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老人找什么工作:『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33:22
『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2
 分页链接:[首页] [1] [2] [3] [下一页] [回复此帖] 
 作者:monvoisin 提交日期:2007-5-31 16:32:00    无论是子驷的田洫再到后来子产的封洫,实际上都是重新界定人身和土地的依附关系.实际的内容就是把所有公田和私人开垦的田地,重新作为国有,但是认可开垦者的耕作权益. 这是穆氏和开垦者的公开妥协,用以取代耕者和中下曾贵族的妥协.从内容上讲,就是把所有的田地都予以认可,以封洫的形式确认土地的存在,同时对所有的土地征收赋税.后来的作丘赋就是在劳役制度上的一个补充.
  
  这样一来,从劳动者的角度看,原来通过从公田上流亡获得的些许利益和自由再次丧失,不再有通过开垦私田的暴利存在;另一方面,各个层领主通过包庇流亡者获得的利益被嚗光之后,一些本来通过私下的保护关系获得的利益被没收了,而领主自己组织开垦的私田重新收归国有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襄公十一年传出现失势贵族作乱,而襄三十年传:"従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子产同时得罪了原来这个利益同盟的各个方面,所以遭到大家同时的诅咒.
  
  但是几年之后,这个利益显现出来,就是政府正式成为私田开垦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政府取代原来下曾领主的地位成为劳动者依附的对象.从而又出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的说法.实际上是他找到了耕者的利益所在,并把这个人口优势和国家利益结合了起来.
  
  所以子产改革和井田制的关系,并非废除与否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政权和下层贵族争夺人口和田租,从而重新加强了中央政权对人口的管理以及土地对人口的束缚.与是否私有化和人口解放不是同一个议题.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5-31 16:40:50   
  monvoisin 兄的说法很合理,已经说服了我。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5-31 17:17:43   
  再看看赵文子,我个人也十分欣赏他,可惜刚有空他就已然死在虎笔之下了,有一个插曲好象虎公只是一带而过,我算是补充一下吧,就是虢地寻盟那里,之后夏天四月又跑到郑国去,一开始"郑伯兼享之。子皮戒赵孟,礼终,赵孟赋《瓠叶》.",这个《瓠叶》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
  
  这个诗在传上说是讽刺幽王,我看这是附会了,另有别的意思.看看君子聚会吃的东西,就是烧烤野菜叶,小兔子而已.但在比兴之中展示了行礼的全部步骤:主人先自己尝酒,然后献给客人,客人回敬主人叫做酢,表示自谦,然后主人再次敬酒叫做醻,就是确认向客人致敬的意思但是由于客人的谦虚,不必再先一开始那种程度的恭敬了,只是一小杯而已.为什么要反复互相敬呢,是为了表示自己谦恭的态度,正所谓:礼尚往来.这样一来,虽然行礼的食物非常简朴,但是礼的本质和意境都表现出来了,这正是君子行礼的态度.
  
  子皮戒赵孟的时候,赵没有名了提出一献就可以了,而是通过赋诗委婉地说出来,是比较优雅的做法.子皮应该能够听懂,但是不敢确认这个事情,所以又问叔孙,叔孙旁观者清,告诉他是什么意思,并且认为应该迎合这个要求.但是罕虎想了想,还是老老实实备齐五献.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小国事大国,不可大意,所以即使对方有谦虚要求,还是要老老实实地行厚礼,这样一来表现出自己的战战兢兢,以博得大国的欣赏,这样即使是面对范氏这样贪主,也不会犯错误.另一个意思,瓠叶本身的内容就有一个献酒,再推辞,再献的过程,如果一上来就应对方要求只备一献,过于唐突了,所以要象诗里那样反复确认.所以可以知道,醻应该是比献稍微轻一点的程度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5-31 18:03:42   
  谢谢monvoisin兄的精彩解释。
  
  这里还是要再求助一下:《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中医和对赵武说的一段话:
    
    文子曰:“子称蛊,何实生之?”
    对曰:“蛊之慝,穀之飞实生之。物莫伏于蛊,莫嘉于穀,穀兴蛊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昼选男德以象穀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今君一之,是不飨穀而食蛊也,是不昭穀明而皿蛊也。……”
    
    ——这里面有几句话实在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特别是“穀兴蛊伏而章明者也”一句,看了一些注释,始终觉得不够贴切,希望大家能指教一二。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5-31 18:34:18   
  根据我的理解,蛊穀同音,穀就是粮食了,穀气起而生为粮食,穀气不生则化为蛊.就是说生穀或蛊原是一物,由于气生与否而作两物.实际上就是寄生在粮食里的飞虫,如果有虫灾那么就从壳里把粮食吃完然后飞出来.古人不了解寄生虫的原理以为是一物.因此类推万物都遵循这个道理,向好的方面发展就好比变成粮食,向坏的一面发展就是害虫.粮食害虫分别代表阴阳明暗两面.“穀兴蛊伏而章明者也”这句是说,事物的POSITIVE面兴而NEGATIVE面隐伏,那么正确的事物就彰显出来了,生穀而不生蛊象征着正确和积极的事物.
  
  类似地,生男生女也好比这个粮食和虫子一样,当然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讲.男女犹如阴阳,也就如同谷与虫一样.
  
  食谷的人呢,就等于把这个原物吃下,那么到肚里是变成粮食还是变成害虫,全看外部条件了.所以白天接近男德,也就是君子以促进谷明,晚上要近女色怎么办呢,那就选取女中有德之人,这样抑制潜伏的蛊.
  
  现在平公亲近女色过多,而且还是许多姬姓女子,那么就不符合古人的德的要求,所以女子不德,就诱发了和女子同一象征的蛊发作,就变成病了.所以说是不飨穀而食蛊也,是不昭穀明而皿蛊也.
  
  实际上通篇都是附会之论,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是用这个警告晋君不要亲近小人,不要沉缅于女色罢了.女子是不是姬姓其实没关系,晋文公母亲不也是姬姓么.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5-31 18:35:39   
  虎公和monvoisin 兄的论述
  真是古雅啊
  放郎一定也多吸取你们的长处
  
  另外,恭喜虎公的帖子分页了
  娃哈哈,没有抢到分页的沙发啊:)
 作者:青云不在 回复日期:2007-5-31 21:24:11   
  不错不错,搞明白了。佩服虎公和monvoisin的对答,十分精彩,受益不少。回去继续啃左传。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5-31 22:00:22   
  谢谢放兄、青云兄鼓励:)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5-31 22:10:34   
  “穀兴蛊伏而章明者也”这句是说,事物的POSITIVE面兴而NEGATIVE面隐伏,那么正确的事物就彰显出来了
  ————————————————————————
  这个解释非常精到。
  
  但还有问题,前面说“物莫伏于蛊,莫嘉于穀”,意思似乎应该是:穀是最好的东西,蛊是最潜伏的东西,谷里面同时包含有最好的穀和最潜伏的蛊,只有让谷里的穀发扬而让蛊潜伏,谷的积极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人吃了谷,就要白天工作以使谷里的“穀”章显,晚上陪淑女以使谷里的“蛊”潜伏而不至于危害自己。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也就是,谷是实物,而“穀”与“蛊”是存在于谷中的两股矛盾的、此起彼伏的力量(或者叫气)。
  根据这个理解,“谷”与“穀”就不是一回事了。但也没有什么切实依据。还请monvoisin兄和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作者:冬城 回复日期:2007-5-31 23:02:57   
  楼主温文尔雅,也颇有赵文子之风。各位达学宏才往来谈笑而毫无戾气,让我如沐春风,欣欣如也。从上部到下部,感觉虎公愈发博学深邃,下面还请再接再厉,早日完成大作。
 作者:moonyson 回复日期:2007-6-1 01:48:09   
  不准在这个帖子里讲足球!!
  to虎公,虎公有空把春秋战国史写一遍,最好写个中国通史,写完了就出书,我们去买,看得太爽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 10:08:01   
  感谢冬城兄、moonyson兄厚爱,还请多挑毛病:)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 10:13:05   
  杨氏记号1979.
  来学习的。
  不是有学者怀疑过井田制吗?井田制到底是不是当时的主流,考古上有没有证据?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1 12:11:10   
  虎公,加油啊,大家都等着拜读呢!
  
  渐渐的,每日看虎公的文章,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倒行逆施尤鸟倦 回复日期:2007-6-1 13:18:31   
  记号。
  等到赵襄子出场,莫非已是明年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 14:14:48   
  谢谢关注:)
 作者:莫邪82 回复日期:2007-6-1 15:03:13   
  关于“谷”与“穀”的解释,我比较赞成虎公的看法,一为实指,一为虚指,所谓“穀”,就是好的,善的。这样,“穀兴蛊伏而章明者也”一句,monvoisin兄的解释“事物的POSITIVE面兴而NEGATIVE面隐伏,那么正确的事物就彰显出来了”很精辟:)
  不过我不太赞成monvoisin兄“榖蛊”将直接类比“阴阳男女”的看法,我个人的理解是,按医和的原话,“女惑男……谓之蛊”,男女不匹配,女子迷惑男子,叫做“蛊”。所以为避免“蛊”,就要“宵静女德”,现在平公近女色没有节制,不分晦明,既不“宵静”也不“女德”,所以才病同蛊惑。平公之病,并不是诱发了和女子同一象征的蛊发作,而是过度而没有节制,医和前面也说过,事情过度了就会成为灾祸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 15:37:52   
  谢谢莫邪,关键是,“谷”与“穀”是一字还是两字,一物还是二物,我看了一个版本,都是用的“谷”字。
  电脑坏了,晚上不能工作了,希望明天能修好。祝大家周末愉快:)
 作者:莫邪82 回复日期:2007-6-1 16:26:02   
  是的,我也看到有版本全部写作“谷”的,我怀疑是编者认为“谷”是“穀”的假借,索性就全部用“谷”了,当然也只是怀疑而已,因为手头上没有好的版本,郁闷……
  查了一下汉语大字典,“谷”是“穀”的假借和简化字,当“穀”的假借时,有三条释义:1.粮食的总称;2.生长;3.保养
 作者:迦尔纳 回复日期:2007-6-1 21:53:06   
  monvoisin兄关于郑国的分析说得很好啊。受教了。
  
  
  
 作者:迦尔纳 回复日期:2007-6-1 23:29:00   
  关于子产解释晋平公病情的事件我觉得也很堪玩味。按理说,晋国的卜人既然能说出实沈、台骀的名字,就应该可以解释是何方的神灵。但奇怪的是卜人竟然只说出两个神灵的名字,而没有交待两个神灵的渊源。
  而晋国的太史竟然也不知道这两个神灵的渊源,就更加奇怪了,以晋国的文化,应该不至于此。
  而连叔向这样的晋国贤人也不知道这两个神灵,也不大可能。在弭兵会议后的晋楚间的对话较量中,叔向帮赵文子,让子木对答不上。后来叔向陪韩宣子送晋女到楚国,楚灵王想用叔向不知道的事情难为他,也做不到。叔向的知识应该也是很渊博的。
  而叔向请教子产时,子产就马上能讲得头头是道,但落脚点还是在晋平公的纵欲上。子产当然是很贤明的,但晋国也不至于从卜人、太史到叔向都不知道这两个神灵。
  有可能是晋国人知道了自己国君的病根,但又无法直言劝谏,所以当卜人说出两个生僻的神灵时,装作不知道。等子产来的时候,询问神灵的来历,借子产这位郑国贤人的口,说出国君的病根,进行委婉的规劝。
  叔向的反应很有意思,听完子产的话后,只是说“善哉!肸未之闻也。此皆然矣。” “未之闻”是指神灵的事,“此皆然”应该兼指神灵和病因,但又可以作含糊理解为只指神灵。原则上表示同意,但绝口不提如何消除病根。
  晋平公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子产的话已经提到了纵欲的问题,但平公听说了子产的这番话以后,只是称赞子产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君子,然后赠送很多财物。他大概也清楚自己的臣下是在借子产的口来规劝自己,但他就是装作不知道,只是夸子产知识渊博。
  而秦国的医和论断了平公的病之后,说到了纵欲,又谈到了良臣之死。但晋平公根本就不问良臣,只关心女人能不能亲近。
  医和对赵孟就说得直接多了“今君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恤社稷,祸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云也”。所以医和提到良臣之死,根本就不是看平公的病能看出来的,而是意有所指,说赵孟没尽到规劝国君的责任。赵孟也回应得意味深长“良医也”。
  晋国君臣间没有面对面讨论过真正的病因,病因反而从郑国人和秦国人的口中说出,而叔向和赵孟这两位晋臣听到外人的评论后,只作委婉的回应。平公听说子产的话后也是大耍太极,夸子产知识渊博。当医生当着他的面说纵欲致病,又警告良臣之死时,平公也只关心女人能不能碰,根本就不涉及良臣的话题。
  在晋平公生病的这件事上,平公、叔向、赵孟还是表现出了彬彬有礼和宽厚的作风与修养,保持了大国君臣的风度。但这件事反映君臣关系出了问题,而晋国的君臣对此心里是清楚的,但又都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君臣之间的疏离已经很明显了。
  
 作者:孔老二的老乡 回复日期:2007-6-2 6:30:01   
  :)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 10:22:19   
  迦尔纳兄的说法很有创意,可能是叔向知道实沈、台骀的来历,但观点和子产一样,认为不应该祭祀他们,又不好直接说出平公的病根,所以借子产之口说出来了。
  但当时子产的学识应该是高于叔向的。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 10:45:54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 11:22:07   
  谢谢杨兄支持:)
 作者:yeyh 回复日期:2007-6-2 11:32:33   
  Ding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 14:01:54   
  关于病根的问题,看了看原文,感觉这个说法确实有可能,实沈,台骀不过是晋国当地的土地山神之流,和病确实也没有关系。卜人显然是知道二神的来历,否则不能说出来,但是由于职责原因又不可以解释,因为占卜的时候可能需要装疯假装神仙附体,就是说神仙借卜人之口说出来,如果卜人也能解释的话那显然就是作假了,而实际上就是在做假,卜人不清楚病因就瞎说了两个神。可能叔向和史官知道二神的来历,但是想一想觉得和病没有关系,所以想听听子产如何穿凿这个问题,子产干脆把这个问题撇开了,直接解释病因。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 14:10:24   
  这里的学术氛围真是浓厚啊,放郎学习了:)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 17:25:38   
  叔向这个人确实挺有意思,另外刚才看了虎公前面对羊舌氏的简介,我想有个说法应该商榷一下:
  
  一般都人为羊舌氏出自武公,武公生伯侨,伯乔生公孙文,公孙文生羊舌大夫等等.这个说话一般取自世本,具体来历不清楚了,也不见左传有记载.我想人为羊舌氏出自武族的根据在于,桓庄之族以被献公灭掉.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如果桓庄之族有人封在外地,另单独立氏,实际上是可以免祸的.比如赵氏和辅氏,都可以在同族被灭的时候保留下来.
  
  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别的根据呢,金文和考古学可以帮我们一个忙,我们来看一个器物,具体发现情况暂时不详,这个东西叫做"叔向父敦",先看看铭文内容:
  
  叔向父肸曰:余小子嗣朕皇考,肇帅刑(?)先文祖,共明德,秉威仪,用缵造奠,保我邦我家,作朕皇祖幽大叔尊敦,其严在上,降余多福,(每系)釐廣(启戈)肸身龢于永命,肸其万年永宝用.
  
  这大概是叔向做来祭祀其祖先的器物,这里面比较有价值的是提到的列祖列宗,有三个人:朕皇考,文祖,皇祖幽大叔.我们讲如果提到皇祖,那么就是这个人的最高的直系祖先.皇考就是祖父,文祖是这些祖先中的一个,不可考,但是很明显比皇祖要晚,而早于皇考.因此我们大概给这些人排一下序:
  
  皇祖幽大叔-文祖-皇考XX(羊舌大夫)-羊舌职-羊舌肸
  
  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后三世的关系,都在左传上提到过了,而前两位没有见过,我们结合一下世本,文祖可能就世本中提到的所谓公孙文,所以公孙文不过是文祖先的讹传而已,本名不可知,而所谓伯侨正是所谓幽大叔.
  
  这里就有个问题,既然是大叔,那么就是曲沃系某君的长弟,因此不可能字"伯X",而应字"叔某",因此伯乔恐怕是世本臆造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显然是幽大叔的一个化身,因而还是有一定来源的.
  
  那么谁是首先封在羊舌的呢?根据铭文我们看到:余小子嗣朕皇考,也就是说自己作为羊舌氏的后人,继承的是死去的祖父,而不是皇祖幽大叔或文祖X,所以皇考一定是始封者,就是所谓的羊舌大夫.那么再看前面二位,如果说是武族之后,恐怕在时间上比较紧张,从武公到献公间同时存在幽大叔,公孙X还有羊舌大夫,不是不可以,只是比较紧张.我有个推测,所谓幽大叔就是桓庄之族的一员,死于与献公夺权之战中.但是其子孙有单独立氏而转封在外的,可能得以免祸.
  
  另外在铭文中没看到朕考XX的内容,当是此敦制作于羊舌职还活着的时候.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3 14:56:31   
  monvoisin兄,虎公赞一个!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 17:57:31   
  谢谢monvoisin兄,不过皇考应该是指父亲吧?这样,“余小子嗣朕皇考”才顺理成章。你认为皇考是指祖父,考指父亲,似乎与惯例不合,还望赐教。
  
  另外,叔向的祖先里出现了“文祖”,和公孙文应该就是一人,可见世本说的还是靠些谱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 18:06:56   
  近几天较忙,可能要过些时候再继续了。
  另,不知道应该另起帖子还是跟在这个后面。集中便于阅读,分开则便于讨论,征求下大家的看法:)
 作者:moonyson 回复日期:2007-6-3 20:48:25   
  虎公,我以一个读者的眼光提个小小的建议,下篇写得感觉没上篇好,上篇都是围绕着晋楚争霸,家族兴衰这些大事件写,而且渲染造势得极好,所以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读者的情绪还是能被调动起来,相对于上篇而言,下篇目前看来记载的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零零散散的,事件前后也没有渲染好,当然这可能和史料有关,本来就很平淡,不过我觉得下篇在把握住主线和脊梁骨上面多用点心思,精彩程度还是不会差于上篇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 22:00:51   
  多谢moonyson兄的意见,这个自己也有感觉。总结原因,第一可能是历史本身的问题,赵武与韩起的时代不是英雄时代,惊心动魄的纠葛和战争基本没有;第二,上部是纪传体,线索容易鲜明,下部用编年体,综合性要强一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可能停了一年,起手还有点生,写到后来恐怕会好一些的。
  再次感谢,并请今后继续多提这样的意见:)
 作者:青云不在 回复日期:2007-6-4 11:51:40   
  如果有脊梁的的话,可以放在晋国的分裂历程上。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4 12:03:41   
  虎公加油啊!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4 12:51:22   
  呵呵,几天没来,也没有看到新的,失望ING! :)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4 13:33:48   
  谢谢liradish兄关注,可能还要等几天:)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4 14:02:41   
  集中。
  杨氏记号1979.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4 14:25:17   
  建议放在一起吧。
  我加在网藏里了,便于寻找。
 作者:再衰三竭 回复日期:2007-6-4 19:56:46   
  下篇目前看来记载的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是啊 有同感
 作者:大马士革菜刀1 回复日期:2007-6-4 21:20:16   
  以前看《国语》看到仲山父反对周宣王做人口普查的言辞,当时只是觉得老仲食古不化。现在看了子产的故事才省悟,仲山父极力反对人口普查的时候不惜把老天爷拉出来(天之所恶也),甚至诅咒宣王的子孙后代(害于政而妨于后嗣)。小刀在惊叹此公的无耻之余,不得不感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政治始终是为利益服务的,在利益面前,君王领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作者:yeyh 回复日期:2007-6-5 10:08:58   
  虎公,建议分开了写,另开新贴。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6-5 12:40:52   
  况且,人类乃至动物社会,战争根本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不但有其优胜劣汰的正面意义,而且根本不可能彻底消除。和平固然美好而珍贵,以和平的美好的名义发出声音,谁都不惮于正面回绝。
  -----------------------------------------
  纠个小错,应该是谁都不愿意正面回绝。
  憚
  dàn
  <动>
  (形声。从心,单声。本义:畏难,怕麻烦)
  同本义 [fear;dread][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岂敢惮行?——《诗·小雅·ń蛮》
  何惮于病?——《左传·僖公七年》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滕文公上》
  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肆无忌惮;惮劳(害怕劳苦);惮惮(忧惧惶恐);惮烦(畏惧烦琐)
  憎恶;忌恨 [dislike]
  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三国志·吴主传》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5 12:44:34   
  期待虎公更新啊!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5 12:55:15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5 13:10:44   
  谢谢Lancer1兄,感激不已!
  在原稿上改过。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6 20:17:35   
  虎公的贴,怎能不顶
  期待更新啊!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6 20:51:17   
  虎兄到哪座山上去游玩了!
 作者:东东狐 回复日期:2007-6-7 13:02:12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4 13:33:48 
    谢谢liradish兄关注,可能还要等几天:)
  又是三天鸟。
  
  还是喜欢上。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8 16:34:11   
  还是在等待虎公的更新啊!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8 19:04:53   
  杨氏记号1979.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9 20:07:27   
  顶一下!好贴不能沉下去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10 5:38:57   
  哎,最近比较倒霉,摔了一跤,手脚都受伤了,到今天总算可以打字了......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10 07:14:17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10 5:38:57 
  哎,最近比较倒霉,摔了一跤,手脚都受伤了,到今天总算可以打字了......
  -----------------------------------------------
  monvoisin兄,保重身体啊!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10 16:26:31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10 5:38:57 
    哎,最近比较倒霉,摔了一跤,手脚都受伤了,到今天总算可以打字了......
    -----------------------------------------------
    呵呵,monvoisin兄,手脚摔坏了养得好,脑袋千万要保重,那可是兄弟们的财富啊,一点都少不得!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9:55:23   
  向大家抱歉,最近比较忙,进度慢,谢谢关注:)
  问候monvoisin兄,望保重身体,早日康复!
  
  现在开始继续。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9:57:11   
  晋国诸卿家族史(下)之二:绥靖时代
  
  第二编 绥靖时代
  
  从公元前540年韩起执政,到公元前409年魏舒去世,晋国居然大体平静地渡过了31年的漫长岁月。而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是一出出热闹纷呈的好戏。国内方面:一边是君权的衰微、公室的败坏,一边则是六卿所代表的晋国六大家族在逐渐坐大基础上的平衡、协调、与竞争,这个过程从本质上决定着晋国的未来。国际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540年-前529年,先是晋国频频对野心勃勃的楚灵王让步,等到对方彻底崩盘;前529年-前509年,晋国重新开始了号令诸侯的事业,但晋国的霸权也在不可避免的衰落着,而在前522年之后,中原诸侯乃至宗周王室几乎不约而同地陷入一派动荡和混乱之中,晋国人手忙脚乱地忙活了十几年,奋力地、疲惫地维持着这个百年霸主最后的辉煌。
  
  第一章 绥靖楚国
  
  第一节 懦弱正卿
  
  一、君子之旅
  
  (一)访鲁
  
  前540年春,鲁国朝廷笼罩在一片热烈而又有些紧张的气氛之中:一位天大的贵客——刚刚上台的晋国新任执政韩起来访。
  
  韩起这次出访,一是友好访问,二是向各国通告各国自己执政的消息。早在两年前,叔孙豹就提醒国执政的季武子(季孙宿),赵武快要死了,韩起必将继任,韩起是个君子,应该早点和他联络并搞好关系。不然,我们鲁国就要早做准备了。因为晋君将丧失大权,朝政将被家族控制,韩起为人懦弱,其他世卿大臣们又贪求无厌,齐、楚两国不足依仗,如果不尽早争取韩起的坚决支持,鲁国的景况恐怕不妙!但这样的忠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的季武子是真有点后悔了,君臣们赶紧打起精神,对客人展现出十二分的敬意来。
  
  来到鲁国,韩起做的第一件事颇出大家的意料:他首先造访了太氏氏——鲁国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在那里认真阅读了见《易》、《象》与《鲁春秋》,感叹道:“周礼尽在鲁国了。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了周公的德行,知道了周为什么能够成就王业了!”
  
  然后是鲁昭公设享礼款待贵宾。席间赋诗,季武子赋了《绵》的最后一章,将晋君比为周文王,把韩起比作文王的贤臣。韩起赋《角弓》:兄弟婚姻,无胥远兮——晋鲁是兄弟之国,彼此要相亲相爱。季武子赶紧下拜:“感谢您的关爱和照顾,寡君(指鲁君)有指望了!”随即又赋了《节》的最后一章,赞美对方的德行足以抚恤万邦。
  
  享礼结束,在季氏家中设宴,宾主融融诒诒,看见庭院有一棵树十分秀美,韩起连连赞美,季武子赶紧说:“我一定用心培植此树,以铭记您《角弓》的美意!”接着又遂赋起了《甘棠》——将韩起比为召公。韩起赶紧客气:“不敢当啊,我哪里比得上召公。”
  
  (二)访齐
  
  结束鲁国的行程,韩起又北上访问齐国。这次来齐国还有另一件重要的国事:为晋平公下聘礼(纳币),晋、齐两国要结亲了。
  
  现在的齐国是子雅、子尾两兄弟(齐倾公之孙、景公的两个堂叔)执掌大权。首先会见子雅,听说韩起很善于相人,子雅叫来自己的儿子子旗(栾施),韩起告诉子雅:“这不是一个能保持家业的少主,他不忠。”随后会见子尾,子尾也请韩起看看自己的儿子高强,韩起的回答与对子旗评价一样。很多齐国大臣私下嘲笑韩起的荒谬与不礼貌,只有晏婴相信,他告诉大家:“韩起夫子是个君子。君子是不会说假话的,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根据。”
  
  (三)访卫
  回国途中,韩起顺路又访问了卫国,卫襄公隆重接待,席间与卫国贤臣北
  
  宫文子赋诗,韩起吟了《木瓜》中的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这次出访无疑取得了重大成功,韩起好学、多才、礼貌、谦和的形象赢得了各国的普遍好感。
  
  韩起早在前566年10月就以上军佐进入晋国六卿行列,任卿的时间比前任执政赵武还要早上6年。26年的仕途生涯,我们看到的一直是一个温良淡泊而又文质彬彬的典型的君子型的大臣,赵武的世交加密友,两人简直连风格、做派都是那么地如出一辙。这位新任执政骨子里到底如何呢?这个问题可真不是世人一两天就可以看清楚、弄明白的,但是,韩起会给大家足够长的时间来认识、来判断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9:58:07   
  二、最柔和的贪心
  
  (一)叔向贺贫
  
  一天,叔向大夫来见韩起,闲谈间,韩起抱怨起自家的贫困来,叔向却表示祝贺。韩起纳闷:“我徒有有卿的爵位而没有卿的实力,穷得简直没法和同僚们交往,正发愁呢,您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答:“从前栾武子(栾书)穷得田地不满一卒(一百顷,大国之卿本应有五百顷田),家里连祭器都不齐备,但他能够发应美德,遵守规制,使自己的名声传遍诸侯各国,诸侯们亲近他,戎人、狄人归附他。他也因此安定了晋国,杀死国君也不被国人责怪,并使自己免于灾祸。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栾桓子(栾黡)骄横奢侈,贪得无厌,目无法令,肆意妄为,放高利贷囤积财富,本来应该遭到惩罚,但依仗着栾武子的德行,居然得到善终。到了栾怀子(栾盈),一改桓子的恶行,而重修武子的美德,本来应该可以免于灾难,却因桓子作孽太多遭到连累,流亡到了楚国。还有,当年的郤昭子(郤至),他的财富顶得上半个朝廷,他的族兵顶得上半个三军,依仗着自己的富有和权势在国家横行霸道,自己最终落了个陈尸于朝堂,他的家族也在绛遭到被灭门。不然,当时的八郤,五个大夫三个卿,权势如此之大,一个早上就灰飞烟灭而无人怜悯,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无德。现在您有栾武子的贫穷,我以为您也就可以实践他的德了,所以祝贺。如果您不担心美德不能建立,只去发愁财富的不足,我哀吊您哈来不及,又有什么值得祝贺的?”韩起听罢,下拜磕头感谢叔向:“我阿起快要亡了,全靠您的话救了我。您的大恩,我不敢一个人擎受,我们韩家从先族桓叔以下,都要感谢您的恩赐啊!”
  
