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喝水还是感觉口渴:《红楼梦》文学创作过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8:40

《红楼梦》文学创作过程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不是信史。小说创作自有其一般规律,《红楼梦》
当然也不例外。作者的创作冲动如何产生,创作主题如何确定,创作素材如何收集,创作手法如何谋划,都可以根据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去分析判断,跳出规律之外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不存在的。
当今红学不论考证、索隐、评点、探佚各派,都不去研究《红楼梦》的文学创作过程,而是采取削足适履的荒诞附会方法,把曹雪芹打扮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天才,把《红楼梦》粉饰为一部凭空杜撰的作品,把《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描绘成一场莫名其妙的闹剧,滑向了“曹学”歧途,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本文根据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通过对《红楼梦》创作过程的分析,试图揭示出《红楼梦》产生的真相,真正还红学以“学”的地位。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笔者考证的洪升是《红楼梦》的初作者基础之上的,详见笔者的系列文章《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红楼梦〉创作背景分析》、《〈红楼梦〉文学考证》、《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等。

一.《红楼梦》的创作冲动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其创作之初,作者都必然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充溢于胸膛中的创作激情达到了不可遏制的程度,从心底里发出我要写、我必须写、我马上写的呐喊。雨果的《悲惨世界》、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莫不如此。《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之初也必然有同样的创作冲动。
  《红楼梦》开篇,在“作者自云”中,就交代了这样的创作冲动: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正处于“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欲将以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饴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红楼梦》作者的创作冲动起因是经历了“一场梦幻”,使自己陷入了绝望的“大无可奈何”境地。这场“梦幻”就是作者洪升的“仕途经济”梦想彻底破灭。康熙二十八年秋,因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洪升被朝廷逮捕下狱,革去了“国子监生”的功名,彻底断绝了仕进之路。
出狱后,洪升自感“愧则有余,悔则无益”,激愤无奈之下,一个人跑到了京郊盘山,在青沟禅院“参禅”了“旬日”时间(见笔者文章《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新证》)。洪升的创作冲动,就应该是在盘山“参禅”期间产生的。
  盘山有盘古寺,相传是盘古从混沌中开辟“大荒”的地方;盘山多大石,青沟禅院旁的“风动石”,相传是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一块石头。此时处于绝望心境中的洪升,以这块顽石自譬,产生以自己的经历,“编述一记”《红楼梦》的念头,应是对《红楼梦》创作冲动最合理的判断。

二.《红楼梦》的创作主题
  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作品主题没有疑义,都认为《红楼梦》有“情”、“恨”和“空”的三重主题。但对《红楼梦》为什么确立“情”、“恨”和“空”这样三重主题,似乎迄今没有哪个学者能说得清楚。
  洪升在盘山产生了《红楼梦》创作冲动之后,首先必须明确创作主题,即自己要写什么,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确立“恨”的主题是没有疑问的,《红楼梦》的创作冲动就产生于“恨”。恨什么?恨谁?一恨那个弃用石头补天的“女娲”,也就是恨那个革去了自己功名前程的朝廷;二恨“风尘碌碌,一事无成”的自己,在锦衣玉食时“耽搁花笺彩纸”,不务正业,无能不肖,以致今日穷困潦倒,“于国于家无望”。
  洪升为什么确立“情”的主题呢?这是洪升人生的感情经历决定的。洪升有两个聪明美丽的亲妹妹,还有诸多“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表妹,从洪升形容她们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她们都是才女,都与洪升从小一起联句酬唱。她们的命运都很悲惨,洪升的两个妹妹,都因为婚姻不幸,年轻轻就夭亡了。洪升的妻子黄蕙,字兰次,是洪升的嫡亲表妹,从小青梅竹马,前半生与洪升的感情经历十分缠绵,后半生又同洪升相濡以沫,过着贫苦困顿的生活,可谓为洪升还了一辈子眼泪。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表现“闺阁中历历有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洪升为什么还要确立“空”的主题,写“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这是由洪升家庭的真实经历决定的。洪升出生于杭州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洪家是一个经历了一百多年繁华的东南“望族”。到了清初,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洪家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家族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洪升身上,而洪升却因为自己的“荒唐”,永远断绝了仕进前程,也同时永远断绝了洪家在新王朝复兴的希望。事实上,洪家在洪升生前,就亲人流离星散,富贵一败涂地了,真可谓一片茫茫白地,洪升由此确立“空”的创作主题,是势在必然的。

