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齐景公翻译:经络是中医的灵魂(3)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0:35

[转]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3)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更多
  • 设置置顶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转载自 寒山    转载于2010年07月26日 16:58 阅读(0) 评论(0) 分类: 寒山医道 权限: 公开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3)

 

    五、上臂发青可能是肺寒的缘故


  肺经是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它从上臂内侧开始一直到大拇指指尖。大拇指、鱼际都属于肺,所以这一部分发青可能就是肺寒的缘故。
  肺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即上肢大拇指一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末穴少商。本经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统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咳嗽、喘息、咳血、胸闷胸痛、咽喉肿痛、外感风寒及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上可舒解肝经之郁结,中可运化脘腹之湿浊,下可补肾中之亏虚。
  肺经的鱼际穴定喘的效果很好,只需按揉即可。
  有人总觉得气不够使,有吸不上气的感觉,这时可以点揉太渊穴,此穴为肺经原穴,补气效果极佳。
  尺泽穴是最好的补肾穴,通过降肺气而补肾,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质。
  对经渠穴的治疗是针对各种咳嗽的;孔最穴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体炎效果不错,还能治痔疮;少商是专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烧等的,三棱针点刺出血马上见效。


  六、牙痛与大肠经有关


  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它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下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
  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1.5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分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20个,脸部有迎香、禾髎;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溪;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七、足少阴肾经病不可怕


  足少阴肾经病的发病源头是肾。该病主要表现为:脊股内侧后缘疼痛、足心热痛、舌干、咽痛、心烦疼痛、咳唾有血、气喘、面色黧黑、惊恐不安、遗尿、遗精、月经不调、水肿、腰痛、痿软无力。
  中医认为,治疗此病重在饮食调理,日常饮食中注意补肾。


  八、胃中寒胀满找胃经


  胃经也叫足阳明胃经,共四十五穴。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
  胃经起于迎香,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为二支,一支走脸,另一支沿着头角至额颅。胃经朝下沿着颈部,经过乳中,也即乳房正中线,直下到大肠。所以,乳房疾病,如乳腺炎、乳腺结核都可以从胃着手治疗。
  常见的患足阳明胃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鼻、齿、喉以及脑病、肠胃病、发热病,有下列症候:胃痛、偏瘫、时常打哈欠、听大声易惊吓、心跳动快速、发狂、腹胀鸣叫、温邪犯肺、感冒、发热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疮、颈肿喉痛、易饿、胃中寒胀满等。
  胃经到大肠后一直向下沿着腿的前侧走。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足三里,经常按摩足三里是养护胃气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即“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九、鼻炎受膀胱经的影响


  膀胱经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循行部位起于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股部外侧的最上方,经大腿后侧至委中穴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阳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