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偏旁有哪些字: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48:15

开启众妙之门的金钥匙

双一章诵读法解悉

熊春锦

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是灵感的思维,心和身要融汇在其中。
我们所习惯采用的是西方式的学习逻辑方法和可得出结论的实验证伪的方法。在思维领域,几十年来所建立的完全是西方科学的方法和模式。现在我们要继承祖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要把传统文化学习掌握在大脑里,就要采用祖先们的学习方式。
祖先们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把心意调到中间状态,处于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前人留给我们的理形科学,其中包括念诵经文和理气科学的基础。这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老祖宗所留存下来的,是明显具有东方特点、中华特色和华夏特征的科学,而不是西方科学那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在学习祖先们遗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时候,一定要调适到符合这种科学框架的状态之中,不能以我们在学校学习时的那种模式,来衡量对待现在学习、研究的《德道经》。
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来讨论《德道经》双一章的学习,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让大家要尽快地把心意调到这种中间状态,调整到符合理气科学和理形科学学习方法的状态。
大家以前积累的知识全部是按照西方教学的模式,积累和沉淀在大脑中,要想马上将这种模式和方法放下来,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有一个学习替换的过程。我们反复强调,希望大家能印到心里去,并不是无缘无故地要大家停留在这双一章上,那是为了让大家反复地品嚼其中的意境。
因为双一章是一把打开学习《德道经》和进入众妙之门的钥匙。要想进入一个殿堂,必须首先经过大门,门都推不开的话,那怎么能进去?倘若连门都没摸着,那如何能去登堂入室呢?我们的潜意识对这双一章肯定是重视的,那就要看我们感觉到了没有?体悟到了没有?是不是真地在按照我们祖先研究自然真理的模式在进行实践和学习呢?谁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和模式,那么谁就能非常快速地得道。
不断诵念双一章,积累参悟的能量。要从三个方面,去注意双一章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方面,双一章具有纲领性的作用。
这个纲领作用性,在双一章里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德篇第一章“论德”,是整个德篇的纲领;道篇第一章“观皦”,是整个道篇的纲领,是灵魂。真正能够与《德道经》同步的人,在诵念《德道经》进入状态时,当诵到“众眇之门”的时候,一步就真实不虚地跨进去了!再过一段时间,等大家诵得比较好的时候,我可能会带着大家一起,从第一章实践到二十四章,你们能够全部实践完那二十四章以后,对于如何去行道,那就会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很自然地就能够进行了。但问题是这个纲领的境界,我们到底进了没有?这个纲领性的作用掌握了没有?
第二个方面,双一章具有一种能量的区别性。
为什么这样说?道篇第一章的能量,充分体现的是这个道光的性质能量,而德篇第一章体现的是五德能量的特性。在这种能量的区别性上面,你观到了没有?感到了没有?体会到了没有?
第三个方面,这个关键就是作用的分别性。
没有德篇第一章完整地将内身国再造的完成,要想进入道篇第一章的境界,那就没门!这就是其作用的分别性。
为什么要将整个德篇恢复到前面来,那首先就要强调,德炁和德器这两个是不同的概念,形而下的器和形而上的炁,都整体把握住,才能闻道,这就是其作用的分别性。倘若不能将德篇其中能量的纲领作用性、能量区别性、作用分别性实践出来和体会出来,那么下面的各章节就会无法深入,无法进入。这就是纲,就是领,不把握好她,就难以深入,难以深化。
诵念中,要注意把握善巧方便的理法。在理论和方法上,要灵活、善巧、方便地去掌握诵经过程中的要求。正因为双一章具有纲领性的作用区别性、能量区别性和作用分别性,所以应该成为每一个《德道经》实践者牢牢把握的一把钥匙,也就是敲开自己的“众妙之门”的一把钥匙,真实不虚地去实践好这两章。
如何进行实践?要将所有学过的修真理论和方法,科学地与诵经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实践。实际上,法无定法,如果把理论都掌握了,诵德篇的时候,不就很容易掌握吗?
比如说,由性入命最容易,那么诵德篇的第一句,就把它形成一个光柱,进入性线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很轻松地就从天目穿到了返天镜区。 将第一句用在性线上,因为它是进入太极“黑”里面的一个门户,所以就要用第一句。
第二句,可以用它贯通我们的督脉,顺为补,试试看,自己诵一诵,看行不行?
第三句,就用在任脉上,去试一试。
第四句,就用在中脉上,去试一试。
先把人身这一太极用《道德经》这四句话的能量走向,把它勾画出来。看一看能不能画得出来?如果很有信心,就可以用前面的四句,先后将性线、命线、壮力线和中脉,把它拉出来也是可以的。不同的层次就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地去运用和展开它,可以试一试。
后面几句,也可以灵活地掌握。它的能量区别性和作用分别性,在德篇第一章里面是很清楚的。
诵读“上仁为之”时,内观肝没有?
诵读“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能量进了肝没有?
诵读“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进了肺脏没有?
诵读“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进了你的心没有?
诵读“故失道而后德”,看一看我们的整个身场,是否是在道里面?还是在德里面?
诵读“失德而后仁”,再继续来关注一下自己肝里面的仁德;
诵读“失仁而后义”,观一下肺里面的义德;“失义而后礼”,这时候内观一下心;
诵读“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想一想,在前面的几句和下面这几句,都对应到了五脏,却唯独没有触及到这个智德,这是为什么?因为肾里面是先天之本,是慢慢积攒起来的一个能量仓库,是调用之处。这个水智德很重要,人体内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中都含德;而且,智德是元精之炁,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活力之源。实际上,其它四德在《德道经》这一章里都全部科学地进行了分析,那么这个智德也含在里面。
当我们根据德篇第一章,一项项地去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德篇有忏悔的作用,有悔过自新的作用。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论德章的第一篇去分析社会,也不能仅仅根据它去判别单位人的好坏、家里人的好坏,而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好坏评判清楚,看一看自己的内环境,掂量、分析、忏悔一下其中失德离道的状态。
而且,在诵读的时候思维要扩开,在一扩开的时候,同时就把握住了自己仁德缺乏的状况,要把肝里面的阴木之气及时地进行掏取、清理和置换,进行阴阳颠倒颠,首先要把这四个臟器里面的问题全部都加以解决。诵到哪一个臟器,就找哪一项德性的阴,并及时地加以清理。把这里面的能量区别性、作用分别性和阴阳属性,都合理地系统性地运用起来。
在诵念中,用善巧方便的理法深入到自己体内这个德器里面,深入到德器当中的体元上面,用内观的方法灵活地进行颂念的配合。
我们继续试一试:“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一条性线;“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再来开一条督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开一条任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开一条中脉。下来再关注一下“仁”和肝,“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把肝臟里面扫一扫;正是因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我们的仁德缺乏,肝里面的能量是阴木,所以要用诵念中的能量去置换和清扫其中的阴木之气;肝气没扫完,就会退到了“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同时将肺里面的阴金加以清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对心里面的阴火加以注意,别老是想着如何吸取能量,房子不打扫干净,能量进不来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这与内经图里的那个小人举着两个手臂呼天呛地呼唤,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的心神,也是在里面震荡着双臂大声疾呼——赶快修仁、义、礼三德。仁义礼这个平台、这个基础不能丢,要再滑下去那就不得了了,身体将会垮掉了。我们助心神一臂之力,就这样配合去忏悔,去分析,知自己的不是,知自己的非,来认识自己五德的缺如状态,然后再继续诵读“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全部再来检查一下,那能量不就自动调节补充上来了吗?

