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galgame汉化组:2010年国审品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7:00
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 -品种审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453号
陵两优472、华农18、冀棉169、合农61号、中薯17号等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一○年九月九日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1
品种名称:陵两优47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湘陵628S×恢4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博优998长1.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偶有短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15.3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3.8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长宽比3.2,垩白粒率15%,垩白度2.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52.5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1%,增产点比率7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龄移栽,适当密植,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每平方米抛栽28~30穴;水育小苗5叶左右移栽,每穴栽插2~3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合肥4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每亩施氯化钾7.5~10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以润为主,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海南、广西桂南稻作区、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2
品种名称:潭两优83
选育单位: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潭农S×潭早18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4天,比对照浙733短0.6天。株型适中,叶鞘、叶耳、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22.2万穗,株高82.7厘米,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9.1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1%,长宽比2.2,垩白粒率91%,垩白度22.9%,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2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02.96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4%,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农膜覆盖育秧。大田每亩用种量2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大田每亩栽插密度2万穴,每穴栽插2~3苗,每亩插足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氮、磷、钾总含量为25%的水稻专用复合肥5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3~5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氯化钾7.5千克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3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齐穗后视情况适量补施壮籽肥;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3
品种名称:陵两优211
选育单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陵628S×华2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比对照浙733短0.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23.4万穗,株高79.8厘米,穗长18.7厘米,每穗总粒数105.8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6%,垩白度4.2%,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9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9.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4.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9%,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每平方米抛栽28~30穴;旱育小苗3.5~4.0叶移栽,水育小苗5叶左右移栽,栽插密度以16.5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3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4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每亩施氯化钾7.5~10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30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4
品种名称:株两优173
选育单位: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R17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0天,比对照浙733短2.0天。株型较散,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3万穗,株高86.8厘米,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4.9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2%,长宽比3.1,垩白粒率81%,垩白度16.1%,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24.2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1%,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7.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2千克左右,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0叶抛栽,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钾6千克,施肥方法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润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5
品种名称:中早35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早22/嘉育25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6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片挺直,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株高91.9厘米,穗长18.1厘米,每穗总粒数118.7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2.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28.5%,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9%(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2.3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7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8%,增产点比率94.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塑料软盘育秧适当迟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5千克;直播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龄移栽,栽插密度可因地制宜,以每亩栽插基本苗10万苗左右为宜。抛栽一般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每亩抛栽2.5万穴。立苗(抛栽、插秧后5天)后注意保持4~5天水层进行化学除草。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宜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配施钾肥7.5~10千克。按照“无水抛秧,灌水分蘖,适时晒田,多露轻晒,有水抽穗,干湿壮籽”的原则科学管水,抛秧时田面要尽量无水,抛秧后1~2天内不灌水,每亩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时开始采取多次露田方式晒田,收获前4~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6
品种名称:渝香203
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R210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当。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叶鞘、叶耳、叶舌、稃尖无色,穗顶部谷粒有少量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株高119.2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2.8粒,结实率76.4%,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垩白度2.3%,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94.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1.4%(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5%,增产点比率57.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5叶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插2苗,高肥田和低海拔地区适当稀植,低肥田地区适当密植。3.肥水管理:重底肥,早追肥,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8千克。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7
品种名称:冈香70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金堂莲花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香1A×蜀恢707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2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7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叶鞘、叶缘、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4.0厘米,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65.4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9.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9%,长宽比2.8,垩白粒率25%,垩白度5.3%,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9%(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0~4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8
品种名称:内5优317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331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宽大直立,熟期转色好,叶鞘、叶缘、颖尖、茎节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5.1万穗,株高117.0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72.9粒,结实率79.7%,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2.8,垩白粒率25%,垩白度4.6%,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1.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增产点比率6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采用湿润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大田每亩用种量1.0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龄移栽,可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肥管理上宜重底肥、早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适当增施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应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9
品种名称:渝优7109
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渝802A×渝恢710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6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姿挺直,叶鞘、稃尖紫色,顶小穗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3.9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93.3粒,结实率76.4%,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8%,长宽比2.8,垩白粒率8%,垩白度1.7%,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4%,增产点比率74.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秧龄40天左右中苗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采用促、稳、保和氮、磷、钾配方施肥法。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8千克。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0
品种名称:两优688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SE21S×南恢68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9天。株型略散,长势繁茂,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30.3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2.0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2.8,垩白粒率78%,垩白度19.9%,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0%,增产点比率85.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 6~8千克,氧化钾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1:0.6:1。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的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1
品种名称:新两优223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华S×YR22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叶鞘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株高129.9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5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9%,长宽比2.9,垩白粒率39%,垩白度4.6%,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23.8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8%,增产点比率96.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9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每亩施3~5千克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一星期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2
品种名称:Ⅱ优5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OM052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5.1万穗,株高129.0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82.6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长宽比2.2,垩白粒率64%,垩白度15.2%,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00.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60%,增产点比率86.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栽插密度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5千克,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湿润促分蘖,当每亩茎蘖苗数达18万苗时开始分次晒田,以轻晒为主,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3
品种名称:泸优1256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泸香90A×南恢1256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0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21.5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70.0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3%,长宽比2.8,垩白粒率44%,垩白度10.1%,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增产点比率79.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3~26 厘米,每穴栽插1~2苗,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 6~8千克,氧化钾10~1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早施追肥,50%作基肥,40%作为分蘖肥,10%作穗肥。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4
品种名称:C两优396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39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分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株高115.5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44.0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9.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长宽比2.9,垩白粒率39%,垩白度8.9%,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1.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5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每亩施碳铵35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4千克,氯化钾10千克,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深水活棵,浅水促蘖,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幼穗分化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5
品种名称:C两优608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R60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0.8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71.0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0%,长宽比2.8,垩白粒率39%,垩白度9.2%,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增产点比率8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2.移栽:每亩栽插1.1~1.3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与化肥搭配施用,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6
品种名称:天优33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闽恢330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3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7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8.9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65.2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耐寒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9%,长宽比3.1,垩白粒率36%,垩白度6.0%,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0.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1.25~1.5 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适时移栽,株行距以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3厘米为宜,每亩栽插1.7万穴左右,每穴插足2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适当控氮,每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比例1: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55%:35%:7%:3%,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控分蘖,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防早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7
品种名称:川优673
