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prronvideoschina:意志及其品质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2:58

意志及其品质的培养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4634    更新时间:2007-3-20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意志、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掌握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和意志品质及其培养方法。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所谓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按目的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科学家攻克科研项目,学生努力学习,公民遵纪守法,司法人员秉公执法,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的发展等活动,都有意志过程的参与。

意志总是与行为紧密相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行为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即受目的支配、调节的行动。比如,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始终如一地坚持锻炼身体等;再如,达尔文潜心研究20余年,于50岁时写出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孟德尔用豌豆花进行了10年实验,终于发现了遗传法则,这些行为都是意志行动。

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动物在它们的活动中也作用于客观世界,但是不管它们的行为和动作再怎么精巧与复杂,都是偶然的和自发的,不属于意志行动。如果说感知和思维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转化,那么意志则实现着内部意识向外部行为的转化,是意识能动性的典型表现,是意识的外化结果。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每一步改造都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是成才和成事的重要条件,同时,它对主观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浪字回头金不换”,说明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

二、意志过程与认识、情感及个性的关系

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以及个性都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不同侧面,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意志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任何意志行动总是有它的具体内容,如确立行动的目的,决策行动的方案、计划等,这些目的是否正确、恰当,方案、计划是否切实可行,都取决于一个人对客观规律以及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认识,如果目的与计划不符合客观规律,或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意志行动将最终失败;另一方面,当人的意志行动在执行过程中,认识也会帮助人及时地反馈到原有计划、方案的执行效果,以便修改一些不恰当的地方。除此而外,认识还可帮助人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已经不适时的目的与计划进行及时地调整,使意志行动真正有效。当人在意志行动中认识模糊、片面时,往往会使意志行动犹豫、退缩、方向不明或极端;而认识的全面与深刻,则会使人的意志行动变得坚决、果断和目标明确。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意志过程,因为他对周围环境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同样,与儿童相比,成年人的意志行动更坚决、果断、有力,其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年人具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可以说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行动也就无从产生。

2、意志也给认识过程以巨大影响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有目的、有计划并需要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还是思考、想象等认识活动,都需要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一定的控制与努力。而且,随活动任务难度的增加,所需的控制与努力程度也会增强。这种控制与努力正是人的意志过程。例如,意志坚强的学生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心理学中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似乎从反面证明了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认识,制约其意志行动的表现。赛利格曼等研究发现,连续多次遭受电击而无法躲避的狗,会产生一种特殊反应,即在即使可以躲避时也不再躲避而听任电击。这就是所谓习得性无助现象。

只有对环境与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行动自觉地找到合理的目的,产生一定的意志行为,而意志行为又会对我们的进一步认识活动提供动力。

(二)意志和情绪、情感的关系

意志总是和情绪、情感活动相联系。在日常活动中,许多道理不是我们认识了、理解了,就能转入行为的,而是在人对这种道理产生了一定的与情感有密切联系的态度的情况下才产生的。

1、情绪、情感既可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人们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满怀热情时,就会干劲十足,勇敢坚强,勤奋努力,善始善终。相反,如果对目的缺乏热情,行动中就会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遇见困难就犹豫、退缩甚至放弃。意志过程执行着对行为的组织和调节功能,意志行动最终是否得到体现,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就人的内部条件来说,主要取决于意志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力量对比,意志力薄弱而消极情绪强烈,会导致意志行动半途而废;意志坚强则可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使行动贯彻始终。由此可见,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首先应保持良好的心境。除此以外,对生活、事业是否具有热情也会影响意志的实现。例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主人公石光荣正是因为对事业怀有强烈的激情,才使他具有了坚韧的意志品质。

