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西游记的感受100字:试析教学专长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01:33

试析教学专长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吴庆麟

 

  专长(experhse)指专家在其领域具有的胜人一筹的杰出能力,教学专长是专家教师在教学领域具有的优于普通教师的杰出能力。探讨教学专长如何发展而来,对于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非常必要,也可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自主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一、经验与教学专长的发展

 

  教学专长的发展显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历练方可成就,但若认为长期从教经验可自然造就教学专长,则这种认识可能过于武断。那么,教学经验在教学专长发展中起何作用?

  1.经验的必要性

  经验是教学专长发展的必要条件。伯林纳(Berliner,2004)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才能熟知学校及课堂中发生的事件,且不再对这些事件感到“惊奇”;这种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游刃有余,被认为是获得胜任力的标志。特纳(Turner,1995)也发现,普通教师认为需花费2.5年时间来学习教学,而优秀教师认为学习教学至少需用4.5年。对于这些优秀教师来说,学习教学的过程并非力图使自身工作更加熟练或更加简单,而是不断发展对工作情境更复杂、更深刻理解的过程;这种对工作情境更复杂且更深刻的理解,将帮助教师自如应对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挑战、要求、低潮和成就。

  洛佩斯(Lopez,1995)曾以6000教师及其10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师的经验年限与学生在标准成就测验上成绩的相关。他发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前7年,学生的学业成绩每年均会提高;经过7年历练之后,这些教师学会了用以改进学生成绩的大量知识与技能,学生的成绩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第7年达到最高点;在教师随后17年的职业生涯中,学生的成绩保持在该水平;而后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学生的成绩出现小幅下降。总之,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如果教师足够努力,获得教学专长成为教学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至7年时间;而如果仅达到胜任教学工作的水平,教师可能最少只需2年时间。

  2.经验的非充分性

  虽然教学专长的发展需以长期从教经验为前提,但经验仅是获得教学专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成为教学领域的专家必须具备在该领域的长期经验,但反过来,具备长期从教经验却不能保证教师可成为教学领域的专家。现实生活中,我们可发现大量执教数十年的教师直至退休依然平庸无奇,甚至只可勉强称为胜任水平的教师。

  何以长期从教经验无法确保教学专长的发展?原因如下:一方面,教学经验年限与从事教学相关活动的时间量无关。例如,两位教师每天从事教学相关活动的时间量分别为7小时和2小时,显然在相同经验年限下,前者更可能获得更高水平的教学专长。另一方面,专长具有情境限制性,只有在相同情境(如教授同一学科)下长期历练方可获得发展。如果教师频繁变换所教学科、学校、年级,尽管其有长期从教经验,同样无法发展教学专长。

 

  二、天赋和情境与教学专长的发展

 

  是否存在“教学的天赋”或“作教师的天赋”?是天赋抑或情境在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天赋在教学专长发展中的作用

  许多天赋决定论者认为,在某些领域(如音乐、绘画、运动领域)中,获得顶尖能力需以具备该领域的天赋为前提,天赋决定了个体所能达到专长水平的上限,亦是个体获得更高水平成就的背后推动力。这样看来,获得教学专长也可能需要某些“教学的天赋”。

  事实上,诸多研究已证实天赋在专长发展中所起作用有限。例如,早期研究者认为绝对定调能力(absolute pitch,AP)是造就音乐天才的天赋能力,但赫尔斯(Hulse,1993)证实,这种能力不过是儿童3至6岁时有充足机会与乐器互动并获得恰当训练的结果。埃里克森(Ericssion,1996)也曾对美国滑冰国家队的教练和运动员进行调查,让其对影响滑冰专长发展的12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高低排序,结果发现:教练将天赋列在第6位,而运动员将天赋列在第 10位;所有教练和运动员均认可“具有追求卓越的强烈意愿”是专长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至于在教学领域中,我们更难明确天赋对教学专长发展的作用。即便承认存在“教学的天赋”或“作教师的天赋”,那些在成人阶段进入教师行业的个体,其“天赋”或背景也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个体特质的复杂综合体,很难加以分离,亦无法确定其对教学专长发展的作用。

