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阳光酒店附近美食:声文并茂 佛度有缘人1-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21:14
本作品是21世纪最激荡人心的修身词文!拂拭你的心灵,让它在喧嚣中回归纯净! 21世纪最热点畅销的佛语典藏!倾听佛语的教导,汲取人文的滋养,感悟智慧的启迪! 人们以为:佛陀来自天堂。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与普通人一样,来自人间,经历过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放弃王位、出家求道,最终,在菩提树下修身成佛。他以自身修行的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说,众生都具备佛陀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是隐没不见,虽有若无。因此,为妄想、生死所缚,非但不能决定生死大事,甚至,连自身心灵的起落也无法掌控。
  第001智 用禅心化解生活中的烦恼
        海涛法师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生活,但往往事与愿违,快乐不起来,幸福不到来,美好的事情擦肩而过,心中的爱受到伤害。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碰到一些烦恼和不如人意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果用感觉去应对它,不是真的美好;但用禅心去体会它,或许就是真的美好。
佛家讲缘,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有些东西不是你的,你再烦恼也没有用。抛却这些对身心毫无用处的烦恼,快乐起来,做生活的智者。
          佛说:“烦恼是生活,快乐也是生活,那何不快乐生活呢?”“禅心染得千山绿,烦恼场合正好修!”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要得到快乐的生命,就先要有快乐的思想。快乐其实很简单,无争、无欲、无求,一切随缘。
        寺院里的草地枯萎了一大片,了无生机,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就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师傅说:“不着急,随时。”
找到种子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都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就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把小鸟都赶走了,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时,又来了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的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后,往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绿芽,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啊,都长出来了。”可师傅却依然平静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平等平常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生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快乐就是这样随意、简单。
          金牛和尚经常亲自烧饭侍奉众僧。到开饭的时候,他就抬着饭桶来到食堂,跳着舞,呵呵大笑,叫道:“菩萨子,吃饭来!”金牛和尚快乐无忧,不把做饭送饭当作苦差,手舞足蹈,呵呵大笑,观众僧为“菩萨子”,真正是一位彻底摆脱了烦恼的觉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智慧不起烦恼”,说的真好。每个人都有烦恼,佛说烦恼太多是因为业障太深,贪、嗔、痴三念生出的烦恼,而我们之所以会烦恼也是因为无明,心中是黑暗的,那么就在心中点燃一盏智慧的明灯吧,烦恼即菩提!
        佛说万事皆由心生!的确,“智慧不起烦恼”这句话,则是让人不起烦恼的方法。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纠缠在无日无夜的烦恼中,因为烦恼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就要学会运用佛法的空观智慧,有了空观的智慧,烦恼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真正的快乐是活在当下,所以它是随缘的,没有主观的思想意识在里面,就好像是一面镜子,风来雨来都在镜面中有所反映,但镜子本身没有风雨。所以,人生本来就应该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我们自己本身是不应该受到影响的,智慧不起烦恼,有智慧的人就会明白这一点。
        如果把烦恼比做黑暗的话,那智慧就是明灯,当明灯照破黑暗时,黑暗就不见了,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黑暗,只是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同样的道理,烦恼原本也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没有智慧,观念上才会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令自己陷入烦恼的境地。
        有的人总觉得烦恼是别人给的,可是如果心中装满慈悲,又哪里来的这些烦恼。记住每个人都是你的道场,每个人都是来度你的,反之你也是来度别人的,随缘的对待每一个人!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守望相助、唇齿相依,能够这样想的话,不但对自己有益,对别人也有益;而对别人有益,便是对自己有益,这就是推己及人的结果。如此这样就是有智慧的表现,没有人能够给你添加烦恼,除了你自己。
        赵州禅师说:“家家有路通长安。”
        这条路就是快乐之路、无忧之路。快乐你的人生,不要再受窗外灯红酒绿的引诱,再卷进蝇头小利的纷争,再一次陷入勾心斗角的悲楚。一句话只要我们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情绪会自然好起来,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烦恼、生气和忧郁的生活中,情绪就会变得暴躁,精神就会崩溃,最后导致身体也崩溃。
第002智 笑对人生,知足常乐
  佛说要笑对人生,其实,人生最难得的是快乐,而笑能消散人们的烦闷,得到安慰的乐境。任心自在,无忧无虑,坦坦荡荡,坐卧随缘,就是佛的妙用。世上谁最快乐?是那些笑对人生的人;世上谁最富有?是那些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世上谁最强大?是那些善于克制自己的人。笑对人生,知足常乐,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是健康的生活所必不可少的。
  笑对人生,知足常乐虽然是佛道遵从的境界,但我们也可以学着试图放下不该有的欲望,让生命轻松;让前行的步子不再那么沉重!很多人都想得到幸福也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着心里满足的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其实幸福就来源于自己对幸福的定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
  佛说:"人要少欲、知足,知足则会感到幸福。"物质的贪求是没有止境的,已经有了的,希望多一点,多了又希望更多,永无满足。佛经里对欲望有一个比喻,就像是口渴的人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最后变成死路一条。有些东西不能没有,但要恰如其分,要知足,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佛善良且热心助人,经常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同时也会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味道。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困恼,于是他便问是否能帮得上忙。农夫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立即送给农夫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高兴极了,连忙向佛致谢。佛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有一天,佛遇见一个商人,商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苦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立刻给了他银两让他回家,商人很高兴。佛又一次得到了幸福的感觉。
  又有一天,佛遇见一个王子,王子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王子对佛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佛回答说:"当然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王子用忧郁的眼神望着佛:"我要的是幸福。"这下子把佛难倒了,佛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王子所拥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佛拿走了王子的才华,毁去了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佛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佛回到王子的身边,看到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在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又将一切又交还于他便悄悄离开了。半个月后,佛再去看看王子。这次,王子搂着妻子,不住向佛道谢,王子终于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了。
  知足是最大的幸福,即使你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一切,也感受不到幸福是什么滋味。人生就是这样,幸福从来都不会跟你所拥有的财富成正比,幸福只会悄悄地在知足者心间蔓延。
    心如止水是指一个人处世的心态,而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我们笑对人生。人生没有什么真正可怕的事情,有的只是我们不敢面对的心。"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一提到这句对联,自然就会想到那可爱的笑佛。他才是真正做到笑对人生的第一人,他的笑温和而亲切,像是俯视众生,而又在关爱众生。笑佛总是用手衬着头,斜倚着的他,好像正在倾听众生的诉说,与那些正襟危坐的佛相比,似乎更显的随和亲切。他似乎总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心如止水,坦然笑对人生。
  笑对人生,生活才会飘落一片花瓣,使岁月散发真诚。
  笑对人生,生活才会泛起爱的浪花,时刻流淌欢畅。
  笑对人生,生活才会弹奏起美乐,随时让你的心情放松。
  没有一个新生儿是伴着笑声来到人间的。这就说明人的一生总是有着太多的坎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唉声叹气。即使有一千个哭的理由,我们也要找出第一千零一个理由去笑。告诉自己要笑对人生。笑对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明代著者洪应明曾经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舒。"冰心说过:"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成乌云。"正是这不同的色彩,在你的生命的天边交替出现,演绎出一个个美丽的黎明和黄昏。因此,当你面临痛苦与厄运时,试着给自己一个微笑,那么,你的世界依旧会繁花盛开。人生纵使坎坷重重,只要笑对人生,一样可以重新再找到快乐,你会发现,酸杏、甜醴、苦瓜、辣椒等等,其实都是美味,生活依旧那么五彩缤纷。
  笑,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是人类最生动的表情。"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一笑,包含了多少沧桑和宽容;"世上睥睨我自笑,来日令尔惊苏秦",这一笑,流露出张扬的个性,自信的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笑,更显示了一代英雄无所畏惧的从容,气贯长虹的洒脱;遥想公瑾当年在赤壁之战中五获全胜,他的笑,笑出了一代儒将的自豪与得意;而曹操败走华容道犹能大笑,这一笑,无疑是一种超越,一种强烈的自信,一种视万难为无物的气度,是强者的风范。笑着去迎接下一个挑战;用笑去抚慰受伤的心灵;用笑去抚平旧伤心痛,融化心头上的坚冰。笑对人生,人生自在脚下。
  《佛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荡,无有忧畏......"
  人人都很羡慕佛的洒脱和大度,殊不知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他看待问题的本质与常人不同。世人总想得到更大的财富,得到更多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反而被这些东西所拖累以致不幸福、不快乐。笑对人生,或从容、或洒脱、或不屑;知足常乐,或贫、或富。第003智 不要接受别人给予的痛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痛苦,让你痛苦的只有你自己。佛说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如果你的心里一直放不下别人偶尔对你的一次小伤害,作茧自缚,最终受折磨的还是你自己。只要有一个宽容大度的心胸,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别人就不可能有机会左右你的人生。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数不尽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凡夫俗子纠缠其中不能自拔,非要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人生就有那么多的烦恼痛苦,喜怒悲伤,甚至寻死觅活,颓废堕落。
  当别人不小心伤害了你,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时间,但是事后你会为这件事一再的折磨自己,每想起一次就生气一次,认为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惹你生气,但是事实上,让自己生气的是自己而非别人。在别人伤害了你的时候,不要企图去报复。你放过了别人,也就放过了你自己。所以我们要善用智慧,不要总是用记忆来修理自己。每个人的角色不同、看法也不同,我们只要用包容的心来看待事情,也许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与其树立敌人,不如成为朋友。佛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多一点慈悲心,多一点智慧,就不会再有人让你那么痛苦了。
  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万事万物时,仅仅只有宽容大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点阿Q精神,需要点吃不到葡萄就要喊声葡萄酸的勇气,尤其是你曾经为了一个理想,放弃了一切,做过一场赌注,而命运却告诉你,你输了的时候。
  当命运宣布你输得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有再得到一点什么补偿的幻想,更不要去恨,去怨天尤人。恨,惩罚的只是自己,你什么都不会得到,得到的只是让自己受伤的心备受更多的煎熬;恨,只会让你失去所有的从容,你的原本还不算很糟糕的生活会变得面目全非。"恨"这个字只要不说出口,你就是它的主人;一旦你把它吐露,你就成为了它的奴隶,移走"恨"这根扎在你心灵的毒刺,才能真正地释放你自己。所以振作精神,打好行装,面带笑容,把一切都交给未来吧。
  佛说:舍得,舍得,先舍而后得。原来,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佛说:"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然而要真正做到宽容,需要怎样的仁爱去承载。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利益和竞争的世界,要有怎样的心境才能做到宽容如佛呢?有的人在宽容的边缘徘徊,权衡着利与弊,得与失,轻与重,最后却迷失了自己;有的人在宽容面前毫不犹豫,以德报怨,最后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当佛祖在世时,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自立为王后不久,知道弑父的罪孽深重,开始心生悔意,由此而全身发热生疮,臭秽不可闻,经治疗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虽经别人劝他前往佛陀处忏悔解救,仍自惭形秽不愿去求。
  频婆娑罗王虽然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残忍杀害,但他生前信佛殷诚,深知身心的虚幻无常,所以不但没有任何的怨恨,而且在知道儿子的情况后,反而显灵劝告儿子,告诉他,他是佛祖的弟子,愿以佛祖的慈悲来原谅他,而且佛祖就快死了,如果不赶快去,就再也见不到佛祖了。因为只有佛祖能救他,使他不堕入地狱外,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解救他了。受到父王的原谅和催促,阇世王于是前往求见佛祖,因而得以获救。
  频婆娑罗王的宽容行为,真是令人感动,他展现了宽容的真义,由此,难能可贵的宽容,他不只原谅了儿子,原谅了自己,让自己得到升华!所以,宽容不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本质,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限宽阔广大的"空性"本质。当我们想得到一方净土时,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宽容自己,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宽容像一朵鲜花,时时散发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鞋底。
  宽容如一场小雨,刻刻给人以清爽,焕发激情,即使大地无比污秽,也依然会覆盖它的周身。
  宽容似一把花伞,倾盆大雨将至,即使自己淋湿,也会永远充当别人头顶的"天空"。
  佛说:"宽容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一方净土。"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自由自在便是心灵最大的解脱。没有人愿意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也没有人愿意一生都背着个包袱。自己才是生命的那个真正主宰者,或痛或乐、或悲或喜,自己选择!