传统观点认为,人在理性的决策过程中,全然依赖思维活动而无情绪的参与。但神经病学家戴马修认为,理性的决策不可离开情绪的参与。他发现前额叶和作为情绪之源的杏仁核之间的通道受损的病人,尽管其认知能力和智商并没有降低,但决策能力却严重减损;这类病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都表现出决策水平的低下,甚至连决策小小的约会都令他们倍感困惑。在戴马修看来,个体在生活历程中积累起来的具有情绪色彩的经验,在决策过程之始就指引着他排列、集合所有的可能性,权衡取舍,以便做出最佳选择。由于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所以它的储存,离不开杏仁核的功能。一旦新皮层前额叶同杏仁核之间的通道受损,关于情绪体验的记忆就难以激活。在这种情形下,纵使新皮层如何深思熟虑,也不能引起同以往的情绪体验相关的经验,于是他对一切事物都变得淡然、冷漠,自然无法确定行动的目的与方向。

2、意志对情绪和情感也有影响

首先,情绪、情感是在对一定事物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而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意志。例如,坚强的意志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刻苦努力,努力的结果使学生对自己的功课有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学生也因此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而对课本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相反,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获得充分的成功与成就感,也会使他们对学习丧失兴趣与热情。可见,意志与情绪、情感活动之间是一种循环,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促进意志的实现,意志的实现又可以促使情绪、情感更加积极向上。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即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意志的实现,无法实现的意志会使人又产生失败感,导致情绪、情感更加消极、悲观。

其次,意志对情绪具有调节控制作用。一个遭遇不幸而陷入悲伤心境中的演员,可能通过他的意志努力,在舞台上仍能成功地扮演喜剧角色,“化悲痛为力量”,即意志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我们常说“用理智驾驭情感”,实质也是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的对情感的驾驭。认识过程本身并不具有直接调节情感的功能,调节是由意志来完成的。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通过意志的力量根据理智的认识克服了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

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同一心理活动,通常既包括认识过程又包括情绪、情感过程,同时也不能离开意志过程的参与。任何意志过程总包含有理智成分和或多或少的情绪成分,而理智和情感过程也包含有意志成分。不存在纯粹的、不与任何认识和情绪过程相关的意志过程。例如,学习是一个典型的认识过程,但同时离不开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学习过程也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

(三)意志与个性的关系

意志与个性的关系紧密相联。首先,意志与理想、信念、世界观有密切联系。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不会为眼前的挫折所吓倒,必然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远大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信念的培养与确立,又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努力。其次,意志与兴趣、爱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个对某种活动或事业充满浓厚兴趣和爱好的人,会全力以赴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同时,意志坚强的人,也可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品尝到挑战的乐趣,进而对自己所从事的任务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意志与动机的关系同样不可忽视。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推动的。对意志行动来说,动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动机是意志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表现出对意志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其次,动机作用也表明人的意志行动的指向性,人为什么选择这种行动而非其他?动机决定行动方向的选择。最后,在上述推动作用和选择作用的基础上,动机就成为意志行动的调节手段,它不仅在行动的初始阶段指引个体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而且在行动的过程中指引个体修正、调整自己的行为。有一项实验研究了不同动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学前儿童活泼好动,要他们长时间地站着不动是很困难的,但实验者安排了一种游戏的情景,儿童所扮演的角色要求他长时间地保持不动的站立姿势。结果发现和成人单纯地提出要求相比,游戏情境中保持站立的时间要长3∽4倍。这里,除了游戏带来的情绪方面的有利因素以外,儿童的活动动机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特征当中,性格与意志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表现在意志的各种品质当中,本章第三节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三、意志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一)一定强度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健康的基本保证

必要强度的意志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之符合自身需要的必要条件。一旦意志方面出现问题,直接就会威胁人的正常活动,导致不健康行为出现,进而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意志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被称之为意志障碍,主要表现有:意志增强,即意志活动增多,产生病态的固执行为与过分自信,多见于有妄想观念的精神病人;意志减退,意志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意志缺乏,缺乏要求与打算,生活被动,处处要人督促。例如,抑郁症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意志减退,这种患者往往对周围事物缺乏必要的兴趣,同时也缺乏起码的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因而变得非常懒惰,任何事都不愿意做,严重者对生活产生厌烦、无聊、乏味的感觉,甚至导致自杀。

