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galgame: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0:44


八、谱论

    谱论,家谱中又称谱说、谱法、先儒谱说、先贤谱论、述古谱略、家谱引义、谱学论略等,主要辑录古代经典特别是历代文人学士论述修谱宗旨、意义、原理和方法的语录。笔者手头搜集的有关资料有:《(安徽绩溪)汪氏世宗谱》(乾隆三十七年)卷之三"谱论"、《(安徽歙县)北岸吴慎德堂族谱》(民国10年)正编"先儒谱说"、《(安徽休宁)平阳郡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二年)卷首"谱说"、《(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同治元年)卷一"谱说引"、《(江西婺源)清华胡氏文敏公宗谱》(嘉庆二十三年)卷首"先贤谱论"、《(安徽黟县)古黟环山余氏宗谱》(民国6年)卷之一"述古谱略"、《(江西婺源)槐溪王氏支谱》卷之六"谱学源流考"、《(安徽)新安黄氏大宗谱》(乾隆十七年)"三氏谱法"、《(安徽)新安徐氏宗谱》(乾隆三年)卷首之二"宗谱引义"、《(安徽歙县)歙西范川谢氏支谱》(民国14年)卷一"谱说"、《(安徽旌德)济阳汪氏统宗谱》(民国8年)卷一"儒先谱说"、《(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乾隆五十三年)卷之首"谱说"、《(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民国8年)"谱论"等十余篇。比较这十余篇谱论,发现一个特点,即所引述历代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的只是引用文人学士的数量有多有少而已。以上家谱编纂时间为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想来这时编纂家谱引述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也都是抄来抄去的吧!

    上述家谱大多将"谱论"置于家谱"卷一"、"卷首"等前列位置,表明家谱编纂者非常重视先贤先儒有关谱学的论述。《(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同治元年)在刊载先贤先儒谱论前有一段"谱说引",论述了辑录名儒达士谱论的重要性:"名儒达士凡有论及谱书者,一一辑录于前......俾观者开卷检阅之际,匪特启夫孝敬之心,油然以生也!"

    下面就以《(安徽休宁)平阳郡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二年)的"谱说"为例作简要介绍。之所以选择该谱,因为该谱"谱说"引述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摘要如下:

    传曰:宗子无法,则朝廷无世臣。又曰,法立,则人知重本。盖宗法废,而谱系继起,犹足以补其所不及。《史记》叙世家,亦此意也。

    古者诸侯年表、卿大夫世家绵延史牒,得百世而不泯者盖赖谱系之存,而其族人相与为服死丧,婚娶之必告而不绝。隋唐以后,仕者不世,纪序失传,而谱遂大坏矣。

    汉高祖入沛,以白书与父兄,翕然趋之。司马相如使蜀,只移书喻父老而已。古之人其知重本也。如此谱牒不存,而不知宗者,有矣。谱牒存,而不知有宗,吾惑焉。

    唐人诗曰:昭昭穆穆枉,百世又何疏。户晓应难及,作图为细书。盖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石林公曰:凡今之士夫,以门望相高下,以爵秩为甲乙。有其人,则谱随而详以存;无其人,则谱随而略以遗。谱其可略且遗也耶!

    又曰:凡为人后稍有知识者,当以谱牒留心,苟前乎此而谱不立,吾不知其谁,始固不能无憾;后乎此而不立,无同姓与子若孙之罪也。谱牒之作可缓乎哉!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法也。

    又曰:宗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年,骨肉宗族无统,虽至亲也薄也。

    朱晦庵曰: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矣!又曰:己身以上称公,己身以下称郎,此作谱之法也。苏老泉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

    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流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老泉族谱引,以自始而衰,至于无服,其初只一人也。吁果念厥初知自一人而蕃衍盛大,以至于今日始终相联,又何计之服之远近。

    南史王懿传云:北人重同姓,谓之骨肉。颜之推家训:兄弟族自从祖之外,高秩者通称为尊,同昭穆者百世犹兄弟也。河北族人二三十世称从伯从叔,今俗语曰宗族,百世真有所谓也。

    苏东坡曰:良民之家,士大夫之族,未必无孝弟,相亲有族,无总子莫为之纠率也。虽然族之有宗,在今日为难行,而图述谱系,亦庶几于此考也。

    又曰:民相与亲睦者,王道之始也。诚知言矣。

    吕东莱曰:三代之时,曰姓者,流其祖考之所自出者也,百世而不变者也;曰氏者,另其子孙所自分者也,数世而一变者也。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其得姓虽一,而子孙别而为氏者,不胜其多焉。寻其流,可以知其源;寻其叶,可以知其根,抑何易耶。自秦汉以来,民族之别,绝无仅有,可谓简而易知者矣,然人罕有能辨其源者。王之氏一也,吾不知其出于元城之王耶?宜春之王耶?郤城之王耶?刘之氏一也,吾不知其出于陶唐之刘耶?奉春之刘耶?元海之刘耶?其能辨而不惑者,鲜矣。氏之马者,未必能辨其为马服之马及马援之马也。氏之石者,未必能辨其为周卫之石及复赵之石也。古之氏族繁而知之者反多,今之氏族简而知之者反少,由谱牒之明与废而已,以是知谱牒之学不可不讲也。

 

谱论

    王荆公曰:余闻者苏论谱牒,谓可知者,续之;不可知者,阙之。此语极有病。夫人不生于空桑,岂无祖宗。可知者,固可续矣;其不知者,必夜而思旦,而求挨形捉影,如今之捕兽,岂有不得者焉。苟委于知而又安于不知,其为不孝也,益大矣!

