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人一夜消失:苏绣:飞针走线间 撑起大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6:38

记者 杨江波

 

支起绣花绷,固定绣花布,将图案轻描其上。绣娘拿起针线,先绣出个大致轮廓。

五彩斑斓的丝线要做出细腻美丽的刺绣,一根普通粗细的线显然有点过粗了。通常,一根丝线可以分成16丝,每一丝还能再分成若干“毛毛”,在绣金鱼尾巴之类的极细图案时,就得用上极其纤细的“毛毛”。

有一句行话叫“一笔千线”,说的是画家画上一笔,绣娘要绣上千万针才能把这一笔落实到布上。虽然,刺绣通常是临摹现成的画,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每一件精工细作的绣品,绣娘可能都要花上一年甚至几年的功夫……

配线、加色也是大学问,单单一种红色,在画家的笔下只是一种红,在绣娘手里,却要有30多种不同的红丝线。一朵红花,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红丝线,明暗过渡,层层加厚,一片花瓣的光泽、明暗、深浅才会完美显现出来。丝线本身的蛋白质光泽,也让一件绣品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上去,都散发着刺绣本身独特的光感魅力。

《捣练图》,一绣就是三年

高新区镇湖绣娘薛金娣的《捣练图》就是这么一件用了三年多时间绣出的作品。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捣练意为捣洗煮过的熟绢。这幅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图中一共12个女子,每个人的衣着花纹颜色不同,面部神态也各异。

要用针线绣出这么一副长篇巨制,谈何容易?薛金娣说:刺绣,最难在人物开脸和服饰压花,这也正是《捣练图》难的地方。

开脸要凭着感觉,照着高仿真的画作,一点点用“毛毛”把脸部的轮廓勾勒出来,再一点点加粗加深绣出头发的纹路。1根丝线16丝,每一丝再分成很多“毛毛”,几乎到了看不见的程度,绣起来也最伤眼睛。

服饰上的花朵,要绣出来,也可以走捷径。就是在绣衣服的时候,把服饰上压花的地方留出白来,然后再回过头来用压花的颜色填补空白。

但是要把一件刺绣做出细致真实的感觉,一定不能如此偷工减料。薛金娣说,开头时先薄薄地打出衣服的底,别看一件粉色的宫女服饰,要打出出彩的底色来其实要用到四种颜色,深浅过渡地绣,把颜色慢慢地绣到位,才能透出衣角褶皱光影感以及衣服材质的飘飘欲仙感。然后再一层层加厚,最后才是衣服上的花纹,在做好的衣服上,凭着感觉把压花绣上去。

12张脸,12个神态,12款衣服,全部用细平绣。在刺绣行业里,相对来说,细平绣比乱针绣要难得多。因为乱针绣可以针线交叉,即便有一点小失误也不容易发现,但是细平绣则不同,因为纹路要做到整齐,稍稍有细微差错,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幅《捣练图》,一绣,就是三年。

 

三件获奖作品

2012年1月5日,“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苏州刺绣成为最大亮点,薛金娣的《捣练图》,和蔡梅英的《姑苏繁华图》,以及五昌堂刺绣文化艺术馆的《维摩演练图》,这3件苏绣作品一起上了榜。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由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表彰在民间文艺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者,以鼓励中国民间文艺多出精品、多出才人。1999年举办第一届,之后,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都要举行多个大型活动且分门别类进行预赛(即“山花奖”候选作品审查评选),只有在预赛中获得金奖或特别奖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山花奖”的最后评选。

据了解,自“山花奖”举办以来,苏州市获奖已达20项,其中高新区镇湖街道获奖就占到了40%。

 

 

苏绣是个双面绣

在苏绣中,有一种绣品叫双面绣,是指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两面图案的一种绣法。它和单面绣不同在:单面绣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则可以不管;而两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

对苏州高新区来说,这刺绣本身可不就是幅双面绣?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

 

往事

刺绣起源,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创于虞舜。原始刺绣用途,本为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始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明代《姑苏志》载:“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苏绣在刺绣艺术中稳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

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沈寿的《那稣像》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 其《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盛况空前。刺绣自此,时常被作为馈赠外宾的礼品,成了联结中外友谊的桥梁。

国务院自1991年起,先后授予苏州刺绣界的徐绍青、顾文霞、周爱珍、周巽先等四人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徐绍青、李娥瑛、顾文霞、任嘒闲、周巽先、殷濂君、周爱珍、蒋雪英等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姚建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等等。

 

今身

传统工艺正在焕发生机。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镇湖刺绣协会副会长张梁生介绍:很多人认为刺绣是手工业品、日用品,实际上它更倾向于高附加值的艺术品。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刺绣的手工价值逐渐被发现并得以提升。

