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多久可以坐飞机:读《洪武大帝》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5:36

 

读《洪武大帝》有感王滨2012年02月06日10:26   来源:《学习时报》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正在从事治国理政大业的“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的领导干部,都能读点历史,从历史中挖掘智慧的宝藏,从前人那里汲取教训和经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根据习近平同志这一要求,利用在党校学习的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洪武大帝》这本书。掩卷长思,感触颇多。


  《洪武大帝》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明朝历史故事,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一位“80后”青年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学会会员,供职于顺德海关,是海关的一名科员,自小对历史就有兴趣,据称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对明史的一些想法串起来,在网上写下来。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全书共有7部,共计92万字。此书从朱元璋出生讲起,至崇祯皇帝上吊结束,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对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较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可读性、趣味性较强。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自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至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共存世276年。《明朝那些事儿》开篇第一部《洪武大帝》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至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讲的是明朝开国奠基几十年的故事。读罢本书,萦绕在我头脑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朱元璋这个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集大成之王朝的开辟者,在他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是历史上少有的集“建国者”与“改革者”于一身的伟大人物。史家一般倾向于认为,由朱元璋所构建的大明朝,将中国的帝制文化传统推向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在这本书里,朱元璋的雄才伟略、善于学习、注重“三农”、惩治贪官污吏的措施和决心勤俭节约的品性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知道,毛泽东同志是历史大家,对历史的掌握和知识的娴熟运用无人能出其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读书人朱升给朱元璋的忠告。在长达十多年时间里,朱元璋对此遵循不渝,生聚发展,埋头自强。从极度容易膨胀的国人心理来考察,做到这一点极为不易。600年后,20世纪下半叶,这九个字曾被毛泽东主席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遂成为当时的国家战略而广为人知。毛泽东对明史尤其关注,朱元璋也是毛泽东同志特别关注和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同其他封建帝王的不同之处。虽然说历史上对朱元璋评价褒贬不一,我们仍可以从他的从政之道中得到启示,对我们“走出历史、走入现实”形成诸多借鉴和启迪。


  第一,搞好廉政建设,坚定反腐决心。明初惩贪已成历史,评述对其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重视之程度、决心之巨大、手段之辛辣,应该无人出朱元璋之右。“乱世重典”在一定时期起到震慑和惩罚作用。但朱元璋百年之后不久,腐败愈演愈烈,尤其是明中晚期,贿赂公行,吏治黑暗,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对今天反腐败工作的最大启示就是,反腐败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必须综合运用教育、惩戒、保障等各种手段。否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不可能有根本、长久的效果。


  从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角度讲,更要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12月30日会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最新要求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始终坚持廉洁自律,牢固树立廉政勤政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狠抓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们看到,朱元璋出生于社会底层,亲身经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验,对元亡教训亦有清醒认识,故在争夺天下以至创建、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把“安民”、“恤民”作为重要策略思想。朱元璋不仅在开荒、屯田、丈量土地、调查人口、社会救济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甚至为使百姓“居有定所”,还亲自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从自身做起践行勤俭节约,自律甚严。作为一名封建皇帝,实属难能可贵。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态势向好。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少数地方和个别基层部门宗旨意识不强,对民生工作重视不够,个别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忘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和百姓的感情淡了,严重侵犯和损害群众利益,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基于此,我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时刻把民生民情民意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干上,努力为民排忧解难,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为国家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第三,要多读点历史,培养高尚情操。“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确实有许多精华,有的凝聚成名言警句或传世典故,经常荡涤着我们的灵魂,不断升华着我们的思想境界。比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至今读来仍有振聋发聩、启人心智的作用。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此人是安徽桐城人氏,其家人与邻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争执。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飞书京城,期盼张英跟当地官吏打招呼,给予关照。张家人翘首以盼,盼来一封回信,上书四句诗:“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明白其意,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邻居见官宦人家主动退让,也把围墙向后退出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巷子,有六尺宽,“六尺巷”由此而来。


  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古代大官僚尚有如此胸襟,我们这些新世纪、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在胸襟和气度方面更不应落古人之后,对此我坚信不疑。


  《明朝那些事儿》并非正史,但静心思考仍有启迪心智、反思自省之作用。观古而鉴今,我对我们从事的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充满信心和期望,对我们伟大民族和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作者系交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