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公司风险控制:读点经典第十三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0:02

《读点经典》第十三辑

 

 经典语录

 

   《墨子》二则

 

   《孙子兵法》二则

 

   《法言》二则

 

   《中论》一则

 

   《中说》一则

 

   苏轼二则

 

   现代语录六则

 

 散文选萃

 

   论积贮疏/贾谊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治铁/宋应星

 

   黄生借书说/袁枚

 

   今日青年之弱点(节选)/章太炎

 

   我为何而生/伯特兰·罗素

 

 诗词撷英

 

   观猎/王维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陆游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别云间/夏完淳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旗/穆旦

 

   颂歌/海涅

 

 楹联集锦

 

 经典释名

 

  《全唐诗》

 

  《全宋词》

 

 

 

 经典语录

 

《墨子》二则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1(《兼爱上》)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2(《兼爱中》)

 

[注释]

 

1、这段是说,如果使天下能彼此关爱爱护,国与国之间不相攻伐,家与家之间不相为害,没有盗贼,君与臣、父与子之间上慈下孝,则天下大治。

 

2、这段是说,仁德之人处事,一定是以为天下兴利除害为原则。

 

 

《孙子兵法》二则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势篇))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3(《虚实篇》)

 

[注释]

 

1、这段是说,凡是作战,都以正面对敌,以出奇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取胜的将帅,其战法就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就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合:会合,此处指对敌作战。竭:尽。

 

2、这段是说,故而作战没有固定的战法,如同水随地势的高下,没有固定的流向。能够根据敌情虚实变化而采取相应战法取胜的,可谓用兵如神了。常:守常,固定不变。神:用兵如神之意。

 

3、这段是说,故而五行相生相胜,没有哪一种是常胜的;四季相互交替,没有哪一季是不变的;日照有长短,月亮有晦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时流传“五行相生相胜”的说法。四时:四季。死生:此处指月亮的时没时出,时晦时明。

 

 

《法言》二则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1(《学行》)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2(《君子》)

 

[注释]

 

1、这段是说,学习是用来修养本性的。看、听、说、容貌、思想,是本性所具有的,学习可使之端正,否则就会变得邪恶。性:本性。

 

2、这段是说,人一定要自爱,然后才能被人所爱;人一定要自重,然后才能获得尊重。

 

 

《中论》一则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1(《治学》)

 

[注释]

 

1、这段是说,独自思考,会受到局限而不能通达;独自做事,会遇到困难而不能成功。

 

 

《中说》一则

 

君子不受虚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1(《礼乐篇》)

 

[注释]

 

1、这段是说,作为君子,不应接受虚华的称颂,不应祈求虚幻的福祉,不应逃避为道义而死。

 

 

苏轼二则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1(《晁错论》)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2(《留候论》)

 

[注释]

 

1、这段是说,古代能成就大事的人,不仅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也必有坚忍不拔的志向。

 

2、这段是说,真正勇敢的人,在遭受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在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轻易发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宏大,而且志向高远。卒:通“猝”,突然。临:面对。加:欺凌。

 

 

现代语录六则

 

  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    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马克思:《资本论》)

 

  凡是真的东西,都经得住火的考验;一切假的东西,我们甘愿与它们一刀两断。(恩格斯:《谢林论黑格尔》)

 

  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给这个绝对真理的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1968年10月14日《红旗》杂志《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社论引毛泽东语)

 

  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李大钊:《新纪元》)

 

  如果人心中的怒火一旦炽燃,唤醒了思想,就会独自穿过自己的错误的荆棘,迎着自己怀疑的灼人的火星,在陈旧真理的废墟中间,重新前进。(高尔基:《人》)

 

 

 散文选萃

 

论积贮疏

[西汉]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1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2。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4古之治天下,至孅 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5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时得不蹶?7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8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9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0兵旱相乘,天下之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11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12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13

 

[解题]

 

