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做不规则缓坡: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20:36:57
(2011年1月23日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主要目标. 1
第一节  “十一五”回顾.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3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5
第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8
第一节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8
第二节  提升发展服务业. 12
第三节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6
第四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17
第五节  强化园区经济发展. 17
第三章  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 18
第一节  构建城市现代化战略新格局. 18
第二节  完善城市功能. 19
第三节  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 19
第四节  健全城市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21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2
第一节  打造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22
第二节  建立运行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 23
第三节  统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24
第五章  建设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 25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 25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
第三节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 27
第四节  构建生态城市. 28
第六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9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29
第二节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30
第三节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31
第四节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32
第五节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 33
第六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34
第七章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34
第一节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35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6
第三节  加快建设人才高地. 38
第八章  提升首府文化软实力. 39
第一节  提高全市人民文明素质. 39
第二节  繁荣文化事业. 40
第三节  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41
第四节  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42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42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42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44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内合作. 45
第十章  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46
第一节  筑牢社会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46
第二节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47
第三节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 47
第四节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48
第五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49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50
第一节  加强专项规划落实. 50
第二节  规划实施管理. 51
序  言
“十二五”(2011—2015年)是首府在全疆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期。《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首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首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县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是首府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首府现代化建设虽然艰辛曲折,但成果丰硕。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7·5”事件严重影响,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为今后首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在2008年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到2010年分别达到1311亿元和197.57亿元,分别占自治区的26.2%和29%,经济总量继续在自治区保持首位。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由3000美元到6000美元的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三区四园为依托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三次产业层次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形成新优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0%,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圆满通过国家“两基”教育验收。全面改善了农村乡镇,街道、社区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完成公共设施抗震加固。全市自主创新成果的总量大幅度增加,专利申请授权量五年累计达到2600余件。双拥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新的成果。
——城市发展和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甘泉堡工业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成为提升首府服务功能、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五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4亿元,是“十五”末的1.53倍,建成区面积已达339平方公里,是“十五”末的1.92倍,新增163平方公里。建设完成了一大批城市重点道路、工业新区道路、热电联产、供排水、污水处理、水利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重达到72.88%,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较“十五”末增加41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5.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4.67%,分别较“十五”末提高8.87个百分点和40.8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兵地经济融合发展走出新路,乌昌经济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乌洽会”举办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已与15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59.85亿美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统筹力度加大,进一步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农牧民搬迁定居等新农村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66元,分别较“十五”末增加了3820元和3217元。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疆在国家战略全局、核心利益中的特殊重要性,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作出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了首府在新疆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府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疆的发展和稳定,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实现首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
——“十二五”时期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持新疆发展,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中央政策激励引导下,东中部地区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西移步伐明显加快,有利于首府率先引进先进生产力,加快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中央高度重视乌鲁木齐工作,明确提出要把首府建成西部地区经济强市,规划建设乌鲁木齐商贸物流中心,做大做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善乌鲁木齐重点铁路枢纽,改扩建乌鲁木齐机场等,必将有力地推动首府迈上快速发展、率先发展的轨道。
——中央提出从国家战略层面扩大新疆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新疆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乌洽会”已升格为“中国一亚欧经贸博览会”,有利于首府进一步增强与周边国家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首府步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
——国家、自治区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将大幅增加社会领域投入,着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首府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将得到重点支持,首府维护稳定的民心基础将更加巩固。
——依托区位、对外开放和发展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全市各族人民思稳定、盼和谐、求发展、谋富裕的愿望强烈,为首府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思想和群众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首府发展稳定还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任务艰巨,我市仍属后发展地区,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生态环境脆弱,大气污染仍比较严重。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还比较突出。四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境内外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市作为破坏渗透的主要目标,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和主要目标是:
“十二五”时期,首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首府实际的发展路子,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新突破”。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到2013年力争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年均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0亿元,年均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420亿元,年均增长17%。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二)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自治区限额标准,有效控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8%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城市绿化覆盖率36%以上,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82%。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实现全覆盖,新区建设初具规模,老城区面貌大为改观,组团式、多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建成,交通运行畅通快捷。支撑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保障系统构架基本完成。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四)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居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条件大为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走到西部地区前列。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民享有医疗保障。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入,城市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和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城市包容性和吸引性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程度普遍增强。到2015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50亿美元,年均增长20%,成为中国西部和中西亚地区重大经贸文化活动的主要举办地之一。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主题。以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立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集中力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始终坚持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成本低、效益好、排放少、污染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破解环保和生态领域难题,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持续稳定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才能跨越发展。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有机统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适应首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打造中国西部经济强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立足市情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打造全疆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年均增长19%。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继续支持石油化工、钢铁、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提升机械装备制造、轻纺、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
工业。依托自治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我市石化天然气下游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工和化工材料等,最大限度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石化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乌石化年处理原油600万吨常减压、年产60万吨合成氨和104万吨尿素等装置建设,加快新疆昆仑轮胎公司年产10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建设,力促尽快达产达标。到2015年形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芳烃、百万吨化肥和百万条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钢铁工业。推进以八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优化钢铁产品结构,以现有生铁、钢、钢材及其延伸产品为核心,延长“冶炼—钢材—钢制品”的产业链,在扩大板材、线材等普通钢材生产规模的同时,重点发展管线钢、压力容器钢、煤井用钢、汽车用钢、风电用钢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到2015年钢铁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
——煤化工产业。坚持“统筹规划、环保优先、集约高效、有序开发”的原则,依托准东丰富的煤炭资源,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程度,加快煤制油、煤制合成氨、煤制气、聚氯乙烯等产业发展。支持中泰化学、兖矿新疆公司、神华新疆公司、新疆焦煤集团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到2015年力争煤制油产能达到30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达到40亿立方米,聚氯乙烯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吨,煤制合成氨产能达到60万吨。
——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机械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转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成套化水平,大力发展载重汽车、客车、农用机械等成套设备制造业。重点支持东风汽车、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通客车、天山汽车等企业发展。
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轻纺产业,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突出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啤酒饮料、家具制造等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优质品牌,促进轻工纺织产业做大做强。。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注重节能和环保,稳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发展化工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石材、板材、门窗等新型建材。加快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在全疆率先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竞争优势。——风电产业。大力推进我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大型化、国际化,重点支持金风科技2.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把金风科技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到2015年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超过500亿元。大力开发风能资源,抓住新疆电网正式升压750千伏,并与西北联网的契机,加快达坂城风电基地建设,到2015年达坂城风区风电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打造全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示范基地。。重点推进特变电工新疆硅业公司年产1.2万吨多晶硅项目建设,形成“硅业—电厂—化工”一体化生产,扩大新疆新能源公司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及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稳步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形成完整配套的光伏产业链。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光伏厂商合作,提升首府光伏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到2015年光伏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新材料产业。大力推进新疆众和电子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完善配套产业,做大做强“煤—电—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自主创新和技术转化,加快建设年产36万吨新型功能及结构件专用一次电解高纯铝项目,为国家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等领域提供尖端高纯铝金属制品。把新疆众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260亿元。——生物制药产业。以天康畜牧生物、特丰药业和新疆维药公司等一批生物制药骨干企业为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增强生物制药和民族医药研发能力,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生物制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生物制药产值35亿元以上。。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十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环保技术及装备业,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结合城市特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重点发展城市污水、污泥、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及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 专栏一:“十二五”工业重点项目
1、石油化工项目:增加炼油生产能力、化肥扩能,芳烃化工系统配套设施建设。
2、冶金项目:八钢新建高炉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产量。