三.《红楼梦》的创作手法
  洪升的代表作是《长生殿》传奇。《长生殿》创作于康熙二十七年前,是洪升年轻时的作品。《长生殿》创作倾注了洪升十年心血,先后三易其稿。洪升终生都为《长生殿》感到自豪。《红楼梦》的创作手法,自觉不自觉地因袭《长生殿》谋篇布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首先是在外壳上,采用梦幻和写实交织的创作方法。《长生殿》的主人公是来自“蓬莱仙境”的“孔升真人”和“蓬莱仙子”,《红楼梦》的主人公是来自“太虚幻境”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长生殿》的人物命运由“牛郎真人”、“织女大士”和“月宫仙女”安排摆布,《红楼梦》的人物命运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和“警幻仙姑”安排摆布;《长生殿》的女主人人生记载在“宫嫔册”“妃后编”中,《红楼梦》的女主人人生记载在“薄命司册子”中。
  其次是在内涵上,采用描写多角恋爱的纯情“意淫”手法。《长生殿》的主人公唐明皇与玉环和梅妃闹三角恋爱,爱情在三角关系中游移不定,及至在“长生殿”密誓后转为忠贞;《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与宝姐姐和林妹妹闹三角恋爱,见了姐姐就往往忘了妹妹,及至在“大观园中互诉衷曲后转为坚定。《长生殿》在创作过程中,“一涉秽迹,绝不阑入”,写李杨二人的纯真爱情;《红楼梦》在创作过程中,专写“意淫”,排斥“皮肤滥淫”,写宝黛二人的心心相印。
  很有意思的是宝玉佩带的玉和宝钗佩带的金锁,上面都镌刻着八个字,玉上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学界一般都把这些字解释为“长命锁”上的吉利话。古往今来长命锁多矣,谁见过这么奇怪的“吉利话”?实际上,“仙寿恒昌”和“芳龄永继”都是暗示《长生殿》,“莫失莫忘”和“不离不弃”都是暗示作品人物同《长生殿》的关系。《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也多处把宝钗比喻为杨玉环。作者创作时,把杨妃的外貌赋予了薛宝钗,把杨妃的性格却赋予了林黛玉,钗黛二人都是以黄蕙为原型,仿照《长生殿》写成的。

四.《红楼梦》的创作素材
  《红楼梦》创作的基本素材,是洪升及其家庭的真实生活,这是毫无疑义的。书中贾府的衰落史,就是洪家的衰落史;书中宝玉的感情生活,就是洪升同妻子黄蕙、妹妹和表妹们的感情纠葛;书中宝玉拒绝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叛逆性格,就是对洪升自己经历的真实刻画;书中众儿女的乐园“大观园”,就是根据洪家的后花园创作的,洪家宅园是宋朝皇帝御赐的,“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
  《红楼梦》毕竟是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吸收一些作者所见所闻的其它素材。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文学作品看,《红楼梦》吸收的这些素材,都与洪升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在妙玉身上,有陈妙常的影子,妙玉的名字、身份、感情都与陈妙常相关。明末清初,陈妙常的故事广泛流传于苏杭一带,洪升当耳熟能详。
  在黛玉身上,有冯小青的影子。冯小青的故事,是杭州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小青是出生于维扬的才貌双全的妓女,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由于大妇焊妒异常,小青被迫在西湖孤岛别居,年十八便抑郁而死。小青遗诗与黛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小青焚稿与黛玉断情也有连带关系。
  黛玉葬花,明显是抄袭唐寅葬花的故事,《葬花词》就是唐寅诗的翻版,不仅内容相近,好多词句也完全相同。根据《洪升年谱》记载,洪升晚年,曾专门去苏州桃花坞拜谒唐寅墓。在桃花坞,洪升比较自己和唐寅的命运,感慨系之,曾赋诗四首,其中有“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句子。“柳七郎”就是宋代的柳蓍卿,洪家刊刻的《清平山堂话本》记载了他的故事。洪升以“柳七郎”自譬,哀叹他日谁吊,与《红楼梦》中黛玉哀叹“他年葬侬知是谁”,完全是一样心境。