本文选自《汉书·食货志》,是西汉著名的政论文之一。积贮,指储存粮食。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汉文帝即位以后,想安定人民的生活,但当时有很多弃农从商的百姓,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贾谊就上了这篇奏疏。在文中,贾谊从治国的高度要求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指出生产者少于消费者的严重危害,并从战争、灾荒等方面论述了贮备粮食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长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汉文帝时,历任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及梁怀王太傅。梁怀玉坠马而死,贾谊因深自歉疚而亡。贾谊长于散文和辞赋,其《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及《鵩鸟赋》等皆享有盛名。

 

[注释]

 

1、管子: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的国相,佐齐桓公称霸诸候。后人把他和管仲学派的著作辑成《管子》一书。“仓廪实而知礼节”出自《管子·牧子》,意为粮食充足了,百姓就会懂得礼法。

 

2、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种事)。

 

3、“一夫”句:一个男人不种地,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人不纺织,就有人要受冻。或:有的人,某人。

 

4、这段是说,生产有时间的限制,消费却没有限度,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亡:同“无”。屈:匮乏。

 

5、这段是说,古时候治理天下,考虑得极其细致和周全,所以(国家的)积累足以依靠。孅:同“纤”。畜:同“蓄”。

 

6、这段是说,现在的人背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只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之风每天都在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一是就生产消费方面来说的,一是就风气而言的。“背本而趋末”意为放弃根本而去做不重要的事。古代以农桑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残”与“贼”都是“害”的意思。淫:过分。长:增长。

 

7、这段是说,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国家将要覆亡,没有谁拯救;从事生产的人很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会不被用光呢?莫:没有谁。泛:覆亡。靡:耗费。蹶:倾竭。

 

8、这段是说,自大汉建立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积蓄还(少得)让人心痛。为:成为。几:近。

 

9、这段是说,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租税,(朝廷)出卖官爵,(百姓)出卖儿女。您已经知道了(这样的事),哪有治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雨:用如动词,下雨。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常回顾,这里用来形容顾虑的样子。岁恶:年景不好。不入:纳不了税。耳:助词。阽(音同“店”)危:危险。上:皇上。

 

10、这段是说,年成有好坏,是自然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边境突然告急,国家拿什么给十万百万的士兵发放粮饷?饥:荒年。穰(音同“瓤”):丰年。天之行:常有的自然现象。禹、汤被之矣:指夏禹时曾遭受的九年之涝和商汤时遭受的七年之旱。即:假如。胡以:何以。恤:救济。卒然:忽然,“卒”同“猝”。馈:原意是赠送。

 

11、这段是说,战争、旱灾相继而来,而社会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强壮的人就聚众抢劫,老弱之人就会交换孩子吃。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对朝廷)有二心的人就会争着起来造反了。(皇上)这时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那还来得及吗?徒:众。衡击:横行劫持,“衡”同“横”。罢:同“疲”。羸:衰弱。毕:尽,全。

 

12、这段是说,积蓄存贮是国家的命脉。假如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什么事做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来,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坚固,以此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哪里有招顺不来的呢?怀:来,指用怀柔的方法使敌人归顺。

 

13、这段是说,现在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归本业,使天下人都靠劳动养活自己,从事工商业的人和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积蓄就会充足,人民就会乐于居住在自己的地方。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令人危惧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殴:同“驱”。缘:因,循。南亩:农田。为:形式。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

 

 

谏院题名记

[北宋]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1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3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以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4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呜呼,可不惧战?5

 

[解题]

 

司马光在宋仁宗后期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在此期间写了这篇文章。文章指出了设置谏官的目的及其职责。同时指出,将历任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是要让后人予以评论,以督促谏官守责,公而忘私,正直不阿。司马光此文是为谏官而作,但要求为官之人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又岂止是对谏官的要求?另外,为官虽是一时,但影响却是经久不灭,贤与不肖之间的取舍,同样不可不慎。

 

[注释]

 

1、这段是说,古时候没有设置专司劝谏的官职,从公卿大夫到工商之民,没有不能进谏的。谏:对君主的过失进行规劝。

 

