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以下的工作:访安阳小屯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01:09

访安阳小屯村

杨万清

2010年6月10日,我随通辽市人大领导前往河南省安阳市人大学习考察。与以往外出考察不同的是,此次考察地点虽然未曾去过,但却非常熟悉,也令我心驰神往。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安阳—殷墟——小屯村—甲骨文—司母戊—中国文字博物馆。穿越时空,追忆历史,思绪把我带到了3300年前的商王朝,带到了30年前的大学课堂。瞿林东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课情景与导游滔滔不绝地讲解交替出现在我的面前。我 “穷追不舍”,尽量“对号入座”。

  印象1 安阳与殷墟小屯村

安阳,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发祥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厚重的殷墟文化,承载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以前理解不深,到了殷墟遗址我才有切身体会。随着导游的旗帜,一步步深入地下,清、明、元、宋,直至战国、春秋、周、商、夏,只有几十步,十几分钟,就到了3300年前,真叫穿越时空啊!

殷墟,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殷墟占地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纣王亡国共255年,经8代12王。 王均占墓地2平方公里,3000亩土地。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奴隶社会里也真不足为奇。郭沫若曾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写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这里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这里有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再现了殷商王都的宏伟气势和王者之尊。所庆幸的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否则,中国的大部分土地都将成为帝王之陵墓了。

小屯村在哪里?还没来得及听导游介绍,我就迫不及待地问:“这就是小屯村吗?” “这就是小屯村。”安阳地形神秘而奇特,如果从天空俯瞰,淇河在这里奇妙的拐了一个“S”形的弯,形成一个天造的太极图。更为神奇的是宫殿区位于太极图中的阳眼,而12位王死后的葬身之地在对岸另一个河湾里的阴眼,就是小屯村现在的位置。取意人活着在阳间,死了之后就到了阴间。谁知阴阳之间只有一河之隔,真乃天人合一。

  印象2 剃头匠与甲骨文之父

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偶然。导游津津有味的介绍说:早在100多年以前,小屯村有个剃头匠名叫李成,有一年夏天他身上生了疥疮,因没钱买药,在疼痒难忍之下,他随便拿来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砸碎,研成粉末涂在身上患处,没想到疼痒竟神奇般地止住了,白骨片也因此被称为“龙骨”。于是他把田地里散落的“龙骨”片收集起来,卖到药店里,做起了“龙骨”的生意。谁都没想到3000多年前殷商统治者用来占卜的甲骨,却被当作“龙骨”,竟遭“粉身碎骨”之厄运。

1899秋,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因病服药时,在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发现有人工的划痕,他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古代文字,于是分派家人,到北京各大药店买回来三四百片“龙骨”进行研究。王懿荣因此成为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被称之为“甲骨文之父”。

到如今,已经从甲骨文中辨认出5000多个单字, 1700多个汉字,甲骨文的出现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了商朝,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逐渐演变而来的。

印象3 盗墓者与司母戊大方鼎

可能是因为“纯”——属虚构,盗墓者与司母戊大方鼎便有了一段奇特的“姻缘”。 1939年,武官村村民夜盗古墓挖掘出了司母戊大方鼎,此鼎875公斤,因鼎体积太大、太重而实在无法搬动,私掘者拿来锯子,将一只鼎耳锯下(这只鼎耳至今下落不明,现在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只鼎耳是后来补铸上去的),因难度太大,耗费时间太长,所以又将大鼎重新掩埋,并相约谁也不准说出此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老百姓为保护鼎不被掠走,千方百计地隐藏起来。

抗战胜利后,司母戊大方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如今是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我情不自禁地走到仿制的司母戊大方鼎前,立此存照。

  印象4 “墉”字与中国文字博物馆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导游带有几分自豪地向我们说:2001年4月,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博物馆,并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11月16日正式开馆,江泽民题写馆名,李长春出席。

中国文字博物馆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投资53751万元,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等。其中,主体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度26米。二期工程拟占地62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馆藏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少数民族文字等,荟萃了历代中国文字样本之精华,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辉煌文明,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

“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