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女寻亲记在线阅读: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0:42
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12.(8分)(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②“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2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2分)
(四川省德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1]云低暗度,关月[2]冷相随。 未必逢矰[3]缴[4],孤飞自可疑。
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②关月:边关的月亮。③矰: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诗中的孤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4分)
12(l)形象:孤雁在潇潇暮雨中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目的;通过孤雁形象的描绘抒发带人飘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形象2分,“孤独”“迟疑”各1分,目的2分)
(2)首联写“离群”背景,用“行”与“独”作对比,突出了孤雁之孤,也写出了诗人的同情。颔联写失群的原因和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孤雁的神情状态。颈联军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4分,内容正确3分.语言通顺1分)
(四川省成都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1)(3分)“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2)(5分) 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四川省自贡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12.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四川省达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又寄升庵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
(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1分)
(四川省雅安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 城   韦庄                 鹿 柴  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一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6分)
12.(1)“侧面烘托”或“写景抒情”或“乐景哀情”(2分)
(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2分)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2分)《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两者意境不相同。(2分)(共6分,表述通顺,符合大意即可)
(四川省内江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诊断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颈联(五、六句)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12、(1)(4分)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4分)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每处赏析2分)
(四川省资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江苏省2009高三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古诗文阅读)
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公安县  陆 游
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①陆游经公安入蜀已辗转八年,今回京“廷对”停泊公安。
(1)首联中“辽” 和“回”互相照应,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2)颔联与颈联的景物层次分明,互为一体,请简要分析写景角度的特点及作用。(4分)
(3)有人说,尾联与《诉衷情》中的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明两者共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9.(1)时间的漫长,空间的辽远;对统治者恩怨交织的情感。(3点,一点1分。共3分)
(2)远近结合、上下(高低)结合。江天、海风、明月,写出高远;萤闹、露下、萍开,写出近观。(2分)同时,也写出诗人的开阔的境界、高远的胸襟以及不灭的希望之火。(2分)
(3)壮志未酬之憾;人生衰老之感;前程渺茫之意;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4点,答对1点给1分。共3分)
宿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
(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
(2)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2分)
淮安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分)(共4分,每点2分)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苏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分)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1分)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1分)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1分)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1分)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2分)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2 分)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2分)
无锡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这首词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离别之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两句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1)深夜听见风吹竹林的声音,感到其中充满怨恨;(2分)想在梦中寻找远离的亲人,偏偏梦难成而灯又熄。(2分)(2)这两句可谓情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秋韵,那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发了无限离愁别恨。(答出“情景交融”和“拟人手法”各得1分,分析恰当得2分)
通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浣溪沙      (苏 轼 )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2)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泰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9.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10.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9.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10.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镇江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1)诗的前三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4分)
(2)诗人为什么要写野鸦这一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孤雁自喻,反映了他流落他乡,亲朋离散(2分,“离散”意答出即可得2分),天各一方,杳无音信,可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重逢(2分,“渴望”意答出即可得2分)。
(2)诗人用野鸦这一形象比喻当时社会的一些无聊的俗客庸夫(2分),也更突出了诗人当时的悲哀凄苦(2分,答出“悲哀凄苦”即可给2分,意思对即可)。
连云港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分)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2分)
扬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①竹叶:竹叶青酒。
⑴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3分)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⑴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3分,每点1分)
⑵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1分)的凄凉(1分)景象。渲染(1分)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1分)亦可答:对比(1分) 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1分)
⑶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每点1分)
南京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5分。答出表达技巧2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本题5分。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4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
(浙江省温州十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0、21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20.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景象:
原因:
21.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3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2.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2分,写出三个得满分);原因:“无侣”或“单栖”(1分)
21.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3分)
22、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解答学生的疑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中,标准化试题却泛滥成灾。这种标准化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果,而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求同,不能求异;只能唯一,不能举一反三。这样既扼杀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又会导致语文教学的程式化、刻板化。(意思对即可)(5分)
