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有名词分类:炼油:亏损与补贴的两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32:48

  文|本刊记者 王平

  特邀嘉宾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毛加祥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 朱 和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刘克雨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董秀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 史 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

  背景

  时近2011年底,国资委陆续公开了央企2010年“成绩单”。120家央企共实现净利润8522.7亿元,其中,中石油以1241.8亿元净利润成为最赚钱央企,石化三强的净利润占到全部央企利润的三成以上。

  原本这只是一个关于垄断国企利润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但随即,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布的炼油业务亏损数据将石化双雄拖入舆论漩涡。根据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中石油炼油业务亏损415.39亿元,中石化炼油业务亏损246.10亿元,两家合计亏损661.49亿元。

  而发改委2011年11月25日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份炼油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约4亿元。不过受到炼油行业全年原油价格整体高位运行影响,前9月净亏损11.7亿元。

  高利润,高亏损,两大油企和发改委的亏损数据相互打架,舆论一片哗然。有评论认为,亏损是两大石油公司自己“做”出来的,公司以较高的原油价格入账计算自然导致炼油板块亏损,然后就可以“哭穷”,挟亏损向国家要补贴。

  这样的恶意猜疑,让长期对两大油企不满的公众更为愤怒,也让两大油企感到委屈。因此,剖析炼油业务为何巨额亏损,亏损数据是否可信,是否该向政府申请补贴等一系列问题,在民情汹涌的当下尤为重要。为了还原亏损背后的真相,《国企》杂志特邀研究石化产业多年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亏损源于政策

  《国企》:近几年来,中石油、中石化的炼油业务都爆出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是为什么?

  刘克雨:有两个原因。

  第一,成品油价格管制造成了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倒挂。炼油业务的原料是原油,进价走的是国际价,但是成品油出售价格受国家管制,处于中游的炼化企业必然会亏损。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动荡上升,而中石化70%?80%的原料是通过外采原油;另一方面,2009年新出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价不及时,调价幅度不到位。首先,油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定价调整有时会上报国务院审批,中间会有一个时间差,等到批准下来要涨价了可能国际油价已经下降了,这就会给大众造成国际油价跌、国内油价涨的错觉。再者,政府在调控油价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全面,会顾忌到CPI,会权衡各方利弊,所以可能油价调整幅度并不会到位。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炼化业务的持续亏损。

  第二,作为国有企业,中石油、中石化有巨大的责任保证市场供应。一旦市场出现供应不足,就是再赔也得加班加点加足马力生产。现在的市场情况下炼化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但地方炼化企业市场灵活性较大,当批零倒挂的时候,可以选择停产。

  毛加祥:一直以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如果发改委严格按照这个机制运作,炼油行业并不会亏损,是可以盈利的。

  亏损暴露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国内整个炼油行业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中石油、中石化是国有企业。他们有保供市场的责任,生产计划都不是企业自己完全能自主的。但是,地方炼厂是处于市场环境中,可以根据利益调整企业运作。所以中石油、中石化的炼油企业就出现了“亏的越多,炼的越多;赚的越多,炼的越少”的奇怪局面。而且,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机制给我们保供市场带来了很大压力。当这个行业有利润空间时,市场化的地方炼厂和贸易商就涌入,我们几大国企面临着激烈竞争;当行业利润空间下降的时候,它们又会迅速退出市场,导致市场供应不足,形成“油荒”。如此一来,两大油企不得不高价进口成品油,然后低价卖出,造成亏损。2008年油价冲高到140美元/桶的时候,中石化亏损很严重,当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三年过去了,依然还没有把亏损冲销掉,甚至有些炼化企业的现金流一度出现问题,需要总部提供资金支持。

  朱和: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双双突破55%,已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现在国际油价高位震荡运行,对两大油公司特别是中石化的影响很大。中石化炼油业务和能力在国内居行业第一位。中石化生产原油大概4000万吨,但是加工的原油有2亿吨左右,意味着中石化70%?80%的原油需进口,而原油价格占炼油成本的70%?80%。因为政府要考虑稳定,考虑大众的承受度,施行了下游成品油价格管制,长期的批零倒挂导致中石化无法完全消化高企的国际油价。但是,中石化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在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成本,减少亏损。

  《国企》:中石油、中石化发布的亏损数据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差距甚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董秀成:中石油、中石化的亏损数据来源于对外发布的业绩报告。这个数据更准确,是按照证监会要求经过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严格审计并对外公布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口径尚不清楚,但是从整个行业来宏观判断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史丹:这里可能存在一个统计口径的区别。炼化板块包括炼油业务和化工业务。中石油、中石化公布的亏损金额仅仅是炼油业务的亏损,不包括化工业务。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统计口径立足于整个炼化行业,比较宽泛一点,也包括化工业务,而化工业务的利润相对炼油业务会比较高。同时,炼化行业也包括中海油和其他地方炼化企业,在成品油批零倒挂的时候,地炼企业可能更侧重于高利润化工业务的生产,导致行业亏损数据偏低。
补贴合情合理

  《国企》:炼化业务的亏损是盈利大户中石油、中石化向政府申请补贴的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称,中石油、中石化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而承担部分“政策性亏损”,本就是资源垄断企业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您觉得这个补贴应该给吗?为什么?