第004智 安静--人生的美好境界
  有的人喜欢独处,还美其名曰"静以修身",但依佛法的真正意义来说,独处,是要内心离烦恼而住,否则再怎么安静的环境,也还是妄想散乱。反之,来自心底地安静解脱,独处也得,大众处而人间游化也得。
  安静是生活最高品质的象征,懂得安静的人是从容淡定的,可以处事不乱,荣辱不惊。而喋喋不休的人总是渴望别人理解和认同,他自己的内心却早已拥挤得装不下任何一个人了。
  安静需要一种大智慧。安静的人不习惯做演员,他喜欢当观众。喜欢在一旁看着别人尽情地表演,自己在不动声色中观察事态或体会人生。他们在适当的时机总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倾诉,或者留在纸上,或者付诸行动,这种倾诉方式往往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因而距离正确的结果也就更近了。由此可知,安静的人也是最有自信的,不过更可贵的是安静的在自信的外表上还罩了一层温良而谦卑的外衣,让人更值得尊敬。
  智藏法师自以为自己的通心本领神通广大,无人能比,于是慧忠禅师要求试试他的法力。慧忠谦仰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智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有山有水,有诗有画。"
  慧忠禅师笑着点了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智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山中和猴儿玩耍了?""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智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智藏使劲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照彻,全不见慧忠禅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缓缓出定,含笑对智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智藏满脸迷惑。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查?"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查到。只有心无外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
  我们可以把安静当作一种处事的态度,对于安静的人来说,内心总是有着足够的空间去吸纳和包容别人,甚至包括对自己曾经并不友善的人。因为他懂得,对手也是要有资格的,随便树敌就如同在阴沟里打滚,弄脏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安静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地拿语言去做武器,在传播是非中攻击别人。
  心无外物,并不是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和无动于衷,那是一种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表现。
  定力,也是安静的一种表现形式。佛家有云:无心胜有心。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心无外物不代表无心与坠落,而是抱着必胜的信心努力去做好它。人生中的诱惑太多了,金钱、名利、世俗、美色......但当我们在做事时保持有定力时,就不会被轻易地迷惑了。
  佛说:"没有定力的人,止恶也没有力量,本来想止恶,想想又帮烦恼说话了。'别人都是这样,我又何必这么认真啊?偶然一次,难得糊涂,没关系。'这都是因为没有定力的缘故,有定力的人还打什么妄想?不干就不干。"拿戒烟来说,有的人戒得很快,有的人戒了三个月还戒不掉,这主要看他有没有一个决定性。修善也是那样,没有定力,对该做的事情拖拉,这么一来你就发挥不出什么大能力了。如果有了禅定的力量,对我们做人做事都会有强大力量。
  把佛家的定力用在平常做事上就叫做踏实。"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安心本职工作,不要"这山望得那山高",好高骛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喜新厌旧等等。安静、安心,有定力,先把手中的事做好再想下一件事,东张西望绝不是做事的一种好姿态。
  做事有定力不仅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要有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精神,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把通向目的地道路上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成功和失败都作为成功的一部分,失败是成功之母,哪怕失败了,也要总结教训,不能兵败如山倒。成功就来自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的成功和一次次的失败之上。
  能海上师说:"修行自己的定力能引生喜触及轻安。"意思是说:触是身体有乐触,整个的身子有一种极其舒服的乐触。轻安,身轻心安,修了定以后,心里会很安定,身子会变得很轻。可能有很多人都还悟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我们应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做"是"的那一部分就行了。安静是佛家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境界。 第005智 没有永恒的快乐与痛苦
  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何必怅然,态度使然。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生命里,对我们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爱情、婚姻、家庭,就算你事事顺心,样样不缺,夫妻恩爱,事业顺利,儿孙孝顺,可是当死神来临时,一切都灰飞烟灭,都成过往云烟。
  何为快乐?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人类在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东西时总是快乐的,但它就如时间上的一个点,你得到的那一刻它就会成为过去。人类的本性也是永不满足的,一定会追求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其实这也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没有欲望,人类将停滞不前,可见得到的快乐就像夏天的凉风,它轻轻吹过你的脸庞就离你而去,你永远不可能抓得住风,让它永远停在你身边。当风是死的东西停滞不走时,它就不叫风了。当然,你可以尽情享受那一刻带给你的快乐,享受那一瞬间的永恒。但你别将它当作永恒,因为你想使欢乐的东西变成永恒的东西时,你就开始摧毁它们了。其实你应该保持达观的心情,当它们来临的时候,你要感激,感谢生命的美丽与上天的眷顾;当它们离开的时候,你要想到:我拥有过,我存在过。保持心灵的平静,快乐来临时不大喜;离去时不怅然,用乐观的心情去迎接下一个快乐时刻的到来。
  当然,有时候你也会面临无比痛苦的事情,但那又能怎样呢?有些人一直都生活在悲惨之中,他们甚至连一个狂喜的片刻都不曾体验过,跟他们一比,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幸福的,但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包括快乐与痛苦。当你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沿街乞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你会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堂里,即使没有家财万贯与崇高的地位,如果那个乞丐一不小心被人家赏了一大碗鱼肉时,他那一刻一定会欣喜若狂,这也是一种是实实在在的快乐。你不要以为他一直都生活在痛苦里或者以为这种快乐是假的,快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痛苦也一样,它是相对的。痛苦虽然是与生俱有的,但你要记住,它不可能让你痛苦一辈子,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化的。
  佛家都讲因果报应,这一生令你痛苦的事情太多,是上辈子业障太深。如果这一辈子再不好好珍惜做人的机会,面对痛苦,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在佛家的意识里是这种行为会遭到报应的。
  我们常常在痛苦和快乐的边缘徘徊着,小心地迈着自己的脚步。原以为它们中间有着遥远的距离,未曾想到二者却相依为邻。于是,是快乐还是痛苦只在我们一念之间,就好像这里放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后大喜"原来还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后则沮丧"只有半杯水了"。
  有个脾气很急躁的年轻人在与情人约会时,他来得很早,就在树下不停地埋怨对方怎么不像他一样早点来:"为什么连约会都要等待呢?做什么事都让人不开心!"这时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禅师给了他一块神奇的钟表,说:"你只要随意向前拨动一下,你就会来到你想到的空间,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苦了。"
  年轻人想了想,就接过老禅师的钟表决定试试。他想,我要知道我女朋友现在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把约会看得重要一点呢。于是,他悄悄转动了一下表格。他看到他的情人正飞速来跟他约会。她的表情是那么的真诚,嘴里还在不停地叫道:"要迟到了,要迟到了......"年轻人正想给她说,没事,跑慢点时,他却看到他女朋友在一辆车飞快行驶过后也跟着倒下了。他急得大叫,怎么会这个样子呢?
  突然,他那可爱的情人出现在自己眼前,她还是那么美丽年轻,周围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小鸡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虫子,好可爱的一天呀!原来刚才的情形只是一场梦。他高兴地跳起来,拉着情人的手说:"能够等你,真是一种幸福!"这时那个老禅师真的出现了,他对小伙子说:"生命中还有一个这么重要的一个人让你等待,怎么还这么痛苦,应该觉得幸福和快乐呀!"
  佛说,快乐痛苦,只在于一念之间。等人虽然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让你等,不应该觉得幸福吗?境由心造,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快乐也没有永恒的痛苦,如何拥有一个好心情,就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佛经里是这样诠释生活的:"生活中,快乐甜甜,也不乏痛苦连连。快乐时无需大喜大乐,因为快乐的长度并不长;痛苦时亦无须大悲大痛,因为痛苦的长度也不长。"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快乐不长久,悲伤有尽头。我们追求的快乐是那么的短暂,痛苦又不请自来。谁能说得到就一定幸福,失去就一定是祸?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的事是常常发生的。快乐不是永恒,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也同样能让我们痛苦,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得到而欣喜若狂,而痛苦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世间没有永远的快乐,就像这世间没有永远的白天一样。世间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好似这世间没有永远的黑夜一样。 第006智 万物自有定数,故遇事不可强求而行
  佛经有云:万物自有定数,故遇事不可强求而行。人生诸事不可强求,只要尽力而为,随缘念佛自吉祥!人生的命运,都是定数--情缘、财缘、官缘,都是前生而定,强求也是命中之数;不该得到的,强求也得不到;该得的,不求也会自到,是别人抢不走的!世人最可悲的地方就在于总是过于执著于错误的事情上,错了一次又一次,有的人甚至到垂死的那一刻都没有大彻大悟。
  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患。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唐朝时期有一个姓李的大富翁,在经营产业的过程中,把手下干活的仆役差遣得从早到晚奔走忙碌,连气也喘不过来。他自己也整天苦心经营,殚精竭虑,心力交瘁,一到了晚上,倒头就呼呼睡去了。
  睡梦中,他夜夜梦见自己在当着别人家的佣人,奔走干活,样样都做,弄得不好还要挨骂挨打,真是吃尽了苦头。李富翁不堪夜夜梦中的痛苦,便去求教一个老禅师。老禅师笑着对他说:"你的地位足以荣身,资财也绰绰有余,远远超过了别人。你夜里梦见做人家的仆佣,这是劳苦和安逸彼此往复的理数之常。你想醒时和梦里都获得快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姓李的富翁听了老禅师的开导,心里立时大悟,从此宽待仆役,而自己也省了不少劳心的事。不久,他自己感到果然轻了不少心头的痛苦。我们尊重并赞成李富翁强烈的事业心,但他的心灵执著成这个样子,夜夜劳苦不息,生活也就毫无快乐,了然无趣。世界上有许多诱惑,金钱、桂冠、权贵,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可悲世间有太多的人似乎还是都不能真正选择是要钱还是要命,所以活得很辛苦。
  佛说:"妄想是错误,执著是坚持错误。"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为何不回转心念,拿出部分爱心,照顾一下自我的心灵。一切自有定数,如果过于强求就是一错再错。有的人用一生去恨一个人,可到垂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恨错了人,做了一生的错事,那么,这个人到死的那一刻都很有可能得不到解脱。我们要学会佛的境界,放下手中正在进行的错误的事,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
  雷因寺里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了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伤心得哭啊。"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东西,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也因此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途径,等待他的将是一条不归路。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何必要错上加错呢?所以,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找到正确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这样,我们就不会按照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让人生就此变得毫无意义。
  佛说:"强扭的瓜不甜。"
  人生中,遇事莫强求,冥冥中自有定数,是你的,终会是你的,不是你的,苦苦地追寻,却并不一定得到你想要的。无论是名利是金钱还是爱情,都不可过于强求,因为它们有的是永远遥不可及的,有的也许是一生都不属于你,过于执著往往只会受到伤害。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也许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还是逃脱不了上帝的安排,那就是命运!缘起,缘灭,一切皆是定数!