3、新能源、新材料项目:金风科技3兆瓦研发项目,达坂城风区新增1300兆瓦风电发电项目,新疆众和新建电子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
4、光伏产业:特变电工光伏产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包括多晶硅、白炭黑、氯碱、硅片、电池组件等;年产太阳能级高效单晶硅片250兆瓦生产线,太阳能级高效多晶硅片250兆瓦生产线。
5、煤电煤化工:神华煤制油300万吨项目,中泰化学年产100万吨电石及配套设施、煤制天然气产能40亿立方米项目,兖矿建设60万吨醇氨联产项目等。
6、机械装备制造:东风汽车整车生产线项目,新疆三农投资公司农机产业园项目,一拖集团东方红农机装备项目,新疆机械研究院农牧机械制造及研发中心项目。
7、轻工及建材工业:天山水泥异地改造搬迁年产400万吨水泥项目;新雅泰建材铝制板材项目;红河集团新疆卷烟厂建设项目;新疆特色林果业科技园项目;康师傅饮品项目。
业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 提升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服务周边、辐射全疆、面向中西亚,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建设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铁路国际物流园、国际空港物流园、米东化工物流园、甘泉堡物流园和物流中心。建成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服务站为延伸的“三环、五园、多层次”物流设施体系,形成城市、疆内、国内和国际物流互动发展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着力培育和做大做强首府物流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面向中西亚的国际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业。加快培育金融市场,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构建金融业发展平台,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到首府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促进金融机构、金融资本、金融人才等向首府集聚。扩大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促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快建设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清算业务。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支持首府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大力开发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保险产品,全面提升保险业的保障功能、融资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努力把首府打造成为中国西部和面向中西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会展业。发挥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品牌效应,不断拓展会展市场资源,提高办展的层次与规模,继续积极办好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国际建材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专业性展会。加快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内国际会展机构的合作,扶持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会展经营和会展服务企业。着力打造会展品牌,提高承接各类重大会展的能力和水平,把会展业作为首府对外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努力把首府打造成为中国西部和面向中西亚的会展之都。——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乌鲁木齐”。加快推进首府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促进信息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首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培育信息、知识型服务企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培育信息市场,大力发展物联网络、电子商务、网上教育培训等网络服务。打造全疆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产业基地。——咨询服务业。充分发挥首府科技、人才及区位优势,加快发展面向中西亚的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研发设计、战略策划、知识产权、科技、广告、房地产等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咨询服务业在配置资源、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中的积极作用,增强首府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服务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服务标准,鼓励和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商贸服务业。加快调整商贸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心区、副中心区和边远城区及农牧区商贸服务业布局,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商贸体系。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商业零售网点布局,拓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专业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推动商贸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构建现代分销和批发体系,形成面向全国、连接中西亚的重要商品集散、采购、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具有浓郁新疆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依托“中国清真美食之都”,提高首府餐饮业的知名度,提升首府餐饮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房地产业。深化土地供应制度改革,优化土地供应方式,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强化房地产用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住房建设质量和配套服务设施水平,营造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办公和商业环境。加强房地产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屋拆迁管理,培育完善二级市场,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开发、消费市场环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建立与首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居民参与积极、服务种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以社会保障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发展重点,加快完善社区就业、养老、医疗、文化和法律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社区绿化、卫生保洁、社区保安等便民服务。培育服务市场,规范服务行为,积极发展中小型家政服务企业,鼓励开展多种方式的便民服务。 专栏二:“十二五”服务业重点项目
1、物流园建设项目: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建设项目,米东化工物流园、甘泉堡物流园、空港物流园项目。
2、建设覆盖全市的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
3、改造提升一批大型综合商场、连锁超市、专卖店和专业市场。
4、建设完善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打造国家级冰雪运动基地。
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旅游开发和旅游产品营销,推动首府旅游业向精品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首府都市休闲旅游区,南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达坂城文化旅游区建设。借助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加快建设国家级冰雪运动基地,精心打造“亚心之都”、“丝绸之路”旅游形象品牌,建设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把旅游业打造成为首府重要的支柱产业。 以中心城市的消费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保障城市供给的现代都市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调减粮食面积,稳定和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提升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不断提高首府农副产品保障水平。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农牧业科技成果,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产品技术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系统建设,推广信息化应用。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水平。
紧紧抓住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加快调整产业布局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首府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把引进总部企业作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以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为平台,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和中西亚国家的企业到我市设立国际总部;吸引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50强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在我市设立全国总部或区域性总部;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商会等集中建设企业或行业总部基地。强化功能,突出特色,发展制造业、服务业总部集聚区。中心城区、新城区突出吸引现代服务企业总部入驻,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吸引现代制造企业总部入驻,在全市形成若干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