失德而后仁”,再次关注到肝臟;“失仁而后义” ,再次关注到了肺中的义德;“失义而后礼”,再次关注了心,心中生火,火能生土;信德也同时关注到了,“忠信之泊也,”;如果不关注,那当然就是“乱之首也”。
到后面以后,就是如何矫正我们的离道失德、改变离道失德的状态:“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我们到底是愿意做个愚夫?还是愿意做一个智者呢?道助贤良,要做贤人,不要做愚人。
所以,想做男子汉大丈夫,想做巾帼豪杰,那么就要“居其厚”。“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这就要求我们踩在信土的厚实土壤上,去将这些德性都补齐,对应到自己内环境的具体臟腑之中进行求证,进行诵念。
诵完这个双一章以后,请继续内推五行。这个内推五行很重要,它就是道的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方法。要把这个方法结合进去,别忘了。一定要从双肾推到膀胱,然后从膀胱推到肝脏。将这个智德推到仁德,由仁德推到火德,由火德推到信德——土德,再推到肺金的义德,最后再又归到肾水智德这个先天肾炁之腑,推三次,也可以推九次。要充分地去实践《德道经》告诉我们的人天大秘密:“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平时,也要注意去发扬我们五德中的长处,使其更加地发扬光大。倘若你的仁德比较强,就多去行仁爱、仁慈的善行,关爱身内的众生、身边的众生和所有自己缘法所致和能用到的众生。若你的义德比较强,也可以同样去发扬,再加上诵读《德道经》能量的配合,将身体场打开,路径疏通,使能量源源不绝地摄入体内,那么五德就能很容易及时地培补起来。就是说,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完整的培补过程,将体内的五德不足,通过这些科学的方法,就能将其尽快地补充起来。
当然,我们的注意力也不要单纯迷恋于这个能量的摄取,关键是要打造好自己的心身,也就是道德的容器,这才是关键,是前提。如果心身这个桶里面装得乱七八糟的东西,塞得满满的,那么好的能量根本不可能进来,也装不进去。所以首先要主动把卫生做好,把这个脏桶里面的垃圾都要清理出去,要清洗干净,这样才能盛装甘洌的能量清泉。
做任何事情都要立足于一个扎实的基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地瞎念。诵读的主次要分明,既要有系统论,也要有具体的方法论,要把它们整体地把握住。进而完整地结合到我们的身心内环境当中,去进行全面的道德修养实践。正确地去解读经典,从经典中吸取有益于我们形成道德人格、道德品格的丰富营养,使这些能量和营养能够帮助我们完成道德人格的升华,伴随我们实践道德的人生之路。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18# 发表于 2010-4-1 10:11 | 只看该作者

熊春锦先生讲解诵经五字诀(根据2004127录音整理)

颂经,是道德修养,是修真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古往今来的修证者,对《道德经》的学习,在方法上曾经有一个理气方法与理形方法高度协调统一的阶段,理气方法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心法。随着各种系列心法的逐步失落,无为丢失,有为兴起,从而也就逐步形成了有为的教条方式,进而就诞生了科仪派。

在科仪派当中,最重要的修习方法就是诵念经文。但是这种诵念方法,由于只是掌握了理形科学的内容,而将理炁科学的内容逐步失传了,心法也失传了。理炁科学的内容退入山林民间,它在社会上似乎消失了。虽然古之成道者,许多人都是先从一经一法的实践中进入众妙之门而最后成就真道。但是长期以来,失去心法的普通颂经方法,解读《道德经》和其它经文的方法,是难以真正的造就真人,难以造就圣人,甚至连贤人也难以造就。《悟真篇》曾言:“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但是为什么后世修真,成就者犹如凤毛麟角呢?除了人们阴我私心贪欲难破之外,难得心诀和心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全面掌握好修真的系列心诀和心法,同时掌握这个颂经的心诀和心法,合理地采用正确的诵念方法,也是通真的一个路径。今天先介绍一下颂经的五字心诀。当然,修真主要是大系统性地“修炼”。修“道德”,修“心灵”,心性修持大道生。炼,炼性命,炼己涤阴我,炼命返先天。这个原则、这个前提不能丢,才能正确地掌握好心诀和心法。否则也是难以获得真实不虚的功德的。

心身恭敬礼圆明

恭”。在颂经的过程中首先是一个“恭”字。这个“恭”字的关键作用,是能够启动经文中的光,经文中的炁,经文中的理,经文中的法,与经文当中的场相连接、相贯通、相融合。心与经合一,身与经合一,经与人不可离开的一种状态。《道德经》中一字一灵符,《道德经》中有亿万道和佛。它是一个巨大的宝殿,只有这个“恭”字,才能开启宝殿之门。这个恭就是一把开门而入的宝匙。

恭”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诚信,信德无疑,礼德圆明,是恭的基础。没有这个恭敬心,没有敬畏心,没有处下之心,没有顶礼之心,就无法连通道德的能量场,也不可能打开经文的宝殿,进而登堂入室。这个“恭”还包涵了一种清静,身心的清静,要将自己的心和身调节到一种清静的状态,空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灵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开。因为在颂念的过程中,只有将心这个道德场、身这个道德场,都调节到接近《道德经》的场性,做到这个“恭”,才能打开这个门。所以说这个“恭”字,不仅仅是在心灵上的一种“恭敬”心,而且还含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身清静,使之符合《道德经》的纯洁、圣洁状态。我们在颂念之前先把心身内部清理清理,将调形、调心、调息这三调运用好,进入整体性、和谐性的松、静、自然状态,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和实现这个“恭”,达到这个“静”。将身心内环境清理干净,打扫一番,这样在念“太上心头坐”的时候才能坐得进去。没有恭敬心,没有清静身,没有干净的心,这个“太上心头坐”能坐得了吗?坐不了,也观不出来。古人还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而颂,连身体表面的清净也作为一种要求,可见这个“恭”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19# 发表于 2010-4-1 10:12 | 只看该作者

