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皇2002隐藏角色:品 味 同 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52:36

品 味 同 裏


  人生中有很多神奇的“緣”:生命、事業、愛情、友誼等等。我和同裏古鎮也算是一種緣,但這又是一種什麽緣呢?細細品味,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世的情緣,這座外慧内秀的醇正水鄉、舊時江南,聞名與海内外的特色文化,早已被衆多的文人雅士,用他們多彩的筆,儒雅的詩,長短的鏡頭鋒利的雕刀,七色的絲絨占盡了。多年來,我雖無數次握筆在手,愁爲這顆樸實無華而又玲珑淳厚的璀璨明珠說一點什麽,卻遲遲未敢落筆。每次探尋隻能沿着那沾滿古雅之氣的長巷拾掇着、尋覓着、豐滿着。古鎮裏那些曲折的長巷,如藤,蜿蜒地爬了多少年,誰也說不清。迷人的曙光依舊開着醉人的花,不知在這根古藤上開了多少次又謝了多少回,唯有黛瓦下粉牆斑駁處,裸露的牆磚,如一方方的漢字,殘缺不全的紀錄着還未被蠹蟲啃光了的曆史。
  我認爲同裏是幸運的它沒有像江南水鄉的其它古鎮,悲慘的在人爲的破壞中随着曆史風塵而逝去,這座千年的古鎮不僅活着,還活得很風雅。就憑這風雅醉倒了多少遊子,喚醒了多少記憶,怎一份感懷了得。
同裏的風骨是文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而形成的。沉積在歲月留痕裏的古鎮文脈凝聚成一種精神、一種氣韻、一種哀怨,常常憑借四季的風、霜、雨、雪,在枕河人家的那種厚重的情感世界裏激蕩不已,這樣的感情和感覺多麽需要珍惜啊!因爲這深處就有關于曆史、關于民俗、關于家鄉、關于生存、關于時間……等等複雜的思緒。曆史能成爲文化遺産,那是靠歲月留下的這些痕迹,那些保存在典籍内、浸染在風情裏、蘊涵在傳說中的故事,爲這些歲月留痕作了最堅實的印證。
  同裏古鎮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奢,一度改爲“銅裏”。那時這一帶尚屬村市,鎮在二十六都九裏村。到了宋代,又将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爲“同裏”,“乃始稱鎮也”,并沿用至今。
古鎮位于太湖之濱,古運河畔,與姑蘇比鄰。面積一百多平方公裏,人口約5.8萬,整個鎮區四面環水,被鑲嵌于同裏、九裏、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圩頭,而49座古橋又将小島般的土地串爲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戶戶臨水通舟,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就是這塊多年來一直令我魂牽夢繞的故土,以往的歲月,都深藏在那一片片由古老的石橋串在一起的傳統民居裏。
  翻開同裏的曆史,這裏曾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集居之地。自從淳佑四年至清末,先後出過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3人。從公元1271年至1911年,先後建成的宅第有38處,寺、觀、祠、宇47座。目前保存完好的建築有耕樂堂、三謝堂、承恩堂、侍禦堂、五鶴門樓、仁濟道院等;清代建築有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務本堂、慎修堂、廣善堂、任氏宗祠、龐氏宗祠陣去病故居等。這些無比珍貴的曆史文化遺存,其建築的外觀恢弘、造型精巧、宅院相融,空間處理十分優美。它除了原汁原味的的保存着徽派建築明顯的文化精髓,張揚着徽派文化在吳越文化包容下的“文采跌宕”,還獨具特色的體現了江南人那種精于算謀,寬愛待人的傳統美德。
  讀者朋友們如果有雅興,不妨随我一道走進那些高牆深院的官紳大院或前庭後院的居民住宅,一睹它們的風采。這些建築一般都由門廳、轎廳、樓廳、書房和朵屋等組成,再講究一些的官紳人家還有戲台、花園、家祠等,側有備(避)弄聯系前後。置于中軸線主宅的建築結構以木架承重,一般采用立帖穿鬥式或擡梁式。多配有雕刻裝飾,大型住宅有木雕、石雕、磚雕,三者齊全。木雕大多施于梁枋、雀替、門窗、戶闼。石雕施于門枕、柱礎、照牆勒腳等,磚雕廣泛用于門樓、照牆和門楣、牆垣。就連屋面上的脊及戗角,也都是當年建造時匠師們發揮技藝的重要部位。
  居民建築要相對簡單多了,疏密有度的嚴謹布局,黑白相間的傳統法式。構作的精細度雖比不了大戶人家的雍容華貴,卻也極富江南居民的具有神韻,這些居民建築成片的連接在一起,構成濃重的江南水鄉特色,彰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成了中國文化尤其是吳文化的精粹。