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创新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推动项目、资源向园区集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水、电、路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和承载能力。提高园区的服务水平及综合竞争力,以大企业和大项目为龙头,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头屯河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新市区“区政合一”,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布局,提升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实现二次创业和腾飞。加强规划建设,推进甘泉堡工业区加快发展,促其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首府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增长的重要支撑。使园区成为推动首府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主战场、科技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活力,加快推进首府城市现代化进程。 坚定不移地实施“南控北扩、先西延后东进”战略,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由老城区向新城区拓展。优化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功能、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保护生态区、提升中心区、打造工业区、建设新城区”的要求,重点推进“六大组团”建设(高铁新区、城北新区、西山新区、米东区、甘泉堡工业区和中心城区),构建组团式、多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重点调整优化老城区分区功能,减轻开发强度,降低人口密度,促进人口、产业的合理集聚和疏解,塑造体现首府特色的都市中心。优先发展高铁新区,承接老城区人口和产业功能转移,围绕交通枢纽,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高端商务区和高端住宅区。逐步推进米东城区北扩,提升城市副中心功能。加大甘泉堡工业区开发建设力度,把甘泉堡工业区打造成为首府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按照开发建设时序,做好城北新区、西山新区土地控制,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城市发展要充分体现西域名城特色,增强城市内涵,弘扬好多元文化。不断增强与首府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充分展现首府现代化大都市气息。科学规划建设城市,促进土地、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产业、居住、服务统筹兼顾,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方便快捷、优势互补的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扩建和乌鲁木齐铁路枢纽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承载量大、快速便捷的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城际铁路交通网络,形成多层次畅通的交通系统,安全完善的供水系统,全程无污染的垃圾处理和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开放便捷的信息传输和安全高效的防灾减灾系统,不断提高城市公用设施保障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注重依法和长效管理,推进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精细化管理,努力形成整洁、有序、高效、安全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格局。构建城市管理新格局。按照“大建委”管理体制要求,科学界定市、区(县)管理职能,增强城市管理整体协同性,加强管理的有机衔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加强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格局。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对城市中心区、城市改造区、新城区以及主要景观路建筑形式、建筑色调、建筑高度、绿地空间进行整体性规划调控,形成和谐有序、符合首府特点的城市外部景观,使城市每一个景观、设施、建筑都能体现人文内涵,展示地域风情。全面整治和改造城市面貌较差的地区,实现由“突击整改、专项整治”向“综合治理、长效管理”转变,完成老城区城中村、背街小巷整治和棚户区、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特色街区的建设,到2015年城市主干道、出入口主通道和窗口地区市容达标率100%。建立健全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城市管理立法,建立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完善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综合运用市场化方法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向网络化管理转变,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强化对噪声、电磁辐射源、放射性污染源的有效监控防治。继续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推行管养分离、事企分开,形成统一管理、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依法加强特许经营的政府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良性机制。 高度重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协调机制,提高安全应急保障水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加强城市水资源保障和服务,加大水源地建设及保护力度。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大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城市制水能力,切实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基本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衡化。加强城市能源安全保障,加快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增强电力调控能力,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切实增强电力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建设,增加天然气储备,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城市供热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热源调峰能力,保障城市用热安全。加强粮、油、肉、蔬菜等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能力建设,增加粮食和肉类储备的品种和数量,建立健全蔬菜储备制度,切实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保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健全城市应急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防范暴力恐怖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与应急机制,提高识别能力、控制能力和处置能力。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监测预警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应急播出系统。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宣教动员和应急演练,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加快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适应并支撑首府乃至全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首府铁路枢纽通道建设,加快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改扩建,继续完善路网建设,打造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区域交通和对外交通体系。铁路。建设和完善乌鲁木齐铁路枢纽,改建乌鲁木齐站既有兰新线,完成兰新第二双线引入乌鲁木齐枢纽工程,建设完成乌鲁木齐高铁新客站,整合枢纽货运系统布局,新建芨芨槽子—乌西站货运绕城外线,改扩建乌鲁木齐货运(物流)中心,新建三坪集装箱中心站,进一步提升乌鲁木齐铁路总枢纽地位。民航。加快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第四航站楼和第二条跑道建设,增开国际、国内航线,建设广覆盖、大密度的航空通道,打造“面向国际、联系疆外、服务疆内”、满足远期每年3000万人次客运量以上发展要求的国际航空港和国际门户枢纽机场。适时启动乌鲁木齐第二机场前期工作,增强空运可靠性。“一小时”交通网。加快推进区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扩建国道216线,新建苏州路西延、新医路西延与乌奎高速路互通立交工程。加大城际铁路交通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乌鲁木齐至昌吉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至米东区、阜康市,乌鲁木齐至达坂城区、吐鲁番市城际铁路。打造方便快捷的“五大经济圈”“一小时”交通网。 坚持“公交优先、功能完备、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原则,加快推进网络化、立体化市内交通体系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矛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全力保障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权,重点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城市大运量公共交通、城市公交专用道路、公交场站等项目。加快建设高铁枢纽配套项目,重点建设快速集散系统、枢纽地面配套设施。拓展和完善城市路网骨架。开工建设乌鲁木齐绕城高速东线西线工程,新改建东二环及城市主干道20条、城市次干道21条;改造建设重要交通节点和10座立交桥;结合棚户区改造,新改建城市支路网350公里,形成“三环十二射”路网结构,显著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加快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制定停车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相关政策,修订居住区及公共建筑停车位配建标准,严格管理占道停车。加大客运枢纽和运营场站建设力度。加快智能交通调度系统建设,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和引导,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专栏三:“十二五”交通设施重点项目
1、铁路项目: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建乌鲁木齐新客站,新建乌鲁木齐货运(物流)中心,新建三坪集装箱中心站、乌鲁木齐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工程,新建货车外绕线,城际铁路工程等。
2、民航项目:第四航站楼及第二条跑道工程。
3、“两线一绕”、“两桥一路”工程项目:绕城高速东线西线工程、东二环线、国道216线延伸段项目。西虹路至西山路改造、苏州路西延与乌奎高速路互通立交和新医路西延与乌奎高速路互通立交项目。
4、轨道交通项目:轨道交通1号线。
5、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设项目:高铁枢纽项目(道路交通设施部分),建设高架快速集散系统,枢纽地面配套设施及地面停车设施。
6、公共交通项目:快速公共交通工程,大型公交场站项目,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
7、城市内部路网项目:新建、改建城市主干道20条,新建、改建城市次干道21条,新建、改建城市支路网350公里,城市交通节点改造工程。
建立城乡一体的市政设施体系。在城市和农村重点建设一批供排水、供电、燃气等设施项目。加快城乡供排水改造和扩建,重点建设乌拉泊水厂、米东区净水厂等供水工程和乌鲁木齐南山污水处理工程。加快城乡垃圾转运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率。加快完善城乡减灾防洪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消防、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城乡供电、供热、供气设施建设,确保居民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建成大西沟水库、柴窝堡湖补湖等重点水利工程。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全面完成农牧区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90公里,新建改扩建三级客运站3个、四级客运站18个。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专栏四:“十二五”城乡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给水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重点建设头屯河水厂、娄庄子水厂、乌拉泊燕南水厂、甘泉堡净水厂、米东区净水厂、水磨河源头水厂等。