恭”,她需要相应的状态,相应的环境才能出现。虽然说每个人的体内心头都有太上,都有佛,但是普遍都被尘埃封闭,被污垢包裹住了,封闭得灵光难透,光芒透发不出来,所以就需要扫尘。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六祖慧能那种心修水平呢?没有!绝大部分人都是神秀的水平。所以还是要炼己,要扫尘,要勤拂拭,先调节到无尘的那种状态,调节到符合《道德经》频率范围的内环境之中。所以要用好这个“恭”。这个“恭”实际上是通过修心炼己来达到的一种自然恭敬心,是调节自己的私欲,私心放下,从有为调节到接近无为的状态,从太极图的边缘调整到接近太极图中央的状态;或者直接牢立于太极中央的状态。整体把握住身、心的双调整,才能建立起与《道德经》所阐述的场性和其它经文所阐述的场性接近的一种状态。

当这个调整完了以后,才能说心即《道德经》,身即道德场。心中有了《道德经》,再颂起来那不就相应了吗?身即道德场,那么《道德经》的能量不就存在了吗?那么“太上心头坐”不就很自然的出现了吗?离开了炼己调节心和身这个前提,那么这个“恭”就是盲目的“恭”,是虚“恭”,是假“恭”,这叫不恭不敬。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对多维空间的洁净、神圣,对那种非常圣洁的感悟太少太少,以为高维空间的东西也像我们这个空间一样脏兮兮的,什么东西拿过来都可以吃、可以喝。其实是错误的。在高维空间的任何能量和物质与我们有为世界的物质,在很多方面都是格格不入的,是难以兼容的。你不将内部的、心灵中的、身心中的垃圾和渣滓主动去清理掉,这些能量和物质则难以进入我们的内环境,就是摆在面前你也吸收不动、消化不了。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一种现象。就像我们在泥巴地里干了活,双手脏兮兮的,拿一块蛋糕来非常干净,洁白的蛋糕送到你面前了,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把手擦一擦、弄一弄、拍一拍,才把这块蛋糕接过来。当然认真的时候,吃之前肯定要先洗洗手。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这个“恭”的实践不要把她小看了,她是一把钥匙,是每一部经文的钥匙。

没有这个“恭”字,难以打开任何经文的门户。不在这个“恭”的统领之下把身心调节到符合经文的场性状态,那就难以进入其中,难以打开,难以接受和承载其中的能量。当然,在“恭”字内容上可以更加广泛的展开来讲,所需要做到的内容的确太多。但是证道不离“心”、“身”两个字。也就在“心”和“身”这两个字上放下有为,树立无为;放下有欲,树立无欲,就这么简单几个字就概括了。但在实践时却是一个滴水穿石的功夫。通过这个“恭”,我们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了,能够接近无为,即已接近徼,接近太极图的中央。不要在阴波或阳波上荡漾,更不要远离太极弦,只处在太极的正中心,找那个“静”,心静身静;用一个净,心净身净。真心都出现于这种状态,而心的欲念调节到了与高维空间连通的允许值之内。在这样的状态下,这个“恭”才算是掌握了,并且调节好了。那么打开任何经文的场性之门,也就容易出现和实践。

这个“恭”字放在“恭熟忘合灵”五个字的首位,她确实是首要的,是一把打开任何经文宝殿大门的金钥匙。要挂在脖子上,常常使用它。

寻声找音熟中生

熟”。第二个字是“熟”。颂经文一定要读熟、念熟、诵熟。这个“熟”里面还有个“寻声”和“找音”的问题,也是一种技术。“熟”,记熟了,念熟了,诵熟了之后,才能“寻声找音”。但是在边记边熟的过程当中同样要注意“寻声”,找准“音”。因为颂经不是一般的技术,这个“熟”里就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0# 发表于 2010-4-1 10:13 | 只看该作者

是一个特殊的技术。我们的声从哪儿来?是从我们口腔舌头的运动,喉咙声带的震动,口腔气流的震荡而来。那么声又出自于哪里呢?出自于大脑。因为我们的识神处在工作状态,他就在大脑这个办公室里指挥着。并且通过颅底的神经传导这些信息到达喉、口、舌。心能不能直接颂呢?心不能直接颂。心是通过这种后天的颂而经过迷走神经相应。由于迷走神经也是从颅底穿出,与舌咽神相邻,容易产生谐振而传入心中。所以,当你注意到了这其中天人密秘的时候,返观到心的时候,如果心调得理想,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音”,叫“心音”。经中的能量光和这种音的频谱,最容易合一地产生谐振,在胸腔里边震荡,就产生一股股的热流,再产生一种波,既震荡了自己,也震荡了身外的场。这种波不断地扩大散发出来,而不是像普通状态的说话,只是口腔里说而心里没有相印。

在“熟”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注意“寻声找音”。“寻声”是指在颂念某一段经文的时候,或者整篇经文的时候,关注一下你的大脑,关注一下口腔舌头的运动,注意她产生的这个“声”和震荡体内的“音”。这个声是它发出来的。那么要找的这个“音”是什么呢?是一种震荡聚合在我们体内产生变化的一种波,叫“音波”,或者叫“声波”。有些字的音我们发的时候,你不寻找它,这个震荡产生了也很弱微,需要强化提升,不然只是在口里面直来直去,不易引起内环境的共鸣。

《道德经》第二章里为什么要说“音声相和”?这个“和”字可是太重要了! 和”字可以说是颂经的人天密秘之一。颂经的音波震荡,是一种相溶相会,是彼此不分,这样才能形成最好的音乐、乐曲。颂经之声,我们拿敲击大钟作一个比喻。中国的古钟是依据“道”来设计和应用的。木锤敲击钟的外壁所产生的是声,而钟内空腔体里边所产生的是音,这个声和音相和,就使钟声悠扬悦耳,震撼心灵。西洋的钟则不同,它敲击的是钟的内壁,声和音混在一起发出来,给人心灵的感觉和作用力迥然不同。这个例子我们要把她整体结合起来想,要主动去寻音,主动去找空内的音,就在你的腔子里找。胸腔是有空间的,颅脑腔和腹腔也是有空间的,道之所用不离这个空、虚、中,把这个把握住了,那真是处处都是妙。

不同的声,能产生不同的音。有的人颂的时候就是第三声不行,还非得要用第四声;有的人用第四声不行,还非得用第一声。每个字基本上是四种声,我们要找准它。哪一种发声方式容易产生震荡的音,就找出那个音加以科学的、合理的应用。文字当中哪一个字对自己作用最强,你就把握好那一个字。当然,每一段文章里每一字都会引起或强或弱的震荡,但是毕竟有主有次。而且我们这个“音”,能引起声频震荡的这个“音”,也存在着某些字先出来,某些字后出来的现象和状态。如果你连主要的、先出来的这一个都没有抓住,你怎么使后面还没有出来的字突然展开出来呢?其实有时候我们就是当面错过,没有发现,非得量级很强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噢!这个字震荡了心灵,这是我的真音,找着了。