第007智 只有适当的舍弃,才会享受到财富
  佛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佛的人大致都深知这句话的哲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们有着太多的欲望,包括对金钱、名利和情感。这没什么不好,欲望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但是,欲望又好像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因此,我们只要真正把握了如何适当的舍弃,与佛结缘,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成功的门环,才会真真正正地享受到财富。
  佛说:"财富是从财布施得来的。"现代人一味追求财富,你争我夺,搞得天下大乱。对于一切事理、业因果报,看得最清楚、最透彻的还是诸佛菩萨。佛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总是一心想得到全国所有的财富,好作为自己死后的陪葬。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如何敛财的好办法。国王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于是他就对天下人宣布说所有人都可以带自己家的全部金银财宝向公主求婚。一时间全国的人都沸腾起来,大家都纷纷拿出自己家的财宝向皇宫奔去。没过多久,国王就收集到了全国上下所有的财宝,并将其全部储存到国库里。
  有一个小伙子也非常想拿着财宝去向公主求婚,可是他们家太穷了,连一枚金币也没有,于是整日在家里长吁短叹的。他母亲不忍心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憔悴下去,就悄悄给他说,他父亲死时嘴里含了一枚金币,可以拿出来去向公主求婚。小伙子听后非常兴奋,于是马上就去撬开了父亲的坟墓,果然看到父亲嘴里含着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
  小伙子一拿到金币,立刻就往皇宫赶去。天上有一位老禅师,看到这一切后,也决定赶去皇宫去看个究竟。小伙子拿着金币赶到皇宫后,国王非常得生气:"全国上下不是一点金银财宝都没有了吗?你的金币是从哪里得到的?"可怜的小伙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国王的问题。这时老禅师出现了,笑着对国王说:"这枚金币是这个小伙子的父亲死时放在嘴里一块陪葬品,唉,小伙子的父亲死后连一枚金币都带不走,更何况你死后想带走全国上下所有的金银财宝呢?"国王听了老禅师的话后,面红耳赤,明白了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愚蠢。
  老禅师看到国王如有所悟的样子,于是又接着说道:"生前多布施,下辈子这些财富还是你的,财富都是从布施中得来的。"国王终于大彻大悟了,他打开国库,不仅把收集来的财宝全部物归原主,还从此以后每过几天就开放粮仓,救济穷人。  
  钱财与我们的生活,有分不开的密切关系,有的人一生都在为钱财劳心伤肺,结果没有一天享受到财富带给他的快乐。那么他得到的财富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财富,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舍弃一些东西,诸如:贪、痴、嗔......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佛谈舍得就是这个道理。金钱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做金钱的牺牲品。
  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散步,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堆黄金,可能是谁不小心掉下来的。这时一个僧人也看到了这堆黄金,闭目念叨着:"这可不是好东西呀!会杀人的。"僧人念叨完后匆匆就走了。
  这对好朋友心里禁不住说:"这个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不是好东西,真是天大的傻瓜!"于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杀人的东西!"另外一个人也若有所思地点头称是。
  于是他们两个便开始讨论怎么才能把这些黄金安全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然后等到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呀!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回去拿饭的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黄金就全是我的了。"他刚一到那里,另一个人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打死了他,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迫我这样做的。"然后他就端起朋友拿来的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没过多久,他感觉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说道:"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佛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都是贪念惹的祸,如果舍掉了这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你争我夺的情况发生,说到底这些人最后都成了金钱的牺牲品。
  佛说:"懂得舍弃才可能有所获得。"
对人生来说,舍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清醒,更是一种金钱买不来的财富。人们应该舍弃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舍弃贪、痴、嗔;舍弃梦幻泡影、虚妄,舍弃一切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正所谓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第008智 不要拿别人的思想来左右自己的生活
  佛说:"要为自己而活不要太在意别人。"修养很好的人能研究透彻自他不二的所以然,八风不动,得失、利害、毁誉、称讥不会动摇;别人说你很了不起,你也不得意忘形;别人说你不够看、差劲,你也不会烦恼。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会被名利所困,为可望却不可及的梦想所累,心会被这些搅得心神不宁。佛就是看透了人生种种难堪的局面者,所以才教我们用"清淡之心"对待人生,有了一份安详的心境,就不可能再会用别人的思想来左右我们的人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沙弥一起外出云游,走到一河边,没有桥,只能趟过去。河边一美貌女子恰巧也要过河,请求老和尚帮助。老和尚没说什么,就顺便把女子背过河。过了河,与女子分别后,两和尚继续赶路。过了很久,小沙弥终于忍不住了,问老和尚:"师傅,佛祖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么竟然背女人过河?别人看到了会有闲言闲语的。"老和尚笑了笑说:"你难道忘了,佛祖还告诉我们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不可不见死不救吗?你那么在意别人的话,难道也忘了出家人要六根清净吗?"小沙弥听了老和尚的话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人生在世,只要用一种喜悦、用一种成全、用一种求心安的态度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顾虑别人的看法。我们不是为任何人而活,我们是为自己而活,自己走自己应走的道路。孔子也无法保证人人都喜欢他,在陈蔡绝粮的时候,他就遭人误会。耶稣是圣人,也没有办法保证人人都喜欢他,终于被最亲近的弟子出卖了他。放松自己,不要执著,从爱心出发,不计得失,但求心安无愧就好。
  佛说:"无生法忍,就是安详。"安详是人生的一种处世境界,它教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佛是安详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人生有很多痛苦都是因为别人的"中伤",这里的"中伤"有时并非就是指恶言恶语。有的人是免不了世俗的流言,有的人是过不了自己的这道坎,不愿别人提起心中的伤痛。生死、是非、得失、好坏、美丑等等,我们都避免不了心中会有疑虑,只要拥有一颗安详的心,别人就不可能在此作怪。
  大才子苏东坡在瓜州任职的时候,曾与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成为至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生活得十分快活。一日,苏轼认为自己对于禅已经领悟到一定程度了,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阐述自己对于禅道的理解,然后拿到佛印禅师去印证。
  诗的内容包含了这四句话: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说:我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诱惑了,好比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佛印看了他写的诗后,笑着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然后就叫书童带回去给苏东坡看。书童回去马上就来到苏东坡面前,把佛印禅师的批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到"放屁"两个字后,马上火冒三丈就要动身去找禅师理论。
  他气熏熏地来到金山寺,远远看见禅师站在江边。禅师告诉他说:"我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写的诗,你既然看不上,也不能侮辱人呀!"禅师说:"我没有侮辱你呀?"苏轼理直气壮地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说:"这不是侮辱人是什么?今天我一定要讨个公道,你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
  佛印禅师呵呵大笑说:"还'八风吹不动'呢!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佛终归是佛,六根清净。世人总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想法,然而连圣人也不可能做事处处合别人的心意,你又怎么可以呢?"八风吹不动"说得容易,那需要我们有一颗安详的心。不再受他人的思想摆布,最终也会像佛一样,活得平静,活得心安理得。
  禅曲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铁牛不怕狮子吼。"
  我们不能左右别人,但是我们也不能让别人左右了我们的思想,这时我们就需要一种处事不惊的心态。说话做事不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否则就会处处为别人而活,处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真正忽略了自己的思想。佛总是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而我们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安详"。学佛,念佛,达到不为别人而改变才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第009智 少嫉妒,少羡慕
  佛说:"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嫉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内心充满嫉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嫉妒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说,这个世界可怜的人很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的种种,菩萨也有不能自保的时候。  
  嫉妒在佛界里算得上是邪念心魔。李斯因嫉妒同窗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超过自己,用毒计陷害孙膑,使孙膑致残。佛家讲因果报应,李斯、庞涓都是要遭到报应的人,他们纵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后都不得善终。
  嫉妒是不健康的表现,得了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会痛苦不堪。他们今天害怕某人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某人走在他前头,终生活在一种可怜的病态之中;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为可耻。佛说:"由嫉妒故当受女身,永失丈夫威猛之力",说明善嫉妒的人都是一些小女子,并非大丈夫所为。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年他发现了苏轼的才华并毫不犹豫地想提拔苏轼时,有人便对欧阳修说:"苏轼才情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欧阳修。"但欧阳修一笑了之,依旧提拔苏东坡。后人更加崇敬欧阳修。苏东坡以居士之称,平日里甚结佛缘,他脱颖而出后,更是知恩图报,他为欧阳修写的悼文,名动千古。
  佛说:"善事易为,恶事难成。"嫉妒是心中的一把烈火,一旦点燃就会将整个人的理智都吞没了,滋生毁灭破坏的恶力。当发现有人强于自己时,就使用卑鄙的手段来攻击对方,这不是君子所为。不嫉妒别人,没有奢求的心理,这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人。时时心存嫉妒,日日想着谋害别人的人,损人利己,不仅不能够如愿,有时还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丧失人格,遭报应,实在是可怜又可悲。
  佛陀教导我们不要产生嫉妒心。喜欢跟别人比较,看到别人超过自己的地方就心有不满,甚至发起嗔恨而造出言语、行为上的过失,这是嫉妒心的特点。嫉妒是一种罪过,他会贻害我们的后人,对自己也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嫉妒心像一把烈火,总在弱者心间燃烧;仁慈心像一汪清泉,是强者的理智,是嫉妒的缰绳,让嫉妒不会如野火蔓延,不至于伤害他人。做人应以强者的姿态,以理智、以道德、以大局为重,以竞争心、进取心改造和取代嫉妒心,用奋斗的光明驱散嫉妒的阴影。不要让嫉妒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一个蛊毒,在心里慢慢的成长,它会吞掉心中的智慧,吞掉心中的慈悲。如果我们让嫉妒在心间停留,那么,我们终将被自己的无知所毁灭。  
  在生活中,根本无须羡慕,在任何一种风光背后,自有他的苦衷。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平凡,平凡者自有平凡者的乐趣。佛说不必羡慕他人,只需做我们自己就行了。在生活中一个人越是羡慕别人,就会越觉得自己可怜。我们应该像弥勒佛一样,笑口常开,不羡慕、无烦恼。
  从前,有一佛陀化身为一位国王,叫昙照,他志向高远,品行正直,常用佛教感化子民。
  一天,国王没事想出宫看看,他遇到了一个修鞋的小伙子,看到小伙子在不耐烦地修着鞋,就一时兴起,问小伙子:"你认为一国之中谁是最快乐的人?"小伙子答:"肯定是国王啦。"国王又问:"为什么?"小伙子用充满羡慕的眼神回答说;"国王有数不尽的财富。平日里有百官差遣,还有平民侍候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还不快乐吗?"
  国王说:"但愿你说得对吧。"于是他决定请小伙子喝酒,小伙子不胜酒力,一会就被灌醉了。国王命人把他抬到皇宫后,对王妃说;"这个小伙子说国王是最快乐的,我来戏弄一下他,给他穿上我的衣服,让他理理国政,大家也都不要害怕。"
  于是,待这个小伙子一醒来,许多大臣都拿着奏章让他批阅。小伙子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但这时旁边站满了要与他商量国事的大臣们。没办法,他还是硬着头皮与之商讨着国家大事,一直坐了一整天,弄得他腰酸背痛,疲惫不堪。这样过了几天后,他对王妃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为修鞋的人,生活太艰难了,看我现在多憔悴,都因为这个怪梦。"王妃听后,只觉得好笑。
  又过了几日,小伙子心情不好到了极点,就又喝醉了。于是国王又命人把他送回去了。第二天,国王又来找这个小伙子。小伙子对国王说:"这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当上了国王,可一点都不快乐,又要审核百官,又有国史记对记错,众大臣要来商量讨论国事,便忧心忡忡。弄得我浑身都痛,好像挨了鞭子一样,痛苦极了。前几天,我给你说国王最快乐是不对的啊,我只是做梦当了国王都这么痛苦,要是真当上了,还不更痛苦。"
  从此,小伙子就成了一名快乐的修鞋匠,因为他技术高超,远近闻名,相隔百里的人都把鞋拿来让他修。
  佛说:"贫有贫人的苦处,富有富人的苦处,贱有贱人之苦,贵人他也有苦,统统都有苦。"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善于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而也有太多的痛苦与烦恼随而掩之。生活本来就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快乐,因为在美丽的背后永远存在着瑕疵。不要因自己的平凡而苦恼,其实平凡自有平凡的乐趣。不去嫉妒别人,不去羡慕别人,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才是最为可贵的。

第010智 既要有勇气拿得起,更要有肚量放得下
  对于没有勇气放下的人,平时会过分地计较那些细枝末节,对任何不如意之事都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实施报复,以消除心里的积怨;或者把过去的恩怨拿出来,说给别人听,以达到心理平衡。或者是为别人做了一点事,就希望听到感谢,听不得批评。殊不知,回想一次不愉快,就是对自己的又一次伤害;完成一次报复,就是增加一次对自己的负担。不怕出事,就怕出事之后放不下。放不下就要寻求解脱,解脱的时候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人生道路上的负重,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正是一个人看问题办事情的水平。我们说的小肚鸡肠,心胸狭窄,正是由于拿得起而放不下,而大度宽容,则是那些有勇气拿起,更有肚量放下的豁达之人。一个人在大的挫折和灾难面前,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就是一种胸襟和肚量。
  王鱼生活在太平洋布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它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鱼,就好比是一个天生的魔幻大师,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再慢慢地将它们吸收,使之变成自己身上的鳞片。有鳞片的王鱼,往往要比身上没有鳞片的王鱼体积至少大出4倍。
  然而,当王鱼到了晚年之时,由于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衰退,鳞片也随之慢慢地脱离鱼身。这时,它会试图做一些努力,不让那些附属物离开自己膨胀的身体。但最终附属物还是会脱完,使它重新回缩到先前那种姣小的体形。
  王鱼失去鳞片之后,会变得特别痛苦。因为它失去了保卫自身安全的盔甲,再也无法适应眼前的水域生活。在鱼群里,它会显得格格不入,游在鱼群中间也会觉得很不自然。
  此时的王鱼会认为,对于一条鱼来说,从此永远不能在水中畅游,还会有什么乐趣可言?于是,王鱼便选择了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故意去冲撞其他鱼类,挣扎数日之后死去。凡是亲眼目睹这一过程的人,都会为王鱼感到惋惜,同情它悲惨的下场。如果王鱼懂得放下这个道理,就会获得重生,从此像以前那样快乐的生活,那么,结果肯定不会是如此。
  王鱼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特别看重物质利益的人一样,只懂得拿起,而无法说服自己放下。名誉、地位、金钱,当这些东西到来时,会使人变成另外一个模样,比以往高大数倍,甚至威风凛凛。但要知道,它们不可能伴随我们一生,终究还是要离我们而去,何不以豁达的胸怀待之呢?
  富人满腹心思,手捧两只价值连城的花瓶来到佛祖面前,欲献之,佛说:"放下!"富人放下左手中的花瓶。佛又说:"放下!"他放下右手中的花瓶。佛还是对他说:"放下!"富人说:"我现在已经是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圣明的佛祖,我不明白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说:"我想要让你放下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的心和念想,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什么了,你才能从桎梏中解脱出来。"富人听罢,顿时醒悟,明白了自己为何整日忧患满怀的原由。
  既然拿得起,就应学会放得下。"放下"可谓我们在生活中最难做到的事情。有了功名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放不下金钱,得到了就不想失去,甚至还想得到更多;人生在世不如意时有八九,遇到碰到的常常想不开放不下,常常把失败、失恋、失落、失望、挫折、痛苦、哀伤、恐惧、忧患藏在心里压在心头,使之在心中发酵闹腾,弄得心神不宁、困惑猜疑、烦躁不安。有的更是一味痴迷偏执,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钻进精神的死胡同里。正如庄子所言:"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终会使人出现心理障碍、精神失常,有的甚至会因为感到彻底绝望,从而走上自杀或自残的不归路。
  人总是喜欢为自己定下目标,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千般努力、万般追求,有时还会不择手段,处处以是否达到目标来衡量生活的得失成败。且不论以自己的情感好恶定下的目标是否正确,过于执著去追求、去强求,会给自己原本纯洁而轻松的心灵涂上重彩加上重压,为本来简单朴实的幸福生活增添无穷无尽的忧愁及烦恼。
  古语云:"当忧则忧,遇喜则喜。"说的其实就是,遇事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敢作敢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要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所以要当机立断,该放下的也要坚决放下。当然,放下并不是要你身如枯树、心如枯井、万念俱灰、百事莫为、一穷二白。而是要你睁开心灵的眼睛,珍惜心中美好的事物,舍弃一切偏执的心外之物。因为"人生如舟",如果负载得过多,就会超过船体的承受能力,即使不沉船,也会造成搁浅。放下,是为了能够更好得拿起。
  佛曰:"人生最大的幸福乃放得下。"
  人生路上,想要活得轻松活得自在,就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常容易。大的挫折与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最高的境界。拿得起,难能可贵,放得下,更是人生处世的真谛!

