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多久可以艾灸:2011:我们将如何阅读?-华尔街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55:57
2011:我们将如何阅读?正文 评论(2) 更多科技波普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转发 MSN推荐 博客引用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发布到 MySpace.cn 字体

黄锫坚

2010年已经远去,又到了该哀悼点什么,期待点什么的时刻。

乐清事件跨越新年,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微博又一次发挥它作为第一媒介的威力,成为信息传递的枢纽和加速器。《南方人物周刊》把年度人物颁给了微博客,国内知名科技博客ifanr(爱范儿)把这一年最佳团队颁给了新浪微博运营团队……当然,微博不只是新浪的,它更是中国社会现实的放大器和催化剂。或者如谢文所言,微博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微博也象征着中国媒体景观的分化和碎裂。当我们谈论微博时,我们谈论的,只是以自己账户登录所见的信息流。如果你追逐明星,你看到的就是明星的搔首弄姿。如果你关注媒体人,你看到的会是激浊扬清、国计民生;如果你关注潮人名流,你看到的就是人生感慨,一花一木皆世界……走入微博,其实是走入自己的视界。谁也无法看到微博的全貌,除非你是搜索引擎的爬虫。

其实,网络技术一直存在一种可能──催生社会的分裂和碎片化。如果说30年前,中国的大一统媒体是《人民日报》,20年前是“新闻联播”,那么,十年前人们已经很难用《南方周末》、《焦点访谈》、《快乐大本营》等来概括所谓的主流媒体。而今天,任何人都不敢夸口说自己的节目、报纸和电影,可以代表主流。因为主流已经消失,谁都是支流,谁都是分众。或者用安德森的语言来表达:越来越多的技术工具,推进人们从“大头”滑入“长尾”。

就读者而言,应对信息爆炸的良药,自然是个人化阅读。

最早的个人化阅读工具,是一直没有进入主流的RSS阅读器。2005年前后,随着博客的兴起,内容发生源越来越多。怎样及时获取各种博客的更新呢?RSS阅读器顺理成章地诞生。RSS是一种主动推送技术,让用户能够很方便获得喜爱网站的更新。简单说来,这种技术相当于一个升级的收藏夹。浏览器的收藏夹,可以让我们收藏自己喜爱的网站。而RSS阅读器,则可以收藏自己喜爱的博客和其他信息源。这一工具的强大在于,它可以像邮递员一样通知我们,博客有哪些更新,甚至把标题、摘要,甚至全文,直接推送到我们面前。

有了RSS阅读器,作为读者,我们就有了相当个人化的选择。就好比面对一个内容丰富的菜单,我挑选自己的最爱,就可以等着他们送报上门了。比如我只看《经济观察报》的评论版,《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第一财经周刊》的封面文章,那我的RSS阅读器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份为我定做的集合媒体。

RSS在2005年曾达到过一个高峰,各大媒体网站都在自己网站加上RSS订阅功能,Firefox、Safari、IE7等浏览器第一时间加入了RSS阅读功能。不过,RSS阅读器最后却并没有火起来。在国内,抓虾夭折,鲜果、有道阅读不温不火,而Google Reader尽管有许多铁杆粉丝,但也未进入主流人群的视野。

今天,没有人再讨论RSS,没有人再讨论个人化阅读,似乎RSS阅读已经变成一个过时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微博和SNS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人化阅读的升级。和RSS阅读器不同,这些更加高级的技术,减少了复杂操作,把动态信息直接推送到人们面前。另一区别在于,RSS阅读,仍然是资讯和知识为主;而微博和SNS,则围绕“人”来组织和梳理信息。

2010年的另一热点,是Flipboard。不要以为Flipboard是杂志的回归,它其实更是个人化定制阅读的荣归,也包含着社会化阅读的萌芽。

由于身处长城之内,国人看到的多半是Flipboard版式的绚丽。这个iPad上的热门应用,让你以翻杂志的体验来浏览资讯,比如科技、商业、图片……等多个栏目。但它最核心的功能其实是个人化阅读。你在Twitter 和 Facebook上follow的信息,是随时间线而排列成一长串。但在Flipboard上,这些个人化的信息流,以图配文的杂志版式展现。

中国人的跟风速度极快,短短几个月,已经有平板天下、Flowreader、Zaker等多家模仿者的应用上线。当然,他们会展现你的新浪微博,而不是Twitter上的信息流。

Flipboard的创新代表着一种新的潮流:以杂志版式,包装个人定制的内容。基于Google Reader,已经诞生了一大批精彩的应用,比如Feedly、FeedSquares等等,都是基于FiredFox和Chome浏览器来派生的应用,都有着杂志版式的绚丽外表,个性化的阅读选择。难得的是,腾讯公司的QQ阅读也在web页面上实现了类似Flipboard的功能。

Flipboard更深层的竞争力,其实来自社会化阅读──它能够把个人化的信息流,依靠群众投票进行再筛选和再排序。它有自己的一套算法来选择和排列内容。比如说根据评论数、收藏数、转推数来梳理和呈现内容。

Google搜索的基础原理是Pagerank,即基于网页互链而计算的页面评级。而新一轮的页面排序算法,则基于人的行为,比如推荐、引用、喜欢和转发等等。在Twitter和Facebook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人际行为平台后,这些社会化排序已经水到渠成了。前一阵,Google Reader出现了一款名为postrank的第三方插件,就基于类似原理,已经赢得了众多好评。

网络,既孕育着新的社群,也在促成更为狭窄的微型文化的诞生。阅读的分化,会造成社会的巴尔干化,或者巴别塔效应?这或许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对媒体业者而言,以杂志版式包装的个人化阅读已经来临,准备好应对之道了吗?

(本文作者黄锫坚,中信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清华大学中文学士、科技哲学硕士。曾在《财经》、《经济观察报》、《东方企业家》和搜狐网等媒体工作,有10年财经和科技报导经验。译有《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信息烟尘》和《大冲突》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pjhuang) 与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