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南康白起全文:从“口味”到“品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23:26

                     从“口味”到“品味”

经常看到一些晚会、活动、电视节目中,主办方一定要安排一些滥俗涉黄的“段子”或桥段,而一些“家”级别的音乐工作者也用谄媚的方式讨取“热烈”的掌声和“火爆”的现场效果。通常这些导演和音乐家都不是品位低下之人,之所以要这么安排和表演,理由很舍己为人:因为老百姓喜欢,我们要为广大观众服务。曾经有央视内部人士回应多年来外界对央视除夕春晚品味不高的质疑,大意也是:央视春晚要照顾全国人民,特别是八亿农民的欣赏口味,因此如果实在不能做到雅俗共赏,牺牲雅也要保证够俗。

 

话剧导演孟京辉曾经在电视访谈中阐述过截然相反的意见:“做什么先考虑观众、先要让观众喜欢,这多可耻啊!艺术家不能拿自己当包子卖了!”这话听着好像相当各色:艺术家难道不该为观众服务?不该创造和表演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服务,这是我们六十年来的思维定式。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什么吗?或者,老百姓自己,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一个从未去过的饭馆吃饭,一般都是让当地朋友点菜,或者请服务员推荐几个特色菜,自己最多说一下有什么忌口就是了。这不是客气,是因为没吃过,对这里的饭菜味道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而如果还有机会再来这个饭馆,自己就会从上次吃过的菜当中回忆出觉得可口的,再从菜单上凭感觉点一两个图片好看或菜名有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这家饭馆里自己点的的菜,其理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专家”推荐、个人口味、即兴随机。而这其中朋友和服务员的推荐最为关键:如果他们第一次点的或向我介绍的并不是这家饭馆真正的精品菜,那么很有可能我日后也就是在这堆大众菜里凭感觉选择了。在家里也一样:太太问我晚上想吃什么,我如果说“随便”,这通常会很打击爱人的情绪,但我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不知道自己具体想吃什么——只要好吃就成。而如果太太厨艺高超,天长日久我就能吃出个所以然来,对于饭馆做的菜也能品评出个高下;反之,如果天天在家吃的比食堂还差,那么我的“品味”就很很简单:只要是饭馆的菜都好吃。

 

“品味”是通过长时间“品尝”经验的积累才会形成的。对于没有或极少品尝经历的人,只有最原始“口味”,比如甜、鲜、脆、香等等,是人类都喜欢,而提不上什么复杂、个性的“品味”。因此对于没有或极少艺术欣赏经历的观众来说,如果要迎合他们的“口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色情与暴力,因此无论娱乐和艺术审美发展如何演变,暴力和情色内容的作品永远都是最受大众欢迎且不愁市场的。但如果我们不打算把人类的精神领域倒退回动物世界的话,艺术家就有责任推荐给老百姓真正有文化含量的作品,并用符合艺术表演规律的方式真正展现出这些作品的魅力,而不只是反复用“重口味”的调料炮制出油腻的“硬菜”填饱食客的肚子。

 

如今在什么地方开饭馆,地方口味习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菜品的质量要高、有特色。传统上不食麻辣的广东、浙江也有了地道的川菜馆,不爱吃甜口的陕西也有正宗的上海、绍兴菜馆。在人口流动频繁、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没有什么“口味”是不能改变的,更没有什么“品味”是不能积累的。人在“口味”尚未积累到“品味”之前,其实并不确实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因此选择的通 常是自己熟悉的,因为这样最保险。但如果音乐家如果给观众演奏、演唱的永远是他们熟悉的,甚至还必须是“耳熟能详”的,那么观众的“口味”永远无法上升为“品味”,最终也将会把有“品位”的艺术家异化为只剩下“口味”的匠人。老百姓总归有一天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而到了那个时候,艺术家千万别已经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