选育单位: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29A×福恢673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4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4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36.0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80.5粒,结实率73.9%,千粒重30.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2.6,垩白粒率52%,垩白度12.4%,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增产点比率68.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0~23厘米,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施肥比例1:0.5:1为宜。以基肥为主,穗肥以钾肥为重,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6:2:2。浅水活棵,薄水养蘖,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8
品种名称:C两优343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C815S×岳恢911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分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9.0万穗,株高109.7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61.9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7.6%,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4%,增产点比率78.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25万穴,确保基本苗6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施足底肥,每亩施碳铵35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4千克,氯化钾10千克,并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幼穗分化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9
品种名称:扬籼优68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扬籼6A×R814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9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3天。株型紧凑,剑叶较长易披,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27.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3.1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2.9,垩白粒率30%,垩白度6.7%,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1.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6%,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8~2万穴,每亩基本苗8~9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4千克左右,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每亩茎蘖苗达16~18万苗时及时分次晒田,后期田间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0
品种名称:内5优8015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内香5A×中恢80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有二次灌浆现象,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2.2厘米,穗长26.8厘米,每穗总粒数157.0粒,结实率80.8%,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0%,垩白度4.4%,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94.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增产点比率69.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掌握在30天内,适时移栽,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移栽前大田适当施部分农家肥作底肥,每亩施40~50千克过磷酸钙;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施总肥量的70%促分蘖,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后期看苗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后期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1
品种名称:新两优343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安S×YR34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2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同。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叶鞘无色,护颖白色,颖壳及颖尖褐色,穗顶部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株高128.5厘米,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87.8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6%,长宽比2.8,垩白粒率22%,垩白度2.8%,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99.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增产点比率96.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9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每亩施3~5千克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2
品种名称:Y两优302
选育单位:长沙年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58S×F302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3天。株型紧凑,叶姿挺直,叶缘内卷,熟期转色好,叶鞘无色,柱头白色,稃尖无色,有短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31.9厘米,穗长26.6厘米,每穗总粒数178.1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8,垩白粒率17%,垩白度2.9%,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9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增产点比率92.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30厘米或20厘米×26.7厘米,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每亩纯氮不超过12千克,氮、磷、钾配合施肥,增施钾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以6:4为宜。每亩总苗数达到15万后及时晒田,后期间歇灌溉,倒3叶期复水重施穗肥,抽穗后保持湿润,收获前5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3
品种名称:H优158
选育单位:抚州市临川区绿江南农业新产品研究所
品种来源:香H2A×R15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1天,与对照金优207相当。株型紧凑,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23.6万穗,株高97.5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14.9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2%,长宽比3.3,垩白粒率23%,垩白度4.8%,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8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2.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7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7%,增产点比率91.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5千克,采用湿润育秧方法,施足基肥,稀播匀播,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防病治虫,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适时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方式,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前期多施,后期看苗施肥。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40千克作基肥,第一次追肥在移栽后7天每亩施尿素10千克,氯化钾7.5千克,孕穗期看苗适量施用尿素和钾肥。苗期浅水勤灌促分蘖,中期晒田控苗,壮苞抽穗期深水灌溉,后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壮籽,后期防止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4
品种名称:五丰优T025
选育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五丰A×昌恢T025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4天。株型适中,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叶鞘、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株高103.3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74.6粒,结实率77.7%,千粒重22.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1%,长宽比2.9,垩白粒率29%,垩白度4.7%,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1.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0%,增产点比率55.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1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4.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3.3厘米×26.7厘米或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用纯氮11~13千克、五氧化二磷5.5~6.5千克、氧化钾11~13千克,施足基肥,稳施促蘖肥,基、蘖肥比6.5:3.5,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浅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干湿壮籽,收获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
品种名称:湘菲优8118
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菲A×湘恢811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3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7万穗,株高98.3厘米,穗长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29.8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7.9%,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1.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8%,增产点比率10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7.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2.移栽:秧龄30天或主茎叶片数达5~6叶时移栽,每亩栽插1.8~1.9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及时晒田控苗,后期湿润灌溉,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迟,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6
品种名称:H优159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H28A×R5105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4天,比对照金优207长0.4天。株型适中,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20.8万穗,株高100.0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24.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3.3,垩白粒率12%,垩白度2.5%,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8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4.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7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6%,增产点比率82.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适当稀播。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亩栽插2万穴。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施穗肥。薄水浅插,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多次露田,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7
品种名称:深优957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品种来源:深95A×ɑ-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9.5万穗,株高99.9厘米,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37.6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2%,长宽比3.1,垩白粒率13%,垩白度2.1%,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0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7%(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3.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6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6%,增产点比率80.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6.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左右,合理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控制秧龄,适时移栽,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水浆管理上注意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8
品种名称:隆两优340
选育单位: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隆3S×R4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6天,比对照汕优46长2.4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株高111.3厘米,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42.4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3.3%,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4.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增产点比率8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1.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适时移栽,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厘米为宜,合理密植。3.肥水管理:施足有机肥,每亩总氮量控制在10千克以内。够苗及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5~7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9
品种名称:辐优21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辐74A×R2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1天,比对照汕优46短0.6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5.2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59.1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8%,长宽比2.2,垩白粒率73%,垩白度15.8%,胶稠度3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28.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9.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6%,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播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栽插1.5~2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浅水促分蘖,间歇露田,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0
品种名称:新两优901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安S×YR90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8天,与对照汕优46相当。株型紧凑,叶色浓绿,长势繁茂,叶鞘无色,颖壳、颖尖褐色,穗顶部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18.2厘米,穗长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71.7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8.3%,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28.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77%,增产点比率8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3.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每亩基本苗达到8~10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每亩补施3~5千克尿素作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烤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1
品种名称:丰源优358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R35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天,比对照汕优46长0.5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株高106.8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23.9粒,结实率77.6%,千粒重30.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0,垩白粒率28%,垩白度4.3%,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99.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2%,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在25~28天适时移栽,栽插规格为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3~4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有机肥与化学肥料搭配施用。深水活棵,及时晒田控苗,浅水孕穗抽穗,后期干干湿湿,防止过早脱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2
品种名称:欣荣优2984
选育单位:江西赣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欣荣A×R2984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0天,比对照汕优46长1.2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叶缘、叶耳、叶鞘、稃尖均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13.0厘米,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50.1粒,结实率77.5%,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长宽比2.7,垩白粒率29%,垩白度3.5%,胶稠度3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3%。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9%,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适时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左右,每亩栽插1.3万穴以上,确保基本苗达到6~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移栽前适当施部分农家肥作底肥,每亩施40~50千克过磷酸钙。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内施总肥量的70%促分蘖,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3
品种名称:泸香65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四川禾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泸香618A×泸恢8258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9天,比对照汕优46长1.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03.8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34.6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3.3,垩白粒率16%,垩白度2.6%,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7%。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95.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7.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0%,增产点比率73.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2.移栽:秧龄30天内、叶龄4~5叶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6.7厘米×13.3厘米,每穴栽插2苗,每亩基本苗6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每亩施8~10千克纯氮、20千克过磷酸鈣、10千克钾肥作底肥,移栽后7天施3千克纯氮作追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4