  这个故事出自《国语》,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大家看了一个善于劝人向善的叔向,一个善于改过的韩起,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韩起在晋国政坛活跃了五十多年,这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明,按照《国语》的排序,这个故事在“子产说黄熊(前535年)”后面,似乎应在前535年,也就是他执政5年之后了,但是根据《左传》,早在公元前537年,韩氏家族已经占有九个大县的领地了,家族的雄厚实力自不待言,根本不会存在“有卿之名而无其实”的问题。因此,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韩起执政之前,最晚也应在他刚刚执政的时候。在晋国诸卿里,韩氏发达很晚,韩起的父亲韩厥又清廉,家底比其他家族薄是很自然的。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韩起对于自己的贫穷很苦恼,又知道他很明白叔向所说的大道理,并且很会反应,欣然拜服。
  现在的韩起是晋国的执政大臣了,一朝大权在手,他“优贫”的情绪是否还会泛滥,叔向的良言是否真的有如此奇效呢?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9:59:32   
  (二)州县故事
  
  1伯石受赏
  
  前539年——也就是韩起执政的第二年的4月,郑简公来晋国朝见,大臣公孙段(伯石)担任相礼。这次朝见,公孙段的表现非常优异:所有礼仪一丝不苟,举手投足间,满怀着敬意和谦卑。晋平公很高兴,赐给公孙段一份策书:“听说当年你父亲子丰对晋国有功,我知道后至今没忘,现在把州田赐予你,以表彰你们丰氏的功劳。”公孙段捧着策书,兴高采烈退了出去。听到这件事,君子们纷纷感叹:“礼仪啊,你真是人们所急需的好东西!伯石那么骄奢一个人,就因为一次守礼,就能得这样的好处,何况那些终生守礼的人呢?!”
  
  且住!一向骄奢的公孙段真的是突然地、自然而然地守礼起来了?一向贪婪吝啬的晋平公真的就这么突然地、自然而然地慷慨和有礼起来了?来晋国朝见的小国君臣彬彬有礼应该是常态,为什么就这个公孙段如此幸运地受赏?
  
  我们先从这次赏赐事件的标的物——州县说起。州县的由来,前面已经叙述,原是栾氏的地盘,前550年,栾氏被灭,士匄、赵武、韩起都想得到它,最终悬而未决,州县也就成为晋国颇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后来赵武执政,并没有利用职权去索取。现在它成为了郑国人的封地,问题似乎彻底解决了。
  
  然而,人们随后得到风声,晋国的国君这次突然如此慷慨,是出于新任执政韩起的建议。
  
  于是,人们又联想到,这个公孙段每次来到晋国,不都是住在韩起家里吗?一向无礼的他这次如此彬彬有礼,是不是事先得到了韩起的交代?
  
  但这个事情很快也就过去了,关注此事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州县也毕竟不是被国内的哪个人拿去的。
  
  2完“璧”归韩
  
  人们真正弄懂这次赏赐事件的内幕,是在四年以后。
  
  前535年夏,郑国执政子产来访。前不久,公孙段死去了,子产这次前来,是替公孙段的儿子丰施归还州县的。他告诉韩起:“当年国君因为公孙段能胜任职务,把州赐给了他。现在他已经不幸早逝,没有福气享受国君的恩德,他的儿子不敢据为己有,但也不去直接敢告诉国君(指晋平公)——那样就等于不给国君颜面了,所以想把它送给您。”
  
  韩起赶紧推辞,子产接着劝:“老话说,父亲砍柴,儿子背不动(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丰施继承自己家族的禄位都觉得吃力,哪有能力承受大国的赏赐呢?即使在您执政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以后贵国有人以州县为借口在边境上找我们的麻烦,敝国就难免遭殃了,那样丰氏家族的罪过也就严重了。您把州拿去,是等于免除了敝国的罪过,同时又扶持了丰氏啊。您还是答应了吧!”
  
  按照子产的说法,韩起接受了州县,是在尊重自己的国君,是在维护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还是在呵护献出州县的丰氏家族,和样一来,真个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此等助人位乐、与人为善、利国利人的事,韩起执政从来都是勇于担当的。但是,拿人好处的事,韩起执政是难于做出的,但是当不起对方的苦苦请求,韩起也就勉强答应了。
  为了自证清白,韩起还把这事汇报了晋平公,平公也认可了。
  
  然而,还是觉得不妥,韩起就拿州县,与宋国大臣乐大心的原县(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做了交换。
  
  就这样,经过一番漫长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运作,原县就这样成为了韩氏的领地。子产是何等样人,也许韩起根本不用在私下把话给子产讲透,一出好戏就这样精彩上演并圆满结束了。当韩起为自己谦谦君子的作风而自得的时候,也许子产的内心充满了鄙夷和厌恶。
  
  当然,晋国也有的是聪明人,韩起也知道,这样瞒天过海,不过是在勉力堵塞大家的直接质问而已。但是,比起当年士匄肆无忌惮的蛮横型的贪婪,韩起也许会认为,还是很有理由自我佩服一下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10:01:03   
  (三)玉环纠纷
  
  事实证明,韩起的贪是一贯的。州县的表演,他能体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与周折,首先自然是他的性格与技术水平使然,但也因为那毕竟是晋国的政务,标的物又是财富之母、最终要的财富——土地。在其他不那么重要和敏感的场合,以及对于其他较次要的标的,韩起对自己的手法和耐心也就不是那么特别地严格要求了。
  
  话说韩起有一支玉环,但这玉环本是一对,未免心存遗憾。后来得知,这对玉环的另外一支在一个郑国商人手里。
  
  前526年3月,韩起到郑国聘问,就顺便向找到郑定公,希望得到郑国人的“成全”。不料遭到郑国执政子产的拒绝:“那玉环不是国库的藏品,属于民间财物,寡君不好去强要。”
  
  韩起是有涵养的,自然也就没说什么,倒是郑国其他大臣被惊得冷汗直冒。
  
  子大叔和子羽劝子产:“韩起向咱们要一支玉环,也不算太过分,而晋国更是得罪不起的。晋国、它的执政韩起,我们都怠慢不得。您就这么拒绝人家,现在如果有人在中间谗言挑拨,再有鬼神作祟,去助长他的的怨气,到时候后悔还来得及吗?干脆找商人要来给他就是了,您何必因为舍不得一支玉环而惹恼一个大国呢?”子产说:“我并非因为对晋国有二心而怠慢韩起,相反,我是打算长期事奉晋国的,这就需要恪守忠信的原则,所以才拒绝了他。我听说君子不担心没有财宝,只害怕自己没有令名。对于治国者而言,小国事奉大国、大国爱护小国并不难,用礼来确定、规范彼此的关系才是最难的。大国的人对小国提出要求,我们不可能总做到是有求必应,如果前次答应而后次拒绝,或者答应一个人而拒绝另一个些人,那才是最糟糕的。大国的索求哪有个满足,对于无理要求就是要严词拒绝它。再说,如果对他们有求必应,我们就成了他们的一个边地邑县,郑国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诸侯的地位。从韩起个人来说,他奉命前来出使,却私自索求玉环,这样的贪心得到满足,难道不是罪孽吗?所以说,我们交出一个玉环不要紧,也就制造了两桩大罪:我们郑国失去了独立国格,他韩起也成了一个贪婪的人,有什么好处?我们拿出玉环来买罪过,不也太不值得了吗?”
  
  这边,韩起并没有死心,私下探访,终于找到了藏玉环的商人,但是,就在双方谈妥价钱,准备成交的时候,商人说:“这样的国际交易,必须获得我们郑国官方的批准。”子产前番明明说官方不干预商业,现在商人又这么说,韩起心里老大不痛快。其实,商人的推托也应该是对韩起的抵制,这个玉环韩起如此喜爱,无疑是一块异常精美的玉器,价格自然不菲。要么这个商人根本不愿意出卖,要么是韩起以自己的身份压人,给的价钱过于霸道了。但韩起还在兀自气恼,立即找到子产:“日前我找你们要玉环,你这个执政认为不当,我也就没敢再强求了。现在我从你们商人手里购买,他又说必须经过你的批准,那么,现在就请您就批准了吧?!”
  
  韩起万万没想到,子产不但没有理亏的表示,反而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与商人们一起从宗周迁来这里;双方并肩协力,共同开发了这块荒芜的土地,并共同生活于此。为了相互信赖,我们与商人世代立有盟约,盟约里规定:‘你(商人)不背叛我(政府),我不干预你的自由贸易,不贪求、掠夺你的财物。你占有你的商业利润、珍宝货物,我一概不予过问。’靠着这样的盟约,我们才得以相互支持,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现在您屈尊前来与我们结好,却又要我们强夺(强买)商人的东西,就等于是让我们背弃盟约,恐怕不妥当吧!因为一个玉环而失去诸侯的拥护,想必您也肯定不愿意。如果大国的指令破坏了我们交纳贡赋的规范,那敝国也就成为晋国的一个县了,想必您也不会这么做。我现在献出这玉环,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处,也请您慎重考虑!”
  
  经过上次的州县事件——也许不必通过那件事——子产对韩起是彻底了解透了。这是一个既贪图物质利益又贪求好名声的家伙,到了现在无法可想,也就索性把话彻底点破,直接挑明了:你就是在贪财,你就是在强买强卖,你就是在损害郑国的国格,看你怎么办!
  
  这下韩起果然撤退了:“哎呀,都是我考虑不周到,因为一个玉环去犯两条大罪,我哪会做这种事呢?请允许我收回上述请求。”
  
  这出闹剧如此收场,是几个要素的合力促就的:子产的果决睿智、郑商的维权意识、郑国的贵族与商人联合的国体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性格,以及韩起贪婪却又虚伪的基本人格。此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外部因素:现在晋国的霸权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就在一个月前,齐景公悍然出兵讨伐徐国,随即召集徐、郯人、莒三国在蒲隧(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南)结盟,俨然成为东方霸主。这使旁边的鲁国人深感恐慌,发出“诸侯无伯”的悲叹。而对此,晋国方面是毫无办法。这次出使郑国,韩起无疑带有凝聚诸侯的重大使命,这也是他不敢肆意妄为、而子产敢于针锋相对的重要前提。
  
  这么一闹,韩起在郑国也就滞留了好多天,4月,在韩起即将回国的时候,郑国的六卿设宴为他饯行。席间大家赋诗饮酒,融融诒诒,这本是韩起的拿手好戏,自不在话下。临行前,韩起向郑国六卿赠送了马匹,并私下再赠与子产马匹和玉器(不知是否自己的玉环,恐怕不是吧):“您教我放弃那玉环,其实是赠我美玉,免我死罪,怎敢不拜谢您的大恩?”
  
  一段从善如流的表白,与前面对叔向所说得话何其神似。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10:02:15   
  (四)韩氏之富
  
  韩起的经营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到了公元前537年,也就是他执政第三年的时候,根据楚国大臣薳启(强)的介绍,当时的晋国共49县,韩氏家族的封地就占了7县,还都是大县。这绝不是一个小的比例,要知道,当时的晋国除六卿的采邑之外,还有国君的直辖区县,还有众多大夫家族的采邑。例如,当时的羊舌氏就占据两个县,而祁氏的实力远胜羊舌氏(羊舌氏前537年有2县,前514年有3县,祁氏前514年有7县,根据这个比例,前537年至少应有4县)。这样看来,韩起执政期间,韩氏家族的实力在六卿中很可能是首屈一指的。
  
  韩厥之前,韩氏不仅实力薄弱,而且人丁稀少,现在,韩氏家族的后人纷纷成长起来,并且在执政韩起的引领下纷纷开花结果着。
  
  韩起:韩氏初封于韩地(一说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史记》称韩原,则在今陕西省韩城西南),《史记》记载,韩起后来将大本营迁徙到州,但是根据《左传》,州已经被韩起拿来与原县互换了;后来的韩贞子徙居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则韩(《史记》称韩原,在今陕西省韩城西南)、原、平阳三县应该都是韩起的封地;
  
  韩襄:韩起的侄子,任公族大夫。韩襄之父韩无忌谥号为公族穆子,这一支可能已经独立门户,但当时血缘关系很近,仍可看作一家;
  韩须:韩起嫡子,亦任公族大夫;
  
  箕襄:韩氏族人,应该是封地在箕(一说在今山西省太谷县、臆说在山西蒲县);
  
  邢带:韩氏族人,应该是封地在邢(在今河南省温县东北),但楚国的申公巫臣归降晋国后也任邢大夫,不知邢何时归入了韩氏;
  
  叔禽:韩起庶子;
  
  叔椒:韩起庶子;
  
  子羽:韩起庶子;
  
  根据《左传》,韩襄、韩须、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每个人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大的家族,韩氏的实力真正地遍地开花地发展起来了。
  
  韩起对韩氏家族发展历史中的地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其父韩厥的努力使这个家族稳稳占据了晋国的一个卿位,而韩起的出现则令这个家族真正成为可以与其他家族抗衡的大族。
  
  叔孙豹以“懦弱”二字评价韩起,确也有其独到的视角,人无欲则刚,由于韩起过分关注自己家族利益的巩固与扩张,造成了晋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懦弱,在楚灵王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连连让步,甚至丢尽了霸主的颜面;对于中原诸侯,韩起也是怀柔有余而强硬不足,导致齐景公恢复齐国把业的努力一步步地展开。这些本不足奇,只不过是“无欲则刚”定律的句土诠释罢了。
  
  真正奇特而难得的,是他在争取利益方面也表现出“懦弱”的一面:一是有耐心,二是能掩饰,三是有节制。这样的外部特征是由他既爱实利又好虚名的性格决定的,在客观上,也表现为在利益面前不肆无忌惮、愿意妥协的优点,各个家族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架空晋国公室,乃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下,韩起的“懦弱” 作风就显得不那么令人反感。各大家族可以在逐步坐大的同时彼此平衡和协调,至少维持了一定时期的稳定局面。韩起执政凡26年,这固然因为他长寿的自然条件,而他这种“懦弱取财”的行事风格,自然也是他得以长期担任“太平宰相”的政治条件。毕竟,晋国六卿专权已经成了延续近百年的历史事实,现在,大家已经再没有那么多心情和精力去哀叹国君权力的零落,各个大族的竞争与发展,才是晋国未来走向的决定性要素,也就自然成为主流社会关注的中心话题。从这个角度来看,韩起之贪,倒可能是颇能为时代接受的贪,甚至在此后类似时代中极罕见、极最“可爱”的贪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10:03:59   
  
  三、六卿的变迁
  
  韩起担任晋国正卿共26年,国家相对稳定,固然由于六大家族分担六卿之任,不必相互排挤,同时这与他的几个同僚与他同样健康长寿有关。26年间,六卿名单仅仅变换过四次、四个人。
  
  (一)赵成(赵景子)
  前540年初,韩起执政,六卿人员为:
  中军将:韩起 中军佐:赵成
  上军将:荀吴 上军佐:魏舒
  下军将:士鞅 下军佐:荀盈
  
  赵成,赵武之子。赵、韩两家的关系确实非比寻常,赵武去世,赵成直接担任中军佐,代替韩起原来的职位。这样的安排固然可以说是赵、韩两家互换职务,但六卿任免,从来是晋国最大的政治。这样的人事安排,准确无疑地表示着韩赵联手共同把持晋国政治的局面得到延续。赵成担任中军佐期间没有留下更多的功绩甚至事迹,这可能是一个谦虚低调而又相对文弱的君子。《左传》记载了他与子产的一席对话,可惜他所说的也仅仅几个字,主角还是子产。
  
  伯有(良宵)是个骄横和贪婪的家伙,原来是郑国的卿,早在公元前543年就因为叛乱失败被杀,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年,按说大家已经渐渐淡忘了。但这个伯有偏偏阴魂不散,郑国都城突然一片混乱,有人惊呼:“伯有来了!”百姓惊慌失措,满街乱跑却又不知所往,这样的情景重复多次,闹得满城风雨。前536年2月,更有人梦见伯有身穿甲胄在行走,还明确地宣称:“壬子日(3月2日),我要杀死驷带;明年的壬寅日,我还要杀死公孙段。”故事在都城迅速传开,更可怕的是,就是在伯有所说的日子,驷带和公孙段,这两个伯有的仇人,居然真的死去了。现在的郑国都城简直成了一座鬼城,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连平时不大迷信的子产也不得不妥协,下令立伯有的儿子良止和子孔的儿子公孙泄为各自家族之主。这样以来,伯有闹鬼的流言也就在郑国都城停止了。一时间这个故事的流传十分广泛,几乎闹得天下尽知。
  
  前535年夏,子产来晋国聘问,赵成饶有兴趣地问子产:“伯有真的能有鬼魂吗?”
  
  子产曰:“能。精神,在人活着的时候叫做魂,人一死,就变成了魄。一个人一生享用的物质越丰富,他的魂魄就越强。所以死人也会现形,甚至化为神明。那些横死的匹夫匹妇的魂魄都可以附在活人身上作祟,更何况良霄(伯有)是我们先君穆公之后,子良之孙,子耳之子,也是敝国的卿,他的家族连续三代担任国家大臣。郑虽然只是个所谓的‘蕞尔小国’,但是连续三代执掌国家朝政,所享用的财富也已经很多,吸取物品的精华也很丰厚,何况他的家族又大,所依凭的力量雄厚,这样的人横死之后化为厉鬼,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子产的言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对鬼魂的理解。但郑国闹鬼事件的实质,应该是伯有家族的残留势力及其同情者在宣泄自己的不满,人心不稳定,情绪自然容易受到感染,这样连锁反映,整个国家也人心惶惶。无论如何,子产所采取的措施还是对症下药的。
  
  前533年,发生晋国大夫阎嘉与周天子的人争地的纠纷,为了缓和关系,韩起派赵成到宗周为一个周王的姻亲吊丧,并归还了周人的田地。
  
  此后《左传》再无关于赵成的事迹记载。直知到了前517年,赵成之子赵武已经为卿,则赵成已经去世;另外,前529年,荀吴依然统领上军。所以赵成的卒年在前529-前517年之间,范围过大。综合其他情况判断,赵成似应死于前525年左右,因为此时,荀吴已经开始主持一些重要外交礼仪并对韩起提出批评,一般而言,这是六卿中的二把手负责的工作。
  
  (二)荀跞(知跞、知文子)
  前533年,下军佐知盈早逝,平公有意安排自己亲信进入六卿行列,遭反对而放弃,遂任命荀盈之子荀跞代替父职。六卿调整为:
  中军将:韩起 中军佐:赵成
  上军将:荀吴 上军佐:魏舒
  下军将:士鞅 下军佐:荀跞
  
  (三)赵鞅(赵志父、赵简子)
  前525年左右,中军佐赵成去世,其子赵鞅年纪尚轻,资历浅,故不得再在六卿中加塞,担任下军佐。六卿调整为:
  中军将:韩起 中军佐:荀吴
  上军将:魏舒 上军佐:士鞅
  下军将:荀跞 下军佐:赵鞅
  
  (四)荀寅(中行寅、中行文子)
  前519年左右,中军佐荀吴去世,没有来得及担任正卿。其子荀寅出任下军佐。六卿调整为:
  中军将:韩起 中军佐:魏舒
  上军将:士鞅 上军佐:荀跞
  下军将:赵鞅 下军佐:荀寅
  
  ——韩起执政期间,总共只有九人担任六卿之职。除了赵成、荀盈两人为卿时间较短外,其他六人都先后在晋国从政长达几十年(韩起52年、士鞅约58年、荀吴约33年、魏舒约43年、荀跞约40年、赵鞅约57年、荀寅约22年后流亡)。可见,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晋国实行的是标准的老人政治,一个家族之主能否渐次高升、能否走到政治最高端,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身体好坏、寿命长短。而这时的诸卿大多长寿,进行着健康的马拉松长跑。这,也是晋国政局得以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1 13:13:19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13:25:04   
  早在公元前537年,韩氏家族已经占有九个大县的领地了,
  ——————————————————————
  应为“七个大县”,抱歉。还望大家多挑毛病:)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11 13:56:37   
  一个字"爽"!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11 15:07:22   
  为了等待,虎公的好文,而做的等待,绝对是值得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15:19:19   
  谢谢liradish兄、放兄鼓励,还请多挑毛病:)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11 19:24:39   
   此后《左传》再无关于赵成的事迹记载。直知到了前517年,赵成之子赵武已经为卿,则赵成已经去世;
  
  ======================================
  赵武 应为赵鞅。
  史记赵世家中对赵成的记载仅仅一笔
  文子生景叔。景叔之时,齐景公使晏婴於晋,晏婴与晋叔向语。婴曰:“齐之政后卒归田氏。”
  赵景叔卒,生赵鞅,是为简子。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指明,可见赵武的这个儿子,绝非出类拔萃之辈,顶多是中人之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20:05:01   
  谢谢小道兄指正,看来还是应该多校一下:)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11 20:26:31   
  一般性笔误的话,无伤大雅,兄字不敢,直呼小道就ok了。刚去又啃啃左传。亦没有发现赵成的更多的事迹。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21:43:25   
  我打字技术不过关,以前很多朋友都指出过,不过发出来之前认真看一下还是必要的,反正早晚要看。
  
  再次谢谢小道:)
 作者:迦尔纳 回复日期:2007-6-11 21:58:50   
  关于相惊伯有这件事,我觉得子产的回答是话中有话。说鬼还扯上家族,财富,恐怕是意有所指。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1 22:11:57   
  郑国都城突然一片混乱,有人惊呼:“伯有来了!”百姓惊慌失措,满街乱跑却又不知所往,这样的情景重复多次,闹得满城风雨。前536年2月,更有人梦见伯有身穿甲胄在行走,还明确地宣称:“壬子日(3月2日),我要杀死驷带;明年的壬寅日,我还要杀死公孙段。”故事在都城迅速传开,更可怕的是,就是在伯有所说的日子,驷带和公孙段,这两个伯有的仇人,居然真的死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这个事情,最大的可能是伯有的余党及家族在作祟,甚至驷带和公孙段的死都是他们实施的恐怖行为。所以子产强调伯有的高贵出身和地位,他的做法也是很有针对性的,也许大家双方都是心知肚明的。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2 12:30:35   
  杨氏记号1979.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12 13:24:56   
  郑国都城突然一片混乱,有人惊呼:“伯有来了!”百姓惊慌失措,满街乱跑却又不知所往,这样的情景重复多次,闹得满城风雨。前536年2月,更有人梦见伯有身穿甲胄在行走,还明确地宣称:“壬子日(3月2日),我要杀死驷带;明年的壬寅日,我还要杀死公孙段。”故事在都城迅速传开,更可怕的是,就是在伯有所说的日子,驷带和公孙段,这两个伯有的仇人,居然真的死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突然想起<神探狄仁杰>第一部的第3个故事,与这段历史的描写,仿佛就是依样画葫芦一般。很有可能是别有用心者用鬼神来吓唬愚民,引导社会舆论,打击政敌,至于是否伯有家族的人却是不好说。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12 13:26:53   
  问好,虎公:)
 作者:王长兴 回复日期:2007-6-12 14:34:54   
  欣读美文 悦赏众论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3 1:00:49   
  :)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3 7:51:46   
  我突然想起<神探狄仁杰>第一部的第3个故事,与这段历史的描写,仿佛就是依样画葫芦一般。很有可能是别有用心者用鬼神来吓唬愚民,引导社会舆论,打击政敌,至于是否伯有家族的人却是不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产说伯有“其族又大,所冯(凭)厚也”,可见党羽还是很多的,恐怖活动是向子产示威。子产为两家立主,应该是无奈的妥协。
 作者:煮酒水王 回复日期:2007-6-13 08:18:52   
  虎公好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3 8:48:03   
  水王好:)
 作者:英风 回复日期:2007-6-13 9:01:25   
  虎公好,上来冒个泡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3 9:08:01   
  英风兄,long time no see了.
 作者:残阳下的菊花 回复日期:2007-6-13 9:23:10   
  虎兄,许久未见.已经更新到第二页了:)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13 9:50:32   
  期待,虎公的更新啊!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3 11:27:45   
  杨氏记号1979.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13 14:36:40   
  了产顺水做了个人情,对他地位的巩固、社会的安定还是有好处的。
 作者:冬城 回复日期:2007-6-13 16:24:48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3 7:51:46 
  子产为两家立主,应该是无奈的妥协。
  +++++++++++++++++++++++++++++++++
  子产本人跟伯有关系不错,伯有被驷氏击出时,子产收殓了伯有的部下。伯有返回时也曾经向子产要求过帮助,死后也是由子产收葬的,为此,子产差点被驷氏攻击。最后子产在宣布公孙黑的罪状时,首先提到的也是私自攻打伯有。从这些方面看,子产虽然在良驷之争中严守中立,但从内心中恐怕在伯有一边多一些。这次趁着国人惊伯有立其后人,也有变相为其平反的味道。
  伯有的父亲子良应该是穆公众多儿子之中才能最优异的一位。可惜的是罕、驷、丰三族共同进退,逐步把握朝政,除非其他家族能像子产和子大叔那样隐忍,否则必然难逃厄运。而另一方面,虽然子产跟罕虎的关系很好,不过在内心中也未必希望郑国出现罕驷专政的局面,多增加一些势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当国的家族。
  子产的行政特点是因势利导,绝不强求。依靠他卓越的见识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带领整个国家趋利避害。封两家之后的主要意义当然是安抚民心,但感觉其中主动的成分更大一些,甚至于给人一种子产在利用这些妖言(恐怖主义活动?)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感觉。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3 17:56:59   
  子产在家族火并中严格中立,的确是为全局考虑的,就象晏婴在齐国内斗中保持中立有点神似。但他对伯有似乎不会有什么好感。
 作者:大马士革菜刀1 回复日期:2007-6-13 18:26:42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13 14:36:40 
    了产顺水做了个人情,对他地位的巩固、社会的安定还是有好处的。
  -------------呵呵,想不到在子产的时代就有“和谐社会”理念了。可惜当时统治阶级的道德水平比现在高太多,不然子产同志说不定也会弄个“N荣N耻”出来。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3 19:18:29   
  可惜当时统治阶级的道德水平比现在高太多,不然子产同志说不定也会弄个“N荣N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惜当时统治阶级的科技水平比现在低太多,不然子产同志说不定也会弄N块表戴戴。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9:42:23   
  
  第二节 晋政之败
  
  一、公室败坏
  
  诸侯国的领土,可以分为国君的直辖区和群臣的封地两大部分,君主与群臣各自治理自己的地盘,领土治理的好坏也就各有不同,这同样是一种竞争,各自土地上政治的好坏,本质地决定着国君与大臣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君的直辖区乃至附随其上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人员,称为“公室”;大臣的封地乃至附随其上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人员,称为“家门”。一般而言,公室的实力要远远强于各个家族(不一定强于各个家族之和),公室的稳定和良好治理,是国君得以有效控制各个大臣家族,进而控制国家政权的基础。其情况类似于西周时期的王畿,王畿远远强大于各个诸侯国,而一旦王畿败落,周王也就失去了号令诸侯的实力。在诸侯国内部,公室一旦败坏,国君也就失去了控制各个大家族的实力,国家的政权也就逐渐沦落入各个大家族的手中了。
  
  晋平公就是这样一位肆意透支公室资本与权威的君主,通过他的一系列恶政,不但导致自己大权旁落,还激起了诸侯各国对晋国的不满,损害了晋国的威望和霸主地位。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9:43:16   
  (一)晋齐联姻
  
  前540年春,韩起出访中原各国,到齐国时,为晋平公下了聘礼,晋、齐两国要联姻了。作为北方做大的两个诸侯国,通过联姻来稳固两国关系,按说是不无远大意义的,但是,现在的晋平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淫乐生活的质量,以及自己在诸侯间的霸主威风,因而,这次联姻也就大大章显并且加剧了平公的奢靡与霸道,在政治上也成为一大败笔。
  
  1.少齐之死
  前540年4月,韩起之子、公族大夫韩须到齐国迎亲,齐国方面是派上大夫陈无宇(陈桓子)送亲,新娘子叫少姜。齐国出美女,少姜一到晋国,就受到平公分外的爱怜,亲昵地称其为“少齐”。这原本是好事,但平公随即觉得,自己娶亲,齐国方面只派个大夫送亲,规格这么低,明显是对自己的不敬,一怒之下,就拘禁了陈无宇,把他扣留在中都(中都有二,一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北,一在今山西省榆次县东)。这下连少姜也觉得尴尬,赶紧向平公求情:“按规矩,送亲者的爵位应该与迎亲者相同,出于对大国的敬畏,我国提高了送亲者的规格,这样一来才弄乱了。”如此的恭敬和委婉,少姜果真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但平公看来,这样的女子也不过是自身威权的光环罢了,宠爱归宠爱,终究只是自己的玩偶而已,话自然也是听不进去的。
  
  可怪又可叹的是,美貌而又温柔的少姜,居然嫁来晋国不满半年就香消玉陨了!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但无论如何,事情就是发生了。平公是如此的宠爱少姜,连齐国人都因此被惩处,其他国家自然不敢再触霉头。赶紧打起精神应对少姜的丧事。鲁昭公甚至亲自赶来为少姜赴丧,连晋国人也觉得过分了,赶紧以少姜并非正室夫人为由,谢绝了鲁昭公。这时昭公已经走到了黄河边,得到指示又返回了鲁国,再派执政大臣季孙宿(季武子)来晋国送上为少姜的下葬的衣服。
  
  少姜已死,送亲的陈无宇还被扣留在晋。叔向劝平公:“陈无宇有什么罪?您只派一个公族大夫去迎亲,人家齐国派上大夫来送亲,还说别人不恭敬,您的要求未免也太贪婪了。这本来是您自己不尊重齐国,现在又扣留人家的使臣,您的刑罚也太偏颇了。这样下去,还怎么担当诸侯的盟主?况且,少姜生前就为陈无宇求过情了。”这样,晋平公才勉强答应放陈无宇回国,时间已经是这年的十月份了。
  
  前539年正月,平公为少姜大办丧事,各国又不免派大臣前来送葬。郑国派来的是子大叔(游吉),与晋国大夫梁丙、张趯见面后,彼此都觉得滑稽。梁丙说:“你这个一国之卿居然来干这事儿,也太过分了吧?”子大叔说:“我们有什么办法?从前文公、襄公做霸主的时候,以不烦劳诸侯为要务。让诸侯三年一聘问,五年一朝见,有事时才会合诸侯,不睦时才组织结盟。国君去世,大夫来晋国吊丧,卿来参加葬礼;夫人去世,士来吊丧,大夫送葬。一切安排,只要能昭示礼仪、完成事务、弥补缺漏就足够了,此外再不增加诸侯的负担。现在呢?国君宠妾的丧事,我们都不敢按照老规矩来办,规格超过了国君夫人的丧事,还惟恐受到贵国的惩罚,哪里敢害怕麻烦呢?您以为我来这一次就算完事了?少姜这么得宠,她一死,齐国必然再嫁女子过来,到时候我还要来贺喜呢。”张趯感叹:“您说的好啊,让我得以知道文公、襄公时期的礼数。然而,以后您恐怕就不用这么麻烦了。譬如火星,火星运行到了中天,寒暑就会减退,因为这时寒、暑的天气已经走到了极至,能不减退吗?晋国也是如此,将要丧失诸侯的拥护了,诸侯们想要麻烦也没机会了。”梁丙、张趯走后,子大叔对自己的从人说:“张趯很有见识,可算得是一位君子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9:44:36   
  2.季世悲歌
  
  子大叔的预言果然不错。少姜的丧事刚刚办完,齐景公就派晏婴大夫提亲来了:我们这里还有先君的適生女儿和遗姑姊妹(景公的姐妹和姑姑)若干人,请您再来挑一个吧!这样的好事,平公自然是从善如流的,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定亲之后,在款待晏婴的席间,叔向与晏婴,两位当今的贤大夫见面了。谈起彼此国家的景况,不免都是叹息不已。
  
  叔向:齐国的状况如何?
  
