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取消隐藏的列:明末 冯班《钝吟书要》[节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30:50
历代书论精粹

冯班(1602~1671) 明末清初诗人。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反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

冯班《钝吟书要》[节录] 

余见东坡、子昂二真迹,见坡书点画学颜鲁公,体势学李北海,风卷云舒,远之若将飞动。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坡书真有努猊抉后①,渴骥奔泉之态,徐季海世有真迹,不知视此何如耳

坡公少年书《圆觉经》小楷,直逼季海。见老泉②一书,亦学徐浩。山谷称东坡学徐季海,苏斜川③却云“不然。”我信山谷。

赵子昂用笔绝劲,然避难从易,变古为今。用笔既不古,时用章草法便拙。当其好处,古今不易得也。近文太史④学赵,去之如隔千里,正得他不好处耳。枝山⑤多学其好处,真可爱玩,但时有失笔别字。董宗伯⑥全不讲结构,用笔亦过弱,但藏锋为佳,学者或不知。董似未成字,在文下。

赵松雪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家,当时诚为独绝也。自近代李桢伯⑦创“奴书”之论,后生耻以为师,甫习执笔,使羞言模仿古人,晋唐旧法于今扫地矣!松雪正是子孙之守家法者尔。诋之以奴,不已过乎!但其立论,欲使字形流美,又功夫过于天资,于古人萧散廉断处,微为不足耳。如桢伯书,用尽心力,视古人何如哉

[评点]
 冯班(1602一1670),江苏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老人。明诸生。为人落拓佯狂,不合时俗,能诗文,善书,尤其精于小楷。著有《定远集》、《钝吟诗文稿》、《评点才调集》。书学论著有《钝吟书要》、《钝吟杂录》。《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有传。①怒猊抉石:猊,狮子;抉,挑出。“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二句喻其沉雄奔放之态。这本是唐人评徐浩书法的话,见《新唐书·徐浩传》。②老泉:苏洵。③苏斜川:苏过。④文太史:文征明。⑤枝山祝允明。⑥董宗伯:即董其昌。⑦李桢伯:李应桢(1431一1490)本名姓,后以字行,更字桢伯,一作贞伯,官至太仆少卿。明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曰:“少卿书法自成家,盖轶唐而上,然每耻以是见名.文征明曾从其学书。

苏轼、赵孟頫均为一代大家,分析他们的书风源流及得失,无疑可以为后学者提供借鉴。

东坡书风究竟受何人影响,自然毋须拘于一说。冯班在这段评说中揭示了苏轼书风形成的关键,即兼收并蓄,转益多师,这对于有志于书法的人来说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赵字的优劣历来议论颇多,有崇尚传统而极力誉之的,有薄其为人而恣意毁之的。冯班秉持公心,一方面称赞他恪守传统,无所不学,自成一家;一方面又指出他用笔不古和追求流美这些缺点。这对于今人认识赵字,学习赵字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现在许多人重创新薄传统,不愿苦练基本功,以花拳绣腿沽名一时,读此能不深自反省。

人物简介   冯班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是明清之交著名文学家冯舒的弟弟。年幼时智慧超   

冯班像

人,与其兄齐名,人称“海虞二冯”,但随着成长兄弟分道扬镳。冯舒很快就考中科举,踏上仕途。而同时学习制艺、刻苦攻读的冯班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弃绝科举,专心治学。他才华横溢、雅善持论,有时非常傲然不群,不愿与俗世交往。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或争辩缘由,如果意见差别很大,他往往掉头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常令别人十分难堪。冯班治学非常刻苦,常常独坐冥思苦想,一有所得,喜欢用高声慢调将其吟颂出来,其声高且慢,似有所堵不能畅发,故名钝吟,自号“钝吟居士”。   冯班一生很不得意,可谓愁苦潦倒,但其性格刚毅,不愿屈身佞事。因而空怀满腹才学,无处施展。每当好友相聚、他往往举杯痛饮,然后就在座中旁若无人地嚎啕大哭,人咸以为怪。又有时宾客聚会、稠人广座之中,冯班倍觉无聊或者抑郁愤闷,往往也“就座中恸哭”。人们都以为他得了痴症,又因冯班排行第二,所以叫他“二痴”。冯班入清后弃举业,在乡里教授弟子以终老。   冯班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在诗著上尤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喜欢江西诗派的风格,因而在和其兄冯舒评点《才调集》时,对其极力贬斥。他自己则推崇昆体,专意古学。对明代以来空疏浮华的弊端和以新奇怪异炫世的现象十分不满,因而他作学问非常扎实,不是信而有征,决不轻下一字。其钝吟实沉稳之态,绝非江郎才尽之尴尬。有一次他和他的儿子冯武讲课时,见其子在看《少微通鉴》,就正色对儿子说:“昔人之事,成败已见,得失显然、不须更翻公案,凡为此者,不过好立议论,求免耳食之诮耳,须善审时势,不可一昧将正心诚意套语、妄断前人”。对于那种投机取巧、专在古人成文著作中吹毛求疵,以沽名钓誉者予以深刻揭露。对于前人著作,倒也不是不可评论,但专一寻衅滋事,只不过欺负他不能为自己辩护罢了,这种思想就是今天,也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冯班墓在虞山之麓,仲雍墓道前侧,原景道堂之后。曾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存“高山仰止”石坊。