  2.情境在教学专长发展中的作用

  比之天赋,情境对教学专长发展的作用显然更为重要。科恩(Cohen,2000)证实,教师的能力水平依赖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和氛围。上级领导和教育行政机构的政策,及来自家长、社区的期望等,均会有力影响教师的态度、信念、热情、自我效能感、教学责任感等,从而决定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努力追求卓越。格拉特霍恩(Glatthorn,1995)提出,多层次的情境因素,即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与课堂,会极大影响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邓恩(Dunn,1999)认为,有意识地训练对教学专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发现教学领域存在三种有效的刻意训练活动,即: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完成的项目和测验评价学生;通过观察给予学生非正式的评价;在内心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做出计划。他认为,此三种活动可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去获得关于教学的新知识,以促使教师不断发展教学专长。总之,教学专长本质上是个体认知层面的特质,但不可否认获得教学专长是个体与情境互动作用的结果。

 

  三、领域知识与教学专长的发展

 

  诸多领域的专长研究证实,获得领域特殊的知识(domain specific knowledge)对于专长发展至关重要。专家在其领域表现出卓越的能力,是其掌握的与该领域相关的丰富且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的作用结果。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以促进教学专长的发展?

  1.教师的领域知识

  近30年来,探讨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已出现诸多关于教师知识的理论。例如,舒尔曼(Shulman,1987)提出教师应具有7种知识,即: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他认为,在上述7种知识中,教学法—内容知识极为重要,是教学领域所特有的一类知识,它将学科内容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整合起来,以指导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表征特定的学科内容、主题或问题,去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兴趣、能力以及利于教师教学。教师拥有的教学法—内容知识对其教学专长水平作用显著。

  在舒尔曼之后,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一些教师知识的理论。如考尔德黑德(Calderhead,1996)提出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认为教师知识除了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外,还包括技巧性知识、个人实践知识、案例知识、教学隐喻和形象;柯勒等(Koehler,2006)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应掌握的7类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技术-教学法知识、技术-内容知识、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等。总之,尽管关于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尚未达成一致,但研究者均赞同,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领域知识方可促进教学专长的发展。

  2.领域知识的情境性

  教学专长的发展需要教师学习多方面的领域知识,但如果认为教师只要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知识便可自然发展教学专长,这种愿望可能过于乐观。事实上,专家教师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专长,不仅因为其掌握了必备的领域知识,更因为他们在长期实践和历练过程中将领域知识不断与教学情境相匹配,使这些知识“情境化”(contextualized)的结果。

  伯林纳(Berliner,1988)曾以专家教师、高级新手教师和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要求他们用30分钟时间对高中生施教一节关于“概率”的数学课,课前给予其30分钟进行教学设计,课中对其授课过程进行录像,课后要求其对课中的思维和决策过程进行回溯性报告。显然,伯林纳营造了一种研究情境,完全不同于专家教师习惯的教学情境。结果发现,尽管专家教师的授课被认为在许多方面优于新手教师,但这种陌生的情境还是给专家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一位专家教师愤然退出研究,另一位专家教师大哭起来,所有专家教师均很不开心。此外,专家教师认为,30分钟对于制定教学计划是远远不够的,一位专家教师认为需要至少3小时,另一位专家教师甚至宣称需要3周来准备材料;相反,新手教师却认为30分钟足矣。伯林纳随后对专家教师的访谈揭示,专家教师认为他们无法获得对所教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不了解学生的能力、个性和预期从而无法设计恰当难度的教学内容和制定有效的教学活动,无法使用教学常规进行教学等。可见,专家教师的领域知识受限于其熟知的教学情境,且只能在熟知的教学情境下促使其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获得教学相关的各类知识是发展教学专长的前提,与教学相关的领域知识越丰富,且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与教学情境愈匹配,教师的教学专长越可能向更高水平发展。贝莱特(Bereiter,1993)曾如是说道,专长的发展本质上也即知识的使用、转化、扩展及与情境匹配的过程。

 

  四、教学专长的发展过程

 

  教学专长的发展显然是长期的过程,如果从教经验无法自然导致教学专长的发展,那么教学专长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贝莱特(Bereiter,1993)认为,专家总是频繁从事某些常规的学习活动,以使自己成为专家并保持专家水准;专家总是持续地将认知资源用于解决复杂度递增的问题,总是寻找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方法,而不是依赖常规方法解决新问题。专家的杰出能力及造就杰出能力的领域知识是通过“进步性问题解决”(progressive problem solving)获得的。基于此理论,教学专长的发展可认为是教师持续在教学领域进行“进步性问题解决”而达成的:有些教师善于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问题解决中获取知识经验,而后采用更优化的方式解决原有问题或解决新的更复杂的问题,如此反复,不断提高能力;另一些教师却总是采用惯常手段解决问题,从而无法获得进步并最终归于平庸。