但是为什么不能主动去找呢?主动去找不就事半功倍了吗。所以这个“寻声找音”是在“熟”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化,非常重要。这个过程不论是我们自己在念颂,还是在跟读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在记熟、念熟、诵熟、背熟了的基础之上,主动去寻声找音、众妙之门的天音、音符。当然,还是要大家重视“徼”,没有“徼”哪能抓住妙呢?有的人在那里念了,念出名堂了没有?没有。所以不论是自己颂经,还是跟读颂,还是听师讲经,都要想一下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1# 发表于 2010-4-1 10: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古钟,注意力不在钟外的声,而是要放在钟内的空上,放在这个空中所产生的音上;把握住在你的腔子里,在你的空心中所产生的“音”上。有了这个音,那才是颂经。

真声真音心中听

听讲经时的真正音声相和。听讲经时,如果讲经的师有道,他所发出的声音中必然有光音,你在自己心中觅着了共振点,寻着了这个同频的窍,自然也就容易掂花一笑了。不寻不觅,不敞开心身,不主动地使心中的音源谐震点与老师的音相合,那就容易昏沉。听的都是后天的内容,无为的光和音也就捕捉不住,当面错过,效果也就不理想。

自己颂经的原理也是同一道理。想一想,老师发出的声和音,含有道光德能的音你都难以入心相和,那么自己念时的低能量场,作用力当然就更不容易显现出来。

有人跟我汇报说:老师,我念了一百零八遍了,《地藏经》我已经念了半年了,不知道怎么样?他倒反而问,我不知道怎么样?不知道效果如何?为什么要问我呢,为什么不问自己呢?为什么有的同学只念了一个来月,甚至学习《道德经》以后只念了几天就找着了天音,找着了心音,进入了众妙之门呢?差距在哪里,思悟了没有?光是羡慕人家是不行的。《道德经》的实践就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身中。看到人家的进步,看到人家的神奇,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道,别人的德,不是你自己的。自己的德要自己放下心来在身内环境中去务实求证,光睁着眼睛看外边不行,光竖着耳朵听外面也不行。你垂帘内观,闭耳内听,去掌握自己的声,寻自己的音,这样才能与进步快的人相媲美,这不就近了吗?找着了你就相近了,这是技术,是方法,必须要掌握。

掌握了这些技术和方法,还要思索,要有悟性,而不要仅仅执着于我颂了多少遍。告诉你们,真正具有心音的人,哪怕一声佛号,哪怕一声经咒,足以惊天动地,胜过于一般普通人颂一万遍经文!为什么呢?因为他通过他的真声、真音,开启的是高维空间的场,调动的是高维空间的能量;道光德能产生的作用远远胜于我们无恭无敬、不状态下,在没有找到真声真音的状态下,转来转去颂多少日子的效果。颂的遍数多,其实也只是一种督促,是一种自我鞭策。在没有进入那种状态之前,必须要遵循这个遍数,用这个遍数去敲开你寻找真声真音的门户。但是老抱着遍数不放,而不主动地去寻声找音,难道一辈子就老死在念颂的遍数之中吗?这种状态也就太可怜了,也就跟世俗中盲修瞎炼的人无异;与某些道观、佛庙里面那种状态没有什么差别。不要忘记我们是在实践《道德经》啊,而不是单纯表面的模仿!我们是在进行性命再造的大工程,为什么要舍本求末呢?为什么总是只抱着树枝不肯放弃,而不能登上树干呢?为什么不去探根寻祖呢?从某些人执着颂念经文的情况,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同学是理不通啊!道理还没有搞通,主次都还没有掌握,太执着了。执着于一点不及其余,陷在阴阳里面跳不出来。说心修无极说了多少年了,可是这个心就是陷在里面或者陷在里面出不来。因为他不认识阴阳,不认得为无为,不能具体实践,不能具体对每一件事在心里分析。把知白守黑停留在嘴上,而没有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所以心始终不是白就是黑,不是黑就是白,无法达到无极的状态,无法达到无为的心态。蹉跎的是什么?蹉跎在太极阴阳当中,迷失在黑白两相之中,在这种转悠之中浪费时间。

心无欲我也强调多少年了,这不就是众妙之门吗?从颂经反馈过来的情况来看都是这种状态,都陷在黑白里没有出来。我还没有接到哪一个说在年初布置了化因方法以后,能颂出名堂来的。相反,还是在这个道医天地打开以后,才出来那么六、七个真的找准了音,读到了声,通过颂达到了众妙之门的人,这倒是可喜的!从这个事里鉴别验证了学习《道德经》、实践《道德经》,的确是一部万经之王,是我们打开任何经文宝库大门的重要钥匙。有了这个钥匙,我们再来颂念经文,特别是在掌握了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在的前提下,在这个基础之上,找准了,寻准了,那么这个大门对每一个同学都是敞开的。希望大家先把这两点掌握好。

忘颂忘声无为境

。颂经心诀的第三个字是掌握好了以后,一定要什么呢?首先第一步是忘声忘声的出现一定是在出现的过程中,再忘记这个。每个对颂经有真实体悟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悟:口里在颂这个字,声也在发出,但是突然之间心里面的震荡开始了,就好像口腔里的这个声没有经过大脑似的,只是关注到了胸腔里震荡的那个音波,胸腔正中心有一团团的光,或者是所读相应的字释放出这个光波,而出现了忘声的状态,这时声音你就不在乎了。实际上还是在念,但是念的时候已经理解了这个能量的震荡为主宰,而口腔的声处在辅助的状态。如果这个状态稳定了以后,口里的声就不再出现,也就是说停止了口的颂念。但是还是在继续着心的颂念,一团团的音、光、能在心里震荡,在扩散,再传导到全身。我们同学当中不是就有例证吗?有人颂的时候就感觉到里面的字出现了,口里虽然还在颂,但是《道德经》中的一段段文字却出现在中脉上,出现在任脉、督脉上,而且随着颂的状态在流动,在传输,在运转。这就是忘声状态下的一种真性的出现。

这个声音忘记了,口腔和大脑思维把它忘了,那么天音也就涌现了,出现了。当然在这种状态中,她有左右变化、晃动的过程,要把握好,可别又把自己拉回到嘴里边在颂,脑袋里好像不知道,那怎么会出现?不要去想这个问题。你一思、一想,马上又会退到口在念,脑袋里在思维,而把胸腔里面的真音丢失了。所以要善于把握这种忘声。当然这样在语言上、文字上教大家是教不熟的,非得要每个人自己去实践,去体悟。就是开关得自然一点,转过来就成功了。深化下去忘声