五.《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从康熙二十八年到洪升去世,十五年中,洪升似乎没有停止过《红楼梦》的创作。其间几易其稿,已不可考,但从书中记载的《红楼梦》的几个别名,似乎体现出了洪升创作的几个阶段。
康熙二十八年,洪升在遭受人生最重大的打击之后,于京郊盘山的大石头下,酝酿创作的作品,主要是以无才补天的石头自譬,写自己“于国于家无望”的“恨”和“悔”。此时作品的题名,似应是《石头记》。
  康熙三十年,洪升回到了故乡杭州,在故土抚今追昔,必然转而写“情”。从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故事出发,又产生了“神瑛”和“绛珠”的形象,产生了“还泪”说。此时作品的名称,似应更改为《情僧录》。
  康熙三十八年,洪升父母已亡故,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也夭亡了,东南“望族”的洪氏家族,已“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几代人的繁华梦,至此彻底破灭了。洪升在迁葬弟妹遗骨后,哀痛不已。此时作品的内容,必然大量增写“空幻”,作品的名称,似应定为《红楼梦》。
  此后直到康熙四十三年落水溺死,洪升的虚无主义思想愈趋严重。此期间洪升的儿子之震又开始了求取功名,孙子也渐渐长大,杭州的年轻才俊,又多有投到洪升门下学习者。为了教诲年轻人,避免走自己年轻时“荒唐”的老路,将作品更名为《风月宝鉴》,大概是言之成理的。
  康熙四十三年,洪升应曹寅之约,到江宁织造府“畅演”三日《长生殿》。据曹寅赠洪升诗记载,洪升把“行卷”带到了曹府,曹寅读了“行卷”,见其中记载的内容是“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曹寅还答应为洪升的“行卷”出版“问世”,以此来表达二人之间的“万古情”。由此不难看出,洪升的“行卷”,不正是《红楼梦》书稿么?洪升归家途中就不幸淹死了,二年后,曹寅也病死了,随后曹家被抄,谁还会为洪升的“行卷”“问世”而操持?传到曹雪芹,大概感到书中内容与己家相类,故此对洪升的“行卷”加以“披阅增删”,并更名为《金陵十二钗》,传抄问世。脂批记载“雪芹旧有《风月宝鉴》”,说的就应该是洪升留下的“行卷”。题名为《金陵十二钗》的作品并未流传下来,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题名为《石头记》和《红楼梦》的作品,可能是曹雪芹改动不大,基本保持洪升作品原貌的书稿。 收藏 分享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刘栖泠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刘栖泠 当前离线

UID
7024 
帖子
686 
精华
10 
积分
1343 
财富
1019 红楼飞钱 
人气
0 钻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1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29 
最后登录
2010-5-28 

正五品给事中

帖子
686 
精华
10 
财富
1019 红楼飞钱 
人气
0 钻 
最后登录
2010-5-28 
2# 发表于 2006-3-21 16:29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一书的思想超越性、历史性和历史本身的影响,以及它的穿透性对现实的意义说明了它并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这一词汇可以含括的,它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历史,是一部思想史,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科教书,它的思想性不但是对过去的描述,而且也是对现在、将来的一种启迪。因此,不能把它放在普通的“历史小说”“爱情小说”或“自传小说”的地位上去研究,而要真正做到对其历史、思想内化后的历史哲学层面上的研究和对《红楼梦》作者本身自我意识有机融合的过程的研究。
文学评论是评论作家、作品、文学思维和文学结构和文学发展的学科,它以美学的历史观点,科学的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并给予思想性、艺术性的评价。从而形成具体的文学理论。积累、总结文学创作的具体规律,对作品进行思想意义上和艺术上的特点具体分析。以对文学自身利益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进行解释。
显然,文学评论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确切说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为,文学评论只是在文学具体问题上进行分析研究和对具体的文学现象做出判断,在文学中寻找文学的规律,这在一般的作品研究中这样的方法是足够的,而从《红楼梦》本身对文学的超越和对《红楼梦》以往的研究的历史存在,就使得在对《红楼梦》研究中仅仅是做文章评论,就显得既吃力又不全面,更无法揭示作品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轨迹。
《牡丹亭》明代汤显祖撰,成功塑造了杜丽娘,柳梦梅等一系列动人的形象,热情讴歌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理想爱情。宣扬“至情”可以超越生死的哲理。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洪升作《长生殿》,直接重复了汤显祖所提倡的“情至”理论。
,《红楼梦》与中国古典各优秀剧目,同为对社会历史文化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反映,在艺术手段上和文学思想上《红楼梦》对这些剧目的引、借用是一个巧妙或综合的过程。《红楼梦》的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当中,这也是《红楼梦》成为最伟大的作品的原因之一。《红楼梦》与中国优秀戏剧的历史钩玄的研究意义,并不在于对其某某剧目,或人物的考证,这并非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对它们之间的思想内旨的牵连,创作规律。内容表达的客观分析和理解。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优秀文艺创做的精华极大成或者是以他们为基础,建立起的思想高峰。
(选自《红楼梦的历史世界一》《红楼梦与中国古典优秀戏剧的钩玄》)
点击此处  柴 米 油 盐 酱 醋 茶

