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你讲乜春啊:曹操秘葬之谜:陵内有美女殉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5:57

曹操秘葬之谜:陵内有美女殉葬?

 此文接上篇《曹操薄葬之谜:陵内藏有宝物?》,这是之前写好的—— 图:曹操“七十二疑冢”所在的区域,如今还能看出古墓遗迹。(《郑州晚报》记者摄)

曹操陵内有美女殉葬?

 

曹操“薄葬”的初衷值得怀疑,但曹操的“秘葬”也未必是真。流行的观点认为,曹操设下的最大谜题在陵址上,事实真是这样么?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是“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查一下万年历,知道“庚子”是正月23。曹操虽然提出了薄葬,但他还是一个很迷信的人。其发病就因为他看到了“树流血”,而认为是不祥之兆,造成了心理障碍。

 

这里面有种说法,一是《世语》所谓的,砍了祠堂的树,树竟然淌出了血,遭了报应,“太祖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伐濯龙祠而树血出。”另一是《曹瞒传》所说的,想移走一棵梨树时,砍到树根时出血,“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王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曹操死后30天下葬,“二月丁卯(2月21),葬高陵”。曹操归葬高陵,民间传说多多。有一种说法是“秘葬”,曹操死前有交代,要72具棺材同时出殡,以防止葬地被人发现。遵嘱,曹丕将曹操尸体从洛阳运回冀州治所所在的邺城。下葬那天,邺城所有城门洞开,从里面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殡。因为这原因,曹操有了“七十二疑冢”。疑冢从临漳县的讲武城起,至磁州止,大大小小的坟头形成了绵长的低岭。现代的考古证实,这一带确实是一片古墓群,但系稍晚的北朝墓葬。因此,此处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一说,不攻自破。

 

但高陵到底在哪?《三国志》所记陵址是曹操自己选的,在“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但民间亦传,高陵不在“七十二冢”之内,而是第七十三冢,此冢在漳河底下。除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记漳河底发现曹陵外,清人褚学稼在《坚瓠集·续集》也作了记载,但内容有很大不同——

 

顺治初(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漳河水涸。有捕鱼着见河中有大石板,心怪之,旁有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着,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霭也。”

 

这个说法更神乎了,曹陵不只早被发现了,还发现其中有殉葬的美女。但此说与蒲松龄所记一样,并不足信。曹操在“遗令”中确实提到死后如何处置身边的女人,但不是要葬,“吾婢妄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从“遗令”中看,即使是没有本事的女人,曹操也无让她殉葬之意,而是嘱其学会针线活,做鞋子卖,自食其力。而较早时候曹操甚至表示,让妻妾在自己死后改嫁他人。但漳河底发现曹陵一说,并非空穴来风,还是可以找出依据的。曹丕曾说过,“欲祭先王(曹操)于河(漳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后人据此推测,曹操葬于漳河底。

图:被整理出的、曾沉于水下的明祖陵前石刻

 

实际上,如果曹操的陵冢真的在漳河底下,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漳河改道所致,把曹操的陵冢给淹了。而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如与曹操同处三国时期的刘备,其陵墓也找不到,也成了“疑冢”,推测是沉到长江底了。而明祖陵在洪泽湖底下,就是黄河夺淮水改道所致(见前面博文大明王朝祖陵的灵异传说与风水之谜》),并非当年直接葬在水底。

 

 

“七十二疑冢”已无处可疑?

