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嗉子果多少钱一斤: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的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9:39

清朝的绿营建制是照搬明朝军制的,所以自然也就沿用了明朝的官制和名称,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加以完善和变化而已。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官阶的设置在明朝就已经有了,清朝也完全继承了下来。但是从历史沿革上看,这一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明朝初叶,各地日常军务都是由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的,各地都司率领其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而听命于兵部。在遇到战事的时候,由中央政府派遣都督府官员或公、候、伯出任总兵官指挥作战。战事结束以后,卸任回朝。但是明朝北方一直是边患之地,因此镇戍北方卫所的总兵官就渐渐的变成固定职位,接着内地要害之处也派总兵镇守。这样,总兵官就成为了固定编制。总兵之下,通常设副总兵(也称副将)、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的等名目。自总兵到游击将军,一般都是由公、候、伯、都督、指挥等中央官员充任,爵位较高,职权较重,所以都司不但成为了总兵的下属,而且降居于游击将军之下,其在镇戍的军官当中,仅仅在一城、一堡之任的守备之上而已。

在明代军制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统驭原则,就是所谓的大小相制。具体而言,就是用大的节制小的,又用小的来分大的之权,其目的就是不让军权为将帅所专断,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要明白这个制度的来源,就要对明代总督、巡抚和总兵权位的演变有个大概的了解。明朝初叶,总兵权位最重,凡总兵、副将都是由公、候、伯、都督充任,而且总兵以公、候、伯出任的都位列尚书上。

到后来总兵成为地方固定的镇戍官以后,遇到战事,政府又派员巡抚,事毕复命,后来巡抚也成了固定官职。巡抚一职的任务是在安抚军民,弹压地方,并且担负着监督武官的责任,所以由都御史或副俭都御史担任,因为涉及军务,又加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参赞军务衔。巡抚要兼治一方的民事和军务,这样不但原来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成为其下属,总兵也要受其监督。景泰以后,因为军事的关系,在涉及数镇或数省的用兵地区,添设总督,派重臣出任,以节制巡抚和总兵。有的兵事终了,即废不设,有点却成为常设的官职。总督因为辖地广,职权也就在巡抚之上。而总兵方面,逐渐以流官出任,秩位卑微,每当督、抚到任,兜釜执仗,叩首而出,继易冠带肃谒,方加礼貌。嘉靖中,周尚文位至三公,万历间,李成梁爵跻五等,也循此规不敢逾。总兵地位每况愈下,权力日轻,已不是明初可比了。所以隆庆以后,诸将但知畏督、抚,而不知畏总兵了。而为总兵的受督、抚节制,则遵命唯谨,不敢有违。

万历时沈德符论巡抚一官说:“此官在国初可以无设,今非督、抚何以制总兵之横?断不可一日罢矣。”沈德符的话对当时以督、抚节制总兵的功能可谓认识深刻。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明代镇戍制度的演变,最初以总兵为总镇一方的最高长官,后来设巡抚以监督总兵,跟着再建总督以节制诸镇,从前总镇一方的总兵现在已经降居于总督、巡抚之下。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演变过程。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总兵的权位虽然降低,但是他们所统辖的兵力却始终如故,他们还是一方的重镇,而不是因为他们权位的降低而削减其兵力改隶督、抚,真正与从前有重大区别的就是他们虽然还要管辖兵马之职,却无调遣兵马之权;而督抚有调遣兵马之权,但是除各有标兵之外,重兵仍然辖于诸镇。

就这样,诸镇总兵辖有重兵,却无调遣之权,受督、抚节制;督、抚有调遣兵马的权力,却手无重兵,从而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关系。

总督为封疆大吏,节制巡抚、总兵;巡抚上牵制总督,下监督总兵;总兵随为督抚所节制,却又分了督、抚之权。从而形成了以文制武、以大制小、以小分大的互相牵制的平衡关系,避免了兵权过于集中在一两位将帅之手,达到了收兵权于中央的效果。终明一代,没有藩镇专兵的祸乱,就是拜这种制度的功劳。清代绿营继承明制,完全照搬了这套体制。

至于提督总兵官(简称提督)一职,明代不是常设的,最早始于万历时李如松为提督陕西军务总兵官,尽统辽东、宣府、大同诸道援朝军队,上承总督节制,下则节制诸镇总兵。清代的提督一职,就是仿照此例在督、抚与总兵间增加了这一节制的环节,将其改为定制。

