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造句:建国历程·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00:42

十九 轻便结构房屋

 

在新兴城市,公民们可以在公众宫殿的高级沙龙和酒吧间留连消遣,但却可能没有他们自己的住处或栖身避雨的地方。有些“社会”的设施堂皇得配得上一个大都市,可是那里的许多私人设施却连一个村落都不如。有才华的报业人员和酒店经理数目惊人,而普通木匠却几乎找不到。

 

在需要快速大量修建房屋而又缺少熟练木匠的压力下,创业者们发明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它成了未来几十年的模式。这段轶事是美国式的粗犷和匮乏所具有的无法预言的优越性的又一比喻。正如同缺乏熟练军械工人促使埃利·惠特尼和其他多才多艺的新英格兰人在没有军械工人的情况下自己想法制造枪炮一样,新兴的西部地区缺少熟练建筑工人也产生了意料不到的收获。比比皆是的“轻便结构房屋”,对于这些新兴城市的美国人来说,依然是难以认可的事物。说到底,道理很简单:满足迫不及待的流动人口的住房需要的一种谁都想得到的办法。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人和西欧气候温和国度的人一直按照某种传统方式修建他们的木屋(或者木架结构的房屋)。为了确保房屋牢固耐久,房屋是用一英尺粗的结实原木作为构架而建成的,也就是把一根梁的一端削成榫舌插入另一根梁的样眼,结合起来成为构架。在接合部有拉力的地方,则在样合的原木上钻一个孔,然后钉进一根木钉。这种建筑方式一般地被认为是修建房屋的唯一适当方法。这也要求很高的技术:凿榫舌和榫眼,钻孔,削木钉;最终把所有这些合槽入缝地装在一起就需要工具和经过训练的木匠,建议采用其它方法等于对整个行业提出疑问。这种刻板的想法导致最初的现代预制配件房屋的出现。起初,在十七世纪人们便把预制配件房屋装船,经过大洋运到到处是原始森林的美洲,这似乎是件令人惊奇的事。然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需要预制配件,大部分是由于修建房屋时缺少技术力量。迟至一八二O年,虔诚的波士顿人希望远在夏威夷的传教士能过上舒适的生活,他们用船运去一栋预制配件房屋,其主要部件是拆散开来的粗大木结构,随时可以靠榫舌、榫眼、木钉等再组装起来。绕道合恩角,航行一万八千英里运来的布道堂,是夏威夷岛上最古老的木头建筑物,至今仍在檀香山市内。

 

这种出口房屋的办法在海运直接可达的地方是可行的,可是在铁路出现之前,陆路运输则完全是另外一码事,美国西部新兴城市对房屋的需求殷切,必须对这个问题采取全然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在这些城市,修建房屋的方式也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同美国人的其它革新一样,在这方面也是用较少的传统技术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其实,以其幼稚可笑的名字来称呼这一伟大革新并无不当。这个名字的得来最初是因为它体质轻,不同于传统房屋那样结构笨重。由于它轻得出奇,因而建筑工人便管它叫“轻便结构房屋”。他们说,只要刮起一阵强风,肯定会把它吹跑。然而他们大加讥讽的这种建筑竟然在几十年内就遍地皆是。二十世纪时,这种形式使得美国兴建房屋的事业大踏步地发展起来;没有它,很难想象美国城市会快速发展,美国会有高标准的住房建筑以及广阔的郊区。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是谁发明这种轻便房屋。我们只知道它于一八三三年在芝加哥出现,并且在二十年内便在美国西部城市广为流行。第一座轻便结构建筑可能是芝加哥的圣玛丽教堂,它是在被派到该市的第一位神父约翰·圣西尔神父的指导下修建的。这座教堂是平房,三十六英尺长,二十四英尺宽,十二英尺高,有用沥青复盖的人字形屋顶。建筑者(可能也是这种建筑的发明者)是奥古斯汀·德奥达特·泰勒,他是哈特福德市的一名木匠,来到芝加哥刚刚一个月。该教堂耗资大约四百美元,用三个劳力三个月时间建成,这在时间和成本上都差不多是一座常规设计的同类建筑的一半。早期到芝加哥参观的人对于轻便房屋的这种修建速度普遍感到吃惊。一八三四年四月,在一周的时间里,涌现出七栋新建筑;到了六月中旬,又有七十五栋。一位作者在一八三四年十月初写道,一年前市内只有五十栋轻便房屋,“可是现在,上个星期日我数了数,共有六百二十八栋,从每天一栋变为四、五栋,其中二百一十二栋是商店和杂货店。”从委托修建到竣工的正常时间是每周一栋!