2、排水项目: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66万立方米,重点建设米东化工园污水处理厂、西山污水处理厂、高铁新区污水处理厂、三坪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三坪新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甘泉堡南区污水处理厂、甘泉堡北区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工程工程等。
3、城市环卫项目:大浦沟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北部新区填埋场,甘泉堡工业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完善工程,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大浦沟垃圾处理厂治理工程,东山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综合处置和治理工程。
4、电网项目:城市配套电网改造工程。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首府可持续发展能力。 防治采取更加严格有力的措施,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显著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调整以燃煤为主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热电联产和煤改气,实施分散锅炉并网改造,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措施,2012年前在中心城区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到2015年完成供热能源结构调整目标任务,实现主城区热电联产、煤改气全覆盖。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和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电力、钢铁、石化、机动车等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超标排放。加强对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等管理,减少无组织排放。加大环境能力建设,扩大环境监管覆盖面,提升对各类污染的监管水平。出台环保限制发展产业目录,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到2015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82%。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石化、钢铁、电力、建材等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在八钢、中泰化学等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布局和生态化改造。加快推进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要在认真总结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甘泉堡工业区、头屯河工业园和米东化工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园创建工作。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因地制宜推广各种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农业生态高效示范点。积极促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加强城市垃圾、污水、污泥等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推行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循环利用各类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栏五:“十二五”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项目
1、热电联产热网工程项目:重点建设沙区热网、苇电三期热网、米东热网等项目。
2、能源结构改善与综合控制工程项目:重点建设煤改气及天然气供热项目、天然气输配系统改扩建等工程。
3、工业企业生态化建设工程项目:重点实施工业企业搬迁工程、落后产能淘汰工程等。
4、污染源治理工程项目:重点实施电厂烟气治理及综合整治、水泥行业烟气治理项目等工程。
5、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重点建设环境监测标准化项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项目等工程。
加快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培养和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消费氛围。着力调整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微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住宅用水中水回用。鼓励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加强节能工作,加快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做好石化、钢铁、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严格执行新建建筑强制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进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绿色建筑等试点示范,引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使用太阳能产品。加强原材料节约,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有效遏制产品的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液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以乌鲁木齐县南部天山、达坂城区北部天山和准噶尔盆地南缘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乌板乌水生态防护林保护工程,达坂城绿园工程,北部沙漠防护体系工程,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及风沙治理区生态建设,打造城市南部山地生态屏障和北部荒漠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流域和湿地综合治理,水源地和水库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严格控制采矿业。加大对城市周边矿区特别是沙坑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营造生态文明社会环境,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大力倡导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新理念,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新风尚,积极推进生态区县、乡镇(街道)和文明生态村(社区)的创建工作。新区建设绿化覆盖率不少于40%,道路建设按主干道两侧各50米、次干道两侧各30米修建绿化带,集中打造一批绿化景观精品。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继续完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建设,在中心城区实施“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和山体绿化工程,建设一批绿地和小游园,形成以大面积荒山绿化为屏障,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公园游园美化为基础,以庭院绿化为点缀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到2015年首府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首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全民保障能力,着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中心任务,落实和拓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容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大中专学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力开发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乡镇、农村就业。积极组织农牧民参与首府工程项目建设,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招商引资入驻我市的各类企业都要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见习基地见习,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少数民族。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加大公共培训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支持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城乡初中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学生,退役士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培训补贴标准。鼓励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培训、就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中介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劳动保护和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城镇居民、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城镇职工、居民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完善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和慈善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健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范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使用监管。