2、这段是说,自汉朝建立,始设置谏官。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官之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责任也够重的了。萃:集中。

 

3、这段是说,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应当留心于大事,舍弃小事;要先务其急,后务其缓;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那些热衷于声名的人,犹如热衷于私利的人,与谏官之间的距离相去多远啊!志:动词,用心,留心。汲汲:急于求得貌。犹:相同。

 

4、这段是说,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员,明确了谏官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公辅始将谏官的名字记录于名册。我担心时间长了会被磨灭,于嘉祐八年(1063),将谏官名字刻在石头上。天禧:真宗的年号,自1017年至1021年。庆历:宋仁宗的年号,自1041年至1048年。嘉祐:宋仁宗的年号,自1056年至1063年。

 

5、这段是说,后人会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而议论他们说:某某人忠诚,某某人奸诈,某某人正直,某某人邪恶。啊,这能不叫人惧怕吗?回:奸邪。

 

 

治铁

[明]宋应星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1。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2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键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解题]

 

本篇选自《天工开物》中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分别谈到锻造铁器的方法、炼铁用所的炭和锻铁工艺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记录中国17世纪以前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学家。因屡试不第,遂遍行天下进行实地考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总结,编著成《天工开物》3卷,于崇祯十年(1637)刊行。《天工开物》记载了明中叶以前的130多顶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等,附有123幅插图,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学经曲著作,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

 

[注释]

 

1、铁华、铁落:指锻打熟铁时飞溅的铁星和铁渣。按句意,经过锻打,飞溅的铁星和铁渣要占到被锻熟铁的十分之三。

 

2、这段的意思是,依照铁的属性,应逐节锻打使其粘合,可把黄泥涂在两边的接合处,然后在火中挥槌,(随着不断的槌击)泥渣逐渐被打出,就以因此而留下的空隙为媒介使熟铁粘合在一起。滓:泥渣。枵(音同“消”):空虚。媒:媒介。

 

 

黄生借书说

[清]袁枚

 

  黄生允修1借书,随园主人2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3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4,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5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6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7若业为吾所有,心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8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9。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10故有所览,辙省记11。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1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13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14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15知幸与不幸16,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惧。17

 

[解题]

 

晚年的袁枚因黄生借书的由头,描述了一生读书的切身体验:少年时无书可读,而好读书的心十分迫切,以致魂牵梦绕;待到好书积案盈箱之时,却往往迁延时光,不及省览。因此见黄生借书而读,油然而生感慨,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说明只有懂得机会难得,才能专心读书的道理。袁枚描述的这种读书状态,对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文章激励人们,应利用一切条件,珍惜光阴,专心读书,以期有所成就。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所谓“乾隆三大家”之一。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历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有政声。后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置随园定居,世称随园主人。此后近50年间,袁枚著诗作文,奖掖后进,为诗坛所宗。有《小仓山房文集》传世。

 

[注释]

 

1、黄生允修:即黄允修,生平不详。

 

2、随园主人:袁枚号随园主人,这是他以号自称。

 

3、“七略四库,天子之书”,意为天子拥有的大量藏书。七略:汉代刘向校阅皇宫藏书,为各书撰有提要,并划分部类,编成《七略》一书,乃中国目录书之祖。四库:中国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四部,清代编集四部之书,定名为《四库全书》。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意为富贵之家也拥有大量藏书。汗牛塞屋:即汗牛充栋。

 

5、无论:不用说。

 

6、这两句是说,不只是书(的命运)是这样,天下之物(的命运)都是这样。

 

7、这段是说,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勉强借来,一定担心别人逼迫取回,就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不停地摩挲把玩,说:今天尚在,明日将去,我就再也见不到了。夫:那个。假:借。惴惴焉:担忧的样子。不已:不停。

 

8、这段是说,如果已经为我所有,一定会把它束之高阁(收藏起来),并说姑且等到以后再看吧。业:已经。庋(音同“轨”):收藏。俟:等待。

 

9、致:得到。

 

