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太阳神选为宿体: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谈2012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8:52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突出强调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银行业落实一号文件精神,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薄弱领域,加大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同时,推动大中型银行积极为农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

  确保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 信贷资金更多投向薄弱领域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信贷增速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前提下,银行业将大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坚决限制对“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的信贷投入,腾出资金和规模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在建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确保实现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顺应“三农”发展变化,科学确定支持重点,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薄弱领域:优先保证
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给信贷需求,大力支持科技兴农和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大力开展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积极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新途径。

  推动大中型银行为农服务 鼓励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设网点

  “坚持商业可持续与社会责任兼顾原则,推动大中型银行积极履行为农服务义务。”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说,将着力督促和引导大中型银行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支农服务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大中型银行要着力提高县域机构经营活力,建立与县域业务特点相一致的决策机制和审批流程,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农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三农”服务机制,以“村村通”和惠农卡为重点,继续增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邮储银行要发挥网络优势,为广大村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贷款等涉农零售贷款业务,发展批发贷款业务加大对“三农”和农村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拓宽支农服务领域,大力开展农业
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鼓励大中型银行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设立网点和小企业专营机构,原则上不受数量限制。

  深化农信社改革 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将继续推进农信社深化改革,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稳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内控治理,促进支农服务能力的提升:实施战略导向监管,确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全面实施支农服务承诺制度,持续监管承诺落实情况;对涉农不良贷款给予更大的容忍度,结合涉农贷款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弹性存贷比要求;加快建立支农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建立支农导向绩效考核机制。

  同时,2012年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入政策,把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工作抓实抓好。着力探索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新路,不能简单复制发起银行的模式。严控区域布局,重点引导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组建,推动在乡镇增设网点,同时更突出本地化,更多地吸收当地企业和个人参股。

  在深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上,对目前尚不具备设立标准化网点条件的少数乡镇,不断优化多种形式的简易便民服务;对已实现机构网点和服务覆盖的乡镇,继续在服务深度、广度、密度上下工夫;对乡镇以下农村地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做好延伸服务;切实加强新覆盖机构网点内控管理,严防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

  加大产品服务创新 加强涉农信贷投向监管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缓解农村和农民“贷款难”的有效手段。各级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推动银行业机构不断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针对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的现实状况,探索实践多种形式担保模式;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同时,银监会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扎实做好涉农信贷风险防范。监管部门加强涉农信贷投向监管,确保涉农信贷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对部分资本充足率低、不良率高的机构,以及部分存在流动性压力的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严格控制业务扩张,防止出现挤兑事件。不断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在主要监管指标监测考核方面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

  此外,银监会将积极协调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构建促进支持“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扶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