完善和规范城乡救助。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和流浪儿童养育标准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和社会捐赠机制。创新社会福利运行机制,推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化进程。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加快孤残儿童、流浪未成年人、老年人、优抚安置和社会保障服务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探索多元长效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继续实施廉租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三年完成,五年完善”的要求,到2015年全面完成234个棚户区改造任务,建成涉及6万余户,惠及25万城市居民,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民心工程。新建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约5万套。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渠道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继续完善廉租住房专项资金制度,积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和程序,建立覆盖棚户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各类型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管理制度。推进棚户区拆迁改造安置以实物为主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资格准入、退出等监管制度;加快研究制订推进公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发展的各项制度及配套措施;继续落实商品住房 专栏六:“十二五”保障性住房项目
1、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234个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点实施二道桥片区、黑甲山片区、大湾片区、赛马场片区和雅玛里克山片区五大重点片区改造工程。
2、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建设道路、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燃气工程、电力工程、通讯工程、绿地工程。
3、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5万套(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建设中按比例配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制度。
专栏七:“十二五”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建设项目:建设乌县、米东区、达坂城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等。
3、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急救站,完善120调度指挥通讯系统,配置通信指挥车(移动指挥中心)。
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完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区(县)卫生监督所。
6、公立医疗机构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区(县)医院,实施市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市精神病院病房综合楼改造,建设市妇幼、口腔、眼耳鼻喉米东分院。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调控人口总量,使城市人口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建立城市规划、市场调节、政策推动、利益导向、产业布局、房地产建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多种杠杆有机结合的人口布局调整和优化机制,有序推进和引导城乡人口合理分布。,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人口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住房、教育、卫生等领域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因素,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认真做好流动“三无”人员救助服务和管理工作。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大力开展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机会公平。重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落实农业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首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性作用,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首府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与首府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依托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留学生创业园、新材料工程实验室、风电产业研发基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基础条件与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首府人才、科技集聚的优势,促进创新资源的集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的提高。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在风电核心技术、光伏发电、新型铝电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城市污水污泥深度处理应用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大力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和咨询评估等服务功能。以中西亚地区为重点,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继续大力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培育3个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以上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各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0个。培育1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5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
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教育公平。继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和质量,抓好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支持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6年,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的新格局。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逐步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努力为各族市民提供基本均衡的优质教育服务。进一步加快实施双语教育工程,认真抓好学前两年的双语教育工作,巩固和发展民汉合校成果,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到2015年各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和学前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双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大新建中小学校和校舍安全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好乌鲁木齐教育城域网。鼓励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以短期教育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规模。重点建设乌鲁木齐市技工学校等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努力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示范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逐步实行职业教育免费。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通升学制度。
发展高等教育和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全面提升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做好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校址建设,将其发展成为全国骨干示范高职院校。继续加大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特殊教育环境和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提高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
。引导市民树立知识创造财富,学习提升价值观念,使终身学习成为城市风尚和价值取向。积极开展在职教育、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合理规划、有效整合社区和各类机构的教育文化资源。普遍开展适合社区居民需要 专栏八:“十二五”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1、建设及改造民汉合校、双语高中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32项。
2、新建中小学校项目31项。
3、整合教育资源,新建及改造教学设施31项。
4、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
5、乌鲁木齐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
的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贯彻落实《新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为实现首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各项制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注重培养妇女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建立人才资源库,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组织,重点培养、扶持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着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政策,完善制度,形成规范有序、便捷高效、运转协调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交流、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最大限度的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努力使机关风气成为引领社会和谐、社会风尚和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表率和先导,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取向现代,大力弘扬爱国感恩、尊重科学、开放包容、团结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诚信、守法纪、尽义务、懂感恩的文明风尚。