10、与:给。切:迫切。

 

11、辙:疑当作“辄”,总是,就。省(音同“醒”)记:领悟并记下来。

 

12、这段是说,做了官以后,拿出俸禄买来书,家里的书堆得很高,却时常落满了书虫、灰网和蛛丝。通籍:“籍”是二尺长的竹片,写有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后来称做官为“通籍”。落落:堆集的样子。素蟫(音同“银”):指蠹鱼,即书虫。灰丝:灰网蛛丝。

 

13、可惜:值得珍惜。

 

14、类:类似,近似。公:公开。

 

15、这二句是说,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不幸而遇到了张氏呢,还是黄生非常幸运地遇到我呢?

 

16、这句指了解能借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

 

17、这段是说,作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俱:都,一起。

 

 

今日青年之弱点(节选)

章太炎

 

  现在青年第一个弱点,就是把事情太看容易,其结果不是侥幸,便是退却。因为大凡作一件事情,在起初的时候,很不容易区别谁为杰出之士,必须历练许多困难,经过相当时间,然后才显得出谁为人才,其所造就方才可靠。近来一般人士皆把事情看得容易,亦有时机凑巧居然侥幸成功。他们成功既是侥幸得来,因之他们凡事皆想侥幸成功。但是天下事那有许多侥幸呢?于是乎一遇困难,即刻退却。所以近来人物一时侥幸成功,则誉满天下;一时遇着困难,废然而返,则毁谤丛集。

 

  ……

 

  现在青年第二个弱点,就是妄想凭借已成势力。本来自己是有材能的,因为要想凭借已成势力,就将自己原有之材能皆一并牺牲,不能发展。譬如辛亥革命,大家皆利用袁世凯推翻清廷,后来大家都上了袁世凯的当。历次革命之利用陆荣延、岑春煊,皆未得良好结果。若使革命诸人听由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做去,旗帜鲜明,宗旨确定,未有不成功的。

 

  ……

 

  现在青年的三个弱点,就是虚慕文明。虚慕那物质上的文明,其弊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虚慕那人道主义,也是有害的。原来人类性质,凡是能坚忍的人,都是含有几分残忍性,不过他时常勉强抑制,不易显露出来。有时抑制不住,那残忍性质便和盘托出。譬如曾文正破九江的时候,杀了许多人,所杀者未必皆是洪杨党人,那就是他的残忍性抑制不住的表示,也就是他除恶务尽的办法。这回欧洲大战,死了多少人,用了若干钱,直到德奥屈服,然后停战。我们试想欧战四年中,死亡非不多,损失非不大,协约各国为甚么不讲和呢?这就是欧美人做事彻底的表现,也就是除恶务尽的办法。现在中国是煦煦为仁的时代,既无所谓坚忍,亦无所谓残忍,当道对于凶横蛮悍之督军,卖国殃民之官吏,无不包容之、奖励之,决不妄杀一个,是即所谓人道主义。今后之青年做事皆宜彻底,不要虚慕那人道主义。

 

  现在青年第四个弱点,就是好高骛远。在求学时代,都以将来之大政治家自命,并不踏踏实实去求学问。在少年时代,偶然说几句大话,将来偶然成功,那些执笔先生就称他为少年有大志。譬如郑成功做了一篇《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的八股,中有“汤武征诛,亦洒扫也;尧舜揖让,亦进退也;小子当之,有何不可”数语。不过偶然说几句大话而已,后人遂称他为少年有大志。故现在青年之好高骛远,在青年自身,当然亟应痛改。即前辈中之好以“少年有大志”奖励青年者,亦当负咎。我想欧美各国青年在求学时代,必不如中国青年之好高骛远。大家如能踏踏实实去求学问,始足与各国青年相竞争二十世纪时代也。

 

[解题]

 

