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分层剖切:世博探路(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1:30:13

 

日前,下了个决心,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去世博会探了一次路,好为以后进一步的细致考察,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为将来一些亲朋好友来参观,做好参谋。但是,我发现,这想法太天真了些!

从早晨七点不到出的家门,晚上九点过回到家,实足14个小时有余,我却只看了欧洲区的一部分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场馆,因为排队队伍太长,或没拐到,都没来得及看。

直奔欧洲所在的C区,原是有策略上的盘算的。中国馆要预约,而且那里会在世博闭幕后仍保留的,不着急,其所在的A区,就先放弃;B区主要是亚洲国家,近邻、黄种人的国家与我们相近的习俗,相对熟悉些,也先放弃;D、E区在浦西,方向不同,而且那儿的“城市最佳实验区”之类,也会一直保留,也不妨放在后面。而C区,不仅是欧洲馆,还有美洲和非洲,应该是兴趣中心。但是决没想到,花那么多时间,急匆匆赶场,还只能看C区的一半不到!园区实在太大了,另外,当然排队也耗去太多时间。

所以,我奉劝外地来沪参观的人,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包括馆主媒体报导和向参观过的人打听,弄清楚一些场馆的特点,哪些更有内容,有目的的循目标而去,否则,就是有一周时间,也是看不下来的。同时,白天晚上景色各异,一定要安排一次夜游,所以我探路也是打定主意要呆上包括晚上的一整天的;当然,那样体力付出会比较多,好在两顿饭的时间总要坐下来休息。为了争取时间当然也省些钱,我是自带干粮的。要休息部份场馆也可小坐,特别是观看巨幕、环幕电影通常也有座席。现场饮水、上厕所、有遮阳的室外憩坐、临时购物、免费的公交车可提供长距离转场之需……,凡此种种服务,都可称方便。

我总的印像,多数场馆内部是空空如也的,图片和投影唱主角,但有些场馆内有表演、有互动、有售卖、有赠送……相当丰富多彩。我在波兰馆里碰巧遇到工作人员在散发全面介绍克拉科夫的画册,意外收获到两本书,装在20多厘米见方约3厘米厚的漂亮纸盒里,像模像样的礼品!土耳其馆还可品尝现做的点心,但需排队等候,我就不凑热闹了,异国风味或许可口,但时间实在更珍贵。最让我懊丧的就是在瑞士馆前中午烈日下足足排了近两小时队!因为栏杆围成十来曲的长龙,进得去中途想退也退不出,只能当个“过河卒子”了。原来,瑞士馆有个招牌性的乘缆车的项目,可过一下高山滑雪场的缆车瘾,但偏巧当天维修不开放,尽管播音里不断通知,可还是那么多人排队。不过我也很难想象,每天成千上万人的队伍,缆车开放起来即使有一半人想坐,进去再排一次队,一个瑞士馆还不花去半天时间?“撮尔小国”的设计师,如果想得到中国人口的这种灾难性蜂拥,一定不会出这个馊主意的吧?

那就让我们从瑞士馆看起,由我介绍几处自认为值得一看的馆吧。

 

这是瑞士馆的外貌,可以看到屋顶上正停在轨道上的缆车,那是可以从底层一直盘旋升上去的,会经历城市到田野的各种风光。那平面形状曲折的屋顶,会不会是简括的瑞士的地图外形?设计理念中融入环保,外墙大豆纤维网可自然降解,挂满的红色圆盘,会利用太阳能发光、发电。

 

从馆内透过网幕可见黄浦江上的卢浦大桥,成为很好的场外借景。 

 

透过网幕还可见相邻的德国馆,以及在两个馆前面排队的部份人群,说人山人海毫不为过。

 

丹麦馆看似非常简单,外观就是一个螺旋形坡道构成,其实它有室内外两个交叠的坡道,中心围绕着一水池,其中放置着那国宝美人鱼雕像原作,据说是美人鱼第一次出国,这可是上海的殊荣!

 

这就是美人鱼雕像,可以在不同高度不同方向欣赏她的美姿。

 

丹麦馆虽然简单,却是最人性化的,沿着坡道,带状的座椅像是无限地延伸着,可能是所有馆中休息位最充分的,又形成漂亮流畅的装饰。这是屋顶一角,画面中近在眼前的是“冰壶”造型的芬兰馆,和更远的卢浦大桥引桥。

 

丹麦馆还是唯一提供自行车借骑的场馆,不过估计也是没料到中国的管理难度,我去时,这项服务暂停着。

 

飘带状长椅似乎从室外穿顶飘到了室内…… 

 

长椅在这儿绕了个圈,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小孩情不自禁地要来钻爬一番。 

 

瑞典馆外墙十分独特醒目,四个立方体的组合,使四个外墙面和屋顶组成的体块带有立体的瑞典蓝黄十字旗的意味。

 

 从室内看去,纵横交错的外墙板和结构骨架造成复杂而奇特的韵律。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三国,都强调自然、森林、环保,这像是瑞典馆构筑的抽象森林。

 

这是瑞典馆内部的一处以厨房为主题的展厅,色彩绮丽,充满“爱丽丝梦游奇境”般的奇幻情调,桌椅都飞上了天花板……   

 

比利时是欧盟首都所在国,所以两个馆合二为一,外形虽然是个最简单的方盒子,内部却另有一重天,是最具光色形体变化的。

 

往楼上餐厅的坡道和楼梯,穿越天桥和一个个圆形洞口管道,会出现别有洞天的另一番光色天地。 

 

 这块介绍欧盟的墙面前天花上,挂满缤纷的欧洲知名企业的标识,许多都早已为我们所熟识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张著名建筑照片中,出现了我的身影,这是比利时馆吸引人的一个小噱头:原来它是一块荧屏上虚拟的影像,不断更换着建筑画面。只要你来到一个摄像头面前,你的影像便会被合成到相应建筑的某个固定位置,如果同时对着其摄影就有了这样一张自拍照。可惜屏幕太小,聚焦困难,图片只能如此模糊。