绿营之制,基础在乡籍土兵,设置也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各地皆有不同。虽然俱为提镇,但所辖兵力多寡,镇、协、营、汛的设置都不相同。但总得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小相制、分散驻扎。所谓大小相制,就是在编制上以大驭小,以小分大,勿使兵权集中于个别将帅手中;所谓分散驻扎,就是指绿营营制星罗棋布,分散在全国各地,把守各个山川要隘、城市集镇,一方面便于弹压地方,一方面避免汉兵集中驻防,牵连生事(旗兵则是集中驻防,监视、防备汉兵)。因此清代历朝所修会典、则列、通考、政考等书记载绿营营制,皆采取罗列的方式,而没有通用的制度。因此这里按照《乾隆大清会典则例》提供的资料简要叙述一下绿营的营制。因为乾隆一朝,为清代中叶,虽然以后绿营仍时有新置,但就制度本身而言已经固定,可以为绿营营制的代表。当时全国绿营分为十一个军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六十六镇、一千一百六十九营(其中标营三百三十六个、同城协营六个、同城营四十四个、分防协营一百六十九个、分防营六百一十四个),兵员共计648,345人,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各城要害,可谓星罗棋布。

第一部分:营制建构

一、军区

绿营的建制最大的就是军区,军区是为了便利作战而建立的。在战时,军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有征调全区兵力的权力。绿营的军区设置并不是按照省界而设的,其唯一的原则就是地形。凡有辅车相依地形都划为一个军区,故两江(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闽浙(福建、浙江二省)。湖广(湖北、湖南二省)、陕甘(陕西、甘肃二省)、两广(广东、广西二省)、云贵(云南、贵州二省)各划为一个军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清朝初叶本为一个军区,设三省总督统辖,四川初期也与陕甘合为一区,以陕甘总督统辖,惟山西自成一个单位,故以一省为一个军区。后来中原安定,直隶、山东、河南都为腹里,四川也因西北兵事稍定,都开始改为以一个省为一个军区。
二、镇

在每一个军区里,以“镇”为单位,作为建立一个军区的基础(惟京师巡捕营专司弹压地面,不任镇戍,故称营而不称镇,其营制也不建标、协为例外)。每镇设总兵官一员,为一镇主将。职位在总兵官以为的为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总兵官上设有提督节制。提督之上又有巡抚,兼提督巡抚有节制军区内各镇总兵之权,不兼提督的巡抚也有监视提、镇的职责。巡抚、提督之上又设有总督,为一军区最高军事长官,节制军区内各巡抚、提督、总兵官。
三、标、协、营、汛

标、协、营是绿营营制基础编制。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所属部队叫标、副将所属部队叫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部队叫做营。标兵是居中据守,专备调遣作战;协兵是协守要地、协守本镇要害;营兵据守只是一城一邑,把守扼要的城池关隘;偏僻县邑或不需建营但仍需防守的地方则分汛备御。故标兵数量最多、协兵次之、营兵再次、汛兵最少。但同为标为协为营,其兵数多少是不同的,营制疏密也有分别,都是视具体形势、地形要冲的情况而决定的。

标营为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亲带;协是从总督、提督、总兵分出的;营有的是从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分出的,有的是从协分出的,有的是从专营分出的分营。汛是从协和营分出的。凡督、抚、提、镇、协、营对其所分都有管辖的职权,因此督、提、镇除了统辖本标以外,还并辖所分的协和营,巡抚也兼辖所分的营,而协、营又各辖它们所分的营、汛。惟标营无所辖(几个有分营的标营例外)。因为协、营不是从标分出的,故无统辖的关系。但是标营是作为督、抚、提、镇的麾下,是绿营的主力。因此它虽然无所辖,但督、抚、提、镇却要用它的力量来做为节制一个军区或一镇的工具,所以标对于协、营、汛虽无从属关系,却有统属的权利,这是绿营营制里一个特殊的制度。

汛是绿营营制的一大特色,有必要特地加以说明。从组织上看,汛是最简单的,无非是一个千总或把总带着几十个士兵来驻防汛地,弹压地面。但从营制架构上看,汛却是最细密、最复杂的。汛是从协或协兼辖的营里分出的,但标营不分汛。因为汛是零星驻防,以弹压地面为主要任务,因此无法专事训练,标兵是以居中守备和预备战时调遣的,必须集中训练,因此不分汛,这是绿营的一个定制。汛的设立也是以地理要冲和形势需要而决定,由于汛的单位小,却划分非常细密(比如单大名府一镇就分一协、七营、三十汛),因此清代全国分汛的总体情况已经无法考证,单其如鳞似网的细密分布是肯定的。汛兵的具体数目始终没有确切的统计,一般估计在绿营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营

