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号航海日志:对行为主义、认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1:42:24

   〔摘要〕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的过程及其规律是什么。人们采用各种方式对学习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下主要对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了它们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前景及不足之处等方面。

    关键词:学习理论            教学模式      学生中心说  
    历史上人们对学习理论的探讨源远流长。特别是在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Verbal Learning)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之后,学习心理学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探索学习现象和学习机制的原理,从而创立了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根据各种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及对教育的贡献程度,归纳起来可分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由于这种行为主义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二.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建构的特殊性,每一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在建构;并且,每一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的。每个人对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形成不同的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都有系统结构的。知识可分为良构领域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前者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后者则是将前者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情境时而产生的。因为在解决每一个实例时,都涉及到许多概念的相互作用。其中所涉及概念的数量、方法及相互作用各不相同。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方法,其内涵在各个具体实例中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学习者要解决某一领域的实际问题,必须掌握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思考 
   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A.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成熟的主要是支架法,实例法和随机进入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 
    B.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均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C.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上限(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②建构主义的缺陷 
    作为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建构主义教学论影响深远。但该理论过于片面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而忽视知识内容的教学,没有实际知识内容的传授,难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忽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必然落空;并且片面强调发现学习方法,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成两类,一类学习类似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罗杰斯认为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它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2、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罗杰斯认为,如果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么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3、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与传统教学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因为当学生觉察到某些学习资源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可以发生;当某些学习资源有悖于学生自己的看法时,学生学习往往受到抵制。
4、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学习方法,而且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因此,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是自由开放的,是依靠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学习路径的。
5、主张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这种形式。因为这种协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协作,它不仅仅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合作,还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6、加强师生情感互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追求认知与情感结合,极力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便能形成一种以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教学模式。
(2)对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的思考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使得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和全面的发展,由传统的“知识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化。它内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当代所追求的一个精神境界。它更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建设和进行新课标改革起了很好的导向。但是不可避免它亦存在缺陷,它的“理论”目前还没有得到具体的论证,没有得到系统化,所以它只能是作为一种观点,而非真正的理论。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脱离了社会和社会关系来强调所谓人的本性,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对人本性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过分强调人的学习本能,忽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强调学习的绝对自由等等。所以对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该批判地吸收,既要看到和强调它积极、合理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消
极的和片面的一面。
四.综上对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看到了各理论的前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人的使命,那么就不能拘泥于某种理论,因为至今都没有一种绝对权威、绝对科学、绝对合理的学习理论。而应该集各家之言,融会贯通,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实践,去探索一条可更好地促进本地本国学生学习的理论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国权    小学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2]   潘菽    教育心理学 [M]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3]  韩进之   教育心理学纲要[M]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冯忠良、伍新春等著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