(浙江省杭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禾  熟①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22.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2分)
23.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一)(18分)
17. D      18.B     19.D    20.D
21.①这时,裴耀卿、席豫、张均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礼相待,从此萧颖士名扬天下。②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6分)
22.丰收(2分)
23.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4分)
24.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即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三问3分)
(浙江省宁波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22.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3.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
……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22. ⑴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⑶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23.⑴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⑵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三)
24.(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
(浙江省五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请填在横线上。(2分)
(2)第三、四句虚写风吹船停的情景,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15.(1) “不系船”因为后三句的意思都从三个字生出。第二句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船靠江村,夜深人倦,正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第三、四句交代了“不系船”却能安然睡觉的原因。)
(2)①妙在可以让我们见出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②妙在可以让我们品味到钓者悠闲生活的情趣。③妙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生活随性顺意的态度。④妙在使诗意在一、二句基础上进一层,笔法更显曲折,诗意更耐人寻味。(答出两点即可)
(浙江省桐庐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20——21题(6分)
伯牙绝弦图/(宋)郑思恩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20、请你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哪一句)。(1分)
21、从语言特点上谈谈你对最后两句诗的理解(5分)
(三)、《论语》阅读
名家评点,我的评点 (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2、阅读并思考名家评点,自选角度写出你的评点。
[名家评点]朱熹: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期间亦各以自为好恶有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我的评点]
20、满地斜阳是此心  21、用语含蓄。用手之“闲”而无聊,写出了伯牙破琴绝弦不复弹的孤寂痛苦,借哀景写哀情,借对满地斜阳的凄美的叹惋,来暗喻自己的心正如伯牙那难以言传的忠贞与苦痛。
21略22略
(浙江省杭十四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6分)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释:金陵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江畔;小山楼:渡口附近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瓜洲:在今江苏省邗江南,与镇江隔江相望。
14.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2分)
15.末句中的“星火”能否换成《枫桥夜泊》中的“渔火”?为什么?(4分
14.描写了“潮落”、“夜江”、“斜月”、“两三星火”等景物,(1分)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1分)
15.不能。(1分)因为“渔火”是近景,看得清楚;(1分)而“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不能辨别是何种灯光;(1分)诗中用”星火“既符合诗人远观的视角,又增添了想象的余地,别具朦胧美。(1分)
薛奇童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 李白                  无声子夜歌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2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3分)2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无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这里所说的“同”和 “异”。 (5分)
22.同: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人物孤寂思怨之情。异: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
黑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黑龙江双鸭山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1)“人生莫放酒杯干”,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诗词名句很多,请按如下要求举出一例。(4分)
作者:      篇名:     名句:
(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或“及时行乐”)、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抵触。
哈尔滨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问题。(8分)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请对首句中的“斜”字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1)“斜”字描写了两株桃树杏树映衬着向篱笆斜势生长的姿态,写出桃杏不甘篱笆的管束,而要破藩篱而出(2分),也写出了诗人直言敢谏的性格和身居贬地仍不忘争取自由的精神。(2分)(2)诗人运用象征(若答比喻、言之成理也可)手法(1)作者写有功无过的桃杏妆点了明媚的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正象征了作者的遭遇。(以光花杏花自喻,用春风暗指皇帝及佞臣)(1分),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债之情,表达了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2分)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15.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15.答案:(1)用的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
(2)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让作者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黄金台愧少知己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2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2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3.(8分)(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表达愁绪;(1分)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1分)(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2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2分)
24.(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辅垫。(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泰蓝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有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和雨后的“奇”雨之情。
大庆铁人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3分)
②这首诗中颔联对仗工整,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5分)
14.①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
②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下句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
黑龙江兴凯湖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
12. 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行文顺序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抒发的情感。(4分)
12(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2分)。《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分)。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2分)。《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2分)。
晏几道《临江仙》赏析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苹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第三句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 ,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苹,歌女名,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苹、云”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苹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苹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写出小苹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苹,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苹歌妓的身分。
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晏几道和《鹧鸪天》