这个忘声你能深化了,你就能忘记你的身体。身形都忘了,只有光流在运转,只有光团在放射,只有光波在震荡,这时候才是稳定的真音,也就是《道德经》所讲的最完美的音声相和。在这个相和中,更深层次的变化就会紧接着发生。所以这个字,虽然只是忘记在念颂什么,关键是忘声。这个声波的传导方向,历史来源已经全部都忘记了,内部紧接着出现的就是天音;这个天音震荡的特点,流动的方向方位,各人都不相同。不要我一说别人证出来《道德经》的文字在任督二脉上转,你就马上生起妄念——我的怎么不转呢?你想转着试一试,转不了!这是模仿不了的。

声后字出现的位置各人不同,有的人是在中脉上出现,比如道,可道;有的人在颂字的时候,字就突然放大,无边无际;颂可道的时候,字沉到海底了;但是有的人这个字又上升到了天门。这怎么能够模仿呢,模仿了就是执、偏执了,就是有为的后天,而不是无为的先天状态。所以只能讲忘声忘声后出现的现象必然是天音。在没有出现天音状态下你去妄思、妄想,都是不可能真实达到忘声而出现天音的。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2# 发表于 2010-9-6 10:27 | 只看该作者 内观五脏六腹诵读调解心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内观诵读时可以同步内观对应的脏腹

《德道经》

19章. 玄同(心);
56章.  为腹(脾);
8章.   请靓(意),
66章.  弗居(胃)
53章.  持盈(小肠);
72章.  恒德(下丹田);
7章.  立戒(肝);
21章.  为正(胆)
69章.  昆成(肺);
70章.  辎重(肾);
31章.  不积(胰);
18章.  含德(大肠)
25章.  道注(膀胱)

中国古代祖先运用慧性图文思维,对人体的内的精气神现象进行阐释。借助手诀,图文,观想,调节内在的精气神。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3# 发表于 2010-10-21 2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10-10-21 23:04 编辑

清净身心的方法

大自在口诀方法


回归自然合太极


   《德道经》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处在一种灵悟的状态下去感知。所以在这里顺便将前师传授的“大自在”口诀、方法讲一下。观自己的心,然后在心中念诵:“我退位,吾登台,无为境,大自在。我退位,吾登台,无为境,大自在……”这个口诀在诵念第一句我退位的时候,存想你胸腔里面的阴我就像莲花的花瓣一样迅速地展开,甚至脱落;当你诵吾登台的时候,体察一下,胸腔正中央有一道光柱、光球迅速上升到大脑,进入大脑的质层核心里,弥漫到整个大脑。这就是吾登台的内在意义。因为心为神宅,脑为神府,通过这一口诀的摧动,使我们的心气与脑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气场,使阳性之我尽快地到达她住的房间。大脑质层聚集着我们的思维、意念,这样可使慧性得到某种集合与开启。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再来诵第三句无为境。当无为境的意义、词义表达以后,就会有一股能量冲入天门,与刚才内想的光柱融汇为一体,直达天心,然后保持住这一状态,与 “天气下降,地气生升”融汇在一起进行听课,一起讨论《道德经》。那样,道德也就可以几十倍地提高,也就容易感知出言词与语言文字之外的深邃的意境,理解道和德的含义,紧密地联系她。请大家保持好这一状态。


阴我退位吾登台


现在诵:“我退位,吾登台,无为境,大自在”。当在诵我退位的时候,观想胸腔里外层的阴我松解开来,分离开来,就像所观过的荷花一样,将这个花瓣打开。这个花瓣虽然好看,但只是“道之华”矣!它并不是道的实质,道的实质被包裹在这个花瓣里面,要主动地将它打开,去观内在的实质,这是我退位的重要内涵。


我们在观的时候,有时候这一打开,就有一缕光柱沿中脉直冲到脑际,弥漫到整个大脑表层。使后天意识区域能够得到一种松解,或者说是一种气化,从而使内层的阳性我信息能够交流、沟通出来,包括更深层次的真我,这是要根据内部道德化的再造深度和广度所达到的层次而实现的。当德性非常丰满、厚实的时候,那就很容易将阴我驱散开来,将包裹着的阳我请出来,将真我现出来。这时如果你的观想达到了真实的相应状态,就可以借助天心、宇宙道德光海、光场里能量的冲击,在头顶一定会出现新的自身光柱与天地核心相交通。此时可能有人可以在光柱的顶端,看到有几位老先生帮助你完成某些变化,这是正常的。


保持好这样一种状态,使自己的内环境能够进入灵悟状态,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学习《道德经》、理解《道德经》。由于我们心的环境、身的环境都与自然大环境中的德性场和道性场,与宇宙核心所赋予的能量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样就可能获得更多有关道的知识和德性的补充,以及对德和道认识的深化,全面去提升我们内外环境的道德场性。这个认识可以说是道医学、修真学最根本的纲领性认识,这才是最根本的。


要站在高境之处,站在整个宇宙形成的高度,站在道文化和德文化在世间诞生和演化的历史高度,来认识道文化和德文化的本质原理,以及整个宇宙的道德演化、变化过程,才有可能比较理想地复归于德的完整,达到一种上德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内环境的差距和不足。按照道与德的要求,不断地调整自己,修正自己,改造自己,变化自己。


这种变化仅靠我们体内那么一点几两重的元炁来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融汇在道德的大场之中,并能不断沐浴、不断补充、不断获得、不断校正,进而化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一个庞大复杂的真心系统,一层层地改造好、再造好、修理好、补充好。不站在这样一个道德高层次上去观察自己,而只是站在个人利益上,只站在一点小私的心理作用下的闭塞环境中,去求乞自然真理,去验证道和修持德,那将是茫茫无期的痴人之想。


在具体学习《德道经》之前,自己在诵读《德道经》之前,希望能把上面的方法紧密结合在其中,进入这种全方位开放的状态之中,将自己的心和身融会在道德的光海光场之中,去感知、去心感体悟道德的光辉。这样在心和身这两大系统上,既有利于清理心内的阴我,也有利于化除我们历史上所携带的各种罪因恶业;更利于及时补充我们内环境道性的不足、德性的缺乏和五德元素的不完整。只有这样整体性地把握住了,才是找对了方向,找对了根本,你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进入一种理想的修真状态,在生命再造环境之中,全面展开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再造。利用道医学、道德学,来加速内环境的整体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阶段。