本篇是1919年时,章太炎在少年中国学会所作的演讲,其中指出了青年人的四个弱点,颇具警省之价值。90年后的今天,青年一代所面临的思想、文化抉择,并不亚于五四时期之青年,青年人仍应怀抱民主与科学的热情,探索富国强民之道,才是对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最好担当。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学者,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鲁迅先生曾十分推崇他那“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的英雄气概和“七被追捕,三年入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豪杰精神,誉之为“后生的楷范”(《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辛亥革命后,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成为一代宗师,学术上涉猎甚广,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汇为《章太炎全集》。

 

我为何而生

[英]伯特兰·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的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的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深入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他认为数的力量驾驭着万物的变化。我得到了为数不多的一点知识。

 

  爱情与知识的可及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却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激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解题]

 

本篇是罗素为他的自传所作的前言,他将构成完美人生所需要的三种主要感情及其原因阐述得如此清晰,描绘得如此生动,给出了衡量“我为何而生”的基本尺度,生活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之中的人是幸福的。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对西方哲学有深刻影响,代表作有《人类知识的范围与界限》《怀疑论》《权威与个人》《我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西方哲学史》等。1950年,他以“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并以此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诗词撷英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3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

 

[解题]

 

这是一首写将军狩猎的诗。观猎,即观看打猎。诗中通过对围猎过程的描写,刻画了将军的英武形象。本诗结构、炼字、造句都很讲究,诗人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把一场普通的狩猎活动,写得激情洋溢、豪迈雄放。

 

[注释]

 

1、二句倒装逆起,先声夺人。意谓疾风劲吹,角弓弦鸣,是将军在渭城打猎。角弓:以兽角装饰的硬弓。渭城:秦咸阳城,汉时改名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10公里。

 

2、这两句意谓草枯后禽兽无处藏身,故觉鹰眼更为敏锐;雪融后地面干净,驰马更为蹄轻。

 

3、这两句意谓打猎结束,迅速奔访新丰市上饮酒,然后还归长安军营。写将军猎归的驰骋迅速。

 

新丰市:产美酒之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细柳营:西汉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在长安西。

 

4、射雕:古代称善射的神箭手为射雕手。射雕处即打猎之处。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1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2

 

[解题]

 

本诗阐述的是读书做学问的道理。一二句,写做学问从小就要艰苦努力,到成年之后才会有成就,强调“无遗力”的重要;三四句写纸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浅薄的,想获得高深的知识,则要靠自己亲自实践,强调“躬行”的重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此诗表达的深刻思想即是:理论必须要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子聿(音同玉):陆游之子。

 

[注释]

 

1、无遗力: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2、躬行:亲身实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1边,路转溪桥忽见2

 

[解题]

 

此词是一首田园词,描写夏日农村月下景致,轻快活泼。月明星稀,清风徐来,田畴旷远,惊飞的乌鹊、悠扬的蝉鸣、成片的蛙声、稀落的雨点以及扑面而来的稻花清香,透露出作者夜行山村感受到的丰年的欣喜。作品融情入境,点题巧妙,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色描写,传达出亲切感人之情,耐人寻味。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

 

[注释]

 

1、茅店:用茅草盖屋顶的乡村客店。社林:土神祠庙所属的树林。

 

2、见:同“现”,显露,出现。

 

 

别云问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1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2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3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4

 

 

[解题]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夏,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顺冶二年(1645),清兵南下,夏完淳随父起兵抗清。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随后被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的诱降,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本诗是夏完淳在家乡被捕时,留别故乡而作。诗歌展现了少年英雄追求正义事业毫不动摇,情愿杀身成仁、誓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质朴、情调悲壮,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云间:松江别称。

 

[注释]

 

1、这两句是说,自己在外为抗清奔走了三年,今天却又成了阶下之囚。三年:夏完淳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活动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被捕时共三年。羁旅客:在外奔走的人。南冠:指阶下囚,用春秋钟仪的故事。据《左传》记载,楚人钟仪被俘,晋候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音同执,拴缚)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指俘虏。

 

2、这两句是说,因山河破碎而流的泪无穷无尽,天地虽大却竟无我容身之处。河山泪:因山河破碎而流的泪。

 