  晏婴:今天的齐国已经处于季世(末世)了,真的难以预料。齐国也许要落到陈氏手里了吧。国君抛弃了他的子民,使他们纷纷跑到陈氏那边去了。齐国原来有豆、区、釜、钟四种量器,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在陈氏那里,五升为一豆,五豆为一区,五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这样,他们家的钟就要大出来一些。陈氏以自家的量器向民众借贷粮食,而用公家的量器来回收。陈氏把山上的木材云到集市,价钱与在山上一样;海边的鱼盐蜃蛤等物产,价钱与在海边一样。而国君这边呢,民众的劳力,三分之二都用来给国君服务了,只有三分之一为自己谋衣食。公家聚集的东西堆积如山,都生虫坏烂了,民间的三老却在受冻挨饿。国家刑罚泛滥,在集市上,鞋子便宜而假肢昂贵(被砍脚的罪人多)。民众被煎迫得痛心疾首,只要有人来安抚、资助,他们自然是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了。这样一来,陈氏即使不想获得民众的归附都难了。看来,箕伯、直柄、虞遂、伯戏(陈国祖先),恐怕要和胡公(陈国始封君)、大姬(胡公夫人)一起,在齐国享受祭祀了。
  
  叔向:是啊。就连我们晋国的公室,现在也一样是季世了。公家的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公家军队,公家的战车没有了战士,军队没有了将领。庶民罢敝不堪,而国君的宫室却越加奢华。道路上饿殍相望,而国君的宠臣却敛财如山。人民一听到国君的政令,就如同逃避盗寇和仇家一样。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些原来的公族家人,今天已经沦落为下层的皂隶。国政掌握在各大家族手里,人民无所依靠,国君却毫不收敛,用行乐的方式来度过眼前的忧患(以乐慆忧)。公室衰落到如此的程度,这在以前哪里有过?谗鼎上的铭文说:“天不亮就起来劳作,也难免后世的怠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何况国君是这样的日益胡来,怎么能长久呢?
  
  晏婴:哦,这么严重?!那您打算怎么办呢?
  
  叔向:“晋国的公族已经衰亡殆尽了。我听说,公室将要衰落,作为公室枝叶的宗族会率先零落,然后是公室这个树干随之倾倒。我们家这一宗共有十一族,现在只剩下我羊舌氏一族了。我又没有儿子。公室现在败坏不堪,只要能得到善终我就很庆幸了,那里还敢奢望享受后人的祭祀?
  
  通过叔向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晋平公时代的晋国公室已经破败到何种程度:
  第一,军备废弛,国君的部队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第二,剥削残酷,人民生活贫困而又劳苦不堪;
  第三,生活腐化,大量聚集财富,挥霍无度;
  第四,怠惰国政,国君放任朝政的败坏;
  第五,宗族零落,与国君同姓的家族日益沉沦,国君丧失了可以维护自身地位的依凭力量;
  第六,家族势力膨胀,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而叔向用“以乐慆忧”四个字,传神地勾勒出了晋平公的心理和行为。以晋平公的智慧,自然不会对公室的岌岌可危没有认识,然而,他没有力挽狂澜的勇气与斗志,好在以目前的状况,自身的优裕生活还是可以保障的,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这成为无数末代统治者极其神思的自我解嘲。就是这样一种消极放荡的心态促使着他,不断用荒淫奢华的生活方式来回避严峻的政治现实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9:45:34   
  3迎娶夫人
  
  不知为何,晋平公在位已经19年,而且女人众多,现在却还没有立谁为正室夫人。少姜得到宠爱而早死,这次再娶齐国之女,平公干脆决定,就立这个新娘子为君夫人了。
  
  前539年5月,亲自到齐国迎亲的韩起遇见这么件事:得知这次的新娘将成为晋国的夫人,齐国执政之一的公孙虿(子尾)来了个偷梁换柱,把原定的新娘嫁给了别人,而将自己的女儿作为齐国的新人送到晋国人手中。而韩起也就来了个不闻不问,有人问:“子尾欺骗了晋国,为什么还要娶他的女儿?”韩起说:“与齐国结亲本来就是为了与他们搞好关系,得罪了齐国的宠臣,还怎么会得到齐国的拥护?” 面对平公的奢靡,赵武是无可奈何,而韩起则是顺势配合,可见两人的不同。但韩起对此事的处理,则显示了他老到的政治经验。
  
  7月,平公又在大办喜事了。各国自然又是纷纷派大员前来祝贺。郑国这次来的是首席大臣罕虎(子皮),贺喜之后又请示:“楚国方面不断要求我国国君前去朝见,我们很为难:去吧,怕贵国怪罪;不去,又违背了弭兵的盟约。”平公正在兴头上,别的也就不大关心了,立即批准。
  
  张趯大夫本来期望着跟子大叔再次相聚,很失望,派人到郑国送信:“自从上次您回去以后,我在这里打扫先人的居室,准备迎接您的再来,现在来的却是子皮,真是让人失望!”子大叔回信:“我的班位低贱,所以没有资格前去。这也是为了表示对贵国乃至贵国夫人的敬意啊。况且您上次说了,我以后就不必再麻烦了,这不是很好吗?”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9:48:18   
  (二)虒(si思)祁落成
  
  平公的生活是豪华和惬意的,但是几年之后,他又感到和不平衡了。南方的楚灵王筑起一座章华台,据说极其雄壮。自己的铜鞮宫虽说也有数里方圆,堪称华美,可似乎还是被人家压了一头。于是,平公决定再建一座虒祁宫,与楚灵王分个高下。到了公元前534年夏,虒祁宫终于宣告完工。虒祁宫坐落于今山西省侯马市附近,背向汾河,面对浍河,有长廊、通道、亭榭横架河上。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这里考察,看见附近的汾河水中还留有三十根直径五尺的巨柱,柱身与水面齐平,想必就是当年晋平公所建虒祁宫的残留,可见宫殿的浩大与坚固。
  
  前534年春,在晋国的魏榆(在今山西省榆次西北)发生了一件怪事:人们纷纷传言,一块石头居然开口说话了!平公奇怪,就问师旷:“石头怎么会说话呢?”
  
  师旷:“石头是不会说话的,也许是有什么东西附在上面了,要不,就是人们的错觉了。臣还听说:作事不合时令,激起民间的抱怨,就会有不说话之物说出话来。现在的晋国,宫室高大奢华,民力凋尽,怨声载道,人民难以安生。这时候石头说话,不是很正常吗?”
  当时,平公的虒祁宫正进入如火如荼的收尾阶段,师旷是在利用机会进行劝谏。叔向也对师旷的这番话大加赞赏,认为是君子之言。并且预言,这所宫阙建成的时候,也就是诸侯纷纷背叛的时候,平公本人也将身遭灾难。
  
  夏,虒祁宫建成,中原诸侯纷纷来贺,鲁国来的是大臣叔弓,郑国方面则是郑简公在子大叔陪同下亲自赶来。史赵见了大叔,说:“太过分了!你们这是在蒙蔽晋国啊!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应该哀吊的,你们却来祝贺。”子大叔:“为什么要哀吊,这样下去(晋国必然丧失霸地位),不但我们要祝贺,天下人都会拍手称快的!”
  
 作者:煮酒水王 回复日期:2007-6-14 9:58:50   
  虒字是什么意思,褫字我就知道.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10:07:57   
  虒、祁都是地名。
 作者:煮酒水王 回复日期:2007-6-14 10:10:51   
  谢谢老虎兄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14 13:28:39   
  虎兄辛苦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13:43:12   
  谢谢:)
  这段历史,是左传记载最详细、最明晰的一部分,写起来比较省心,还望大家多挑毛病。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14 14:25:20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些原来的公族家人,今天已经沦落为下层的皂隶。
  =============================================
  可惜栾盈呀~~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4 17:34:08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这成为无数末代统治者极其神思的自我解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似”。哎。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4 21:58:02   
  杨氏记号1979.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14 23:15:39   
  有个说法一直觉得可以挖掘一下,叔向跟晏婴说晋国亦季世也里的那个:卿无军行,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说卿不率领公家军队吗?我看需要界定一下卿的概念.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5 00:28:31   
  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
  ——整体来看,这四句应该是指公室军备的情况。只有“卿无军行”比较费解, 与其他三句似乎不大协调。monvoisin兄的确看得准,我在读这句的时候也觉得有点蹊跷,不过我怀疑的是应在“军行”两个字上下追究,当时也没有什么心得,就放过了。很愿意先听一听monvoisin兄的见解。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5 00:53:35   
  还是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吧,请monvoisin兄指正:
  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
  总体上是指国家军备的废弛。
  突破点,应该是“公乘无人”一句,国君的战车应该有御戎和车右,这两个职务,一般由各大家族的才俊担任,有记载的,
  太子申生以赵夙御戎,毕万为右;狐突御戎,先友为右。
  文公以荀林父御戎,魏准为右(后来换成舟之乔、士会);
  厉公以郤毅御戎,栾鍼为右。
  等等……
  ——可见御戎和车右这两个职务在晋军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仅次于将佐。这时候“公乘无人”,表明家族已经不大愿意出俊杰为国君服务了。
  
  那么再看“卿无军行”,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晋国出大兵,应该是三军齐动,三军六正各帅本部,组成一个有机的部队。军队应该是国君的亲军与卿、大夫等家族的族兵编排而成的,所以每次“蒐”军,都是三军编制重新划定的国家大事,而平公之后,就没有“蒐”的记载了,这说明三军已经很难再组织到一起了(前529年出动4000乘已经很不易了,荀吴的上军还没有参加),也等于国君没有了掌握全国军事的权威。所以,这里的“军行”,应该是指六卿根据自己的职位共同组成的三军。现在家族不愿意再出动族兵为国君作战,三军的全体集合和出动也就很难了,所以“六卿制”虽然保留了,但三军制其实已经基本废止了。
  
  再看“卒列无长”,似乎也是指上述状况。
  
  最后,“戎马不驾”就比较好理解了,是指国君已经没有能力集合和调整三军(而不是国君连车都用不起了),也就是不能在“蒐”军了,因此,这句才是关键,下面的“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都是这一句的具体展开。
  
  ——这是自己的一点理解。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5 1:07:40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公室军队”,不是仅指国君辖区的武装,而是指国家的全体武装。
  我在《家族史》序言中分析过,春秋诸侯国的政体是一种半有机、或者半集权的政体:政治体是有机的,诸卿都在这样一个政府中共事;经济上是无机的,家族的封地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体;军事则是半有机的,家族有自己的军队(私属),但一旦国家有大事,国君及各家族的武装就要联合起来组成国家的三军,大臣们在这个大部队中都有自己的职位,这种组成或调整国家三军职务的仪式,就是“蒐”军。
  所以,在法律上,国家所有的武装都属于诸侯国,都包含在“军行”之内(行曾经是晋国的军队编制,后来取消,等于有军而无行了,这里的“军行”是泛指国家军队。)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15 7:26:23   
  每次“蒐”军,都是三军编制重新划定的国家大事,而平公之后,就没有“蒐”的记载了,这说明三军已经很难再组织到一起了
  ------------------------------------------
  这个理解正确,我想主要是晋国当时只保留名义上的六正制度以维持大族卿大夫的排序和轮换,很少以军为单位作战,或者说旧的军事制度已经瓦解,新的县郡军制逐渐形成,军队的征发已经开始以县和郡为单位,譬如昭公五年传韩起送女至楚时候,薳启强就讲过:......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就是说县已经成为很明确的兵源单位,出兵一百乘就是一个县的单位.
  
  不过这到未必意味着家族不出动族兵为国君作战,而是指军队以县为单位征用,那么军队的直接指挥者就是县大夫或者该县所属的家族,国民的兵役服务对象由国军转化为家族了.这就类似于鲁国的三分公室各征其一,实际上三家还要出兵作战,但是国人的主人已经是三桓,而不直接对国君负责.
  
  实际上军役制升级为县郡兵制是一个历史上必然的进步,当然以牺牲国君的权威为代价,所以叔向发出了哀叹.实际上这个根子早在惠公年间就埋下了,僖公十五年传:...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说。晋于是乎作州兵.就是晋国开始以州为单位广泛征用士兵的开始.这可能意味着赋予各地平民国人的待遇,逐渐成为晋国强大的基础,不过后来也给晋国的灭亡埋下伏笔.
  
  另外还有一处就是僖公三十三年传: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复与之冀,亦未有军行.这里可能指得是郤缺没有步入六正,可能兼任了别的卿职.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5 9:22:52   
  另外还有一处就是僖公三十三年传: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复与之冀,亦未有军行.这里可能指得是郤缺没有步入六正,可能兼任了别的卿职.
  ——————————————————————————
  三军六卿制度,一开始还不那么纯粹。文公以前,士蒍担任司空,应该是卿,文公之后,士縠呀是司空,也应该是卿。但后来的晋国似乎只有六卿了,就是三军将佐。例如下军将佐就被称为下卿,再下面应该就没有卿了。
 作者:煮酒水王 回复日期:2007-6-15 09:55:01   
  早安!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5 11:10:05   
  午安:)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5 11:31:15   
  杨氏记号1979.
  
 作者:哀伤琥珀 回复日期:2007-6-15 18:45:32   
  上集呢?顶上来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5 21:46:46   
  谢谢哀伤琥珀兄。上集是分散发的,你以"晋国诸卿家族史"为关键词在煮酒搜索一下就可以全看到,还请多挑毛病:)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6 16:32:41   
  四、平公之死
  
  (一)平公病逝
  平公的病,早在前541年秋就犯过一次,其病因,子产与医和都说得很明白,就是过于沉湎于女色,肾太虚了。对此,平公自己也应该很清楚,但有什么法子呢?谁叫他是有资本为女色而肾亏的国君呢?谁叫他除了在这方面的快意之外再没有更宽阔的舞台呢?所以,女色还是要继续亲近的,身体还是要继续垮下去的。
  
  平公第二次犯病,是在公元前535年的夏天。郑国执政子产又一次来晋国朝聘,韩起迎接,私下向子产请教:“寡君这次病了很长时间了,为此,我们遍祭晋国的山川神灵,病情却只见加重。最近,寡君又梦见一只黄熊闯入寝宫的门,这是个什么恶鬼呢?”子产答:“以国君的贤明,加上您担任正卿,哪里会有什么恶鬼?往昔,尧在羽山诛杀了鲧,鲧的神灵化作黄熊,进入羽渊,后来成为夏代郊祭所祭祀的神,三代都祭祀他。现在晋国成了盟主,可能是没有祭祀他吧?”韩起于是祭祀了鲧,平公的病体居然真的慢慢好转起来,感激之下,平公将两座莒国的鼎赐予子产。子产这次再也不说什么远女色的话了,他清楚地知道,平公根本做不到。病体好转,无非是身体垮到不得不停止淫乐,修养一段也就恢复了一些罢了。身体一旦允许,平公还是要在女人身上耗干自己的生命的。
  
  第三次犯病,是在三年之后,公元前532年秋,现在的平公真的是熬干了,再没有恢复过来,7月3日(戊子),晋平公姬彪终于油尽灯灭,与世长辞,享年约40岁。其子姬夷即位,是为晋昭公。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6 16:34:10   
  (二)昭公即位
  
  晋国是霸主,霸主的丧事自然是诸侯们的大事。郑简公亲自来晋国吊丧,走到黄河边,被晋国人谢绝了:诸侯不相吊,此时寡君已经去世(没人再苛求诸侯了),就不必如此劳动诸侯了。
  
  9月,安葬平公,齐、宋、鲁、卫、郑、许、曹、莒、邾、薛、杞、小邾12国诸侯纷纷派重臣来晋国会葬。
  
  葬礼结束,大家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见一见晋国的新君。这样的举动,一是出于尊敬,但主要目的还是想见识一下这位新一代霸主,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君。毕竟,霸主个人的性情、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晋国的未来,从而也就影响着诸侯的未来。只有鲁国的叔孙婼(叔孙昭子)认为,这样的请求是不合礼制的,晋国人不会答应。果然,申请递交上去,晋国方面由叔向出面,以晋昭公的名义回复:“大夫们,你们的事情已经完成了,而又命孤会见各位。孤正沉浸于守大丧的沉痛之中。如果穿吉(吉礼,礼的一种)服会见,则我的服丧之礼还没有完毕;以丧服会见,就等于两次接受诸位的吊唁了。你们想要孤怎么办呢?”这样一来,大家也就再没什么好说的了。
  
  历史经验表明,晋国新君即位,是楚国采取强硬措施的大好时机,也是齐国人蠢蠢欲动试图脱离领导的诱因。前530年,齐景公、卫灵公、郑定公一起来到晋国朝见新君,宴会间,齐景公就透漏出与晋国争夺霸权的苗头(后面将有叙述)。
  
  不幸的是,晋昭公夷命不长寿,仅仅在位六年,于公元前526年8月20日去世。其子弃疾即位,是为晋顷公。顷公年幼,晋国的公室更加衰落,六卿更加强悍了。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7 11:21:49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08:56:57   
  第三节 对楚妥协
  
  公元前541年冬,楚国令尹王子围在伍举的陪同下,前往郑国聘问。还没走出国境,就听说楚王——也就是自己的侄子熊麇得病了。王子围大为兴奋,命伍举继续出访,自己则立即返回都城。11月4日(己酉),回到郢都,进宫问候国君病情。就在王宫之中,阿围解下头上的冠缨,把楚王生生勒死,楚王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幕,一个叫平夏,也被随即“处理”掉了。政变之后,王子围的两个弟弟,担任楚国右尹的子干(公子比)出奔晋国,担任宫厩尹的子皙(公子黑肱)出奔郑国。大宰伯州犁正奉命修缮犨(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北)、郏(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北)三地的城防,也在郏被处死。楚王麇也被埋葬在郏,阿围并不承认这位侄子是楚国合法正式的国君,也就没有给取谥号,只称之为“郏敖”。
  
  随即,阿围改名熊虔,正式登上楚国王位,这就是历史上以“好小腰”而闻名的楚灵王。灵王雄心勃勃,一即位就卜了一卦,祷告上天:我希望得天下。但结果是不吉,灵王愤怒地把龟(占卜工具)扔到地上,呼天大骂:“这样小小的请求你都不满足,我自己去拿好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08:58:47   
  一、楚获诸侯
  
  (一)伍举访晋
  
  前539年秋,郑国大臣子皮到晋国贺喜,顺便请示能否按照楚国的要求前去朝见,晋国方面正忙着给国君办喜事,也就批准了。随即,郑简公在子产陪下来到楚国。前538年春,许文公也来到楚国。灵王正准备召集诸侯,就把两位国君留了下来,一同到江南打猎。一面派伍举(椒举)到晋国,提出单方面召集诸侯的要求。
  
  伍举来到晋国,向平公转达楚灵王的请求:“寡君派我来向您汇报:上次您赐惠于楚国,允许楚国参与宋国之盟,盟约里说到:晋、楚双方的与国要交相朝见。现在,因为楚国多事,寡人希望与诸侯们结欢,派我来请问什么时候方便。如果您的四方边境没什么忧患,楚国希望借助您的威宠,邀请诸侯们来与楚国相会。”
  
  听到这样的要求,晋平公的第一反应就是准备拒绝,但女齐(司马侯)表示反对。
  
  女齐:不可。现在的楚王正狂妄得不可一世,这也许是上天要满足他的欲望,使他恶贯满盈之后再降罪于他吧;或许上天会让他得到善终,也未可知。晋、楚两国争霸的结局,完全要看上天帮助谁,我们不可与之强争。您最好还是答应他,修明自己的德行,再坐观对方的归宿。如果楚王最终能够归宿于德,连我们晋国都要侍奉他,何况是其他诸侯呢?如果他追求的是淫欲和暴虐,连楚国人都会背弃他,又有谁还能和我们晋国相争?
  
  平公:为什么不能针锋相对?晋国有“三不殆”,第一,国家地势险要;第二,多产马匹;第三,齐、楚两国多难。有这样三个优势,天下哪有敌手?往哪里打会不成功?
  
  女齐:依靠自己地险、多马,把希望寄托于邻国的灾难,这其实是“三殆”啊。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这些都是九州中著名的险要之处,但这些地方也先后被多家所征服。冀州北部是产马区,那里也并没有强国。地险与多马,是不能保证国家稳固的,自古皆然,因此,先王们都是务求修明德政,以取悦于神灵和民众,从来没听说过依靠地险与多马的。对邻国的灾难,也不可幸灾乐祸,有的国家恰恰是因为多难之后才使稳固下来,并且开拓了疆域;而有的国家恰恰是因为无难才导致政权沦落,并且丧失了领土。齐国有仲孙之难而得到了桓公,国家至今依赖他的功业;晋国有里克、(丕)郑之难而得到了文公,最终成为盟主。卫国、邢国无难,同样被敌人灭亡过。所以说,别人的灾难,是不可以寄托自己的希望的。您如果只知道依仗着地险、多马、邻国多难这三个条件,而不修明自己的政治与德行,等着亡国还来不及,又怎么能成功呢?您还是答应他吧!从前商纣淫逸暴虐,而周文王仁惠和顺,商因此而亡,周也因此而兴,兴亡的关键,难道只在于争夺诸侯吗?
  
  最终,是平公采纳了女齐的建议,派叔向回复:“寡君因为国事缠身,不能在春、秋两季按时与您会见。至于诸侯,本来就应该去事奉您,何必再来征求我们的意见?”
  
  ——口气极为和顺,并且,双方还订下婚约:将平公之女嫁与楚灵王。
  
  经过此番外交较量,楚国得以单独号令诸侯,这件事对于晋、楚两国的争霸局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根据弭兵协议,晋、楚双方作为诸侯的共同霸主,对于各国有平等的支配权,赵武时期的两次结盟,也都是双方共同召集诸侯。而从这次变化之后,楚国得以以自己的名义单方面号令诸侯,召集各国为自己出力,原来晋国的盟国也不得不参与进去,这就等于晋国把争霸的主动权拱手让与了对手。自己近百年辛苦团结的盟友,今后很可能在楚国的号令下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举动。因此,晋平公的抵触情绪决不仅仅是虚荣心在作怪,而是出于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
  
  女齐力劝平公自己修明德行而观望楚灵王的走势,也就是劝他采取被动姿态,他只列出了两种可能性,其实未来的可能性应该是四种:第一,晋国有德而楚国无德,结果是晋国将胜;第二,晋国有德而楚国也有德,因为将诸侯拱手让于对手,还是力量大增的楚国将胜;第三,晋国无德而楚国有德,楚国将胜;第四,晋国无德而楚国也无德,这种情形女齐没有提到,但实际上,在他的算盘里主要算的还是这笔帐:平公是无德之君,作为他的师保,在女齐心里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如果双方都是无德而又势均力敌,究竟是张扬一方有利还是低调一方稳妥呢?无德而骄横贪婪,往往更要加快崩溃的步伐;而楚灵王就是这样一个骄横贪婪的家伙,这点,早在几年以前就被很多有识之士看穿了,叔向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既然本方君主无德,面对对方的咄咄逼人,采取低调,培养、鼓励对方去作恶、去崩溃,就成为一招尚佳的好棋了。出面答应楚国请求的是叔向,可见叔向、女齐两个坚决的晋国忠君派意见是一致的,以二人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第四种局面无疑是他们最现实的追求了。
  
  再考察晋国目前的现状就会明了,女齐的主张,其实也是在选择面很窄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举措。楚国人来势汹汹,这时候,作为晋国中军主将、执政大臣的韩起呢?没有留下任何声音。韩起“懦弱”的特色此时也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为国家正卿的韩起保持沉没,根本没有为国家荣誉与尊严挺身而出的姿态,其他五个世卿家族自然也就不会争先恐后地出头了。晋国的将军们为了国家尊严誓死力争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了。这时如果断然拒绝楚国的请求,接下来就很可能是晋楚之间的新一轮激烈热战。而对此,晋国的卿们是没有兴趣的,平公也已经没有了如此的号召力。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女齐在充当韩起等人的传声筒,他的建议,只是在对晋国情事深入洞察之后的无奈之下的最佳方案。面对实力派的可耻的沉默,他又能如何呢?
  
  晋国是光荣的。94年前,狐偃“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的果决;57年前,先縠“由我失霸,不如死”的狂暴;以及37年前栾书 “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的霸气,甚至8年前赵武“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的自尊。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晋国人无比的尚武、自豪与自尊的精神,但是现在,在韩起执政的懦弱之下,一切都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了。更加可叹的是,“韩起精神”似乎正在日渐成为历史的潮流。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08:59:42   
  (二)申之会
  
  1.子产论晋
  
  楚国方面,灵王也正自心里没底。他向子产咨询:“你说晋国会答应我召集诸侯吗?”
  
  子产:会答应您的。晋君只求苟且偷安,心思没放在天下诸侯上。他的大臣们大多忙着自利,不会帮助他们的君主。再说,宋之盟又强调晋楚“如一”,如果不答应,就算违背盟约了。
  
  灵王:各国诸侯都会过来吗?
  
  子产:会的。遵守了盟约,得到了您的欢心,又不必害怕大国(晋国)的怪罪,他们为什么不来?不来的,大概只有鲁、卫、曹、邾四国吧?曹畏惧宋,邾畏惧鲁,鲁、卫被齐国压迫,需要对晋国表示特别的亲附,所以可能不来。其余的诸侯,都在您威权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谁敢不来呢?
  
  灵王:这么说,是不是只要是我想的,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
  
  子产:只想从别人身上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不行的;与别人一起追求大家共同的欲望,都能成功。
  
   2.号令诸侯
  
  前538年夏,各国诸侯纷纷赶来楚国,果如子产所料,只有鲁、卫、曹、邾四国未到。曹、邾两国推说国内动荡,鲁昭公推说要举行祭祀,卫襄公推说身体不好。
  
  6月16日(丙午),楚灵王在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大会诸侯。参加此次集会的有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11国国君,此外还有宋国的世子佐以及淮夷的代表,共计13国,一向喜欢排场楚灵王这次是出尽了风头。
  
  会后,郑简公与宋世子先行回国,两国臣子继续留下来效力。
  7月,灵王率领13国联军出兵讨伐吴国,8月,攻克吴国的朱方(在今江苏省丹徒县南),杀死朱方领主庆封(原为齐国执政,逃亡吴国),灭其族。
  
  回军途中,又顺便灭了小国赖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
  
  灵王“取天下”的壮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9:42:05   
  二、韩起送亲
  
  前537年春,根据去年的婚约,楚国的令尹子荡与莫敖屈生来晋国迎亲,平公的女儿要出嫁了。
  
  楚灵王去年召集诸侯,又伐吴灭赖,威风大振,晋国方面既然选择了低调,也就只能继续贯彻其绥靖政策。晋平公爱女心切,亲自将女儿送到晋国边界的邢丘(在近河南省温县东北),随即,与郑简公在邢丘会见后返回,由上卿韩起、上大夫叔向继续送女儿到楚国去。
  
  送亲队伍经过郑国时,郑国的子皮、子大叔在索氏(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迎接并进行慰劳。其间,子大叔提醒叔向:“现在的楚王骄奢蛮横已经到了极点,您一定要小心些啊。”叔向倒不以为然:“骄奢蛮横已经到了极点?那是他自身的灾祸,哪里还能危害到别人?只要献上我们的礼品,呵护我们的威仪,恪守国家信用,严格按礼仪行事,一开始就保持恭敬,并考虑到结局,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对楚王,我们顺从而不违背礼仪,恭敬而不丧失尊严,奉行先贤的训词,遵守用既有的法则,参照先王的旧事,衡量两国的实力对比、利害关系,纵是他骄奢蛮横,又能把我们怎样?”
  