营是绿营编制的基本单位(与上面提到的营的概念不同),标、协、营各建制都是有营来组成的(汛太小,所以不立营)。由于营制疏密、提镇兵力的区别,故一标、一协所辖营数多寡也不同,一般设两到五营,各营名目均以前后左右中五字命名,专营之下又有分营。但标营和协营体制不同,协营和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的营体制又不同,因此每营兵员的具体数量也无定制,少的二百来人,多的近千,一般来说在五百人上下。
五、实例
 下面以直隶区为例具体描述一下绿营营制的建构。

 直隶区一共分马兰、泰宁、宣化、天津、正定五镇,五镇之上设提督一员,提督上又有总督节制。总督驻保定府节制提督,提督驻古北口节制五镇。

 总督标下分左右前后四营,每营500兵员,标兵共计2000人,没有分协。此外,总督还直辖保定府守城营950人(保定府)、新雄营258人(新城县)、分防东路100人(通州)、分防南路100人(黄村)、分防西路100人(卢沟桥)、分防北路100人(沙河)、张家口40人(张家口)、独石口40人(独石口)、永定河营1,249人(固安县)、北运河营604人、南运河营304人。

提督标下分中左右前四营,中左右三营每营806人,前营473人,标兵总计2825人。此外提督直辖古北口城守营247人(古北口),提督标下前营兼辖密云城守营258人(密云县)、石塘路306人(石塘路)、顺义营199人(顺义县)(这种标营辖分营的情况很少)。此外还分有河屯、三屯、山永三协,每协各分左右两营(为本协统帅的亲兵),并兼辖分防各营。

从上可见,营具体的分有三类,第一类是提镇直属的营(不受协或标营兼辖),第二类是各协所兼辖的营,可以说是各协的分营,第三类是专营所辖的营,可以说是专营的分营。
第二部分:营制的原则

前面已经谈过,绿营设置的原则是基于地理形势的,所以虽然总的营制原则相同,但各提、镇的具体设置则各不相同。全国六十六镇,只有福建金门、海坛两镇水师的营制、营数、官数和兵数完全相同(云南临元、开化两镇兵数虽然相同,但营数、官数不同)。而这两镇之所以相同,也是基于地理形势原则的。金门、海坛两镇同扼闽海要害,地位相同,故营制也相同。此外,便没有一镇相同。试举两个相差最悬殊的例子来说,如山西大同镇兵数18,687名,分防一协,三十一营,为行省各镇中兵数最多、营制最密的一镇,云南永龙北镇兵数仅1,953名,无分防协、营,为行省各镇中兵数最少、营制最疏的一镇。这两镇兵数多寡、营制疏密相差如此之大,取决于地理形势的原则而定。大同镇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为京师藩屏,地位极其重要,因而是兵数最多,营制致密的一镇。至于永北设镇,不过因与黄喇嘛交界而设,而边区安宁无事,所以置兵不多,营制也疏。

 就一个军区内部而言,例如云贵区共建十三镇,其兵数每镇自千余人至8000余人不等,而镇远镇为10,167名,兵数最多。这是因为镇远镇形势东达沅、辰,西通贵筑,当往来要冲,为云、贵门户,所以置重兵把守。

 从各军区间比较来看,闽浙区兵马最多,共108,095名,占行省兵数17%,陕甘区次之,兵数97,267名,占15%强。两广兵力96,731,为第三名,占15%弱。闽浙、两广地处东南海疆,海防重要,除陆军外,还有水师,因此兵力雄厚。若单以陆军论,陕甘区当属第一,因为当时西北军务最重,故特设重兵镇守。而地处腹里省份的军区,如河南区兵数为10,436名,占行省兵数2%,为最少省份。要塞海疆置重兵、腹里则少置,其多寡不同的情况完全取决于地理形势的原则。

除了依据地形,绿营设置也是随着形势变化而变,每次事变,就有一次适应新形势的新建制。如嘉庆时,白莲教在川、楚、陕起义失败后,陕甘区新建宁陕、陕安、汉中、西安四镇,湖广区增设湖北提督。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直隶增建通永镇,两江增建福山水师镇,山东区改登州镇为水师镇,都是依形势变化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