品种名称:沪优2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品种来源:沪旱1A×旱恢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汕优46短1.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株高120.4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42.4粒,结实率82.7%,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4%,长宽比3.0,垩白粒率29%,垩白度4.3%,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1.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适当稀播,适施底肥、断奶肥和送嫁肥,做好秧田病虫防治,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控制秧龄,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4~1.8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0~40千克,适当施农家肥。重施分蘖肥促早发,分蘖肥应以氮肥为主,辅以钾肥,移栽后4~5天每亩施尿素5~8千克,分蘖盛期施用尿素10~12千克,进入幼穗分化时每亩施钾肥3~5千克,齐穗后可适当喷施叶面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后期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并注重杂草防控。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5
品种名称:春优658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春江16A×CH5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6天,比对照常优1号长3.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稃尖黄色,偶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19.9厘米,每穗总粒数202.8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长宽比2.1,垩白粒率29%,垩白度6.5%,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2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1.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42.1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7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2.9%,增产点比率9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2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21.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本田每亩用种量0.8~1.2千克,及时防治稻蓟马等病虫害,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掌握在25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行株距可采用20厘米×23.3厘米或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每亩纯氮用量15千克左右,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使用,氮、磷、钾比例在1:0.5:1。在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干湿交替,灌水孕穗,薄水扬花,活水养稻。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南、安徽沿江的稻瘟病、条纹叶枯病轻发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6
品种名称:甬优13
选育单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甬粳3号A×F5032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6天,比对照常优1号长5.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厚、挺、内卷,叶角小,长势繁茂,叶鞘、叶缘绿色,稃尖无色,偶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4.0万穗,株高119.0厘米,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291.5粒,结实率71.4%,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9%,长宽比2.1,垩白粒率34%,垩白度5.3%,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6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7.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47.0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8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1.6%,增产点比率75.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2.3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20.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本田每亩用种量0.5千克,秧田肥水双促,及时防治稻蓟马等病虫害,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22~25天移栽,栽插规格26厘米×26厘米,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3~1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6:1,基、蘖、穗肥比例为氮肥4:4:2、钾肥2:4:4,磷肥作基肥一次施入。分蘖肥在移栽后20天内分2~3次施入,适施穗肥。移栽后7天及14天各排干水晒田一次,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孕穗至抽穗扬花期薄水,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至收获前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细条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迟,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南、安徽沿江的稻瘟病轻发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7
品种名称:常优5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01-11A×CR-205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4天,比对照常优1号短0.5天。株型适中,叶姿挺直,颖壳、稃尖黄色,偶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9.4厘米,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60.4粒,结实率87.0%,千粒重26.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0%,长宽比2.4,垩白粒率16%,垩白度2.0%,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8.4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4.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69.7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1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3.1%,增产点比率7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1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适施秧田肥,及时防治灰飞虱等病虫害,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株距26.6厘米×14~16.7厘米,每亩栽插1.5~1.8万穴,每穴栽插1粒带蘖种子苗。3.肥水管理:耐肥抗倒性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千克左右,并配施一定比例磷、钾肥,氮、磷、钾比例以1:0.4:0.6为宜。基面肥每亩施高浓度复合肥25千克、碳铵25千克,促蘖肥每亩施尿素12.5千克,保蘖肥每亩施尿素5千克,适时补施氯化钾每亩7.5千克。适时搁田,坚持轻搁田,多次搁田,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保持田间湿润,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南、湖北沿江、安徽沿江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8
品种名称:川谷优202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川谷A×蜀恢20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0天,比对照Ⅱ优58长0.8天。株型适中,剑叶较宽,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7.3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57.2粒,结实率78.9%,千粒重30.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5,穗瘟病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8%,长宽比3.2,垩白粒率72.0%,垩白度8.6%,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1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5.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6.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6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5.8%,增产点比率86.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8.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5~40天为宜,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大田栽插基本苗8~10万苗。3.肥水管理:在施肥管理上,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缓速效肥结合,多元肥配合,稳氮、控氮、增磷、增钾、补中微,底、追并重,平衡施肥,施肥比例为底肥60%、蘖肥30%、穗肥10%。在灌溉技术上,坚持“平水移栽活棵、掌水护秧保苗、薄露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抽穗至灌浆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中感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9
品种名称:谷优明占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谷丰A×双抗明占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5天,比对照Ⅱ优58短0.7天。株型适中,叶鞘条纹紫色,叶耳浅紫色,颖尖紫红色,柱头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17.1厘米,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55.6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9,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长宽比2.7,垩白粒率34.0%,垩白度5.4%,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6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2.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5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5%,增产点比率63.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1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3~1.5千克,施足基肥,及时施分蘖肥,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宜控制在35 天以内,适时移栽,提倡浅插,栽插规格为20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带蘖种子苗,每亩插足基本苗7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基肥要足,追肥要早,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纯氮与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配置比例为1:0.5:0.7。基肥施总氮肥的40%、总磷钾肥的50%,分蘖肥于移栽后7天内施总氮肥的30%、总磷钾肥的50%,剩余氮肥于移栽后15~20天施用。灌溉管理以湿为主,干湿相间,做到“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感纹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0
品种名称:谷优627
选育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种子管理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省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谷丰A×亚恢6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8天,比对照Ⅱ优58长0.6天。株型适中,叶鞘浅紫色,叶枕、叶尖紫色,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16.1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6,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4%,长宽比2.6,垩白粒率59%,垩白度7.5%,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5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65.0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7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4%,增产点比率72.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3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亩大田用种1.3千克左右,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7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肥料运筹上,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酌情施穗肥。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促蘖,够苗烤田,苗旺重烤,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1
品种名称:川优5108
选育单位:成都科瑞农业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29A×科恢51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8天,比对照Ⅱ优58长0.6天。株型适中,叶鞘、叶耳紫色,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53.5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8.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0,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2.6,垩白粒率44%,垩白度5.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55.8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5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5%,增产点比率63.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8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5~33厘米,每亩栽插1.0~1.2万穴,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宜多施用有机肥,并适当配施磷、钾肥,前作宜绿肥或油菜,冬闲田每亩施复合肥13~18千克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每亩尿素13~15千克,氯化钾5~8千克混合施用。中后期进行间隙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中感纹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2
品种名称:川香8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57
以往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8天,比对照Ⅱ优58长2.2天。株型适中,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3.0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59.4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8,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8%,长宽比2.8,垩白粒率44%,垩白度3.8%,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3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0.5%(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05.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9%(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7%,增产点比率61.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7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控制秧龄,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栽插1.6万穴左右。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每亩可施纯氮8~10千克,磷肥25~30千克,钾肥15~20千克。灌溉管理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够苗搁田,湿润孕穗,薄水扬花,中后期干湿相间,切忌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感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优。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3
品种名称:大粮203
选育单位:山东临沂市大粮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临稻10号/焦选D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1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4.1天。株高103.8厘米,穗长16.8厘米,每穗总粒数145.3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3.8%。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37.5%,垩白度3.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46.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9.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7.2%,增产点比例8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2.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3~4千克,水育秧播种量每亩25千克,旱育秧播种量每亩30千克。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亩栽2万穴,每穴3~4苗,株行距为13厘米×27厘米。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5.0~7.5千克,氧化钾5千克,基肥、分糵肥、穗粒肥的比例是5:3:2;浅水插秧,薄水分蘖,够苗烤田,以后间歇灌溉,收割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高肥条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4
品种名称:新稻20号
选育单位:河南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新稻9号/盐粳334-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9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3天。株高100.2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133.9粒,结实率89.8%,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8%。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9.1%,垩白粒率30%,垩白度2.1%,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8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3.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25.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9%,增产点比例7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亩秧田播量30千克左右。2.移栽:秧龄30~40天移栽,株行距13 厘米×27 厘米,每穴栽插3~4苗,做到浅插、匀栽。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9千克左右,一般基肥占50%~60%,分蘖肥占30%,穗肥占10%~20%。分蘖肥宜早施、重施,适当增施钾、锌肥,穗肥看苗酌施。薄水栽秧,前期浅水促苗,中期湿润稳长,够苗适当晾晒,打苞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浆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成熟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5
品种名称:苏秀10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东海县守俊水稻研究所、江苏省连云港市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秀水09//丙00-502/秀水0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2天。株高105.9厘米,穗长16.3厘米,每穗总粒数151.4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2,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9%。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9%,垩白粒率21%,垩白度1.5%,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2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3.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29.5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6.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9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9%,增产点比例8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6.9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播种,播前用药剂浸泡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5~40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2厘米×17厘米,每穴3~4苗,做到浅插、匀栽。3.肥水管理:亩产700千克以上的大田需纯氮20~22 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5,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磷钾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6:4。水浆管理应做到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蘖烤田、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5~7天断水,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6
