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切除切的是什么:法国新浪潮电影 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4:45
电影艺术流派。

  1958年,12名法国青年导演第一次拍片,其中包括特吕弗的《野孩子》和夏布洛尔的《漂亮的赛尔其》。法国《快报》周刊女记者弗朗索瓦仔•吉鲁首次使用“新浪潮”一词评价这种新人辈出、打破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陋习的影坛现象。“新浪潮”一词很快传播开来,几乎所有第一次拍片的人,都冠以“新浪潮”,甚至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也不例外。在被称为新浪潮幸福年的1959年,24名新人拍摄了处女作,而特吕弗的《四百下》(也称《胡作非为》)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则标志着新浪潮影片获得公众承认,也使得“新浪潮”终成气候。


《精疲力尽》剧照

  “新浪潮”的社会背景在于二战造成的青年人对未来的幻灭和现代文艺哲学思潮所呼唤的对人自身的反省和重新认识。法西斯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右派势力,而对斯大林主义的否定又令左派茫然。冷战的结束与和平共处时代的来临、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使法国的地位一降再降。青年人普遍对政治感到厌恶,对传统感到绝望,他们标榜自我,通过种种越规与叛逆行为试图发泄不满。“新浪潮”影片烙满这种反抗、诅咒、虚无的时代印痕。其作品主题多是“非政治性”的;个人化色彩强烈;主人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冷漠和麻木,都是沾染“世纪末情绪”的青年人,如《四百下》中的安托万、《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新浪潮”影片基本上否定了传统道德观念,“剧作者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非受制于建筑在‘善’或‘邪念’意义上的传统观念”(克莱尔•克卢佐语)。

  新浪潮影片的拍摄风格同以往功能主义和学究式画面制作不同,侧重于电影的纪实性和新鲜感。受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及其场面调度理论影响,新浪潮电影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及电影节奏的运动感,运用大量长镜头、景深镜头、移动摄影、跟拍等摄影调节,在电影语言上出现新的突破。新浪潮影片几乎都采用同期录音,以增强作品真实感;摆脱过分的人工色彩和舞台感;强调使用生活中的对话,而很少或根本不用音乐。在剪辑上不再把蒙太奇作为表达思想解释心理的手段,而仅仅作为时空切割的手段。如戈达尔影片中大量采用的跳接和快速剪辑就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电影创作。新浪潮电影由于启用大量不知名年轻人表演,并汲取新现实主义电影和美国唐姆斯•迪恩和马龙•白兰度学派“无表演的表演”风格,从而摆脱了学院派的陈规陋习,培养了一种朴实、自然的表演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