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字书法:鸦片战争,我们本来可以打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3:27:54

鸦片战争,我们本来可以打赢

(2009-01-20 18:43:37)

鸦片战争,我们本来可以打赢

 

   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一伙盗贼,三两个人拿着刀跑上了汽车,将汽车上100多号人的财物洗劫一空。在这被抢的100多个里面有几个读过书的人,他们怕别人笑话,100多人被两个人抢了,这要是被别人知道,那还不笑死人?于是他们开始分析原因:对方武器比我们先进,对方比我们有进取精神,对方的武器为什么先进?那是因为他们有先进的工业可以制刀,为什么有先进的工业,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先进嘛。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我给你一把枪还有一根炮,假设子弹和炮弹无限,让你和2万人对打,这2万人没有枪,也没有炮,但可以使用任何杀死人的办法。请问你有必胜的把握吗?

    在鸦片战争发生时,中国当时有四万万人口,在长达两年的战争中,英国人动用的最大兵力为2万。我讲这个笑话和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要纠正长期以来鸦片战争研究的误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鸦片战争的时候总是舍本逐末,抛弃战争决胜的直接原因,而是花大量篇幅去说当时清朝制度如何如何,英国制度如何如何,对战争本身别说研究,连叙述都少的可怜。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无非是中英两国国情大比拼而已。对于这种情况,我在《再说鸦片战争》这篇小文中已经指出过:“战争的胜负并不是由文明程度来决定的,蒙古能胜宋,不谓蒙古文明之高于宋,希特勒之胜法国,不谓法西斯制度胜于法国民主制度,独将中国之失败归之于政治制度,文明程度,不过文人之流别有用心罢了。”

    所以鸦片战争的研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怪圈:大家只谈制度,不谈战争。在这个方面稍微挨上点边的是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但茅海建的研究中只是简单对比了两国的武器威力以及研发,没有谈到武器的具体运用。他只说英国人的炮如何如何的好,中国人的炮如何如何的不好,但并没有说英国的炮在实际使用中是如何打败中国炮的。至于许多国外的研究论著在武器的论述上更是错误百出,他们说鸦片战争中英国人使用的是毛瑟枪,中国人使用的是火绳枪。(毛瑟枪是德国人毛瑟于1856年发明的,鸦片战争的时间为1840到1842年,火绳枪早在明朝时期已经被淘汰,当时日本军队还在使用,清朝时,我们使用的主要枪支是鸟铳)

    人们之所以忽视战争本身的研究,是因为人们都屈服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鸦片战争不是战争,而是一个标志,是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全面超越的标志,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因此,在如今的鸦片战争的研究中,总是有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在背后起作用:中国败了是因为武器落后→武器落后是因为没有自然科学,没有开放的政治环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文明的全面落后。

    要了解鸦片战争就必须将他还原成一个战争而不是一个标志,和其他普通战争一样是刀与枪的斗争。那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输而且输的那么惨呢?英国人在战争中几乎只有伤而没有亡,并且他们的伤都是自己的枪支造成的,很多枪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爆炸把士兵炸伤了。许多英国士兵在日记里形容说“打仗的整个过程像旅游。”“中国人朝我们开炮,我们看起来像放烟花。”从常理来看,这种战争结果是很让人难以理解的。

    第一,英国人从本土到中国约要60天左右,因此他们在与中国的较量中是处于没有后勤保障的状态中;第二,英国人来到中国很快出现水土不服,其中因病死了约500人左右,躺在病床上的有上千人,就是这种老弱残兵居然将中国打的完败,这是因为两国的文明出现了问题吗?很多人把这场战争说成是十六世纪与十九世纪的战争,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发现了大刀和长矛。清朝给军队装备大刀和长矛就是落后吗?非也。英国人当时装备的隧发滑膛枪每分钟只能发射三到四次,并且遇到下雨的天淋湿了就不能使用。清朝士兵所使用的鸟铳情况差不多,只是每分钟能发射的次数比英国士兵的要少。因此为了弥补热兵器的不足,清政府给部分低等次的士兵(如地方部队)装备了大刀和长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研究者大肆渲染,说这个是落后。

    英国人真正赢得战争的是炮。中英两国的炮在射程、发射频率基本相差不多,炮弹威力因为配方的原因,英国炮比中国炮猛烈不少,虽然炮弹的猛烈在心理上极大的震慑了清军,但这个并不是战争的制胜原因。鸦片战争打了两年多,其中有广州之战、舟山之战、虎门大战、上海保卫战等等。每次中国输的原因都基本相同,清朝与英国在用大炮对轰的时候,用不了多少时候,清朝的炮就被全部打垮,然后英国人就用大炮狂轰,把清军全部炸死,战争也就随之结束。为什么每次大炮对轰总是我们输?而且输的也太离谱了,对方一炮未失,我方全军覆没,你不是说彼此的大炮差不多吗?即使我们输,对方多少也要有点损失才对呀。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大炮的瞄准度。大炮射程短可以想办法缩短攻击距离,发射频率小可以多弄点炮以数量弥补,瞄不准就没办法了。清朝的炮是固定的,英国炮的发射角度则是可以调整的。稍有物理学常识的都知道,一旦发射角度固定,炮弹的落点几乎就被定死了。所以很多炮弹都从英国船的上空飞过,可见不是够不着而是打不准,所以两边对轰,清军很快落败。

    这个细小的技术原因原本是很容易弥补的。但却一再的被忽视,原因是道光皇帝根本无法获悉战争的实际情况,无论是琦善还是伊里布、杨芳都在奏折中不断的欺骗隐瞒。可以说,从战争开始到结束,道光对整个战争都是雾里看花,连英国人是从哪里来的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对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了。大臣欺骗皇上是封建主义制度才有的吗?若干年后,清军改进了大炮技术,准头上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炮台将英国的船打的粉身碎骨,英国人狼狈奔逃,他们在给他们的上司的报告中扯谎说:中国人是借助了俄罗斯人的力量才使大炮变的这么厉害。

    其实,如果道光获悉了战场的真实情况,下令提高火炮技术和重新训练士兵,革除落后的军事制度,英国人的失败完全可期。只可惜,清朝特殊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皇帝个人的能力对国家的兴衰有绝大的影响,道光无康熙的眼光,在战争中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战争结束之后又无法突破完全农业化的国家发展模式,没有即使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最终与世界大势失之交臂。不够从技术角度看,想要解决鸦片战争问题,只有无须改变封建主义制度,在封建主义制度范围内完全可以解决英国,不过种种历史的巧合,让这个问题一直拖到110年后才被毛泽东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