 

西班牙馆一如其浪漫奔放的民族性,外墙是由无数的鱼鳞片状藤编的弯板构件“编织”起来的,它们被“捆绑”在钢构架上。这只是主入口处的一段,整个馆呈波澜起伏状,占地庞大,总面积达8000平米。 

 

近看那些“鱼鳞片”,藤条的编法不同,造成不同的肌理和色效。内部还有半透明的纸质透光壁衬,使阳光通过其缝隙洒落在室内局部。我唯一担心的是,它们能不能安然度过上海的台风季节,那8到10级狂风暴雨,经常会掀翻广告牌和常规的轻质屋面,届时如果千疮百孔起来,修补可不是件简单事。

这是西班牙馆弯曲而复杂的钢构架,焊接好的异形组件,通过“凡尔”节点板拴结组装成整体。我有些不明白,一幢临时建筑,有何必要为了形式追求搞得那么复杂!

  

馆内的一个场景,可以清楚看到屋面、墙壁的透光效果。 

 

西班牙馆的最大看点,是在一通道式巨大的环幕上放映着包括自然和城市景观以及奔牛、乡村庆典等各种强烈动感的民俗生活的画面,配之以极其震撼的音响效果,每到一定时间,一位西班牙女郎会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地坪舞台上,表演一段奔放的舞蹈,然后随着音乐的转缓,慢慢的以特定姿势静卧地上休息。画面循环播放,她会按音乐节点从地面上再次徐徐起来热情献舞……,周而复始。

 

  

 东欧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有些场馆的外形很独特,颇吸引人。这是波兰馆,一块块镂空花板拼装成具有民族特色花纹的整块墙面。

 

 

塞尔维亚馆,外墙是用彩色空心预制块搭建的。

 

 

爱沙尼亚馆,轻质网板组成的片状外墙,图案取自民族风格织物。看着有点像藏族妇女的围裙纹样,东西方文化这种交叠,是很奇妙的。

 

拉脱维亚馆,是由悬挂着的半透明薄片包裹的,似乎轻得要飘起来。同样希望它能经得起7、8月份狂风暴雨的考验!

 

 

捷克馆基本形体是个简单的长方体盒子,可是用黑色圆形冰球状小饰件脱空排列在白色墙面上,图案和光影效果特别显眼。冰球是捷克像我们乒乓一样的国球,而图案据说是一幅布拉格老城区的地图。入口处三个卷筒界定的通道,与平直的基本造型形成又一个强烈对比,手法简单而视觉效果鲜明,是一个十分高明的设计。

 

 

俄罗斯馆的造型据说来自乌拉尔古城堡的意象,但那些纹饰还是让人容易解读为俄罗斯民族服饰上的花边纹样。我来到时,已经傍晚6、7点钟,夕阳西下,觉得光线昏暗,想不到数码相机的自动加强的曝光,使其看上去还很明亮清晰,天空居然还出现现场并未明显感到的兰色。

 

 

整个馆内都被装饰成一个童话世界!到处是阳伞大的花朵,到处是儿童的笑脸,到处是充满童趣的雕塑、玩偶,到处都是绿世界和太空的影子……。以儿童为主题,以幻想为支撑,加上光荣的加加林与火箭……俄罗斯馆让人倍觉温馨而又对未来无限想往。

 

 

卖品部的俄罗斯美少女。其实去北欧特别波罗的海沿岸那些小国的馆,都可以遇到真正的发似金、眼如碧、肤若雪的美女工作人员,特别那雪白的皮肤简直白得晃眼,是在美国那样的移民国家和法、意等西欧、南欧国家很少看得到的。中国时髦女孩拼命往脸上涂脂抹粉,贵妇拼命到美容店去漂白,可惜都永远望尘莫及,还是黄皮肤黑眼睛的本色美,有得一拼,美从来都是多样性的,不必强求。

 

 

英国馆是最有特色的!也是我当天最后进入的,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出乎意外,还能拍到如此效果的夜景照片。它浑身长满了“毛”——那是插着6万多根超过7米长度的方形有机玻璃棒,大半悬在外面,小半伸在室内。有说他像一朵巨无霸蒲公英,这倒是无意间道出了英国馆的主题,“让自然走进城市”。据说每一根有机玻璃“触须”中都藏有一颗活的种子!

 

 

月亮升起老高了,参观人群络绎不绝,这是英国馆的入口。

 

 

英国馆的内壁,插满了那些外伸触须的另一端。方形断面上可以看到各色种子的形态,白天自然光下应是可以看到种子色彩的。人们走在英国馆的外走道上,还可以看到许多活的盆栽植物嵌在外壁下部沟槽中。我以前读西欧的小说,一直不明白经常出现的诸如“迷迭香”等等是何等样植物,这次终于都看到了。

         最后,补充一件有趣的事。尽管是远在欧洲的国家展馆,有许多都突出介绍和拉近与中国的关系,比如土耳其馆,进去开门见山的就是两张类似“八卦图”的十二生肖图,他们和我们的生肖一模一样,就是图形文字略有些区别。最有意思的是,上海滩过去著名的外籍建筑师,国际饭店、沐恩堂等的设计者邬达克,一直说是匈牙利人,匈馆内也有介绍,但这次却在斯洛伐克馆看到,他也成了他们引以为荣的骄傲,一个屏幕上,不断地放映着邬达克在上海的所有作品,都已是挂牌的历史保护建筑。到底其中的渊源如何,两个国家也会像我们地方上争名人那样打笔墨官司吗?这些似乎并不重要,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