晏几道(1038 —1110 ),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世称小晏,有《小山词》存世。晏几道出身贵胄,虽身为故相之子,却不愿依仗父兄余荫和故旧援引,谋求个人仕途的升迁,而是耿介自守,独持清节,不为时流所动。黄庭坚曾把晏几道的性格戏言为“四痴”:“仕宦逆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在北宋变化纷争的政治局势中,幸进者飞黄腾达,识时者缄口避祸,而小晏却“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正是因为其“纵驰不羁”、“尚气磊落”的性格和言行,使其“遂陆沉于下位”。正如小山自己所言:“我槃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虽然遭受猜忌压抑,但是从其生平经历来看,他既不屈从旧派,苏轼想与他结识仍被拒之门外;也不攀附新党,熙宁变法曾被牵连入狱。在起伏多变的政治波涛中,小晏仍然能够超然旁观:“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枝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看透得失浮沉后,他又写道:“仰羡知己避缯缴,俯嗟贪饵失江湖。”面对王安石变法和新旧党争,小晏宁愿退隐于江湖,不问世事。
小晏人品高傲,不趋时趣,一生仕途蹇仄,生活流徙不定,晚景甚为凄凉。但是全面考察其生平经历,则“叔原之为人,正自异于流俗。不第以绮语称矣。” 由此可见,小晏的一生落拓未能大富大贵,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北宋自神宗以后,无日不在内忧外患交侵之中,而朝中大臣犹不能同舟共济以图富国强兵,市井百姓亦不知祸难将临。直至金兵铁骑踏破汴梁城,才稍稍从朝野迷梦中惊醒过来。敏感的词人早知将临大难,但君臣欢狂,醉生梦死,国势衰微,社会倾颓,一切的一切都预示北宋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济世无路,救国无门,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徒增满心伤感之情。于是纵酒放恣,沉浮声色舞乐之中,不过是寻求变态的刺激,内心的怨悱自不待言。可是国家岌岌可危而人人不觉亡国之恨,其愁怨心声又有谁知?小晏暮年遭遇,大似李后主亡国前的状况。歌儿星散,恍同隔世,国是日非,情怀渐老,伤感之情不觉由来。遍观《小山词》,情调低徊,缠绵悱恻,沉郁悲凉,绝不似大晏的娴雅旷达,这是晏几道词的主基调,这首鹧鸪天也同样属于这类作品。
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一首《鹧鸪天》,写悲感,写欢情,都是那样真挚深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这首词的题材比较窄,不外乎伤离怨别,感悟怀旧,遣情遗恨之作,并没有超出晚唐五代词人的题材范围。小晏写情之作的动人处,在于它的委婉细腻,情深意浓而又风流妩媚,清新俊逸。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抵不仅有情,而且情真。所谓“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低风。
一个是殷勤地劝酒,一个是拼命地喝,为伊消得人憔悴。当年一夕初逢的倾心难忘,别后梦中的飘忽难寻,今宵突然重逢的恍惚难信,景境几转,人事剧变,一切都“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而重逢时的惊疑和惊喜之状也就自然而然,毫无忸怩作态。
多情似小晏,天下能有几何?小晏词工于言情而能真,故陈廷焯虽嫌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然又不能不称其措辞婉妙,一时独步。又言小晏词“浅处皆深”、“情词并胜”、“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让伊独步。”小晏善写风流之情,欢娱之境,尽极沉郁之致,荡气回肠之胜,又能表现出纯真无邪的品性,使人不觉其卑俗,不感其淫亵,虽百读之而不厌。这一点,小晏受五代词尤其是后主词的相当影响。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把小晏、李后主、秦少游并称“词中三位美少年”,可见其三人之风格的确比较接近。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小晏之作,已然近之。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回忆相会时的欢乐肆意,酣畅淋漓,正是为了反衬钟情至深,相思至极,魂牵梦萦,不免寤寐求之。而梦中的相会终归是空,清醒后的相思却越更深邃,越彻骨。以至于当真正相会之时,分不清眼前是梦是真,害怕再次醒来之后更加痛彻心肺的相思。
小晏词不仅词语运用情味十足,而且由于出身书香门第,不少婉雅佳言也化用了前人诗句。虽然前人言在,但是为己所用,和谐融贯,读来仍是自然生辉,更自有别一番情趣含蕴其中。梦的意境在小晏笔下,采用递进的方式,前一句的相思之情已是极限,后一句则递进一步,产生了循环往复的艺术效果,意象更为丰满。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晏几道以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雅风格和“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的清丽词风冠盖一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辞婉妙,则一时独步。”陈振孙则赞曰:“其(叔原)词在诸明勝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气磊落,未可贬也。”毛晋在《跋小山词》中称小晏词“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恨不能起莲、鸿、蘋、云,按红牙板,唱和一过”。可谓倾倒之至。而其“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唱,至今仍有凫凫不息的声韵。
伊春市第一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8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
(2)试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5分)
12(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范成大
朱门巧夕①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②福渡河星。
[注]①巧夕:农历七月七日夜。传说这一天夜牛郎织女相会,民间有此夜乞巧的风俗。②徼:通“邀”。③扃:门。
(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七言绝句,简要分析前两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
(2)后两句暗含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朱门”和“田舍”、“沸欢声”和“静掩扃”的对比,侧重表现了农家“巧夕”的平静和不事张扬,为引出下面的评说作出铺垫。(2)以牛郎织女来设喻,暗指农家耕织的男女尽如牛郎织女一样勤劳美好,自然引出了“不须”的自豪,并借此歌颂了农家勤俭朴素的生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2008年哈九中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点绛唇① .   陆游 .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 .
(2)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
12.⑴上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暮山千叠之景,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2分)下阙萌生醉弄扁舟的兴致,无所顾忌更不怕连天波浪,(1分)最后两句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1分)
⑵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4分)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①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2.(1)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2分)“惜春长怕花开早”等旬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得太早的心情,因为开得早凋谢得也早;“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勤勤恳恳的蜘蛛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2分)
(2)下片主要借用典故,(2分)先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又用到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作者借助这些典故,表达自己“蛾眉人妒”的情怀,表达对个人遭际的感慨和对前途暗淡的担忧。(2分)
【答出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也可酌情给分。借景抒情最多可给3分,虚实结合可给满分。借代不给分。】
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唐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的成都。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1)联系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4分)
(2)“出师一表通今古”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夜半挑灯更细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尾联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2.答案:暗示
(1)“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即2分)“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有“信心”“希望”之意即2分)
(2)前句是用典的手法(1分),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有“动作”或“细节”即1分)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1分)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1分)
河北省辛集中学08—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 鸪 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 鸪 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15.参考答案:(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河北省石家庄市2008-2009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道教中的火神。
(1) 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2) 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12.(1)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1分) 照应题目中的“藏”,(1分) 运用拟人手法。(1分)(共3分)
(2)喜悦、轻松、悠闲。(2分,喜悦1分,轻松或悠闲1分)作者本来冒着“春寒”来观赏鹅湖山,却因云遮雾罩,而暂未见到,但作者把这看作是有人将高山“偷”去了。刚刚设想是“六丁”神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得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地来“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高兴地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透露出诗人轻松、悠闲、喜悦的心情。(3分)(共5分)
河北省清苑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四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有关问题(8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4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感情?