 

第011智 敢于放下,坦荡生活
  佛曰: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超然的人生。
  很多人一旦走上了仕途,就会放不下功名;一旦投身商海,就会放不下利禄。人,或为物所累,或为情所困,或忙忙碌碌一生,或南北奔驰一世,却都在世俗而现实地活着。佛语中蕴含着无限的禅机,人亦是灵性的生物,如果于偶然间能够拾得一句,细细参悟,便可通晓人生的真谛。
  想要去追求大山的雄峻巍峨,就必须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想要去追求大江的波涛浩瀚,就必须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想要追求大漠的孤烟耸立,就必须舍弃小园的豆苗稀疏。果实舍弃了花朵的美丽,换来了秋实的丰硕;小草舍弃了温室的舒适换来了生命的刚强;幽兰舍弃了婀娜的姿容,换来了清新的暗香;雄鹰舍弃了低空的浅飞,换来了高空的壮美;烟花舍弃了安静的闲逸,换来了五彩的神奇。舍弃了花团锦簇的渲染,一抹衰兰数枝瘦竹才能勾勒出画的风韵;舍弃了八音齐奏的喧嚣,五尺桐木几缕弦才能流淌出泉的天籁;舍弃了浓辞艳赋的堆砌,一藤一树一鸦才能点缀出秋的悲凉;舍弃了推杯换盏的更迭,一盏清茶半碗米粥才能烘托出人的情操。学过茶道的人都知道有一道工序叫做舍弃,大凡超脱红尘之人,都深知舍弃这一高尚境界,大凡深谙人生之人,都懂得舍弃是一种大智慧。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之后,留下的完美。就好比是身上的包袱太多,在关键时刻,我们需要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轻松上路。
  人生本来就是一条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小路,途中会有鸟语花香,会有花红柳绿,但前进的脚步不能止住,因为我们追逐的是梦想,寻求的是明天。坦荡生活总是多一份真挚,而少一些虚伪;坦荡生活总是多一半透明度,而少一点灰暗;坦荡生活总是多一个达观,而少一种盲从。只有舍弃那些看似美好的温柔陷阱,才能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
  生命也是如此,生命是我们借来的资本,虽然经营的项目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的,但是资本有限,我们必须舍弃一些非必需的项目,那么当生命归还时,我们才可以仰望苍天自豪地吟啸:"我是最后的赢家!"纵然是归还了资本,我们还是有利可盈,供后代享用。
  每个人都会有七情六欲,都需要食人间烟火。生活早已为我们的悲欢离合做好了安排。人生一世,无论孤独、无论喧嚣,都如小河流水般自然,从来的地方来,到去的地方去,我们只需尽力而为便已经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许多的人我们无法了解,许多的事我们不能无法预料,更无法强求,许多的善怒哀乐我们无所适从,许多的幸福苦难我们不敢接纳。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奉献我们的真诚。当在丰碑倒地而有小草重生的春天,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活得无法再平凡,但我们绝不遗憾,因为我们坦荡。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庆幸自己的努力;当我们失败时,我们释然自己的苦涩;当我们宽容时,我们拥有自己的博大;当我们给予时,我们享受美丽的人生。坦荡生活,快乐便会如期而至;坦荡生活,便能够享有美好人生。
  佛说:"昨日已去,明日是谜。面对今朝,我们应尽力。快乐来自施予,烦恼来自要求。"
  生活并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狂妄之徒,而是一个虚怀若谷的慈悲之人。因此,坦荡是生活最好的主张。只要全心全意投入生活,就必须坦荡地一视同仁。一个人的生活越坦荡,相处就越和睦。只有敢于放下,才能坦荡地生活,才能拥有海阔天空。

 

第012智 佛的精华是爱心
  佛说: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也都将在爱里。
  爱心是一条清澈的清泉,浇灌片片绿叶;爱心是绿叶,衬托朵朵鲜花;爱心是鲜花,散发阵阵醉人的清香......
  爱心是一条宽阔的道路,引你走到黎明;爱心是黎明,开启黑暗眼睛;爱心是眼睛,照亮迷茫心灵......
  爱心是肥沃的土地,培育了参天的大树;爱心是大树,撑起了凉爽的绿荫;爱心是绿荫,挡住了肆虐的风沙;爱心是风沙,埋葬掉世间一切的污秽......
  爱心是晶莹剔透的眼泪,凝结出人间的情;爱心是情,绽放出真诚的花;爱心是花,洋溢出开心的笑;爱心是笑,传递到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
  爱心的概念极其深厚广阔,像久远的高原,像广阔的海洋。不,什么都无法比拟,因为爱心布满宇宙,无边无际;因为爱心贯穿历史,并且将永远没有终点。
  河流因为有了岸的合作,才能奔涌向前;桅帆因为有风的合作,才能飘扬不落。山峰因为平地而拔起,森林因为土壤而繁盛。一切和谐的声音,都得感谢寂静的衬托;一切美好得相逢,都得感谢最初的机缘,而这机缘,正是来自于人们的爱心。
  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会活力如初......泰瑞莎修女曾说:"随处播撒你的爱心,就从对你的家人开始。多一份关爱给你的孩子,你的另一半,然后你的邻居......,让每一个接近你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让我们为上帝的仁慈一起做出见证......"
  当你在踏进高级餐厅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的许多角落,正有人饥饿难忍,连一口简单的饭也吃不上;在你正在欢庆生日纵情歌唱的同时,不要忘了,正有人辗转病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当你坐在空调车里尽情享受舒适的同时,不要忘了,正有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刺骨的冷风中哆嗦;当你在公园游乐嬉戏的同时,不要忘了,正有人在遭受灾祸、痛苦万分......
  也许,我们小小的关爱就可以滋润那些苦痛的心灵,举手之劳就可以救拔别人于苦难之中......
  佛门弟子马修·李卡德说:"我的人生有一件还没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服务人群。我总是在想我能做些什么事情帮助他人,在与一群有心人士共同开创的三十个慈善工程,越来越多人共襄成举,我们称为Koruna计划。Koruna就是慈悲的意思,能够付出力量帮助他人,是人生最棒的事情,也能从中得到满足。"美丽人生是慈悲的人生,帮助别人得到快乐,也就是最容易得到快乐的方式。
  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泯灭爱心。爱心是促使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浮华走向博大的源头。具有爱心的人,纵然平凡,也决不庸俗。因为他懂得:心中时时倾注善良和宽容,就会获得一生的甜美及幸福。
  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你是否愿意停下来为他们想想办法?或许在不经意间,受帮助的不仅是别人,而且还有你自己--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
  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老头儿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回报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的个一干二净。
  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言,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乘飞机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头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
  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侍者一定可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因为,他有一个人间最好的人格做保障。
  佛说:慈就是予乐,悲就是拔苦。
  爱--是心灵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能贡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人多一份爱心,世间会变得温暖而明媚......让我们用坚持发掘一个美丽,用爱心充斥自己的人生。

 

第013智 因为慈悲人生路更宽
  佛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佛家的善心与慈悲心,因此出现了"我佛慈悲"的话语,更有一些大慈大悲的人直接被称作"活佛"。佛说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道场,对每个人都慈悲就是善待每个道场。有了这些道场,我们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宽。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道场,那么敌人就是来破坏我们道场的人。"慈悲不起敌人",每个人都是来度自己的,有了这些度客,我们才会安然地在世上行走。
  有一个学佛的人,人们问他问什么要学佛时他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年轻战士赶赴沙场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尽的妇人,妇人被救上岸之后,不但没有感谢青年,并且责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询问之下,妇人才伤心欲绝地道出自尽的原因:原来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家中留下年迈多病的高堂以及三个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抚养。奈何家徒四壁,贫无立锥,只好将仅有的衣物典当得一块银元,以治疗母亲的陈年病疾。谁知祸不单行,奸诈的商人却以假的银元欺骗她,在生路断绝之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断。
  善良的青年听了妇人的遭遇之后,油然升起同情之心,就对妇人说:"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这里有一块银元,请您拿回去安顿家人,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请您把假的银元给我吧!"
  善良的青年收了假银元后,不经意地随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枪林弹雨之下,一颗子弹朝青年的胸膛射来,正巧打在放着假银元的部位,假银元凹陷了下去,却救了青年一命,青年于是拍手赞叹说:"太值得了!这一块银元真是千金难换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好心的青年由于一念之善,以一块银元救了妇人一家,也为自己挣回后半生的人生。小小的慈悲行为却为自己行了这么多福德。佛理都是大智慧,"我佛慈悲"怎么可能让你好意还遭报应呢?当然那些处心积虑想害人的人也不会得好报。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有个远行来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街道上,村民们都忙忙碌碌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光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楞了,他问身旁一位村民说:"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村民回答说:"是啊!他可是我们村有名的怪瞎子,自己看不到,还有模有样的提着灯笼。"苦行僧听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甚至不知道灯是什么,挑一盏灯笼干什么呢?自己又用不到。
  当灯光渐渐接近僧人的时候。困惑的僧人上前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笑了笑说:"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僧人更加迷茫了,接着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到,那你为何还要挑一盏灯呢?这样的行为也被村里的人称为怪人。"盲者还是笑了笑回答道:"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阳光的照射,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成了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这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要为别人照明?那为何不跟村子里的人说明呢?"可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僧人又愣住了。
  盲人又笑了笑说:"你是否也曾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深沉地说:"可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也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道:"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身边啊!
  佛教出发的动机就在于慈悲,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这里的"悲"就是像故事中的盲人一样去融入、去感同身受。盲人是慈悲的,他告诉我们,对别人慈悲,事实上就是对自己慈悲。
  佛曰:"慈悲心是最大的神通。"
  慈悲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慈悲是在为我们修福,对别人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慈悲的心就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没有......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没有绊脚石,更重要的是让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佛祖说慈悲的升华是大慈大悲,它不同平常所说的要与人为善,它比与人为善做得更多。能做到大慈大悲的不一定只有佛,一个凡人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后,同样也可以做到大慈大悲。

 

