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的多音字和组词:杭州拱墅区 市河是站在西湖美人旁边的衬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44:08
上一版  下一版
 
D08: 走读中国之大运河流脉
 
前一天  后一天
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富义仓附近的江涨桥,很长的连锁船队通过运河。连锁船队通过运河,过路的老人说,这么长的船队很少见了。湖墅南路,潮王桥附近,雨夜夜航的船只。湖墅南路叶青兜附近,6点多,早起的人们正在练太极。上世纪90年代,杭州市按五级航道标准整治市河,重点改造大关、江涨桥、德胜桥、叶青兜、炼油厂5处“卡脖子”航段。运河武林门附近跨运河大桥上的水主题地面雕塑,远处是地标建筑环球中心。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古时的杭州城就是以运河为轴线、南北两端广而中间狭窄,形如腰鼓的城池,这就是所谓的“腰鼓城”,南北方向的运河,从腰鼓城的小蛮腰上流过。杭州之名因河而生,隋朝,运河与钱塘江沟通,杭州成了连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的节点。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杭州的城市地位提升,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调整江南州县设置,设杭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杭州”之名,杭嘉湖平原也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马可波罗称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1794公里长的大运河,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千百年来,河流带来了码头、市场、城镇、香火、帮派、客轮、聚散……在时间的长河里,农业文明时代贯通中国南北交通的运河,也走到了当代的生命周期,而运河水却永远波澜不惊。

  目前,大运河从山东到浙江仍旧保持通航,山东、苏北、长江沿线的煤炭、油品等大量生产资料通过此航道运到杭州及浙江中西部各地,返航时带回别的商品,这是一条至今活着的流动着的运河,其古老河道的生命将在另一项工程中继续呈现张力,这一次,它运载的不是粮食,不是航船,不是煤炭,而是最直接的生命源泉——水,从2011年动工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东线工程将利用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运河本身的文化价值与保护也在多年的徘徊与论证中有了实质进展——大运河的申遗工程已经进入倒计时,今年将完成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提交预审。

  借由新闻思考的惯性与路径,走读中国于2012壬辰年伊始,开启运河城市系列,从南端起点杭州一路北上,走访13个运河流经的城市,在前述宏大的工业与文化行动背景之下,于运河之城、运河人家与运河遗产的不断搜索中,寻找大运河沿岸仍旧新鲜的生活现场与现代复苏的波痕。

  从杭州“龙须沟”到“天堂玉带 秀美拱墅”

  杭州,这个因水而生的城,让人自然联想到苏堤春晓、断桥残雪,西湖是这座城珍珠般闪烁的眼。作为一座运河边的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通杭州人的记忆中,运河与美丽、优雅这样的词语相距甚远,甚至可以把运河说成段子。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坐船来杭州,闻到臭气,就知道杭州到了。拱墅区是运河杭州段主要流经的区域,以往西湖那边的杭州人不愿意往拱墅走,因为往北过了武林门,就能闻到一股臭。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杭州人习惯称之为市河,很多的桥连接两岸。杭州市港航管理局退休干部倪康明,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在炼油厂桥附近,有个女人跳河自杀,把她救起来的时候还有气,赶紧往医院里送,医生看了也觉得没什么大碍。结果第二天凌晨,这个女人死了,原来是喝了运河里的水,我们真是大意了,医生也没想到,运河里的水毒性大呢。”

  杭州运河是整个城市地势最低的水域,工业化之前,杭州城市规模不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相对较小,入河污水总体没有超过河流自净能力。随着运河两岸工厂规模扩大,又缺乏排污设施,生产的污废水直接排入运河,同时,由于运河两岸市区人口急剧增多,生活污水日益增多,加上运输船上人家的饮食起居形成的生活垃圾也直接排入运河,造成水体常年黑臭。倪康明称,“上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区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运河的比例高达67%,运河水质皆为劣V类标准,运河实际上成为一个天然排污厂,这里就是你们北京的‘龙须沟’啊”。