(2)(4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 答: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2)答:第五六两句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河北正定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①~③题。(8分)
[双调]殿前欢    梅花景元启(元)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注释]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①“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2分)
②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
③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3分)
12.①月下梅影(只答梅、梅花、梅影等,给1分)②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1分。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者受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1分。要点“受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③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1分。要点“在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1分。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趣(1分。要点“高洁的情操”)。
意思对即可。
河北省滦县一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2.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两题。(8分)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简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是怎样的社会环境。(4分)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1)“未休兵”写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无家问死生”写民不聊生。(由“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可推知。两点得4分,对一个得2分)(2)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试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②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
(1)请对诗中的“自”字做赏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怎样通过“景语”表现“情语”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世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
(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但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诗人自身的处境,门庭冷落车马稀,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自”字,不仅要理解表层义,还要联系深层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时注意诗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点。
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13.(8分)(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   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② 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15【①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听秋声乱起,号角悲鸣;望铁马骑兵冒雪疾奔,想西北边塞关河失地未收。这样的梦境源于作者北定中原,收复故土的深厚的爱国感情】
【②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在熊熊燃烧报国热望和“自许封候在万里”的坚定信念。借景抒情,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的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以及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和谴责。】
北京市各区县期末及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东城区: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1分)
.忆江南①   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沿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 时所做。③嵯峨(cǒu é):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5分)
(1)C(强调“故物“在,而盛景不再,意在感概人世沧桑)(3分)
(2)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替的凭吊(3分)(3)答题要点:主旨:都是对兴替的凭吊。手法:《忆江南》相对更含蓄隐晦一些。具体结合诗句进行讲解,意思对即可(4分)。语言表达1分。
海淀区: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一③题。(10分)
暗   香①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元从寄达,词人顿觉冷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尊无言耿相忆”两句,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 “红尊”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言外有意,韵味深长。
②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上阕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现手法。(2分)
③“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①(4分)A C②(2分)虚实结合(对比)(1分)用典(1分)③(4分)“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1分)。“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1分)。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1分)。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1分)。意思对即可。
昌平区: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来往议阴晴:行人来来往往,都在讨论着天气变化。
B.荷雨洒衣湿:听得雨打荷上,才发现下雨,才发现衣服被雨洒湿。
C.鹊声喧日出:喜鹊喧闹,似乎在告诉人们太阳出来了。
D.鸥性狎波平:波平如镜,生性爱水的鸥在水面尽情地玩乐。
②“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①A(首联用拟人手法,意为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在忙着议论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2分) ②第一问:用了拟人和夸张。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4分。一问2分) ③不矛盾。简要分析: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4分。答出“不矛盾”1分,答出“线索”1分,答出“所写内容”1分,答出“是作者的经历、感受”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一③题。(10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分)
②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③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分)
①七言绝句。(1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② “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③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语言表达1分)
诗歌赏析
郎士元,字君胄,是中唐大历年间(766年—779年)的知名诗人。他的《柏林寺南望》一诗,通过写登临柏林寺南望见到壮美的远山图景,表达了无限风光往往就在幽僻难行之处的人生感受。
全诗的结构依次是:溪上闻钟——微径度林——青山白云——西南诸峰。前三句如一水曲折流来,到第四句方才水落潭中。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柏林寺的经过。首句说诗人从溪上乘舟来游,远远地就听到了此寺的钟声。“精舍”,在此指僧人的居所柏林寺。“遥闻精舍钟”,点明了诗人来游的目的地,也写出了此寺对诗人的吸引力。第二句说诗人泊舟上岸,沿着山间小路向上攀登,穿越过一大片幽深的松林,终于到达了柏林寺。从“微径度深松”,可以想见此寺地点的幽僻和诗人登临的艰辛。接着诗人在诗的第三、四句就写寺前南望。从诗题中“南望”二字,可知柏林寺当是筑在北面的山岭上的,故不能远望四周,只能南望。而从第三句的“霁后”二字,则知在诗人登临前此地曾下过一场雨。诗人在历尽艰辛后立在寺前向南眺望,视野顿时从近景的幽昧中转为开阔,一幅壮美的远山图景尽收眼底:雨过天晴,远处山岭显得格外青翠,山峦间白云缭绕,西南边的四五座山峰兀然突起,就像是那飘动的白云描画出来似的。诗的第三句,以“青山”和“云”来概括地涂抹出“霁后”远山的壮丽。而第四句,则重点描绘出“西南四五峰”的隽秀,一个“画”字,写出了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海淀区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23.(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搬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4分)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2分)
24.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4分)
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⑵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译文:(1)     (2)
23.(1)幽静(1分)表现了诗人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境(2分)自然清新质朴(1分)。(2)2分,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答出理由的、对原句理解错误的、不符合原诗基调的均不给分
24.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2分)翻越阅五岳画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2分〉
潞河中学12月月考: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分)
②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3分)
③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12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②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2点得三分)③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北京四中期中试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浆洗衣服后为穿着舒适把衣服捣柔软些的声音。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闻游子唱离歌:游子,泛指出外远游的人,即作者李颀。离歌,离别之歌。
B.云山况是客中过:对于游子而言,云山带来的是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之感。
C.关城树色催寒近:运用拟人,城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
D.御苑砧声向晚多:秋深了,天凉了,人们在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
② 请写出首联、颔联中表现季节的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对表现情感的作用。(4分)
③ 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①A②“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③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东城区一模: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正宫】塞鸿秋  元•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①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功名万里”指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此处用典,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斯文”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此处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