第014智 人生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
  佛讲舍得,就是让我们学会奉献。佛说:"越是肯奉献的人越能体会到佛心。"其实,佛就在每一个觉悟者心中。滚滚长江,我只是最普通的一滴水,便也要奉献自己,去滋润每一个有用的生命,换来的是草长莺飞的雨季;萋萋芳草,我只是最矮小的一株野草,便也要奉献自己去装饰浩瀚的星空,换来的是星汉灿烂的黑夜。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无私的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舍己为人的奉献。相反,不讲奉献的人只会到处与人斤斤计较,没有明灯照耀的人生是暗淡的,走不了多久。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该是诚心诚意的,佛说积德行善是不求回报的,只有无私的奉献才是真正的奉献,否则就会玷污了这份善念。印度人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我们应该用像母爱一样的无私奉献对待每一个人,这样的话世界就会变得美妙无比。如果我们在帮人的时候总是存在着一定目的,那么,这一点点私心都会使我们的奉献失去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大智禅师在明山寺弘法时,每次讲经,听者都多得将他围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提议再建一座宽敞一些的讲堂。
  接下来在募捐的时候,有一位信徒送来了100两黄金给大智禅师。大智禅师收下钱以后,就忙别的事去了,信徒对大智禅师的态度非常不满--要知道,100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大智禅师拿到这笔钱后竟连一个"谢"字也不说。于是信徒就跟在大智禅师的身后,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可是100两黄金啊。"大智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已经知道了。"看到大智禅师这样说,信徒更生气了,不由大声喊道:"喂!师父!我捐的可是100两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连个谢字都不肯对我说。"
  这时大智禅师便停下来,对那位信徒说:"你怎么这么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给你说谢谢呢?你决定布施是你的功德,如果你要将这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替佛祖'谢谢'你,请你把这声'谢谢'带回去吧,从此佛祖也不欠你的了。"
  所谓奉献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如果一心想着自己付出就是为了得到的人是不会奉献的。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不但能照亮别人,更能照亮自己,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多奉献别人,就是奉献自己。对别人的奉献打了折扣,自己的收获也将大打折扣。
  佛说:"奉献越多,生命就会得到越多。""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助人为乐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甘于奉献是我们每个人的光荣职责。奉献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真正行菩萨道就意味着彻底的奉献,葛仙翁人永远秉承"奉献越多,得到越多"。人活着,就需要奉献,奉献的越多,你将会得到越多。心灵真诚的付出得到的是自身心灵纯净的回报。在这个世界上你奉献的越多,你会感觉你存在的价值越大,你无愧与这个世界,并且你会活得非常的充实,过得会非常的快乐。
  有一对新婚佛教信徒,在度蜜月之前,女主人去参加了一个聚会。在去参加聚会的途中,看到有人在募捐,当她看见功德箱时,就把丈夫给她戴上的钻石戒指和新买的金表摘下来,放入了功德箱。当时他们是去外地度蜜月的。但当他们回家乡时,却发现身边已经没钱了,因为全部被他们奉献或施舍用去了。于是夫妻两人变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才回到自己家乡。到了家才发现,身边的钱已经不足一元了。但他们还是很感谢佛祖保佑,因为一路上他们都没有伸手向别人乞讨。
  在不信佛的人看来这个女主人实在太疯狂了--连价值很高的结婚纪念物都不要了,但在佛祖眼中,却是极其宝贵的举动--因为这正是"奉献"--把自己看为宝贵的东西献给自己的佛祖。佛祖当然不稀罕我们的钱财,他看重的是我们奉献的心志。我们有时以为,无论奉献多少,都没有人知道,但佛祖却是监察我们的,他总是让那些乐于奉献的人处处逢源,路越走越宽。佛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这个道理。
  下涛法师曰:"奉献你的爱,就象母亲爱我一样,用你的爱心去感动每一个人的心,用你的慈悲去感动每个人的心。"
  佛总是把自己最丰饶的利益,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奉献布施给一切众生,令得安乐。佛对我们奉献,就是感化我们人类,让我们懂得多奉献、少算计。无私奉献是人类最善良的行为,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少了善良的支配,处处算计、欺骗对方,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有美好、可爱可言。人人都活在恐惧的环境下,一天到晚总是担心会有人来害他,那么生命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

 

第015智 要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佛问人什么叫做"和谐",人答道"和谐"就是两个人对事物都有相同的认识,能够同进同出,比较默契。佛笑了,说道"和谐"是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处中的互补和相安,而那个"相同"不叫"和谐"。人们每时每刻都关注着事间万物,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与其保持"和谐"呢。
  佛说:"和气生财。"不只做生意的人注重一个和气的氛围,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要相亲相爱,和谐相处。佛说:"吵架是一种罪过。"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首先我们要学会宽容。
  佛说:"做人要慈悲。"慈悲心的一个体现就是宽容,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心原谅人,就永远活在痛苦中,没有办法与大家和谐相处。宽容是一种高贵品质,是一种生活艺术,佛说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是看透了人生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一位老禅师和朋友在茶摊上买茶喝,老禅师礼貌地对老板说了声谢谢,但老板却冷口冷脸,没发一言。"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朋友问道。"他每次都是这样的。"老禅师说。"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朋友问他。老禅师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难道要我和他吵一架吗?"
  人活在世上,除了眼中看到的那些贪婪、嗔怒、愚痴,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容的另一只眼。不肯宽容别人的人是最可悲的,因为他早已暴露出了自己狭小的心灵空间。在大家生活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果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这个空间就会变得其乐融融,就会更和谐,更快乐,更有意义。
  佛说:"宽容别人,就是释放自己。"有些人总是觉得不自由,处处受限制。其归根结底就是不懂宽容,一个人无论有多坏,都有可能是我们的道场,不宽容众生,不原谅众生,只会苦了自己。
  有一位有名的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一世需要处理的各种事情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族、朋友的关系;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生活;如此这般,才会人生和谐。"想想看,我们就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大吵大闹,恐怕这一天都没有办法静下来做别的事了。
  佛说:"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善待自己的表现。"愤怒是毒药,它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不和谐,宽容是良药,它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必需"品"。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得多少人。自古有成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后能成天下之功。宏大的器量,宽阔的胸襟,对一个人的事业成败至关重要。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人,学佛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在世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除非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既然活在人世间就定会与人发生来往,因此就产生处世哲理,肩负启迪人类智慧觉醒的佛教,教导人与人相处之道及拔除世间纷争的方法,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如果你看不起别人,或别人不尊重你,彼此就不能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之道有以下四点:
  第一,互相尊重。有一天,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开会,眼睛、鼻子、嘴巴都认为眉毛最没有用,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得眉毛招架不住,只好自愿移到下面来。但是不管移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的下面,都不成人形,最后只好还是让眉毛高居上位。由此可知,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才能互相帮忙,互惠互利。
  第二,乐于奉献。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对于任何人,都要给人几句好话的布施,给人一个微笑的布施,给人一个点头的布施,因为惟有对人尊重,给人一点助力,才能获得友谊。在一个人痛苦的时候,你的一个安慰眼神,就有可能会让他会感激你一辈子。
  第三,心态健康。人和人相处,如果常常心存怀疑,别人说你一句,你就认为是在批评你;别人做一件事,你就担心可能对自己不利。如此多疑、善嫉,将会失去很多的友谊。所以,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要给人以足够的信赖,对人友好,对人放心,才能与人愉快相处。
  第四,互相帮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指出天堂和地狱的不同:地狱的人吃饭用的筷子有三尺长,夹了菜还来不及送到自己嘴里,便给邻座的人抢去吃了,因此便互相责怪对方。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长,不过他们夹了菜以后是互相送给对方吃,对方也是如此。在天堂中由于大家都懂得彼此尊重、彼此帮助、彼此友爱,所以,在那里永远充满和谐、快乐的氛围。
  所以,我们大家要学会如何和谐相处。佛说要结善缘,只有做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自然有利善缘的增进。
  佛说:"人人应学和敬合群之法,诸贤者亦皆赞叹和敬之善,若能互相和敬,住于正法,则必得瑜伽之乐,即相应佛法之乐。"
  与别人和谐相处,会使这个世界很好地接纳你,使你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得自在和快乐。一个人在和谐的环境里行走,就像在顺风顺水的江中行船,很容易就达到你的理想码头。

 

第016智 报复,等于往怨恨的烈火上浇油
  佛语有云:"种因得因,种果得果,循环相生。"人不能产生报复的情感,一旦产生报复的情感,我们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佛让我们以慈悲待人,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然而报复就是你必定会后悔的事情。没有人会在辛苦地报复完后有快感,相反是更加痛苦和空虚。佛要我们以德报怨,宽恕仇敌才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芒。  
  报复是仇恨的最终产物,当仇恨积聚到一定程度,报复的行动就开始了。为了不让报复的悲剧发生,就要消除仇恨。仇恨是人类一种消极的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被仇恨左右着自己的意志,被仇恨烧毁了自己的理性。仇恨使人失去理智与原本善良的本性,仇恨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和冷若冰霜,使人丧失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变得自私与冷漠。有太多太多的人在仇恨中丧失自我。
  仇恨好比一把无形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插向被恨着的胸膛,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扭曲成丑陋的畸形甚至失去人性,其实有时只是一点误会而已。人应当忘记仇恨,因为仇恨是一件令人很痛苦的事情。
  一位稍有些名气的女作家,失恋后的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她去找一位著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这句话值得我们沉思。满腹的仇恨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大大的伤害和折磨呢?
  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怨恨,不但不会有快乐的心情,而且更会损害健康,于是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仇恨只能是一种无能之举,假如别人伤害了自己,千万不要只会怨恨,关键是要学会慈悲,并避免被别人再次伤害。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人要学会用慈悲化解仇恨,慈悲像一面镜子,你对它慈悲,它也会对你慈悲。
  佛经有云:"原来怨是亲"。意思是说纵使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都不要有恨,我们都要拿他当自己的亲人,要感谢他。然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能是有史以来大多数人对待伤害我们的人最容易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了。古往今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演绎了太多的冤冤相报和世代为仇的历史悲剧。假如我们在面对仇恨时能够以慈悲心态,宽以待人,能够放弃不必要的报复争斗,以德报怨,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甚至生活可能会呈现另外一种别样的精彩。
  佛家有这样一个经典对白。师父问弟子:"如果别人把口水吐到你的脸上,你该怎么办?"弟子回答说:"把他擦干。"师父说:"应该让他自己干。"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啊!当那个吐别人口水的狂妄无理之人,面对这样宽厚仁德的回报该会受到怎样的震撼呢?或许,他满腔的怒火会霎时化为一汪宁静的秋水,他眼中的灰暗阴冷的世界会瞬间变得春光灿烂!以德报怨,拥有这颗崇高心灵的人不仅受人敬仰,其所散发的人格光辉,也能让人迷途知返,这个世界也会因没有仇恨和报复而彰显得更加可爱。
  一日,一个小和尚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路中间有个口袋似的东西,很碍事,他便踢了它一脚,想把它踢开;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踢开,反而变大,膨胀了起来。小和尚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粗大木棒,使劲砸它,它竟然再次膨胀,大得把整个道路都堵死了。
  于是,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把它背在肩上艰难的行走。这时,山中走出了一位老禅师,对小和尚说:"我佛慈悲,你怎么会跟一个袋子过不去呢?"小和尚惊讶道:"师父怎么知道我刚刚踢了它。"老禅师笑着说:"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小如当初。你总记着它,总是踢它,它就会无休无止地膨胀,最后还会挡住你前行的道路,与你对抗到底。看你现在还背着它走,想必是拿它没办法了吧。别把它当回事,离开它,自己远去吧。"
  是呀,仇恨就像故事中的仇恨袋一样,我们越是理会它,它就越膨胀。其实,有人的地方总会有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产生摩擦、误会,甚至是怨恨。这时,我们应该淡化矛盾,消除芥蒂,握手言和,而不是让仇恨的袋子不停地膨胀,最后难以清除。俗话说:"冤仇宜解不宜结。"不妨用发自内心的慈悲,以德报怨,彻底解除怨结,人人都可以毫无隔阂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充满怨恨的生活,只会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那些心存报复的人,其本身内心也在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心存仇恨之心的人,如果有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踏上修行之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都会如同裤脚上的泥土一样,抖一抖就全掉了。以德报怨,以一颗慈悲的心待人,我们就能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

 