个人成就

文学主张

  冯班为钱谦益弟子,被称为“虞山诗派”的传人之一。论诗反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以为“似是而非,惑人为最”(《严氏纠谬》)。他主张“诗以道性情”,但最后又归结到温柔敦厚。他也主张善于学古,“不善学古者,不讲于古人之美刺,而求之声调气格之间,其似也不似也则未可知,假令一二似之,譬如偶人刍狗徒有形象耳”(《马小山停云集序》)。他提倡“隐秀之词”,“隐者,兴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者也;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钝吟杂录》)。他的论诗主张对反神韵说的赵执信很有影响。他在晚年的著述《碧云仙师笔法录》中将冯班称作“碧云仙师”,奉若神灵。也正因文学宗尚的异趣,导致了王士禛与赵执信的诗学之争,赵执信著《谈龙录》攻讦王士禛的“神韵说”,遂使二人之争演为清初诗学的一大公案,对整个清代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冯班《钝吟杂录》于清代诗学研究的重要性。《钝吟杂录》在冯班的著述中版本也最多,并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作特色

  冯班作诗,宗法晚唐,于李商隐用力尤深,力求锤炼藻丽。他有一些诗伤离念乱,有一定内容深度,如《杂诗》:“诵君恸哭书,咏君黍离诗。悠悠寸衷事,百岁谁当知”。《兵后经郡齐门故人废园有感》:“雀乱鸦啼燕不回,曲池平后劫成灰。……蔓草江淹何限恨,青枫宋玉有余哀。”又如《临桂伯墓下》、《江南曲》等篇,都寄寓了故国之思。钱谦益称冯班之诗“沈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擅长书法

  冯班还非常精通书法艺术,正草隶篆四书都很擅长,尤其小楷更是出众,时人得其笔墨,往往珍藏于家中。而冯班自己写作则无定所,往往是兴至索纸笔、随便书定,或是书头、或是纸角,这就使其过世后,搜求其著述十分困难,冯武竭力以求,幸亏别人珍惜冯班墨迹,往往珍藏,才得以聚腋成裘、汇成一部,因其父号“钝吟居士”,故题名为“钝吟杂录”。也正因为是聚合在一起的,往往显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但总体来说,仍能反映冯班之学术观点和思想风格。

著述名录

  冯班一生著述颇丰,除《钝吟杂录》外,尚有《钝吟集》是其代表作。影响颇大。《钝吟集》共十卷,包括《钝吟集》三卷、《钝吟余集》一卷、《钝吟别集》一卷、《游仙诗》二卷、《冯氏小集》三卷,几乎将冯班一生的诗作都搜罗在此,并由其同乡浦江周心如为其校定成册,刊于纷欣阁丛书中。另有《常熟二冯先生集》,是与其兄冯舒的合集,为冯班的同乡后学张鸿,出于弘扬乡贤的目的编印,为后人研读冯班这位清初诗坛名家,“虞山诗派”重要诗人的诗作、诗论提供了便利。

负面评价

  冯班[1]论诗极力反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其《钝吟杂录》第五卷为《严氏纠谬》,专驳此说。以为“妙悟”说似是而非,惑人为最。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却是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所创“神韵说”的理论渊源之一。王士禛推崇严羽的“妙悟”说,他说:“严沧浪(严羽)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蚕尾续文》)所以,王士禛对冯班的《钝吟杂录》极为反感。这从他的《分甘余话》中可见一斑:严沧浪论诗,特拈“妙悟”二字,即所云“不涉理路,不落言诠”,又“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亦可寻”云云,皆发前人未发之秘,而常熟冯班诋諆之不遗余力,如周兴来俊臣之流,文致士大夫,锻炼周内,无所不至,不谓风雅中乃有此《罗织经》也。昔胡元瑞作《正杨》,识者非之。近吴殳修龄作《正钱》,余在京师亦尝面规之。若冯君雌黄之口,又甚于胡、吴辈矣。此等谬论,为害诗教非小,明眼人自当辨之。至敢詈沧浪为“一窍不通,一字不识”,则尤似醉人骂坐,闻之者唯掩耳走避而已。(卷二)   王士禛对冯班的这一批驳是非常严厉的,他把冯班列为诗教罪人,将其比附为历史上的周兴、来俊臣等乱臣贼子,足见其对冯氏的厌恶。

代表作品

诗作

  【有赠】   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   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围棋忆谢玄。   【朝歌旅舍】   乞索生涯寄食身,舟前波浪马前尘。   无成头白休频叹,似我白头能几人?   【题友人听雨舟】   篷窗偏称挂鱼蓑,荻叶声中爱雨过。   莫道陆居原是屋,如今平地有风波。

名言

  好小利必有大不利。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