大家保持好这种状态,再来诵一诵:“道可道,非常道”。连诵七遍以后,再就这一句展开一下:“德,可德,非常德。德,可德,非常德。德,可德,非常德……”、“气,可气,非常气。气,可气,非常气……”连诵七遍后,再来感受一下自己的内环境,感受对道的体悟、对德的体悟、对真炁的体悟。因为不仅仅是道,是可道,是一种非常道。而且我们所要实践的德,所要完善的德,并不是常人所言的德,而是道的一种外显之德。我们所要吸收、所要转换、所要通过的,是经过勤苦锻炼所获得的炁。炁同样也是道的产物、是德的产物。这个气有两种写法,可以将它说为气,也可以说为炁;但她并不是指的普通之气,而是指的高质量的炁,是符合上德、符合淳德、符合道的炁。


调整心身归道一


第二个调,要调整心与神,调心调神。心,就是我们的思维。心为神宅,脑为神府。怎样调心神呢?心在大家的观念之中首先想到的是意识,先要把自己的意识调适到一种中和状态,做到心不外想。通过调心来管好眼、耳、鼻、舌、身,都归到“一”上面来,这样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调神。观想一下心中的荷花,将她慢慢地打开,光线弥漫开来,直通大脑,大脑表层象鸡蛋壳成熟了一样爆裂开来,使大脑质层最厚的区域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只有心调得不动了,一切不相关的意识欲念都让位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的正觉、正念才能进入大脑质层这个工作间,在这个办公室开展,进行系统性地变化,也就是使灵感思维、潜意识思维主持工作的状态。这种调同样是个松、静、自然的过程,离不开这四个字。将心和神在它的宿舍和办公室里都调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让我们内在的场与宇宙的大场、天心、地心连接起来。


再观一下调好了的心、神、身与自然的连结。诵诀:“我是一金针,交付于师尊,连通天与地,贯穿天地人。天气下降,地气生升,无人无我,一片光明。”看这种状态能不能够出现。我们人的身体是整个自然的缩影,在与外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感知自然,体悟大道;才能体悟到什么是德,如何增添我们体内所需要的德,弥补不足,由下德进入上德。如果不以众生为师,不以自然万物为师,不去跟它们联系的话,仅凭我们的后天意识是很难感觉到自己不足的。如果不把自己放下放开,就很难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交流沟通,难以弥补我们心的不足、身的不足,无法实现我们经常所说的“以万物万事为师”。如果把自己裹得紧紧的,也就失去了以万事万物为师的这一面镜子,也就难以照见自己,难以获得自补的方法。


我们借助悬挂在天心太极球的运转,不断摄取天心的能量发出的光柱笼罩我们的心身。在这个前提下,去想一想如何使主观意识这个阴我退位?如何使深层次的阳我、真我出来主事?如何保持这种大自在的状态?


诵诀:“我退位,吾登台,无为境,大自在。”催一催内环境与整个自然和道德的同步化合,抓住根本来调节自己的心身。在掌握好理气科学妙理的前提之下,经常关注一下这个状态,再来研究《德道经》,相信许多不解之迷,难解之迷,难解之情,通过保持这种状态,而能进入一种真实不虚的心感体悟。这样常常能够解析真意、本意,同时也能促进我们体内三元系统的变化。无论你是强身健体、治病疗疾、聚气炼丹,还是窥探人生或整个宇宙奥秘,相信在这一状态之下,就比较容易获得一种系统性的开发和应用。

TOP

文曦

新手上路

24# 发表于 2010-10-22 12:36 | 只看该作者 好神奇!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5# 发表于 2010-10-22 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文曦

其实没有神奇的,
儒释道都通过静定来修身养性,开慧启智,

http://bbs.etjy.com/thread-105783-1-1.html

佛家练习静定时为什么要念佛号或咒,就是以一念带万念,使心静下来.

德慧 智经典诵读 在恭。熟的前提下,放松身心闭目内观诵读同样是一样的道理(读《德道经》 以一念带万念,使心静下来)。真正在读的过程中体会经典对身心的滋养.和感悟经典的内涵和意境。身心的变化自在其中。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6# 发表于 2011-3-1 10:06 | 只看该作者

《經人合一诵读法》

可非恒道的经典诵读,是心灵和肉体与经典的水乳交融;是心灵和大脑和谐地与经典的共鸣;是人的性和命两大系统与经典大智慧的合一同频共振。因此诵读过程中的经人合一,人即是经,经即是人,经与人两不分,是一种理想的经典诵读状态和境界。

用我们的心灵统帅大脑走入经典,用心灵与经典居,用心灵与圣人谋,避免单纯用大脑后天智识诵读经典,这是实现经人合一,人即是经,经即是人,经人合一了无分别的关键所在和必经之路。

五章入五窍的经典诵读方法,是天人感应获得的教学方案,是依据《老子·德道经》与人体“天人合一”,“经人合一”的内在修真生理学关系,遵循“心性修持大道生”,“心脑相通合天人”,“上仁无畏五德归”,“心开性明入命根”,等可非恒道修真原则而自然诞生的教学实践方法。

诵读前我们同样要认真进行三调,调心神,调身形,调呼吸;身国完整地进入松、静、自然的状态之中。

现在开始观想与诵读合一的实践。

(一)

[觀誦經章入中田]

观想宇宙核心光明无限,虛空光海出现《老子·德道经》一本,放出无量光明。经典缓缓打开,第一章论德的文字呈现出来,观想文字离开经典化成一团白光下降,(或者觀想本章整頁的經文紙连同文字,離開经典飘然而降),白光团(或者金光色经文纸片)飞临自己头顶上空。同时观想自己前额区中央的发际至人中区域,像两扇门一样左右打开或者裂开(部份人暂从百会进入亦可以)。文字光团(或者金色经文纸片)从此处进入颅内,经过泥丸宫上丹田区域,沿着中脉下降,进入胸腔中央的中丹田区域。此时同步观想经文白光字体出现(或者纸片展开文字显现)而同步开口诵读,逐字观想漢字逐一顯現(能觀甲骨和篆體漢字效果更佳)。反複觀想與誦讀七遍。在跟诵的开始階段,可能观字配合不及时,则以可以抓住重点字关键字进行观想。例如道、德、仁、義、禮、愚、忠、信、厚、泊實、華等字。

第一章 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而无以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二遍观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而无以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如此共重复观诵七遍,然后接下续。)

(二)

[觀誦經章入泥丸]

观想过程与第一次观诵相同,虛空光海出现《老子·德道经》一本,放出无量光明。经典缓缓打开,第四十五章观眇的文字呈现出来,观想文字离开经典化成一团白光下降,(或者觀想本章整頁的經文紙连同文字,離開经典飘然而降),白光团(或者金光色经文纸片)飞临自己头顶上空。打开自己前额区中央的发际至人中区域(或者百会区域)。文字光团(或者金色经文纸片)进入颅内,经过明堂、洞房进入泥丸宫上丹田区域。此时同步观想经文白光字体出现(或者纸片展开文字显现)而同步开口诵读,逐字观想漢字逐一顯現(能觀甲骨和篆體漢字效果更佳)。