品种名称:中稻1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中粳1319//连96-1/中粳84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5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4.4天。株高104.4厘米,穗长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1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5.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垩白粒率45%,垩白度4.2%,胶稠度80.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1.6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4.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2.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7%,增产点比例77.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5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0.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水育秧每亩播种量25~30千克,旱育秧每亩播种量35~40千克,培育适龄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亩栽2.2万穴左右,每穴3~4苗,株行距13.3 厘米×23.3厘米。3.肥水管理:本着“前重、中稳、后补”原则,亩施纯氮20千克左右,其中基肥60%、分蘖肥15%、穗粒肥25%。薄水栽秧、浅水分蘖、适时搁田、及时复水,收获前7~10天断水。4.病虫防治:播前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大田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7
品种名称:大粮202
选育单位:山东临沂市大粮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临稻10号/焦选D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4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4.5天。株高97.7厘米,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138.5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6.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1%,垩白粒率34.5%,垩白度3.1%,胶稠度8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0.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3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4%,增产点比例72.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3~4千克。2.移栽:秧龄30~35天左右移栽,亩栽2万穴,每穴3~4苗,株行距为13厘米×27厘米。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5.0~7.5千克,氧化钾5千克,基肥、分糵肥、穗粒肥的比例为5:3:2;浅水插秧,深水保苗,薄水分蘖,适时烤田,以后间歇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病治虫,苗期,抽穗期均要特别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8
品种名称:圣稻16
选育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镇稻88/圣稻301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1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8天。株高104.5厘米,穗长17.3厘米,每穗总粒数156.7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5.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粒率25%,垩白度2.1%,胶稠度8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9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2.7%(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33.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9%(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2.2%,增产点比例61.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6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播种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3厘米×13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4~5苗。3.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亩施二铵15~20千克作基肥或面肥,钾肥10千克于插秧后15天左右施入,前期重施分蘖肥促苗早发,尿素总量控制在40千克内。水浆管理做到:薄水栽秧、深水护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烤田,浅水孕穗扬花,乳熟期后应干湿交替,成熟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加强对稻瘟病、稻纵卷叶螟、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9
品种名称:金粳18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1007/津稻96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6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5.6天。株高91.1厘米,穗长16.6厘米,每穗总粒数141.8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4.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垩白粒率10%,垩白度1%,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1千克,比对照9优418减产2.0%(不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11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3.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1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2%,增产点比例6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播种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亩用种量同当地常规粳稻,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在20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曲病防治,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0
品种名称:中粳优8号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粳12A×津恢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6.7天,较对照津原45早熟1.4天。株高111.1厘米,穗长19.5厘米,每穗总粒数156.9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3.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8%,垩白粒率17%,垩白度1.1%,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2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9.2%(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69.9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3.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1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5%,增产点比例为91.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6.7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5.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苗,确保有效穗18万左右。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水浆管理应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对条纹叶枯病防治,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1
品种名称:金粳优132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粳13A×津恢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1.8天,比对照金珠1号晚熟1.9天。株高105.4厘米,穗长18.4厘米,每穗总粒数134.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4级,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4.8%。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7%,垩白粒率7.5%,垩白度0.7%,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中早粳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5.3千克,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8.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52.8千克,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3千克,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0.5%,增产点比例91.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7千克,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3.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水浆管理应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18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瘟病防治,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和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2
品种名称:粮粳5号
选育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V20、越光、京香2号、恢73-28等多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秋光早熟1.1天。株高102.4厘米,每穗总粒数125.6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垩白粒率34.5%,垩白度2.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中早粳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22.6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12.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701.4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12.1%(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712.5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12.3%,增产点比例85.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2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11.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晚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秋光同期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2.移栽:秧龄35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0厘米×12厘米,每亩1.8万,每穴5~6苗。3.肥水管理:底肥一般每亩施纯磷9千克,纯氮4.6千克,硫酸锌2千克,钾肥3千克;早追分蘖肥,促早发,一般每亩追施纯氮16~18千克,前期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70%,后期占30%。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期至齐穗期不能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黄熟期停水。4.病虫防治:稻穗破口期注意防治稻曲病,抽穗期预防一次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河北北部及内蒙古赤峰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3
品种名称:松辽7号
选育单位: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吉农大3号/藤747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4.3天。株高97.7厘米,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109.9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1.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垩白粒率29%,垩白度2.3%,胶稠度81.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中早粳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5千克,与对照吉玉粳相当;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41.3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9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5%,增产点比例73.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防止恶苗病,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300~350克,稀播育壮秧。2.移栽:秧龄35~40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0厘米×18厘米,每穴插秧3~4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方施肥,亩施纯氮12千克,按底肥、蘖肥、补肥、穗肥3:4:2:1比例施用;亩施五氧化二磷7千克,用做底肥,亩施氧化钾5千克,底肥施70%,拔节期施30%。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期至齐穗期不能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黄熟期停水。4.病虫防治: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虫,抽穗前药剂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省东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通辽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4
品种名称:临旱1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临稻10号/临稻4号//郑州早粳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125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8天。株高81.3厘米,穗长13.9厘米,每穗粒数96.9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旱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5%,垩白粒率31.5%,垩白度2.3%,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0.8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0.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52.9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6.9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3.2%,增产点比例77.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7.2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9.2%。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和促壮苗。2.播种:该品种生育期稍长,应适当早播,黄淮地区一般应在6月15号前播种,每亩播量控制在7.5千克以下,条播,播深2~3厘米,行距27~30厘米,播后浇蒙头水。3.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剂于播后苗前实施“土壤封闭”或于幼苗期“茎叶处理”后,辅以人工除草。4.肥水管理:每亩总施氮量控制在16 千克,氮磷钾总体用量比例为2:1:1.5,基肥追肥比例为7:3,基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千克,加施硫酸锌1.5千克;4~5叶期每亩追施尿素7.5~10千克,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3~5千克,抽穗至灌浆期可酌情进行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3次,防止后期早衰。苗出齐后视情况酌情补水,在苗期、拔节期、孕穗至齐穗期、灌浆期遭遇干旱,应及时灌溉。5.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以及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抗倒能力强,抗旱能力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5
品种名称:旱糯2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糯1号/旱88-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糯型常规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122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5天。株高78.5厘米,穗长15.6厘米,每穗粒数105.4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旱性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糯稻标准。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8.9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3.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32.1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9.2%(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40.5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1.1%,增产点比例90.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22.8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和促壮苗。2.播种:黄淮海麦茬稻一般6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30厘米。3.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剂于播后苗前实施“土壤封闭”或于幼苗期“茎叶处理”后,辅以人工除草。4.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和复合肥25千克,秧苗4叶时每亩施尿素8~10千克,分蘖期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在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等生育关键时期,一般年份需灌水4~5次。5.病虫防治:分蘖期和抽穗期喷施杀虫剂防治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稻穗破口前及齐穗期喷施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抗倒性、抗旱性能力强,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1
品种名称:华农18
选育单位: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M6×京68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7天,与京玉7号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3厘米,穗位高10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6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高感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70克/升,粗蛋白含量8.78 %,粗脂肪含量4.00%,粗淀粉含量73.79%,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京津唐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49.7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9.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3.7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9.9%。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保定北部、廊坊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2
品种名称:浚研18
