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贵组词: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效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3:31

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效果

尖字沽中学  刘玲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在初中教学中,较之语、数、外相比,被学生视之为“副课”、“小科”,对其不感兴趣,极不重视,学习时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学习效果大受影响。而历史课恰恰是我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国情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果呢?我认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的:

 一、设疑激思,促其参与,培养思维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有目的的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秩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设疑激思,从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分析,使他们学有目的、学有方向始终保持思维状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浑浑然的局面。如在讲中国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结合第二次鸦片形势示意图,找一找英军的进攻与中英鸦片战争进军路线是否相同?为什么两次战争都是由南向北打到天津就停下了呢?结果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表现出非常积极,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进行比较、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天津地理位置重要,距北京较近,英军两次打到天津停下,其目的是威胁北京,让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出现同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中得到割地、赔偿、开放通商等好处,达到他们侵略目的……”通过为样的设疑激思,促其参与的方法,既较轻松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装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讲述故事,吸引参与,培养表达能力

     历史课内容在丰富,故事性强,而初中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首先注重深钻教材,从中挖掘一些感人致深、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然后以满腔的热情,用计一般的语言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如在中国近代史时,首先告诉学生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部屈辱史。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把中国当成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使馆界”里竟然树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来侮辱中国人民……。用这一史实教育学生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古训,激励学生以开展故事会的形式讲英雄人物的事迹,如睁眼看世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年近七旬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誓死抗日,肚里全是棉絮、草根的杨靖宇;年仅15岁,死于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等,通过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些感人的、催人奋进的历史故事,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尊严、爱国之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开展竞争,激发参与,培养竞技能力

     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参与的“催化剂”,因为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记忆也才是最深刻的,在教学中,对那些内容多、难度大的课,采用竞赛的形式,将该节的重点、难点及作业中易混、易错点编成竞赛题,在新课讲完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抢答,争夺冠军,各组同学都会为争得每一分叫好,鼓掌。采用这种竞赛活动,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能够较普遍的掌握课的重难点,同时又在激烈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竞技能力。

 四、争当教师、鼓励参与,培养归纳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中也许是非常神圣的,但如果长时间站在讲台上说教,既显得呆板,又会在学生中出现“教而不学”的局面,特别是历史课,学生根本不重视,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教学中,我常走下讲台慢行于学生中,配合既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在空间和心灵上的距离,又会使学生精力集中,轻松地参与教学,配合教师完成任务。同时,新课结束后的小结留给学生,给他三分钟时间归纳总结,然后鼓励学生当一回教师,走上讲台,向学生们小结我们这节课所讲述的内容,重难点及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效果较好。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果,提高各方面能力,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