(二)正确的意志行为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

意志对人的影响,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全否认意志的存在,它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刺激—反应”(s—r)的简单公式,认为人的反应是机械地被外界刺激物所决定的。否认意志及其作用。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本能决定的,同样否认了意志及其对人的作用。这些对意志的取消主义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从另一个角度极端片面地夸大了意志的作用,他们提出“意志自由”的观点,把意志看成一种独立于客观现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认为意志是一种超越于物质之上并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自我”表现。德国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就宣扬过唯意志论,鼓吹人的自由意志主宰一切,认为只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能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

以上观点都有偏颇之处。事实上,人的行为有高度的自主性。就一定条件下的具体行动而言,它的确是受个人的主观意愿所左右的。面临同样的情境,人可以产生这样的动机,也可以产生那样的动机;可以采取这个行动目的,也可以采取那个行动目的。人的行为不是被动地、单纯地受外部情境所决定的,也受主体内部意识状态的调节,这种调节正是意志活动存在的证明,是人的意志具有某种自由的证明。意志是决定人的活动的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意志受人的目的所指引,受人的动机所推动,但目的和动机是由人的需要所决定的,而人的需要最终必须受制于物质世界的因果制约性。恩格斯在驳斥意志自由论时曾经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既指出了意志自由的存在,也对意志自由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严格的限定。概而言之,意志自由只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在行动中对必然的驾驭。可见,正确的意志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的统一,也是我们认识、改造客观现实与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手段。不论是忽视意志的存在还是一味的夸大意志的作用都会使我们一败涂地。

第二节  意志与行为

一、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行动目的

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是人的行为的最基本特征。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仿佛也具有某种目的性的行为,例如,狮子捕食。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因为它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动物的行为是盲目的、自发的。然而人的活动不同,人具有对未发生事件的超前反映能力,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做出准确地预测,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人在从事具体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样式和方法,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马克思曾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

人类为什么会有这种超前反映的能力,在劳动开始之时脑子中就已经有了劳动结果的表象?显然这是与人类千百万年的长期进化分不开的。人类的进化经历了从动物本能到动物式的本能劳动,和从动物式的本能劳动到真正的社会生产劳动两个阶段,尤其是后者具有质的飞跃。在这种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并不是进行动物式的本能劳动以适应环境,而是为了一定的需要进行劳动,需要是一种被意识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意识到这种关系就形成和转化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就会作为一种内在的意象和理想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活动,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把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纳入到有目的的活动中来。人类的超前反映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无限反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社会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人类这种超前反映的能力正是人类这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的基础和源泉。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人的意志行动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人的动作可分为随意动作和不随意动作。不随意动作是指不受意识控制、调节的动作,主要由无条件反射而引发,一般是由脊髓和皮层下中枢支配的器官来完成的。在这些动作中,意志是无能为力的。例如,打噎、吞咽、分泌唾液、睡梦中的动作、讲话时的无意动作和手势等,都属于不随意动作。随意动作是受意识控制、调节的动作,一般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条件反射。特别是人类的第二信号系统,使人的活动可以受到活动的长远目的所支配。随意动作是由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活动实现的。一系列的随意动作构成了人的随意运动。例如,跑、跳、走、写、画等随意动作的系列运动,就构成了人的长跑、跨栏、竞走、写文章、绘画、做操、开车、实验操作、劳动、学习、科研等随意运动。一个人掌握随意运动的熟练程度越高,他的意志行动越容易顺利进行。随意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一般都是学会了的、比较熟练的系列动作。所以,必要的学习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实现意志行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对于外科医生来讲,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手术技艺是他们进行外科手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他们的知识越丰富,技艺越高超,进行大型、复杂的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就越高。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的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随意运动都是意志行动,因为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例如: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带病坚持学习和工作;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作家搞创作;运动员放弃节假日进行训练等,都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均属于意志行动。意志行动中的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是来自于主体自身的障碍,如知识经验的不足,能力的有限,思想上的矛盾斗争,消极的情绪,优柔寡断、胆怯、保守、懒惰的性格,身体欠佳等。外部困难是人们在意志行动中遇到的客观条件的障碍,如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如人员、设备的缺乏和简陋,不良的人际关系等。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是相互联系的,外部困难常常通过内部困难而起作用,相比之下,人最难战胜的是内部困难。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程度,主要是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转移的。