  格拉泽(Glaser,1996)从另一角度阐述了专长的发展,其理论也可用于解释教学专长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个体学习身份的变化(change in agency)对于专长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此变化包括三个交互作用的阶段:(1)外部支持阶段(external support),个体需要更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持,如父母、教师、伙伴的帮助等,通过在不熟悉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类比及推论来获得某领域的知识结构。(2)转化阶段(transition),个体需要在社会环境支持逐渐隐退的条件下,增加练习强度,识别和辨别高水平行为的标准,经过对原有知识结构做出微调、精致与磨练来获取自我调控的能力。(3)自我调控阶段(self-regulation),个体需要自己设置学习环境中的人与事,以便从中获得一些微妙的反馈,进一步改进现已达到的专长水平,即学习者能够“主宰”自己的学习,利用自我学习(self-learning)持续发展专长。

  此外,舍恩(Schon,1987)认为,个体发展专长的关键是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持有反思性、批判性的态度,形成多角度审视问题并力图易化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舍恩称之为“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与“对行动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作以区分,他认为后者是对行动的追溯性分析,而前者是伴随行动过程的解释、思考与探索,是个体与活动的直接互动。依据舍恩的观点,教学专长是教师通过持续有意识地“行动中反思”发展而来。邓恩(Dunn,1999)提出,教师在有规律地参与教学领域“刻意训练”活动中获得更多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过程,即是教学专长发展的过程。

  综上可知,教学专长的发展是长期的复杂过程,是教师有意识的训练与反思,获得教学领域相关的新知识与技能,不断重构当前的知识体系,发展对教学领域更深刻的理解,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以新方法更有效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五、促进教学专长发展的措施

 

  营造良好的情境、提供系统的训练对于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创建良好的情境。(1)教学专长限于特定的学科、年级、学校等,一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可能不是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名来自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也未必能够胜任普通中学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学专长的发展,需要教师沉浸于相同或类似的教学情境中长期历练方可成就,不可频繁改变教师从事教学的情境。(2)结合课堂观察与课堂教学,培养新手教师的教学专长。脱离课堂、脱离学生的短期理论授课对于新手教师是无益的:一方面,新手教师没有教学经历,无法深刻理解这些理论的内涵且不能将理论恰当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新手教师甚至可能误解或误用这些理论,导致教学失败影响职业发展的动机,或走向错误的职业发展道路。(3)建立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使每位教师均能得到其他教师的支持、指导与反馈,彼此分享教学经验。

  第二,给予有效的训练。(1)采用师徒制,以高水平教师指导低水平教师。一方面,师徒制利于新手教师学习复杂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师徒制可降低新手教师在职业生涯前3年的离职率约50%,尤其在学习氛围很差的学校更是如此(Berliner,2004);此外,师徒制能够提高新手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从而推动新手教师自主发展教学专长。(2)教学观摩。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授课和其它教学活动,可使新手教师学习基本教学技能与策略,及对不同教学情境的灵活应对。(3)技能与策略的直接训练。对教师进行常规教学技能(如检查作业、提问反馈、分发试卷、课堂分组等)和教学策略(如备课中的认知控制)的训练是有效的,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4)教学反思。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第三,改变评价的手段。教师的领域知识是情境化的,这种情境化的知识难以迁移,因此,通过纸笔测验形式(如职业资格考试)来评价教师教学专长的水平是不合适的,纸笔测验完全脱离了教师熟知的教学情境。评价教师教学专长水平的有效方式只能是观察教师在其班级中进行常规教学的表现或分析教师常规课堂教学的录像。

  总之,促进教学专长的发展是复杂的系统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措施,最终目的均是使教师能够自主发展,积极建构并不断重构对自身领域的理解,促进知识的使用、转化、扩展及与情境的匹配,不断追求更卓越的能力。需要指出,任何一种训练或培养措施的作用均有限制,如师徒制对新手教师比较有效,而教学反思可能对较高水平的教师更具价值。因此,基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与之匹配的训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