  董秀成:中石油、中石化之所以从政府获得补贴,是因为国家为抑制物价上涨或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对成品油价格进行管制,造成炼油企业巨额亏损。弥补亏损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集团内部上下游板块之间进行平衡,二是通过政府适当补贴。既然是政策性亏损,国家就应该承担一部分,这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合理合情。

  两大石油集团整体不亏损,基本上盈利。但是,企业集团内部分上下游等几大业务板块,每一板块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许多企业组成,这些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利润核算单位,集团对其进行资产和业绩考核。上游主要是油气勘探开发,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几年持续高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具有较高利润,因此财政部已经通过制定特别收益金、资源税来平衡国家和油气资源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金额十分庞大,补偿了资源垄断。下游主要是炼油和化工业务,炼油产品主体是汽油和柴油,由于价格管制或者上调不到位,致使这些炼油企业出现巨额亏损,整个炼油产业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如果上下游都让两大集团承担过重负担,不利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国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石油公司。

  史丹:国家控制成品油价格,造成批零倒挂,导致企业亏损,给予补贴是应该的。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市场利益主体,长期的政策性亏损导致企业没法经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家的补贴实际也是在补贴消费者,防止过高油价给消费者造成负担,消费者享受了实惠。

  说“中石油、中石化是资源垄断企业就应该承担政策性亏损”是将很多不相干的概念糅合在一起。由于产油的技术特性,垄断可以降低成本。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企业就要承担亏损成本。如果让一个垄断企业不停地亏损生产,这样的企业是没法持续发展的。

  朱和:这几年我们营业收入上升,却因中游的亏损导致利润额上不去,造成2011年营业额大幅增长,利润额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营业额增长速度的现象。这在国外跨国大公司中是不存在的。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具有作为经济支柱企业保证国家社会稳定、保障市场供应和增加税收的义务。但是,作为企业必须考虑经营的问题,要留有一定利润满足扩大再生产。因此,炼化企业不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入世十年,两大油企从2001年的“世界五百强”七八十名稳稳挺进全球十强,离不开中石油、中石化的努力。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处于炼油能力过剩的状态,很想把中国当成新的市场。两大公司都面临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局面,肩上压力巨大,一方面要快速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承受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况且国内原油缺少,企业要走出去发展需要大笔资金。

  中石油、中石化还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不仅要对国家这个大股东负责,也要对中外的其他大小股东负责,不可能置股民的利益于不顾。因为政策亏损给予补贴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石油、中石化并不是一味靠国家补贴生活,不积极努力,亏损就向国家要。从1998年石油石化大重组形成上中下一体化的企业格局到现在,十几年来,石油石化企业做出的努力超出想象,一路走来并不容易。1990年以前国产原油可以自给自足,但是之后就开始需要进口原油。国内的原油加工工艺对国外原油的适应性比较差,需要改进装置去适应。2003年之后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为降低成本,中石油、中石化加工便宜的高硫劣质原油,通过工艺生产高质量成品油。十几年间,两大公司投入几百亿元,通过持续工艺改造、提高二次深加工能力走过了欧美几十年完成的质量升级道路。目前这一投入仍在继续。2014年国内油质将升级到欧四标准,石油石化企业面对的环保压力将会非常巨大。我们需要大众的理解和体谅,不要仅仅纠结于亏损补贴。对于企业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也欢迎大众的批评指正,我们也会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快速纠正,为国内经济发展做贡献。

  《国企》:外界认为中石油、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公司,不但上游的采油业务和下游的销售业务利润很高,而且整体也是盈利的,因此炼化业务的亏损应该由企业自行消化,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董秀成:企业已经自己消化了亏损的大部分,但如果全部由企业自身消化,这对于企业来说很不合理,尤其是企业内部产业链结构差异很大,很难做到完全自主消化。例如,中石化自身上游业务薄弱,炼油企业加工的原油有70%以上需要从集团外部购买,如果由其自主消化炼油亏损,就没有能力这么做。对于中石油来说,炼油企业主要是采购集团内部油田企业的原油,集团内部消化炼油亏损的能力要大一些。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提供补贴时区别对待,中石化获得的补贴远远多于中石油。

  史丹:虽然中石油、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但炼油业务是因为政策性亏损,并不是自己市场经营亏损。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企业亏损就不应该再生产亏损产品,或者需要提高产品售价,但是售价被政策管制,而且企业亏损还得继续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向政府要亏损补贴。

  毛加祥:如果把炼化板块和销售板块结合起来讨论,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弥补不了亏损,但是亏少了。二,亏损盈利持平。三,销售稍微盈利一点。无论是这三种情况出现哪种,我们都应该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行业利润率相比。综合这几年政府成品油价格管制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这两个板块总体盈利水平比国际同行企业是差很多的。我们一直保证这个环节的低盈利水平就意味着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廉价用油。可是,我们一直得不到大众的理解。