第017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说的是一种爱,一种不同于家人、朋友、爱人之间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力量,当你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人后,自己也会越发地强大有力。学佛,是选择一种信仰,也是选择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它决定了你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学佛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其核心就是做一个好人。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别人的帮助或仅是一个友善的微笑,都会给心灵带来有益的放松。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快乐,叫做"手留余香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源于我们真诚地施助于人,而帮助别人总会收获人们由衷的赞美、善意的祝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佛说要学会施舍,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用布施的心去做事、待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增长了智慧和福德。正应了那句俗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活一世,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一句格言也说:"予人玫瑰的手上,常有一缕芳香,就像香水倒在别人的身上,自己无法不沾染上一些。"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一份助人后的快乐。人与人之间互致"玫瑰"为大家的生活都平添了诸多快乐。这时,我们与其说是手留余香,倒不如说是"心有余乐"来得简单点。
  在生活中,有一些小事,如果我们做了,就会有"心有余乐"的快感,不过,当我们选择沉默的同时,也就欠下了一笔道德债。当你独处或静静思考时,不但不会体会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反而会被留在手中的玫瑰刺痛,觉察到自己的渺小,甚至是对自己的一丝失望。这样,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你的良心也夺走了自己要求帮助的权利。有时手留余香也可以为自己所用。
  人总归和佛境界不同,不是所有予人的东西,都能换得快乐。如果对方缺乏快乐的回应,这种赠与常常成为一厢情愿的悲伤,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感情上,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对方蒙在鼓里,看不见暗送的秋波,或者憎恨这种无端的礼物,这支玫瑰,即使送了出去,也未必能留有余香。情感需要共享,快乐需要交流。爱的付出,就像送花一样,抱着给人快乐的动机,这份情义的付出就不会让人觉得有负担。
  帮助别人,其实也在帮助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不但能在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快乐,而且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单纯的快乐感。事实上,让别人能感受到我们赠与的快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智的佛,却告诉了我们如何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快乐。
  一位小伙子去拜访一位住在南山里的佛陀,他们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个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佛陀,他跪在佛陀面前说:"师父啊,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佛陀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是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佛陀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佛陀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佛陀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佛陀这么说,就用一种轻视的眼神看了看佛陀,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是佛陀,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小伙子在旁边静静地注视着佛陀,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满脸疑惑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很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佛陀说到:"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小伙子激动地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真真正正的美德!"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佛说:"因果,行善积德。危难时,谁不想有人伸出温暖、援助的手;你赠人玫瑰,必手留余香。"
  佛的本质是让人行善,有时我们助人也并不是为了手留余香。只是不想欠下一笔道德债而已。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话,也就不可能做到领悟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真谛。

 

第018智 把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才会得到更多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现如今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处处都在运用这条朴素哲理,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把好东西与别人分享,你就会收获得更多。
  佛说:"与人分享,是谓大心;不图回报的分享,收获到的将是不可预知的。"把好东西与人分享是一种习惯,当人们学会分享并将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就等于幸福美好的生活已经开始,生命也会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把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一个过程,在这个慢慢过程中,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有多大的挫折,有多深的痛苦,都将会变成一缕云烟,随风飘去。
  学会与人分享好东西是一个慈悲者的外在表现,这种人多给人的感觉是快乐的,善良的,无私的。学会分享,可以让人摆脱乏味的日常生活,丰富自己的经历,提升自己的品位,同时还能给身心带来舒适和安宁。童年时,有一个玩具要给小伙伴一起玩,于是,给自己增添了天真烂漫的乐趣;年轻时,和恋人一起轻歌曼舞,共同沉浸在爱情的甜言蜜语之中,享受着一缕芬芳的情感阳光;有了孩子时亲吻他的小脸蛋,牵着孩子散步,送孩子上学;夫妻又共同分享着一种浓浓的亲情,等到人近黄昏,共同搀扶,坐在一起慢慢变老,又分享着如午后阳光洒在身上一样的快乐时光......
  把好东西与人分享是一种胸襟,多是佛家常说的有慈悲之心的人才会甘愿与人分享。人的一生,就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把自己的好东西,比如快乐、幸福......与他人共享,即使不需要回报,那些回报却已化为双份被你所拥有。
  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海棠花。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照料,在几年后的秋天,院子里开满了海棠,香味一直传到了山脚下的村子里。凡事经过这家禅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海棠啊!"
  一天,山下有位青年慕香而来,开口向老禅师要几株海棠花苗种在自己家的院里,老禅师愉快的答应了。之后他便亲自动手挑了几株枝干较粗的海棠花苗送到那位青年的家里。消息传开后,前来要花苗的人接踵而来,络绎不绝,老禅师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但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里的海棠花苗就被送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株。有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太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的香味啊。"老禅师微笑着说:"这样不好吗?因为3年以后就会是满村花香了啊!"弟子听老禅师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如沐春光一样灿烂起来。老禅师告诉弟子:参佛的人都应该知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分享,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感觉幸福的。
  佛学推崇的就是与人分享。但是什么是与人分享呢?佛学中已有明确的解释,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看到别人的幸福微笑,自己心中自然也会感到幸福快乐,也就会得到双重甚至更多的幸福!这就是分享快乐。
  佛学对生活有个确切的定义:一切美好的事物加一切快乐的心灵,就等于生活!有人说,把快乐与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把悲伤与人分享,悲伤就会减半。人生在世,快乐是最不可少的,但最快乐的莫过于从他人那里收获得到的快乐。
  快乐是什么?如何与他人分享快乐?一直是人们心底的疑问。快乐其实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清澈明确的内心感觉。它可以使人身体无病,心灵无疾。所以为了使生活更加的幸福,我们就应该寻找快乐,制造快乐,享受快乐!与人分享是每个人心底的自觉性,有了高兴的事谁都控制不了想要到处宣扬的念头,所以告诉他人就成了一种心底的渴望。同样,当别人把他们高兴的事与你分享时,那份快乐就变成了双份的。这也是佛经中常说的快乐之道。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快乐,都在找寻着快乐的方法,但何谓快乐之道?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快乐与欣喜,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喜悦,收获的喜悦等等,快乐总是充满在人们的周围。用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人生有三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但是如果这些快乐仅仅是一个人的独自享受,那么这些快乐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罢了,因为生活中有快乐的同时也会有痛苦与悲伤。只有将快乐与朋友亲人共同分享的时候,才会觉得快乐停留在我们心中,因为在你这样做的时候,别人也在这样做,在分享每一个人的快乐的时候,快乐就会增加,你所享受的快乐也就会更多,何乐而不为呢?
  佛说:"我们要慈悲,慈悲缘于我们的内心,慈悲会布及每一个生灵。"
  古人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生哲学!予人以快乐者,自己会获得快乐。对于追求快乐,渴望快乐的人们而言,与人分享快乐,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第019智 用善心装点人生
  佛说:"善心是人们心底的善念,它的波动是平稳温和的,人在接触后会生欢喜心,感觉很舒适。恶心的波动是起伏强烈的,接触后感觉不舒服......"
  佛说:"人的一世,修一善心,可破百种恶,就如少火能烧一切,故知万善皆从一念好乐而生,全体善心而现,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佛说:"高者惟欲善自己出,卑者亦不欲善自人行。甚至诬词以诋疵,阴计以败美者矣!徒坏心术,于人何损,殊不知人有善念善事。我能激劝赞扬之,使其分量圆成。功行充足,则人之善,即我之善,便是无穷功德......"
  善心,是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软肋,是每个人生存所依赖的关键。人的一生,不为善,即为恶,这就好比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人要生存,善是根本,懂得用善心装点人生的人要远比那些处处行恶的人要走得更长远。
  佛说:"拥有善心的人,会被世人所接受;拥有恶心的人,会被世人所唾弃......"善心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是抵挡仇恨之箭与愤怒之矛的盾牌。善心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能使挫折变得如春雨般温和,孤独时,给我们支持;绝望时,使我们振作;狂喜时,让我们平静。善心可以改变人的心态,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没有善心,人的生存就没有意义。善心的力量无处不在,善待别人同时也善待自己,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善心是心灵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它更是一颗种子,会生根发芽,能够撼动世界,可以成就美好未来。
  有一天晚上睡觉时,小偷潜进容西禅师房里把他惟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容西没有办法,只好以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在惊慌之间,小偷被负责巡寮的弟子看见了,只好仓皇的将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下。徒弟们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房间,只见容西禅师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说道:"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容西禅师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已逃得很远的小偷,表明了禅师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容西禅师忏悔,并因而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有人说,禅者都是铁石心肠,他们独特异行,不太关心人间苦难。但容西禅师的慈悲,推己及人的爱心,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能救人的人就是菩萨。只要能把握一日的付出,就是一日的菩萨。
  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造塔的功德很大,但为死去的人造塔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佛陀告诉人们,要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积功德莫过于救人,当一个人遇到生命危险,或者心性迷失走向不归路时,一定要出手相救,因为修慈悲者结善缘。
  很久以前,佛祖曾化身为鹿王,身毛五色,体型俊雅,率领着上千只的鹿群。一次,一位国王出门狩猎,鹿群受到围捕四处奔逃,死伤惨重。鹿王看见这种情形,心中非常悲痛,于是独自晋见国王。城内的百姓官兵一看到五色金光的鹿王,都以为是神鹿出现,所以并没有人伤害和阻挠他。
  鹿王一路直奔到国王面前,跪下诚恳地说道:"世界上任何有灵性的动物都知道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寄居在大王的国境内,遭猎人追逐,死伤惨重。请大王您告诉我每天所需要鹿的数量,日后,我们自愿每天进献以供大王享用,但请不要大量的围杀,使鹿群日日惊惶地生活在生死边缘。"
  国王听到鹿王的肯词后说道:"如果每天都能有一只鹿供御厨所需,我发誓以后不再打猎。"
  从此鹿王命鹿群每天依序去供馔。一日,轮到要去的是一只怀胎的母鹿,母鹿为了腹中小鹿,前去请求鹿王,希望能够延迟几天。鹿王心生不忍,便以自身相代。国王见到这天是鹿王亲自前来,便追问原因,在明白事情的经过后,国王流泪说道:"鹿王尚能如此善心济物,我身为人王,却每天杀害众生以饱口福,难道我还不如鹿王?"从此国王断食一切肉类。并下令:今后不得有人伤害鹿群,否则将受国法处置。从此鹿群再无惊恐之忧,然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鹿王高尚无私的善心。
  其实,一个人的高尚不仅仅是表现在他在世间做了多少善事,还表现在他们有牺牲小我,为完大我的无私情操。一个懂得用善心的人,可以能舍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甚至为了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险,自愿牺牲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高尚的人。
  佛说:"心善,念头善,行为善,这个人就是活菩萨。"
  俗话说:"善人多福报。"但善心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论。一个人如果心怀善念,慈悲为怀,他的心是坦坦荡荡的。恶念招厄运,善心结佛缘。

 

