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字组词有哪些:理解死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5:46

理解死亡

时间:2012-02-01 20:18来源:乐读网 作者:曾兴蒿蓠-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活着是一份责任”。不知怎么,我最近却突然陷入对死亡的深思中。

看了陆小曼怀念徐志摩的文章提到了徐志摩死,生命是在飞机失事中陨落的。可是之前徐志摩多次提到了雪莱的死,他很羡慕雪莱死的方式。雪莱是在一次海事事件中覆舟而亡的。“我希望得到像雪莱一样的瞬间解脱”,徐志摩多次重复着这句话。

另一个我喜欢的女子—三毛,她自缢身亡的消息传来时我并不意外,我深刻地理解三毛的落寞与孤独,她是属于自由的。她的流浪,她的文字,她的那首《橄榄树》都是我的最爱。

1962年7月2日,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查姆他家中的居所中开枪自杀。

1966年8月23日,一个寒冷冬季的夜晚,中国作家老舍在北京未名湖投湖自尽。

六十年代,世界失去了两位伟大的作家,而他们都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伟大作家,而他们的死都是那么悲壮,那么令人扼腕叹息。

年轻的时候有一阵子也专注于文学,专注于诗歌,也读过很多文学类的书。当我看到我喜欢的很多诗人、文学家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禁要问:这个世界真的如同他们认为的那样不美好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不再写作,尽管那时我写出了我的第一部小说《轮回》。

创作的过程是孤独的,我体会到了那种痛苦,深入角色的,那种无法自拔的抑郁。二十年过去了,我的原稿还被我很好的保存,尽管白纸已渐渐变黄,可我觉得它就像我的孩子。过了很久了吧,有一次给一个文学编辑看了一下,他对我说可以发表,我也只是一笑了之。

没有了写作和阅读也就没有了孤独和寂寞。喜欢旅行,所以偶尔也会写些游记之类的东西,但文学始终都是我的一个梦。今天,光阴荏苒二十年,十年流浪,十年上班,很多事在指缝中如风般有意无意掠过,花开花谢,缘起缘落,我已从一个青葱的文艺青年成为一个云淡风轻的中年人。而身边一些年轻的、年迈的人或生老病死,或意外身故,而我,依然活着,应该说,我是幸运的。

阅尽千帆、洗尽铅华之后,又一个十年不知不觉地敲开了我的门。回顾过往,有得意的喜,也有失意之痛,有幸福的回忆,更有心碎的流年。生命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像是一次洗礼。当繁华与喧嚣都已沉寂,在某个寂静的夜里,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的时刻,我也会想象自己究竟会以那种方式离去。

曾经无数次地询问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而最后发现其实这种探寻终究毫无意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或许宿命主义的的论断太过狭隘。但什么样的解释才合理呢?我无从得知。

知道有人面对死亡时会颤抖,会苟且;也有人面对死亡时很从容,很凛然。我在想:我的生命会在哪一个节点消失?顺从自然的死亡,平静中离开?还是在病床上呻吟,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或是在行走中遇险或意外而悄悄地离开?要么也像三毛一样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

都是未知数,但我可以去想像,试着去理解死亡。人类是地球的精灵,生物界最高级的生命形式,对死亡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抛开正常死亡之外不谈,如果是在自己知道的情况下,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一般来说都是恐惧的。比如一个癌症病人、被判死刑的罪犯。无法面对或者无法接受而表现出的那种绝望都是正常的反应,但我一直想弄清楚的就是这种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或者应该说什么样的状态?

我总在想,人可能是在极度绝望中才会选择自杀,但后来发现这其实只是众多原因之一。据统计,几乎所有得抑郁症的人都曾经或者试图自杀过。这或许和精神层面有关,而这些诗人、文学家他们都有一根过分敏感的神经,都有一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

要么精彩的活着,要么死去。也许,死只是他们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读或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每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总有一些阴暗面无法照到,人心也是如此。三毛的母亲说三毛的死对她或许就是一种解脱。我一个在行走中消失的驴友的妻子也说过:“或许这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用心静静地听,用眼细细地看,你是否感到天上正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看着我们,看着这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