二、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抑制。一方面,人类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要通过意志去调动积极性,采取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另一方面,意志约束、控制人们战胜与预定目的相背道而驰的各种诱惑或干扰。意志的这两个方面在实现中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例如,有了利用业余时间学好外语的决心,这种决心就一方面推动人去进行外语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又抑制那些可能干扰他学好外语的其他活动。正因为意志有这两个功能,才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它不仅调节人的外部行为,而且也调节人的内心状态,调节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意志的调节,就不能排除干扰而注意听讲,也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更不可能在学习中有所创新。人在危急、险恶的情况下要镇定自若、急中生智,没有意志是根本不可能的。意志对内心状态调节的一个特殊表现就是冒险行为。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敢于承担多大程度的风险,可以表明他的意志力水平。在社会生活中,机遇常常伴随着风险。人类古往今来的许多伟大发明与创造,许多丰功伟绩的建立,都经历过种种骇人的艰险。人类迎接承受和战胜无数风险的历程,闪烁着巨大意志力量的光辉。

意志还可以通过对内心状态的调节间接地影响人的某些内脏活动。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对一些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实施生物反馈疗法。所谓生物反馈,是个体通过操作条件反射的机制,调节自己的心身机能,进行有意识学习的方法。通过专门的仪器设备,将生理变化的信息转变为信号或数字,自动地显示给病人,在专家的指导下,病人练习改变自身的生理特征,控制自己过去所不能控制的自主反应,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米勒等人在1967年,成功地在动物身上训练了对心跳、血压和肠收缩的控制。以后其他一些心理学家通过训练,使人也能控制心跳快慢、血压变化和脑电波的变化。现在,生物反馈和其它技术相结合,已经能帮助人们控制应激反应、头痛等疾病,在临床治疗和运动员训练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一个复杂的自觉行动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心理历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要经过确定目的、形成动机和拟订计划等环节。

1.确定目的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性。如果行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么确定目的就不需要意志努力。如果行动的目的不止一个,则需要意志努力。一般来说,没有目的性的行为便无成果可言,确定目的可以激励人为目的的实现而努力。但是,目的的确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人们在行动之前往往会有几个彼此不同,甚至抵触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权衡比较,根据目的的意义、价值、客观条件和自身特点最终确定其中一个。有一定难度,花费一定意志努力后可以达到的目的,往往是比较适宜的目的。一旦目的得以实现,可以带来心理的满足和喜悦,弥补由于在目的确定时发生内心冲突所带来的损害,更好地为实现下一个目的作好准备。如果有几种目的都很适宜,很诱人,人就会发生内心冲突或动机斗争,难以下决心做出抉择,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先实现主要的、近期的目的,后实现次要的、遥远的目的。在几个目的中,选择确定一个目的的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是意志行动中重要的成分,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决策实行之初,必须探讨目的的实现意义、价值及其各种方案,同时搜集各种情报,从中筛选出一种最可行和最有前途的方案。在决策执行阶段,必须建立一套信息反馈系统,以便有效地修正行动,使目的顺利达到。

2.形成动机

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动机是单一的、明确的。动机一经引发,通过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就可实现。但是,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有时会同时存在几种动机,其中哪一个先实现,哪一个后实现?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轻重缓急,利弊得失等,使人面临复杂的冲突和选择,这就是动机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研究认为,动机冲突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和趋避式冲突三类。(1)双趋式冲突。当一个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有利目标,但又不可能同时都得到满足,只能求其一,究竟选择哪个,此时的心理矛盾冲突称为双趋式冲突。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以兼得。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选择职业、专业、朋友等方面经常会出现这种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哪一个目标的优越性大,会使个体更趋向于它,从而解决冲突。(2)双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临两个都不令人喜欢或具有威胁性而想躲避的事物或目标时,迫于情势而又必须选择其中一个,这种心理冲突称为双避式冲突。例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儿童患病既不想吃苦药,又不想打针等。在发生这种冲突时,个体往往会出现举棋不定、犹豫徘徊的现象,最终的结果是趋向于危害程度较轻的事物或目标。(3)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同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如既想吃肉又怕发胖,想成名又畏惧成名途中的艰辛,既想旅游又怕花钱等等。以上三种动机冲突的结果,会影响人的意志行动,而且趋和避的动机程度过强都不利于人的意志行动。

