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第一亚索是谁:科学网—科学网大学,你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54:29

科学网大学,你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已有 1665 次阅读 2011-6-25 11:15 |个人分类:感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学网大学

    前一阵子,在科学网掀起一股子成立科学网大学的运动,又是争校长、又是发学位证书、又是评校花、又是成立各色学院、又是封官许愿的,忙个不亦乐乎。没有过两个月,大家都消停了,偃旗息鼓。大家的兴趣都转移到南方科技大学。不过从目前了解的信息看,南方科技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路途还很远,我们只能衷心祝福它早日取得成功。大呆认为,现在比较靠谱的是,将科学网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在轰轰烈烈的科学网大学成立运动眼看就要寿终正寝之时,大呆要在快要熄灭的火苗上浇点油。

        前阵子在大家热闹的时间,大呆在一旁一声不吭,偷偷地乐着呢。这里,首先澄清一个事实,就是科学网大学成立的时间到底应该怎么算?到底是谁先发起的科学网大学?按照大呆的算法,科学网大学成立于科学网博客开通之时。你没有看到,中国的大学的成立时间都是尽量向前推,一直推到前清学堂成立的时间吗?所以,我们科学网大学成立的时间按科学网博客开通时间算应该是比较保守的算法。更大胆的算法,应该从科学时报社成立之时算。离谱的算法是从中国科学院成立算起。[当然,到底是谁先发起的科学网大学,这个需要问问赵彦总主编。]

        关于科学网大学的办学形式,我认为最高明的办法就在于,办大学于无形之中。这也是科学网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之中的。那些校长、学院、院长、证书什么的,都是一些形式。科学网大学不需要这些有形的东西,大家以此开开玩笑乐乐而已,无须当真。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大学,科学网大学的最大优势就是抛弃世俗社会有形的东东。科学网大学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教师与学员角色的即时互换。可以说,科学网大学藏龙卧虎,除了开博的博主身手不凡外,那些留言的游客甚至一言不发潜水者也不泛大侠豪客,身手了得。无论是谁,上得科学网来总是有收获的。据我所知,潜水者里有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想一想,科学网大学的“学员”里有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当然,如上所说,他们也可以即时变成科学网大学的“教员”],科学网大学不成为世界一流也难。可以说,科学网大学是中国所有大学离世界一流最近的大学。大呆下这个结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科学网大学基本上是去行政化的大学。在科学网大学里,有比较充分的自由。科学网的编辑基本上做的是服务工作,而且是一流的服务,比较专业,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够感受到有一种敬业精神。本来,大呆是要根据以上情况写一篇《科学网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博文的。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使我觉得,科学网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首先,就是三条红线。大呆对三条红线本身没有异议。但是,对具体的操作以及对三条红线的认定有一些看法。有关政治言论方面的,现在只要你不鼓动推翻现政府,基本上你骂谁都可以。可以说,基本上保证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政治上的开明和进步。即使如鬼王几次三番地被封杀,据说还不是网监的功劳,都归功于举报。也就是说,网监执法的尺度、科学网编辑的宽容度比举报者宽。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举报的理由是否合理?在接到举报后,是否可以让博主委员会进行仲裁。同样,这对所谓的民科问题也适用。我感觉目前对个人学术观点的限制尺度严了点。“水至清则无鱼”。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尽管可能会有一些纯民科言论,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广大读者的鉴别能力。另外一方面,我认为,即使是一个人的胡言乱语也有可能对另外一个人产生有价值的启发和联想。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创新思想。一味地限制只能约束大家的思想。

        其次,就是博文精选。大呆对博文精选本身也没有异议。但是,对博文精选在首页所占的权重有一点看法。也可以说是建议。可以考虑将显示出来的精选博文篇数从14篇调整到8-10篇,这样使热门博文的位置适当地向上提一提。现在一打开科学网博客,整个页面上基本上看不到热门博文。而相当一部分读者是懒得将页面向下拉,导致精选博文与热门博文的点击数相差过大。这也是一些博主有意见甚至怨气的根源。当然,考虑到科学网客观存在的人情推荐以及大家喜欢围观掐架的事实,大呆不赞成取消精选博文。仅希望在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之间做一个适当的平衡。一个大学老是停留在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的争吵之中,甚至两个著名教授为“争”精选而大“打”出手,这样的大学离世界一流实在太远。从某个角度看,适当减少精选博文的权重也是进一步去行政化的表现。

       回到本文的中心思想:科学网大学,你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答案是: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44&do=blog&id=45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