B.“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两句用比喻修辞叹时光如电,人生易老。出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由于年老休息的官员增多,所以道路上处处可见,树林中曾几何时也遇见过。
D.“至今寂寞彭泽县”,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赞颂了陶渊明是历史上 心口如一真能归隐园田的少数高士之一。
②结合诗句对“斯文一脉微如线”中的“微”字进行赏析。(3分)
③本曲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表现对比的关键字眼,结合本曲的主旨,加以具体分析。(5分)
12.(10分)①、C(2分)都说要不做官,但归隐的地方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讽刺把归隐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坐在官位不想动的人。②(3分)“微”,是微弱,微乎其微的意思。(1分)为官者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你追我逐,斯文已荡然殆尽,讽刺官场之人不择手段争名逐利的丑恶嘴脸。(2分)③(5分)“至今寂寞彭泽县”句中的“寂寞”和“功名万里忙如燕”中的“忙”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1分)不是许多人都叫着“便休官”吧,可也没见得挂冠归隐的彭泽县令陶渊明这里热闹起来,陶渊明这里越寂寞,官场那里越忙碌。(2分)“寂寞”与“忙”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自我标榜清高而实际醉心名利的为官作宦者。(2分)
17.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又描绘了黄莺惶惶不安之态。
B.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无计”一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C.“缄”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D.作者咏物言志,将自己孤苦无依的痛楚寄寓在了笼中孤莺的身上。
②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参考答案】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要点“向往”或“羡慕”),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要点“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③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要点“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1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古诗文阅读专题
(安徽省巢湖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杜荀鹤
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患身是幻逢禅主①,水洗皮肤语洗心。
[注释] ①禅主:指诗的题目中的禅宗长老。
8.试分析诗中两个“洗”字用法的妙处。(4分)
9.这首诗的“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8.第一个“洗”字,意思是沐浴、洗涤;照应题目,引出下面的“洗”。(2分)第二个“洗”字,意思是洗礼、净化,形象地表现了净化心灵、洗礼灵魂,使诗的意境更加深厚。(2分)
9.(1)“不愁”句实际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感伤时世的感情。(2分)(2)“喜路入深”,一方面反映了山路的遥远和环境的清幽。(1分)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对乱世兵祸的害怕。(1分)
(安徽省合肥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2)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分)  ①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②“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 “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调研考试)
(二)阅记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 9~20题。
寄黄几度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④溪藤。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宋代诗人。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写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黄庭坚的朋友。曾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④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的湿热空气。
l9.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4分)
20.这首诗蕴含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分)
19.对比(对照、映衬)手法,(1分)前一句写当年在桃李春风中痛快地饮酒畅谈,(1分)后一句写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1分)这样写充分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1分)(答对偶手法、言之成理亦可)
20.开头两句,表达山水阻隔、不能相见的无奈,(1分)颔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对友人的思念,(1分)颈联尽显对黄几度的赞许、期待,(1分)尾联则既有对黄几度的同情,也有对友人仕宦生涯乃至诗人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1分)(答出“思念”“关切”“赞许” “同情”“哀怨”“牢骚”这些词语中的四个即可得2分,能结合诗句稍加解说的再给2分,共4分)
[赏析]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左传》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你为什么攻打我们?”“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源于此。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到。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县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宫清廉,家徒四壁。《史记》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 “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第六句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诗人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最后两名是说,想象你十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猿猴的呜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感慨。
(安徽省丹阳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20~21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ū”,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20.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4分)
21.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此诗中的形象?(4分)
20. “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寒”字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意思对,酌情给分,4分)
21.用典故并稍作解释(2分) 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可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他却如此谦卑,毕恭毕敬,像小孩一样老实腼腆,这就是李白,天真可爱的李白,有可贵品质的李白。(意思对,酌情给分)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14.一二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很妙,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15.请简要概括诗中情感变化过程。
14。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浩然诗的特色是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安徽省天城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河,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8.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9.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8.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刭她盼望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已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9.起兴。李益诗“斑竹”的典故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已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安徽省望江二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像。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看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本小题4分
(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2分)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1分) (本小题4分)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考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南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离官潭州(今长沙)途中为风雨所阻时作。
(1)这首词匠心独运,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试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境?(4分)
12.这首词匠心独运,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试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1)答一:上片写景,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怒涛渐息后的奇妙遐想;下片抒情借此展开,显得自然真实。答二:上片写景用比喻、拟人手法,不说自己被风所阻,而说是波神殷勤好客,这就为下片抒发旷达乐观之情做好了铺垫。答三:这首词上下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兼以雄放的笔力,化景物为情思,写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境?(4分)
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此时胸怀远大理想(末句“准拟岳阳楼上”),虽遭遇挫折,但旷达乐观的潇洒心境。
(安徽省蚌埠二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考试)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  平  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5分)
(1)拟人用破碎窗纸自语形象,写出随风吹落的破碎窗纸,沙沙作响的情状。
(2)不一致,前面写的是荒凉破败之景,对结尾“万里江山”起反衬作用,突出诗人宽阔胸怀。
广西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广西桂林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12.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两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吨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此诗的创作背景:宋孝宗时,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军,离开抗战前线。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4分)
(2)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副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三点答对两点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2)这首诗采用了遇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飘零身世和凄凉心情。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遇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解说1分,思想感情2分)