3.拟订行动计划

经过动机斗争,明确目标之后,需要选择达到目标的行动方案。有时只要目的一提出,行动的方案便确定了。在更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方案可能不止一种,这就必须在拟订计划时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前首先要搜集资料,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然后才能做出决定。如果对情况不够了解和知识经验不足,就不能很快做出决策,也会产生动机斗争。因此,下决心拟订切实可行和符合自己愿望的行动计划,并且对计划充满信心,本身也需要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使拟定的计划付诸实施,从而达到既定的目的。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因为,即使是美好的行动目的,高尚的动机,拟定的计划也很完善,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所有的一切就失去了意义,也就谈不上意志行动的完成。即所谓“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从作出决定到执行决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过渡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有时在做出决定之后,立即可以过渡到执行决定阶段,有时则不然。而且在执行决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新的动机斗、新的目的、新的方式和方法、新的情况和问题以及个人特点,会妨碍贯彻到底的意志行动,因此,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完成意志行动。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有些是来自主观上的困难,如认识模糊,经验不足;情绪情感的冷漠、低沉,心境不佳,缺乏道德感;个性中的消极品质,保守、墨守成规、懒惰、马虎、急躁等。还有来自于客观上的困难,如客观条件发生改变,与既定愿望、目的相违背的诱惑等。面对如此众多的困难考验,意志力坚强的人一方面按既定计划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既定目的,另一方面努力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克服自身不足,抑制外界干扰。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意志行动中,随意变动计划,草率行事,左顾右盼,三心二意,都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

 

由于意志行动是智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结合,尤其是高度精神紧张,很容易造成人的疲劳。在疲劳面前,意志力坚强的人能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克服疲劳,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把行动贯彻到底;意志力差的人,则把疲劳当作借口和保护伞,拖拖沓沓,敷衍了事,或半途而废。

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人还会面对失败,产生挫折感。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而,挫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挫折对人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它可以增强人的适应能力,使人不断成熟,但是挫折过大,则可能导致人的心情痛苦,情绪骚动,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疾病。数学家康托因创造了“集合论”而成为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他29岁提出“集合论”思想时,却受到其他人的嫉妒和人身攻击,有人极力阻止他到柏林大学任教。精神上的打击使得他患了精神分裂症,并因此而住进了精神病医院。10年之后,伟大的数学天才病死在医院里。对于挫折,意志坚强的人,能经得起考验,百折不挠,战胜挫折;意志软弱的人则萎靡不振,愤怒、忧伤、动摇,或发生攻击行为,或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挫折,如大哭大闹等,有些人甚至因挫折而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对待挫折,除了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外,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心理防卫措施。具体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和行动不符合社会的行为标准,或者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期望时,为了避免由于挫折而带来的痛苦,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合理化的解释,自圆其说。如“破财免灾”、“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等。第二,压抑。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去回忆,压抑至无意识中,让其遗忘,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例如,以冷漠的态度来掩饰自己对某人的爱慕,“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等。第三,否定。个体对于痛苦的现实在思想上加以否定。“掩耳盗铃”、“眼不见心静”等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第四,反向作用。对内心难以接受的现实,以相反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如“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这种表现。第五,投射作用。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现实、观念等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减轻挫折感。俗语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是投射作用的表现。第六,升华。以崇高的、具有社会价值、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代替挫折。如有人将自己的不幸化作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动力,逆境成才,“化悲痛为力量”等。第七,幽默。以幽默的语言、开玩笑的方式来摆脱困境,避免内心受到伤害。例如,挨打了,自我解嘲为“儿子打老子”等等。在以上防卫方式中,升华和幽默最具健康意义。