    程伊川曰:谱之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而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昭穆等降之殊,所以识尊卑之次第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欧阳修曰:族之为言簇也。尚夫序而有别,姓为言生也,本其所生,氏之为言是也,别其所自分也。又曰:川流派别,当知同源;人代散居,当知同祖。知同源,必不笑咸淡清浊之异;知同祖,则不学秦越鲁杞之为。然非图谱以纪,则世远无证,安识须句之本于风也,安识晋公子之本诸姬也。是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司马温公宗派记曰:昔有问六蓼之所自出?懵然不知所对。人谓诸吴罔记为周之裔,宜取皋陶庭坚不祀之讥。又有成季之昭宣孟之穆。至若五世而不相庆吊,人谓异郯子笃少皋之亲,且无言称先职之美。吾鉴兹弊,遂作宗派一图,揭诸中堂,以示诸后进辈。复楷收百余册,凡我族属,各送其一,庶朝夕披览,可以起其敦族之义,不以服属速远间而从寻斧焉者,因知所惧,可以厚流俗之一端,是亦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黄山谷曰:世之有氏为族者,惟有谱识其所从由,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相维系,而昭穆辨淆矣。

    吕本中曰:国无国之道,而后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后家乱。故礼乐纲纪者,国之道也;宗法谱牒者,家之道也。

    陆象山曰:作谱须要明白,如某祖某处分来,某人某处分去,枝干脉络,条理不紊,方才是谱。如或相传失真,考求无据,则亡讳亡世,真书无隐,此司马公之图系、欧阳公之谱例可仿也。

    陈北溪曰:谱系者,人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而盲入户,或妄附户贯而溷其宗枝,何止于托汉婿而冒姓刘,以狄种朱邪而附李属籍者耶!

    又曰:知有母不知有父者,走兽之道也;知有父而不知有祖者,飞鸟之道也。

    胡五峰曰:甚矣,谱牒之不可不作也。谱牒作,则昭穆有序而疏戚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分殊而一本;不作则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视如途人者,鲜矣!

    游默斋曰:人之生,始于父母,推而大之,世数虽遐,皆同一气也。谁无恻隐之心,霜露之感?宁不兴怀特未之恩耳。宗法既坏,则无宗子,何由以致其亲睦之意。独有谱牒一事,犹能稍合宗族而收其流,是以前辈多留心焉。

    石氏曰:谱之书关系甚重,祖宗之所自出,子孙之所自分,胥此由考,否则不如崇韬之哭子仪,姓闽者谓己出子骞者,未之有也。

    曾氏曰:古之为国为家者,有大宗小宗之法以收其族姓,虽至百世之远,而烝尝不废,亲疏之杀,尊卑之等,节制礼文,皆可考而见也。

   董深山曰:先祖有善而弗知,曰不明;知而弗传,曰不仁。此谱所由作也。

    上述共引历代谱论语录29条,涉及历代文人学士计21人。这些语录涉及修谱的方方面面,有关于修谱的方法的,如朱晦庵曰:"己身以上称公,己身以下称郎,此作谱之法也。"如陆象山曰:"如或相传失真,考求无据,则亡讳亡世,真书无隐,此司马公之图系、欧阳公之谱例可仿也。"但大多数语录主要阐明的是修谱的宗旨、意义,即修谱的重要性,比较重要的,如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法也。"如程伊川曰:"谱之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而敬宗也。"如吕本中曰:"国无国之道,而后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后家乱。故礼乐纲纪者,国之道也;宗法谱牒者,家之道也。"陈北溪曰:"谱系者,人身之根本也。"等等。正因为修谱如此重要,所以历代文人呼吁:"谱系之不可无也!""谱牒之作可缓乎哉!""谱牒之学不可不讲也!""谱牒之不可不作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更将是否修谱提高到孝的高度:"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矣!"

    上述诸多文人学土关于谱学的论述,作为谱论刊载在家谱显要位置,表明编纂者以此为指导思想来编修各自的家谱,这也为我们今天来探索我国历史上的谱学理论宝库提供了重要资料。但当我们检视上述历代文人学土关于谱学的论述时,不得不指出,中间缺少了一个大家,即司马迁关于谱牒的论述。司马迁在撰写史学名著《史记》时,曾引用当时所能见到的许多谱牒资料,司马迁对谱牒更有诸多重要论述。没有将司马迁的谱学论述收人到家谱的"谱论"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或许我们的先辈在编修家谱、汇总历代名士谱论时已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有的家谱在刊载谱论、谱法时就有所补充。如《(安徽)新安黄氏大宗谱》(乾隆十七年)专列"三氏谱法"一节内容,刊载太史公"司马迁谱引"、欧阳修"欧阳氏谱引"、苏明允"苏氏谱引"三文,并在文前指出:"宗法之兴,出自太史司马公为始,厥后欧阳文忠公、苏明允各为世谱,文忠公依汉年表,明允以礼大宗小宗为次,今以三氏宗法备录于谱,俾后之继之者识谱学之所自出云。"确实如此,论及中国的谱学理论,应从司马迁开始,包括欧阳修、苏洵等历代文人学土,他们的谱学论述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未完待续)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