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梦瑶字样的诗句:“宣传部长纵论文化建设”系列人民网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31:19
抓好“五个发展”全方位做大文化产业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胡苏平
 编者按: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在文化发展繁荣上有什么举措?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有什么想法?人民网观点频道、地方领导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宣传部长纵论文化建设”系列人民网评,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系统负责同志畅谈地方文化建设。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胡苏平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们把改革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造了“四轮驱动”改革的宝贵经验,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和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对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系统性的规划部署,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的目标要求,届时,文化产业将成为山西的支柱产业,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我们的思路和途径,可以概括为“五个发展”:

  一是五大产业区统筹发展。根据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状况和特点,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突出地域特色,调整优化区域结构为基本原则,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为主攻方向,科学地规划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提出要精心打造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即北部佛教与边塞文化产业区、中部晋商文化产业区、南部根祖文化产业区、东南部太行红色文化产业区、西部黄河风情文化产业区。五大产业区优化了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布局结构,我们要按照这一布局定位,抓好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实施,科学统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使我省文化产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是五大战略引领发展。2010年7月,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提出文化产业要实施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五大战略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五大战略切合了山西实际、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人民要求、突出了发展重点,深刻揭示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高瞻远瞩、内涵丰富、导向鲜明、科学务实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我们要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的思路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特别是要努力探索和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水乳交融、与科技高端嫁接的体制机制,在与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中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三是五个一工程联动发展。2009年,我们开始实施“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的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市县出台一个好政策、做强一个好产业、生产一个好产品、办精一个好会展、打造一部好剧目。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省上下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各地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文化品牌,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竞放的崭新格局。事实证明,五个一工程在推动文化均衡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继续把五个一工程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它在文化强省、强市、强县、强镇建设中的联动作用,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整体迈上新的台阶。

  四是十大集团带动发展。培育和壮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些年,我们始终把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2009年,我们组建了山西出版集团,改革的强劲驱动使其固定资产和销售收入都很快实现了翻番。在总结经验和探索创新的基础上,2011年,我们又组建了网络、演艺、影视、日报传媒、广电传媒等五大集团。“十二五”期间,我们还要加快组建体育、旅游、文博、工艺等四大集团,尽快形成以十大旗舰文化产业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文化晋军”发展新局面,使我省文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十大文化产业集团的有力带动下,努力形成大中小微型文化企业集聚发展、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大小共生的新格局。

  五是五个新进展对标发展。2010年5月,省长王君同志提出了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上有新进展的要求。这五个新进展对山西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全方位的总体性目标要求,成为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引力。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2010年已占到全省GDP总量的3.12%,超过全国2.75%的平均水平。我们要继续按照五个新进展的要求,对标先进,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力争使我省文化产业向一流目标迈进。 

孙守刚: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关键词:孙守刚 转企改制 文化体制改革

[提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编者按: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在繁荣文化发展上有什么举措?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有什么想法?人民网观点频道、地方领导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宣传部长纵论文化建设”系列人民网评,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系统负责同志畅谈地方文化建设。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阶段。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文化资源大省。贯彻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紧密联系山东实际,着眼文化发展前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推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切实解放思想,从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谋划文化改革发展。山东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省份之一,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大文化、大开发、大融合、大开放的理念,努力做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力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保障力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强,到2020年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立足本地实际,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发挥齐鲁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打好特色牌、做优势文章,重点打造“五个品牌”。一是文明山东品牌,通过主题教育、舆论引导、“四德”工程、文明创建、乡村文明行动等形式,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文化服务品牌,加快建设完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创意山东品牌,实施“创意山东计划”,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培育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三大载体”,形成创意文化产业高地;四是文化产品品牌,加强精品创作和特色文化产品开发,推出更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鲁剧、鲁版图书和“鲁”字号产品。五是孔子文化品牌,以此整合带动其他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推动齐鲁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提升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建设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省文化艺术之家、省美术馆新馆、孔子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努力实现农村文化大院“村村建”、农家书屋“村村有”、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对改制国有文艺院团落实“一团一场”和配备流动舞台车,丰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使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实惠。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注重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力源泉。着眼于发展深化改革,不断巩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果,大力度整合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资源,深度整合广电、影视资源,组建一批跨地域跨门类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建立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山东模式。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确保改革文化单位投入不减少、条件有改善、人才不流失、发展可持续,真正使改革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加大保障力度,着力营造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是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领导体制上,整合现有宣传思想文化议事协调机构,成立文化强省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更高层面、更大力度上形成工作合力。在工作推进上,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由省委省政府表彰,每两年一次,作为一个常抓常新、持续推进的工作抓手和有效载体。在政策投入,提高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资金、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和艺术基金,扩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在评价考核上,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三个体系”,形成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对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情况的建议
今年,我市围绕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和非领导职数、经费保障、队伍结构、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总的来看,我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宣传文化系统机构设置较为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项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二是宣传文化干部的文化程度较高,这是我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的优势之一。三是大部分宣传文化干部热爱本职工作,思想稳定,工作积极。四是大部分宣传文化干部追求上进,认为自己有必要继续充电,接受教育培训,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详情在此不作过多阐述,重点说说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当前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在人员编制、职级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吃亏”。2011年,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县级党委宣传部可以根据现有领导干部职数的一定比较,设立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务,以解决基层宣传干部的职级问题。同时,文件对基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员编制、职称晋升、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明确意见,对解决基层宣传文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谓是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福音,但遗憾的是,文件下发一年半多了,尽管中宣部等部门也采取电视电话会等形式进行动员部署和跟踪落实,但省委宣传部和青岛市委宣传部至今也未见有相关的举措出台,我们是否应该用好这把“尚方宝剑”,切实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办点实事呢?
  二是基层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受财力的制约,乡镇一级文化专项资金相对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是宣传文化人才总量尚显不足,缺乏拔尖人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高端宣传文化人才引进困难,专家型技术人才不足,缺少真正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
  四是乡镇宣传文化干部老龄化现象突出,人才梯队形成断层。特别是文化站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往往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新老文化工作者“青黄不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五是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副高及中级职称岗位基本已满,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都在一线挑大梁,发挥作用比较好,但受名额所限,他们多年晋升职称无望,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二、新形势下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宣传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变革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突现,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化等等,给宣传文化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我市而言,当前已进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全市上下正在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因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文明健康社会风气、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宣传文化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本领和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切实做好宣传文化工作,对上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请上级有关部门按照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出台实施意见或配套细则,切实将宣传文化系统领导与非领导职数、人员编制、活动经费、教育培训等要求落实到位,把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多出台一些有利于加强宣传文化工作的政策和规定,落实宣传文化干部应有的各项待遇,保障宣传文化干部的合法权益,从政策上、组织上、待遇上多加关心,为宣传文化干部成长搭建平台,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宣传文化干部在更大的空间发挥才干,做出贡献。
  二是希望上级通过行政措施、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手段,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多组织一些教育培训活动,把县乡两级宣传文化干部纳入培训范围,重点抓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真正使宣传文化干部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希望上级建立健全宣传文化干部考核选拔机制,使县级党委宣传在对下级宣传文化干部的考核和提拔使用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各级宣传文化干部的任用选拔应将党委宣传部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让肯干事、能干事的宣传文化干部有地位、有作为。
  (作者:张明池,即墨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