  也许从桥名就能看出一二,运河上的炼油厂桥,当时这座桥属于杭州炼油厂,这座钢结构的桥,有点日式风格,炼油厂老职工李清光称,“这座桥当年连接工厂车间和宿舍,木板的桥面,走在上面咯吱响,当年谈着小恋爱的男女也会走到桥上看风景”。如今炼油厂已经搬迁,桥侧面的钢架上挂着八个红色大字——“天堂玉带,秀美拱墅”,这座桥改名为青园桥。

  倪康明每天都会沿着运河边跑步,一般从武林门,经过青园桥、潮王桥跑到富义仓附近。桥与桥之间在桥下相通,方便了锻炼的人们,这样就不用从桥上的马路上穿过,桥下空间真正属于了走路和跑步的人。每座桥都有贴近的故事,潮王桥整治中融入了潮王传说——弄潮的王,内侧桥墩有四组潮王雕像,内容是潮王驾驭汹涌潮水。

  被“捋直”的运河船只过境不卡脖

  从运河生产的角度,改造已经进行多时。倪康明从专业通航角度解释,“1990年前,因老河道尚有狭窄碍航弯道,经常发生严重堵航,当时通航能力仅10×100吨级船队。上世纪90年代初,按五级航道标准整治杭州市河,重点改造大关、江涨桥、德胜桥、叶青兜、炼油厂5处‘卡脖子’航段,截弯取直,让桥梁达标。”如今在杨柳垂岸的运河边,散步锻炼的老人会给你讲以前的运河没有这么笔直,怎么就把它捋直了。

  京杭运河是杭州市主要内河干线航道,担负着全市煤炭、建材、钢材、油品、液化产品等的运输任务,并有大量的过境船只通过。钱塘江黄沙、獐山石子等都是通过此航道运往上海、江苏、湖州各地;山东、苏北、长江沿线的煤炭、油品等也通过此航道运到杭州及浙江中西部各地。有时候船只连成一串,浩浩荡荡地从这个腰鼓城的蛮腰上走过,总有不少人站在桥上看。

  “天下粮仓”转换成都市人的欢聚空间

  运河边上多设有仓库,因漕运发达,其中数量最多的自然是粮仓,如今的拱墅区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个货物集散地,粮仓最多,称为湖墅地区。这里的富义仓、仁和仓和仓基并称京杭大运河上鼎鼎大名的“天下粮仓“。富义仓位于湖墅街道的霞湾巷里,前临运河,清朝光绪年间建造的富义仓有五六十间,每间二十平米,可存四五万石谷物,里面还有加工设施和场地,因为这个粮仓巨大,岸边还专门造个亭子,供装卸工人休息,仓库边上还形成了一个集市,老百姓可以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现在整个仓库建筑群已经被现代转换——变成了咖啡馆或者设计室,当年晾晒谷物的巨大广场式的天井成了都市人的Party。

  富义仓,据这里的老人说,富义仓和仁和仓照应,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富义仓既存公粮,又存社会捐助用来赈济的粮食,富义仓的粮食可以沿河北上救济灾民。抗日战争时期,富义仓成了日本军队的营房,后来又来了国民党军队。解放后,富义仓一部分成了机关,一部分被改为民居,称为“社会主义联合大院”。

  仁和仓在大兜路上,曾是明朝嘉靖仁和县的古粮仓,在这个旧址上建造了浙江省丝绸公司仓库,从运河边上的大兜路经过,几座三层的青砖楼,朴素大方。国家丝厂仓库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建筑风格,楼内每层都是实木吊顶,实木地板,挑顶很高,长墙上有七扇窗户,短墙上有三扇窗。丝绸公司老职工陈海林说,“这些窗户从外面看是实封铁制的,事实上,窗户由三层组成,最外面一层可以从内部开合,包着铁皮,防止日晒雨淋;第二层是钢筋竖条,防止盗窃;最里面一层又是两扇窗户,往里开合。窗户使得整个仓库冬暖夏凉。”