  到达楚国边境,韩起一行并没有遇见前来迎接的楚国人,这是相当不礼貌的,但既然已经来了,也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赶往郢都。
  
  现在的灵王也的确自我膨胀得不着边际了。他招集群臣商议:“晋国从来都是我们的仇敌,只要能在他们身上获得满足,没什么好顾虑的。这次,来送亲的是他们的上卿和上大夫,如果让韩起做楚国的门子,让叔向做楚国宦官,就足以让晋国蒙受耻辱了。大家都说说,我这个主意怎么样?”
  
  群臣被这个惊天妙想惊呆了,无法迎合又不敢反对。最终,还是直臣薳启(强)义正词严:
  “行啊——您只要准备好了,有什么不行的。羞辱一介匹夫都不可不备,何况羞辱一个大国?所以,自古的圣王都务求以礼待人,而不求羞辱他人:朝见聘问时有珪,享礼会见时有璋;小国对大国述职,大国对小国巡查;设置了机(靠背)而不靠,倒满了爵而不饮;宴会时有精美的礼物,吃饭时有充足的菜肴;宾客入境时则在郊外慰劳,出境时有礼物馈赠——这些都是与国家交好的礼仪。国家的败坏,无不是因为礼仪败坏,礼仪败坏,祸乱必然兴起。
  
  “当年晋国在城濮战胜楚国,因为不认真戒备,又在邲被楚国战败;邲之战后楚国没有好好防备晋国,又在鄢陵吃了败仗。自鄢陵大战以来,晋国方面从没有放松戒备,同时又以礼对待楚国,寻求与楚国的和睦,所以楚国无力报复人家,这才请求和人家结亲。既然已经结亲,您却又要羞辱人家,必然招来对方严厉的报复,我请问,您准备得怎么样了?谁能负得了这么严重的责任?您准备得如果有这样的人,您就去羞辱他们,如果没有,还是请您再考虑考虑吧!如果要臣来说,晋国人对您,也真的是很不错了:跟人家求诸侯,诸侯就纷纷前来;跟人家求婚,人家马上应诺,国君亲自护送出国,上卿和上大夫亲自送来。即便这样,您还想羞辱人家,您真的要准备好了啊!
  
  “那样做后果如何,您考虑过吗?韩起之下,晋国还有赵成、荀吴、魏舒、范鞅、知盈五卿;羊舌肸之下,晋国还有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等大夫,这些人都是当今天下的杰出人选。韩襄(韩起侄)担任公族大夫,韩须(韩起之子)也已经在晋国担当重任;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均为韩起族人),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雄厚的家族!韩氏在晋国拥有七个采邑,每个邑都是大县。羊舌氏有四族,都是强大的家族。晋国人如果失去了韩起、叔向,以上的五卿八大夫辅佐着韩须、杨石(叔向之子),带领着以上十家、九县的武力,足以出动战车九百乘来找楚国寻仇,即使这样,人家晋国还有四十个县,还能保留四千乘战车进行防御。晋国军队凭借自身的勇武精神和仇恨的怒火,前来报复您给他们的奇耻大辱,由伯华(叔向兄)出谋划策,荀吴、魏舒作为统帅,大概就没有办不了的事了吧?
  
  “现在,您非要把晋楚之间的亲情边成怨恨,用自己的无礼来招致仇敌的到来,而自己又没有做好准备,让楚国的群臣去做人家的俘虏,如果这样您心里才会满足,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一席话训得灵王大不自在,赶紧道歉:“是我错了,您不要再说了。”
  
  这样一席话未必传到了韩起那里,但是韩起发现,自己来到楚国,受到的款待还是相当优厚的。
  
  灵王听说叔向是晋国有名的大学问,又想通过“文斗”羞臊一下,但还是没有得逞,最后叔向也得到了一份厚礼。
  
  前536年,灵王派自己的弟弟公子弃疾回访晋国,平公准备采取反报措施,同样不派人在国境迎接,还是叔向出面解劝:“楚国人邪,我们晋国人正,何必去效仿邪的呢?《书》曰:‘圣作则。’您应该做以身作则的圣人,怎么能反过来去效仿邪人?匹夫做了好事还要被别人效仿,国君做善事就更是作则的圣贤了。”
  平公听得高兴,欣然采纳。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9:43:38   
  三、楚灭陈蔡
  
  陈、蔡两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楚国的与国,而且对于楚国的依附关系甚于中原各国之于晋国。但楚国向来以灭国拓土为荣,现在又碰上好大喜功的灵王,两个小国的命运就不那么妙了。而此时的晋国无心多事,也就不能对事情的发生产生本质的影响。
  
  (一)灭陈
  
  1陈国政变
  
  陈哀公是个懦弱而又善良的国君,在位时间已经很长了,问题就出在他自己的家室的身上。
  
  哀公的元妃(正室夫人)是郑姬,生下了悼(悼为死后的谥号)大子偃师,二妃生下公子留,下妃生下了公子胜。其中二妃最得宠爱,公子留也就子因母贵,得到哀公分外的青睐。但问题是,哀公既没有决心废黜大子偃师,又想让公子留在陈国过得好。于是,就把公子留托付给自己的两个弟弟:公子招(任陈国司徒)与公子过。前534年春,也就是哀公在位的第35个年头,哀公得了重病,眼看活不多久了。公子招、公子过两人一商量,咱们都不是大子的人,一旦老君去世,大子即位,作为公子留的人,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于是,二人决定早早下手。3月16日(甲申),二人发动政变,杀死大子偃师,立公子留为君。这边的陈哀公还没有咽气,眼看着自己“好意”的安排居然酿成如此悲剧,伤心绝望,干脆自缢而死了。其实,这一切恶果都是哀公自己一手造成的,35年的国君,真不知他是怎么做过来的。
  
  陈国紧密依附于楚国,这种事情要特别汇报,公子招与公子过就派干徵师来到楚国,通报陈国立新君的情况。偏偏公子胜看不过去,带着大哥的儿子(孙吴)跑到楚国告状,揭发二哥与两个叔叔杀死大哥、气死父亲的罪状。楚国方面决定主持公道,就把使者干徵师给处死了。这样以来,等于公子留的君位没有获得楚国的认可,公子留害怕,赶紧逃亡到了郑国。
  
  陈哀公的大儿子已经被杀,二儿子逃亡,三儿子在楚国,陈国陷入无君的混乱状态,眼看楚国人要怪罪下来,公子招与公子过两人也在试图寻找替罪羊了。公子招毕竟是司徒,军权在握,干脆杀了公子过,把所有罪过都推到了他的身上,这样一来二去,时间已经是这年的秋天了。
  
  半年下来,陈国宗室相残,二死二逃。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9:44:57   
  2弃疾灭陈
  
  9月,楚灵王命公子弃疾打着拥立哀公之孙吴的旗号,领兵讨伐陈国,为了显示公正,还特意邀请宋国人一起出兵平乱。10月17日(壬午),攻陷陈国都城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然而情况表明,楚国人根本没有为陈立新君的意思,反而正式宣布:陈国从此亡国,成为楚国一个县。这边哀公的尸体还没有下葬,为哀公主管车马的下大夫袁克看着实在悲凉,就私自杀马毁玉,以国君的礼节草草安葬了哀公。楚国人大怒,准备处死他,袁克借出恭之机逃跑。
  
  接着,楚灵王任命穿封戌为陈公(陈县县公),这个穿封戌,就是13年前在郑国战场上和灵王——当时的公子围争夺俘虏,拿着戈追得灵王满地跑的将军。灵王算是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心胸,问穿封戌:当初你如果知道我有今天,还敢和我争吗?穿封戌答:早知道有今天,我当时就结果了你,免得你活到现在祸害楚国。
  
  次年春,楚灵王召集宋、鲁、郑、卫四国大臣来到陈,正式宣布了陈国灭亡并归入楚国版图的既定事实。这次集会,也就等于这一既定事实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正式承认。
  
  晋国方面,了无声息。
  
  3史赵论陈
  陈国作为当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诸侯国,就这样被灭了,这在当时可是震动天下的大事件。虽说陈原来就是楚的与国,但弭兵之盟后,晋、楚共同作为霸主,都有庇护诸侯的责任。灵王单独召集诸侯也就罢了,毕竟也算获得了晋的首肯,但今天这样悍然灭人之国,晋国方面无疑会深感不快与不安。但对于晋平公而言,也只能是不快与‘安而已,甚至都惮将此不快表露于外。不过,平公毕竟是在位多年的君主,知道此事重大。下面他与史赵的一番对话,也显示了他的关注。
  
  平公:难道陈国就这样亡了吗?
  
  史赵:不会的。
  
  平公:何故?
  
  史赵:陈,是舜的后裔,舜又出于颛顼之族。颛顼灭亡的时候,岁星(木星)正运行到鹑火的方位,陈国也应该是这样。如今岁星在析木之津(箕、斗之间的银河),所以说,陈还将复国。况且,陈国的灭亡,要等到齐国的陈氏取得齐国政权之后。因为,从幕(颛顼之后,舜的祖先)到瞽瞍(舜的父亲),这个家族一直没有违反天命,舜又建立了美好的德行,后来一直到遂(舜的后代),世代保守舜的美德,一直到胡公不淫(陈国始封君),周天子赐予他姓氏,使他祭祀虞帝(舜)。臣听说,有盛德者必享受百代的祭祀,虞帝享受祭祀的代数还没满,接替陈国祭祀虞帝的人将出现在齐国,现在上天已经显示出征兆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9:46:14   
  (二)灭蔡
  
  1诱杀蔡侯
  
  前531年2月,洛阳的周景王问大夫苌弘:“今年哪家诸侯倒霉,哪家
  诸侯吉利?”苌弘回答:“蔡国要倒霉。现在岁星在豕韦方位,正是蔡侯般(蔡灵候)当年弑其君的方位,他活不过今年了,蔡国将被楚国占据,但是时间也不会太长。岁星运行到大梁的时候,蔡国就会复国,楚国就要倒霉。这都是上天注定了的。”
  
  上天虽已注定,人世还须演绎。
  
  楚灵王灭陈已经三年,更南面的蔡国自然更让他心痒,但无论如何,蔡毕竟是姬姓国,周王的同姓,晋国的兄弟国,动起手来难免有所不便。现在,晋平公刚刚过世不久,正是动手的大好机会。对陈是巧取,对蔡就只能豪夺了。
  
  楚灵王来到申(楚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邀请蔡灵侯过来玩,灵侯准备赴约,有大臣提醒:“楚王贪婪而没有信用,整天想着吞并我们,现在为邀您过去,送的礼这么重,说的话这么甜,明显是在诱您自投罗网,还是不要去的好!”但灵侯不听,如约前往。3月15日(丙申),楚灵王在申款待蔡灵侯,席间设下伏兵,准备突然袭击,不料灵侯太没出息,居然被灌醉了,楚国人毫不费力就将他抓了起来。4月7日(丁巳),蔡灵候姬般被杀死,灵候带来的70名卫士也一同被害。
  
  随即,灵王派弟弟弃疾领兵伐蔡。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9:47:18   
  
  2晋国反应
  
  (1)叔向论蔡
  
  对于晋国执政韩起而言,这个事件来得有些突然,赶忙找来叔向分析形势。
  
  韩起:这次楚国会得手吗?
  
  叔向:“会的。蔡侯是弑杀其父而上台的,本来就对国君犯下了罪行,而又不能善待他的国民,现在是上天要借楚国人的手来惩罚他,怎么会不成功?然而,我听说,依靠背信弃义侥幸获得成功,这样的幸运不可能重复然发生。三年前,楚王打着拥立孙吴的招牌讨伐陈国,告诉陈国人:‘我要安定你们的国家,’陈国人听从了他的命令,后来他却把陈变成楚国的一个县。这次又诱杀蔡君,随后围攻蔡国,即使侥幸得以成功,他最终也必然受到惩罚,猖狂不了多久了。夏桀攻克了有緍,结果自己亡国;商纣攻克了东夷,结果自己身死。现在的楚国比夏商要小,爵位又这么低下(子爵),做事居然比夏桀、商纣更加残暴,能没有报应吗?上天让恶人得志,不是要赐福给他,而是要让他恶贯满盈之后再惩罚他。就如同上天创造出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加以使用,材力用尽了就会抛弃它们,楚国就是这样,不可能长期张狂下去的。”
  
  (2)可耻的“救援”
  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蔡国虽然失去了国君,但国人在大子姬有的率领下,抵抗十分坚决,战事从夏季一直延续到秋天,看着实在是让人同情。荀吴就对韩起的懦弱十分不满:三年前我们不能救陈,现在又不能救蔡,这样下去,别人谁还会来亲附我们。晋国的无能,现在已经是天下人尽知了!作为盟主却不能体恤正在灭亡的国家,要这个盟主有什么用?!”
  
  荀吴是一位作风强悍、善于作战的将军,韩起受了这样一顿抢白,简直是颜面扫地。再说,面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一点姿态也没有,晋国的脸面也太受伤了,大国形象也没办法维持了——只好硬起头皮做做样子。
  
  这年秋,晋、宋、鲁、卫、郑、曹、杞八国大臣以及周天子的代表举行聚会,探讨蔡国事件的处理方案。但是,韩起毕竟还是执政,晋国的大事还得由他来左右。这次集会的地点选择在厥慭,在卫国境内,黄河以北,距离事发现场如此遥远,可见韩起是多么害怕引起楚国方面的“误解”。郑国代表子皮出发前,子产就预言:“这次出差走不了多远,根本不能援救蔡国。”
  
  果然,这么多人在一起商议了好久,最终作出了一个怯懦得让人啼笑皆非的决定:派晋国大夫狐父去找楚国人,以联名的方式为蔡国求情。其结果,当然是楚国人充满轻蔑的拒绝。
  
  蔡国人依然在进行着无助但又顽强的抵抗,直到11月20日(丁酉),楚国大军才攻陷蔡国都城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隐大子姬有被擒。为了泄愤,楚国人居然在冈山将隐大子杀死,充当人牲。
  
  现在,蔡国又正式并入楚国领土,公子弃疾担任蔡公(蔡县县公)。
  
  12月,楚灵王下令修缮陈、蔡、不羹城墙。至此,楚国的国土范围越过了方城,锋芒进一步向北方逼近。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8 10:25:59   
  杨氏记号1979.
  
 作者:正史明志 回复日期:2007-6-18 11:32:21   
  晋国的衰落,韩起罪不可赎。这个人一心谋求私利和虚名,偏偏表面上还要装出君子的样子来。有点象岳不群的样子。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8 13:39:04   
  韩起可能是在不放弃自身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主张一团和气、和谐,很有点现代意义。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19 9:03:05   
  作者:正史明志 回复日期:2007-6-18 11:32:21 
    晋国的衰落,韩起罪不可赎。这个人一心谋求私利和虚名,偏偏表面上还要装出君子的样子来。有点象岳不群的样子
  -----------------------------------------
  有理
 作者:jxl300 回复日期:2007-6-19 11:22:38   
  虎公,本人对《大国上卿晋卿家族史》(上、下)一直在关注和拜读。籍氏既然是晋文公之前旧族,其得姓始祖孙伯靨下传九世至籍谈。(孙伯黡,晋正卿,籍谈九世祖。)[疏]注“孙伯”至“世祖”。正义曰:孙伯黡为晋之正卿,世掌典籍,有功,故曰籍氏是籍谈九世祖也。其九世之次,《世本》云:“黡生司空颉,颉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伯生候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谈,谈生秦。”),在卿晋卿史中缘何笔墨恁少?能否翔实一些。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19 11:24:30   
  杨氏记号1979.
  
 作者:沧海一驴 回复日期:2007-6-19 11:46:02   
  韩起可能是在不放弃自身利益追求的前提下主张一团和气、和谐,很有点现代意义。
  -----------------------
  这话到点子上了,所谓“婊子”“牌坊”二者欲兼得也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9 12:09:47   
  TOjxl300兄:
  这里主要介绍“三军六正”体制下的家族发展情形,也就是从文公时起,也上溯到献公、惠公时期。而籍氏在这以前可能发达过,但后来已经成为一个大夫家族,所以没有专门介绍。后来籍谈、籍秦父子都曾出兵平王子朝之乱,似乎有复兴的迹象,但后来在内战中站错队,被赵鞅解决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9 12:50:49   
  关于籍氏,后面还有一个“数典忘祖”的典故。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19 13:49:04   
  晋国是光荣的。94年前,狐偃“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的果决;57年前,先縠“由我失霸,不如死”的狂暴;以及37年前栾书 “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的霸气,甚至8年前赵武“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的自尊。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晋国人无比的尚武、自豪与自尊的精神,但是现在,在韩起执政的懦弱之下,一切都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了。更加可叹的是,“韩起精神”似乎正在日渐成为历史的潮流。
  =================================================
  晋国执政从赵武开始,外交政策就一直趋于保守软弱,似乎韩起是受赵武的影响,全归罪于韩起,似乎不妥。赵武,谥“文”就可以说明其风格并不是强悍霸道,崇尚武勇的。弭兵之约正是其表现,虽然赵武喊出了“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最终还不是让楚先歃?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9 15:25:44   
  当时晋楚争先歃血,其实各有道理,但楚国人马事先有阴谋,里面穿铠甲,既然争论不下,一旦动手,吃亏的肯定是晋国人。所以当时的选择还算是明智的。赵武主张和平不假,但由于自身比较廉正,所以并不是怯懦。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9 16:05:34   
  这次集会的地点选择在厥慭,在卫国境内,黄河以北,距离事发现场如此遥远,可见韩起是多么害怕引起楚国方面的“误解”。
  ——————————————————————————
  更正一下。当时的黄河走向与今天不同,是从郑州市北(河南省原阳县西)就折向北流,在天津附近入海,是西南-东北的流向,基本不经过山东。当时的卫国大体在黄河以东(南),则厥慭也在黄河东岸,而不是北面。但距离蔡国也有好几百里了。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19 22:30:43   
  ...... 带领着以上十家、九县的武力,足以出动战车九百乘来找楚国寻仇,即使这样,人家晋国还有四十个县,还能保留四千乘战车进行防御......
  -----------------------------------
  
  "遗守四千"我的感觉是,留下防守人员后还能出动四千乘,因为是五卿八大夫辅佐韩,杨,那么六卿集体出动不可能止九百乘,其他各县也不会不出兵.这么大的耻辱竟然只出动零头,好象有点玩笑吧,象平丘之会那样出动四千乘应该已经没有问题,这毕竟已经是春秋后期了.
  
  另外,关于以前州县那个地方的问题,为什么是和宋国的乐大心交换原县呢?我没找到有关记载是把原地给过宋国,我想这个乐大心实际上是重名,是乐王鲋的儿子吧.因为宋和晋恐怕还没有接壤当时.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9 23:36:01   
  我想这个乐大心实际上是重名,是乐王鲋的儿子吧.
  ——我想应该是这样。看来以往的注家也实在是太马虎了。谢谢。
  
  关于兵力问题,兄的观点我是赞同的,“遗守四千”,解释为“遗守之后可出四千”,比较符合国家的实力。根据通说,一县可出车100乘,应该是指有能力在布置防守力量之后出100乘。
  
  前529年,晋国组织会盟,出车4000乘,但其中不包括荀吴的上军(同时在攻击狄人),也不包括国内的手背力量。因此,估计当时晋国的全体兵力应在7000乘左右。按照每乘30人计算,应有20万以上的兵力。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19 23:42:25   
  另外,关于每乘配备的人熟,整个春秋时期应该是有变化的。城濮之战晋国700乘,有的士兵还没有武器,砍树枝作战,在当时已经是最壮大的队伍了。但到了春秋后期,鲁国也有1000乘,前484年吴齐艾陵大战,吴国人缴获齐国的战车,光送给鲁国的就有800乘。即使人口如何增长,疆土如何扩大,这样的速度都是不可能的。合理的解释是,春秋初期每乘75人,后期则每乘变为30人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0:07:00   
  现在感觉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地理问题,当时黄河流向与现在不同,晋国在后期开拓东阳地区,就是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西)地区,包括现在河南北部与河北中西部,则一些地名到底在黄河哪岸,殊难判断.特别是卫国,到底是在黄河以东(南)还是跨黄河两岸,值得细究.
 作者:桀骜的驴 回复日期:2007-6-20 1:01:30   
  留名待看!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0 3:45:25   
  春秋初期每乘75人,后期则每乘变为30人了
  ------------------------------------------
  72+3的说法一般是指摊派兵役的原则,就是说大约这么多人的土地供应一乘战车的耗费和人员,但是实际上不会出现战争时某地人员尽征的情况,一定留有余地,实际上士兵和战车的比例大致在30:1的水平,因为真正对攻起来步卒很难跟得上,太多步兵行军效率也会降低。
  
  举个例子:诗经 鲁颂里面有说:公车千乘......公徒三万......
  《司马法》里讲到: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也就是说这三十人中只有十人真正用于直接作战,譬如《左传》闵公二年“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
  
  剩下的负责后勤,搬运,补给,维修等等,当然人手不够时候可能会临时动员起来凑数。城濮之战时候砍伐树木“以益其兵”就是为了把这部分徒役派上用场,而不是给正规士兵补充武器,否则都快打仗了才想起准备武器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0 5:45:47   
  个人实际上很欣赏楚灵王,有一种春秋后期少有的霸气,或者就是那句评价:美矣,君哉! 灵王的大度也很少见,比如穿封戌封陈公.另外关于弃疾的那个传说他一定也有耳闻,但是仍然封他为蔡公.灵王身边聚集的能臣极多,象伍举,然丹,薳启强等,这和他个人魅力还有气魄很有关系.
  
  关于弃疾的好评很多,譬如知礼等,但是我怎么看都象是一个很合格的大臣,实际上他最后登上楚王的宝座极为偶然,而且还是被逼的,有点象黎元洪.所谓"三卿皆知其将为王"纯粹是事后诸葛.
  
  另外灵王是极其有谋略的君王,这是同时代的晋平公所无法比较的.在陈国的问题上,有个很微小的细节.陈公子胜和公孙吴出走楚国.楚灭陈的同时却没有杀死此二人,而是长期将其扣留在手中.这是因为如果杀死二人,那么同时出走在郑的公子留就成了最合理的顺位继承人,这样北方诸候完全可以打着此人的旗号复辟陈国.楚王新得诸侯,在舆论上并不把所有人得罪,而且在陈的问题上可进可退,掌握了主动.此其谋也.
  
  关于大略,首先利用和晋国和谈的条款,缓和与诸侯的矛盾,为自己拓展疆土创造最有利的环境.然后有条不紊地在北方建立一系列基地.昭公八年灭陈,九年迁许(叶-夷),十一年灭蔡,大概又在同时城不羮,如果从地图上来看,西有方城,东面叶,不羹(今舞钢),蔡,陈连成一个半圆的弧形,为互为倚角之势,而这个弧形的焦点就在许,就是灵王问子革所所的旧许,可见他的下一步就是重夺许、郑。
  
  晋楚早期争霸楚一个失败的原因就是统治中心离中原太远,不能频繁北上,而这一系列要塞的建立和晋人城虎牢是一个道理。本来晋楚早期争霸的故事又将上演,可惜灵王竟然败在庸人手里......
 作者:王长兴 回复日期:2007-6-20 6:27:48   
  monvoisin 高见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0:49:51   
  即使有临时增员的情况,但整个春秋100多年间晋国战车呈10倍增长(前529年左右有7000乘左右),也是说不过去的。我觉得乘的配备还是有所变化的,这也是几种观点相持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变化的因素,只是具体资料不足罢了。
  
  关于楚灵王,他的才干和雄心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对楚国臣民的压榨和虐待才是失败的根本,是臣民不愿意再支持他了,而不是几个小人战败了他。关于楚灵王,后面将有相对着重的评价,欢迎monvoisin兄到时指正:)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0 12:21:50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4:59:12   
  抱歉,第三节发漏了有些内容,现补上。
  
  第二编
  第一章
  第三节
  一、公室败坏(已发)
  二、君权旁落
   (一)平公失权
  晋平公纵心于奢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出于对无奈现实的逃避。平公也曾试图在国内加强君权、左右晋国的对外政策,但均以挫折与退让而收场。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38年,楚国提出要求,试图单方面会集诸侯,平公明确准备拒绝,但无人支持,只得作罢,将争霸主动权拱手让与楚国。晋楚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晋国最重要的国际关系,面对这样的问题,平公已经丧失了最终的决策权了。
  第二次挫折发生在前533年。这年,晋国下军佐荀盈到齐国为自己迎亲后返回,6月,刚走到戏阳(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北),年纪轻轻的荀盈竟突然去世了,随从只好将他的尸体运回。荀盈生于前565年,刚刚33岁,在六卿中职位最低,知氏可算是家门不幸了,更可叹的是那位几乎还没过门就守寡的齐国女儿。这个事件倒是让平公觉得是个机会,盘算着如何取消知氏在六卿中的职位,从而安排自己的亲信来继任下军佐的事情。
  荀盈的灵柩停在绛都,知氏、中行氏两家人(目前还是亲如一家)悲痛不已。而这边的晋平公心情倒很不错,在宫中饮酒作乐。膳宰(厨房总管)屠蒯快步来到席前,请求为平公把盏助兴,平公很高兴。只见屠蒯先给乐工(应该不是师况)的樽里倒上酒倒满一樽酒:“你是国君的耳朵,听力一定得好吧?应该知道甲子、乙卯这两个日子是国君的忌日。这两天是不能为国君设宴奏乐的,因为甲子是商纣的灭亡日、乙卯是夏桀的灭亡日,国君要进行反思。国君的卿佐也叫做股肱,现在股肱已经缺损(荀盈死),是多么沉痛的事啊,你居然置若罔闻,还为国君奏乐,你的耳朵也太不聪慧了吧?!”
  随即向平公的宠臣嬖叔(或许就是平公即将安排的新任下军佐)敬酒:“你是国君的眼睛,视力一定得好吧?国君的服饰是用来章显礼仪的,礼仪是用来完成事务的,各类事务都有它的不同类别,面对不同的事务,国君的面容也应该不同。现在国家有丧事,而国君有喜色,事务和面容如此不协调,而你却视而不见,你的眼睛也太不明亮了吧?!”
  随即又自罚一杯:“膳食是让国君气血通畅的,气血通畅才能意志充实,意志充实才能拟定言论,拟定言论才能发布政令。臣是主管为供应膳食的,乐工和嬖叔二位失职,而国君您也没有下令纠正,这都是我的膳食提供不对,我也有罪啊。”
  这位大师傅话里有话,平公自然听得出弦外之音,只得装做欣然采纳,并从善如流,打消了原先的念头。8月,任命荀盈的儿子荀跞继承父职,为下军佐,而自己的打算也就这样寿终正寝了。
  看上去好奇怪:平公浸女色、起宫殿,闹得百姓流离,即使有师旷和叔向的良言相劝,他都是那样的“日不悛”。这次面对一个小小的厨官,为何就这样“悛而止”,乖乖就范了呢?还有,难道这个地位卑微的屠蒯真有如此的胆量和正气?当初他为什么不来劝谏平公的其他恶政,而偏偏要出来为一家大臣鸣不平呢?一切都在真切地表明,这个屠蒯的背后,是实力强劲的大家族,是武功赫赫、为人强硬的上军主将荀吴——荀盈的堂兄、荀跞的叔叔。此外的四大家族,也不会愿意看到国君开这样一个用自己人替换六卿职位的先河。“政在家门”,这在今天的晋国,已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不容挑战的现实了。
  平公的“欣然”撤宴和“悛而”罢手,除了他的怯懦,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经验。他不会不知道当年的晋厉公采取特殊手段对付大家族的结果。于是,在对内、对外大权都难以有效行使的夹缝中,平公不得不充分行使国君的另一项权力——作乐权。这个,大家族们是无法阻止的,也许他们还会乐得这样的场面。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5:16:47   
  (二)大夫之忠
  
  然而,平公时期的政治,并没有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原因,一是六卿之间相互的制约,二是平公本人尚存有一定的清醒意识,第三,就是晋国还有一个相对忠于公室、忠于国君,而又才干优异的大夫阶层。相对于六卿而言,大夫的领地面积和家族势力要弱小很多,他们自然需要一个公室来维护国内秩序,避免本身被大族所兼并。因此,晋国的公室,主要还是靠这个大夫阶层来支撑和保证运转的。六卿已经成为各自家族利益的代言人,这个大夫阶层的存在,对于国君和公室的生存,是尤其重要的。正因为存在这么个忠心而又能干的大夫阶层,晋国政府才得以一种有机组织的形式继续生存,从而延缓了国家走向分裂的步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无疑是叔向。
  
  前528年,韩起决定国家清理历年积压的案件。当时担任晋国司法长官的士景伯(士弱之子)恰好在楚国出差,由叔向的弟弟叔鱼(羊舌鲋)代理他的职务。叔鱼是个足智多谋的家伙,但是过于贪婪。果然,在处理一件大案的时候出了问题:诉讼双方都是晋国的大夫,并且原来都是楚国人。一个是邢侯,著名的申公巫臣的儿子,一个叫雍子,也是早先投奔晋国,立有大功。两家的封地邢和鄐相邻,发生边界纠纷,互不相让,官司已经拖了好久。这次叔鱼审理此案,本来责任在于雍子,但雍子行贿,把女儿送给了叔鱼。美女的威力导致叔鱼枉法裁判,判决邢侯败诉。邢侯一怒之下,公然在朝堂杀死了叔鱼和雍子。这样以来,事件扩大到朝野震惊的程度。
  
