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袁医生简介:高三语文考前辅导讲义——小说阅读答题要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7:10:26
高三语文考前辅导讲义——小说阅读答题要领

现代文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

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而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答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进行全面解答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

根据小说的特点,主要考查点有如下

1、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4.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的含义、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结构上的作用。

7、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8、把握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

9、叙事的方式:插叙、倒叙的作用。

基本题型及解题指导

(一) 要点概括题

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⑴、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

⑵、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

⑶、局部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

对这种题型,我们要牢记三点:一、对事件的概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做何事”不能省),万不可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三、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⑴、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⑵、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1)、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来把握小说的主题;(《药》)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项链》)

(3)、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4)、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5)、根据构思特点把握主题。

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依据文本),不能随意拔高或作主观臆断。基本格式:小说通过……塑造了……形象,表达了(揭示了)……

小说主题的理解是小说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往往结合人物、情节、环境来命题(见作用分析题),探究题也常出现小说主题思想的探究(见探究题)。

(二)作用分析题

1、情节的作用(含情节的安排)

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3、小说标题的作用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

④.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画龙点睛,如《变色龙》、《子夜》、《红与黑》等。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从给读者的感受(效果)来看,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萨特的《肮脏的手》《死无葬身之地》……

4、表现手法的作用

广义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小说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包括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修辞手法和狭义的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此外还包括情节安排的技法(悬念、伏笔、突转等)。

5、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的对比衬托作用。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作用

③、揭示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④、如是第一人称还有见证和线索作用

6、语言的含义、作用分析

语言含义及作用分析实际是品味语言特色,主要包括重要词语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小说重要词语、句子包括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含义隽永丰富的词语句子等

●分析语言作用是从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上考虑

如: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三)探究题

考点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上面三点要求(1)(2)是从探究内容上作的要求,(3)是从对考生阅读提出的更高要求。

探究性题的特点:

①、开放性。探究题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②、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③、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独到观点和见解。

答题要求:

1、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

2、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 “述 ”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贴近文本,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掌握方法。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一是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2010届启东中学高三考前辅导——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调查报告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传记: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以记人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文体特征:借助具体事例和典型细节来展示传主的个性特征与精神风貌。

调查报告:针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所作的调查报告,挖掘其内在的根源或不为人所知的一面,阅读时首先要关注标题,把握调查对象,其次梳理文本对该对象所作的分析和结论。

一、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一)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五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二)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解题小窍门:

(1)注意文本题目,能利用文本内容和题名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

(2)注意采访者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问方式的变化往往是采访内容变化的标志。

(3)关注访谈文本的针对性,了解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的关系。

(4)关注文本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此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二、传记的阅读要求

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疑难突破:

  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1、要对人物事迹进行概括;2、分析人物精神形成的原因;3、自己受人物怎样的启迪。

 

三、调查报告阅读要求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

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文科加试题

文言文断句

解题步骤 三步路

1、通读全文,了解文意。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我们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通过诵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不要急于答题。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抓住标志,准确断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再凭语感及相关标志(详见《3+2》)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内容及题目意思给以推断。

3、按照事理,逐一检查

断句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名著阅读

选择题

一、熟悉高考名著阅读选择题型,把握常规错误类型,掌握阅读侧重点。

1、张冠李戴,混淆人物情节特点。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C项将谋士荀彧和郭嘉弄混淆了,2009年卷A项错因相同。

2、颠倒次序,命题者在情节的先后次序上设置错误。如淮安调研卷D项中将“空城计”设在“斩马谡”之后。

3、错乱技法,不识作品艺术手法。如2009年扬州市第一次质量检测题A项混淆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4、错解主题,曲解文意。2009年高考江苏卷A项说九斤老太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属于误解文意。09盐城摸底卷E项“‘吃吧,星鲨。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了老头对鲨鱼抢食死鱼的无克奈何的内心世界”。