3、这两句是说,自己被捕后就已知死期将近,但辞别故乡仍然感到很痛苦。泉路:黄泉路,指死亡。

 

4、这两句是说,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回到家乡高举义旗,坚持抗清斗争。毅魄: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疡》:“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灵旗:战旗。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此指抗清的义旗。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3

 

[解题]

 

此词作于1935年2月。此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遂折回遵义,途中遭遇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的阻击,经半天激战,打败了王家烈,乘胜重新政占遵义。此词写的即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上片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片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娄山关天险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 “雁叫””” “霜晨”,都是当地2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云:“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1958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

 

[注释]

 

1、咽:本义是声音因哽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到的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2、从头越:重新跨越。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产生了他认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穆旦

 

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

 

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

 

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

 

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

 

是英雄们的游魂活在今日。

 

 

 

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

 

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

 

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太肯负责任,我们有时茫然,

 

资本家和地主拉你来解释,

 

用你来取得众人的和平。

 

 

 

是大家的心,可是比大家聪明,

 

带着清晨来,随黑夜而受苦,

 

你最会说出自由的欢欣。

 

 

 

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

 

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

 

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解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九叶派”诗人,翻译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1953年回国,执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有诗集《旗》《穆旦诗选》等。本诗创作于1945年5月,当时,抗战胜利的前景已经很明朗了。诗人在诗中极力歌颂了代表抗战与民族精神的旗帜,它是英雄们英灵的标志,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抗战英烈们因旗帜而永垂不朽,民族、国土因旗帜而保持完整。诗人以形象的抒情、独特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多层次地去颂扬旗帜的风采、品质和灵魂。

 

颂歌

[德]海涅

 

我是剑,我是火焰。

 

 

黑暗里我照耀着你们,

 

战斗开始时,

 

我奋勇争先

 

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我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可是我们得到了胜利。

 

我们得到了胜利,

 

可是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在欢呼胜利的凯歌里

 

 

响着追悼会严肃的歌声。

 

但我们没有时间欢乐,

 

也没有时间哀悼。

 

喇叭重新吹起,

 

又开始新的战斗。

 

 

我是剑,我是火焰。

 

[解题]

 

亨利希·海涅(1797—1865),19世纪德国伟大诗人,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主要代表。出身于贫穷的犹太商人家庭。青年时学习法律,曾受学于黑格尔;1831年移居巴黎,与巴尔扎克、乔治·桑、肖邦等人交游;1843年结识马克思,对海涅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作品有《歌集》《新诗集》《阿塔·特洛尔》《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及《罗曼采罗》等。1830年7月,法国人民在巴黎举行了武装起义,经过长达3天的街垒战,终于推翻了夏辟的波旁封建王朝。8月,海涅在德国听闻这一消息,极其振奋,于是满怀革命激情,写下这首著名的《歌颂》。作品表明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洋溢着饱满的战斗热情。诗中富有个性的诗歌形象和深入细致的感情,使这首诗超越了普通的政治抒情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楹联集锦

 

地当黄运1之中,水欲治,漕2欲通,千里河流,涓滴皆从心上过;

 

官作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3,笑啼都到眼前来。

 

(清·张鼎题徐州兵备道道署联)

 

[注释]

 

1、黄运:黄河和运河。

 

2、漕:运粮的水道。

 

3、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

 

 

听讼吾犹人1,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清·俞樾题南京江苏省臬署联)

 

[注释]

 

1、听讼吾犹人: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讼:听理诉讼,审案。

 

 

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刘海粟自勉联)

 

 

 

击筑且高歌,英雄意洽三杯酒;

 

弹琴复长啸,壮志胸罗八万兵。

 

(郭沫若庆辛亥革命胜利联)

 

 

 

枇杷山头,听两江流水,唱不尽古今豪情,蔓子悲歌1,玉珍遗恨2,邹容亮节3,闇公壮志4,更高吟一曲沁园春,响彻寰宇;

 