广西柳州铁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1)“石泉远逾响”句中“逾”字着似无理,实则精妙。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赏析这首诗。(5分)
(1) 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3分)
(2) 这首诗描写作者月夜的所见所闻,有露有月,有园有竹,有泉有鸟。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情景交融,诗人抓住静夜的清玲之景和细微之声进行描写,表现了所处环境的空旷幽清,从而流露出他谪居中的寂寞苦闷、郁悒无赖的情怀。  (5分)
广西2009届高考适应性练习八校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4分)
12.(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4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
2008学年秋季学期南宁市高中09届高三11月语文月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注〕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4 分)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4分)
12.(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2分)(或: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应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2)“今春花鸟作边愁”(1分)此句运用移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去国离京的悲愁,(2分)一般来说,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诗人把心中的情移到了眼前的景物上。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2分)    或:此句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去国离京的悲愁。(2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是乐景,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成了哀景,诗句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之深之重。(2分)   或: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鸟人格化,表现了诗人去国离京的悲愁。(2分)花鸟本无情,花鸟也不识愁,但在诗人眼里,花鸟变得有感情有生命了,它们也能感受到诗人无边的悲愁,(2分))
2008学年秋季学期南宁市高中09届高三12月语文月考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4分)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每点1分)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每点1分)
广西南宁二中2008—2009学年高三综合测试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村夜   (唐)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①两首诗均写了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②均写了秋色秋味,又表现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14. 答案:①白诗写室外景,写了月下虫声,莽麦花如雪,动静结合;朱诗写室内景,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是静景。
②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突出月在“缺”处朗照的凄清。
广西贺州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16.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长安秋望  (唐)赵嘏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解】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嘏的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紫芝的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嘏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悠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紫芝的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嘏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紫芝诗中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茫,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写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2008学年第一学期河池市二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分析诗中第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情绪和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第四句跟前句形成强烈对比,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10、(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
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
(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   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广东省台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寒  食【注】  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10.⑴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分析即可,2分)
⑵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分)
附鉴赏:
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
这是说,进了家门便感觉可笑又感觉可怜,看到的是那长满青苔荒草的门阶和一只破烂不堪的渔船。真是惭愧呀,左邻右舍四周的人都跑来通知,嘱咐把旧火通通灭掉,但他们哪里知道啊,这灶膛里好长时间都没冒过烟了。
广东省惠来一中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10、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5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0、(l)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2分,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1分。)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态度1分,反面衬托1分,最后表述1分。)
附录:2.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赏析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晚唐诗人唐温如在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他。
诗题中的“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有青草山与之互为映村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洞庭湖”了。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传说,湘君“闻舜帝崩于苍梧”“以涕挥竹,竹尽斑”。后来湘君便与那斑竹融为了一体,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悲怀的意象。萧瑟的秋景,竟使美丽而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间就银发满头,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秋色呀?于是,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悲怀之情,全融合在了那传说与秋景中了,真可谓神而化之。
“醉后不知天在湖,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个“醉”字,引出的则是一个奇妙的境界。小船悠悠,诗人的心也随之而摇摇,举杯对月,月在何处?于是,便恍恍惚惚地觉得自己一下子已逃离了冷冷的洞庭湖,泊舟在那银河之上了。船桨轻轻地划着银河之水,划出来的还有一片的星光灿烂。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船里,梦在心头。这童话般的世界,也只能驻于诗人那“童化”了的世界里了。梦本无形,却言其“满船”,其梦何其之多,更何况还“压”着“星河”,又现“梦”何其之重了。古人写梦的诗不少,但把梦写得如此清新绮丽而又含蓄丰富的却并不多见。
全诗笔调十分地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飘渺奇幻,实在是唐诗的上乘之作。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广东省汕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0、参考答案:(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不必分析,但讲评时要点明。)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理解为:表达的是育人的主题,希望人才尽快成长。(5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表达清楚、流畅,1分。)
2008学年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09届高三诊断考试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3分)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3分)
1.(1)孤寂(悲凉、凄凉、凄苦)1分
(2)①情景交融给2分(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②“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②③两点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一点2分,答到两点即得满分。
广东东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0.(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1分)。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2分)。(只要答出烘托或铺垫即可给2分)
(2)不是,(1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广东省四大名校联考2009届高三期末统测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10.考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潮阳区2008年—2009年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统一考试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3分)
(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4分)
10.(1)(3分)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1分)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1分)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1分)
(2)(4分)“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2分)抒写了作者甘于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鉴赏】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 佳人 》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 ,在和煦的春日黄昏 ,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 》:“春日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 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 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 ”,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人才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 ”,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 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 。“着意闻时不肯香 ,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这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湛江市2009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离坡:散乱的样子.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3分)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4分)