繁荣文化事业着力构建多元融合、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建设“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建设工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继续开展社区公益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东风工程”,大力发展新媒体,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送书下乡”、“文化扶贫”活动。鼓励各级文艺团体开展送文艺下乡下社区活动,全面实施博物馆、历史文化场馆、公园等免费开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鼓励文艺创作和文化创新。实施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扶持战略,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加大对文化精品扶持力度,推进文化创新,创作一批体现新疆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具有高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以缔结友好城市、文化周、民间交流等方式,举办更多的国内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将首府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面向中西亚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依法整治文化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维护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强档案管理。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专业艺术生产的新机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动漫业、新闻传媒业、文化中介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以水磨沟区7坊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为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会展、体育休闲、都市型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建立覆盖城乡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积极探索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特种旅游等体育产业发展有效途径。扩大首府国际体育交流。
专栏九:“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1、市级、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新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市图书馆,改建市少儿图书馆,建设区县图书馆及文化馆。
2、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村文化室,改建社区文化室。
3、新建市博物馆项目,续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项目。
4、建设新疆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
5、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活动场所。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改建市少儿图书馆,建设区县图书馆及文化馆。继续加大投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新建58个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改建535个社区文化室,新建175个村文化室和一批全民健身活动场所。
以行政管理、经济体制、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的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地(州市)县(市区)政府、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逐步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破除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促进国有资本加速向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保障领域集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土地和重大项目在投融资中的作用,做大做强现有投融资平台,培育新的投融资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资本投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建立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向专业化、高科技化和集群化方向快速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算管理,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价格管理机制,着力解决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价格问题。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突出社会事业的公益性,深化社会领域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培育和扶持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围绕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为重点,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发挥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作用,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中西亚区域合作,着力搭建“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举办地的优势,扩大首府在中亚、西亚、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基地和物流大通道,提升向西开放的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甘泉堡工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尽快形成出口产业的集聚。继续增强出口加工区功能,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设置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加大二类口岸整合力度,实施“大通关”工程,完善“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整体运作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以境内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资源开发、软件开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外竞争。鼓励通过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对外投资。鼓励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及重复建设。
努力打造外向型经济核心区。加快外贸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鼓励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外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巩固传统市场,重点开拓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境外人员旅游购物。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大力发展面向中亚的外向型产业。不断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和效益,大力培育和壮大出口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在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家具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机电、建材、化工等产品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努力扩大出口规模,鼓励服务贸易发展。
加强国内合作。发挥首府区位优势,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力为项目落地营造一流的迎商、亲商、助商、惠商、安商环境。鼓励我市企业在东部地区建立销售和研发机构,利用东部地区对外开放优势带动我市产品出口。
加强区内合作。继续稳步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促进乌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强化与兵团农十二师的协调和沟通,共同制定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解决好土地资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努力开创兵地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进一步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按照“反分裂、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特大恶性暴力恐怖事件”的要求,强化“稳定压倒一切”、“平时多投入、低成本抓稳定”、“抓稳定是为了发展”、“处理一切问题以有利于稳定为重”、“政治敏锐性”五个观点,毫不松懈地抓好维护稳定工作,为首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乌鲁木齐的稳定关系着全疆、全国的稳定。要从维护国家最高利益、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大局出发,进一步深刻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增强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和斗争意识。始终把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紧密结合全市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特点,继续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坚持用科学理论、正确舆论牢牢占领宣传舆论制高点,把握话语权,增强主动性。进一步深化面对面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各族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使课堂、讲坛始终成为对各族青少年学生进行反分裂斗争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多创作主旋律文化精品。
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清理整顿力度,关口前移,堵塞管理漏洞,重点查处和打击各种政治性宗教类出版物和反动宣传品,坚决摧毁其制售窝点,净化文化环境。要加强对广播、电视、网吧及各种新型媒体的管理,净化音频、影屏、视屏。要加强全社会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中央提出的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的论断为指针,深入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重大决策,始终坚持把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坚持先发制敌的方针,全面做好防范和打击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形形色色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坚持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进一步强化“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狠抓各项治本措施的落实。建立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大政法委”体制建设,健全三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强化各级指挥部协调指挥职能,健全统筹使用各方面维稳力量机制,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现场处置原则、方式、措施,提高统一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在任何情况下第一时间快速果断处置好第一现场。坚决防止暴力恐怖事件和一切影响稳定案(事)件的发生,坚决粉碎敌人的各种分裂图谋。