  韩起咨询叔向的意见,叔向回答:“三人的罪同样严重,应该处死活着的邢侯,并将已经死去的叔鱼和雍子陈尸示众。雍子自知有罪却行贿其买直,叔鱼贪赃枉法,刑侯擅自杀人,三个人都是死罪。罪恶而想掠取美名叫做昏,贪污而败坏职守叫做墨,杀人而毫无忌惮叫做贼。《夏书》里说:‘昏、墨、贼,杀’,这是皋陶确定的刑罚,希望您依此办理。”最终,韩起采纳了叔向的意见。
  
  与渊博的学识相比,叔向的正直无私尤其令人钦佩。叔向本人与叔鱼、刑侯两人关系都不一般。叔鱼是亲弟弟,刑侯是大舅哥或者岳父(叔向取巫臣家的女儿为妻)。韩起征求叔向的意见,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对还活着的刑侯,叔向能够秉公议论,人格上确实是可敬的。
  
  孔子这样评价此事:叔向,真是上古遗留下来的直人(古之遗直)啊。治理国家判定刑罚,不包庇自己的亲人(不隐于亲),三次指责弟弟叔鱼的罪恶,不为他减轻开拓,合乎大义,可算是正直了。在平丘之会(在前529年)斥责叔鱼受贿,使卫国得以宽免,使晋国避免了施暴;放回鲁国的季孙(前529年),称道叔鱼的奸诈,使鲁国得以宽免,使晋国避免了施虐;邢侯的官司,明言叔鱼的贪婪,以维护刑法的尊严,使晋国执法公正。三次发言而除掉三项罪恶,带来三项利益,处死了自己的亲人而荣誉更加显赫,同样是义啊!”
  ——当时的孔子还年轻,才不到30岁,现在的孔子还对叔向“不隐于亲”赞赏不已。后来,他就在宣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妙论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5:28:04   
  (三)平公趣事
  
  但平公也不是个彻头彻尾的行乐派,没有糊涂到丧失所有理智的程度,这是一位喜欢养尊处优、有点怯懦、有点聪明、又有点搞笑的人物。以下是关于平公的几件趣事。
  
  1射鴳
  一天,平公拿起弓箭射向一只鴳雀,没有射死,让小内侍阿襄去捉,又没捉到,平公很生气,把阿襄捆起来准备杀掉。叔向听到消息,连夜来找平公:“您一定要处死这个阿襄!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兕(犀牛),一箭就射杀了。用兕皮做了副大铠甲,因为武艺如此出众,他才被分封到了这里。现在您作为唐叔的后代,居然来年一只鴳雀也射不死,让人捉也没有捉到,多没面子啊!您千万要快点处死他,免得这件事传扬出去!”一番话说得平公羞臊不已,赶紧把阿襄给放了。(事见《国语》)
  
  2造弓
  平公命令一位优秀工弓为自己制弓,三年才造成,平公用它射箭,连一层靶子都没射穿,大怒,命令将工弓处死。工弓的妻子求见并说明原委:“我丈夫为制造这把弓下了极大的功夫。弓身,是用生长在泰山脚下的一棵树干做的,这棵树,一天要经历三次阴暗,三次阳光;然后再用燕国牛的角附着它,用楚国麋鹿的筋缠绕它,用黄河的鱼的胶粘牢它。这四件东西,都是天下最好的材料了,现在国君您用他居然射不穿一层靶子,一定是因为您不会用它,却反过头要杀死我丈夫,岂不太荒谬了吗?使用这弓的方法是:左手要形如方矩,右手如同攀折树枝,右手发射,左手不动。”平公如法再射,一箭射穿七层靶子。赶紧放了弓工,并赐予其重赏。(事见《列女传》)
  
  3上菜
  平公设宴请客,少庶子端上一道烤肉,平公发现肉上居然缠着根头发,平公立即下令将厨师处死。厨师仰天高呼:“哎呀!臣有三条死罪,自己还不知道呢!”平公问:“什么意思?”厨师说:“臣的刀,锋利得砍断骨头轻松无比,却砍不断一根头发,这是臣的第一条死罪;臣烤肉烧的是桑木炭,把肉烤得烂熟却烤不焦一根头发,这是臣的第二条死罪;肉烤熟后,臣还睁大两眼认真检查了一遍,居然没有看见上面有这么长一根头发,这是臣的第三条死罪。我想,是不是堂下有恨臣的人,借机用这样的方式谋害臣呢?”平公认真查访,果然纠出了真凶。
  
  4自诬
  
  一次,平公出门打猎,一只小老虎看见车子来了,爬在地上不敢动弹。平公得意地告诉师旷:“人家都说,能成就王霸之业的国君出门,猛兽都爬着不敢起来。现在这只小老虎也勉强算是猛兽了吧?呵呵。”师旷回答:“蛟是专门吃老虎的动物,样子很象蛟马,今天您一定是用蛟马驾车出来的吧?那老虎是因为害怕蛟马才不敢动的,根本不是因为您有德义啊。我听说,一个人自诬一次就会窘迫,自诬两次就会受辱,自诬三次就会死掉,您何必这么自诬一回呢?”
  
  第二次,平公出朝,一群鸟环绕着平公飞舞而不散。平公又问师旷:“人家都说,能成就王霸之业的国君出门,就有凤鸟在头顶飞舞。现在这只鸟也勉强算是凤鸟了吧?”师旷回答:“东方有一种叫谏珂的鸟,这种鸟满身花纹,爪子是红色的,它讨厌乌鸦而喜欢狐狸。您今天肯定是穿着狐裘出来的吧?鸟绕着您飞是喜欢您身上的狐裘,根本不是因为您有德义啊,您为什么要再次自诬呢”。
  
  平公很恼火,就想办法报复师旷。一天,在虒祁台(宫)摆酒,命郎中马章在台阶撒上蒺藜,随后命人请师旷来赴宴。师旷来到台阶前就要上,平公赶紧制止:哪里有臣子着履上国君殿堂的规矩?师旷只好脱履走上,果然一脚踩在蒺藜上,顿时摔倒,又被蒺藜刺伤了膝盖。师旷不禁仰天悲叹。平公赶紧将他搀起:“今天我是想跟您开个玩笑,您何必这么委屈呢?”师旷答:“我愁的是肉自己生虫,最终自己吃掉了自己;木自己生蠹,最终把自己蛀坏了自己;人自己生出妖孽,最终把自己害死了自己。国君的超堂上,是不该发现蒺藜的啊!”平公问:“发现蒺藜会怎么样呢?”师旷:“妖孽已在眼前,无法可想了。下个月八日之前,一定要整百官、立太子,您将在那一天死去。”
  
  下月八日一早,平公叫来师旷:“您说我今天要死,我这不好好的吗?”师旷一声叹息,请求归隐。而平公也就真的在这一天死去了。
  
  
 作者:青云不在 回复日期:2007-6-20 15:36:26   
  顶虎公一个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5:38:20   
  上面补充的是第二节的内容,然后是“三、平公之死”
  然后再接
  第三节 对楚妥协
  一、楚获诸侯
  二、韩起送亲
  三、楚灭陈蔡
  
  然后是第四节
  
  ——实在抱歉。
  今天天涯网速奇慢,惩罚啊!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0 16:27:19   
  蛟是专门吃老虎的动物,样子很象蛟马,
  ---------------------------------
  蛟马就是传说中的花班吧,象马比老虎厉害的猛兽,我最近一直很感兴趣......
 作者:弓草石 回复日期:2007-6-20 18:01:22   
  赵武、韩起,以敬国之名而行强族之实。从悼公到平公,国君地位江河日下啊。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8:35:55   
  “上菜”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自诬”的故事出自《说苑》。
  蛟会不会是大型鄂鱼啊?最近看新闻,贵州发现的古龙化石,四足,蛇身,有六七米长,很多人认为就是龙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8:50:25   
  一切都在真切地表明,这个屠蒯的背后,是实力强劲的大家族,是武功赫赫、为人强硬的上军主将荀吴——荀盈的堂兄、荀跞的叔叔。
  ————————————————————————
  应为“荀跞的伯父”,荀盈的堂兄自然不会是荀跞的叔叔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9:17:37   
  当时的孔子还年轻,才不到30岁,现在的孔子还对叔向“不隐于亲”赞赏不已。后来,他就在宣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妙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生于前551年,公元前528年应该是30多岁了,更正一下。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0 19:35:18   
  孔子生于前551年,到公元前528年应该只有24岁(虚岁),原文是对的,还更正错了,惭愧.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1 10:53:52   
  杨氏记号1979.
  
 作者:正史明志 回复日期:2007-6-21 11:17:43   
  晋国当时的情形其实有点君主立宪的苗头,呵呵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1 13:53:08   
  呵呵,是有点。一个有限君主,数家权臣,和后来的东晋也有点象。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1 20:02:11   
  一次,平公出门打猎,一只小老虎看见车子来了,爬在地上不敢动弹。平公得意地告诉师旷:“人家都说,能成就王霸之业的国君出门,猛兽都爬着不敢起来。现在这只小老虎也勉强算是猛兽了吧?呵呵。”师旷回答:“蛟是专门吃老虎的动物,样子很象蛟马,今天您一定是用蛟马驾车出来的吧?那老虎是因为害怕蛟马才不敢动的,根本不是因为您有德义啊。我听说,一个人自诬一次就会窘迫,自诬两次就会受辱,自诬三次就会死掉,您何必这么自诬一回呢?”
  ====================================
  
  好可爱。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1 20:14:23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1 20:19:09   
  回复了才看得见,现在的天涯网是越来越困难了。
  谢谢小道。关于平公的逸事还有一些,这个人的确很有点意思。
  
 作者:六州铁 回复日期:2007-6-22 0:34:15   
  《大国上卿》这个题目好,大气,《晋卿家》有点软,缺少气势。
  
  纪传体的问题是易重复,编年体的问题是不清晰,两害相权,似乎编年体更好些,上部也改成编年体如何?在篇首配上各个家族的谱系图当索引。
  
  出书得考虑销量,现在能说出战国七雄的人都不多,对这个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感兴趣的更少,适当地加点味素很必要,能写出程普讲话的人肯定不缺少幽默感。
  
  虎公还记得我这个小ID,异常感动。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2 10:20:43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2 11:00:51   
  多谢六州铁兄:)
  
  开始写这个系列纯属一时的冲动,开始后才发现很艰难。春秋历史的遥远、《左传》事件的繁杂,决定了这个题材的难度。写出来应该让一般读者看得明白,这是必须的,所以我尽量把文字写得生动,把人物写得鲜明,把各种关系分析得具体,这也是这个系列的主要任务。但我也不想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过于轻松和贴近,因为那样的话就要伤害到历史的质感。古人所处的环境、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各种活动规则、爱好、习俗,这些都尽量保持原味,而坚决不去拿现今的东西为标准去“改造”和迎合,那样的话,很容易沦为媚俗的插科打诨,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至于销量,我并没有什么期望和要求,至今没有当成决定自己写作的一个因素:写书时坚决不去想卖书的事:)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2 12:19:57   
  现在作个回复都很困难了,不知道是电脑的问题还是网络的问题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2 22:57:14   
  第四节 维系中原
  
  楚灵王的咄咄逼人,也迫使晋国方面不得不打起精神,一方面谦恭地绥靖着楚国,一方面也较为用心地笼络北方诸侯,维护着中原的局势。这里介绍公元前540年-前529年11年之间晋国在维护中原局势方面的努力与情势发展。
  
  一、周
  既然对楚采取守势,搞好与宗周的关系,就成为晋国人面临的重要任务。
  
  前533年春,宗周的与晋国发生了一起领土纠纷。宗周的甘(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大夫名襄,晋国的阎大夫名嘉,甘、阎两地接壤,甘襄与阎嘉就领地问题发生严重争议。现在的晋国人哪里还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自然要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于是,晋国来了个围魏救赵,大夫梁丙、张趯率领阴戎的队伍攻打宗周的颍(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戎人本居瓜州,远在甘肃,后来在晋惠公的支持下东迁,成为晋国人的帮手,其中允姓戎人一部的阴戎迁到东周王畿附近,又叫陆浑之戎。现在,晋国人不便直接对周王用兵,就利用阴戎侵伐宗周,也算是瞒天过海的手段。
  
  宗周虽已衰落不堪,但如今在位的周景王是个相当精明强干的人物,不愿意再这么窝囊下去,派大臣詹桓伯来找晋平公说理:宗周本是天下的主人,西到魏(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万荣县间)、骀(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芮(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岐(在今陕西省岐山县)、毕(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北,东到蒲姑(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商奄(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到巴(或云在今重庆市)、濮(在今湖北省石首市一带)、楚(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邓(在今河南省邓县),北到肃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以北至混同江南北岸)、燕(在今北京市)、亳(或云在今陕西省北部),原来都是周天子的疆域。文、武、成、康四位先王分封诸侯,本意是为了让诸侯们保障周室,是为了预防周王室的衰败,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去危害天子的?戎人原来是奸人允姓的后代,先王让他们居住在遥远的瓜州(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后来伯父惠公(晋惠公)从秦国回晋,引诱戎人东迁,让他们威胁姬姓国家,侵略宗周的领土,导致现在戎人占据了中原的心腹地带,这到底是谁的责任?中国早在后稷时代就开发、底定的领土,现在居然被戎人所占有,这未免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吧?希望伯父(晋平公)认真考虑一下!我对于伯父(宗周对于诸侯)而言,就如同衣服有冠冕,树有根,水有源,人民有主心骨。您如果真要撕裂冠冕、拔树根、塞水源、抛弃主心骨的话,戎狄自然也就不会把我这个天子放在眼里了!
  
  景王的严词控诉让晋国方面十分被动,现在对楚国已经是劣势,再把周天子得罪得太苦,于晋国、于中原局势将更加不利。叔向劝韩起:“我们怎么能更改文公做霸主时确定的制度?对于天子,文公是辅助、拥护并给予足够的尊敬。自文公以来,历代国君的德行都有所亏欠,却又通过伤害周室来宣扬自己的骄奢,闹到诸侯背叛我们,不是很自然的事吗?而且这次周王的控诉理直气壮,您必须认真对待了。”韩起深表赞同,不久,恰巧周景王的一个亲戚去世,就派中军佐赵成到宗周吊丧,向送死者入殓的衣物,顺便把晋国人所侵夺阎邑的土地,以及前不久抓住的颖邑战俘一并归还给周王。周景王是聪明人,当然知道见好就收,还抓捕了与晋国发生摩擦的甘大夫襄送到晋国,算是自己的高姿态。晋国人对甘襄厚加款待后放了回去。这样,双方共同上演了一出尊王的好戏,皆大欢喜。
  
  此后,对于晋国的工作,周天子也是积极地支持。前531年秋,晋国为楚国围攻蔡国之事召集诸侯,宗周方面就派出大臣单成公前往助阵。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2 23:07:19   
  二、齐
  
  (一)景公亲政
  前548年5月,大臣崔杼弑杀齐庄公,立庄公异母弟公子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即位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齐国都是在频繁的内乱中度过的,年轻的齐景公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大局,显得十分无助。
  一开始,是崔杼与庆封共同执政。
  
  前546年,崔氏家族内部发生火并,崔杼的儿子崔成、崔疆杀死崔杼的心腹,崔杼邀请庆封出兵协助,结果一家人都被庆封杀死,崔杼一看儿子们全死了,才知道后悔,上吊自杀了。
  
  庆封独把朝政。庆封自己荒淫无度,把国政托付给儿子庆舍。前545年10月,借庆封外出围猎的机会,齐惠公的两个孙子、景公的叔叔子雅(公孙灶)、子尾(公孙虿)在陈氏的帮助下袭击并杀死庆舍,庆封匆忙赶回国都,但为时已晚,只好流亡吴国。从此,子雅、子尾共同掌权,两人都是精明强干,又亲密无间,同时也相对忠于公室,齐国状况逐渐好转。这种稳定局面维持维持了10年。
  
  前539年冬,子雅去世,晏婴哀叹:二惠(子雅、子尾都是齐惠公之孙)竞爽(竞:强干;爽:精明),现在又少了一个,姜氏危险了!前534年7月,子尾去世。子雅之子子旗(栾施)与子尾之子高强执政,这时,陈氏在齐国发展已经150年,不断积蓄实力。陈无宇(陈桓子)立即利用机会,挑拨子旗与高强的关系,但没有得逞。子旗与高强虽然关系紧密,但二人都是嗜酒如命,整天迷迷糊糊。
  
  前532年夏,陈无宇终于抓住机会,联合鲍氏发动突然袭击,子旗、高强想挟持国君镇压陈、鲍两家,遭到失败,二人流亡鲁国,后来又到了晋国,辅佐范氏。二人的家产被陈、鲍两家瓜分。这时候,忠于国君、德高望重、智谋突出的晏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他的劝说下,陈无宇主动将获得的财产、土地上缴国君,自己请求告老,景公将高唐赏赐给陈氏,陈氏家族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了。
  
  陈无宇的谦让,绝不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而是在对齐国局势情形认识基础上以退为进的策略。在齐国,国、高两家时代担任国家的上卿,根基深厚,鲍氏从鲍叔牙起,也已经在齐国发展了近200年,这时候的齐国,陈氏还远远没有压倒这三家的实力,保持低调是明智之举。另一方面,这次政变之后,国氏的国弱执政,但景公经过16年的波折,年纪已经不小,政治经验也很丰富,开始较为牢固地掌握了齐国的政权。以后的40年,这位雄心大、寿命长的齐景公将日益成为影响天下局势的风云人物之一。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2 23:09:40   
  (二)雄心初露
  
  1申请伐燕
  前536年11月,齐景公到晋国朝见,请求霸主允许自己讨伐北燕。原来,燕简公姬款由于重用自己的宠人而疏远大臣,前540年,大臣们联合起来,杀死简公的宠人,简公害怕,只好流亡到齐国。
  
  按说,讨伐诸侯这样的事情需要霸主亲自组织,但现在的晋国已经被楚国逼得步步退让,晋平公又沉迷于享乐,齐国人提出申请的时机还是很好的。另外,现在的齐国是子尾执政,晋、齐关系良好,子尾又是晋平公实际意义上的老丈人,自然也有面子。最后一层:北燕虽然是独立的诸侯国,但春秋时期还很弱小,基本没有融入中原的政治格局,100多年前,国家险些被山戎所灭,幸亏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出兵赶走山戎,才得以稳固。因此,春秋时期,齐、燕两国关系十分密切,燕在很大程度上听从齐国的指令。出于上述三重原因,齐景公的请求也就被晋国比准了。
  
  前535年正月,齐景公亲自领兵伐北燕,18日(癸巳)大军驻扎于虢(在今河北省任丘县西北),北燕人前来求和,首先是诚恳承认错误,随即献上瑶瓮、玉椟、斗耳等宝贝,燕悼公还将女儿嫁给了景公,景公心满意足地回国了。
  
  一开始,晏婴就判断,这次出兵不会成功的,因为人家燕国人已经立了新的国君。但齐景公的目的显然不在于送燕简公回国复辟,最重要的,是开了齐国单独出兵讨伐诸侯的先河,这才是他最大的收获。
  前530年春,景公派高偃领兵进入了北燕的唐(在今河北省完县西、唐县东北),把流亡10年的燕简公安置在那儿,此事也算最终有了个交代。
  
  2齐鲁结好
  
  齐国要想恢复当年的霸业,必须先稳固东方,要稳固东方,则必须取得邻居鲁国的支持。景公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计划也在一步步地实施着。
  
  在晋国称霸的格局下,鲁国的选择必然是依靠晋国来反抗齐国的压迫,同时谋求自身的利益,也就是侵略自己周边的莒、杞小国。在晋国的包庇下,鲁国不断侵夺莒国的土地,齐国原是莒的保护国,这样一来,必然导致齐鲁关系日益恶化,而晋鲁关系日益紧密。但情况逐渐发生了转机,晋平公的母亲是杞国人,因此鲁国对杞国的侵略遭到晋国的惩罚,勒令鲁国归还杞国的土地。这样以来,晋鲁关系就出现了裂缝。齐景公抓住机会,促成了齐鲁结好。
  
  前535年初,齐国人来鲁国,主动请求和好:鲁国在晋国人的放纵下屡屡侵犯莒国,应该是两国因此发生了不快,才有和好一说。齐国人放弃对莒国的庇护,鲁国自然高兴,2月,齐、鲁两国在濡水边结盟,3月,鲁国方面派叔孙婼到齐国莅盟。东方联盟阵线就这样悄然形成了。
  
  3挑衅霸权
  
  前面的工作,无论是伐燕还是联鲁,都是在承认晋国盟主地位并与晋国搞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突破既有的国际关系框架,也就在晋国方面的容忍限度以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齐景公的雄心越家旺盛,前532年,晋平公去世,景公跃跃欲试的心态更加难以控制,终于,直接的不愉快也就这样发生了。
  
  前530年夏,齐景公与卫灵公、郑定公一起来晋国朝见新君,为了笼络齐国,晋昭公亲自设宴款待景公。席间,两位国君玩起投壶游戏。
  晋昭公先投,担任昭公相礼的是上军将荀吴,昭公出手前,荀吴祷念:“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我们国君投中了,就是诸侯领袖。昭公果然一投而中。
  
  齐景公接着也拿起箭来,自己祷念:“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我投中了,就代替你们的地位。景公也是一投而中。
  
  宴会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士瑕(士文伯)赶紧埋怨荀吴:“哎呀您说错了!我们晋国本来就是诸侯领有,干吗还要通过投壶来定?投壶只是游戏而已,有什么意义?齐君是轻视咱们国君了,以后再不会来朝见了!”——士瑕的话多半还是说给齐国人听的,意图就是直接点破齐景公的野心。这样的哑巴亏,以士瑕的聪明自然不愿意吃。
  
  荀吴也明白过来,这是一个木讷少文但性格刚猛的武将,马上接过话来:“我们晋国将猛兵强,现在和从前都是一样,齐国人能怎么样?!”
  
  这下,轮到齐景公被动了。接下来就必须直接表态了:你到底是说错了还是有野心?
  
  景公身边的公孙傁赶紧出来和稀泥:“哎呀,天也不早了,两位国君也累了,我们也该回去了。”说着,拉起景公退了席。
  
  应该说,齐景公这次的表现是相当冒失的,第二年,晋国就组织诸侯会盟,压迫齐国明确承认其霸主地位。
  
  而这次宴会也成了齐景公未来几十年争霸事业的生动缩影:有渴望而少霸气。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2 23:14:53   
  现在发帖是很困难。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2 23:16:24   
  希望伯父(晋平公)认真考虑一下!我对于伯父(宗周对于诸侯)而言,就如同衣服有冠冕,树有根,水有源,人民有主心骨。您如果真要撕裂冠冕、拔树根、塞水源、抛弃主心骨的话,戎狄自然也就不会把我这个天子放在眼里了!
  ======================================
  同姓诸侯,天子是否应称敬称之为叔父吧?异性诸侯叫伯舅,不知伯父之称是否等同于叔父,请虎公赐教。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2 23:49:18   
  小道好:)
  关于周天子对晋君的称呼,伯父、叔父都有:
  如周襄王称晋文公为叔父,周定王称晋景公为叔父,周景王称晋国始君唐叔为叔父,景王又称晋昭公为叔父。
  周景王在这里称晋惠公、晋平公为伯父。
  
  这里面似乎有个规律:称呼伯父还是舒服,似乎应该是由现任周王与诸侯国国君的即位先后为标准:如果周王即位早,则称为叔父,反过来称为伯父。——这个规律要在通盘考察《左传》后才能确定。谢谢小道的提醒!
  
  另外,此事发生时间为公元前533年,更正一下。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3 0:03:05   
  谢谢虎公的解答,呵呵,困惑了一下,现在知道答案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3 0:10:35   
  但是也有问题:前510年,周定王称晋定公也为伯父,但当时是周定王10年,晋定公2年。这一条不符合上述规律。莫非是论年龄?这个问题还是要继续考证下去的。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3 0:59:17   
  刚翻看了十二国年表,果真大部分情况如虎公所说,不过发现了前510应该是周敬王。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3 1:04:00   
  哦是的,是周敬王10年,晋定公2年。。
 作者:rikerike 回复日期:2007-6-23 1:11:52   
  赵氏在晋绝对是最富传奇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3 1:29:26   
  赵氏在晋一共有三代人当上执政:赵盾、赵武、赵鞅,累计执政时间接近50年,的确是最煊赫的。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3 4:30:47   
  小道飞飞:同姓诸侯,天子是否应称敬称之为叔父吧?异性诸侯叫伯舅,不知伯父之称是否等同于叔父,请虎公赐教。
  
  虎公:但是也有问题:前510年,周定王称晋定公也为伯父,但当时是周定王10年,晋定公2年。这一条不符合上述规律。莫非是论年龄?这个问题还是要继续考证下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称叔父的时候是针对晋祖唐叔和成王的长幼排序.称伯父的伯是指晋国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晋国统领诸侯的身份.伯在这里不是作长幼讲的,两者不矛盾,需要看上下语境.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3 10:36:56   
  杨氏记号1979.
  
 作者:archer91 回复日期:2007-6-23 11:38:00   
  晋国真是好可惜啊,春秋时的超级大国,更出过重耳这样的超级BOSS,到头来却被三分,要是晋国能一直支撑下去,化战国七雄为战国五霸,那秦的统一实为难说啊(好歹两家也是亲家啊,^_^)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3 12:05:36   
  我的理解是,称叔父的时候是针对晋祖唐叔和成王的长幼排序.称伯父的伯是指晋国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晋国统领诸侯的身份.伯在这里不是作长幼讲的,两者不矛盾,需要看上下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惜《左传》中“伯父”、“叔父”的出现不多,很难总结出令人满意的规律来。
 作者:王长兴 回复日期:2007-6-23 15:14:01   
  精彩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3 19:18:57   
  谢谢:)
  还要请王兄多提意见。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3 19:22:44   
  来报道,问好虎公:)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4 4:30:36   
  昭公十二年传楚灵王语然丹: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这里既然说是皇祖,就不可能同时还是伯父,所以这个伯父不是从长幼排序上讲的,而是指伯主地位. 所以有一种关于三代之五伯的说法,说夏之昆吾....就是这个东西.诗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这里夏伯和夏后并称的.
  