  杭州自古就是“丝绸之府”,明清时期,杭州一带的丝绸供应整个国家,“杭州所出,为天下冠”,这就是天下第一仓上建造的蚕仓,主要是收蚕茧,春茧和秋茧,在当地烘干后用大布袋包好,高高摞起,三层窗户的保护,阳光不会直接照在上面。据杭州运河集团大兜路历史街区办公室主任朱伟介绍,这个仓库已经被国外某家集团看中,要改造成五星级酒店。

  沿着运河走,能够路过很多码头,大点的有茧宝丝绸仓库码头、卖鱼桥码头,除了客旅往来和货物转换的码头,还有著名的御码头。御码头杏黄旗帜,也是一家高档餐馆的招牌。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河埠头,已经找不到以往杭州运河边客旅往来和货物转换的任何痕迹。丝绸仓库前方是香积寺,曾经被毁又刚刚复建,有一帮年轻人以寺庙为背景,在拍摄情景海报。文里说到的事情,用杭州话来说,大多是“老底子”的事了。

  ■ 河的改造

  历史街区不仅靠餐饮填充

  一个致力于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城市,杭州“五水共导”,所谓“五水”,就是江(钱塘江)、河(京杭大运河)、湖(西湖)、溪(湿地)、海(钱塘江入海口),对运河杭州段的整治目标,是巴黎的塞纳河。运河整治包括把航道捋直、清理淤泥、改造桥梁、还包括规划历史保护街区,例如大兜路历史保护街区,居民搬迁后,有的复建有的改造有的再造,这些腾挪出来的空间要被什么填充,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还是被餐饮入驻。

  漫画家苏宇住在大兜路附近,大兜路如今是杭州人就餐的一个新的聚点,价位和环境都还可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者并不青睐这里,杭州有西湖,运河就是站在美人旁边的衬托。或者说,什么才是历史街区,保护历史街区,需要的不是填充物,而是生命活体。整治运河还包括建设第二运河,因为运货船繁多,航道宽度有限,不免发生冲撞桥墩的事情。但是一辈子跟河流打交道的倪康明觉得,“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了来来往往的货运,运河怎么算是活着呢?

  ■ 外国人看杭州运河

  运河曾经是标准国际范儿

  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那部纪录片《中国》,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面貌。在黑白镜头里,安东尼奥尼跟着运河的船只来到江南,靠岸时这些木船纷纷掉下桅帆,白色的帆布犹如收拢起来的云朵。如今,再也看不到那些挂帆的船。

  光绪年间,有个传教士沿河而来,他拿起相机,记录了漕运晚期的光景——人们越过水坝,把船从一条河道拉向运河,而船只在杭州过坝十分费力。漕运的大船,需先把货物搬下,把船卸空了过坝,过了坝,再把货物重新装在船上。现在这些片段被凝固在运河边上的雕塑小品《运河魂》中。

  时间再往前回溯,安东尼奥尼的老乡马可波罗写道: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在街道上和运河上……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商人们从印度或其他地方带来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

  ■ 湖墅八景

  “江桥暮雨”让皇帝上岸

  某一天,在湖北黄州的苏东坡收到一封来自杭州的信和茶叶。他感慨不已,提笔写下了“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江涨桥是当时杭州北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江河潮涨而得名。历史上,这里的河面颇为开阔,又是暮雨潇潇,入夜,渔火点点,这就是湖墅八景之一的“江桥暮雨”。江涨桥边有乾隆舫,附近散步锻炼的人会告诉你说,“乾隆皇帝是从我们这里上岸的”。明代才子聂大年写过《临江仙》,在他的眼里,运河两岸的芦苇缓缓浮动,砍柴的人往城里走,寺院的晚钟正在沉沉敲响,连大雁也担心羽毛淋湿而迟迟不敢从高空飞下。这个时候的湖墅,正是城市繁华与淳朴乡野的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