 

还有一说,曹操并未葬在漳河附近,而是秘葬老家“谯”,此处有“谯陵”。谯,古地名,大约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一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东汉末年,曹操看不惯权臣专朝,于是已被委任为东郡太守的曹操称病回家,“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过着很潇洒的“无官一身轻”生活。曹操在城外造的读书学习的地方,时称“精舍”。

 

据此说,民间传曹操生前称死后葬“西门豹祠西原上”,是一个障眼法,实际上尸体被悄悄运回了谯,秘葬于此。理由是,曹操去世的那一年初秋,曹丕曾回老家出生地“亲祠谯陵”。而且,曹操当年并未称帝,叶落归根,死后归葬于家族墓地合乎封建礼制。

 

但这种说法也是不可信的,我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上所记的“西门豹祠西原上”还是相当有依据的。曹操在“遗令”中称,“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曹丕也曾遣降将于禁去谒高陵,《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中写到于禁时称,“欲遣使吴,先令(于禁)北诣邺谒高陵。”明确说了曹操的陵墓在“邺”。而于禁因为曹丕安排的这次谒陵活动,竟被气死了。原来,在于禁去之前,曹丕派人在高陵内的白墙上,画了关云长水淹七军擒获于禁、于禁降服之状的图,“禁见,惭恚发病薨。”

 

近年来,出土了不少可以证明曹操陵墓位置所在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断定曹操陵墓的确切位置,但基本上可以判辩其大致范围,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境内或附近,此处尚有“高穴村”。据报道,高穴村在1998年曾出土了一块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鲁潜墓志,上有“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字样,与高陵在“邺城西”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中亦可见,当年曹操并没有秘葬,大家都知道高陵在哪嘛。

 

晋人陆机《吊魏武帝文》亦称,“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西门豹祠又在哪?“邺之西”。据现存典章分析,在隋唐时,曹操的陵墓确实并非“疑冢”。《全唐文》卷十之《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证明了这一点。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路过邺地时曾拜谒高陵,并亲撰祭曹操,称曹操“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评价甚高。

 

后来为什么找不到了?除了曹操刻意不让人知道以外,还有原因。一是曹操当年即要求陵“不树不封”,到唐末已有600多年了,地面痕迹经风雨侵蚀应该变了模样,即使有地面建筑,至此已毁损了。实际上,在曹操下葬三年后,高陵的祭殿等地面建筑即全部毁坏了,曹丕也知道这事情。

 

二是,唐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盗墓史上继曹操所在的魏晋时期盗墓集中发生后的,又一疯狂的盗墓高峰。以朱温为代表的盗墓狂人把关中十八陵全盗了(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乾陵盗未遂)。此后,在中原野郊,以发家致富为目的盗墓现象十分普遍,盗贼四起。可以相见,高陵在此时能否躲一“掘”了。而现代考古已证实,古邺地一带的墓葬几乎全被盗掘过。还有,漳河水多次易道、西门豹祠原址已不存,则加大了高陵的辨认难度。“西门豹治邺”,说的就是漳河水经常泛滥,危及百姓的故事。

 

可见,曹操的疑冢几百年前并无“疑”。所谓“七十二疑冢”,不过是后人的胡乱猜想罢了。南宋之后,曹操的“奸诈”形象的出现了,渐成主流,特别是明人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成了奸诈一词的形象代言人,成了著名奸雄,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诡计,在找不到高陵的情况下,“疑冢”一说很自然地就出现了,并作为曹操奸诈的表现之一被附会。实际上曹操是很伟大的,是英雄,他生前不称帝,即说明他对君臣之礼还是讲究的,也颇在策略。

 

历史上最著名的“疑冢说”,当数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十二冢》:“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据说这是范成大于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出使金国途经邺城郊外时,看到传说中“七十二疑冢”时有感而发。同时代的文人罗大经(号儒林,又号鹤林)在其所著的《鹤林玉露》中写到“曹操冢”时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疑冢也”。

 

长此以往,就这么“相传云”下来,曹操的陵墓就成了著名“疑冢”了——看来是我们后人把前人给搞复杂了!

 

最后再强调一句,所谓的秘葬是不让人知道的,如成吉思汗陵。曹操既然有陵,就不是什么秘葬,所以,曹操的秘葬是不成立的,应该是后人自己骗了自己。那么,高陵为什么找不到?因为早毁也!(作者: 倪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