选育单位: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4722×FL209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8天,比京玉7号晚1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43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8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2克/升,粗蛋白含量8.89%,粗脂肪含量3.64%,粗淀粉含量74.80%,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京津唐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34.5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7.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1.8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玉米螟,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保定北部、廊坊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3
品种名称:京单68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CH8×京2416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8天,比京玉7号晚1天。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47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41.5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和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0克/升,粗蛋白含量8.78%,粗脂肪含量3.90%,粗淀粉含量73.65%,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京津唐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43.8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8.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4.7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15.2%。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唐山、廊坊、保定北部、沧州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4
品种名称:京单58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CH3×京2416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8天,比京玉7号晚1天。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高9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42.3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7克/升,粗蛋白含量8.98%,粗脂肪含量3.68%,粗淀粉含量74.21%,赖氨酸含量0.2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京津唐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34.4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7.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5.9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10.3%。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廊坊、沧州北部、保定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5
品种名称:盛单219
选育单位: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D116×SD9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24厘米,穗位高146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2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8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灰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58克/升,粗蛋白含量9.36%,粗脂肪含量3.89%,粗淀粉含量73.66%,赖氨酸含量0.2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83.7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88.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38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中晚熟区、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口坝下、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6
品种名称:良玉188
选育单位: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M60×S121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需有效积温27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6厘米,穗位高122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粉色,果穗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4.9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4克/升,粗蛋白含量9.90%,粗脂肪含量3.35%,粗淀粉含量73.28%,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60.1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60.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止倒伏(折)和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中晚熟区、吉林四平晚熟区、河北张家口坝下、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赤峰地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折)。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7
品种名称:伟科606
选育单位:郑州市伟科农作物育种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WK7×WK8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0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6.0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茎腐病、灰斑病和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50克/升,粗蛋白含量10.54%,粗脂肪含量3.22%,粗淀粉含量73.17%,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81.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80.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4000株,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山西中晚熟区、吉林晚熟区、辽宁中晚熟区、内蒙古赤峰地区春播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8
品种名称:农华101
选育单位: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NH60×S121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需有效积温2750℃左右;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0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96厘米,穗位高101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6.7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抗灰斑病,中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中抗矮花叶病,感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高感褐斑病和南方锈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8克/升,粗蛋白含量10.90 %,粗脂肪含量3.48%,粗淀粉含量71.35%,赖氨酸含量0.32%。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8克/升,粗蛋白含量 10.36%,粗脂肪含量3.10%,粗淀粉含量72.49%,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75.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80.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1%。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52.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1.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东华北地区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大斑病;黄淮海地区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左右,注意防止倒伏(折),褐斑病、南方锈病、大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中晚熟区、辽宁中晚熟区、吉林晚熟区、内蒙古赤峰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山东、河南(不含驻马店)、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灌区、安徽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折)。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9
品种名称:登海605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H351×DH382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带紫色,花药黄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9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4.4克。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褐斑病和南方锈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6克/升,粗蛋白含量9.35 %,粗脂肪含量3.76 %,粗淀粉含量73.40%,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59.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4.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瘤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中南部、安徽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瘤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0
品种名称:蠡玉37
选育单位: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5895×L292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与郑单958相当,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68厘米,穗位高112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2克。区试平均倒伏(折)率8.1%。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小斑病、瘤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褐斑病、南方锈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50克/升,粗蛋白含量8.37%,粗脂肪含量3.25%,粗淀粉含量74.82%,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67.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止倒伏(折),防治玉米螟,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陕西关中灌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折),防治玉米螟,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1
品种名称:金湘369
选育单位:怀化金亿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012×T398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8天,比渝单8号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64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1.9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和纹枯病,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06克/升,粗蛋白含量9.82%,粗脂肪含量3.56%,粗淀粉含量71.16%,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26.8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7.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8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2800~3500株,茎腐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雅安、湖北、重庆、广西、贵州、湖南、云南、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茎腐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2
品种名称:三峡玉3号
选育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XZ96112×XZ-21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7天,比渝单8号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紫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7厘米,穗位高9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4.2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12克/升,粗蛋白含量8.90%,粗脂肪含量3.12%,粗淀粉含量72.01%,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7.3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7.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5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4.4%。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2800~3000株,茎腐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广西、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茎腐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3
品种名称:黔单24
选育单位: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品种来源:1061×947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7天,比渝单8号早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8厘米,穗位高 109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百粒重33.7克。区试平均倒伏(折)率 5.6%。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8克/升,粗蛋白含量11.07%,粗脂肪含量4.79%,粗淀粉含量69.87%,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23.7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8.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5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 6.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38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不含遵义和铜仁)、云南、四川(不含雅安)、湖北、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4
品种名称:天玉168
选育单位: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TF02-42×TF02-13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20天,比渝单8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叶缘深绿色,花药、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9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1.8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02克/升,粗蛋白含量10.20%,粗脂肪含量3.33%,粗淀粉含量71.80%,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32.9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9.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6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200~35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不含雅安)、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5
品种名称:华鸿898
选育单位:吉林省王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428×861
特征特性:在北方极早熟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7天,比冀承单3号晚2天,需有效积温2200℃左右。幼苗绿色,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1厘米,穗位高67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5克。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18克/升,粗蛋白含量10.75%,粗脂肪含量4.70%,粗淀粉含量70.55 %,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极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20.5千克,比对照冀承单3增产20.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0千克,比对照冀承单3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承德北部接坝冷凉区、吉林极早熟区、黑龙江第四积温带下限、内蒙古呼伦贝尔岭南地区、陕西西部冷凉地区、甘肃陇南、新疆喀什和宁夏固原极早熟玉米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6
品种名称:苏玉29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苏95-1×JS0451
特征特性:在东南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2天,与农大108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红色,花药红色,颖壳红色。株型紧凑,株高230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8.7克。区试平均倒伏(折)率5.5%。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24克/升,粗蛋白含量9.58%,粗脂肪含量3.17%,粗淀粉含量69.62%,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61.5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2.7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注意防止倒伏(折),防治玉米螟,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安徽南部、江西、福建春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折),防治玉米螟,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7
品种名称:桂糯518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DW613×YL61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2天左右,与苏玉糯5号相当。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红绿色,花药紫褐色,颖壳绿色带紫色条纹。株型平展,株高215厘米,穗位高94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百粒重(鲜籽粒)29.7克。东南区试平均倒伏(折)率10.3%。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南区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6.46%,皮渣率12.36%。均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88.0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 8.9%。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600~3800株,注意防治玉米螟,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海南、江苏中南部、安徽南部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8
品种名称:苏玉糯639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T585×T618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1天,比苏玉糯5号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红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19厘米,穗位高91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百粒重(鲜籽粒)35.1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纹枯病和大斑病,高感玉米螟。经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57%,皮渣率11.56%,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72.1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防治玉米螟,大斑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大斑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19