  這些街坊特有韻味,細細解讀你會發現當年建造者的匠心是何等的聰明,這裏随處都透顯着中國風水學那精湛的玄妙和詩意。幽巷深藏在坊市之中,有些小巷随看去感到狹窄,青石闆路面充滿了滄桑感,卻風骨猶在,古鎮千年的命脈,就靠這些無處不在的幽幽長巷,在歲月的長河裏律動。正是這些形式各異的小巷風情,凝聚了古鎮的文化底蘊,見證了歲月的延伸,記錄了逝去的榮枯盛衰,把日子的光影一點一滴沉澱在這一磚一瓦和一石一木之間了。你無法想像,就是這麽塊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雲集了那麽多文化遺存和爲數衆多的古代建築。
  憶往昔,在江南太湖流域的廣袤宏大的綠野平疇上,曆史曾特別關愛過這塊土地,河網縱橫,這塊号稱水鄉澤國的土地上,古鎮星羅棋布,無數錯落有緻的居民、依水壘建、貼水成街。一些人家在水下打進木樁、鋪上木闆,搭成水上平台,建起水榭,與河道相映成趣。平台上的房屋有窗有門,與碼頭相通,踏着木階、石階就能下水,淘米洗菜、刷碗汰衣。水榭夏涼冬暖夏日涼風習習,沿河上細長柳絲迎風飄拂,坐在窗口的姑娘,掩映在翠綠的柳絲中描紅繡鳳。冬日,幼童仰臉癡聽老人們講了許多代都講不完的故事,唯有陽光透過水榭的窗戶,把一束束溫暖的光帶,灑落在稚嫩和多皺的笑臉上。這溫暖的圖景倒映在河面上,時而隐約時而清晰,令人意動神搖。古鎮人家的日子,就這樣與流水相伴,任随河風惬意地吹拂,内心就滋養出許多寬潤與淡泊,不經意間,詩意便踏着碧波款款而來。這些在春意盎然的典雅風情,如今能保留下來的太少了。唯有連同裏在内的極少部分古鎮雖說飽經了滄桑,已顯的斑駁不堪,卻終還是在一次次人爲? 的劫難中存留下百年的曆史記憶,這些別具特色的遺存恬靜而又娟秀,古樸而又淡雅,足以讓我們面對這一切的時候,那種回腸蕩氣銘心刻骨。
  今天,當你一踏進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同裏,你便進入了五湖相擁的溫馨懷抱之中,“川”字型的那些河流,在這裏,你分不清誰和誰的關系,河道與街巷縱橫交錯,高低的居民與寬窄水巷錯落有緻,布局的合理,令人看一眼都心馳神往,宜人的尺度饒有情趣,更充滿了水鄉情趣和古鎮風韻,移舟水面,流連岸邊,那畫面除了詩意盎然,你生不出其他的雜念,就這樣水巷穿插環繞着古鎮的屋舍,遙相呼應。那水,仿佛積蓄了久遠的神韻靈氣,帶着具有年齡特征的矜持,靜靜的流淌着,款曼平适的波紋,搖漾着舒緩與恬靜,給人以年代久遠的感覺,千年不辍地點化着古鎮臨水人家的甜夢,繁枝茂柯,橋影詩魂用自然深處充盈的底蘊,滋養凝聚成許多古意蒼然的曆史景緻,讓人們的心靈常去流連盤桓。
  我走訪過許多古鎮的老人,他們誰也說不清多少代了,伴水而居甯靜優雅習慣了,新一代成人後外出工作,成家了,老人們卻不願抛棄祖宗的根基,留下來守住這份家業,“将來他們也老了,他們會主動回來的,這份家業還得一代代傳下去。”這些普通人家的生活寫照,既充實又平和,仿佛是一張張退了色的老照片,紀錄着時間和年齡。在他們心中珍藏着的那一份對古鎮情感,顯現出如此巨大的魅力,光陰和歲月一不留意,在這裏勾畫出一段遙遠的夢想。着夢想纏綿而又溫馨。
  如果你有起早的習慣,不妨在古鎮多住幾日,最好到養育了古鎮的湖邊散散步,那景緻是十分動人的,湖邊上淡淡的霧氣,要疊疊不攏,要牽牽不開,在無風的湖面上懸着一條條迷離的光影,沿湖岸望去,垂柳輕拂,濕度很大,能見度雖小,風景卻呈現出迷蒙深邃的輪廓,偶爾一兩聲鳥啼,順着河水流淌,那聲音仿佛一直滲透進水鄉人家朦胧的晨夢中,很久很久,才飄散開去。
  随着霧氣漂移,你的視野也忽明忽暗起來,你能聽見生命底蘊的節奏,那是被湖水滋潤着的芬芳樹木的拔節,魚歡蝦戲的聲音,這一切爲你構思着一首朦朦胧胧的抒情詩。
中午你再去看,在那一片淺藍色天地背景的映襯下,淡青透明的湖水,随微風伴着透澈的旋律輕輕吟詠着遠年譜出的曲調,仿佛嚅嚅輕述着古鎮往日的故事。這些波光漣漪淺唱低吟的旋律,随着湖面漸低寬厚,在絲綢般拂動的波光上跳躍。這時你回到古鎮,感覺又不一樣了,水巷裏浮動着的天光雲影,均出沒在樹陰房舍的腳底,像一條搏跳的動脈,經久不息的給古鎮注入靈動之美。把古鎮那些單薄的日子,釀成一條深邃的清純。
  臨近傍晚了河水在斜陽下反射出淡郁的金色,錯落的民居,翠綠的樹木,高高的拱橋,長長的石駁岸,梭巡的小船上清潔工在撈去河面的雜質,雖有些駁岸陳舊剝落,仿佛這一切像保存已久的遠年水墨畫,被一天的河水磨刷得有些黯淡,等着那輕盈皎潔的月光飄逸迷蒙的晚裝。
  在悠悠往古歲月中,小河沐浴過無數陰晴雨雪,但它始終帶着大自然的浪漫,迎送着古鎮季節的轉換,滋潤着古鎮世代繁衍的脈絡和曆史延伸的纖維,向現代流來。永不謝歇的漣漪,蕩漾去多少鴻蒙的落日和曦微的朝晖,帶去千古迢迢的時間,留下萬般渺渺佳話,那佳話便是镌刻在吳中大地上的歲月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