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四个读音组词:“极地未来对中国影响重大” ———专访中国海洋大学极地问题专家郭培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0:25

“极地未来对中国影响重大” ———专访中国海洋大学极地问题专家郭培清


  □本报记者谢开华
  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极地争端愈演愈烈。极地真的是“无主土地”吗?这轮极地热潮的本质是什么?将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中国海洋大学极地问题专家郭培清进行了书面专访。
  “考验现行国际机制”
  《参考消息》: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北极和南极的争端再起。请问这次“极地争夺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俄英等国在这个时候掀起新一波极地争夺热潮?
  郭培清:这次“极地争夺战”实质上是俄罗斯等国对冷战后现行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挑战。俄罗斯敢于扛旗当头,不仅是冲着国际法盲点而来,还有其现实主义政治的考虑。北冰洋插旗同战略轰炸机恢复远航、组建东方司令部等举动一起,都是俄罗斯“展示肌肉”行动的一部分。此外,能源战略在俄国家整体战略中占据核心位置。除了内收(将能源经营权收归国家)以外,外扩也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海底的能源自然被纳入外扩的视野。
  英国的南极“圈地”行动既是俄罗斯插旗的引爆效果,又是其上世纪初南极主权冲突的继续。
  由俄英等国掀起的这一波极地争夺热潮,是全球变暖背景下重塑国际格局和能源秩序的典型事例。这场冲突正考验着现行国际机制(联合国和海洋法公约)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南北极情况不相同”
  《参考消息》:北极和南极在国际法地位上有何不同?北极和南极问题分别适用于哪些国际法?
  郭培清:在俄罗斯等国证明北极海底属本国大陆架自然延伸之前,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北极海底属于国际海底区域,属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而不能视为“无主土地”。而1959年的《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的法律地位,但南极尚不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它是一个“另类”———既不属于哪个国家,也非全人类共同财产,管理权现在属“南极条约组织”。
  北极地区目前的国际法很不完善,对于北冰洋权益如何划分尚无据可循。在北极地区目前唯一能够发挥规范作用的当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但该《公约》不足以保证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大陆架以及公海利用等问题的有序解决,尤其对于超过200海里的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规定充满了争议。《公约》规定,“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线的各定点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这条包含“或”字的含混规定就是惹起争端的“罪
  魁”。俄罗斯插旗之举,就是冲着国际法的盲点而来。
  南极情况不同于北极。1959年的《南极条约》冻结南极法律现状,并禁止提出新的领土要求。但当时国际社会的资源意识和权利意识非常单一和狭窄,在法律制定上考虑不足,留下诸多漏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后,将南极洲大陆外围直到南纬60°之间的海域(俗称南大洋)置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根据《公约》,南大洋属于公海范围。但根据《南极条约》,南大洋属于南极条约体系的管辖范围,南极条约组织是排斥联合国介入的。问题在于《南极条约》本身对于适用范围的规定也充满歧义。条约提出的“冻结”领土主权要求的原则,没有考虑到附属于领土主权的诸如大陆架等方面的主权权利。
  “洋底插旗没有意义”
  《参考消息》:俄英等国在北极和南极问题上的举措是否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这些国家的“占领”是否有效?
  郭培清:从法律角度来看,俄罗斯插国旗没有任何意义。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起关键作用的是地质状况而不是插国旗的行动。这就是俄罗斯、丹麦、美国和加拿大都纷纷向北极派遣考察船进行海底勘探的原因。掌握的数据越精确,主动权就越大。
  俄罗斯扩张大陆架的梦想面临着许多困难。要获得大陆架主权权利,必须获得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批准,申请国必须提供大陆架延伸处地质构成与200海里大陆架相同的证据。但是,北冰洋海底具体勘察资料获得难度之大,世人皆知。按照俄罗斯学者的说法,俄罗斯已为研究和开发北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的资金数额已是天文数字,但北冰洋海底地形仍有许多地域模糊不清。俄罗斯申请通过的希望渺茫。
  英国的南极“圈地”梦想也很难实现。英国声称依据《公约》伸张自己的南极权利,但其申请明显缺乏有效、有力的国际法支撑。随着南极条约体系的完善,《南极条约》涵盖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南极海豹养护公约》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都明确指出适用范围在南纬60°以南,甚至往北扩展到南极辐合带,表明南极条约体系已开始限制原先所谓的公海权利,发展自己有关南极海域的规定。照此理解,作为缔约国,英国根据《公约》提出的权利主张更加站不住脚。
  “中国应弃‘局外中立论’”
  《参考消息》:目前的极地争夺对中国有何影响?
  郭培清:极地系统是地球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大洋环流和气候变异。因此,两极地区的自然过程及其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极地丰富的资源储备是人类本世纪下半叶和22世纪发展的重要资源保证,而我国人均资源极度匮乏,加之现行的海洋法公约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因此极地的未来对于我国影响重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有所作为。
  《参考消息》:中国的极地政策是什么样的?面对目前的“极地争夺战”,中国应该注意些什么?
  郭培清:邓小平1984年为中国南极考察的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至今仍是我国极地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
  迄今为止,我国对极地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有限的经费维持着尚不全面的自然科学研究,而对极地除科学以外的其他信息了解甚少。极地问题不单单是自然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社会问题,涉及政治、法律、外交等诸元素。不管哪个国家,如果缺乏对极地政治与法律等问题的研究,届时必然被排斥在极地决策事务之外,处于被动地位。
  我认为,中国应抛弃“局外中立论”,距极地遥远不是我们漠不关心的理由,今天中国正从地区性大国走向世界性大国,两极发生的事情关涉中国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应防范部分国家抛开中国,私下协商建立地区性多边条约体系,从而损害中国的极地利益。这一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已有俄罗斯学者在鼓吹建立“极地八国联盟”。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