第四十五章 观眇章

道,可道也,非道也。名,可名也,非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无欲也,以觀其眇;有欲也,以觀其所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第二遍观诵

道,可道也,非道也。名,可名也,非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无欲也,以觀其眇;有欲也,以觀其所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如此共重复观诵七遍,然后接下续。)

(三)

[觀誦經章入心]

观想过程与上面相同,虛空光海出现《老子·德道经》一本,放出无量光明。经典缓缓打开,第十九章玄同的文字呈现出来,观想文字离开经典化成一团白光下降,(或者觀想本章整頁的經文紙连同文字,離開经典飘然而降),白光团(或者金光色经文纸片)飞临自己头顶上空。打开自己前额区中央的发际至人中区域(或者百会区域)。文字光团(或者金色经文纸片)进入颅内,经过泥丸宫上丹田沿中脉下降到达中丹田,然后向左进入心脏的左侧内。此时同步观想经文白光字体出现(或者纸片展开文字显现)而同步开口诵读,逐字观想漢字逐一顯現(能觀甲骨和篆體漢字效果更佳)。

第十九章 玄同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第二遍观诵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如此共重复观诵七遍,然后接下续。)

(四)

[觀誦經章入肝臟]

观想过程与上面相同,虛空光海出现《老子·德道经》一本,放出无量光明。经典缓缓打开,第七章立戒的文字呈现出来,观想文字离开经典化成一团白光下降,(或者觀想本章整頁的經文紙连同文字,離開经典飘然而降),白光团(或者金光色经文纸片)飞临自己头顶上空。打开自己前额区中央的发际至人中区域(或者百会区域)。文字光团(或者金色经文纸片)进入颅内,经过泥丸宫上丹田沿中脉下降到达中丹田,然后向右进入右肋下的肝脏内。此时同步观想经文白光字体出现(或者纸片展开文字显现)而同步开口诵读,逐字观想漢字逐一顯現(能觀甲骨和篆體漢字效果更佳)。

第七章 立戒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二遍观诵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如此共重复观诵七遍,然后接下续。)

(五)

[觀誦經章入陰蹺]

观想过程与上面相同,虛空光海出现《老子·德道经》一本,放出无量光明。经典缓缓打开,第十三章生死的文字呈现出来,观想文字离开经典化成一团白光下降,(或者觀想本章整頁的經文紙连同文字,離開经典飘然而降),白光团(或者金光色经文纸片)飞临自己头顶上空。打开自己前额区中央的发际至人中区域(或者百会区域)。文字光团(或者金色经文纸片)进入颅内,经过泥丸宫上丹田沿中脉下降,经过中丹田和下丹田直达海底,进入阴跷区域中。此时同步观想经文白光字体出现(或者纸片展开文字显现)而同步开口诵读,逐字观想漢字逐一顯現(能觀甲骨和篆體漢字效果更佳)。

第十三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无所椯其角,虎无所,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二遍观诵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无所椯其角,虎无所,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如此共重复观诵七遍,然后接下续。)

好,经人合一修持方法至此完成,请你整体内观五章在五个区域内的整体状态,进行整体观、综合观、归一观。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整地诵读整部德篇。微妙自在其中。

(如果决定就此转入收式,则注意不可将窍内臟的光气抽出,只须将多余的光气收聚于下丹田之中,收聚时可将天际和身体周围的光气收聚于下丹田之内,然后搓手,干洗面部等等。)

    以上是《經人合一誦讀法》的第一步,主要是以五章入五竅,而竅竅光明,臟器光明,丹田光明。以經化竅,以經化丹田,以經化臟腑。而經人合一。

此五竅的道德光明轉化,在身國性命大系統中,具有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無窮功用,是一個重要的“无之以为用”的轉化過程,她能够康复养生,疗治疾病,开慧益智,利益心身,达成真诠。忠信的實踐者,可以抓住此綱而求證,參悟以上訣理而明法中精要,則“經人合一”將會逐步完整地展開與呈現,最終實現經即是人,人即是經,經人合一,了無分別的境界,使道光德能滲透全身,産生無量光明。

附:小篆字体五章图


此方法是在《光音观心诵读法》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实践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7# 发表于 2011-3-1 10:14 | 只看该作者

光音觀心經典誦讀方法

《光音觀心》念誦方法,是“恭、熟、忘、合、靈”五字經典誦讀心訣中,配合《老子·德道經》念的第一種方法是繼“太上心頭,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這一心訣的擴展方法,是天人合一的念方法也是天人合一,大環境三寶和人體精氣神三寶高度和諧統一並且與心身場緊密結合的一種念方法有助於清退心陰,使後天智識系統與先天慧識系統溝通,培育道德心灵,开慧益智;有利于康复养生,防治疾病;有利于進入光音天環境狀態中進行同步實踐。







光音观心诵念法导引词

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是道德的子孫。我們的靈魂,深植著道德的靈根。人人體內皆有一本德道真經,擁有無限的道德靈能,具備完整的道德場性和道法的潜能。道德和智慧深植在我們的心身,只是暫時被陰我私心,被欲念貪嗔所阻隔,,難以透發出無量光明,照亮我們的道德人生。

願此方法,退盡我們的心陰,讓人人心中皆有的道德真我,君臨內天下,誕生出聖人之心,爲衆生道紀照明鏡,興民族,旺國家,道傳中華,德播世界,譜寫我們光輝的道德人生!

修习准备:正规修持时,最好用清水漱口,洗净双手。(普通修持时或者条件受限时,也可以省免)将《老子·德道经》的书,或者抄写、打印的双一章纸张,恭敬地摆放在身前,以利于边观字边修持。字体选用繁体、小篆体、甲骨文体较佳。

第一步、姿势选择:

本方法可以自己选择采用不同姿式,站式,坐式,卧式都可以。其中以盘坐式效果最佳。

光音观心诵读法现在开始,请您跟我一起做。

第二步、三調身国:

调整自己的心神、形體、呼吸,按照松、静、自然的要求进行調整。放松心情,精神放松,展开眉头,面带微笑,放松心肝脾胃肺肾和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将呼吸调整细匀深长的状态。

第三步、恭敬感恩:

恳请《老子·德道经》赐予我们以道光德能和智慧,恳请《老子·德道经》帮助我们实现天人合一;恳请《老子·德道经》帮助我们培育道德心灵和开启智慧头脑;恳请《老子·德道经》帮助我们防治疾病获得心身健康。用我们的心灵恭敬地与《老子·德道经》进行交流,走近老子,与老子居,与老子谋。心身保持恭敬、感恩、中和、安祥、愉悅。