品种名称:渝糯3000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A505×S18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92天,比渝糯7号晚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2厘米,穗位高98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中间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百粒重(鲜籽粒)32.25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100%,皮渣率8.96%,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68.7千克,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9.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2800~36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宜宾、云南、贵州、湖北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20
品种名称:渝科糯1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B4301×S181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93天,比渝糯7号晚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9厘米,穗位高11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百粒重(鲜籽粒)35.5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茎腐病,高感玉米螟。经西南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100%,皮渣率8.88%,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1004.4千克,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16.0%。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2800~3600株,注意防治玉米螟,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21
品种名称:粤甜13号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日超-1×C5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8天,比绿色超人早5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84厘米,穗位高60厘米,成株叶片数16~18片。花丝浅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甜质,百粒重(鲜籽粒)36.3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高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经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还原糖含量5.64%,水溶性糖含量18.60%,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01.2千克,比对照绿色超人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四川绵阳、重庆、云南、贵州贵阳作鲜食甜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22
品种名称:粤甜16号
品种来源:华珍-3×C5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91天,比绿色超人早熟2天;在东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4天,与粤甜3号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0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18~20片。花丝浅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百粒重(鲜籽粒)34.8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高感丝黑穗病。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西南和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皮渣率11.82%,水溶性糖含量15.60%,还原糖含量6.34%;经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皮渣率12.73%,水溶性糖含量18.49%,还原糖含量6.07%。均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西南区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32千克,比对照绿色超人增产7.3%;东南区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12.6千克,比对照粤甜3号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200~36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四川、重庆、贵州遵义、广西、广东、安徽南部、浙江、江苏中南部、上海、福建作鲜食甜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23
品种名称:金玉甜1号
选育单位: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152×113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8天,比绿色超人早熟5天。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黄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96厘米,穗位高6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淡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甜质,百粒重(鲜籽粒)37.7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高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经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还原糖含量6.39%,水溶性糖含量17.75%,皮渣率11.49%,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04.4千克,比对照绿色超人减产7.5%。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000~33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作鲜食甜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24
品种名称:浙甜2088
选育单位: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杂选311×大28-2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9天,比绿色超人早4天。幼苗叶鞘浅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07厘米,穗位高71厘米,成株叶片数17片。花丝淡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百粒重(鲜籽粒)38.7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和纹枯病,高感小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经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还原糖含量5.34%,水溶性糖含量19.75%,皮渣率11.77%,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46.1千克,比对照绿色超人减产2.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300株,在肥力较高的情况下应及时去除分蘖。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小斑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作鲜食甜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小斑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1
品种名称:冀棉169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402系(冀棉20号选系)×33系(冀棉25×GK12杂交后代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一般,前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强,吐絮畅。株高107.0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铃卵圆形、较大、铃尖不明显,苞叶大。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7.5个,单铃重6.3克。衣分39.4%,子指10.3克,霜前花率90.3%。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28.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6.0%,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4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4.5千克、100.2千克和90.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13.3%、7.3%和3.8%。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3.0千克、90.9千克、84.8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1.4%、0.2%和减产1.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下旬播种,地膜覆盖可适当早播。2.每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2500~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3000~3300株,旱薄地3300株以上。3.施足底肥,初花期及时追肥浇水,重施花铃肥,补施钾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简化整枝地块要适当增加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冀棉169,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山西南部,天津棉区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2
品种名称:合丰202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万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45系(农大326×GK12)×206系(冀棉20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苗壮,前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吐絮畅,不早衰。株高102.5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有茸毛,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铃卵圆形、较大,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7.9个,单铃重6.4克。衣分40.1%,子指10.7克,霜前花率89.3%。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毫米,断裂比强度29.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2%,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8千克、99.0千克和88.5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9.0%、6.4%和3.1%。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4.2千克、105.3千克和97.4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6.1%、6.8%和2.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可适当早播。2.每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1800~2000株,中等肥力地块2000~2600株,旱薄地2600株以上。3.施足底肥,初花期及时追肥浇水,重施花铃肥,补施钾肥,后期应适当控制肥水以防止通风不良。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简化整枝地块要适当增加化控。5.一、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盲蝽象、白粉虱、红蜘蛛和斜纹夜蛾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合丰202,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山西南部,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3
品种名称:鲁05H9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118系(GK34选系)×R26(红花大基斑纯合系B8×鲁棉研29,连续回交)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好,苗壮,全生育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叶功能好,吐絮畅。株高101.7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绿,铃卵圆形、中等大小,花冠粉红色,基部有紫红斑,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7.7个,单铃重6.3克。衣分41.2%,子指10.5克,霜前花率88.4%。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8.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6.5%,黄色深度7.6,整齐度指数85.3%,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8千克、102.0千克和90.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9.5%、9.6%和5.1%。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8千克、102千克和96.2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3.0%、3.4%和1.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3月底至4月初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4月中旬播种。2.适宜在高水肥地块种植,每亩种植密度2500~2800株,简化栽培1800~2200株。3.施足有机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重施花铃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一般在蕾期和花期各化控一次。5. 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盲蝽象、棉叶螨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鲁05H9,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4
品种名称:鲁HB标杂-1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18系(GK31选系)×HB22系(红花大基斑纯合系B8×GK35,连续回交)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好,苗壮,全生育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吐絮畅。株高102.5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绿,铃卵圆形、中等大小,花冠粉红色,基部有紫红斑,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7.3个,单铃重6.4克。衣分41.9%,子指10.5克,霜前花率88.3%。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8.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7.0%,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3%,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2.9千克、101.7千克和89.8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7.3%、9.2%和4.6%。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0.5千克、104.7千克和100.6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4.6%、6.2%和6.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3月底至4月初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4月中旬播种。2.适宜在高水肥地块种植,每亩种植密度2500~2800株,简化栽培1800~2200株。3.施足有机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重施花铃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一般在蕾期和花期各化控一次。5. 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盲蝽象、棉叶螨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鲁HB标杂-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天津,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5
品种名称:德棉998
选育单位: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221(sGK321选系)×238(鲁棉22选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旺,子叶肥大,苗壮,整个生育期长势强,整齐度好,结铃集中,吐絮畅。株高106.2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绿,铃卵圆形、较大,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7.3个,单铃重6.4克。衣分41.6%,子指11.5克,霜前花率90.6%。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毫米,断裂比强度28.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2,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5%,黄色深度7.6,整齐度指数84.9%,纺纱均匀性指数137。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4.2千克、102.0千克和92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7.6%、15.5%和21.5%。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9.9千克、105.5千克和99.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4.1%、13.7%和16.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一般5月上旬播种,宜地膜覆盖。2.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地块3000~4000株。3.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花铃期遇旱及时浇水。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做到前轻、后重。简化整枝地块要适当增加化控。5.一、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盲蝽象、白粉虱、红蜘蛛和斜纹夜蛾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z55(德棉998),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麦套棉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6
品种名称:诺华棉1号
选育单位: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R1010(苏棉20×98A)×B25(W20×sGK32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好,长势较强,整齐度略差,早衰轻,吐絮畅。株高110.6厘米,株型较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软、茸毛多,叶片较小、淡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28.5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2克。衣分42.5%,子指11.1克,霜前花率93%,僵瓣率11.1%。耐枯萎病和黄萎病,中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3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3.8%,黄色深度8.5,整齐度指数85%,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千克、101.4千克和94.4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1.9%、8.9%和9.4%。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3千克、106.5千克和100.5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0.8%、2.7%和2.1%。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育苗移栽3月底或4月初,直播或地膜覆盖4月10号前后播种。2.中等以上肥力地块每亩种植密度1300~1800株。3.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后期适时叶面喷施复合肥,适当追施氮肥和钾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一、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苗期注意防治盲蝽象、白粉虱、红蜘蛛和斜纹夜蛾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诺华棉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南沿海、沿江及宁镇丘陵棉区,安徽省江淮丘陵及沿江棉区东南部,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中东部、鄂北岗地及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河南省南襄盆地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7
品种名称:创072
选育单位: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鄂抗棉9号系选×8086〔豫棉19×(川抗A2×GK19)选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好,长势较强,整齐度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型松散,株高122.4厘米,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软、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绿,果枝始节位6.9节,单株结铃26.5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1克。衣分42.1%,子指10.6克,霜前花率94%,僵瓣率14.1%。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低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1毫米,断裂比强度28.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3.6%,黄色深度8.6,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3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4.5千克、98.8千克和93.2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减产1.2%、增产6.4%和增产7.9%。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0千克、105.2千克和100.5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1.4%、1.4%和2.1%。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上旬、露地直播4月中下旬播种。2.中等肥力地块每亩种植密度1800株左右,宜采用宽行栽培。3.重施有机肥,早施花铃肥,早施重施盖顶肥,增施钾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每次用量相对要少。5.一、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甜菜夜蛾及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创072,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南沿海、沿江及宁镇丘陵棉区,安徽省江淮丘陵及沿江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及鄂东丘陵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河南省南襄盆地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8