  刘克雨:因为成品油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都已经定好了,炼油业务的亏损对下游销售市场的冲击比较小。即便如此,销售环节的利润根本弥补不了巨大的炼油亏损。

  在高油价时期,看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看到用上游的利润去补下游的亏损,我们需要和国际石油公司横向比较。我们上游的利润率低于国际石油公司。对方下游是大幅度盈利的,而我们是亏损的。同样市场环境下,却因为政策环境的不同导致很大的盈利反差,说明政策环境出现了问题。

  《国企》:纵览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中石油、中石化获得的政府补贴远远不够弥补其政策性亏损,那么政府给予的补贴数额是怎样确定的?

  董秀成:一直以来,国家补贴与两大油企的实际亏损之间存在绝大缺口,有两个原因。第一,政府希望大集团通过内部其他业务板块消化部分亏损;第二,国家提供的补贴资金额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讨价还价”成分,企业希望多一些,而政府希望企业自身消化多一些,没有绝对权威的成文标准。

  史丹:对于公众和政府而言,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外界很少知晓。企业的亏损数额到底合不合理,需要有一个政府方面的核定和审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政府象征性的给予一定的补贴,表明一种姿态,这在其他很多国家都存在。

  林伯强:政府要补贴多少有自己的考量。政府在综合衡量下,决定给予补贴,说明有必要补贴中石油、中石化。补贴的金额也说明,目前政府也认为中石油、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的企业,可以自行调节内部消化。“补贴”本身就意味着企业消化不了的成本才给予必要的支持。

  “市场定价”是长期目标

  《国企》:在现阶段,应该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中石油、中石化炼油业务亏损的局面?

  毛加祥:对关系经济能源安全的行业,在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时候最好不要既有市场又有计划。从目前发展来看,成品油定价市场化是大方向。中国目前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定价市场化利于节能,也利于将全球资源价格信息传递到中国。现在市场中20%是非国有成分企业,包括地方炼化企业和一些成品油贸易商。由于这些市场成分的存在,即使定价走向市场也并不会造成定价垄断。

  放开市场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是完全放开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市场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韩国、日本都没有完全放开,中国还存在自己的国情。一方面,在已经形成各种炼油投资利益主体的当下,放开会进一步推高国内油价。另一方面,本来中国的原油话语权就比较弱,一旦放开,话语权更会拱手相让,危害贸易秩序。

  刘克雨:中国原油进口已经达到55%以上,国内油价需要跟国际接轨;再者,国内成品油价格应由国内市场供需所决定。市场化、国际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有政府的一些指导。而这些指导意见会慢慢减少。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收改革,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让资源型企业充分发挥积极性,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史丹:现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原油挂钩,但是成品油价格由政府管制,所以未来的方向是政府放开定价权交予企业,企业根据市场定价,政府监管企业调整价格是否合理。市场定价之后,会逐渐形成市场对价格的正确反应。如果定价过高,市场反应低迷,对企业发展并不利,他们也不会随意定价过高。但现在完全放开定价权的时机尚未到来,因为国内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在国际原油成品油市场,我们也没有定价权。

  朱和:作为企业我们也在通过各种办法自己消化一部分亏损,甚至在生产环节就想法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炼油亏损。第一,多进口价格比较便宜的劣质高含硫原油,降低成本。沿海进口原油炼厂进行加工工艺改造,以适应加工劣质原油,提高深加工能力。第二,为提高竞争力,沿海炼厂进行规模装置扩建。为提高进口原油的优化配置,进行原油管道化建设。沿海大炼厂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立了成品油管网,降低了成品油物流成本。第三,经过大型化规模经济的改造和炼化一体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弥补炼油业务亏损。同时,通过软件优化工艺组合,优化原料的配置利用工作,让加工的原油达到最好的组合,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国企》:发改委称2012年将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您觉得新的成品油定价方案会做怎样的调整?

  董秀成:预计完善后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将更加市场化,国家会加快调价频率,对市场供求关系反应更灵敏,还会减少调控力度,该涨多少就涨多少,该下调就一定下调,价格变化将是常态。

  林伯强:现在,发改委在给定范围内,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动调价而非自主定价。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这个“调价窗口”打开后调不调价还取决于政府综合考量。未来可能会将调价权下放给企业。中石油、中石化的炼油亏损很大程度来自于调价滞后,这样反应敏捷的调价机制对其发展将会是重大利好。

  刘克雨:目前,定价机制最需要修改的是:一要缩短周期,22天的反应周期太长,按22个工作日之内的平均数算涨降,可能会出现这边油价正调涨,那边国际油价突然下跌,就造成大众的误解。可以缩短成10天或7天。二要让成品油定价成为一种自然机制,不要政府批准下文,这样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会快很多,炼油企业的亏损也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