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最长的桥:孤独的峰巅 天才的孤独 曲高和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9:40


孤独的峰巅

 

 


秋虫呢喃,飞蛾扑窗,院子外面的露天电影正酣,或者少年同伴的游戏正欢,你独自守一盏油灯展卷至深夜,如入无人之境。春梦绵长,万籁俱静,你悄悄穿衣下床,独自来到校园外的菜园、麦地里,放声诵读,如醉如痴。夏日炎炎,大操场上拉开了球赛的帷幕,礼宾室里响起舞蹈的乐曲,你徘徊在通往图书馆的林荫小道上,或者端坐在阅览室的一隅,如饥似渴……同学少年好读书。读书而孤独,孤独而读书。

夜黑如墨,静静地趟在床上,想那篇没有终结的文字,或渐已逝去的那人那事;轻雨飞扬,独自伫立窗前,听穿林打叶之声,看疾飞归巢的小鸟;丽日的午后,云淡风轻,手拎一部相机,独自去城郊的水湄或山中;焰火四起,街上张灯结彩,人流熙熙攘攘,拥衾而卧、青灯孤卷,或者敲打键盘、倾泻思绪……孤独与生俱来,与生俱进。

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世事纷扰,人心浮躁,时光在弹指间消逝,思想荒芜,心灵空洞,唯有孤独赋予你更多的时间、更好的环境和更佳的心情去读自已喜欢的书籍,做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与自己的心灵对白,与圣者的灵魂会心神交……每一刻孤独的时光可以被很好地利用,不用担心别人的干扰。心灵自由,可以任意翱翔,自由驰骋,悠闲飘荡,也可以静默兀立;犹如一只鸟、一匹马、一片云或者一块被人遗忘的石头。孤独时,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怎么想就怎么想。它可以像一阵风、一根线,不时地牵引你的情思抵达远方,会见朝思暮想的那人,进入销魂蚀骨之境。哪怕是在恍惚之中的一瞬,也给你带来也许的欢娱和温馨。孤独使人充实。“所有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伟大的心灵注定要孤独。”(爱因斯坦)人生,有什么能比头脑的充实和心灵的自由更幸福呢?
      孤独是艺术结晶的必然。一些精神产品的产生离不开独处的帮助。它一方面有助于孕育、唤醒、激发你的精神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与现实拉开距离,得到多角度观察的不同眼光,于是擦出灵感的火花,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管是被迫的(如牢狱或疾病)造成的独处,还是出自于人们自愿、自觉的独处,结果都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珍贵的传世之作。可以想象,没有孤独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就没有梵高的《向日葵》。因此说,从事一些精神创造的人都会接纳孤独,欣赏孤独,这是孤独的价值所在。
     红尘滚滚,欲望憧憧;江河泛滥,泥沙俱下。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有一个清醒的机会,才能朝圣自己的上帝,才能剔除内在的渣滓泡沫。孤独教人思考人生、品味人生、憧憬未来、认识自己,进而整合与修炼自己。所以孤独像一条船,时常载着你在人生的海洋中漂荡,驶向理想的彼岸,让你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境界中升华 

切记,历史的深邃与悠远,自然的凋零与繁盛,生命的多情与悸动,都不会与喧闹并肩,唯有孤独。倘若,你正在享受孤独,大可不必惧怕,那可能是世俗正将你推向又一座高峰。任何山峰之巅都高于基坐,并孤独着。

 

 

天才的孤独

 

     所有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伟大的心灵注定要孤独。

——爱因斯坦

    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孤独感或孤独意识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则发源于主体对对象的超越要求和这种超越的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譬如对他人的超越。当我们把目光注视到一种深层的常常只是个别天才人物才具有的孤独感时,情况就更明显,就某种意义而言,许多天才人物的孤独感常发源于他们那深刻的以悲观为特征的危机意识。这可以从两方面考察:

其一是对名声的渴望。这是人类的基本“弱点”,一旦人们从饥饿的痛苦中挣扎出来以后,使自己得以永存在别人心中,便成为一些人新的追求,且人们习惯于同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并以此获得目标。而许多天才人物的特殊之处常常在于他们的目标总是很高。这也许有一个好处,即可籍目标而自慰。这样,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自己达不到目标是痛苦的,而达到了目标则又将受到更高目标的折磨,甚至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就也会成为新手们梦寐以求的猎物。也正是这些悲痛深深地折磨着每一代的后来者,他们在不为人知的孤独中奋斗,在奋斗中又产生新的孤独。人永远是自己目标的奴隶,而当一切目标都终结时,则又产生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无目标的痛苦。所以,生活在天才中间会时时感到危机,而生活在平庸之辈中间则又会感到更大的空虚,人无法躲避这两难境地,孤独也就是不可排遣的。

其二是天才们的思想不易被人们理解。真正的天才往往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敢于怀疑自己时代的一切假定,使思想的锋芒深入到其时代的各种前提的后面,从而发现世界和生活的新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往往是孤独的。每一个人所受痛苦的强度是与他洞察自己和时代的深度成正比的。对于那些发现自己与他那个时代的价值不协调的人来说,必然会有极大的孤独和忧心忡忡之感。相反,如果他能够接受流行文化,能够随世从俗,则他就不会面临内心的混乱,就不必去追求他可以完全委身的价值了。然而,天才做不到。事实上,历史上的其它天才也常有与尼采、维特根斯坦相类似的理性痛苦,这既使他们免于平庸又使他们陷入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深深地感到思想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总是孤立的,甚至每当他们向意识的领域迈进一步,就要和埋没在潜意识中的普通人的意识远离一步;每当他要举步向前时,就等于强迫自己离开那无处不在全人类的潜意识。思想愈不随波逐流,就愈加孤独。

 

曲高和寡


 

俄国作家赫尔岑在一次宴会上被一些轻佻庸俗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手捂住耳朵。主人解释说:“对不起,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 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时下,“流行”作为参照系数之一,很受世俗的青睐与吹捧。

 

把弄文学,非为一般初入门径者,却以在小报副刊上发表文字为追求,不惜写一些毫无文学性的文字,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唠叨,没有理性的发现,没有生活的干预,更没有灵魂的在场。正如时下的“超女”“快男”,这样的文字很抢手,很吸引眼球,但它不过是文字的快餐,或者等同于生活的垃圾。

打理博客,非为记录起居行踪之目的者,也非为艺人明星之流,却过于在意博客的访问量、关注度与评论数,与其说是在写作,不如说是在拉拢与聚集人气,并以此安慰自己、麻醉自己,于是在博文中自怨自艾、暴露隐私、暧昧自恋、插科打诨,或者在博客间走西串东、随意搭讪、讨好逢迎、投桃报李。这样的博主犹如脱了裤子去大街上“裸奔”,或者去摩天大厦的顶端叫喊“跳楼”,以赚得十足的人气与知名度。

公众场合,非为稚童小儿,非为一席东道之主,却喜欢先声夺人、唾沫四散、眉飞色舞、指手画脚,说话大言不惭、牛气冲天、漏洞百出、东扯西拉、错误连篇。这样的角色虽然能够活跃场面气氛,让人过目不忘、再见如故,但他委实算一个会饶舌的鹦鹉,或者滑稽剧中的一个小丑罢了。

自古以降,不随波逐流的“清高”之士大有人在。“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战国的屈原卓然不群,“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鄙弃世俗观念,蔑视荣华富贵,甘愿在寂寞中独行,在清冷中死亡。民主斗士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身无半分媚骨,文如匕首刀枪,发出了时代的呐喊,他的生前是孤独的,其文字是不入流的,更为当权派不齿。但先生是民族魂,流芳百世。

 “人类一说话,上帝就发笑。”你在阳台上看风景,别人在风景中看你。耐不住一时寂寞与不甘一时冷清者,犹如刹那腾空的烟花,炫目一瞬终为垃圾。一味地跟风随俗,盲目地随波逐流,最终如落花草芥随波流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流行的未必高尚,也未必长久。只有掩埋在深山的璞玉,才会晶莹剔透;但凡封藏在坛窖里的陈酿,才会弥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