10.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1)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雨后,直抒了目睹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3分,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2)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 “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4分,“任”“放”各2分;大意相同即可)
2008—2009年第一学期广东省广宁县广宁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题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拟人,1分;分析,2分。)
(2)①这句话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句意1分,情感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2分)
广东省徐闻一中第四次阶段考试
10.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的“渔翁”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2分)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与“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10、(1)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1分)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1分)
(2)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父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答“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父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
2008学年汕头林百欣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官舍竹 (王禹偁 )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五、六句中“拂”和“侵”字在运用上的特点或表达效果。(4分)
10.(6分)①(3分)答:托物言志、托物抒怀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每答对一问得1分)
②(3分)“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每分析一个得2分,对两个字的分析都合理的可得4分)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古诗文阅读专题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①  叶  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福建省泉州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各3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2)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福建省福州八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7.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4分)
8.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 (2分)
7.两首诗都是反复使用一个字词的类迭修辞(1分)。第一首第二句通过“几家欢乐”与“几家愁”的对比来发问,这个问句的涵盖而极大。此诗三四句是二句发问的具体化,选择了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满足与欠缺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2分)
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1分)
8.第一首短短四句,道尽了世上苦乐,人世间的不平(1分)
第二首表达了诗人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1分)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5.(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福建省柘荣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4分)
9、古代诗歌阅读(8分)
(1)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1分)泉和鸟的声响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心境的寂寞。(1分)
(2)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2分)首句描写了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的情形,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声写静,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抒发了他谪居中郁悒孤独愁苦的情怀。2分(原因2分,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点)
【诗歌鉴赏】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解
泠泠:拟水声,使人有夜凉之水的感觉
倚楹:靠着门柱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露" "月" "泉" "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注解:
[1] 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2] 觉(jiào):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
[3] 临:面对。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4] 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5] 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6] 逾(yú 余):更加。
[7] 时一喧(xuān 宣):不时叫一声。
[8] 倚( y? 乙):斜靠着。楹(yíng 营):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
[9] 言:说。
今译: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
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
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
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赏析:
元和五年(810),这已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了。以前住无定所居无安室的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而在这期间所写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则叙述了诗人触景生情而引发的一种别样的心境。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人心扉上。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竹根的“泠泠”声,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愈流愈远,越远却显得越发响亮。随着清越的流水,心也飞到了久远的时空……山上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鸟鸣,莫非鸟儿也有心灵感应?! 就这样,诗人靠在柱子上望着愚溪西畔的菜园,直至天边破晓,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经久弥深。
寂寞从何而来呢?除了远离京城,心绪起伏这“僇人”(囚徒)之常情外,更有诗人自己境遇的特殊缘由。人思归乡,可诗人家破人亡,家安在?亲人何在?严父慈母都已作古,贤妻杨氏夭折,皆弃他而去,家道空落,这是其一。其二,“故旧”已天各一方,“新交”多已北归。昔日的“同志”,仅剩鸿雁往来,同病相怜;而“谪吏”、“新交”的相继北去,加之求助无果,留给他的是无限的困惑与无尽的落寞。更让诗人悲凉的是“旧我”不再,聪颖早慧、自视甚高的少年“奇童”,超取显美、卓励风发的青年朝官,而今的南荒“系囚”才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之际,却百病集身,精神萎顿,惶惶如“丧家之犬”。悲悲相迭,让诗人透心凉骨。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全诗着力写声音,有繁露坠落声,泠泠泉流声,以及山鸟的喧叫声,更有月光银辉泻地,反衬出的是内心的黯淡、凄凉、孤寂。看到四周起伏环绕的山峦,就觉得自己像被囚禁在其中一样,境界空旷而冷寂,“寂寞而莫我知”之感寒彻灵魂。诗人正是通过有声世界巧妙而鲜明地刻画出了“自我”形象,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与同情,“不眠之心”之寂寥几乎令人伸手可触,呼之欲出
(青于蓝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期末综合冲刺训练)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冬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请分析两首诗各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3分)
(2)喜爱“含蓄”的读者认为,若删去《秋歌》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认为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7.(1)《秋歌》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思妇的思夫之情的。(1分)“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氛围,极易触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人愁绪。诗歌就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2分)《冬歌》则是通过赶在“明朝驿使发”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现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的。(1分)
(2)不能删去。因为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且从内容上看,从闺情说到“罢远征”,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大大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能删去。在前四句,秋月、杵声、秋风已经形成浑然天成的境界,虽无人出现而“玉关情”自浓。删去后两句使思妇之情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福建省古田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2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6.(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福建省金丰中学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寒食①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诗中“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2)诗题中有“舟中作”,这三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3分)
8、(1)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2)诗歌以“舟中作”入题,一是真实地反映了杜甫晚年孤独困苦的处境,二是从自身想到国家不安,天下多少人民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既叹已,又忧国忧民
河南省各地区期末及部分大市调研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信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南 行   张潮
茨菰【注】叶烂别西湾,   莲子花开不见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        人传郎在凤凰山。
【注】茨菰,即慈姑,生长在水田中,叶烂于秋末冬初。
(1)诗中的“妾”为什么“梦”?她的梦为什么“不离江上水”?(4分)
(2)诗的前两句以景遇情,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12.(1)因离别时间久远,由久别而思念,由思念而生梦境。(2分)因为第一句写在西湾离别,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就“不离江上水”。(2分)
(2)全诗表达的是思念的凄苦,孤居的寂寞。(1分)诗歌开头,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寓情于景,先描绘一幅水枯叶烂的景象,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再点染出满池的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把思妇的情怀表现得很细腻。(3分)