第020智 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佛曰:"真心去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那么,你的心境便到达了一种平和的境界。"
  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然而如果能够做到原来不易做到的善事,则更彰显出人性的光芒。尤其是对于能够以德报怨,不但宽恕仇敌,而且能够在对方遭遇困境之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可谓是难能可贵,令人折服。
  一名即将告别人世的殷诚的佛教信徒,为了测试三个儿子哪个适合继承自己的遗产。同时让儿子们增加一些人生历练,便把他们叫到了床头,说道:"你们三人今天出一次远门,三个月以后再回来,然后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想看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令我满意。"儿子们听完父亲的吩咐后,便起身收拾行李,出发了。
  三个月过后,三人都回到了家中,老人便向他们询问出发前交待的事情。
  老大说道:"那天我在一家客店歇息,忽然有个人匆匆忙忙走到我跟前,交给我了一袋珠宝,让我帮他保管。两天后来取,我答应了。里面全部都是宝石,假如我拿几颗,根本看不出来,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财物原封不动地归还给了他。"
  老人听完,说道:"嗯,不错。不过,这本来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你暗中拿了几颗,将来定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老大听了,觉得父亲的话十分有深意,便退了下去。
  老二说道:"有一天,烈日炎炎,我疲惫及了,正想要休息了会儿,忽然听到有人直喊救命,原来是一个小孩落在了水里。我什么也没想,便跳进水里将他求了起来。事后,那个小孩的家人想要以重金谢我,被我拒绝了。"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分内之事,倘若你见死不救,那么这一生你心里都会有一个阴影存在。"老二听了,点了点头,也下去了。
  老三说道:"我在走一条十分险峻的山路时,忽然看到一个人昏倒在了前面,如果他翻一下身,就会掉进悬崖,被摔得粉身碎骨。我便急忙走上前去,发现他竟是以前羞辱过我的那个仇敌。以前我几次都想要去报复他,但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这次如果我不管他,他肯定会丧生。但是,我想了想,还是不忍心,便将他叫醒,将他背起来,送他回了家......"
  老三还没把话说完,父亲便打断了他的话,十分赞赏地说道:"没想到你小小年龄,胸怀竟如此宽大。你的两个哥哥所做的事,都是应该做的事,而你能够以德报怨,实在难得啊!"
  可想而知,老人死后,家中财产有一大部分都分给了小儿子。然而,小儿子却并没有恋财,而是交与了两个哥哥掌管。
  很多人嘴边总是挂着这样一句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对方。认为只有这样,才公平,才两不相欠。
  在他们眼里,别人给我造成了伤痛,让我倍受煎熬,我也要让对方饱尝痛苦的滋味。这叫报应,当然也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心里确实平衡了许多--但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它带来的沉甸甸的后果:原本一个人痛苦,现在却要两个人都痛苦,并且这样一来给双方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创伤是难以抹平的。以外演变成"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局面,于人于己都是一种伤害。
  如果别人口水吐到了你的脸上,要么你将它擦掉,要么让它自己干,但万不可因此而心生怨恨,如果你和他人一样,为了一解心头怒火,回吐一口,那么你与他的品性又有何区别?西方的基督耶稣也曾说过:"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右脸,那么,你就把自己的左脸也伸过去让他打。"有人可能会不服气地说,难道自己之前所受的委屈就这样不了了之?放任伤害过自己的人活得自由自在?古语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结,何不以德报怨。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由此,可见"德"的力量之大。
  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以德报怨,他需要有一颗真诚、宽容、仁爱之心。以德报怨不需要别人的说教,因为它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当然也是最容易感动人的,以德报怨是十分奏效的,纵然铁石心肠也绝不会无动于衷;以德报怨需要人具有打碎了牙往肚里咽的忍,还不能让人觉察到你的丝毫不满,你想的不是怎样去报复对方,而是去原谅他然后思考如何用你的宽容、真诚感化对方,让他自省确实错了;仁爱之人关注的是如何不让任何人受到伤害,因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做到以德报怨,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自己只不过付出了一滴汗水,竟然收获了整个春天。
  佛曰:"以德报怨,能使你经常处于一种宁静泰然的心境之中。"
  面对别人的伤害,如果我们同样残酷的方式去对待对方,以怨报怨,换来的只能是报复的循环。而以德报怨,则会让所有的怨恨都从此停止,而且会使你的心境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第021智 一恶之念堕地狱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对于人生来说像是在做选择题,是选择天堂还是地狱,由你定。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佛说:"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的确,是升天堂,还是入地狱,是值得每个人都思索的问题。  
  佛说:"修心是福。"世间万物都遵从你的心,心态好了,万事都好。学佛就是修心,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所以佛与鬼的分别,就在这一念之间,一念佛,一念鬼;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这一念之中最要紧。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若念天堂,有爱便是天堂;若念地狱,人间处处即炼狱!
  一天,晨阳武士向惠忠禅师请教:"真有地狱和天堂吗?"
  "你是做什么的?"惠忠禅师问。
  "我是一名武士。"晨阳武士答。
  "你是一名武士。"惠忠禅师大声说,"哪个愚蠢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晨阳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惠忠禅师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晨阳武士勃然大怒,"哐"地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惠忠禅师的胸膛。
  惠忠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晨阳武士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晨阳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惠忠鞠躬道歉。
  惠忠禅师面带微笑地对晨阳武士说:"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佛法中常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想升天堂入地狱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你心想升天堂,别人没法拖你下地狱;你要下地狱,别人也无法硬拉你上天堂。人生在世也是一样,同样是一个瓶子,里面是装香水还是毒药,就看你的心怎么作决定。  
  佛说:"净心生净土。"净心的动力是坚信,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坚信有好的意念、语言、行为就有好的结果,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奉献越多,收获就越多;坚信有不好的意念、语言、行为就有不好的结果;坚信有坏的意念、语言、行为一定有坏的惩罚。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修心成佛者,先净自我心。
  有一个叫信明的行脚僧人,他久仰明德禅师的道风,于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地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末学信明,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禅师您慈悲开示!"此时天色已晚,明德禅师就说:"天不早了,你就先在这歇一晚上吧!"
  翌日,信明醒来时,明德禅师早已起来,而且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因为洞中没有多余的碗给信明用,明德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信明踌躇着不知是否要接。明德禅师见状说道:"你无道心,不是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爱憎处事接物,如何能够得道呢?"
  佛语说:"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你的内心决定你看到的是美景还是污秽,如果内心清净,大地一切的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的声音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净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分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事情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难免会沾染蒙受各种各样的尘埃,自觉地、及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就显得异常重要。  
  十八罗汉之第十六尊,周得盘特尊者其实是一个傻子。周利盘特的哥哥出家修行,是佛祖的弟子。盘特看到哥哥出家修行很好,也要出家修行,他哥哥就带他去出家。因为盘特是个傻子,他哥哥教他四句修行的句子,他读到第二句就忘记了第一句。哥哥天天教他,一连教了三个月,连附近放牛的小孩都会背了,盘特还是不会背。他哥哥看他这么笨,成佛无望,就要把他赶回家,盘特很伤心就大哭了起来。
  就在盘特大哭的时候,佛祖正好经过,于是佛祖问盘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盘特就说,我真的是世界上最蠢的人了,三个月学不会四句修行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样才好?佛祖慈悲和蔼地安慰他说:"愚笨而自己不知道愚笨,才是真正的愚笨,你既然知道自己愚笨,就不是真正的愚笨!跟我学吧!"一时间。盘特高兴极了,他终于和他哥哥一样成为佛祖的弟子了。
  佛祖根据盘特的情况,不只教他读"拂尘、除垢"两句最简单的法语,同时还安排他每天在寺里抹桌子、抹地板,打扫卫生。
  虽然盘特不聪明,但他最大的优点和长处,就是勤劳、诚实和听话,他每天都按照佛祖吩咐的去做,从来不偷懒。经过一段时日以后,盘特的心灵突然开朗了!他从拂除外在的尘垢,进而拂除内心的尘垢,随着内心尘垢和杂念的消除,智慧也就显现出来了!最后,他变成一个极其聪明的人,成为了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六尊。
  人活在世上,心明眼明,当一个人心是明了的,即使是一个瞎子,他也什么都能看得见。有时我们的心会被尘垢和杂念所蒙蔽,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清除内心的尘垢和杂念,我们就一定会行得正,坐得端。
  佛说:"凡人的一半是佛,一半是鬼,私心杂念就是魔鬼。"人们要及时清理自己的私心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清除魔鬼的一面。否则,当魔鬼的一面统领我们的心时,所主导的行为,也会淹没在灵与肉、泪与笑的搏击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了。一个人心善则身善。所以,做人就像学佛一样首先要先净心,否则一恶之念就可坠入地狱。

 

第022智 福祸由心生
  佛祖惠能禅师曾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作为一个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名利,就算用尽心机,也是两头落空。佛说嗔、贪、痴都是祸,只有放下这一切才是福。
  其实佛并不是世人看到的那么神秘,很简单,就是修心、修性、修行。佛说:"信佛应避贪、嗔、痴,目的就是不要被欲望和尘世中的事情迷失自己。心静而目清,目清而事明。欲从心生,祸从欲起。"所以福祸皆由心而生,因果循环才有天道轮回的道理。佛引人向善是因为这样确实可以改变人的心性,心性平和了自然就可以避祸得福。所以福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学佛就是要我们学会看自己,福由心生,幸福与否,就取决于自己如何去面对自己。
  佛说好的心态能生出善良的种子,能以慈悲的心态对待别人,能从容地对待生活,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幸福、快乐、健康。而心中缺少了从容和淡定,就不仅会误会和伤害了别人,也许会损坏身体,毁了自己,种下祸事的种子。
  快乐和幸福,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衡量的。历史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但却从未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我们的心。从大批的雇佣工人,到高高在上的公司大老板,从远古的国王,到现在的最高统治者,没有人不在抱怨生活的不幸福。
  其实幸福和快乐,只是自己的心境,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让你自己不幸福。世间万物,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同是一朵玫瑰花,有人看到的是娇艳欲滴,有人看到的是硬冷的刺。同是一座岳阳楼,有人看到的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总之,你觉得你不幸福,别人再羡慕你,你还是同样觉得自己可怜,相反,另一种情况就不可言之了。
  聚散两依依,有离才有合,有进而有退,有失方有得。佛说:"喜,怒,哀,怨,贪,嗔,痴,全是人心所念。"如果你念念幸福,幸福就会如约而至。
  人生在世,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幸福和快乐,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都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佛曰:"佛在心中"。同样道理,幸福和快乐,也在乎于人心之中,所谓:"福由心生"。
  在古时候,一日,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因此就将牛贱价出售。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谁知牛不饮水,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死者的儿子,知道自己的父亲被一头牛抵死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条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贱价贩售。
  有另外一个商人,因贪小便宜就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谁知商人正呼呼大睡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商人的头上,可怜的商人,当场被砸死。
  一头好端端的牛,在一日之内害死了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故惹得人们不禁纷纷议论,消息传到了菩萨耳中,她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就亲自前往请教如来佛祖。
  佛祖解释说,在前世,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双方约定,要付老妇人租金。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们索取欠款。
  三个商人担负着沉重的行李,没走多远就被老妇人追上了。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只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遭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不了你们,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要杀害你们,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祖继续说道:"那条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是人都会有贪、嗔、痴念,只有放下这些邪念,才能做一个好人。好人有好报,坏人自当有恶报。这也就是所谓的"祸由己招"。
  佛说:"命,不可以自己做主;福,却可以由心生。"
  福祸本来没有偏爱谁,而全部都是个人自己找的。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承受了难忍的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前世的罪孽,因为做了不利于社会和自己的事情,以至于因果报应到我们身心;人们之所以在不断地犯错误,是因为人们最多是只有一些聪明却没有真正的大的智慧。如果有了智慧,能够顺应人生和社会,能够看到身心之痛的根源所在,也就释然了。当然也就不会处处为恶了。
每个人都要时时刻刻懂得修正自己的身心,使得心灵得一方净土。那么如水一样的宁静,清风一样来去自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禅之境界,那也就是无烦恼,奔菩提的清凉佛界。何乐而不为呢?

 

第023智 放纵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佛说:"人要有敬畏,不可放纵。"有信必有敬畏,欲得心地惟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放纵欲念及嗔心的后果会造成你一生的悲哀。如何不枉来世上一遭,就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放纵甚至责备自己,特别是有些年轻人,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其实,在这个地方跌倒了,可以在别的地方爬起来。另外,在得意处也不可太放纵自己,物极必反是肯定有根据的,诸如,有一句古文叫"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佛家讲因果,放纵,就是后悔的因。
  每个人,赤裸裸地来到世上,赤裸裸地离开。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虽然带不走任何东西,但却可以留下很多东西。一个人临走之时若是怀着后悔之情,那实则是太悲哀了。佛说:"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放纵自己,这是后悔的因。"
  有得道法师为人类开示说:"放纵能使生命堕落。人的举止行为放纵不羁,人的思想放任自流,随心所欲,都是恶因。"放纵是恶因,它自然给我们造成种种不良后果,令人终生后悔。
  印光大师开示说:"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的确如此,心一放纵,自私自利的念头会占上风。到头来堕落下去,不可收拾,酿成人生的悲哀。
  人类的诸多悲剧都是从放纵开始的,因为有了放纵就多了一份"宽容",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当这种放纵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开始堕落,最终酿成悲剧。因为过度放纵就可以使人失去约束,理智也变得苍白,在无所顾忌中丧失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所以放纵有时不仅可以毁了自己,也可能会毁了自己最不忍伤害的人。
  人生短短数十春秋,不要太放纵,否则,人生一定会有后悔的时候,所以,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不要总认为自己年轻、漂亮就可以肆意地挥霍青春。没有谁的青春可以持续一辈子,尽管有人在辛辛苦苦研究驻颜术,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岁月的纹路就会爬上你的额头。
  不要总认为自己条件优越就任意放纵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付出的代价是金钱买不回的。佛说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心理学上说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总之,有些东西放纵过后,就不可能再回头找你了。
  不要认为偶尔一次做件坏事对自己和他人都没什么影响,偶尔多了就变成了习惯,有恶习或有过恶习的人是不受人喜欢的;不要认为做过的事没人知道,只要你做过了,就会有人知道,想知道你的人总有办法知道,至少你自己骗不了自己;不要认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事事都说不定,有些事你今天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去做了。所以不要放纵自己的时间,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做,不能给明天留下后悔的机会。
  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无法重头来过,所以,人生之路每走一步都要走得格外慎重。不要放纵你的青春、钱财、贪欲......这些都注定会成为让你后悔的事,生命中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数与不确定,更需要慎重把握。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放纵自己。
  蚕蛹,忍耐着在茧中无限的痛苦和煎熬,最终破茧成蝶,留美人间。
  珍珠,忍受着蚌中的阴暗与苦难,最终以绚烂孕育了生命的辉煌。
  人生因为有了苦难而变得更加辉煌。风雨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人的一生难免磕磕碰碰,曲曲折折,功成名就那一天并非最灿烂完美的一天,而是从苦难与挫折中转向人生的挑战,勇敢直面苦难与挫折迈步前进的那一天。
  纵观历史,多少王侯将相,多少才子佳人不是从苦难与挫折中煅造出来而名垂青史的呢?
  苏轼几朝被贬,几朝孤独,可它依旧竹杖芒鞋,身着蓑衣,行走于烟雨之下。多少苦难缠身依然笑看人生,依然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那样的坦然与无畏。任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要"江海寄余身"而忘却背后的苦难,默默独立江边仰慕踏雪之飞鸿,吟诗作词,不只是在他仕途宦达辉煌之时,而更在苦难之中,堪破人生,悟其真谛。
  苦难也没有压抑住孙膑,他在苦难中独自奋起,最终成为齐国一代军师。
  当苦难来临时,只有坦然面对,才能在苦难中战胜自己,走出苦难。如果过于惧怕苦难,那么必然会导致在苦难中放纵自己,在苦难中放纵自己是错误的,这是怯懦的人生。不该放纵自己和销蚀自己,而应该超越自己、超越苦难,不断前进,巴尔扎克就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不要在呐喊中彷徨,要在彷徨中呐喊,在彷徨与呐喊中为自己开辟生活的道路,鲁迅先生为自己第一、二部集子取名为《呐喊》、《彷徨》,其旨意大体也就在这方面。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我长期感到无聊和苦闷,这种无聊和苦闷让我如同置身毫无边际的寂寞荒原中,寂寞就像毒蛇一般拥抱或缠绕着我的灵魂,我只有沉入国民,来驱除"这于我太痛苦"的焦虑与苦闷......
  困难不是你的错,但是生活在苦难中却消极避世不思进取放纵沉沦却是对生命的辜负,把这份苦难用充满青春阳光的心态去酿造,终有一天,它将会成为生命里最珍贵的一味药材。
  佛说:"不要浪费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上。"
  今天,不种下后悔的因,明天就尝不到后悔的果。其实,放纵并不能让人减轻痛苦,反而让人更加空虚。对于苦难,不能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一样刻意把苦难神圣化、崇高化,也不能在苦难中自我放逐、自我放纵,而损失了生命中本可以更丰富的体验。放纵的人生是最可悲的人生。

