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蒸汽降温器: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53:13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有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先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合理地把握文本所彰显的价值。

    学习教材首先要把握整体,并以此来理解教材的脉络结构和教材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新教材是一本书共有四单元,每个单元的文体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册有通讯,诗歌,小说,文言散文,每单元是四课,每个学期要教两本书,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的每一节课堂就没有必要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面面俱到、平均使力了。每堂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取舍不应该取决于参考书,而应该是由学生的学况与教师个人对课的理解而定。从目前已压缩成40分钟的课堂结构来看,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最终汇成学生语文素质之海的做法,无疑是较好选择。那如何预设文本价值呢? 

     我们来看洪镇涛先生《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探讨大师在合理把握文本价值方面的做法。《乡愁》教学片段:

     问题一: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学生研读课文略)

     问题二: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家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百分之百!)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略)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评怎样:(“小小的邮票”改为“对母亲的思念”、“窄窄的船票”改为“对爱人的恋挂”、“矮矮的坟墓”改为“对亲人的哀悼”、“浅浅的海峡”改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问题四: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改为“像”,行不行?为什么?

     《乡愁》一诗,洪镇涛先生只取“顺序、用词、意象、比喻”四点,却高屋建瓴统起了全诗。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本,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点,同时也彰显了文本价值选择的高明。这得益于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这也紧扣着了语文的内涵 。

     要体现语文的个性,就要发现不同文体的个性。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达,因此,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就要体会其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例如,小说的学习与散文的学习,就不尽相同,而议论文、说明文,差别就更大。要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就要敏锐地感受到不同文体的个性特点,要知道学生学某一类文体时,当掌握哪些最基本的东西。语文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曾流行过一些片面的说法,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淡化文体”,如果文体真正淡化了,那么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什么呢?写作该怎么写呢?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教材因素,要发现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一般地说,选入教材的阅读篇目,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要使学生由口语向书面语转换,就要让学生走进“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价值观,而学生这个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静态的语言知识,而是动态的语言规律的发现与掌握。因此,教材的教学价值,首先就在于语言学习的价值,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就是在生活中会听,说,评,写。

                                                                          

    二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备课只是准备上课,是预备性行为;到了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师生、生生交往,教学过程定有变化,教案理应改变,变是必然的。备课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不断修改的过程。备的课到了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正是备课的关注点、着眼点。对于这意料之外,应看成是可贵的资源,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盼望出现的生成资源。到了课堂上,教师胸中有教案,目中有学生,应全神贯注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应及时掌握。针对发现的情况,迅速、准确究其原因,分析是教案不足的原因,或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学生创新的火花,思考解决办法。思考后,应立即作出反映,调节教学,做出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应变不是让学生回到教师的预案上来,而是顺学而导,修改预案,师生互动,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怎样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处理教材,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尤其是在达到通识、通论的教学目的之后,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把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结合在一起,要发现学生的已有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学生的需要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以本人这学期所上的《兰亭集序》为例:本课要讲的东西很多,字词理解、作者资料、作者的感情变化、文章的表现手法、文章的主旨、课后练习题等等。由于学生已学过两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积累,本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读课文,了解作者有关的材料,找出生字词,自己概括文章内容,分段写段意,做课后练习题。学生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并且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如字词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才给与解决,。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含义,作者的生死观等。有了这样的基础,课的设计也就和传统意义上的从字词到课后练习题不一样,而是以学生感到最难理解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做预习和课后练习题时记录一次聚会的盛况问题最大。我就把它作为这节课的难点。上课时让学生动笔写,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引导。

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巩固旧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 社会需求需要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合理的取舍。 

     社会需要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会和他人合作,善良,懂事,有责任的公民,这就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因此语文课不仅有其工具性,还有其人文性。教材中的文本能够进入语文教学的,很大部分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确定上不能只把它当作例子来教,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让学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在关注教学内容取舍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对其作品肆意多元的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们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丰富多样”,面对内容和教学价值的丰富和多样,我们重点拿什么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根据实际合理地对文本价值进行合理的把握。  

     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感悟,要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让学生学习、吸收、内化优美。如我在讲授<巨翅老人》时,设置了一道题,请同学们谈生活中的天使形象,有的说妈妈是天使,有的说老师是天使,还有白衣天使,马路天使等,我进一步举了具体的例子,如丛飞,任长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语文课堂还是多一些人文教育,因为我们承载着教育的责任,人人德育,很多课文本身就有可塑性,如《陈情表》不仅让我们学习了古代散文的写法,更让我们懂得“羊有跪乳之情,鸟有反哺之恩”的道理,何况有情有意的人?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再行孝,为时已晚矣。

   当然,教学内容的取舍还与教者眼光、教师的学养以及他对学科的理解和把握密切相关,也只有具备个人的这些素养,教学在取舍的过程中所做才会更有效。

                   

   课程目标与内容、教材、学生,这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有了相对确定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的发现与调整,教学效益才有突破、提高的可能。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将失去意义。不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语文教学致命的失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