  所以关于伯父的用法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就长幼而言,另一种是说伯主的身份.
 作者:王长兴 回复日期:2007-6-24 8:37:57   
  晋郑同步 曲高和寡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4 10:48:42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4 11:47:27   
  昭公十二年传楚灵王语然丹: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
  根据《楚世家》: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幼子季连,楚国是季连的后代。那么,对于楚君而言,季连是直系祖先,自然要叫“皇祖”。但昆吾并非直系血亲,是“皇祖”的哥哥,旁系祖先。这里的“皇祖伯父”,应该就是在表明与昆吾的血缘关系为旁系。如果把伯父解释为霸主,则昆吾也成了“皇祖”,未免与事实不合吧?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4 12:32:23   
  这里的“皇祖伯父”,应该就是在表明与昆吾的血缘关系为旁系
  -----------------------------------
  那么非直系祖先也可以称为皇祖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4 12:37:46   
  这里的“皇祖伯父”,应该就是在表明与昆吾的血缘关系为旁系
  -----------------------------------
  那么非直系祖先也可以称为皇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这里的“皇祖伯父”应该是一个专用名词,如果昆吾的子孙称呼季连,则应该是“皇祖叔父”,都表明与皇祖是兄弟关系。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作者:不忘在莒 回复日期:2007-6-25 8:19:37   
  我等只有昏昏然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8:48:33   
  很多问题,我们可能要永远昏浑然下去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9:01:34   
  三、鲁
  
  (一)鲁国情势
  
  1三桓专政
  前538年底,忠于国君的叔孙豹(穆叔、叔孙穆子)去世,叔孙家族陷入内乱,最终,幼子叔孙婼(叔仲带、叔孙昭子)继承家业。鲁国国君早已丧失实权,鲁昭公即位刚刚五年,更是不足挂齿。这下季孙宿(季武子)没什么顾及了,前537年正月,三桓正式废除鲁国中军并进行了瓜分,将公室军队一分为四,季孙氏得其二,叔孙氏、孟孙氏各得其一。从此,鲁国国君算是没有了正式军队,国家一切实力尽掌握于三桓手中。
  
  2家臣之乱
  鲁国是各项制度最发达的诸侯,形势的发展也是领时代之风骚。三家世卿牢牢掌握了国君,紧接着,“权力下移”的步伐再次前迈:三桓的家臣们也日益显示出架空家族,掌握实权的趋势。
  
  前535年,季孙宿(季武子)死,其子(季悼子)早死,孙子意如即位,是为季平子。
  
  南蒯,季孙氏家族的实力派家臣,费邑(季孙氏家邑,在今山东省费县)宰(长官)。费邑,早在前659年就由鲁僖公赏赐给季文子,可谓季孙氏家族的老巢,由此也可见南蒯在季孙家族的地位。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季平子上台后,对南蒯就很不礼貌。南蒯干脆就准备搞掉季孙氏。他联络了两个盟友:一是鲁昭公的弟弟(?)公子慭(子仲),一个是叔孙婼的儿子叔仲小(叔仲子、叔仲穆子)。三人约定,由叔仲小负责挑唆季、叔两家关系,随后合力消灭季孙氏。事成之后,公子慭代替季孙氏的职位,南蒯依然做费邑长官,身份变为国君的臣子。这一密谋已经得到了鲁昭公的默许。
  
  果然,在叔仲小的挑拨下,叔孙婼与季孙意如发生矛盾,两家准备对簿公堂,幸亏意如及时意识到了危险,主动寻求和解,并把责任推给了叔仲小。现在是公元前530年夏,正赶上鲁昭公到晋国朝见,公子慭随行。这样,国内只剩下南蒯一人,势单力薄,偏偏叔仲小挑拨失败,身份败露,整个计划也面临泄露的危险。10月,南蒯无奈,只好放弃原计划,以费邑为根据地,宣告背叛季孙氏。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眼看是难以成事了,鲁昭公也不敢与季孙氏翻脸,回国后只得宣布南蒯是背叛鲁国。公子慭也已经暴露,只得流亡齐国。
  
  前529年春,鲁国派大臣叔弓领兵围攻费邑,但南蒯父子在费经营多年,根基相当牢固,一时不能攻取。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9:02:58   
  (二)鲁晋关系
  
  1庇护
  长期以来,鲁国依赖晋国的支持,在东方免受齐国的压迫,还能不时出兵侵略莒、杞等小国,捞得实惠。而晋国方面也以鲁国为牵制齐国的力量,对鲁国的侵略行为多有包庇,双方关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前538年,楚国向晋国请求单方面召集诸侯,晋国虽不情愿但也不敢拒绝。这时候,考虑到对晋国的依赖关系,鲁国方面最后决定不到楚国赴会,以国君要主持祭祀为由而回绝了楚灵王。这样一来,在晋国人看来,鲁国更是自己人了,关系更为密切。
  
  前538年9月,由于莒著丘公即位不久,莒国发生动荡,莒国鄫(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地人叛乱并投靠鲁国,人地两得,鲁国方面自是欣然接受。
  
  前537年夏,莒国臣子牟夷叛国,带着牟娄(在今山东省诸城县)、防(在今山东省安丘县)、兹(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三地投靠鲁国。纳别国叛臣、取别国土地,这在当时是违背国际公法的。莒国立刻派人到晋国投诉,当时鲁昭公正在晋国朝见,晋平公准备扣留他。士鞅劝阻:“不可。趁着人家来朝见把人家抓起来,这是诱捕。追究诸侯的责任不光明正大出兵讨伐,却用诱捕的手段,这是惰怠的做法。作为盟主,却要犯诱捕和惰怠这两重错误,实在是不应该。还是请您放鲁君回国,我们腾出工夫再去讨伐。”这样一来,鲁昭公就安然无恙地回去了。
  
  投诉无效,莒国只好诉诸武力,但实力还是不济。7月,鲁国的大臣叔弓率军突然袭击,把莒军战败。
  
  前536年夏,季武子亲自来到晋国,感谢晋国的宽宏大量,态度极为谦卑,晋平公很高兴,设享礼招待,菜肴也超过了规格,季武子赶紧后退,派助手禀告:“小国事奉大国,只要免于惩罚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奢求恩赐?您以享礼款待,规格已经到顶了,现在又赏赐额外的菜肴,下臣实在没资格接受,接受了就是罪过!”韩起解释:“寡君也是为了两国关系更好嘛。”季武子还是推让:“这样的待遇,寡君都不敢接受,何况下臣呢,我不过是君(指晋平公)的奴仆罢了,岂敢接受如此赏赐?”晋国人以为季武子很懂礼仪,又超规格赠送了礼物。
  
  莒国人的投诉还在继续,但鲁晋关系正处于蜜月期,投诉自然也就没什么效果了。
  
  2裂痕
  
  到了公元前535年春,两个事件的连续发生导致鲁晋之间的信任关系发生动摇——
  
  首先,这年正月,齐鲁结盟。按说齐、鲁两国都算是晋国的盟友,但其中的关系十分奥妙,晋国人是不希望齐鲁过于密切的,齐景公刚刚向晋国申请单独讨伐北燕,这样连贯起来,不由晋国方面不多想;第二,也是更要命的,3月,鲁昭公居然前往楚国,参加楚灵王的章华台落成典礼,这个典礼,中原的其他各国都拒绝了,只有鲁君去捧场。其实,昭公这次访楚国,也是在楚灵王的严词威胁下才去的,但无论如何,这个事情都必然让晋国人心里很不高兴。
  
  霸主的惩戒来的是迅速的。4月,晋国的使者就来到鲁国,勒令继续退还原先侵占而又没有完全退还的杞国领土。季武子只好答应将成(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北)归还。但这个地方早已成为孟孙氏的采邑,孟僖子(仲孙玃)正跟随昭公远在楚国,家臣谢息为孟孙家看守成邑,坚决不肯交出。季武子很为难,只好答应将桃(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东北)补偿给孟孙家,谢息嫌桃地没有山,还是拒绝,只好又搭上莱、柞两座山,这才说通。晋国人随即代替杞国接收了成。
  
  鲁国人当然清楚这惩戒是怎么来的,还是要打起精神讨好晋国。晋国人也知道小国必须多方讨好,也就不计较了,两国关系大体得以维持。
  
  杞国暂时不用担心鲁国的侵略,而莒国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前532年7月,季孙意如、叔弓、仲孙玃联袂帅鲁国大军讨伐莒国。攻取了郠(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大获全胜后回国,杀莒国战俘用作牺牲。礼仪之邦的鲁国如此凶残,大概是把晋国人给的气转嫁过去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9:04:26   
  四、宋
  
  (一)宋国内政
  
  前542年左右,宋国执政、司城子罕去世;前535年左右,另外一位名臣向戌也去世了,宋国的政治也开始不如先前,宋国几十年的黄金时期渐渐结束。
  
  现在的宋国同样面临世卿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国的大子佐又是一位个性强硬的人,宋国的君臣矛盾也在酝酿之中。
  
  一个叫柳的寺人(宦官)很得宋平公的宠爱,但大子佐非常厌恶他。前536年夏,右师华合比自告奋勇,准备杀死寺人柳,不料走漏了风声,被寺人柳先下手为强,设局诬陷华合比,更可怕的,华合比的弟弟华亥为了挤走哥哥,登上右师的宝座,居然出来为寺人柳作证。华合比有口难辩,只得逃亡到了卫国。寺人柳与华亥联手获胜。左师向戌非常看不惯华亥,当面斥责他是个败家子,断言他必然会流亡国外。但向戌年事已高,对于宋国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了。
  
  前532年12月2日(甲子),宋平公去世,大子佐——也就是后来的宋元公即将即位,寺人柳看看性命难保。治丧期间,守丧的大子佐感觉自己的席位总是暖暖的,而旁边并没有生火,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寺人柳预先用碳火把席位烤暖,直到自己过来之前才撤去碳火,每天如此。大子佐十分受用,即位之后,寺人柳又成了自己的宠臣了。
  通过上面的片段,宋国诸卿的矛盾、朝政的混乱,以及宋元公的个性,也就基本上显露出端倪来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9:05:23   
  (二)宋晋关系
  
  宋国是晋国人最可靠的盟友,国家实力与地位也略高于鲁、郑、卫等中等国家,由于子罕与向戌的优秀,宋国在国际间很有作为,也很受尊重。弭兵之后,宋国又有了盟约召集人、主持人和见证人的身份,国际地位更加稳固。
  
  前538年楚灵王召集诸侯,宋国派大子佐前往,显示出与其他诸侯的不同,灵王虽不高兴,但还是表示了欢迎。前534年楚国打着平定内乱的旗号围攻陈国,也邀宋国出兵合作。但这些并不影响晋国人对他们的信任。这十几年,宋国的日子还是相当好过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9:07:16   
   五、卫
  
  卫国同样是晋国的坚定伙伴,楚灵王召集诸侯,卫襄公以身体不好相拒绝,这无疑加深了晋国人的信任。
  
  前535年8月,卫襄公病逝。一位晋国大夫向士鞅建议:“卫国事奉晋国如此恭顺,但我们晋国并没有以礼对待卫国,庇护他们的叛臣,获取他们的土地,所以诸侯才纷纷背离我们。晋、卫本是兄弟之国,兄弟之间都不能和睦相处,何况是关系更疏远的人呢?现在又对卫国的新君不加礼遇,卫国人一定会背叛我们的,这样我们不等于自绝于天下诸侯了吗” 士鞅觉得有理,就转告了韩起,韩起欣然采纳,派士鞅到卫国吊丧,并将原来孙林父归降时带来的戚邑归还给卫国。
  
  孙林父携戚邑归降晋国在前547年,大概此时孙林父已经去世,无论如何,这样的处置自然使得两国关系更加融洽了。
  
  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长子公孟絷是个跛子。执政大臣孔成子与史朝商定,立6岁的公子元为国君,这就是日后著名的卫灵公。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9:09:30   
  六、郑
  
  (一)子产改革
  前543年,子产在子皮的支持下开始执政,郑国逐渐走出内乱与动荡的深渊,开始走向自己的黄金时代。在政局逐渐稳固之后,子产开始推出自己的各项改革措施:前538年,作丘赋,改革经济军事制度;前536年,铸刑书,颁布春秋时期第一部成文法。这些改革都是领时代风骚的重大举措,是春秋200年来社会生活变革的反映,也为战国初期先期法家的进一步改革开了先河。崭新的改革措施在郑国出现,与郑国活跃的经济生活土壤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贵族、商人联合的政权;同时,这与子产本人杰出的学识、优异的政治才干,以及崇高的国内外声望也不可分割。子产堪称当时天下最渊博是学者,当时天下最热心的改革家。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改革先锋自身都难得好的结局,而子产却得到善终,而且得到当时贤士的崇高评价,可见他的在郑国的业绩、在国际的声望和人格魅力。
  
  (二)郑晋关系
  郑国夹在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外交就成为国家最大的政治。子产执政时期,吸取了以前数十年的教训,处理国际关系十分成功。子产的外交政策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周到。前546年弭兵大会到前530年的16年间,郑国的国君、大臣频繁前往晋、楚两国,礼数周到,从不疏忽。每次国君前往楚国,都事先派人到晋国请示,避免误会;到晋国之前同样照会楚国。此外,晋、楚双方的使臣往来经过郑国,也都能得到周详的款待。如此,让两家霸主都无礼可挑。
  
  二是善意。郑原来亲附晋国,弭兵之后,既要保持与晋国的亲密关系,形式上又不能体现出亲疏差别,这就更需要外交程式之外的功夫。无论对楚还是对晋,姿态上都能做到以诚恳的善意相待。子产到晋国,两次为晋平公说病,与晋国卿、大夫交游,关系十分融洽;前535年,郑国大夫罕朔流亡到晋国,当时子产正在晋国聘问,韩起还与子产商量,晋国应该给罕朔什么样的待遇,可见彼此关系的紧密与融洽。即使在楚国,面对骄奢蛮横的楚灵王,也是真诚相待,为他分析形势,有机会还进行委婉的劝谏。这样,让双方对自己、对郑国都存有好感。
  
  三是自尊。子产一改从前国家面对大国一味取媚的姿态,在以礼仪、以善意对待大国的基础上,敢于坚持原则,维护郑国的独立与尊严,有时甚至不惜冒着得罪大国的风险,这样的姿态反而增加了对方对对自己、对郑国的敬意。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子产本人杰出的学识、谋略与声望的基础上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9:11:44   
  七、秦
  
  春秋中后期,秦国参与中原地区的活动逐渐减少,虽然维持着与楚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但与晋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前547年结盟之后,秦、晋的正面冲突也基本消失。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秦后子)流亡晋国,前537年冬,秦后子返回秦国。次年春,东方的鲁国也派大夫参加了秦景公的葬礼,可见秦国与中原诸侯的很有改善。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6-25 10:27:18   
  恩,当时情况很类似中世纪西欧和战国时期的日本,也是名义的大老天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说话不顶用,大名和诸侯各自为政,在各诸侯国,又是大夫为政,大夫的领地,又是家臣为政。很有点前面一大串都是傀儡的意思。这个也合乎情理,有了地位,一般人都好逸恶劳,活都交给手下人去干,当然手下人越来越精明,大权也就旁落了。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5 10:54:59   
  杨氏记号1979.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5 13:23:28   
  好看!
  想不通,为什么春秋中后期秦国参与中原地区的活动会逐渐减少?人才凋零还是实力不够还是国君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14:18:28   
  应该是与晋国硬碰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占不到什么便宜,就把战略西移,一心打击西戎了。不过实力还是有的,例如吴国攻入楚国都城,如果不是秦国援救,很可能就要亡国了。
  秦的记载很少,特别是秦穆公以后到秦孝公以前的近300年间。
 作者:青云不在 回复日期:2007-6-25 15:29:21   
  秦国反复无常,结果总挨打,动不动就被晋侯带着一大帮子国家群殴。群殴几次后,就对晋国老实了。于是开始对周围的那些西戎毛手毛脚开来。有段时间还内部动荡,好几个国君被杀。
 作者:大马士革菜刀1 回复日期:2007-6-25 18:31:54   
  在秦穆公的年代,秦国和晋国硬撼了几场都是赔多赚少,只好向西欺负戎人玩玩“霸西戎”。
  穆公之后秦国势力衰落,曾经被晋厉公带着一票小弟从西河追砍到泾水,平时只有被人欺负的份的鱼腩国家莒国做为联军前锋第一个渡过泾水,在秦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再之后秦国开始流行玩内乱,曾经有几个国君被弑,乱哄哄的一直衰秦献公执掌大权,才枪口一致向东,这时晋国已经不存在了,秦献公的接班人是秦孝公,这家伙玩“变法”,从此三晋的噩梦开始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5 20:00:21   
  是啊,春秋中后期到战国初期,秦国似乎一直在努力实行“失踪”政策,再次出现,就变成了凶悍的强国了。
 作者:大马士革菜刀1 回复日期:2007-6-25 23:36:06   
  小刀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1、秦国玩“失踪”政策玩了将近三百年,难得的是晋国和后来的三晋怎么都这么“合作”,掌握西河之后好象也不怎么去找秦人麻烦了。
  2、从“哭秦廷”和“出兵救楚”的表现来看,秦国当时还是挺强的,由伍子婿和孙武率领的吴军被秦军一板砖就拍倒了,虽然说当时吴军已经是久战疲敝,但毕竟是百战之师,能将之一举击败,说明秦军当时也是很强的。拥有强大的力量,秦君却如此缺乏在中原各国面前显示力量的欲望,到底是什么让秦君们如此“低调”呢?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6 0:02:36   
  主要应该还是和晋国太近了,向东根本发展不出去。
 作者:煮酒水王 回复日期:2007-6-26 6:19:00   
  好文,问候老虎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6 8:17:28   
  谢谢水王:)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6 10:01:58   
  杨氏记号1979.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6 12:54:18   
  可能当时晋国也根本看不上秦国,秦国被边缘化所以一直和楚国惺惺相惜
 作者:苏季子 回复日期:2007-6-26 14:59:59   
  只嫌更新太少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6 17:08:55   
  2、从“哭秦廷”和“出兵救楚”的表现来看,秦国当时还是挺强的,由伍子婿和孙武率领的吴军被秦军一板砖就拍倒了,虽然说当时吴军已经是久战疲敝,但毕竟是百战之师,能将之一举击败,说明秦军当时也是很强的。拥有强大的力量,秦君却如此缺乏在中原各国面前显示力量的欲望,到底是什么让秦君们如此“低调”呢?
  ======================================================
  当时的情况是吴军已疲且骄,领军者为夫概。他没有意识到远在西陲的秦国会千里迢迢的来趟这混水,古之为战,士气也是决定胜败很重要的因素,曹刿以屡败之鲁师,鼓气而胜鲍叔牙领衔的齐军精锐,吴兵虽善战,夫概虽勇,岂能敌的过西秦养精蓄锐之卒,与同仇敌忾之楚的合力一击?但要以此就说秦兵很强,却不是很有力的证据。后孙武与伍员是为了政治外交及内政多方面的考虑下,选择了媾和,却没有再败于秦军,楚立白公胜,吴退军。
  至于为何秦国三百年来无所作为,主客观原因都有。君主个人魅力不高,无人才可用,要安定蚕食后的西方领土,晋国的遏制以及公卿内部的争权夺利等等等等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6 21:53:43   
  春秋中期有一段时间,《左传》几乎成为子产个人的赞歌。中等诸侯国地位也有所提升。
 作者:gorden99 回复日期:2007-6-26 22:21:08   
  问一个弱弱的问题:群臣的封地是不是要定期向国君缴纳一定的进贡的??如果是一般是多少??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0:12:25   
  问一个弱弱的问题:群臣的封地是不是要定期向国君缴纳一定的进贡的??如果是一般是多少??
  ————————————————————————————
  其实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诸侯要向天子纳贡,但家族似乎并不向国君纳贡,但有出动家族武装共同组成国家军队,为国家作战的义务,那装备、粮草可能也是自己负担的。如果国家有劳役,似乎也有服役的义务。记载比较模糊,而且在变动之中。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7 11:04:29   
  杨氏记号197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1:12:55   
  第五节 楚灵崩盘
  
  在这里,作者的主要任务自然着重介绍晋国的内政外交,但是在最近的10年,处于天下焦点、吸引天下眼球的,绝对是晋国的对手、南方的楚国,甚至只是一个人——楚灵王熊虔(原来的王子围),他个人的光华耀得天下人眼疼,甚至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经过他的恶意透支的10年,一直到剩下春秋时期,楚国的任何一位国君、乃至整个楚国,都再也难得如此的风光了。让我们暂时偏离晋国人的视角,以南方为中心,仔细端详一番公元前540年到前529年,这以楚灵王一个人为天下焦点的十年。
  
  灵王的故事《左传》记载相当详细,有的地方作了一定简化。
  
  一、豪华开场
  
  (一)申之会
  时间:公元前538年周历6月初;
  地点:楚国申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北;
  人物:楚灵王熊虔;
  状态:兴奋。
  
  兴奋之余,灵王还颇有点紧张。由他主持的天下诸侯大会即将开幕了!自先君楚庄王去世,到现在50余年了,南方的楚国再也没有过这样的业绩,父亲共王、哥哥穆王为了恢复楚国霸业苦苦搏斗了50年,而结果呢,还是被老对头晋国占了上风。而现在,他,熊虔,即位刚刚两年,两代国君难以完成的伟业就要实现了!8年前天下诸侯在宋国弭兵,规定晋楚同为诸侯霸主,但晋君胸无大志、诸卿各怀心事,居然把领袖诸侯的荣耀拱手让给了灵王。弭兵的和约,现在居然成了楚国人独领风骚的法律依据,真的是太幸运了。为了促成这次大会,灵王自己也煞废了苦心,原先,只是郑、许两国国君到楚国例行朝见礼节,是灵王瞅准时机,抓住机会,随即留置了他们,接着派自己的能臣——伍举到晋国,请对方根据弭兵盟约,允许北方诸侯参加由楚国单方面召集的诸侯大会。一开始灵王心里还心里没底,不料对方答应得如此痛快!尽管,鲁、卫、曹、邾四个北方诸侯推脱不愿前来,但是郑、宋,这两个实力不俗而又坚决站在晋国方面的诸侯,现在也要听从楚国的号令了,这无疑是纯粹的进步!为了这次大会成功举办,灵王也算是够宽宏的了,比如宋国方面只是派太子前来,规格低了半格,而且居然迟到,灵王很生气,本打算不见他了,但最后还是在伍举的劝说下以礼相待。越国大夫常受过赶来与会,可能是因为恨其国君没有亲自来,常受过也受到惩罚,并取消了越国的参会资格。
  
  伍举自然知道国君的心情,他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兴奋,只是多了几分慎重。他劝勉国君:“我听说,诸侯不会归服于某个人,他们只归服于礼。这可是您头一次召集诸侯,礼节方面一定不能马虎。您的霸业能否成就,关键就取决于这次大会能否成功举办了!说到召集诸侯的礼仪,有夏启的钧台之享,商汤的景亳之命,周武王的孟津之誓,成王的岐阳之蒐,康王的酆宫之朝,穆王的涂山之会,齐桓公的召陵之师,晋文公的践土之盟,这些都是召集诸侯的成功典范,您准备效法哪一个呢?宋国的向戌、郑国的子产都来了,两人都是天下知名的良臣,这方面可以让他们提供支持。”灵王想了想:“我要效法齐桓公。”向戌、子产非常爽快,向戌提供了公会合诸侯的六项礼仪,子产提供了伯、子、男会见公的六项礼仪。
  
  6月16日(丙午),诸侯大会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11国国君,以及宋国的世子佐、淮夷的代表,共计13国代表。一切礼节都进行得一丝不苟。为了保证质量,灵王还让伍举站在自己身后,随时指出自己礼节上的疏漏,但伍举从始至终没有任何表示,事后灵王问其原因,伍举答:“这些礼仪,有六项我从来就没见过,怎么知道对错啊。”楚国毕竟处于南方,文化底蕴到底难比中原各国。
  
  灵王一贯坚信,既然召集诸侯,就一定要表现得大气,一切环节都要舍得花钱,一是表现出自己的好客,二是让诸侯们见识一下楚国的雄厚实力,把他们镇住。因此,这次聚会的每个环节,楚国方面都展现出超级的豪华。伍举提出不同意见:“臣前面说的六王、二公组织活动,都是因为对诸侯示之以礼,诸侯才为他们出力。还有失败的例子呢:夏桀组织仍之会,有緍背叛了他;商纣组织黎之蒐,东夷背叛了他;周幽王组织大室之盟,戎狄背叛了他。这些人都是以骄横奢靡对待诸侯,导致诸侯纷纷叛离。现在您搞这么奢侈,恐怕不成吧?”但这次涉及到灵王的生活信念乃至人生观问题,没有被采纳。
  
  灵王在演戏,天下人也在认真地看戏。集会仪式一结束,子产与向戌两个人精就凑在一起嘀咕上了。子产说:“今后我再也不担心楚国了,如此骄奢,又如此刚愎自用。不出十年,他肯定会完蛋的”。向戌:“您说得对!没有十年的骄奢,他的也到不了恶贯满盈的地步;恶贯满盈之后,他必定神人共弃。行善也是这样,善行流传远了才会兴盛。”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1:14:20   
  (二)耀武功
  
  1伐朱方
  
  集会算是“文治”,然后是武功。集会仪式结束后,宋大子与郑简公先行回国(子产与向戌也一起回国),但是留下军队参与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秋7月,楚灵王率领13国联军出兵讨伐吴国,8月,联军在屈申的指挥下攻克吴国的朱方(在今江苏省丹徒县南),杀死朱方主将庆封,灭其族。庆封原是齐国执政,在国内斗争中失败而流亡吴国,吴国将朱方赐予他。但无论如何,这里都还是吴国的领土,一向强横的吴国人这次眼看朱方的陷落而不敢援助,可见联军的规模和声势。处死庆封之前,为了章显“正义之师”的形象,灵王把他背上负着斧钺,在诸侯营中巡游示众,让押着他的楚国人喊话:“大家都不要跟这个庆封学,杀害自己的国君,欺负国君的幼子,还强迫臣子们与自己结盟!”庆封则针锋相对,也喊:“大家都不要向这个楚共王的庶子围学,杀害自己的君主、自己的亲侄子麇,然后取而代之,还强迫诸侯与自己结盟!”眼看戏越唱越丑,灵王叫人赶紧杀死了庆封。
  
  2灭赖国
  
  攻破朱方,联军胜利班师。灵王感觉意犹未尽,又挥师攻打赖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赖是小国,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赶紧屈服,国君把自己捆起来,抬着棺材,口里衔璧(献礼),其他人则坦裸上身,出城投降。灵王效法当年楚成王攻克许国的故事,亲自解绑,受璧,烧掉棺材。这样装模做样表演一番,算是展示自己的霸主气概。其实灵王也并非完全是无聊之举,他是准备把许国迁到这里,而把赖国迁到鄢(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南)。因此,灵王随即派(斗)韦龟与公子弃疾修缮了这里的城防。
  
  关于这两次军事行动,杨伯峻认为应是联军分兵两路同时进行的,理由:朱方在今江苏省丹徒县南,而赖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距离遥远,“断无先克朱方,又回师灭赖,军旅来往数千里之理”,根据地理推测,这样的行军路线也很不方便。这种见解未免太替古人着想了:第一,破朱方、灭赖国,都是灵王亲自参与的。《春秋》原文的表述非常明确:“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楚子(灵王)既参加了克朱方,又亲自接受赖君的投降,明明白白。特别是一个“遂”字,讲得再清楚不过,是一个主体进行的前后连贯的两个动作。第二,诸侯在申集会,又在申解散,也是符合常理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杨伯峻先生误读了楚灵王的人品,把他作为一个经济的、理智的、商量的人来分析了。其实这是一个只喜欢豪华场面,丝毫不顾及诸侯、甚至本国下属感受、为他们着想的,诸侯是否劳顿、军士是否疲敝,他如果象杨伯峻先生一样关怀,那也就不是他了。
  
  活动结束,楚国的有识之士同样焦虑起来。申无宇(芋尹无宇、范无宇)就这样判断:“从这次活动算是楚国的灾难的开头了。召集诸侯,诸侯就来了;讨伐国家,国家就攻克了;在边境筑城,也没人敢说二话。没人敢违背王的心愿,人民还能安居乐业吗?人民难以安生,国家怎么受得了?人民难以承受王命,这就是祸乱啊。”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1:16:33   
  二、豪华的享乐
  
  (一)论美
  
  申无宇的忧虑很快变为现实。
  
  实际上,在雄心勃勃开展事业的同时,灵王一直在着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上台伊始,一项堪称春秋时期最宏伟的工程——章华台建设工程——就已经破土动工了。根据伍举的介绍,为修建这座章华台,弄得楚国人民疲敝、国库亏空、田地歉收、百官忙碌,直到公元前535年,工程才宣告完成。根据《水经注》记载,这座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极其雄壮。1984年开始试掘的湖北龙湾遗址,有人认为就是当年的章华台遗址。遗址位于湖北潜江县龙湾镇东,呈长方形 ,南北宽1000米 ,东西长2000米,发现有十余座宫殿基址 ,其中以放鹰台为最大 ,长约300米 ,宽约100米 ,高约5米。可见它当日的盛况。
  
  生活中的楚灵王还是个唯美主义者,不仅衣食要华美,宫阙要华美,对人也有要求。他最著名的一个喜好就是“好小腰”:无论男女臣妾,腰杆一定要细,为此,不少楚国人只得忍饥节食,取悦于国君。此外,章华台内,男的要有长胡子,身材要健壮;女的要婀娜美貌,自不待说。
  
  但伍举似乎对这样的审美观很不赞同。一天,两人登上章华台,灵王四下顾盼,十分得意:“看,寡人的台子漂亮吧!”
  
  伍举回答:我听说,做国君的,应以服宠(因贤德而受天子表彰)为美,以安民为乐,以纳谏为聪,以服远(使远方归服)为明。没听说过您这样以宫殿的壮丽为美,以音乐的雄壮动听为乐的;也没听说过要以多看宫阙美色为明,以辨别乐声清浊为聪的。您这样劳民伤财的美,臣看不出什么美来。真正的美,是上下、内外、小大、远近之间互不妨害的和谐之美。先王建造台榭,榭只要足够讲习军事就够了,台只要足以观测云气就够了,那才是真正的美。您要是觉得这个台子是美的,还心安理得,楚国就危险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1:17:53   
  (二)争阍
  
  战国初期的墨子说:楚是一个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的国家,春秋时期更是如此。台子筑起来了,灵王又开始嫌用人的不足。在当时,农民是种田的,在法律上虽非后来意义上的自由民(如不得转业),但只依附于土地,身份上并不依附于贵族,灵王只好打群臣奴仆的注意。根据《史记》记载,章华台建成后,灵王“下令,内(纳)亡人实之。”就是收罗群臣逃亡的奴仆扩充自己的队伍。灵王是否确实下过这样的明令可以存疑,但他实际上是这么做了。这不,申无宇家的一个阍人(守门人)就逃到章华台,成了灵王的奴仆。
  
  这个申无宇可不是不好惹的,想当年,灵王还担任令尹的时候,打着国君的旌旗出来打猎,申无宇看见,立刻斩断旗上的流苏:“一个国家两个国君,谁受得了?!”这次,面对已经是国君的灵王,依然毫不畏惧,带人直接闯上章华台要人,管事的不给,申无宇下令抢人,随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来找灵王论理:
  
  “自古以来,天子经略天下,诸侯治理国家。你是国君,国家的一切自然都是你的,但你也无权破坏既有的制度。天上有十个太阳,地上人分十等,在这个基础上,下级要侍奉上级,上级要恭敬神明。王管公,公管大夫,大夫管士,士管皂,皂管舆,舆管隶,隶管僚,僚管仆,仆管台。圉人放马,牧人放牛,只有这样各司其职,国家的百事才能做好。刚才,您的部下责问我为什么要在王宫抓人,不来这里,我还能到哪儿去抓?周文王曾经规定:奴仆逃亡,要尽力搜捕(有亡,荒阅)。因此,他才得了天下。我们楚国的先君文王也曾制定仆区之法,规定:‘窝藏盗贼的赃物与盗贼同罪(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他才能进军到了汝水边上。如果按照您部下的说法,大家就没办法抓捕逃亡的奴仆了。台逃跑了不许抓,就等于根本没有陪台(台是低等奴仆,台逃跑后被抓回为陪台,地位更低)了。这样的话,国家不就缺了一个阶层吗?周武王对诸侯历数数商纣的罪行,说他 :‘纣作为主持天下追捕逃奴的主人,却招揽别人的逃奴”,所以,天下才冒死攻打商纣。现在您寻求诸侯的拥护却效法纣的罪行,这怎么可以?如果按照两位文王(周文王、楚文王)定的法律,谁是盗贼,很清楚!”
  