第三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行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一些人能独立地采取决定,另一些人则相反,容易受暗示;一些人具有果断性,而另一些人则优柔寡断等。如果这些行为特点在一个人的行动中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那么,就成为个人特有的意志品质。

一、意志品质

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很多,这里只举出重要的四种: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一)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个体倾向于自主地选取决定和行动,既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偶然影响,也不易被周围人们所左右。意大利诗人但丁由于反对当时权重势大的教皇统治,被教皇罗织罪名,判处终身放逐。在他逝世前5年,当局曾宣布,若他当众认罪,可允许回国。但丁为不使自己的清白遭受玷污,断然拒绝。他说:“一心循着你自己的道路走,让人家随便怎样去说吧!”这句为马克思十分欣赏的名言,显示出一种高度独立的意志特征。

与独立性相反的是依从性或受暗示性。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想事处事,先看看左邻右舍,别人怎么干,自己也跟着跑,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个性,工作中也难以发挥应有的独创性。

独立性又不同于独断性。独断性是以主观、片面、一意孤行为其特征的,独立性则以冷静的理性思考为基础。因此,独立性强的人虽不人云亦云,但也不一概拒绝他人的合理见解而陷入刚愎自用。

(二)果断性

这是指善于在复杂的情境中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欲求成功,把握时机是重要的,时机是变化的、瞬间即逝的,只有处事果断,才能抓住有利时机。这一点,在军事指挥员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战场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需要决断迅速及时。战斗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指挥员决策的正确与否,而且取决于决策的及时与否。否则,即使是正确的军事布置,如果在时间上延迟、耽误,也可能招致失败。意志的果断性还要求人们时机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民间流传的“东方朔偷饮长生酒”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东方朔办事的果断性。东方朔是汉武帝的内宫官员,敢于直言进谏。汉武帝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强民富。晚年,汉武帝也学秦始皇,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死的秘方,并大兴土木祭祀神仙。东方朔想劝谏皇帝,但苦于找不到机会。一天,有人求见汉武帝并献一坛长生不死酒。汉武帝喜收,东方朔见机行事,他将酒偷喝光,并故意让人发现把自己押去见皇帝。汉武帝大怒勒令将其斩首,东方朔大笑。汉武帝问其为何而笑,东方朔趁机劝谏:“如果长生不死酒是真的,我喝了它,你是杀不死的;如果你把我杀死了,那不死酒便是假的,你为一坛假酒杀人值得吗?”汉武帝终于领悟。这种善于把深谋远虑与当机立断相结合的行动,充分体现了意志的果断性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特性有两种。一是优柔寡断。优柔者每遇抉择,总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动机的斗争没完没了,难于做出最终选择,好不容易做了个决定,又迟迟不付诸行动,生怕走错步子而后悔。这种人的智慧水平可能不低,但因其太缺乏行动性,结果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发挥。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头脑清醒,感觉敏锐,感情丰富,但由于他太过分地耽于思索而怯于行动,结果错失多次良机,终难实现替父报仇的夙愿。果断性的另一对立面是鲁莽。鲁莽者办事倒也很少迟疑,说干就干,但他的行动虽快,却不善于事前作周密考虑和斟酌,结果多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避免鲁莽,需要深思熟虑;避免优柔,需要当机立断。军事史上卓越的军事将领,必定是多谋而又善断的人。