红星亭畔,看万家灯火,交映出南北风光,龙门皓月,海棠烟雨,鹅岭秀色,嘉陵夕照,还联缀千串夜明珠,辉耀星空。

 

                 (熊炬题重庆枇杷山联)

 

 

[注释]

 

1、蔓子: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周末,巴蔓子请求楚国出兵不乱,许以三座城池相谢。乱平,巴蔓子不忍国家分裂,“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其墓地在重庆市渝中区。

 

2、玉珍:明玉珍(1331—1366),随州(今湖北随州)人,元末农民起义军著名领袖之一。元至正二十年(1360),在重庆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正月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以重庆为都,建立了大夏政权。天统四年(1366)二月病卒,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陵。明洪武四年(1371),大夏国被朱元璋所灭。

 

3、邹容(1885—1905),巴县(今重庆巴南区)人。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民主革命家。1903年写成《革命军》,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条政纲,系统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历史贡献。1903年,因“苏报案”被捕。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

 

4、闇公:即杨闇公(1898—1927),名尚述、尚达,又名琨,字闇公,重庆潼南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1917年,东渡日本,求救国救民之道,回国后与吴玉章等在四川从事建党工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重庆团地委组织部长、书记,创办重庆中法学校。1926年2月,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首任书记,领导四川国共合作。后兼任军委书记,与朱德、刘伯承、陈毅共同发动领导了顺泸起义。1927年“三三一惨案”后不幸被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经典释名

 

《全唐诗》

 

  《全唐诗》是一部收录唐代诗歌的断代文学总集,共900卷。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江宁织造曹寅奉康熙敕,召集彭定求等10位翰林,以清初季振宜编《全唐诗集》内府藏本及明人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等为基础,在扬州开局修书,至次年十月编成奏上。

 

  编选唐诗的工作始自唐人,至今有十余种选本传世。宋人编选唐诗,则以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等为代表。明人所编更多,如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唐诗选》、钟惺与潭元春的《唐诗归》和吴琯的《唐诗纪》等,都在唐诗承传史上有过较大影响。这种或出于个人喜好,或为表达文学主张和诗学取向而进行的个人编选行为,在季振宜于康熙十二年完成《全唐诗集》后达到新的高度,但他们都不是总集。彭定求等人的编纂,不但以此前各种唐诗汇辑本为基础,且再事搜罗,使《全唐诗》共收录了作者2873人,诗49403首,句1555组(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唐代的诗人》及《唐代的诗篇》),基本再现了全唐诗歌创作的面貌,与著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一起,推动了对唐代历史、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唐诗爱好者,其影响迄今不衰。该书先后有内府精刻本及扬州诗局本行世。现以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最为通行。

 

  但《全唐诗》存在的问题较多,随即有遗补、考订之作陆续问世。陈尚君在前人补遗基础上辑校的《全唐诗补编》收录作者千余人,补录近800人,逸诗5000余首,残句千余则。可知唐诗作者超过3600人,除去重复的3000余首,作品超过53000首。

 

《全宋词》

 

  词是由唐五代的近体声诗、民间歌谣等发展而来的一种诗体,按谱填写,可合乐歌唱,亦称“诗余”“长短句”。词滥觞于唐五代,兴盛于宋,是有宋一代的代表性文学体式。宋词代表作家有豪放一系的苏轼、辛弃疾等,婉约一派的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

 

  《全宋词》为宋词总集,今人唐圭璋编。宋人词集丛编,始于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其后,清代侯文灿、秦恩复诸家所编词集迭出,晚清刊刻词集之风更盛。但诸家所刻,于孤篇断句概置不录,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有鉴于此,唐圭璋先生编辑了《全宋词》,旨在汇辑一代词作,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报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俱一并采录,更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编为《全宋词》。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后编者对此书进行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后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附于1979处重印本卷末。此外,今人孔凡礼又辑录遗佚,编为《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140余人,词作430余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全宋词》为20世纪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展示了宋词繁荣的完整风貌,为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书。 

                            编辑:曹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