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恋爱:“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5:53:42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何谓“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就是认为天与人不是相对侍之物,而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其间没有判隔;天人相类,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天人相通为天人相类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相类则是将天人相通便布于人与人之间。正像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此来看人与自然是同一性的。所以,我们的书法家们只有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学习书法走向巅峰有所启迪和帮助。
说到书法线条的质感美,其实就是从自然界取象,又合于自然之象,这是中国书法产生的审美思维依据,它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正是这个“象”,才使得中国文字在体现自然的法则中诞生,也是这个“象”,使中国文字具有了耐人寻味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美感。书法艺术它始终蕴含着阴阳大道,蕴含着哲学,蕴含着文化。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因此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讲究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是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当我们看到书法线条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彼此渲染等等。这些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都充分说明是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7 l$ Z* Q/ n" ~* n5 v7 o& O
从历史与现状两方面来看,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厚重的历史沉积给当代书法艺术以丰富的营养,既有人文传统的潜移默化,也有艺术精神的赓续,并为之增添了一些新的色彩,这就是古不乖时,和而不同。所谓古不乖时,指有文化的书法家以良好的人文精神,保持其对传统之鲜明的继承性,这不是仅限于简单的碑帖传习以及对传统遗迹的摹写,而要在古法中注入当代书法人的理解和诠释,几十年一以贯之。和而不同,指当代书法与时代的应和,但比较理性,很少有浮躁摇摆的跟风现象,表现出充实的自信与凝聚力。说到底,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阴阳变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象尽意"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庸和谐的审美理想,在具有高尚人格修养的通才人物上的具体表现,它是需要终生的学习营造,磨练修养才能达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深刻影响了书法艺术。因为书法艺术是崇尚自然的,说明中国书法本性主要来源于道家的思想,自由、自然、无为的艺术精神。所以鲁迅说:“中国的根底全在于道教。”因为《易》传承于儒而发展于道,《易》讲天地阴阳,宇宙自然,人伦五行。但是自然又是唯其玄妙难以言明的,只是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点合理东西。然而,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典型代表,它直接作用与人的整个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和身心各个方面,可以说在中国书法艺术中,书家、情感、文化这三个方面是以情感为中介构成一种有机整体亦可以说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体。由此而言,书以情发、情以人发。正因为如此才有“书中要有情,咋看也能行”这句尊肯之言。“意”是情的升华与发展,由意生神同样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书家要有丰富的人生,博大的韬略才能创作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神形兼备的书我合一的、夺人之目的、使人沉浸的艺术品。李白能够创作出许多气壮山河的诗篇,就是因为他有狂放的个性,开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真正地掌握了“情者文之经也”的思想。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天然,天然就是真率,真率就是阴阳五行中的内容范畴。学会顺应自然就是得道的表现,自然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学习书法必须沿着自然规律去下功夫,不能拘于法而死守其法。孟子主张“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就是不能让法束情,要以情化法。拘泥于法就会死于法,所以一个神明的书家是不会为法所束缚而死于法的。人贵自然、文贵自然,书法同样贵在自然。中国书法体现的中华先民对自然存在“阴阳”对转、互生关系的认知,是中华民族古今相通的一种人文精神。“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自身的存在才符合大自然的秩理,才是人的最佳生存方式。中国书法的本质要素之一,就是对“物象”特征及“物象”之间和谐关系的抽象,保持着与自然秩理的会通,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亲和、和谐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在书法上,就是书法家既要遵循汉字在形体构成上的规范性、同一性,又必须在心与手的作用下,以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作品为指归。再者,即使是同一位书法家多次书写同一字体、同一内容的汉字,在点、线的刚柔、轻重、粗细、穿插、节奏,字形的肥瘦、势态,行式的宽窄、斜正,通篇的风采、神韵等不胜枚举的书法情状,也不应该雷同,以达到在自己书法风格基础上的“和而不同”,时出新意。因此,中国书法既体现出“和”的精神,又在“和”的前提下,发扬个人独特的创造性。因此,书法的创造,必然要求书法家自觉地置身于以德治艺、以艺修德、德艺并重的历炼之中。
另外,追求自然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把握自然、开掘自然美是中国书法的美学观。而书法与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密切也是中国书法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如王羲之的对鹅的喜爱,观公孙大娘舞剑得到的启示。张旭草书,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韩愈语),或如狼奔豕突,或如舟舸竞发,或如龙蛇游移腾挪,点画狼藉,激情狂泻,折射出他癫狂不羁的个性。徐渭作书,一如其人,漠视法度,不理规则,字形忽大忽小,笔线粗细不拘,甚至有意打破行款界限,结体布局密不透风,纷披缠绕,奇变百出.让人真切体味其间的郁愤、压抑以及一颗苦闷不能自已的灵魂与之剧烈的冲突抗争,乱头粗服,撼荡人心。董其昌清秀平淡,闲雅空灵,超凡脱俗似的参悟,使得不经意处微云舒卷,清风拂袖,纯然一副名士显宦情怀:郑板桥书法大巧若拙,老到精粹,醉厚古拙,仿佛书家傲对仕途宦尘。此外,苏轼书法刚柔相济,神气超凌:王羲之书法清新雅致,淡逸舒展,别有一番超逸意趣。综观诸位书家作品,张、徐等皆以“势”胜,朱、董、郑则多以“韵”显。在这里,书法的意趣情韵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吗? 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哲学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书法艺术的基础,“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生命流动”是书法艺术的境界。既然“天人合一”是书法艺术的基础,“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生命流动”是书法艺术的境界。那么,书法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体现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即书家在审美与人生相互关系的觉解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境界。书家把心灵作为一个宇宙,其心源是创作的精神生命的根源。& V1 R3 w, T) ?- u/ _& s0 o7 \
所以说,心灵的陶冶需要大自然的洗涤和滋润来诱发灵感。大自然给书家提供了一个澡雪灵府的天然家园,书家在大自然中采集宇宙之气,让心灵翱翔于博大的宇宙空间,仰观俯察,通过养气入静达神,使心灵光明莹洁,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回归大自然和书法艺术创作成为书家实现其精神的超越和升华的基本途径。山水有灵趣,可以澄怀畅神。如晋代书家王羲之崇尚老庄哲学,喜爱自然山水,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朋友,宴集于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在“崇山峻岭”、“惠风和畅”的大自然中,他们饮酒赋诗,发出了对生命有限和人生短暂之哀叹,并抒发了对大自然无限永恒之美的体验。此时书家的神思驰骋,意象迭生,“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其妙境天成,使作品超越时空,超尘脱俗,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在创作中,王羲之通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进入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生命诞生的过程8 b4 _; U" t& e) ?
每一个书法家必须懂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抽象的概括与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审美思维、中正平和的儒家哲学、散发怀抱作精神世界消遥之游的老庄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核。因此,中国书法便不仅仅是写字,而成为一种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艺术,书法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体现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即书家在审美与人生相互关系的觉解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