(三)坚韧性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人生的总目标,需要数十年的奋斗。长时期地向着既定目标奋进、拼搏,必须有意志的坚韧性。鲁迅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特别强调要坚持“韧性的战斗”。韧性的战斗要求坚韧的意志品质。许多卓有成就的革命家、科学家、文艺家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他们的才能之外,无一例外地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品质,即意志的高度坚韧性。正是这种坚韧性,使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地向前搏击。大目标是由一系列小目标积累而成的。有些小目标的实现,也需假以时日,不能一蹴而就。以冬季长跑锻炼为例,寒冬腊月,温暖舒适的被窝和室外的寒风刺骨都会使人退缩,长时跑步的生理疲劳,又时时让人想停下步来。跑步动作本身是单调的,并无什么引人入胜之处,倘再逢上临考期间,时间紧迫,更会促使人产生“算了吧,今天就免掉一次”的念头。凡此种种,都是干扰行动的不利因素,今天熬过去了,还有明天。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只有持之以恒,风雨无阻,经年不辍,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才具有真正的坚韧性。可见,意志的坚韧性体现在善于长久地坚持业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意志的坚韧性既不同于动摇,又不同于执拗。动摇的人,也可能开始有某种壮举,并显得决心不小,虎气十足,但一遇挫折,就知难而退,以各种借口原谅自己,甚至怀疑当初所作决定的必要性或可行性。性格执拗者,其特点是只能刻板地依照一成不变的计划行事,不能敏锐地觉察情势的变化,不善于及时根据新情况,相应地对行动方式、行动目的做出修正,一意孤行。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于坚持贯彻既定的决定,而且也表现在必要时善于当机立断地改变旧的决定,采取新的决定。顽固、执拗、我行我素,都是意志薄弱的特征。

(四)自制力

人不但是客观现实的主人,也应是自己的主人。此话听起来理所当然,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做自己的主人,意味着根据正确的原则指挥自己,控制自己。人的各种愿望和冲动并不都是合理的,而合理的欲望和冲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并不一定都是适当的。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在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同社会利益和他人愿望时时会发生矛盾。有时,个人的一时冲动和愿望同他自己本人的根本利益也会存在矛盾。因此,人必须依据社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必须根据自己的根本利益来调节目己的行动。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在公共场所遵守规章,身患疾病时遵医嘱忌食自己喜爱的食物等,都是自制力的表现。自制力典型的范例是英雄邱少云,他为了不在敌人面前暴露目标,强忍烈火满身的煎熬,一动不动,直至失去生命。这是为了事业,为了全局的利益,高度的发挥了人的自制力。这一事例有力地证明,一个人的高尚而强烈的社会性动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克服生理性动机,显示出令人惊叹的意志力量。

自制力还表现在对情绪反应的控制上。情绪是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因此,对情绪的有效控制,也间接地调节着人的行动。突然遇到危险,人往往产生恐俱,甚至惊慌失措。但呆若木鸡也好,手忙脚乱也好,不但无助于人应付险情,反会使事态更加严重。只有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从而情急生智,思考对策,才可能化险为夷,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自制力。

二、意志的培养

(一)加强认识,树立正确远大而具体的人生目的

如前所述,认识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对环境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对活动过程本身与活动结果所具有的意义的认识,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认识等等,都会影响行动目的的确立与行动计划的制定。在意志行动的执行过程中,个体要及时的认识、评估行动执行的效果如何,以便修改错误的、不恰当的目的与计划。同时,在意志行动的执行过程中,个体还要能敏锐地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及时的修改已经不适时的目的与计划。只有充分地认识到上述问题,意志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也离不开充分的认识。

在所有影响人的意志品质的行动目的中,莫过于人生目的最能影响人的意志了。人生目的在人一生中所有其他目的中起着最高统帅的、最终决定意义的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远大的和具体的人生目的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首要问题。而要树立正确的、远大的和具体的人生目的,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人生目的,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目的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自身能力与素质,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目的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自身,并能够被最终实现。人生的目的不仅应是正确的,也应是远大的。因为,只有远大的目的才能使人高瞻远瞩,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折腰,同时远大的目的也能使人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以求达到最终的成功。当然,在树立远大目的的同时,也应在人生道路的每一阶段,每一阶段的每一个方面都给自己设置一些具体的、可实现的、具有一定困难度的目标,并逐步实现目标。“高目标,小步子”的方式,使人的行动在大小目标的导向中前进,因为只有大小目标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人的行动既不丧失正确的方向,又不流失于空泛的口号;才能使人的生活既充满激情,又不丧失理智,并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出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多参加实践活动