第四步、觀想场景:

存想自己肉体出现虚我影子,在天地之间联通天人地。配合诵念口诀三遍:

我是一金針,連通天地心,天炁下降,地炁生升,無人無我,一片光明

我是一金針,連通天地心,天炁下降,地炁生升,無人無我,一片光明

我是一金針,連通天地心,天炁下降,地炁生升,無人無我,一片光明

存想虚我通天贯地天地间的能量下降上升在影子的脐眼水平面上交融汇化。(也可以观想运用旋極太極高懸宇宙天心,传输天光下降,配合存想。)運用自己的日月星三光外觀內照,双眼和天目内视,觀天德之光下降入体,地慈之炁生升灌形感悟人在光中,光在人中,沐浴在天德地慈的光炁之中。並且觀天心高密度更亮的小光柱從大光柱中央直插百會,抵於會陰,形成光中光柱,強化天人合一連通的路徑。

觀師默像。內視自己胸腔,在心場區內觀師默像,觀想老子形象。再反復誦念:

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誦念七次

觀想成像。緩緩將所觀的太上師像逐步放大,與自己的整個肉身合一,將心身與師寶緊密合一。太上即我,我即太上,師我無分。

觀經入心:

觀想宇宙天心無量光明中,飛速降下一本《老子·德道經》,經頭頂百會進入,沿中脈到達胸腔中央心場區,光明無量,道光德炁彌淪整個內天地,照亮全身,光透內外

此時觀心中《老子·德道經》的封面展開,是繁體豎排版本字形較大顯現出第一章的文字內容。

第六步虔心觀誦:

此時開始慢速念誦《老子·德道經》第一章。逐字誦念。每誦一字時,觀想字形稍微升起擴大,乳化成光,不識字者可直接觀一團光。這個光團充滿整個胸腔,擴散全身。每誦一字時,都注意尋音而同頻共振、覓光而朗照心身,依照恭熟忘合靈的心訣進行念誦。當啓動慧識靈悟以後,則順其自然而誦念,觀其光音而誦念。

第一章 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而无以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四十五章 观眇章

道,可道也,非道也。名,可名也,非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无欲也,以觀其眇;有欲也,以觀其所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第八步、收光入田:

在观诵的过程中,大量的道光德能会同时弥散在诵读者体内和身外,因此当结束诵读时应当注意收聚这些弥散的能量归入自己的下丹田,也就是肚脐眼后腹腔中线的区域。请大家在合掌抱拳感恩以后,深吸气三次,随着深吸气,观想身体周围和体内弥散的能量,完整地归于下丹田之内。

我们一起共同感恩《老子·德道经》,感谢《老子·德道经》赐予道光德能,养育道德心灵,启迪智慧头脑,防治疾病健康心身。我们祈愿走近老子,与圣人居,与圣人谋。

一,吸气,观想;二,吸气,观想;三,吸气,观想。

好,请搓一搓双手,干洗搓揉面部,搓风池,搓双肾。

本诵读方法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同步实践,祝福您早日走进老子五千言。







實践本光音觀心經典誦讀法,按一般規律而言,開始的第一階段、每誦一字時,此字會在胸腔中放大而衝開心場,淨化心場,對陰我心識進行陽性轉化,淨化其中制約達到“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雜質,爲心中三藏合一而用。

第二階段會出現在中脈上上升或者下降,上升時會直達顱腦之中,將心神的宅舍心場與心神在大腦中的工作間之間的通道打通,使其沒有滯礙阻塞,並且使心場與腦場向道德的場性全面轉化。繼而會逐字下降海底,將內天地中的天、心、地連接成一體,有的人會在陰蹺出現明顯的噭眇變化。對於中脈基本通暢者而言,有的人也可能同時出現某些字上升、某些字下降,經字整體性地在中脈內及時上升和下降。

第三階段一般會出現字的光音沿著督脈或者任脈升降以及順轉(沿任脈上升督脈下降)或者逆運(從督脈上升任脈下降)。任督兩脈通暢者,其運動規律會具有獨特性。最後,都會出現光音分佈振蕩全身,進入光音天環境狀態之中。

一部分人,由於心場和身場開啓性、通透性不佳,心中陰我頑劣,後天智識系統固守不退,先天慧識系統不現,或者因爲身場的門窗穴位開啓受限,道路經絡細小阻滯。在修持此方法時,不易按照一般規律和普通規律出現感應和反應。出現特殊的一些感應和反應,都屬於正常現象。應當依照“恭熟忘合靈”的五字心訣,將突破心場作爲關鍵進行修持,完成心場的真實道德轉換。心爲身君,心的道德場性置換,是最根本的轉換,心竅開則百竅通,心扉開則陽我立而真我出,內天地的道德場則固若金湯。

如此逐字念,逐字觀經字的光音將心和身整體溶入經典之中,經人合一,人即是經,經即是人,人在經光之中,光音在人心身之中。則易於出現噭和眇,自然地進入衆妙之門。如果進入晃兮忽兮狀態,則保持這種狀態,不粘不脫,不持盈勿揣銳,保持無爲之境觀心身變化之妙。

如果未進入無爲觀妙狀態,則可反復如此念誦第一章,捨心捨身精氣神三寶合一,心性命三寶合一,天人合一同頻共振,能量合一。在誦和觀的過程中,注意身感體悟其中某一字産生的噭和眇,用正覺捕捉慧識中的直覺和靈感進行靈悟。這一特點誠如天才發明家愛迪生所說:“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我們要想通過經典誦讀既建立道德心靈,同時開發出慧識産生靈感,那就必須高度重視無觀眇,有觀噭,主動在後天智識系統中建立正覺,開啟自己的慧識,産生靈感。

本誦念方法,主要以道篇第一章德篇第一章爲主。其他章節也可以應用這一方法。但仍應以在第一章用此方法取得明顯確實的無爲驗證以後再進入其他章節或者其他經典中實踐。不宜好高騖遠,淺嘗輒止。

願您心扉大開,真我君臨內天下,道德心靈樹立,慧識智識雙運的大腦形成,全面觀心得道。

TOP

得一

新手上路

28# 发表于 2011-3-1 10:20 | 只看该作者 方法,可以因势利导,灵活掌握。以适应具体情况,表现出法无定法的特征。关键是心和意的调节,意境的形成,要有利于进入其中,简繁灵活,对于成年人要求可以从严,对于儿童少年,因他们的智障较轻,则可以比较灵活地掌握方式和方法。不必机械地,一板一眼地要求。只要保持“内观”的原则,内视的地方,内视中的光和音振,也就可以化繁为简,灵活运用。(摘于熊老师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