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川美华:禅思禅画.佛语禅心(一)【经典禅语/倾情奉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9:28
 【佛语禅心】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禅思禅画.佛语禅心

  

 1.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2-月亮偷不去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3-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
    ‘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4-一与十 
    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天皇道悟禅师温和的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的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的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后在龙潭结庵居住,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这一段公案,完全表现的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天皇道悟禅师的房子,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禅师的烧饼,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但经常如此,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团,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5-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6-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7-我不是众生
  
    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答。
    ‘你有没有佛性?’‘我没有。’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也不是。

‘那你究竟是什么?’‘我不是一个“什么”!’
    学僧最后问道:‘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
    ‘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


 我是什么?我就是我,如果人人都能肯定自我,那就是真我,所谓真我非众生,非不众生,那是个什么呢?

  

 
8-不能代替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那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9-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10-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着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他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山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德山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
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经典,再究竟的讲说,仍是分别知识;禅门无言,终究是无分别心的证悟。夜晚,是黑暗的,点了烛火又再吹灭,这意谓着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光就会亮起来了,这个禅光,看清楚了真我,所谓语言文字,分别意识都是大海一滴了。

  

 

 11-我是侍者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无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的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老国师年高心孤,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耳。

  

 

 12-文殊现身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  
  文殊的偈语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达到知音,有人认识他了。  
  原来,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13-有我在
  
    云岩昙晟禅师与长沙的道吾圆智禅师,同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两人友谊非常亲密。道吾禅师四十六岁时才出家,比云岩大了十一岁。有一天云岩禅师生病,道吾禅师便问道:‘离却这个壳漏子,向什么处,再得相见?’
    云岩禅师毫不迟疑的道:‘不生不灭处。’
 道吾禅师不以为然,提出不同的意见道:‘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道吾禅师说后,也不等云岩的回答,就提起斗笠往外走去,云岩禅师便道:‘请停一下再走,我要请教你,拿这个斗笠做什么?’
    道吾禅师答道:‘有用处。’
    云岩禅师追问道:‘风雨来时,作么生?’
道吾禅师答道:‘覆盖着。’
    云岩:‘他还受覆盖也无?’
    道吾:‘虽然如此,要且无漏。’
    云岩病好时,因渴煎茶,道吾禅师问道:‘你在作什么呢?’
    云岩:‘煎茶!’
    道吾:‘煎茶给谁吃?’
    云岩:‘有一个人要吃!’
    道吾:‘为什么他自己不煎?’
    云岩:‘还好,有我在。’


云岩和道吾是同门兄弟,两人道风不同,道吾活泼热情,云岩古板冷清,但两人在修道上互勉互励,彼此心中从无芥蒂。他们谈论生死,有道在生灭处相见,有道在无生灭处相见。生灭与不生灭,其实在禅者心中均一如也。道吾拿一斗笠,主要是让本性无漏也,房屋漏水,茶杯有漏,皆非好器,人能证悟无漏(远离烦恼),即为完人,病中的云岩,论生死,非常淡然;论煎茶,‘还好,有我在!’如此肯定自我,不随生死,不计有无,此即禅之解脱也!

  

 

  14-自伞自度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便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15-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16-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17-高与远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18-夜游
  
    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他不惊动别人,就顺手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的时候,游罢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才看清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的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
    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但自此以后,全寺一百多个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如仙崖禅师者,把禅门的教育特色,发扬到了极点。禅门的教育,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就算棒喝、磨炼,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育,感化、慈爱、身教,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


  

  19-我也可以为你忙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禅僧答道:‘老禅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过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再对克契禅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禅僧过份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
 佛光禅师知道不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说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打入克契禅僧的心中,禅僧克契立刻言下有所悟入。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的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禅的本来面目,就是直下承担!当吃饭的时候吃饭,当修道的时候修道,当问的时候要问得重要,当答的时候要答的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
  我可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我为什么不可为你忙呢?人我,不是要分得那么清楚!

  

 

 20-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的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么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镜有否磨过,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镜喻我们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减,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已磨。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难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即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21-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22-大颠与韩愈
  
  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陈“谏迎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触怒了对佛教虔诚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禅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现在你应该用智慧来拔除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他说: ‘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
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  
  韩愈不解其意说:‘不会!’  
  ‘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向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这则公案是什么意思?韩愈问春秋有多少?是立足于常识经验,对时间想做一番的计算,事实上,时间轮转不停,无始无终那里可以谈多少呢?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命不断的轮回,扣齿三下,表示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不应只逞口舌之能,除了语言、文字外,我们应该实际去体证佛法,认识自己无限的生命,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寻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存在。

  

 

  23-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也。

  

 

 24-千古楷模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
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25-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谢谢好友光临分享如果您喜欢这篇日志,请点击

下面的“推荐”,让更多朋友分享,也算是对凤凰的支持。谢谢!

 【 火凤凰编辑制作 】

 http://hfh9989.blog.163.com/

 

 

  

 

 

  

 

 

您可能也喜欢:禅思禅画.佛语禅心(二)【经典禅语/倾情奉献】 2012.02.10 禅思禅画.佛语禅心(二)【经典禅语/倾情奉献】哥哥,摘一朵给你吧(原创)【情感图文/倾情奉献】 2011.12.13 哥哥,摘一朵给你吧(原创)【情感图文/倾情奉献】你是我心灵栖息的彼岸【情感美文/倾情奉献】 2011.12.03 你是我心灵栖息的彼岸【情感美文/倾情奉献】精品唐诗宋词卷轴画欣赏 【经典精品/倾情奉献】 2011.11.09 精品唐诗宋词卷轴画欣赏 【经典精品/倾情奉献】凤凰喜爱的FLASH音画(日志专用)【倾情奉献35篇精品】 2011.09.04 凤凰喜爱的FLASH音画(日志专用)【倾情奉献35篇精品】缘分,悠悠不了情(原创)【情感美文/温馨浪漫】 2012.02.04 缘分,悠悠不了情(原创)【情感美文/温馨浪漫】倾城花开,倾城恋【经典散文、唯美组图】 2011.03.20 倾城花开,倾城恋【经典散文、唯美组图】品茶·品情·品音乐…(原创)【茶香淡淡/邀友同斟】 2012.01.25 品茶·品情·品音乐…(原创)【茶香淡淡/邀友同斟】倾世烟火,想你如歌【散文/组图】 2011.04.14 倾世烟火,想你如歌【散文/组图】问世间情为何物【音乐、组图】 2011.03.24 问世间情为何物【音乐、组图】情愁愛恨都幾許【原创】 2010.12.25 情愁愛恨都幾許【原创】浓情洋溢赋秋色(原创)【精彩不容错过】 2011.09.24 浓情洋溢赋秋色(原创)【精彩不容错过】 

 

   取消 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