【思路点拨】(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回答为什么“梦”,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第一、二句的内容,由第一、二句的意思推导出离别时间的长久,由长久而思念,由思念而生梦。第二问重点考查理解诗歌的前后照应。前两句中的“茨菰”、“西湾”、“莲子”无不与水有关,所以主人公的梦境也与水有关。(2)解答此题,需要分析诗歌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景和情是什么关系。要特别注意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之间的联系。
豫南七校2008-2009学年度上期期末联考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2. (1)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衬托也可给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河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08-2009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5分)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5分)
13(1)“征尘”指长期奔走衣上沾满灰尘,实指诗人难忘征战生活(2分); “酒痕”表达了诗人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2分)。
(2)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结情,意在借景抒情。(2分)这里不是壮阔的“秋风大散关”,而是凄冷的“细雨蒙蒙”,不是“铁马冰河”而是“骑驴入剑门”,色调凄迷,有力的烘托出诗人凄凉无奈的心境。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饮酒做个诗人。这两句表现出诗人不能做战士而只能做诗人的不甘与无奈,抒发了爱国志士壮志难展的忧愤情怀。(2分)
河南省信阳高中2009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竞不见一个“__________”字,但通篇透露着_____________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2分)
(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6分)
「参考答案」(1)一个“梅”字;梅花报春(意思对即可。)(2分)
(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言之有理即可)“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6分)
河南省平许驻洛四市重点高中2008年12月高三联考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奠飞霜。
(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3分)
(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5分)
12.(1)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2)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分)。
以上两题不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叙述。
河南省新乡许昌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这首词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作用。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12.(8分)意思对即可。
(1)这首词的“诗眼”是“出红尘”(答“出”亦可,2分)。“出红尘”统领全词,开篇定下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领起下文描写他远离官场后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最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平顶山市200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
【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
⑵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
(1)(3分)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2)(5分)不同意。(1分)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2分)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2分)
开封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①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蛩(qiónɡ):古书上指蟋蟀。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在这首词的上片中,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2)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末句中的“悔”字为全词的精要之处,请简要加以说明。
12.(8分)(1)作者借助枫叶飘、蛩夜语、旅途秋光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凄凉孤独之情;又借助回忆,联想到不平凡的战斗经历,渲染了词人爱国忧伤的心境。(共4分,分号前后各2分)(2)其一“悔”字委婉表达了词人对兵书写成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其二通过“早信”句及《长杨赋》的典故,影射了当时统治者的昏聩无道。(共4分,两条各2分)
河南省开封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怨歌行  明•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4分)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月”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长夜生寒”点明时间是夜晚,天气报冷。“长”字既表明夜还很长,又表明主人公由于苦闷而在主观上感觉长夜难捱的情绪状态;“寒”字既是对天气寒冷的描述,又是主人公由于寂寞、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的寒意。(答对“氛围”得2分,“长”和“寒”分析各占1分)
(2)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是朝秦暮楚、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象征;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着相思的人,永远陪伴着她,永远不分开。(两点各2分)
河南省郑州市2009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4分)
12.(1)“隐”“依”。(1分,只答出一个不给分)“隐”“依”二粽子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生物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景象,富有情趣。(2分)
(2)“度鸟”两句空中景物;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2分)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或答“飞鸟茫然地知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1分)而自由自在的白云,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晚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1分)
山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大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山东省淄博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 (?~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4分)
14.(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1分)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2分)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点明手法2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内容分析2分)
(山东省枣庄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14.(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4分,”秋水”、“老龙”各2分)
(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4分)
(山东省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8分)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青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1)张养浩,______朝人,他的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具体分析。(4分)
(2)古典诗歌,有“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4分)
14. 参考答案:(1)张养浩元朝人。这首元曲的描写手法是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飘动,由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2)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子看是客观描写,实则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中的“看”肯定是“我”在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这样写使每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看”美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诗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每一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赏景,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
(山东省济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15.(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春残”概括或总写  1分;  三景写全1分)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2分)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调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分)
(山东省实验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12.(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山东省聊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6分)
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山东省威海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宜兴作   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4分)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着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能把意境描绘出即可,前两句2分,后两句2分,共4分)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2分)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1分);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1分)。(共4分)
(山东省日照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4分)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4.(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山东省诚信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14.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①~③题。(8分)
鹧鸪天 学科网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①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②词中用了哪几种手法写“心事”?(4分)
③“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1)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答对一层意思得1分)(2)①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②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员夜煮茶”的细节来描写‘心事’也可)。(答对其中两点即得4分)(3)①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静。②通过写黄昏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③写景由远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