  灵王本来心情不错,正准备喝酒,被申无宇这么劈头一通指责弄得理屈词穷,兴致全无,只好连连摆手:“带着你的奴仆回去吧。至于你说的那个盗贼嘛,他现在正得到上天的宠爱呢,抓不得哟!”
  
  这个事件表明了楚灵王在劳民伤财之余,对于楚国群臣利益的侵犯也已严重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收藏他人的奴仆,绝不意味着灵王是解放奴隶的仁人;对申无宇的让步,也绝不意味着灵王是善于纳谏的明君。整个楚国,也就一个申无宇敢于挺身而出指责,正因为少,所以才值得记载,其他的楚臣不是没有受到侵犯,只是因为不敢忤逆罢了。灵王的让步,也是他已经感受到了群臣的怨气,看到了他的对面绝对不止一个申无宇。
  
  实际上,对于群臣的侵犯,收纳逃奴只不过是最温柔的方式。最见效的手段,是明抢。早在担任令尹的时候,就杀死当时的大司马薳掩,而夺取了他的全部家产;即位之后,又强占大臣薳居的田地。前537年,又怀疑莫敖屈申私通吴国,将其处死。前530年,将大夫、前令尹子玉之孙成虎处死,理由更是滑稽:因为他是若敖氏的后代,这个家族的成员曾因为叛乱被驱逐,那已经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不肖说,灵王的仓库又得到了一次充实。这样的巧取豪夺,直闹得国君的依靠力量——群臣,也几乎成为国君的敌人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1:19:11   
  (三)庆典
  
  章华台落成,灵王很希望能召集诸侯们开一个落成庆典仪式,不料各国诸侯,尤其是中原诸侯,纷纷婉拒,这搞得灵王很难看。最后,大宰薳启(强)挺身而出,保证把鲁国国君弄来,灵王大喜。薳启(强)来到鲁国,搬出50多年前楚国主持的蜀之盟的盟约,要求鲁昭公到楚国去,否则就是背盟,就要遭到武力的惩罚。鲁国人害怕,只好于前535年3月动身前往楚国,为此,鲁国受到了晋国人立竿见影的惩处。
  
  灵王的排场终于有了展示的对象,在章华台上盛情款待,高兴之余,将一张宝弓——大屈——赠给客人。酒劲过后,灵王有觉得心疼,让薳启(强)去要回来。薳启强见了昭公就道贺,昭公问原因,薳启(强)说:“这宝弓,齐国人、晋国人、越国人都强着想要,我们国君一直在犹豫不知道该给谁呢,现在落到您的手里,您可一定要好好保护,地方您的这三家邻居来抢啊!所以,我当然要祝贺您了”。 昭公害怕,赶紧把弓还回。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1:21:07   
  三、盟国的灾难
  
  楚国好战,历代国君不断开拓疆土,整个春秋时代,楚国灭诸侯最多,疆土最广,同时还有陈、蔡、许等中南部诸侯,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楚国的忠实盟友,关系密切,但依然保留着独立国家的名分。楚灵王志在一统天下,以楚国之力自然觉得不足,从国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甚至保持原来诸侯的地位也不可得了。
  
  1赖国:前538年,灵王灭赖,迁其国人于鄢。
  
  2陈国:前534年春,陈国发生政变,楚灵王以平叛为由出兵伐陈,10月,攻入陈国,随即宣布这里成为楚国的一个县,任命穿封戌为陈公。
  
  3许国:许国原在今河南省许昌市,由于被郑国压迫,于前576年迁于叶(在今河南省叶县)。现在,对于楚国而言,北方与晋国已经弭兵,东方与吴国战事正酣,许国在叶已经没有什么战略意义。楚灵王灭陈后,将陈国的城父(即夷,在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居民迁入陈都,城腾出来,再加上州来(在今安徽省凤台县)淮河以北的土地,作为许国的新国土。前533年3月,命伍举迁许国人于此,对付东方的吴国。
  
  4方城。方城历来是楚国北大门,后来楚国势力继续北进,到达方城以外。在搬迁许国人之后,灵王将方城之外的楚国居民迁入许国原来的所在地——叶。
  
  5蔡国: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随即出兵围攻蔡国,年底,蔡国灭亡,任命公子弃疾为蔡公。
  
  这样的一通折腾,楚国完全控制了上述地区,再不用费力去协调盟国关系了,国力因此大增。但当时的诸侯国,特别是陈、蔡、许三国,立国已有数百年,国家观念比较牢固,又有一定实力,通过直接占领或者搬迁,楚国国力固然大增,但三国人民难免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尤其重要的是,无论是占有还是搬迁,灵王绝不是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命他们劳碌搬迁之后马上出更大的气力为自己服务,如此一来,上述地区的人心势必更不稳固,反而成为极易产生动荡的敏感地带了。
  
  前12月,楚灵王下令修缮陈、蔡、东、西不羹(西不羹在今河南省舞阳县北,东不羹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南)四城(《国语》称陈、蔡、不羹为三城(《国语》),与《左传》不同)。灵王很得意地炫耀:中原诸侯不服我而去归依晋国,不就是因为我们偏远吗?现在我的这三座(《国语》资料)大城,每座都能出战车千乘,已经与整个晋国相当了,再加上楚国本部的力量,还怕诸侯不来?但申无宇还是不以为然,他指出:边城规模过大,对本部形成的离心力也一定巨大,而且,灵王任命自己弟弟弃疾为蔡公,更是犯了国君的大忌,很可能形成“尾大不掉(原文)”的情况,灵王不听。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1:23:08   
  四、华而不实的对吴战事
  
  灵王的业绩看似轰轰烈烈,其实仔细盘点起来,也只是对于自己北部几个原来的盟国实施了占领和控制,这也是由于晋国方面的软弱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灵王的华丽本是一种浮华,很大程度上是自恋的工具而已,真正碰到难办的事情,难缠的对手,外强中干的本质就显现无余了。例如,面对东方强悍的吴国,灵王在位期间,就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他最终的倒霉,也与吴国的战场密不可分。
  
  1拉锯战
  
  前538年秋,灵王组织诸侯攻克吴国的朱方,吴国人进退我退,暂时避让。冬,马上来了个“敌退我追”,大肆反攻,攻陷楚国的棘(在今河南省永城县南)、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北)、麻(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三座城。灵王赶紧命沈尹射进军夏汭(在今安徽省凤台县西南),咸尹宜咎加固钟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城防,薳启(强)加固巢(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北)城防,然丹加固州来(在今安徽省凤台县)城防。但恰逢大雨,筑城十分苦难。只得令戍守赖的大夫彭生所属部队撤离。
  
  前537冬10月,楚灵王率领楚、蔡、陈、许、顿、沈、徐、越八国联军再次伐吴,越国也派大夫常寿过赶到琐(在今安徽省霍丘县东)与灵王会合。吴军迎战,诈败,薳启(强)领兵追赶,由于疏忽,在鹊岸(安徽省南至铜陵市北一带长江沿岸)被会吴军战败。眼看正面战场受挫,灵王快速进至罗汭(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准备开辟第二战场。吴王夷末方面闻讯,赶紧派弟弟蹶由来到楚营犒师——慰劳楚军,让对方知道,自己这边早有准备了。灵王气急败坏,抓捕蹶由。继续进军,但吴军防守严密,灵王在坻箕山(在今安徽省巢县)阅兵示威,但最终不得不带着唯一的俘虏——蹶由——撤兵回国。撤军之前,深怕吴国再从屁股后追击过来,命沈尹射率部待命于巢,薳启(强)率部待命于雩娄(在今安徽省金寨县北)。
  
  2徐之战
  
  徐国,嬴姓,属于东夷国家,西周时期曾经阔过,还曾一度称王,雄霸东方。后来周王利用楚国伐徐,徐国战败,从此衰落下来,成为楚国的盟国。徐国地处今江苏省泗洪县南,后现在吴楚关系紧张,徐国介于两国之间,地位非常尴尬。前538年灵王召集诸侯,徐国国君也赶来听命,因为徐君的母亲是吴国人,灵王怀疑徐国投吴,一度还把他抓了起来。
  
  前536年秋,徐国大夫仪楚(一说为徐国大子)来楚国聘问,又被扣留下来,但仪楚又越狱逃回了徐国。现在,灵王又怕徐国真的被迫投靠吴国,就派薳泄领兵伐徐。这下真把徐国人逼得不得不倒戈了,向吴国求救,吴军果然出击。灵王一看这次又逼叛了徐国,羞愤不已,派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大军前进,驻扎于乾(溪)(在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但随即在房钟(在今安徽省蒙城县西南)被吴军打败,宫厩尹弃疾也被俘虏(非公子弃疾)。子荡推脱责任,硬说薳泄配合不利,将其处死。
  
  房钟之败后,灵王几年再没出兵吴国,这样的战斗又艰苦又没有成效,显然不能满足他的虚荣心;随后的几年中,他先后灭陈、灭蔡、迁许,觉得东方的战线已经十分稳固、自己的实力也已大大加强了。这样,前530年初冬,灵王终于再次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出兵讨伐徐国。
  
  灵王的部署是: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军围攻徐国以“惧吴”,目的在于震慑吴国,或者诱使吴军救徐,在附近与之决战。灵王坐镇乾(溪),作为总接应。不知道是徐国难以攻下还是决心寻找吴国主力决战,直到年底,灵王还是没有撤军回国的意思。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7 12:23:44   
  春秋好象没有象楚灵王这么乱征伐的君主了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7 12:36:17   
  问好,虎公:)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3:40:22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7 12:23:44 
    春秋好象没有象楚灵王这么乱征伐的君主了
  ——————————————————————
  春秋时期,中原的大国之君最多也就是想做个霸主,灵王想的是得天下,这个意识太超前了,是战国思维。可惜他的国家的实力并没有如此超前。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7 14:23:40   
  楚灵王,让人相起了征伐希腊的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
  
  同样的讲究排场,好大喜功,但又意志不坚定,容易动摇,不能打恶仗。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7 14:29:16   
  最近忙死了,终于又上来了。
  
  灵王的部署是: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军围攻徐国以“惧吴”,目的在于震慑吴国,或者诱使吴军救徐,在附近与之决战。灵王坐镇乾(溪),作为总接应。不知道是徐国难以攻下还是决心寻找吴国主力决战,直到年底,灵王还是没有撤军回国的意思。
  --------------------------
  灵王围点打援,被吴国识破了,如果蒋介石多读读左传可能就少犯些错误。另外本朝大祖看来读得多点。
  
  另外,楚国历次活动实际上都有随、唐两国参加,又于已经在楚国包围之中,所以基本上已经算是“大不列于诸侯”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14:55:25   
  monvoisin兄好久不见了,问好。
  
  南方的吴国可称是春秋时期战略战法创新的前沿,打仗几乎从来不按规则出牌,难怪《孙子兵法》在那里诞生。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7 19:45:11   
  总体的感觉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离大国上卿的题目有点远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7 21:25:57   
  总体的感觉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离大国上卿的题目有点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是从晋国诸卿的视角写的,但既然写诸卿,就要写晋国,既然写晋国,就要写楚国,写诸侯。不然的话根本无法表述清楚啊。不过这里还是比较注重剪裁的,比如对齐国、吴国的叙述就相当简略。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8 11:33:13   
  杨氏记号1979.
 作者:王长兴 回复日期:2007-6-28 12:56:27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7 19:45:11 
    总体的感觉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离大国上卿的题目有点远了.
  正盼如此呢.呵呵~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14:21:19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7 14:29:16 
  最近忙死了,终于又上来了。
  灵王的部署是: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军围攻徐国以“惧吴”,目的在于震慑吴国,或者诱使吴军救徐,在附近与之决战。灵王坐镇乾(溪),作为总接应。不知道是徐国难以攻下还是决心寻找吴国主力决战,直到年底,灵王还是没有撤军回国的意思。
  --------------------------
  灵王围点打援,被吴国识破了,如果蒋介石多读读左传可能就少犯些错误。另外本朝大祖看来读得多点。
  ——————————————————————————————
  灵王当初攻打朱方,应该也是一次围点打援战术,吴国人没有上当。面对这种战术,贸然往别人口袋里钻肯定是最愚蠢的。而吴国人的办法是忍痛割爱,坚决不理,等敌人撤退后再从后面追击。这种办法虽然可以保证不吃大亏,但还是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城池遭殃。
  那么,对付围点打援战术,最高明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这里希望与大家探讨。
    
 作者:大马士革菜刀1 回复日期:2007-6-28 16:11:10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7 19:45:11 
    总体的感觉虎公像是在修春秋史了.呵呵~
    离大国上卿的题目有点远了.
  ----------
  ----------固我所愿也!呵呵。
  
 作者:大马士革菜刀1 回复日期:2007-6-28 16:13:30   
  那么,对付围点打援战术,最高明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这里希望与大家探讨。
  ------------孙子兵法云:攻其所必救。 不过要做到却不容易。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16:27:19   
  古代军队的机动性要差很多,特别是车战,灵王早有准备弄了个口袋阵,要吴国人随即采取对攻措施还是很难的。
  不过吴国人的确是太沉得住气了,不容易。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8 16:31:55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14:21:19 
  那么,对付围点打援战术,最高明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这里希望与大家探讨。
  ------------------------------------------------------
  首先,已经被包围的那个点,绝对不能死守待援,要在还有士气、人员、弹药、粮食的情况下,立刻全部动员,实施突围。
  
  其次,前去救援的部队,无论是采取“围魏救赵”的曲线救国方式,还是直接前去接应被围的友军,都一定要坚决。
  
  如果,能有“围魏救赵”的机会,那当然是上策。但是,如果此计不成,那就一定要用最迅速、最坚决的方式与被围友军靠拢,会和。途中,即便遇到了敌军的埋伏,也绝对不可以后退休整,而是要孤注一掷,全力迅速突破敌军封锁,一定要集中力量把口袋打出一个缺口。
  
  一旦突破敌埋伏部队封锁后,那还要快马加鞭,迅速来到敌包围部队身后,并与己方突围部队,形成对敌包围部队的内外夹击。
  
  此时,救援部队和突围部队,一定要用冲锋战术,使敌军在短时间内,来不及调整部署,同时应对两个方向的敌人。这样,敌军在部署不到位的情况下,就一定会顾此失彼,一个方向的防线,很容易被瞬间冲垮,从而导致全军崩溃。
  
  尽管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但有一点,决定了包围与反包围的胜负,什么呢?那就是速度,无论是包围方,还是反包围方,谁的速度更快,谁就肯定握有战场主动权。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16:44:34   
  首先,已经被包围的那个点,绝对不能死守待援,要在还有士气、人员、弹药、粮食的情况下,立刻全部动员,实施突围。
  ——————————————————————
  这个在当时恐怕不太现实,当时的攻城是最忌讳的战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不象现在这样大炮火箭这么厉害,强攻,攻守双方的伤亡人数可能是5:1。所以春秋时期围城的多,强攻的少,但也有成功的例子。
  
  在被围之城粮草充足,可以坚守的情况下,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坚守,牵制对方兵力,等待己方主力改变战争格局时再主动出击。三国时的彝陵之战,陆逊就坚决不救被刘备包围的孙桓(?),等最后反败为胜,自然围解。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8 17:03:48   
  “长平之战”中,赵括统率的四十万赵军,在被白起包围后,没有立刻组织突围,而是固守待援。
  
  结果四十万赵军,四十多天被包围下来,弹尽粮绝,战斗力大打折扣。此时,赵括再想突围,已经没有了这个力量。
  
  试想,如果在刚被包围,粮草、士气尚充足时,赵括就孤注一掷,立刻总动员;在敌军包围圈中,选择一点,四十万人强行突围。这样即便有所损失,也绝不可能,四十万人全军覆没。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17:14:08   
  我觉得长平之战不能算围点打援,秦国人包围的是赵国主力,包围圈里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而围点打援,应该是不以包围圈里的敌人为主要目标的,那只是诱饵。
  
  不过四十万人被包围,不利用地形是不可能的,类似的还有白登之围,都是主帅不知地利造成的。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8 17:18:48   
  无论地利因素如何,赵括在被包围后,没有马上组织突围,而坐待粮草、士气耗尽,就是重大的战略失误。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8 18:49:13   
  我记得去年曾经收藏了几篇专门讨论长平之战的文章,里面的论点都不错.
  
  http://www2.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5&idArticle=18039&flag=1
  
  http://www4.tianya.cn/index.asp?idWriter=2461947&Key=514150966
  
  这两篇不错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19:40:32   
  放兄,长平之战中,被包围的赵军主力,秦军的主要目的在于围歼而不在于打援,所以属于非典型的案例,不可作为常态的哦。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20:01:10   
  另,谢谢小道提供的资料。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28 20:22:27   
  首先,谢谢小道兄的资料。
  
  其次,在围点打援中,无论是被围方,还是救援方,都必须横下一条心,率先采取主动,拼个鱼死网破。
  
  因为,固守待援,打消耗战,吃亏的绝对是被围的一方;与其被越来越少的粮草,越来越低的士气折磨至死,倒不如,放手一搏,拼个鱼死网破,还有些胜算。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8 21:22:08   
  那么,对付围点打援战术,最高明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这里希望与大家探讨。
  -----------------------------------
  有这样的例子,就是围魏救赵就行了.然后救魏之师来时候,再来个反打援.
 作者:西六师 回复日期:2007-6-28 22:15:04   
  作者:monvoisin 回复日期:2007-6-28 21:22:08 
    那么,对付围点打援战术,最高明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这里希望与大家探讨。
  ###########################################################
  
  其实围点打援是包围战的基本形式.任何围歼战总有围点和打援两个环节(如果防守方有援军的话).而防守方则也有突围和解围两个环节向对应.结果还是看双方在两个环节上谁更强而已.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8 22:56:37   
  西六师兄好久不见了,问好。
  
  其实围点打援是包围战的基本形式.任何围歼战总有围点和打援两个环节(如果防守方有援军的话).而防守方则也有突围和解围两个环节向对应.结果还是看双方在两个环节上谁更强而已.
  ——————————————————————————
  这段话可以作为“围点打援”战术博弈的总纲性原理。在此基础上,我觉得包围战可以根据包围方的基本目的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歼灭为基本目的的包围;一类是以打援为基本目的的包围。针对两种包围,所采取的具体应对也有所不同。如果包围方的攻击点是另一方不可能放弃的,则是一种情况;如果这个点另一方可以咬牙放弃,则又是一回事。
  吴国人两次都选择咬牙放弃,随后执行红军的“十六自方针”,在战略上还是不输给对手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9 9:39:25   
  五、失败的反省
  
  乾(溪)。
  
  前线似乎毫无进展,但这似乎也毫不影响灵王的心情。这天傍晚,天降大雪,灵王头戴皮冠,身穿秦国产的羽衣,外披翠鸟羽毛织就的彩色披风,脚踩豹皮靴,手提马鞭出营赏雪,太仆(侍卫长)析父跟随身后。华美的衣冠最能带给灵王好心情,灵王顿时自恋不已。
  
  在帐外遇见右尹子革(郑丹),灵王优雅地摘下皮冠,解下披风,脱掉羽衣,放下马鞭,两人聊了起来。
  
  灵王:从前我们的先王熊绎,与吕级(姜太公之子)、王孙牟(卫康叔之子)、燮父(唐叔虞之子)、禽父(伯禽),一起辅佐周康王,齐、卫、晋、鲁四国都得到周王赐予的宝器,只我们没有。如果现在我派人找周天子去要。周王会给我吗?
  
  子革:会给您的!先王熊绎被封在荒僻的荆山,筚路蓝缕,在草莽中穿行,在山林中跋涉,忠心辅佐天子,还将桃木弓、棘枝箭进献天子。齐国,是周王的舅舅,晋和鲁、卫,是周王的母弟,所以分得宝物。楚国关系疏远,所以没有。现在就不同了,周天子与齐、晋、鲁、卫四国都来事奉您,对您唯命是从,怎么会舍不得一座宝鼎啊?
  
  灵王:从前我皇祖季连的兄长昆吾,居住在旧许(在今河南省许昌市)。现在那里被郑国人占有了,而不还给咱们。如果我去要,他们会给我吗?
  
  子革:会给您的!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您宝鼎,郑国人哪敢舍不得地盘呢?
  
  灵王:从前诸侯疏远我而害怕晋国,现在我的陈、蔡、东、西不羹几座大城,都能出千乘战车——这里面也有您的功劳——诸侯该怕我了吧?
  
  子革:当然怕您了。仅仅这四座大城的实力就足以让他们恐惧了,何况再加上一个楚国?
  
  正聊得开心,工尹路过来汇报:“您命我刨玉圭装饰斧柄,请您指示一下具体样式。”灵王进帐视察。析父劝子革:“您在楚国德高望重,现在连您也只一味奉承国君,楚国还有什么前途啊?”子革答:“你等着,我的剑已经磨好了,王再出来,我就要斩下去了!”一会儿,灵王出来,两人继续闲谈。
  
  看见左史倚相从旁边快部走过,灵王告诉子革:“这是位良史啊,您要对他好些。《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典他全能读。”
  
  子革:臣问过他,从前周穆王要放纵自己,周游天下,想让全天下都留下自己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首《祈招》诗,劝穆王抑制自己的欲望,正因为这首诗,穆王才翻然悔悟,落了个善终。臣问他知不知道这首诗,他居然不知道。如果问更远的事情,他又怎能知道呢?
  灵王:您能背诵此诗吗?
  
  子革:能。诗是这样写的:祈招和悦安心,德音宏大遥深。想起先王法度,如玉,如金。爱惜民力,不存醉饱之心(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灵王是聪明人,立刻明白了子革的意思,对他作一个揖,转身回到帐中,连续几天不吃不睡,最终还是没有战胜自己的奢欲。
  
  子革的谏言的确锋利如剑,但战胜自我,从来都是人生最困难的事,灵王一生骄奢,能有这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已经是很有觉悟了。孔子评价此事:“古人说得真好啊:克己复礼,仁也。楚灵王若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会蒙受乾(溪)之辱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9 9:45:22   
  五、闹剧的豪华收场
  
  1豪华的敌对阵营
  
  公元前529年新正,灵王留连于乾(溪)不想回国。而此时,楚国内外的潜在敌人已经被他自己培养成熟,新年又是大家相互走动频繁的节骨眼。这下,楚国内外的敌人终于从潜伏走上台面,从单干走向结合。灵王的末日到了。
  
  叛乱首先爆发于国内。一帮被灵王欺压、掠夺的贵族势力,联络曾受过灵王惩处的越国大夫常寿过,出兵包围固城,并攻克息舟,打想了楚国政变的第一枪。
  
  更致命的威胁来自外部,陈公穿封戌已死,灵王的弟弟公子弃疾兼任陈、蔡两县的县公,实力雄厚。一些力图复国的蔡国人、陈国人与弃疾合谋,招回流亡国外的公子比和公子黑肱,一同起事。三个公子与灵王具有做楚王的同等资格,政治号召力无疑是致命的,再加上陈、蔡、许、两不羹、以及叶地(原来许国所在地,灵王把许国迁出后,再把方城之外的居民强行迁徙于此)的武装纠结起来,浩浩荡荡杀向国内。
  
  2悲凉结局
  
  听到内乱的消息,灵王赶紧回师。但这时人心已经彻底乱了,行进途中,三位公子就派人前来放风:国都已经被占领,灵王的大子禄和另外一个儿子罢敌已经被杀,公子比已经成为新一任楚王,公子黑肱任令尹,公子弃疾任司马。军士们务必立即脱离灵王,先回国者,保留一切待遇,后到者,劓(割鼻)!这样,刚走到訾梁(在今河南省信阳市),灵王的军队就溃散了。
  
  听到自己两个儿子惨死,灵王当即从车上摔了下来。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沿着汉水前进,三天不得食物。最后,还是申无宇的儿子申亥念及当年灵王对自家父亲的好处,收留了他。5月25日(癸亥),灵王在申亥家中自缢而死。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9 9:51:07   
  
  六、楚国积弱
  
  1平王即位
  
  这段时间,楚国内部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一切都不明朗,人心惶惶,楚国都城流传着灵王即将领兵回国复仇的谣言,都城内人心惶惶。有人(观从)劝新任楚王公子比杀死实力雄厚的弟弟弃疾,公子比没忍心下手。
  
  5月17日(乙卯)深夜,弃疾派心腹向公子比禀报:大事不好啦!灵王的军队冲进来了,司马(弃疾)已经被杀死了,马上就来杀您了,您早点自我了断,还可以少受写折磨。公子比将信将疑,外面弃疾的人又奔走呼号:“不好了,大军杀来了。”惊恐之下,公子比与公子黑肱居然双双自缢。
  
  次日,弃疾即位,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公子比被埋葬于訾(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没有正式谥号,称为“訾敖”。又杀了一名囚犯,穿上楚王的衣服扔进汉水,再打捞上来,冒称是灵王的尸体埋了。这样,国都在稍微平静一点。不久,申亥来报告灵王自杀的消息,又改葬了灵王。
  
  平王履行承诺,宣布陈、蔡两国复国。此外,灵王灭蔡时,许、胡、沈、道、房、申几个小国也被迁入楚国境内,前529年秋,几个小国重新迁回旧地。蔡国隐大子之子庐、陈国悼大子之子吴,分别回国为君。
  
  2阴谋政治
  
  楚平王的聪明似乎全用在了阴谋上,楚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衰败下来。
  
  即位之初,平王也曾摆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架势,不久,大家就失望了,这是一个只追求个人享乐的君主。
  
  平王最宠信的是另一个阴谋家——费无极,两个人相互配合,一个害人,一个默许,楚国内政一团漆黑。前523年,费无极怂恿平王强占大子的新娘。次年,诬陷大子建与伍奢父子谋反,大子建流亡宋国;伍奢一家被害,伍奢次子伍员流亡吴国,立志报仇。
  
  东方,平王几次伐吴,惨遭失败。
  
  前516年,平王死,昭王即位,楚国内政依然混乱,令尹子常贪婪自私,昭王又对吴国采取强硬态度,楚国形势更加危险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9 9:52:25   
  结语:
  
  与北边的对手晋平公比起来,楚灵王在才干、意气乃至对国家的控制程度上无疑都明显占有着优势,但他的结局却比平庸的晋平公要悲惨得多了。其原因,乃在于他对事业、对生活的要求都高,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提出统一天下的目标,这在春秋时期无疑是超前的,当时的中原诸侯最多也不过是希望做个尊王攘夷的霸主,而统一天下的命题,要到200年后的战国中期才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样的超前对于当时的楚国显然不是福音,而是灾难,这不仅因为当时的楚国远远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更因为它没有明显优于别国、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制度。在这样的事业追求根本难以实现的前提下,灵王还在滥用民力、追求着自身的豪华生活。在他看来,这样的两手抓是根本不矛盾的,都是自己荣耀的组成部分,是所谓“余以一道贯之”,这贯穿事业、生活两手的“一道”,是个人的荣耀,本质上也就是灵王自己的奢欲。在这样“一以贯之”的体系中,一统天下,这个原本似乎很有些进步意义的追求,也就成了灵王权力所及的所有人眼中的毒瘤了。无论是功业还是生活,对于他的臣民和附属国而言,最终都只能体现为自身对灵王一个人的负担,这样的负担,不但包括无休止的征求,还表现为赤裸裸的掠夺乃至杀戮。这样一来,不但是民众,包括同为贵族的群臣,都成为满足灵王一个人奢欲的工具,只有被剥削、被杀夺的义务,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当民众对于当权阶层、当权阶层对于元首一人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时候,这样的一个人也就自然难免众叛亲离的结局了,灵王的命运,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演绎。
  
  中国没有产生出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但民众对于当权阶层、当权阶层对于元首一人还是要有所交换、有所交流、有所制约,这是彼此共存最起码的条件,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如此。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牛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均如寇仇”。孟子称不道之君为“一夫”,杀死他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这就是古代中国最可贵的民本思想了。但是,这样一套规则的致命缺陷在于,只规定了极端状态下臣民的反抗权利,而没有设置通常状态下民众对于当权阶层、臣民对于元首一人的常态、有效的制约、平衡机制。这样的理论缺陷,也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一治一乱,只有重复而少有实质性进步的历史循环。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9 10:42:46   
  补充一点,楚国内乱之后,围攻徐国的军队随即撤退,但在豫章被追击的吴军击败,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五位将领全部作了吴国人的俘虏。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29 10:49:41   
  平王履行承诺,宣布陈、蔡两国复国。此外,灵王灭蔡时,许、胡、沈、道、房、申几个小国也被迁入楚国境内,前529年秋,几个小国重新迁回旧地。蔡国隐大子之子庐、陈国悼大子之子吴,分别回国为君。
  ===========================================
  平王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到嘴里的肥肉为什么不咽下去,反而吐出来,难道当时的吴国就那么让楚国忌惮?连消化自己征服土地人民的时间能力都没有么?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9 11:04:25   
  当初大家起兵造反的时候就约定好了,一起整死灵王,陈\蔡\许获得复国。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9 11:58:37   
  杨氏记号1979.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29 12:00:45   
  杨氏记号1979.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9 13:03:06   
  看看楚国也真是没什么出色的人才,真亏了这么大一块地盘.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9 13:04:17   
  楚国也真是没什么出色的人才,真亏了他这么大一块地盘!
 作者:liradish 回复日期:2007-6-29 13:05:32   
  楚国也真是没什么出色的人才,真亏了他这么大一块地盘!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29 15:12:52   
  楚国也真是没什么出色的人才,真亏了他这么大一块地盘!
  ————————————————————————
  还是有的,如情圣申公巫臣,大复仇家伍子胥,大商人范蠡,不过都跑到别过去了,对付起故国才华横溢啊。
 作者:沧海一驴 回复日期:2007-6-29 18:31:52   
    楚国也真是没什么出色的人才,真亏了他这么大一块地盘!
    ————————————————————————
    还是有的,如情圣申公巫臣,大复仇家伍子胥,大商人范蠡,不过都跑到别过去了,对付起故国才华横溢啊。
  
  
  有点象战国时候的魏,专门为敌国培养、输送人才,并以自己的倒霉来证明这些人才确实不是盖的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6-30 9:38:42   
  惟楚有才~楚国人才还是不少的。
  就是在位的几个楚王或多或少都有点人格魅力方面的缺陷,不晓得用而已。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0 11:50:32   
  南方的人才偏多于精灵,北方的人才多偏于厚重,这个,从李白、杜甫两个人的作品对比就是典型代表。这个特点,可能在三代就已经形成雏形了。
  东周时期,忘了说过一句话:中国(中原)之君子,习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楚汉时期,一个北方人又说了一句:“楚人是沐猴而冠”。虽然是互相嘲讽,但还是相当传神的。
  从前看林雨堂的《吾国与吾民》,还有鲁迅的小品文《南人与北人》,关于这方面的讲述都比较准确。不过现在发展经济,不打仗了,南人开始领时代之风骚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0 12:01:21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楚人(湖北、湖南)至今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一副对子,我当年在武汉读书,很有体会。
  
  其实这副对子倒是很有渊源
  “于斯为盛”出自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原来是赞扬周代的人才济济。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是说楚国的人才为晋国人服务去了。
  能把这样两句话纠集在一起,也可见楚人性格的一面。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2007-6-30 12:13:40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0 11:50:32 
  南方的人才偏多于精灵,北方的人才多偏于厚重;从前看林雨堂的《吾国与吾民》,还有鲁迅的小品文《南人与北人》,关于这方面的讲述都比较准确。不过现在发展经济,不打仗了,南人开始领时代之风骚了。
  ---------------------------------------------------
  南人灵秀,北人清刚;若能合两者之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0 12:49:21   
  南人灵秀,北人清刚;若能合两者之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在《南人与北人》里也有类似观点,并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小小自救之道。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6-30 12:52:49   
  杨氏记号1979.
 作者:残阳下的菊花 回复日期:2007-6-30 22:56:39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6-30 12:01:21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楚人(湖北、湖南)至今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一副对子,我当年在武汉读书,很有体会。
  -----
  楚才晉用,最大的收益者居然吳國。巫臣太厲害了,為了个半老徐娘夏姬居然出卖自己的祖國^_^
  
  我想問問虎兄,這個夏姬,這個姬字,是表示姬姓的女子,還是一個泛稱?
  
