是: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比,是第二位的。总的说来,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在推动苏联的工业化、打败德国法西斯、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此,这位学者也是同意的。问题在于,斯大林的后继者没有及时和正确地领导改革,以克服这种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时期,苏联的改革浅尝辙止、徘徊反复,甚至出现过改革偏向的情况,结果延缓或干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又偏离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千秋功过自有公论。斯大林时期苏联战胜困难、蒸蒸日上,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动荡不安、土崩瓦解。无视从赫鲁晓夫以来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领导集团所犯的错误,而将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就无异于颠倒是非了。  这位学者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混为一谈,以体制上的弊端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把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原因看作背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的原因,其理论上的荒谬和实践上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不妨想一想,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也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也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甚至出现过“大跃进”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但中国为什么至今也没有发生类似苏联剧变的悲剧呢?关键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增强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从而避免了类似苏联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中国重演。  4、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之间不仅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且在苏东剧变的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昭示人们,在复杂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把影响事物的所有矛盾平均看待,而要区分主次,“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7](P320、322)运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分析苏联剧变,不难发现在导致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东领导集团推行了一套错误的“改革”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走上了一条通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转向野蛮的资本主义的道路。虽然苏联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弊病,但这些矛盾和弊病是可以实行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的性质和原因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些弊病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进而要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决裂,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实行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套背叛性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既不能解决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抵御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进攻,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在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担任过助手的瓦·博尔金对苏联解体的内幕作过这样的揭露:“20世纪90年代初这样的悲剧事件是我国数百年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无论是世界大战、革命,还是两大阵营的军事、经济对抗,都没能摧毁和肢解这个伟大的国家。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我从道义上有责任把这场剧变的主要人物和组织者——戈尔巴乔夫的情况告诉世人,因为我是他班子中的成员,亲眼目睹了他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变化过程,他如何在口头上提出各种口号,而实际上却干着破坏的勾当,或者在社会改革中令人不能容忍地无所作为。” [8](P1-2)  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共产党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苏联剧变表明,社会主义要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发挥优越性,取得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发展速度和优势,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因为不改革就不能克服社会主义体制方面的弊端,就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不能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样,改革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颠覆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引起社会乱和危机,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苏联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改革观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现有的情况证明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教训。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bk-album-collection-box{width:687px;height:228px;border:1px solid #C6E1F5;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margin-bottom:30px;overflow:hidden}.bacb-head{height:28px;background-color:#F5FBFF;padding-left:10px;position:relative}.bacb-title{font-size:14px;font-weight:bold;line-height:28px}.bacb-more{text-decoration:none;position:absolute;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top:8px;right:8px;padding-right:9px;padding-right:11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arr.gif") no-repeat 54px -22px;background-position:54px -23px \9}.bacb-more:hover{text-decoration:none}.bacb-left-btn,.bacb-window-outer,.bacb-right-btn{float:left}.bacb-left-btn,.bacb-right-btn{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border:1px solid #FFF;width:17px;height:53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kalbumbtn.gif) no-repeat;cursor:default}.bacb-left-btn{margin:59px 3px 0 6px;_margin-left:3px;background-position:3px 16px}.bacb-right-btn{margin:59px 5px 0 6px;background-position:-27px 16px}.lef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6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righ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9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bacb-window-outer{width:628px;height:185px;po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margin-top:15px}.bacb-window-inner{position:absolute;top:0;left:0;padding-left:6px;_padding-top:1px}.bacb-window-inner .item{float:left;width:156px;height:195px}.bacb-window-inner .img{height:145px;position:relative}.bacb-window-inner .img .b1,.bacb-window-inner .img .b2,.bacb-window-inner .img .b3,.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position:absolute;background-color:#FFF}.bacb-window-inner .img .b1{left:0;bottom:0;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2{left:3px;bottom:3px;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3{left:6px;bottom:6px;border:1px solid #AAA}.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left:9px;bottom:9px;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1px}.bacb-window-inner .item .desc{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宋体;width:145px;margin-top:7px;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bacb-window-inner .item .count{color:#999;white-space:nowrap}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5张)

扩展阅读:
民间音乐家阿炳于20世纪30年代末创作的二胡曲 什么是苏东剧变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哪些令人震惊的公害(指环境污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杭州电子科大这个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怎么样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有什么歌啊? 我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股份公司中钢铁板块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历史关联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经历怎样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20世纪60-80,90年代,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的古装电视剧 20世纪30~80年代的环境污染 20世纪80年代是几几年? 20世纪30年代指的是哪年到哪年?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钛很早就被发现,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工业生产,主要原因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服装界主要设计师及发生的政治大事 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何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历史关联 如何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历史关联?要论文2千字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气候的什么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气温呈什么趋势 我国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及90年代后期的荒漠面积分别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