 

轻便房屋”是什么?它的基本新构思是如此之简单并且今天是如此广泛地为世人所采用,以致于难以想象它当初还需要有人来发明。它只不过是用钉子把 2 X 65300英寸木板钉起来的一个轻型结构,取代原来用榫舌、榫眼和木钉连在一起的一英尺见方的旧式大梁结构。横着的墙板和立着的壁骨,地板托梁以及椽子都是薄木板(24英寸,442628),用钉子钉在一起,拉力朝着木纹(也就是说对着木板的纹理)。“篮形结构”是它的另一名称,因为这些薄木板构成一个简单的类似篮子的骨架结构,里面和外面可以采用任何想用的材料。通常外面复盖着薄木板或者护墙板。再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如今美国大约四分之三的房屋都是这样建造的。

 

一八三O年以前,主要在新英格兰,钉子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才使这种卓越的发明有可能实现。用手工一只一只地制作钉子的老工艺为美国的新的机械化方法所取代,钉子生产得又快、又便宜。

 

熟练劳动力缺乏是促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不止表现在一个方面。因为在芝加哥(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人们都普遍地把轻便结构房屋称为“芝加哥建筑”),各种劳动力,尤其是熟练的木匠十分少。如果潮水般地涌入这座新城市的人群要想很快有房子住,但必须用新办法造房。当时,轻便结构住房成为解决美国新兴城市特殊问题的办法。在老一些的居民点,甚至包括合众国各州,房屋的供求关系是比较平衡的。在较老的社区里,需要房子的人可以同朋友或邻居一起想办法,在供膳宿舍、客栈或谷仓里凑合着过日子,直到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偏僻地区,很快即可盖起一间单坡屋顶的小房子(就象林肯的父亲于一八一六年搬到印第安纳南部时盖的那间)。单身一个人用略长一点的时间,在别人帮助下也可以修起一间木屋。然而,城市居民不能住单坡屋顶小屋、泥草棚或者半面帐篷:他们没有时间去盖木屋,即使是近在咫尺就有足够的木材。木匠人手不足而且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无法使人们相信每栋房都需要他们的技术。急切需要住处的人们难以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建房办法,他们也难以相信简单的建房办法是极不牢靠的。反正讲求时效和节约的人对于标准低一些的住房也感到心满意足。

 

起初,还有些芝加哥人怀念结实的砖木结构的“漂亮住房”,抱怨他们的新城市竟然有这么多轻型建筑。可是大部分人逐渐发觉,世人仍然讥笑地称之为“棚屋”的轻便住房实际上比起外表结实的旧式住房要更坚固耐久,榫舌和样眼的结合部易于积存潮气而使木头腐朽。一本在一八六五年广泛使用的建筑手册《伍德沃德的乡间住房》的建筑师作家回忆说,“一栋轻便结构住房看上去似乎不结实,它的名字是保守的技工藐视它而起的;这些人从来惯于把一根木头弄成满是榫眼、榫舌和木钉孔从而使它失去强度和耐久性,却认为这要比另循途径使用木质未受损害的、薄得多的木头更牢靠。”《纽约论坛报》的农业编辑索伦·鲁滨逊指出,用钉子钉起来的薄板轻便住房不仅容易兴建,而且“盖好之后,实际上比起用十英寸见方的木头,花费上百天工夫用凿子凿得千疮百孔、用斧子削木钉来钉牢的房子更结实。”

 

甚至在发明轻便房屋之前,外国人对于美国人搬动住房的方式已经颇感吃惊。新英格兰木屋有时被整座搬起,运到更为方便的地方,当然,搬运时各部分结构需要特别牢固地连结在一起。喜欢流动的美国人发觉轻便房屋易于拆开和再安装。单纯用钉子钉起来的房屋可以很快地拆散;它的部件轻便,可以密实地堆叠在一起,很方便地运走,任何人只要能使用头就可以再把它安装起来。芝加哥的圣玛丽教堂原来建在该市靠近湖滨路西南角的运河岸上,从一八三三年建成以后的十年里先后三次拆卸和搬迁到新址重建。

 

美国人搬家往往要连同他们的住房一起搬或者先将住宅运走。威廉·拉里默将军一八五六年住在奥马哈一栋轻便住房里,这栋房先在匹兹堡建造,再拆开用轮船运到奥马哈。奥马哈发展起来后,他又把这栋住房搬到了另外的地方。用预制件装配的标准化住房、教堂甚至酒店都可以邮购,然后用船运往西部的农场或城市,这在十九世纪中叶已经成为一项兴旺的行业,到一八五O年,仅仅纽约一地,已建成或签约委建的预制配件房屋就约有五千栋,都是为了缓和加利福尼亚住房短缺的问题。纽约的一家企业用船把一百栋轻便木屋运到巴拿马,再由骡队驮过巴拿马地峡,另外一百七十五栋则水运绕过合恩角。旧金山的阿斯托大酒店有三层半高,一百八十英尺长,包含十家商店和一百间客房,就是纽约这家公司那一年以预制配件形式运到那里装配起来的。

 

  从芝加哥的第一栋轻便结构住房建成后的二十年里,象索伦·鲁宾逊这样有影响的作家都赞扬它的优点。他于一八五五年写道,“设计并安装一栋传统样式的住房,需要一位大师傅,一大群人和大量的劳动才能把粗大的木头安放到正确的位置,而修建一栋轻便住房需要的技艺就如同修一道木篱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