 

第024智 浪子回头金不换
  佛说:"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正所谓民间所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实中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及时认识到错误,能不能及时改善它。人生在世,知错能改,则为君子之道。有错不思改正,或者口是心非,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古训有言,早晨能认识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无所遗憾。认识到错误后,能马上改过自新,还是一条好汉。
  佛光普照众生,即使是对做尽坏事的浪子也不例外。改过迁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的"浪子",意义更为重大。当然,想要改过迁善的第一步便是知错。如果你冥顽不灵,那么即使是佛也救不了你。
  佛陀时代有一个商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菩萨,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菩萨说:"大慈大悲的观神音菩萨,请救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菩萨慈祥地说着。
  "菩萨!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菩萨看他执迷不悟就摇摇头走了。
  众所周知,商人不松开手,菩萨怎么能伸出手去拉他呢?世人愚昧就如同这个商人一般,意识不到自己是错误的,一意孤行。浪子的行径势必和这个商人一样,走在悬崖峭壁间,随时都有掉下去,失去生命的危险。可悲在有太多的浪子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错过一个又一个来救自己的菩萨。
  古人有言:"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地藏王菩萨所言:"娑婆世界众生,举止动念都是业。因此行者必须确实知道自己的一切言行,是犯了何种戒律才行,如此方能改过、忏悔,甚而返闻自性,若犯了过失、不知己过,甚而误错为正,在如此的状况下又如何改过,返闻自性呢!"由此可知,知错对于一个人改过自新是多么的重要。
  "浪子回头金不换",意味着浪子能真正做到回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足够的毅力和意志是不可能重新做人的,即使你确定了目标。
  智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智远禅师一袋烟,智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跟烟管和一些烟草。
  智远禅师与那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都扔掉了。
  过了几年之后,智远禅师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地冷天寒,他于是写信给他的老师,向老师索要一些寒衣,然后托人送到老师那里。但是信寄出去已经很长时间了,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了,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智远禅师于是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智远禅师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但之后,他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所成,有几个书法家居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从此智远禅师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了禅宗大师。
  修行如同浪子想要回头一样,明白自己的目标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要立刻改正,这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浪子的心理与常人不同,有时会更自卑一些。但不管在改过的旅途中有多少诱惑和挫折,但只要浪子们能像禅师修禅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有重生的那一天。
  佛说:"当你知道错误时,并不可恨,当你不知道错误时,那才最令人可恨的。"禅师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浪子也有看到良知的那一刻,当你一旦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就马上改过自新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盘旋。

 

第025智 莫以恶小而为之
  佛说:"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一旦放纵己过,久而久之必远离佛性,落入魔道矣!世人总以为恶小为之并无罪,但佛祖却将你的行径看得一清二楚,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不到时候。佛要我们做个好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祈福。如果你世世都为恶,也许你连做人的机会也会失去了。六道轮回,恶人是没有投胎为人的资格的。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小事,比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草,口吐脏话,谎话连篇......因其微乎其微,即使做了也无伤大节、无关大局,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殊不知,人的思想道德的长堤正是建筑在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的基础上的。古人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再小,如果是"恶"的,只要做了,小恶必将累积成为大恶,最终没有回头路,使得自己走向一个自己也不愿看到的终点。"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说得正是如此。
  有一个僧人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早日成佛,就在自己的禅房内放了一红一黑两个小罐子。每做一善事就往红罐里放一粒红豆,做一恶事或是有一邪念就往黑罐里放一粒黑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自省,一开始,黑罐里的黑豆比红罐里的红豆要多很多,渐渐的,红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僧人修行尚且如此,那我们呢?做人跟修行一样,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人的劣根性就要求我们防微杜渐,世上无小恶,勿以恶小而为之。
  真正断恶之人,同时也不会轻忽小善之德。而诸佛菩萨在因上修行,也是"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无所谓事情的大小,都能对事以真,竭尽心力广修菩萨行,最后入佛道。
  一善之念,不但能为自己修功积德,更能利益他人;丝毫之恶,非惟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所以,对我们来说,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一个善意的回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都能将痛苦中的人解救出来。反之,即使是一个恶念、一句恶语、一个冰冷的眼神都能将一个人推向万丈深渊。
  一寺院方丈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的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先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安全无虞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天之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人为善,福虽未至而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而福已远离。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做一个好人更重要的事了。
  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举手低头,聚沙为塔,咸开小善,成佛奚差。"意思是说小善不可以不做,极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而不为。小恶都要戒除,积小恶就成大恶。积小恶会成大凶,所以聪明的人总会重视在小事上不为恶,而使他整个人充满着智慧。
  佛家认为,人生在世不要对"小恶"抱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它们从不单行,而是接踵而来。然而这里的"小恶"往往在某些人眼中变成不值得一提,更因其"微"、其"小"而被轻视。"大"由"小"而来,稍微学过哲学政治的人都知道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小恶"即便再小,终究还是恶。并不会因其小,就改变其恶的本质,留下的也总是灰暗无光的抹不掉的污点。积恶成凶,"小恶"包含着大恶的因素,大恶则是小恶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人处事决不能因一个"小"就忽视了它的实质。正如古代一小吏"一日偷一钱"的故事所讲,判其有罪,不是因为他偷一钱被捉,而是因为"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屡次犯罪的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是佛家用语,但对于现代人却一样有着激励人们积善扬德、洁身自好走正道的教育意义。诸如:有的人就理直气壮地认为只要犯法的事不干,小打小闹地占点、拿点、用点别家的钱和物,根本算不了什么;有些人,喜欢拿自己的"小恶"同那些触犯国法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者相提并论:比起他们,这几百元又算得了什么?正是因为这种"小恶无害论",把好端端的一个人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现实生活中,坚决不做"小恶",生活才会日臻完美。
  佛说:"不可轻视小恶,小恶也会遭到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
  然而在今天的人看来是正好颠倒,以为小恶无所谓,可以造作,小善无所谓,何必去做它。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情都是积小成多的,我们是小善而不为,大善就更不会做了;小恶如照做,大恶也会做。
  有太多的事情就是看起来小,所以被人忽视。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小事情随便处理,结果酿成大祸,这种事情并不鲜见。所以要切记:"美德积之小善,防恶应注意未然。"

 

第026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家主张因果,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世人愚昧,并看不透其中的哲理。"善恶随人做,福祸自己招","善不可弃,恶不可长。"还有:"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这些发醒人心的句子足以让世人明白多做善事,少做恶事的因果。
  佛经言:"善积以成名,名积以成功,功积以成德,德积以成道。"积善因,得善果。一天夜里,有两个人走在寒冷的风雪中,途中遇到一个倒在地上已经无法赶路的人。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是否救助这个人?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径直向前走去,另一个则背起了陌生的路人。最终,结伴而行的那两个人,凭借着他们相互给予的体温温暖着对方走出了困境;而那个独自行走的人则被风雪吞噬了生命。故事虽小,但却能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思想暗示,那就是"善人则善己"。
  在佛经中广泛流传着这么一则故事:佛祖在世时,在迦毗罗卫城中有一位十分富有的长者,家有财宝数以万计,长者生有一男孩,男孩不但有世间少有的端正容貌,而且身上和口中皆散发着檀香,长者对儿子万分喜欢和爱戴,就为儿子取名"旃檀香"。旃檀香长大以后就随佛祖出家并修得正果。
  有位罗汉看到旃檀香如此不凡的生平,就问佛祖,旃檀香前生曾有什么福德,才使今世不但能生于富豪之家,身口皆发放香味,而且还能遇到世尊出家征得正果。
  佛祖微笑着回答:"早在千年前,当地有座葬有毗婆尸佛德舍利塔。有一天有位长者来到佛塔,见佛塔表面破落,就和泥涂抹平,又以旃檀香涂散在上面,并发了善愿后才离去。正因缘于此功德,从那时至今已千余年,他都未堕入恶道,无论投生在哪世哪家,身口皆散发着香气,受用着大福。然至今世又得道修得正果"。
  佛家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世人讲"自作自受"。《易经》上也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袁了凡居士说:"远离过亦是积善。改过与积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播种自己收获。"每个人都有业障,行善积德可以消业障,消业障就是得福。"福"是从善行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业障没除,福也不易得到。业障消了之后,善果就会显现。总之,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尽量要做善事,积福德,这样的话才不会枉来世上一遭。
  从前,有个大富商,名叫干四,他为人忠厚,聪明能干,是个热心人。他对全城的百姓的疾苦,都非常关心,往往有求必应。因此,方圆千里的百姓听说了,纷纷从四面八方前来求他资助。然而,他的善行、为人,不光得到了众多百姓的拥护,还使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极为恼恨。
  邻城有个修道的法师,生性狠毒、心胸狭小,出于对干四的嫉妒心,便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死他。
  一天,他来到干四府前对干四说:"大老爷!您的恩泽遍及四方,无人不晓;有识之士,无不称赞您的伟大德行。您是否能满足我的愿望呢?"法师见干四欣然同意,狡诈地笑了笑,接着又说:"干老爷崇尚施舍,总是有求必应,现在我有一事相求。我要举行一次祭祀,已经是万物齐备,只差一颗人头。希望求得大王的头,来实现我的愿望。"
  干四奇怪地问:"难道我的头有什么特别的,一定要有它,才能完成祭祀吗?你知道,没有头我就活不成了。我有很多宝物,这样吧!你要什么宝物,我就给你什么,要多少给多少,行不行?"法师摇头说:"我什么也不需要,只要您的头。干老爷,刚才您已答应过,要满足我的愿望,您应该讲信用,遵守诺言。"
  干老爷想了想,说:"好吧!请你等几天。"干四连忙下令,召集全城的能工巧匠,拿出仓库中的珍珠、珊瑚等七宝,做了好几十颗与自己的脑袋一模一样的人头,又叫来法师,说:"这些人头与我的人头一模一样,你把它们带走吧!"法师仍摇着头说:"干老爷,我来找您,并不是缺少钱财;您送这么贵重的礼品,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我只要求您遵守诺言,把您的头交给我,别的我都不要。"
  干老爷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的请求,更不曾料到恶毒法师的真正目的,便决定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走到府外,把头发缠在树上,说:"好!我将头施给你。"
  法师见时机已到,嗖的一声,抽出腰刀,快步走向大树。就在这时一阵风冷不防地猛力抽打在法师的脸颊上,抽得他踉踉跄跄、连连倒退。法师晕头转向的,连刀也掉落在地上,无论他怎么尝试,就是无法接近大树一步。法师心知不妙,连刀也顾不得拿,仓皇地逃走了。
  干四因为得到了风神的保护,安然无恙地回到府中。全城的父老乡亲听到这件事,无不以手加额,庆幸不已。后来,干四更加广施钱财,活到一百又一十岁才寿终而寝。
  佛祖有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起心动念皆有因果。"有的善人还没享到长寿、富贵的善报,那是时间未到;时间一到,肯定有报。皇天不负有心人,诸佛菩萨绝对是大慈悲,只要你做善事,功德永远都存在的;做了恶事,不管是到天上、人间,高山、大海里,终究无处可逃,时间一到,自然要受恶报。

 nm2345  vb22nm nm23nn nm23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