以前,苏州绣娘们可能只是绣绣被面、日用品,或者只是做做外贸代加工,如今绣娘们开始了对传统艺术的探索,一批批绣娘从“刺绣工匠”成长为刺绣艺术家。

据介绍,高新区仅镇湖一镇就涌现出了卢福英、姚惠芬、姚建萍等十大绣娘,并且有6位被列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4人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50多人获得初、中级技术职称。

 

一根针绣出大产业

 小刺绣,支撑起大产业。

以高新区镇湖为例,这个总人口才2万多人的小镇,刺绣产业从业人员却达到了12000多人,其中绣娘8000多人,另有3000多人从事绣品销售、设计及原料供应、运输等。2010年,镇湖刺绣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刺绣年销售额超过150万元的绣庄超过100家。

刺绣要能够支撑起一方经济,还需要有一定的载体。

 

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也是高新区展现“经济文化双面绣”、做大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6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刺绣对外影响迅速扩大,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一街一馆一中心”

在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的扶持下,镇湖街道先后投资7亿多元,构筑起“一街一馆一中心”。

“一街”,即特色绣品一条街。全长1700米,聚集着产、供、销于一体的430家绣庄,以及提供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裱包装等配套商店40余家;1998年,镇湖建成了“绣品街”,后经过3期建设,共建成1700米的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这条“绣品街”,将散落在农家的刺绣作坊集中了起来,提升了人气,也搭建了交流平台,将一位又一位“农民艺术家”熏陶成工艺美术大师。如今绣品街上汇集了400多家刺绣精品店,带动12000人从业,其中,直接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有8000多人,涌现出了卢福英、姚惠芬、姚建萍等刺绣大师。年销售额达1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50万元的绣庄有100多家,在各类中外刺绣作品评比中,镇湖绣娘的获奖作品达600多件,其中金奖200多件。镇湖绣品街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馆”,即中国刺绣艺术馆,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填补了国内大型刺绣展馆的空白,成为展示刺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中心”,即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总共建设了43套名人绣坊,按低于成本价20%的价格销售给绣娘。

政府全力打造刺绣品牌,使得镇湖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刺绣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300多家销售点,绣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百匠街”和古吴绣皇

同样,以刺绣业为最大传统产业的高新区东渚镇,在2010年,打造了 “百匠街”。它的定位不仅是一条集工艺品销售展示、旅游观光、研发培训、品牌推广、知识产权保护为一体的新型工艺品特色街,也是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基层政府为具有手工艺专长的农民量身打造的创业“孵化器” 。在开街时,东渚还对入驻“百匠街”的业主实施统一免除两年房租,第三年房租减半的优惠,同时,还能享受工商、税务两项费用的全额补贴,吸引了不少当地手工艺人争相入驻。

古吴绣皇是东渚镇刺绣业走出的另一个成功典范。

古吴绣皇工艺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刺绣艺术品研发、设计、生产,专注于提供世界最具影响力水准的刺绣艺术品、刺绣收藏品、高档奢侈品的品牌企业。从研发到生产,从营销策划到终端销售,古吴绣皇有成熟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绩效制度。目前,公司旗下的专业绣工在500名以上,该数字呈现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行业内龙头企业。据介绍,从成立之初,古吴绣皇就坚守“用品质体现作品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发展理念。公司建有整套价值认证体系,如确立六大价值认同标准、实行作品分级制和附以品质保证书等;在销售服务方面,采取全球统筹定价的策略,国内市场以“品牌专卖店”为主力、同时采用“加盟店”相结合的方式,国际市场实行代理制。目前,古吴绣皇在北京、大连、苏州、深圳等城市广泛布局,15家品牌专卖店竞序盛开,更多商机破土萌动。对外市场上,在10余个国家和(港台)地区设有总代理。2008年古吴绣皇抓住奥运商机,作为代工生产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刺绣类高端新品,赢得了国内外广大投资爱好者的惊慕和赞叹。

 

“服饰绣”创业孵化基地

2008年12月通安镇创立“服饰绣”创业孵化基地,并在几年间,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进行改扩建工程。基地目前拥有24间门面和30间楼宇型办公用房,入驻创业者达26位,累积带动就业1400多人,初步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原本以围巾等工艺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创业孵化基地,在二期扩建后,还发展了围巾加工的周边产业链项目,如原材料的裁剪、棉线加工、纸箱包装等,“服饰绣”产业链初步形成。2009年,通安镇实现农民增收6500万元。如今,在通安镇2.6万的劳动力人口中,“服饰绣”的从业人员达到了1万多人。

通安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所长朱伟杰介绍:今后通安镇将结合生态旅游项目,将“服饰绣”一条街纳入生态旅游的线路中,增加产业的知名度,此外,政府也鼓励更多“服饰绣”从业者利用技艺自主创新,开发产品,对外销售,实现这一产业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