品种名称:创075
选育单位: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创91〔(豫棉19×中11)×中21〕×创927(豫棉19×GK19)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好,长势较强,整齐度好,易早衰,吐絮畅。株高119.2厘米,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软、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色淡绿,果枝始节位6.2节,单株结铃27.8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4克。衣分42.2%,子指10.8克,霜前花率94.3%,僵瓣率12.4%。耐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9.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4.6%,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38。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2.4千克、102.3千克和96.7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3.2%、10.0%和12.1%。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3.7千克、105.6千克和101.4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2.9%、1.8%和3.0%。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上旬、露地直播4月中下旬播种。2.中等肥力田块每亩种植密度1800株左右,宜采用宽行栽培。3.重施有机肥,早施花铃肥,早施重施盖顶肥,增施钾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每次用量相对要小。5.一、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甜菜夜蛾及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创075,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南沿海、沿江及宁镇丘陵棉区,安徽省江淮丘陵及沿江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及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河南省南襄盆地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0009
品种名称:新陆早49号
选育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765/新陆早16号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早熟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32天。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后期早衰。株高70.4厘米,株型较紧凑,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色绿,果枝始节位4.9节,单株结铃7.2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4克,衣分42.0%,子指10.3克,霜前花率90.2%。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2毫米,断裂比强度32.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6,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7.3%,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7.5%,纺纱均匀性指数17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41.4千克、143.3千克和130.4千克,与对照新陆早13号比较,子棉减产1.2%,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增产7.4%和0.4%。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22.0千克、136.4千克和116.6千克,与对照新陆早13号比较,子棉减产4.2%,皮棉增产5.0%,霜前皮棉减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西北内陆早熟棉区在4月上中旬地膜覆盖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14000~16000株。3.一般亩施标准肥150千克,灌水3次或滴灌8~10次。4.苗齐后及时化控,以后每增加3片主茎叶化控一次;适期早打顶,留果枝9个左右。5.全生育期及时防治棉蚜、棉铃虫、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非转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区试代号K05-3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新疆早熟棉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早熟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1
品种名称:合农6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北丰11号/合97-793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1天,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8.3厘米,主茎16.2节,有效分枝0.4个,底荚高度15.3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5.3个,单株粒数84.4粒,单株粒重19.2克,百粒重20.8克。披针叶,白花,灰白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粗蛋白含量38.69%,粗脂肪含量20.7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6.7千克,比对照绥农14增产8.2%(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98.0千克,比对照增产1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4千克,比对照增产10.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8.5千克,比对照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上中旬播种,适宜65~70厘米垄上双条精量点播,每亩种植密度1.7~2.0万株,亩施磷酸二铵10千克,钾肥4~5千克,尿素2~3千克,开花结荚期叶面喷肥1~2次。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吉林蛟河和敦化地区、内蒙古兴安盟地区、新疆昌吉和新源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2
品种名称:北豆37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品种来源:九三95-107/九三93-10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7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3.5厘米,主茎13.9节,有效分枝0.4个,底荚高度16.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4.5个,百粒重17.5克。长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不裂荚。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灰斑病。粗蛋白含量38.45%,粗脂肪含量19.9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4千克,比对照黑河43增产6.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73.3千克,比对照增产6.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3千克,比对照增产6.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7.8千克,比对照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上旬播种,适宜“垄三”栽培,每亩种植密度2.3~2.8万株。每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1千克作基肥,施氮、磷、钾的比例以1:1.2~1.5:0.4为宜,开花结荚期喷施大豆叶面肥1~2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新疆北部、内蒙古兴安盟北部地区和呼伦贝尔市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3
品种名称:中黄5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T200/早熟18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0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2.6厘米,主茎16.6节,有效分枝2.7个,单株有效荚数33.1个,单株粒数80.1粒,单株粒重19.7克,百粒重26.0克。披针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3.40%,粗脂肪含量20.3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4.2千克,比对照冀豆12增产6.4%(极显著); 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97.9千克,比对照增产8.0%(极显著)。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6.0千克,比对照增产7.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2千克,比对照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肥力中上等地块,每亩种植密度1.3~1.5万株;肥力偏低地块,每亩种植密度1.6~1.8万株。肥力较差的地块结合浇开花水每亩追施尿素5~7 千克 。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4
品种名称:冀豆21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ms1雄性不育轮回群体选择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5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4.2厘米,主茎15.9节,有效分枝2.4个,单株有效荚数35.0个,单株粒数79.0粒,单株粒重19.1克,百粒重24.5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4.42%,粗脂肪含量17.97%。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9.3千克,比对照冀豆12增产4.0%(极显著); 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200.6千克,比对照增产9.5%(极显著)。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5.0千克,比对照增产6.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0.5千克,比对照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麦收后及时早播,每亩种植密度1.5万株,整地时每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20千克,或磷酸二铵15~20千克作底肥,初花期至开花后10天根据长势每亩追施尿素5~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5
品种名称:中黄57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Hartwig/晋1265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6天,株型半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4.1厘米,主茎12.7节,有效分枝3.3个。单株有效荚数43.3个,单株粒数97.3粒,单株粒重17.6克,百粒重18.3克。椭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高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粗蛋白含量39.67%,粗脂肪含量21.1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3千克,比对照齐黄28增产2.2%(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97.2千克,比对照增产4.1%(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1.7千克,比对照增产3.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25千克,比对照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高肥力地块每亩种植密度1.25万株,中等肥力地块每亩种植密度1.5~1.8万株。播前精细整地,重施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200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花荚初期每亩追施尿素5千克,结荚后出现脱肥现象可每亩叶面喷施尿素1.0~1.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中部、河南中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6
品种名称:邯豆八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沧豆四号/邯豆三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5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2.1厘米,主茎15.7节,有效分枝1.6个,底荚高度12.4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8.5个,单株粒数90.0粒,单株粒重18.8克,百粒重20.5克。椭圆叶,紫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9.56%,粗脂肪含量22.0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6.7千克,比对照齐黄28增产8.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83.0千克,比对照增产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4.9千克,比对照增产8.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1千克,比对照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40~5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1.2~1.6万株。每亩施底肥磷酸二铵10~15千克、尿素5千克,或在开花期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山东中部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7
品种名称:郑980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豆19号/ZP965102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7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8.2厘米,主茎16.9个节,分枝2.6个,单株荚数45.1个,单株粒数90.0粒,单株粒重16.0克,百粒重18.63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3.12%,粗脂肪含量19.64%。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2.0千克,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3.7 % (极显著); 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89.6千克,比对照增产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8千克,比对照增产6.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3 千克,比对照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1.2万株。肥力低的地块,在7月中旬分枝期亩追施二铵10千克、氯化钾3千克和尿素2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8
品种名称:临豆10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中作975/菏95-1//菏95-1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5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8.3厘米,主茎15.0节,有效分枝1.4个,底荚高度14.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1.9个,单株粒数69.4粒,单株粒重16.1 克,百粒重23.6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抗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0.98%,粗脂肪含量20.4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7.8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4.2%;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85.2千克,比对照增产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1.6千克,比对照增产6.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3千克,比对照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旬至下旬播种,采用等距点播或穴播,每亩种植密度1.2~1.7万株。每亩施500~1000千克腐熟有机肥或10~1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作基肥,初花期追施10~15 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9
品种名称:周豆19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豆13号/周豆1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8天,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2.0厘米,主茎16.2节,有效分枝2.6个,单株有效荚数37.8个,单株粒数80.9个,单株粒重17.4克,百粒重21.9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0.44%,粗脂肪含量22.2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2.5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1.3%;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86.7千克,比对照增产9.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9.6千克,比对照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8千克,比对照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6月5~25日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1.6万株。一般亩施底肥磷酸二铵20千克,或大豆复合专用肥40千克。麦收后来不及施底肥,可在花期追施5千克尿素。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适宜在河南周口,山东南部,江苏徐州和淮安,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0
品种名称:菏豆19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郑交9001/日本黑豆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5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6.9厘米,主茎14.0节,有效分枝1.4个。单株有效荚数32.3个,单株粒数74.7粒,单株粒重17.1克,百粒重23.1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1.88%,粗脂肪含量19.6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7.3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3.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90.6千克,比对照增产11.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9千克,比对照增产7.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7千克,比对照增产12.9%。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5~2万株。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每亩可施农家肥2000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硫酸锌、硼砂各1千克。对未施用基肥的地块,初花期可结合浇水每亩追施磷酸二铵10~15千克,硫酸钾5.0~7.5千克。在花荚期结合防病治虫害叶面喷施硼、锌、钼微量元素1~3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1
品种名称:中黄5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品95-6051/DP3480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33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8.5厘米,主茎节数17.1个,有效分枝1.9个,单株有效荚数47.7个,单株粒数101.3粒,百粒重18.9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强光,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0.62%,粗脂肪含量21.6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9.6千克,比对照晋豆19增产1.3%(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18.6千克,比对照增产3.1%(显著)。两年平均亩产214.1千克,比对照增产2.2%。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1.9千克,比对照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万株左右,适宜在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亩施10~12千克磷酸二铵,花荚期叶面喷施尿素1~2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北中部、陕西北部、山西中部地区春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2