TOP

刘栖泠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刘栖泠 当前离线

UID
7024 
帖子
686 
精华
10 
积分
1343 
财富
1019 红楼飞钱 
人气
0 钻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1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29 
最后登录
2010-5-28 

正五品给事中

帖子
686 
精华
10 
财富
1019 红楼飞钱 
人气
0 钻 
最后登录
2010-5-28 
3# 发表于 2006-3-21 16:40 | 只看该作者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社会面临这样两大巨变:首先是自明中晚期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其次是明末清初之际,又是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而以朱程理学为代表的官方哲学,以成为社会与思想发展的严重障碍。明清实学适应社会要求,对宋明理学展开了批判,并且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然人性论,以及相应的新的理欲观,新的道德观。而追求个性解放与理性的觉醒,则是明清实学家最为显著的特征与前提。
按照学术思潮发展理路来讲,明清实学首先是对理的反对。由于假道学充斥社会,使儒家原本就有些朦胧的观念,变得更加含糊不清,理学的独尊,更是造成了人们思想深处的奴性意识。实学思潮则一反这种现状,主体价值得到了空前高度的被认可,一部明清实学思想史,就是以主体价值的张扬为避免基础而展开的。先是里李贽发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号召,而明代万历年间的吕坤,则强调"自家天趣"不依附任何体系,更反对因袭僵化,注重"我只是我"个性解放的思潮,到了清代,更呈现出一种澎湃之势.以傅山,顾炎武,黄宗,王夫之等为代表.傅山主张荡涤奴性"把如俗龌龊意见打扫干净,”顾炎武则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八股取士制度,认为八股取士"败坏人才"的罪魁祸首.王夫之认为在理学的统治桎梏下,造成了"举世天可用之才"的局面,他认为人应该有"大勇浩然",亢王侯而非忿"等等.明清实学所强调的个性解放,也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从整体上看,明清实学所秉承的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他们强调人的天赋自然,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建立了新的理欲观,而明清实学的义利观测是其新的人性论,新的理欲观的符合逻辑的新结论.
明清实学,在对传统利益观的诠释上,一反理学企图而义吞利的流弊,表现了一种明显的功利主义的倾向.明清实学利义观从人性自然论出发,适应于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需要,把"利"提到了被高度重视的地位.明清实学普遍承认"人皆有私",包括圣人也不例外,他们认为理学所标榜的存理灭欲,是极其迂腐的,是违背人性的.李贽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获利为最终目的,并且以种田为例,他说"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在李贽看来,即如汉儒董仲舒所谓正义明道,其实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记功名利,只是没有说明罢了.从而又揭露了理学的伪善性.清代的颜元,是儒家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程朱理学的空谈性理之学,提出了严厉批判.职责他们是"上不见一扶危机难之功,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材"。对国家以及个人都是毫无益处的,所谓"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颜元明确主张"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认其功"。他认为,"谋道不谋食"只能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只能是令饥寒者立死而露出者立毙。
清明实学强调义利统一。明确提出了义利并重的观点,吴廷翰提出了"义利原是一物,更无分别的命题。他认为:"舍义而言利者,必有人欲陷溺之危;舍里利而言义者,亦无天理自然之安.""义即在利中,道理即在货财中"。同时清明实学也强调"公利"与"私利"的统一。强调既对于私利的充分肯定,又将国家利益置于不可或缺的位置,他们既强调"天下之利弗能去",同时于以社会的实际功利作为检验道德的标准,这是针对理学家空谈道德而提出来的。因而他们不再奉行道德伦理至上主义,如唐甄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取修身治天下为一带,取修身害治天下,不成治天下,亦不成修身."又说:"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清实学实现了由重义轻利向重利轻义的转化,因为实学认为"义"本身就体现为一种精神,它在利的获取过程中,只是起到一种导航作用。
很明显,在《红楼梦》中,作者接受了"实学"的一些理念,但又不能完全对"实学"所倡导的"重利"思想完全满意,但对其人性显张的一面还是十分赞称的。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思想,王熙凤的所作所为,这些不能不说是"实学"的先进性在书中的体现。