5、以偏概全。如2008南通二模C项“《哈姆莱特》中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弱点造成的。”

二、对策

文学作品选择题的考查主要以识记和辨别为主,设及:行为主体、人物身份、故事情节的辨析;主题内容、故事线索的归纳概括;艺术手法的鉴赏等。此类题目难度不大但容易失分,主要原因是:①记忆不准确,忽略细节;②鉴赏有偏差,忽略重点;③阅读不仔细,忽略审题等。考生应从宏观上了解《考试说明》中考查的10部名著的内容梗概、故事情节;微观上侧重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主要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如此,就必须读原著,不能只是“快餐阅读”,略同大意而不知其精妙。

以《三国演义》阅读为例:

宏观阅读,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概要,此处略。微观阅读:《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主要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如:

    1.战役与谋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火烧连营)、连环计、苦肉计、反间计、空城计等。

    2.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

①刘备:性格特点(宽仁爱民、知人善任、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主要故事情节(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摔阿斗、携民渡江、白帝城托孤等)。

②关羽:性格特点(“义绝”形象,忠义、勇武、高傲、刚愎自用)、主要故事情节(温酒斩华雄、斩文丑颜良、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

③张飞:性格特点(粗豪爽直、勇猛、粗中有细)、主要故事情节(怒鞭督邮、大闹长坂桥、智取瓦口隘。

  宏观阅读是从“面”上备考,尽可能做到对名著内容了然于胸,以不变应万变;微观阅读是从“点”上备考,有利于解答时有的放矢,从容作答。

简答题设题类型及备考方略

1、人物对应型。考题出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让考生指出这些人物属于哪一篇(部)作品;或者出示一些描述性的语句,然后判断它们写的是谁。如2009届如东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考试卷:

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部分),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⑤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2、词句阐释型。选取小说中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让考生或理解其含义,或体会其情感。如2008年福建卷的两个简答题:

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解答“一堵墙”等词句阐释型的简答题时

一要理解语句的本意,二要理解语句在句中的含意,三要理解语句在段中或文中的作用,四要指出其运用的手法。如该题的“一堵墙”运用比喻手法,指割断鸣凤和觉慧间的东西。从句中看,这堵墙比喻生与死的间隔;从文中看,这堵墙既可比喻鸣凤和觉慧间的地位差异,也可比喻割断相爱的人的封建家长制。解答此题时还要注意题目中“有哪些理解”,“哪些”一词说明答案至少有两个方面,必须分点作答。

3、情节概述型。如“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回答这类题,一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二要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情节。

4、形象分析型。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复习备考中,考生应加强对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归纳识记,并重点选择充分展现该特征的精彩章节精读鉴赏。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中指明的人物的某一思想性格特征来准确筛选提取典型情节或事例简述,力求引述与评析相结合,叙述概括精练有条理,评析言简意赅。还要有赋分意识,不要纠缠一点,大事渲染,顾此失彼。

5、手法探究型。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还可用到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对比等等。这些手法重在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哈姆雷特》在人物的塑造上运用了人物间的对比衬托的手法,从而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请举出这样的两个例子,并作简析。

文本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

因为时间关系,文本阅读的文字量不大,阅读不会有难度。但该题分值大,弹性空间大,直接影响到文科附加题的成败得失!考生务必重视。

一般来讲,第一题往往是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应注意以下技巧:①要点摘录。②层次分析。③标志甄别。④文体挂靠。第一题答案一般在文中,结合文本,一节一节的过,仔细筛选出题目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注意句号和分号,往往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个层次,千万不能遗漏,也不可答非所问。

第二题往往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如下途径:①原文表述得较直接,稍加选取即可。②隐含在文段的正反面现象中。③针对原文中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题往往针对第一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文本意识。分析的依据是材料,不能天马行空,毫无约束。有的要联系政治或生活常识,答题要聪明,注意变换说法,不能所答非所问,似是而非。鉴赏题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一致,此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