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奇蛋玩具视频:远去的贡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41:35
 远去的贡院

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我国自隋朝开创科举考试制度,以后各朝都沿袭其制,直至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公元190592 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历史前进的车轮使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永远地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而贡院也随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位于建国门内大街路北的贡院是明、清两代的考场,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扩建。贡院坐北朝南,院子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四角有国瞭望楼。贡院的大门叫“龙门”,取鲤鱼跳龙之意,院落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魁祠、明远楼以及主考官居住的聚奎阁等,其东西两侧是一排排低矮的考棚,也称号舍。据记载,贡院当年共有考棚56排,号舍9000多间,每间号舍大约“三尺宽、四尺深“。明、清两代,每三年在贡院举行一次会试,考生参加会试时,在这里连考三场,每场在三天。每个考生一间号舍,舍门上锁,在考试的98夜里,考生吃、住都 必须在这个狭小的号舍里——考生答题的地方是上下两块木板,上面为桌、下面为凳,晚上再把两块木板拚成床铺。由于贡院的考棚一间连一间,考生为御寒点燃炭火时稍有不慎就会失火。明天顺七年(公元1643年),考棚的一次大火曾使90多名举子葬身火海。为防止考棚发生火灾,张居正任丞相时,曾对贡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并将板棚改为砖墙瓦顶的号舍。

据考,贡院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建是在清代乾隆年间。贡院修茸完工时,乾隆皇帝还亲赴贡院贡院题诗,并刻在石上。其中“从今不薄读书人”一句广受当时文人赞誉。

贡院进行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甲辰恩科殿试,这年74日,共有273人经过礼部会试后的贡士参加殿试。考试按殿试成绩分为三甲排名,这次殿试的状元是刘春霖、榜眼是朱汝珍、探花是商衍鎏,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君儒,在甲辰恩科的这次考试中曾获二甲名次,他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中惟一一位清末进士。

随着封建科举制度的废除,贡院渐废。到了民国时期,因政府财政拮据,贡院所属的官产大多都被变卖,此后,贡院逐渐变成民居,但留下了贡院头条、贡院二条等地名。现在,贡院旧址上相继建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贡院六号公寓楼、中国邮政博物馆、北京人民检察院大楼等……

 

古代状元轶事

在北京孔庙内,至今仍保存着元、明、清三代的198座进士碑,上刻有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在每座题名碑的旁边,还有一块解释牌,讲述本座题名碑上科考趣事和状元故事。其中很多令人啼笑皆非。

 

饽饽状元

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 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明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康熙皇帝听说以后,钦点其为状元。

鸭蛋状元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丁末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他34 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去借路费。黄士俊的岳父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一样,也是一个势力眼。岳父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可怜他,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这个黄士俊竟高中状元。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广为流传。

从末到头名的状元

明代福建共有13位状元其中翁正春的故事最为传奇。万历七年,翁正春以乡试最后一名的成绩中举。以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上榜。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参考,不仅进士及第,而且还成为状元。

因名字成状元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是79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负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审定,当乾隆看到第十名时,见其人名叫胡长龄,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二字,不是意味着长命百岁吗?于是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以名字取状元,堪为千古笑柄。也正是这种现实,导致历代都 有一些人想方设法投上司所好。

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崇祯元年,即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前36名的卷子,呈给崇祯皇帝审定。但崇祯皇帝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然后将这36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儿,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子去夹。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因此就定了刘若宰为状元。

当官时间最短的状元

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授翰林院编修撰。但他当官一个月,就看不惯官场作风,请求辞官归田,回家种地去了。当状元有当状元的快乐,当农民有当农民的快乐。快乐在于感觉,幸福在于满足,不要强人所难,也不要强己所难。

四万两状元

明万历三十八庚戌科进士韩敬,通过活动,花四万两银子弄了个状元。他的这个状元,被人戏称为“四万两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