创新社会面动态防控机制,全面提高对社会动态的管控能力。发挥各级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作用,针对重点片区、治安乱点、复杂场所开展经常性排查和整治活动,彻底消除各类治安安全隐患。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四类住户”动态管理办法,做到“四知四清四掌握”,随时发现和处置各类隐患问题。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建立流动人口流出、流入地协作配合机制,实现双向管理和服务。抓好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区(县)试点工作,加强政法队伍和基层维稳力量建设。加强外事和侨务管理工作。
高度重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根据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充分发挥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调处功能,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全力做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制止工作,最大限度的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首府”创建活动,健全完善视频监控统一信息平台,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降低刑事案件发案率,增强各族群众安全感。加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到2015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较2010年下降40%。
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的主旋律,做到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法律尊严。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加强军政军民联防,巩固军政军民、兵地团结。积极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国防动员工作。
坚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与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相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窗口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各民族先进文化和民族先进典型,引导各族群众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保证人民群众合法行使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村务、政务、厂务公开。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
坚持依法治市,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六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实践,增强公民法制意识,提高公民法制素质。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为首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充实完善规划体系,针对发展的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加强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市级专项规划作为《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意图。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纲要》,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该领域的“十二五”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重点做好全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交通道路建设、基础设施、能源、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大气污染治理等32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的落实。市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修订和细化项目建设标准,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促进规划有效落实。
区(县)发展规划。区(县)人民政府要依据本《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立足本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制实施好本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从区(县)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出发,突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服务。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确保全市重大项目的落实,为全市协调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发展的实际成效。
规划实施管理进一步健全责任制,加强考核评价和民主监督,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确保规划分阶段有效落实和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根据“十二五”时期发展特点,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围绕《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订实施好年度发展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导向,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评价机制。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强化信息引导。面向企业和公众,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
。组织好规划实施的监测和中期评估,积极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力量,多角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保障规划目标实现。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本《纲要》的有效实施和滚动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创造条件,促进全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有机衔接、逐次推进。
。本《纲要》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按有关规定、有关程序报批。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经        济            发        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11
3500
18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97.57
420
17
预期性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500.11
1800
29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63.67
1520
22
预期性
进出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59.85
150
20
预期性
结        构        调        整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5
60
[25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23
30
[7 ]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3
1.5
[ 1.2]
预期性
民    生    改    善
人口出生率

7.1
10以内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9
3.7以内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82
25000
12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7466
13000
12
预期性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公        共        服        务
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
%
80
85
[5]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5.9
16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64.9
71.2
2
预期性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0.37
12
109
预期性
城镇基本医保参保人数
万人
136.8
159
5
预期性
新农合参保率
%
98.2
98.5
[0.3 ]
约束性
资        源        环        境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
%
72.88
82
[9.12]
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7
85
[ 18]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6.9
7
[ 0.1]
约束性
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
%
35.16
36以上
[ 0.84]
约束性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100
[15]
约束性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4.67
90
[ 5.33]
约束性
注:1、带[ ]为比“十一五”末增减百分点;2、带()为五年累计数。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怎么翻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什么? 由谁能够提供《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简述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成果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谁知道2005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谁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 那里有团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论文 下载 如何找到《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速帮我查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资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决议》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制定规划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 如何预习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十二课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