在清代理学泛滥的同时,道家,道教,佛教,禅宗也都没有销声匿迹。
道家和道教,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哲学体系。而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宗教实体.道教是宗教,道家是哲学,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也有许多相悖之处,而作为古代哲学,老庄思想对宇宙,对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与阐述站在了道教之不能及的高度上。
道教自东汉顺帝时,沛人张道陵于鹄鸣山创立,一直奉《老子》为圣经,《老子》为一部富有唯心哲理,精致的百科全书,其词句精练简洁,含意深奥曲折,这样很多后人觉得混沌不明,神秘莫测.这正给神仙方术提供了向宗教引伸的好条件,并因之建立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而以《老子》之学为理论基础的道教教理体系,而神话老子,抬高老子其主要目的是为与儒家的孔子,佛教的释迦牟尼相抗衡,以求成为正统宗教.
而庄子的思想由于上升至了人的精神世界的阐述则显得更神秘,庄子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还有后学们外篇十五(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兆游)和杂篇十一中都不同程度的杂糅了神秘因素。宗教教徒以宗教的观点去理解和运用它。则使得道教教体更加完备。
然而老子、庄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非神学家,对于他们原作意旨的依附与歪曲,恰恰限界了宗教与哲学。
而在清代初至康熙时代,无论从民间至皇宫,对道教则重于道家,也就是信徒们以宗教的方式理解道家,而传播道教,但无论如何,老庄学说,强调认识客观性,强调齐死生,这于道教追求长生的幻想相抵触,而还相分离。
康乾时代,道教并不衰落,反而较为兴盛。这首先取决于皇家的认可和支持。康乾年清廷便设立“天师府“,天师府成为当时与礼部有密切联系的掌管天下道事,祭祀五岳,行使朝廷赋予的权利和职能的一个机构。
而天师府又在道教内部属于正一派,主外丹法,这便使主张内丹法的全真派道教在这一时代逊色了。
雍正皇帝的死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一说法是服丹药中毒而死,是否真实,无从证实。但是雍正服丹药以求长生则是史实。史料计,雍正曾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长生不老。他死后三天,乾隆下令驱逐张太虚,以《清帝外纪世宗崩》中:“惟世宗之崩,相传修丹所致。”
这些难免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贾敬服丹药而死,贾府囚禁道士。和对清虚观的皇封“掌道录司印”的张道士,还有王一帖的着力描写刻画。
而对于道家学说,宝玉、黛玉、妙玉这三块玉都流露出对庄子的欣赏与钦佩。
对于佛教,《红楼梦》对其既有不同的态度,而佛教本身则又发展出禅宗,禅宗可以说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式思维的哲学智慧。慧能的一句“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旌动,是你的心在动”被当代学者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真谛。《红楼梦》中既有对馒头庵老尼姑,王夫人等丑恶行经的描写。也有对宝玉悟禅,宝钗释禅的刻画。
清代佛教是从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的佛教,在管理方面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委任。
清朝最初的佛教,是藏传佛教,清太宗时,盛京(沈阳)方面已开始和****喇嘛五世建立关系,顺治九年,****喇嘛五世入京,受清朝册封,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佛教信仰大多体现在流传的佛经上。《华严经》《华严疏论纂要》,皇家的《龙藏》《极乐愿文》《弥勒菩萨发愿偈》《释迦佛赞》等等,都说明了此时仍以印度传来的佛教信仰为主流。
而摆脱了经院气息的禅宗,则并没泯灭。自禅宗从由民间兴起的那时,它就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排斥经典和偶像的权威所谓“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做主,立处皆真《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表现了禅宗的一种自尊自信意识,禅宗反对只注重经典解释的经院派学风,也不局限于一般的止观静修,认为应该随时随地发觉和体会自己本然的觉悟心性,形成了一种随缘任运,逍遥豁达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些富于创造力的思想,使禅宗长时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至清代又以逐渐在与儒、道文化相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儒、理、实、道、佛并存,并且相互钩玄相互排辟,纵横交错,纷争复杂的思想环境。
《红楼梦》批判了愚昧的迷信,但又理性的哲学思辩是持肯定态度的。重学而轻教。
理学家,援佛道入儒而提出以“天理”灭“人欲”。
《红楼梦》则援禅,道入情,而以“人欲”反“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