品种名称:汾豆78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豆23号/晋豆29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40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2.6厘米,主茎18.1节,有效分枝2.5个,单株有效荚数47.4个,单株粒数116.0粒,单株粒重23.4克,百粒重20.2克。卵圆叶,白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黑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1.46%,粗脂肪含量19.2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30.5千克,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11.4% (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217.7千克,比对照增产8.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4.1千克,比对照增产10.1%。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3.4千克,比对照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适宜条播,每亩种植密度0.8~1.0万株。播前施肥以磷肥为主,一般田块可每亩施过磷酸钙20~30千克,缺磷田块40~50千克;或每亩施磷酸二铵7~10千克。一般每亩施农家肥1000~200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中部、陕西北部、宁夏中部、甘肃中部及东部地区春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3
品种名称:南农701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南农87-23/楚秀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1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3.1厘米,有效分枝1.3个,单株有效荚数30.9个,单株粒数59.0个,单株粒重18.3 克,百粒重33.3 克。椭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种皮黄色,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SC-15株系,中抗花叶病毒SC-18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6.99%,粗脂肪含量19.08%。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0.5千克,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5.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73.9千克,比对照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2千克,比对照增产4.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0.8千克,比对照增产0.6%,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下旬至7月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1.3万株。一般播前可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0~50千克。重点防治大豆黑潜蝇。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北部和西南部,广西中北部,海南,福建中南部,湖南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4
品种名称:苏豆8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苏85-53-1/宁镇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1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8.9厘米,主茎11.3节,分枝数2.3个,底荚高度12.0厘米,单株荚数29.7个,百粒重18.6克。椭圆叶,白花,灰毛。种皮黄色,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含量41.63%,粗脂肪含量21.5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4千克,比对照鄂豆4号增产5.2%(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67.1千克,比对照增产11.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3.8千克,比对照增产8.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5千克,比对照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5~2.0万株。播种前每亩用45%的复合肥30千克作基肥,开花期追施尿素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杭州、江西南昌、重庆三峡、湖南长沙、江苏南京和安徽芜湖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5
品种名称:郑4066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504/驻豆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4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7.7厘米,主茎节数15.3个,分枝数2.3个,单株荚数49.9个,百粒重21.3克。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有光泽,种皮黄色,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含量47.93%,粗脂肪含量18.8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8千克,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7.1 %(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86.7千克,比对照增产10.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8.8千克,比对照增产8.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8千克,比对照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3万株。播种时每亩施用20~25千克大豆专用复合肥,也可亩施磷酸二铵15千克,氯化钾10千克;开花前每亩追施磷酸二铵15~20千克,也可叶面喷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15千克、钼酸铵0.025千克、硼砂0.1千克加水50千克混合后喷洒。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安徽黄山、湖北襄樊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6
品种名称:南农99-6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南农18-6/徐豆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7天,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6.0厘米,底荚高度22.6厘米,主茎节数21.6个,分枝数1.6个,单株荚数43.8个,单株粒重18.6克,百粒重19.9克。卵圆叶,白花,棕毛。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含量41.48%,粗脂肪含量20.4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7.9千克,比对照南农88-31增产8.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87.4千克,比对照增产22.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2.7千克,比对照增产14.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9.9千克,比对照增产14.7%。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中下旬夏播,每亩种植密度1.2~1.3万株,播前每亩可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0~5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江西吉安、四川南充、江苏淮河以南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7
品种名称:滇豆7号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滇82-3/威廉姆斯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32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1厘米,底荚高度9.7厘米,主茎节数13.4个,分枝数3.4个,单株荚数47.3个,单株粒重19.1克,百粒重22.1克。卵圆叶,白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黑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粗蛋白含量44.50%,粗脂肪含量20.31%。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3千克,比对照滇86-5增产7.1%(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8.1千克,比对照增产16.2%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0.2千克,比对照增产11.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7千克,比对照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5月播种,亩种植密度1.4万株。播前施有机肥,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0~30千克,硫酸钾8-10千克作底肥,在苗期、始花期根据苗情每亩适量追施尿素5~8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昆明、昭通和红河,湖北恩施,四川凉山,贵州贵阳和安顺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8
品种名称:中黄3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品661/中黄14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7天,株型半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1.6厘米,底荚高度16.6厘米,主茎节数14.6个,分枝数1.8个,单株荚数37.4个,单株粒数78.1粒,单株粒重18.1克,百粒重22.5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中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42.62%,粗脂肪含量19.68%。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8.7千克,比对照齐黄28增产9.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82.1千克,比对照增产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5.4千克,比对照增产8.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1.2千克,比对照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40~5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1.2~1.6万株。每亩施底肥磷酸二铵10~15千克,或在开花期追施尿素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9
品种名称:石豆1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用甲基磺酸乙酯和平阳霉素复合处理“分枝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4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5.7厘米,主茎16.3节,有效分枝2.4个。单株有效荚数35.5个,单株粒数80.0粒,单株粒重16.6克,百粒重20.8克。椭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浅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9.59%,粗脂肪含量21.94%。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7千克,比对照齐黄28增产3.3%(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7.6千克,比对照增产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7千克,比对照增产5.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2.1千克,比对照增产13.5%。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中旬播种,条播行距40~45厘米,每亩种植密度1.6万株。亩施底肥磷酸二铵15千克和硫酸钾5千克,并在初花期追施尿素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1
品种名称:中薯17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881-19/中薯6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植株直立,株高60厘米左右,生长势强,分枝少,枝叶繁茂,茎红褐色,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差;块茎椭圆形,粉红皮淡黄肉,芽眼较浅;区试平均单株主茎数2.3个、结薯数4个,平均单薯重208克,商品薯率85%。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轻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1.5%,干物质含量20.9%,还原糖含量0.45%,粗蛋白含量2.3%,维生素C含量15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2231.0千克,比对照克新1号增产22.8%。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090.0千克,比对照克新1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10厘米土层稳定通过8℃)播种,播前一个月出窖,催芽、切块、晒种。2.每亩种植密度3500~4000株,一般旱地采用平播平作、灌溉地块采用垄作方式种植。3.按当地生产水平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增施化肥。4.生育期间及时中耕培土,有条件灌溉的要及时灌溉。5.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河北承德、山西北部、陕西榆林、内蒙古乌兰察布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2
品种名称:东农305
选育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Atlantic/Ns12-156-1-1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熟油炸薯片加工品种,生育期76天左右。株高50厘米左右,株型直立,分枝中等,生长势强,茎、叶绿色,花冠白色,花药黄色,天然结实性中等。块茎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数为7.4个,单薯重60.7克,商品薯率64.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3.6%,干物质含量24.4%,还原糖含量0.16%,粗蛋白含量2.40%,维生素C含量16.7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东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310.0千克,比对照大西洋增产4.4%。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468.0千克,比对照大西洋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一个月出窖困种催芽,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8℃时播种。2.大垄种植,每亩种植密度一般4000~4500株(6.0~6.5万株/公顷)。3.配方施肥,保证土壤中有效肥素和施用肥素之和应满足每亩氮素10千克、磷素4千克、钾素22千克的条件。4.及时培土,起高垄。5.及时防治晚疫病。6.成熟时及时收获,尽量避光运输和贮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熟油炸薯片加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中部和南部、吉林东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3
品种名称:中薯16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W738/S477
特征特性:中晚熟炸条专用品种,生育期83天左右。株高60厘米,茎绿带褐色,叶绿色,花冠粉红色。块茎长椭圆形,浅黄皮白肉,麻皮,芽眼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个,结薯数量适中,薯块大而整齐,商品薯率75%。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感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高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3.1%,干物质含量24.1%,还原糖含量0.07%,粗蛋白含量2.54%,维生素C含量10.2毫克/100克鲜薯,油炸色泽浅。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东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338.0千克,比对照大西洋增产6.5%。2009年生产试验,亩产1431.0千克,比对照大西洋增产2.0%。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10厘米土层稳定通过8℃)播种,播前一个月出窖,催芽、切块、晒种。2.每亩种植密度3500~4000株,宜采用大垄种植。3.按当地生产水平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增施化肥。4.生育期间及时中耕培土,及时灌溉。5.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及时严格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炸条品种,适宜在黑龙江中部和南部、吉林东部、内蒙古东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4
品种名称:鄂马铃薯7号
选育单位: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AJU-69.1/393140-4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8天左右。株高73厘米左右,株型散,生长势较强,分枝少,茎绿色,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差,匍匐茎中等长。块茎圆形,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中等深,结薯集中。区试单株主茎数4.3个、结薯8.4个,商品薯率73.1%。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抗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0.7%,淀粉含量11.8%,还原糖含量0.10%,粗蛋白含量2.72%,维生素C含量13.4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892.6千克,比对照米拉增产25.2%。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345.6千克,比对照米拉增产25.3%。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海拔1200米以下区域在11下旬至12月份、1200米以上区域在2至3月份播种,宜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方式种植。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5000~5400株,套作2500株左右。3.底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施苗肥。4.及时培土,起高垄。5.注意通过轮作换茬减少青枯病危害,及时防治晚疫病,低海拔区注意防治28星瓢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湖北西部、云南北部、贵州毕节、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安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5
品种名称:鄂马铃薯8号
选育单位: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393143-12/NS51-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9天。株高58.5厘米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较强,分枝较多,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复叶小,天然结实性差,匍匐茎短。块茎扁圆形,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7个、结薯7.8个,商品薯率83.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感马铃薯Y病毒病,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2.2%,淀粉含量13.7%,还原糖含量0.27%,粗蛋白含量2.39%,维生素C含量11.3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934.9千克,比对照米拉增产28.0%。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293.3千克,比对照米拉增产20.4%。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海拔1200米以下区域在11下旬至12月份、1200米以上区域在2至3月份播种,宜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方式种植。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4000株,套作2500~2400株左右。3.底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施苗肥。4.及时培土,起高垄。5.及时防治晚疫病,低海拔区注意防治28星瓢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湖北西部、云南北部、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6
品种名称:云薯103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合作23/昆引6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80.5厘米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强,复叶、小叶均较大,茎翼直形,茎绿带褐色,叶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率低,匍匐茎长,结薯较集中。块茎扁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浅、紫色。区试单株主茎数4.1个、结薯11.1个,商品薯率71.6%。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抗晚疫病;田间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7%,干物质含量24.0%,还原糖含量0.19%,粗蛋白含量2.35%,鲜维生素C含量12.2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2016.3千克,比对照米拉增产33.4%。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560.5千克,比对照米拉增产45.3%。
栽培技术要点:1.西南地区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为3300株(留10000个茎)。3.选择高水肥条件地块种植,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4.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5.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湖北恩施、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毕节、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安康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