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宫腔镜可以上班吗:张明久: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需加强政策引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3 04:06:47
张明久: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需加强政策引导 作者:张明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394    更新时间:2007-11-12         支持和服务“三农”经济发展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市场定位和根本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和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诸多瓶颈、困难和不足,与“三农”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瓶颈问题,提高服务效能,满足“三农”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当前,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己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是农民对贷款资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贷款难”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据调查,湖南某市2005年末县乡级金融机构网点仅467家,比2000年减少了146个,平均每年减少29家。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外出务工农民的金融需求也很不适应。同时,保险、债券、股票、基金、信托、外汇等新兴金融服务项目在农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民基本金融知识贫乏。据对1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46%的人不了解金融法律知识,54%的人不懂得如何到银行办理业务,65%的人不知道如何识别真假人民币,73%的人不知道办理股票、基金等银行新业务。三是农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与农业保险滞后矛盾突出。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农村保险业务尚很少涉及。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的现状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频繁发生的自然、人为灾害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
 农村需求变化凸显农村金融服务结构性缺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是出现“结构性贷款难”。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涉农企业迅速发展,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或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和后续投放。农信社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传统品牌业务,仅仅能够满足农户小额度、期限短且较分散的日常生产所需周转性资金需求。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所急需的额度较大、期限较长的贷款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及风险难于把握等因素制约,农信社想支持却“有心无力”。农村地区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和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存在很大困难。二是服务深化与创新缓慢难以适应需求多元化。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除了提供信贷资金外,还要在农村地区加快速度开办新业务,创新金融工具,丰富业务品种,以满足农村资金结算、电子汇兑和委托收付款等中间业务需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咨询系统、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等配套措施,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农村生产力发展亟需农村金融改革提速。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生产力发展还不相适应,相对来说比较滞后。由于银行改革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贷款难”现象。而解决“三农”“贷款难”等深层次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就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矛盾和瓶颈
  “三农”经济的脆弱性与政策扶持不到位的矛盾。我国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数量庞大,居住分散,农户之间的结构性差别和地区差别大,城乡差距突出。农户收入水平低下,单笔存贷款规模小,而且农户贷款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生产和经济的脆弱性显而易见。同时,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群体的帮扶相对滞后,更加制约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当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当地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资金需求大且存在巨额缺口。而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难以真正建立。
  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扶持引导不到位的矛盾。目前,我国商业性金融普遍把资金投向了效益好、风险小、盈利高的行业,这与农业生产周期长、管理成本高、见效慢、比较效益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风险大形成反向。同时,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服务分散化与金融服务集约化的目标也产生了冲突。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商业性金融普遍历史包袱沉重,市场风险大,经营困难,国家对商业性金融支农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
  农村金融机构本身的困难和缺陷与农村金融服务高要求的矛盾。一方面,“三农”经济发展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为其提供发展支撑;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本身仍然存在历史包袱重、抵御风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等缺陷与困难。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有主力军,面对农业的弱质性和潜在高风险性,承担了很多的政策性支农任务。但是诸多现实原因导致农信社面对“三农”全方位、多元化、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金融本身安全性要求的矛盾。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机构本身安全性要求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和企业恶意悬空、逃废贷款债权,破坏和恶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失信者未能得到严厉制裁;少数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认识;金融执法环境较差,依法维权难度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贷款投放及风险控制难。
  政策建议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投入。政策性金融应充分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骨干作用,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围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应将现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业范围内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包括流动资金以及技术改造、仓储等农用设施建设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所需的中长期信贷资金,以及为国家优先领域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和中长期资金。农村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土壤改良、育种技术进步等开发性项目的资金支持应由政策性金融承担。同时,农村政策性金融理应成为农业科技企业有力的信贷支持者,以推动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提高。
  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商业性金融做好支农服务。
  一是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二是建立政策、风险、保险补偿机制。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建立财政资金配套机制,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定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三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担保公司。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并鼓励从事低风险的投资业务,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其担保能力,切实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同时,建立完善农村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登记机制,加强对农村担保抵押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农村担保业务的稳健发展。四是给予必要的金融政策扶持。对“三农”信贷投入大的农村商业金融机构应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利率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促进和引导商业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科学的产业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民以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为着力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把改善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要逐步建立高效、有序的农村金融法治环境。三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四是建立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实时监测,科学评价,推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着力解决历史包袱,让农信社更好发挥支农作用。一是国家要继续在财政贴补、资金注入、央行票据兑付、税收减免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帮助农信社尽快消化历史包袱,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农信社核销或剥离历史上因政策性因素和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资产。在目前财政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由人民银行提供长期无息再贷款,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营运资金,靠新增利润来逐年消化历史包袱。三是在金融货币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利率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农信社存款准备金率,加快推进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大央行再贷款支持力度。四是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帮助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同时允许各类涉农资金、社保资金、教育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等存入农信社。鼓励和引导有关部门将代收、代付业务委托农信社办理,并引导投资收益稳、风险小、效益好的优质项目优先在农信社贷款。五是农信社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严格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经营效益,消化历史包袱,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和支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