  春秋的主調是晉楚爭霸,到了战國,一個退出歷史的舞臺,一個空有個強大的外殼。
  
  虎兄對這段歷史情有獨鍾,莫非是晉人?
  
  兩千零一年,曾經到過山西,對那邊的可怕的貧困與驚人的豪富的並存記憶猶新。
  
  獵獵西風,送來無比蒼涼的失落感,一個本不該如此落魄的遼闊大地。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1 0:15:10   
  TO残阳下的菊花:
  夏姬的名字由两部分构成:姬是姓,她是郑国国君的女儿,自然要姓姬。夏,是他第一个丈夫的氏。他的儿子叫夏徵舒。
  
  我并不是晋人,但读左传,对晋国的确很是向往。
  
  
 作者:小道飞飞 回复日期:2007-7-1 9:45:37   
  虎公正解~就比如齐国嫁出去的女子往往叫文姜,哀姜,出姜什么的,姜是姓,文哀出为谥.
 作者:yang1216 回复日期:2007-7-1 10:23:02   
  杨氏记号1979.
  
 作者:残阳下的菊花 回复日期:2007-7-1 12:06:25   
  多謝虎公^_^
  
  三晉的魏在戰國初年是頭號強國,可是敗在梁惠王手中。讀《孟子》一直就很不喜歡這個稱孤道寡的家伙。
  
  春秋我最喜歡東周王室,還有就是始終對王室最客氣的魯國。最反感的是蠻夷的秦和僭越稱王的楚,吳,越,還有那個神祕的徐國。
  
  到了战國,秦有覬覦王室的野心,楚國好歹可以抗衡他一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神項羽族滅暴秦,這個時候對楚又喜歡得無以復加^_^
 作者:大马士革菜刀1 回复日期:2007-7-1 14:53:21   
  巫臣为了一个半老徐娘兼残花败柳的夏姬竟然背叛祖国,小刀私下以为,老巫叛国,为“气”多于为“色”,这家伙应该是咽不下那口气。那时的人自尊心和血性都比今人强得多。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1 17:42:11   
  巫臣为了一个半老徐娘兼残花败柳的夏姬竟然背叛祖国,小刀私下以为,老巫叛国,为“气”多于为“色”,这家伙应该是咽不下那口气。那时的人自尊心和血性都比今人强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巫臣与夏姬跑到晋国,其实就是一种私奔,只想和美人一起生活。但后来也想得到夏姬的令尹子反发觉上当,一怒之下杀死了巫臣全家,巫臣这才下决心用最狠毒的手段去报复。
  
  夏姬的吸引力和名气还是不可否认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2 13:30:22   
  第二章 霸业余辉
  
  第一节 乘势再起
  
  经过十年的绥靖政策的坚决贯彻,楚灵王身败名裂,楚国陷入动荡与动荡之后的战略收缩期,北方的晋国终于重新走到时代舞台的中央,不失时机地上演了一出重新号令诸侯的好戏。但实际情况表明,现在的晋国内部也已经是人心离散,难以形成坚强的合力,所谓霸权,只不过剩下形式上的虚荣而已。随后的几年,中原联盟也呈现出明显的松动迹象。
  
  一、叔向攻略
  
  楚国的状况时刻在晋过方面的密切关注之下。
  
  前529年春,流亡晋国的公子比(子干)兴冲冲地回楚国夺权,韩起立即兴奋起来:无论如何,楚国已经乱了,不管结局如何,重新安定后必然改变原来劳民、劳诸侯的政策,进行战略收缩。晋国再领风骚的时机到了。韩起立即找来晋国智囊叔向,两人先预测楚国未来的走向。关于楚国的形势,叔向做了两项预测:第一,子干虽然是灵王最年长的弟弟,但是很难获得楚国王位。因为,流亡在外的公子,回国夺权有六个要件:一是本人得到先君的宠爱;二是身边有贤良辅佐;三是国内有自己的心腹势力(内主);四是有成熟的的夺权计划;五是国内有民众的支持;六是本人要有美德和名声。子干虽然也是楚国先君的宠儿,但后五项条件都不具备。第二,最终登上楚王宝座的很可能是公子弃疾,因为弃疾实力雄厚基本具备上面六项条件;而且,从历史规律来看,楚国发生动乱,总是先君最小的儿子被拥立。
  
  《左传》记载韩起与叔向预测楚国评论子干与弃疾的预测非常详细,但这显然不是两人密谋的主体内容,需要他们花更多时间和脑力探讨的,是本方如何抓住机会,采取实际行动,再展霸主的风采。这样的计划外因是有了机会:楚国内乱;内因是有必要,自从晋平公修建虒祁并召集诸侯前来祝贺,晋国的威望大降,后来平公去世,昭公即位,诸侯更加怠慢,有人(齐景公)甚至明确表达出不服的心态。重振国威,最好的途径自然是召集诸侯会盟,时间是越快越好,但地点、由头的选择还需要认真考量。
  
  最终,两人将眼光落在了鲁国,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有由头。前532年,鲁国侵略莒国,攻取了郠(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还杀莒国战俘用作牺牲。虽然时间有点远了,但莒国人不是曾经来告过状吗?
  
  第二,有把握。(1)鲁国属于中等国家,实力并不强劲,以崇尚礼仪著称,也不是好战之国;(2)国内三桓专权,与国君关系紧张,而且三桓内部也并不团结;(3)鲁国去年刚刚发生动荡,大夫南蒯依据费邑叛乱,至今尚未讨平。这样的情形下,鲁国人面对晋国方面的压力,几乎只能表示屈服与配合。
  
  第三,有意义。近年来,齐国方面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晋的离心力。去年齐景公来朝见,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示出要取代晋国霸权的意向。而且,齐、鲁关系正在变得日益紧密起来,这对于晋国来说绝非吉兆。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晋国人霸权的威胁来自东方,而中西部的郑、卫两国还是比较可靠的。以惩治鲁国为由头,在东方号令诸侯,具有多重战略意义:(1)最低目标。对鲁国进行压制和拉拢,至少可以紧密晋鲁关系,压制齐、鲁结盟的苗头,解决东方危机;(2)中间目标。如果能够压制齐国人明确表示屈服,则晋国的东方阵线就可以得到彻底的巩固;(3)最高目标。便于联络吴国,吴、楚多年争斗,在东部召集诸侯,方便吴国人前来参加,巩固与吴国的战略协作关系,促使他们利用楚国内乱,继续对楚保持压力,则晋国的南方战略也将取得重大胜利。
  
  韩起与叔向的计划是老辣而周详的,动作也十分迅速,楚国还在一片混乱之中,晋国方面就立即作出决策,并有条不紊地实施开来。这年夏,晋国已经把集合令遍发于本方阵线的各国诸侯了,包括周天子和吴王。集会的地点,选择在平丘(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长垣县南)。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2 13:31:45   
  二、平丘之会
  
  (一)耀武
  
  叔向知道,现在的诸侯们对晋国已经是“皆有贰心”了,所以文事也要做足武备;更重要的,晋国多年采用怀柔外交,是到了“示威”的时候了。所以这次出行,晋国人几乎量出全部家底——出动战车4000乘,即使这时的编制每乘30人,也是整整12万的大军。
  
  这样的实力,自然是足以震慑诸侯了,但军纪不严,同样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此次出兵,由叔向的弟弟羊舌鲋(叔鲋、叔鱼)代理司马之职,执掌军法。大军经过卫国境内,需要暂时驻扎一下,这本来就已经是对卫国的叨扰了,羊舌鲋居然还向卫国索贿。卫国人拒绝了,但马上就遭到报复,发现在营地周围打草砍柴晋国军士毫无纪律,简直就是有意在祸害环境。卫国方面只得派屠伯来找叔向,送来羹汤和一箱锦缎,请求道:“事奉晋国,各国诸侯都不敢怀有二心,何况我们卫国处在你们的屋檐之下,哪里会有什么异志?这次贵军打草砍柴时很不同于往常,请您给想想办法吧。”叔向知道是弟弟在捣鬼,接受羹汤而拒绝了锦缎,告诉屠伯:“晋国有一个叫羊舌鲋的,一向贪婪无厌,他离倒霉已经不远了。要想解决眼下的问题,您就以贵国国君的名义把这箱锦缎送给他吧,马上会见效的。”屠伯昭做,还没从羊舌鲋那儿出来,严肃军纪的命令就已经下达到晋国部队了。
  
  7月29日(丙寅),大军进驻会盟地点附近,进行第一次亮队示威。各国诸侯也在陆续赶来。最积极的是郑国人,即位不久郑定公在子产、子大叔的陪同下早早就来了。
  
  (二)联吴
  
  每次晋国召集诸侯,吴国总是最难邀请的客人,这个晋国人心里有数,自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7月初,晋昭公亲自赶到东方,与吴王夷末在良(在今江苏省邳县)先期进行会晤,吴国方面自然通报了对楚战场的情况,双方共同抗楚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得到再次确认。但对晋国提出的参加诸侯会盟的邀请,吴王以水路不通——一个经常使用的老借口——谢绝了。
  
  这也难怪,现在的吴国雄心正盛,今年春天,就在楚灵王仓促回国的时候,吴国人立即出兵追击,五名围攻徐国的楚国将领(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全部做了吴国人的战俘。而且,吴王还有乘胜追击的强烈欲望,自然不肯分兵到北方来。这年冬天,吴军攻占了楚国东部重镇州来。这些战果,自然也在实质上满足了晋国方面的的希望,但吴王不肯参加盟会,晋国人面上也毕竟少了一分光彩。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2 13:33:10   
  (三)制齐
  
  果然不出所料,齐国方面对于晋国寻盟的通知很不以为然,景公拒绝前来会盟。事态严重,晋国首先寻求天子代表的支持。晋昭公派叔向询问周王的卿士刘献公:“现在齐国人不肯参加会盟,怎么办呢?”刘献公态度很明确:“盟誓是为了巩固信用。只要君(晋昭公)有信用,诸侯就不会起二心,齐国人有什么可担心的?可以继续用文雅的辞令通告他,用雄厚的武力督促他,他们要是还不答应,君的功劳也已经很卓著了。请允许我作为天子的卿士,率领王的军队,充当贵国前驱,随时听候君的差遣!”
  
  有了天子方面的明确支持,叔向又亲自跑了趟齐国,再次向齐景公发出邀请:“诸侯们都请求与您结盟,都已经集合好了,现在只有您没到,寡君(晋昭公)想知道您的理由。”景公命人答复:“只有当惩处叛离的国家,诸侯们才需要寻盟。现在并没有人背叛,大家很和谐啊,这个盟有什么好寻的?”叔向:“国家之败坏,就在于有事业而没有贡赋,这样事业便缺乏支持;有支持而没有礼仪,支持就缺乏秩序;有秩序而没有威严,秩序就缺乏敬畏;有威严而不昭示,敬畏就难以章显。不能章显,敬畏就会被的抛弃,百事都难以完成,最终将导致国家的倾覆。因此,明王的制度规定,令诸侯每年聘问一次,以进献贡赋,以实现自己的支持;三年朝见一次,以讲习礼仪;六年集会一次,以昭示威严;十二年结盟一次,以使诸侯更加明白。使盟友记住职责,按等级修明礼仪,向诸侯昭示威严,向神明昭告信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没有谁敢疏忽大意,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的兴盛,无不由于遵守以上法则。现在晋国依照礼仪主盟,很担心事情不能办好。盟誓所用的牺牲都为君(齐景公)准备好了,就是为了事情能圆满结束。现在君却非要说:‘我一定要废除这规矩,结盟有什么用?’还是请君再好好考虑一下,寡君知道君的指示了!”
  
  一看叔向说的严厉,再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齐景公又害怕了,赶紧回复:“小国有权发表意见,大国有权进行决策,怎敢不听从呢?我们知道了,保证恭恭敬敬地前往,随时听候君的命令。”
  
  (四)示威
  从齐国回来,叔向深感问题严重,郑重建议:“诸侯已经对晋国产生隔阂了,必须充分展示我们的实力。”
  
  8月4日(辛未),晋国大军第二次亮队,树起旌旗,但没有悬挂飘带;
  
  5日(壬申),晋军的四千辆战车,十二万士卒,第三次亮队示威,这次,旌旗全部挂上飘带,仿佛大敌在前,立即就要投入惨烈的战斗了。
  
  各国诸侯这才敬畏起来,这次霸主要来真的了!
  
  6日(癸酉),霸主正式接受诸侯们朝见,通知各国,明天正式结盟,大家务必在中午之前抵达结盟地点。
  
  退朝回来,子产命人立即赶到结盟地点搭建帐篷,子大叔觉得没有必要,明天早上再去也不迟。到了傍晚,子产才知道子大叔还没有行动,催促他快去,到了会场,发现这里已经人满为患,根本没位置了。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2 13:34:41   
  
  (五)责鲁
  诸侯聚齐,程序问题大局已定,现在开始解决实质性的鲁国问题。
  邾、莒两国向霸主投宿:“鲁国日夜不停地攻击,国家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我们不能对霸主进贡,完全是鲁国造成的。”
  
  为示惩戒,晋昭公没有接见前来结盟的鲁昭公,而是派叔向通知:“诸侯们明天就要正式结盟了,寡君(晋昭公)已经知道不能伺候君(鲁昭公),请君不要参加了!”
  
  晋国人想立威,却选鲁国当替罪羊,对方自然难以接受这顶“反面典型”的高帽。子服惠伯回复叔向:“如果君非要采信蛮夷的投诉,和兄弟之国绝交,抛弃周公的后代,那就随您的便吧!寡君知道了!”
  
  鲁国居然不肯认错,这当然是霸主难以接受的,叔向继续施压:“寡君的甲车四千乘就驻扎在这里,即使硬要做无道的事情,这样的实力也是可怕的;更何况,我们是在躬行正义,谁能是寡君的对手?一头牛再瘦,卧在一只猪身上,还怕压不死它?贵国南蒯、子仲的内忧,你们难道敢置之不理?只要我们率领晋国的大军,团结诸侯的部队,再借助邾、莒、杞、鄫几个国家对你们的仇恨,去讨伐鲁国的罪行,再充分利用你们南蒯、子仲的叛乱势力,还会什么要求不能实现的?!”
  
  明明知道是要挟,但字字句句实实在在,不由鲁国人不怕。赶紧认错请罪。
  
  (六)结盟
  
  8月6日(甲戌),刘献公、晋昭公、宋元公、卫灵公、郑定公、曹武公、莒著丘公、邾庄公、滕悼公、薛伯(谥号不可考)、杞平公、小邾穆公在平丘结盟。
  
  为惩治鲁国侵略邻国的罪过,鲁昭公被取消了正式参盟资格,大会决定,拘捕鲁国执政季平子(季孙意如)并押往晋国。
  
  这已经是近20年来晋国首次单独召集诸侯了,难缠的事务自然不少。在结盟当天,为确定对晋国负担贡赋的数量,郑国执政资产与晋国人争得不可开交。子产寸步不让:“从前天子确定诸侯贡赋的等级,负担的轻重要根据诸侯的地位决定,爵位尊的诸侯负担就重,这是周朝固有的制度。地位低而负担重的,只有甸服。郑国是伯爵,当初定的是男服,却让我们依照公侯的标准纳贡,我们恐怕难以负担,所以希望能够降低一些。诸侯之间维持和平,追求的是互相友好。但是霸主从来没有哪个月不来命令我们进贡,索求贡赋根本没有限制,小国一不满足就是罪过。现在诸侯们修盟,是为了保存小国,可是如果这样无休止地贡献下去,我们离亡国就不远了。我们小国的存亡,就决定于今天了!”双方从中午一直争到黄昏,眼看难以收场,最终还是晋国人做了让步。
  
  结盟回来,子大叔直埋怨子产:“您怎么能这么冒犯霸主呢?万一把晋国人惹毛了,率领诸侯来打我们可怎么好。”子产解释:“现在的晋国政出多门,窝里斗得厉害,苟且维持现状都困难,哪有功夫来征讨我们。再说了,即使我们再听话,同样免不了受他们的欺负,那样的话,我们还能算是一个国家吗?”
  
  周代分封诸侯,诸侯有爵有服,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服则分为侯、甸、男、卫、采五等。爵决定地位高低,服决定对天子进贡的轻重。关于爵与服之间的关系,今天已经不大明了,争议很多。其实到了春秋时期,这些制度也已经大体名存实亡了,比如原来对天子的贡赋现在改为向霸主交纳,而且实际负担也根本超出了老规定。子产搬出老规矩,用意在于借尸还魂,为小国争取权利,大国对小国的剥削越来越重,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供不应求的矛盾,这也就是春秋后期小国宁可被讨伐也绝不愿意再认霸主的原因。但是现在,既然晋国人还想维持既有的霸主地位,就必须给小国以活路。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2 13:37:45   
  
  (七)尴尬
  
  鲁国似乎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了。季平子被晋国人用帐篷布蒙得严严实实,暗无天日,旁边是狄人负责押解。为防止执政被热死,鲁国的想给平子送一壶冰水降温,被看拦住了,幸亏他早有准备,又从怀里掏出锦缎塞给看守,这才得到允许。会盟结束,季平子被押解前往晋国问罪,子服湫(子服椒、子服惠伯)也跟着一起到了晋国。
  
  季平子押在晋国时间已经不短了,一时也没个说法。眼看已经入冬,鲁昭公也诚惶诚恐地前往晋国请罪。荀吴给韩起提意见:“诸侯相互朝见是为了促进友好关系。现在我们已经抓了人家的卿,再让他们的国君过来,就等于是侮辱人家了,还是不要让他过来的好。”韩起觉得在理,就派士弥牟(士景伯)在黄河边谢绝了鲁昭公。
  
  季平子押在晋国时间已经不短了,一时也没个说法。子服惠伯上下求索,最后终于摸到门路,找到上军主将荀吴求情:“鲁国事奉晋国,怎么就比不夷族的小国(邾、莒)呢?鲁,是晋的兄弟国,国土也不小,让干点什么也有能力去完成。如果因为夷人而抛弃它,逼迫它去事奉齐、楚两国,对晋国有什么好处?团结亲国,结交大国,奖赏进贡国,惩罚不进贡的,这样才能做诸侯的霸主啊,希望您能再考虑一下。谚语说的好:‘臣一主二’,晋国不要我们,难道就再没有可事奉的大国了?”
  
  荀吴觉得很有道理,就找到韩起,把这番话原原本本重复了一遍,自己还添了几句:“当初楚灭陈、蔡,我们不能去救,现在却因为夷人而抓捕亲人,您觉得有意思吗?”这话把韩起说得脸上直热。荀吴是典型的武人,地位也高,对自己先前的绥靖政策一直很有意见。而且,就在前不久韩起出国与诸侯结盟的时候,荀吴利用鲜虞人放松警戒的机会果断出击,大获全胜,说话自然低气更壮了。韩起是文雅型领导,一旦过于强硬把鲁国人逼反,还得要人家荀吴去带兵打仗。现在荀吴反对,将来恐怕很难收场,况且,因为区区一个鲁国而导致一把手与三把手决裂,实在得不偿失。韩起是有涵养的人,自当然不会把事情做到不好看的地步。经过考虑,终于决定对季平子免于处罚,释放回国。
  
  (八)收场
  
  按说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但因为有荀吴撑腰,鲁国人居然不依不饶起来,子服惠伯质问:“寡君(鲁昭公)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罪,使得霸主在召集诸侯的时候抓捕了他的大臣。如果真的有罪,处死了也没什么怨言;如果属于无罪释放,又没有给各国解释清楚,就等于还是有罪,这叫什么释放呢?因此,请君(晋昭公)召集诸侯再开一个会,把情况解释清楚。”
  
  这样一来,韩起真的头疼了。赶紧找叔向商量:“您能想办法让季孙(季平子)回去吗?”叔向说:“我不能,阿鲋能。”韩起又把事情托付给羊舌鲋。
  
  早在公元前552年,也就是23年之前,士匄驱逐栾盈,羊舌鲋因受到牵连而在鲁国流亡了一段时间。这个羊舌鲋也真是会演,一见季平子,仿佛看见亲人一样:“从前我犯了罪,孤身跑到鲁国,如果不是令尊(季武子)的照顾,我哪里会活到今天哪。虽然我已经活着回来了,但这条命是你们家给的,我哪敢不把真相告诉你?这次放您回去您却不走,我刚刚得到内部消息,我国将在西河为你盖一座房子,让你长期住在那里,到时候可怎么办哪?!”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已经被押了小半年的季平子害怕了,赶紧动身回去。子服惠伯倒还清醒,留下来等着晋国人以礼相送。
  
  其实叔向倒未必没有解决的办法,他这是在给弟弟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如果由叔向解决问题,多半不会出如此下作的诈述。
  
  至此,旨在晋国霸主雄风的平丘之会算是划上了句号。此次大型活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与实际问题上的捉襟见肘之间的鲜明对照。因此,这次活动取得了形式上的基本圆满,但也暴露出晋国自身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晋国霸业的严峻危机。第一是晋国诸卿之间的裂缝日益加深,到了完全表面化的程度,强大的晋国难以形成合力,导致规模比它小得多的诸侯国都可以利用矛盾实现自己的意图;第二是晋国对小国的剥夺日益严酷,甚至超出小国的承受能力,这使得诸侯对晋的离心力日益增大,联盟难以稳固。但这些都不是活动的实际策划和组织者叔向所能左右的,他只有尽力以技术手段弥补实质问题,无论如何,晋国的霸权在形式上得意确认;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出兵或者召集诸侯,晋国内部的各个家族毕竟以需要组织为一个一个整体而出现,这样的活动本身,对于延长晋国政府的寿命就是深有裨益的。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2 13:39:36   
  三、霸权衰落
  
  平丘之盟在形式上确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但纯粹形式上的成功最终难免面子工程的命运。会盟之后不久发生的一系列事实表明,这个面子工程的实际效用是相当有限的,技术手段难以长期弥补实质上的缺陷,这一定律再次得到了证实。
  
  (一)齐伐徐
  
  齐景公早有夺取诸侯霸权的心愿,但是在晋国人的压力之下还是不得不暂时低头,平丘之会后,景公努力的步伐自然不会停止。联络鲁国仍然是他努力的方向。前528年春,鲁国围攻叛乱的南蒯,南蒯招架不住,以费邑投靠齐国。一天,景公饮酒,南蒯在一旁作陪,景公开口就骂:“叛夫!”南蒯解释:“不是啊,我当初是想为加强鲁国公室的啊。”一旁的子韩皙说:“你一个做家臣的,却想去加强公室,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不久,景公决定将费归还给了鲁国。这样的姿态,目的还是要拉拢,但鲁国刚刚被晋斥责,记忆犹新,景公的努力一时并无成效。
  
  但齐国的姿态还是一步步地强硬了起来。前526年春,距离平丘之会仅仅不到三年时间,齐景公亲自领兵攻打徐国。2月,齐军打到蒲隧,徐国人只好求和,齐、徐、郯、莒四国在蒲隧结盟。徐、郯、莒都是小国,这次讨伐与结盟的战略意义是微不足道的,但此次齐景公擅自征发诸侯,擅自组织会盟,而晋国方面似乎没有任何反应,这就在法律上正面挑战了晋国的霸主权威,象征意义绝非平常。鲁国大臣叔孙昭子就发出这样的哀叹:“诸侯没有霸主,真是太糟糕了!齐君一个无道之君,也敢发兵征伐远方的诸侯了,还与诸侯结盟而去,居然没人去管,这都是因为没有霸主啊!”
  
  前523年秋,景公派高发帅师讨伐莒国。莒共公放弃国度,奔守纪鄣(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又派孙书攻破了纪鄣,莒共公逃走。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7-7-2 13:40:32   
  (二)宋伐邾
  
  当时的东方真的是进入了一片无秩序的黑暗之中。
  
  邾国是一个典型的小国,但他旁边还有一个更小的袖珍国——鄅国(国都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北)。周制,国君有藉田,每年农忙时,国君要到自己的藉田中,象征性地劳动一下,叫做亲耕,目的是劝农。麻雀虽小五脏全,这个袖珍的鄅国也一样。前524年6月的一天,鄅国的国君出城,到自己的藉田去种稻子。不料这样的勤劳给他带来大获。旁边的“大国”—— 邾国人打探得明白,趁机出兵偷袭鄅国都城。鄅国士卒看见不好,打算关城门,一个叫羊罗的邾国人纵身上前,这位正在关门的士卒登时人头落地,邾国军队随后一涌而入,就这样,都城陷落,城中人等一起当了俘虏。鄅君闻讯,干脆跟着俘虏队伍一起来到邾国:反正我已经没家可回了,也当你们的俘虏算了。这下弄得邾国人也不好意思起来,就归还了他的妻子,留下他的女儿。
  
  但鄅国也有靠山。鄅君的夫人,就是宋国名臣向戌的女儿。这时候向戌已经去世,最小的儿子向宁不忍姐姐姐夫受此羞辱,力请宋国出兵。前523年2月,宋元公亲自领兵伐邾,围攻邾国的虫(在今山东省济宁县),3月,攻陷虫邑,去年被俘的鄅国人全部获释。
  5月12日(乙亥),宋、邾、郳、徐四国在虫结盟。
  
  宋、晋两国关系最为密切,宋国出面组织诸侯结盟,性质上自然与齐国不同,这次会盟,也有可能是晋国人为了制衡齐国,委托或者授权宋国人办的,但晋国人对东方局势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则已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