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vs锤子视频:为什么我和孩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4:09:09
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不少家长越来越多地发现和孩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孩子不爱听家长的话,孩子有话不愿意和家长说,家长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和孩子交流,家长不了解也不懂现在孩子所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追求不一致。于是,两代人经常无语相对。


   

        身边故事:

   

        1,一位初中生感慨地说:“我对于父母的要求向来都是通通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状态,我不爱玩,不会玩。”三四岁的时候,我问妈妈:“可以玩吗?”妈妈说:“ 可以,不过要先背这首唐诗。”七八岁的时候,我问妈妈:“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要先练钢琴。”再大一点,我问妈妈:“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要先把这10道奥数题做完。”现在我不问妈妈了,每天上学、回家、做功课,像个机器人。我没有朋友,也没什么爱好,别人说我挺奇怪的,不爱笑、沉闷、无趣,像个小老头。妈妈似乎有点着急,老问我要不要出去玩。昨天说假期安排去新疆旅游,我还高兴了一下,不过她马上说不能光顾着玩,要边旅游边写日记。我一听心里就烦了,跟她说我不去了。她很生气,骂我不懂事,还哭了。我一点也没被她的眼泪感动。

   

        同学们爱说爱笑,会玩会闹,说实话我心里挺羡慕他们的。我现在学习提不起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每一个孩子都爱玩,谁不爱玩呢?家长们小的时候也爱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长总是将学习作为玩的条件来过分约束我们,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产生厌学情绪。

   

       2,有位初一的学生家长跟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我的孩子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愿意和我说话。上小学的前几年整天黏在我身边,有什么事都和我说,可现在却沉默寡言了。放学回家后,除了吃饭,看一会儿电视,就是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有时,我故意找话题问问情况,他也很简单地回答:“没什么好说的。”“差不多。”甚至是“烦死了,有完没完啊。”我们做父母的,含辛茹苦把孩子养这么大,连话都不愿意和我们说,真是心寒啊!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可是,据老师观察,这孩子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对同学也很热心,有什么事情请他帮忙他都不会推辞的,同学们都反映他很真诚,很少沉默寡言。

   

        据了解,孩子们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孩子都承认自己在家与学校判若两人。在同学面前热情开朗,在家长面前却沉默寡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产生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1.青春期心理

 

       这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反应。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时期。在心理上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自我表现也日益突出。尤其到了初三,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思维的完善,这种自我意识就更强烈,他们强调自己已经长大了,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依赖父母,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有了困惑更愿意求助朋友、同学,而不愿和父母交流,解决问题。

   

        2.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

 

        父母找孩子谈话多半围绕学习,又一味要求成绩好,分数高。对孩子心中喜欢的事物却不置可否,甚至直接扼杀制止。另外,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处理问题方式不同,也成了亲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的原因。


   

        给家长的建议:

   

        1,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有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不愿和我们交流,没有共同语言,不能对话,孩子们越来越不听话了。”其实,孩子和家长没有共同语言,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我们想想,整个社会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热爱家长,尊重老师,好好学习,长大了要当工程师、科学家……诚然,这些教育也很重要。但是,这种教育的模式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报刊、杂志、电台到电视台都是这样,孩子听到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回到家里,家长再无休止地重复这些他们听过无数遍的信息,试想,他们能愿意听吗?他们能和家长有共同语言吗?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

        家长要不断充电才能跟孩子有共同语言我常看到,在双休日里,不少孩子来到书店里挑选喜爱的书籍。由于其看书、选书的时间太长,很多陪在一旁的家长都禁不住打起盹来。

   

        孩子选择到书店" 度假" ,不管其是在挑选学习书籍还是课外书,总比沉溺于网吧等场所要好得多!可家长的表现却让人不敢恭维,居然在一旁打起瞌睡来。尽管他们是陪孩子来买书的,但怎么就不能也跟着充充电,学习学习呢?

   

        或许家长们振振有词,孩子要考试,要升学,不多读书不行,自己一大把年纪了,事业也有成了,看不看书也无所谓了。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可看书学习就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吗?读书有陶冶情操、扩充知识面的功效,不仅孩子需要,家长同样需要。

   

        不少孩子对自己的家长并不尊重,甚至有孩子很“蔑视”自己的父母,不愿和父母交流,对父母爱理不理。家长感叹孩子不懂感恩,但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

   

        其实,一些孩子看不起家长,是觉得家长缺乏上进心,下班后除了“砌长城”就是“斗地主”,从不读书看报;家长对孩子要求苛刻,要求必须看多少书、考多少分,而自己却从来不碰书本。如此一来,孩子会觉得家长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会感到家长知识匮乏,太“老土”,跟不上形势,跟自己没有“共同语言”。


 

       2,家长的思想要跟上时代

   

        父母与孩子说话的关键是“说什么”,有的家长与孩子谈话一说就崩,以后孩子就再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了。

   

        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只是“代沟”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两种价值观碰撞,仅仅靠多说话、多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孩子是在变迁了的社会中建立了新的价值观,如果父母用旧的价值观与孩子去沟通,孩子是听不进去的。唯一的办法是父母不断去学习,跟上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在发展。过去的文化传递方式主要是“父辈模范文化”,孩子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父辈的言传身教。现代社会的文化传递“平辈模范文化”,孩子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平辈。而未来的文化传递方式是“子女模范文化”,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全社会进入一个学习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