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更加深刻与具体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书本与课堂知识虽然也来源于人类的实践,但他只是一种间接经验,是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抽象与总结,要使他能够直接指导自己的意志行动,还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这个意思。大道理人都能讲一大串,但要把它们真正还原、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中是非常困难的。其原因就在于直接经验对人的行动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直接经验必须从亲身实践中获得,只有具备一定的直接经验,人们才能真正地、彻底地理解书本知识,并把这些抽象的、一般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体问题之中,而经验越丰富,这种理解也就越深刻,解决问题时人也就越能灵活运用。

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加深人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人的志趣,陶冶人的情操,从情绪情感的角度来增强人的意志品质。因此,要培养意志,也不能忽视人的情绪情感的作用,而情绪情感不可能从书本中学到,只能在实践中体验到,实践越丰富,体验也就越深刻,这种切身的体验往往会给人留下终身的记忆,长久地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一个经验丰富、老道的人,情感上也会更加沉稳、冷静,而一个初涉尘世的学生,则往往更加单纯、富于冲动。

(三)运用集体的力量

集体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行动中总是单枪匹马,尽管有利于形成独立性,但时间长了,难免使人感觉到寂寞与孤独,同时,在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挫折也会使人难以承受。而在集体活动中,人们可以获得必要的归属感,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帮助可以使每一个成员增强与困难做斗争的信心与决心,遇到挫折之后,还可以相互安慰与关怀,重新鼓起意志的风帆。当然,以上所述的集体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即这个集体必须是团结向上的。许多研究表明,融洽和谐的关系可以使集体更加团结、向上,每个成员更加具有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也更乐于遵守集体的纪律,这对增强每个成员的意志品质有积极作用;相反,一个不团结的、消沉的集体会使大家缺乏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最终成员都意志消沉。

(四)加强自我培养

在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自我培养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个体发展中,人会自觉地评价自己的行动和举止,形成自我意识,并且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出自我培养和改造自己个性品质的任务,而这种自我培养过程往往是从意志领域的自我培养开始的。人们会系统地执行不感兴趣但很有意义的行动任务,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克服懒散等不良品质。通过完成这种任务,人们增强了意志力,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当然,自我培养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并且要有一定的制度和连续性,需要分析自己的言行,模仿好的榜样,并且持之以恒。

 

案例分析

案例:春天到了,在学校的新一届运动会上,激烈的竞争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平时身体素质好的同学纷纷踊跃表现。王益昕被这种场面深深感动,下决心自己要好好锻炼身体,争取在以后的运动会上也能有所作为。说到就要做到,而且要一鸣惊人。第二天,王益昕早早就起了床,到操场跑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王益昕就开始气喘吁吁,步伐沉重了,他想自己一定要坚持住。经过努力,他最终跑完了五圈儿,他感到非常满足。心想,自己以后要每天都跑五圈,这样坚持一年,一定能实现在来年运动会上有所作为的目标。第三天,王益昕又早早起了床,经过巨大的努力,他又跑完了五圈,可是他感觉比昨天更累,也没了前一天的新鲜感。第四天,王益昕虽然在床上经过了一些思想斗争,可还是坚持起了床,来到操场,看着长长的跑道,王益昕感到有些害怕。果然才跑了两圈儿,双腿就象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了,但他的脑海中却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坚持”。终于,在付出了极大努力之后,他完成了任务。但是,第五天,王益昕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了,一想起那漫长的跑道,自己孤单的身影,疲惫的双腿和喘不上气时肺部的难受情形,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与厌烦,原定的目标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好像也没了吸引力,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简要分析:王益昕的晨练计划没能实现的原因主要有:首先,起始目标较高。一开始就要在操场上跑五圈,有些不现实。因为身体条件一下子承受不了,运动负荷较大自然会带来困难;其次,缺乏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困难并不可怕,贵在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锻炼一段时间,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再次,自制力不强。遇到困难不能自己控制自己,“无法说服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而且人为地把困难想象得较为可怕。据此分析,可调整计划,降低起始目标(一开始跑两圈),逐步加大距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自己,先坚持跑2-3周,再持续下去,目标可能就

会实现。

 

思考题

1.解释概念:意志、随意运动、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2.简述意志和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3.简述意志行为的特征。

4.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有哪些?

5.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